首页 > 文章中心 > 骑马过独木桥

骑马过独木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骑马过独木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骑马过独木桥

骑马过独木桥范文第1篇

剖腹藏珠——要钱不要命

剖腹献肝胆——死尽忠心

剖开墨鱼肚——一付黑心肠

剖鱼得珠——喜出望外

菩萨的长虫——佛口蛇心

菩萨的胡须——人造的

菩萨的胡子——人安的

菩萨的心肠——软的

菩萨掉大河里——留(流)神

菩萨坐冷庙——孤苦伶仃

葡萄架下乘凉——舒适

葡萄汁充花露水——不是哪块香料

七八月的南瓜——皮老心不老

七尺汉子六尺门——不得不低头

七擒孟获——叫他口服心服

七石缸里捞芝麻——费功夫

七仙女嫁董永——采取主动

齐桓公用董仲——不记前仇

骑老牛追快马——望尘莫及

骑楼下躲雨——暂避一时

骑驴看唱本——看多少算多少

骑驴拿拐杖——多此一举

骑驴望着坐轿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骑马背包袱——全在马身上

骑马不带鞭子——拍马屁

骑马过独木桥——回头难

骑马过闹市——岂有此理

骑马上独木桥——回不得头

骑马上天山——回头见高低

骑马时间少,擦镫时间多——本末颠倒

骑毛驴不用赶——道熟

骑毛驴有用赶——道儿良好

骑牛找牛——老糊涂

骑牛追马——望尘莫及

骑着骆驼吃包子——乐颠了馅儿

骑着骆驼赶的鸡——不识高低

棋盘里的老将——出不了格

棋盘上的士象——不离将

棋盘中的子儿——捻一下,动一步

旗杆顶上拉胡琴——唱高调儿

旗杆上的灯笼——高明

旗杆上挂地雷——空想(响)

乞丐吃醋——一副穷酸样

乞丐吃梅子——穷酸

乞丐打铃——穷得叮当响

乞丐的衣服——破绽多

乞丐过日子——全靠别人施舍

乞丐进发廊——没人理

乞丐扭秧歌——穷快活

乞丐说相声——耍贫嘴

骑马过独木桥范文第2篇

2、姊妹找婆家。——各得其所

3、长添灯草满添油。——早作准备

4、茅覃补柱子。——无济于事

5、瞎子找对象。——不知丑俊

6、握着蒺藜死不丢。——不怕扎手

7、泥鳅上沙滩。——不怕你滑

8、地府里打官司。——死对头

9、厕所里放芝麻。——香臭不分

10、地摊上卖书。——没架子

11、小娃娃拾炮仗。——慌了手脚

12、大白天打更。——乱了时辰

13、阎王爷敲门。——内中有鬼

14、云彩里盖大厦。——空中楼阁

15、三尺长的锯子。——又拉又推

16、肥狗咬主人。——忘恩负义

17、大姑娘掌钥匙。——当家不做主

18、赶车不带鞭子。——光拍马屁

19、二百五上天。——痴心妄想;妄想

20、酒盅里拌黄瓜。——施展不开

21、枕着扁担睡觉。——想得宽

22、天安门前的狮子。——一对儿;明摆着

23、偷南瓜带摘葫芦。——两不耽误;两得其便

24、泥鳅跌汤锅。——看你往哪钻

25、当家神卖土地。——一贫如洗

26、隔年的馒头。——早发的

27、猪八戒败阵。——倒打一耙

28、年三十讨口。——丢人现眼

29、大姑娘拜天地。——头一回;头一遭

30、屎壳郎坐轮船。——臭名远扬

31、背靠悬崖。——没退路了

32、醋坛里酿酒。——坛坛酸

33、瞎子跳加官。——盲目乐观

34、木脑壳跳舞。——幕后操纵

35、墙头上种白菜。——难浇

36、老太太吃炒胡豆。——咬牙切齿

37、脚踩牛屎。——一塌糊涂

38、劳动号子。——一呼百应

39、电影里的夫妻。——假的

40、放出去的风筝。——越飞越远

41、叫花子打狗。——一手功夫;边打边走

42、瞎子逛大街。——目中无人

43、泥瓦匠出身。——和稀泥

44、冬天的蟒蛇。——有气无力

45、走一步思三思。——考虑周到

46、夜行人迷了路。——方向不明

47、石匠会铁匠。——硬对硬

48、心眼里灌铅。——不开窍;难开窍

49、筛子装水。——漏洞百出;漏洞多

50、电视上的画面。——说变就变

51、丝绳系骆驼。——不牢靠;不可靠

52、打柴人回山庄。——两头担心

53、骆驼吃蚂蚁。——小收拾

54、红楼梦里的贾府。——大有大的难处

55、萝卜青菜。——各人所爱;各有所爱

56、从墓坑里爬上来。——死里求生

57、阎王爷使计谋。——诡计多端

58、窝窝头上坟。——哄鬼;骗鬼;哄死人

59、吃着肥肉唱歌。——油腔滑调

60、金棒槌敲门。——富啦

61、眼前埋地雷。——一触即发

62、枯井里打水。——枉费工;徒劳无功;徒劳无益

63、卖油的梆子。——挨敲打的货

64、强拉秀才成亲。——难为圣人

65、烟囱里招手。——往黑处引

66、热锅上的蚰蜒。——团团转

67、二郎神的钢叉。——两面三刀

68、吃米不记种田人。——忘本

69、盲人走路。——分不清东南西北

70、猴子吃大蒜。——翻白眼

71、骑马过独木桥。——难回头;回头难

72、花绸子做尿布。——屈才

73、跳河闭眼睛。——横了心

74、皮匠不带锥子。——真好

75、虾上戴大枪。——没人怕

76、走路算账。——财迷转向

77、三分面粉七分水。——十分糊涂

78、王小二开饭店。——看人下菜

79、老太婆上台阶。——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80、蚂蚁讲话。——碰头

81、叫花子看滑稽。——穷开心

82、柴火上浇汽油。——一点就着

83、单人唱戏。——独角

84、晚点的火车。——赶得上

85、墨斗鱼的肚子。——黑心肝;心肠黑

86、娃娃吃面条。——瞎抓

87、瞎子拉胡琴。——练好的本领

88、失火踢倒油罐子。——火上浇油

89、穿着高跟鞋上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90、自水煮豆腐。——淡而无味

91、墙上挂琵琶。——不谈了

92、一家十五口。——七嘴八舌

93、泥巴匠砌砖。——后来居上

94、庄稼汉爬梯田。——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95、从石头里挤水。——办不到

96、扳不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97、酱油店里打架。——争风吃醋

98、恶狼落陷阱。——作恶到头了

骑马过独木桥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组织形式、表扬与鼓励

体育不仅是教育的内容,也是教育的手段。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以特有的参与性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心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体育作用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将学生吸引到体育活动中来,兴趣的培养是关键。

人们的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丰富学生感性知识,而且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保持学习动机的先决条件。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每节课都营造良好的范围,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上课的乐趣。教师更要将体育教学活动处于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之中,是学生产生贴近生活的感受,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然和愉悦,从而对体育产生良好的情趣,使体育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 场地、器材的布置要合理、花样翻新、能吸引学生

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要布置的赏心悦目,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喜欢上体育课。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布置周密、器材放置别致、新颖。同时,规整醒目的标志线,美观的教具都具有艺术性,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上障碍跑时,我们可以把跳箱摆成“高山”、用垫子铺成“沙滩”、给栏架布置成“山洞”,学生们在攀过“山峰”、滚过“沙滩”、钻过“山洞”的游戏中增强体质,陶冶身心。我们可以通过器材的一材多用,增加练习的情趣,如:用跳绳做练习时,先把跳绳掖在背后,做抓尾巴得游戏,再把跳绳绕成绳球做掷远练习,最后把跳绳摆成“独木桥”、“河沟”、“山峰”作障碍跑,通过一材多用既增加了练习密度,又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还可以把队伍布置成圆形队、扇形队、V形队、方形队、三角形队等等,这些细微的变化,都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让音乐、舞蹈进课堂

音乐、舞蹈以其特有的韵律感和美感,美化陶冶学生身心。很好的利用音乐、舞蹈在体育课教学中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开始阶段播放雄伟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一下子就可以使学生兴奋起来;采用教师边讲解边示范,边播放音乐的方式,或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配以轻快的儿童乐曲,这些既增加课堂的愉悦氛围,还能减轻学生的运动疲劳;再放松与恢复阶段,舒缓的音乐、优美的无不更是必不可少的。如:低年级的体育课,我们可设置成情景教学的形式,首先学生们随着音乐,来到“森林”游戏,然后是模仿小动物的爬、跑、跳,再后为小动物搭建房屋,最后和小动物共同联欢。学生们整堂课始终在和小动物的嬉戏中,在欢快音乐的陪伴下,不知不觉的得到锻炼。体育过程中的练习,是单调乏味的,教师一定要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状态进行各种活动,是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里,身心得到锻炼与陶冶。

三、 合理利用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

游戏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之一。它以其丰富的内涵,活泼的组织形式,极强的娱乐功能,为广大学生所喜欢。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好奇、好胜的特性,不断变换游戏形式,吸引学生的游戏兴趣。如:“沙包掷准”可变换为,利用沙包做“炸弹”,教师牵引气球做“敌机”,让学生对跑动的目标“奋勇歼敌”;再如:上快速跑一课时,我们可变换成叫号跑、让距跑、接力跑和下蹲跑、背向跑等不同姿势的跑,以及“双人三腿跑”等多种形式,克服反复跑得乏味,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比单一的游戏形式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做起游戏来就会兴趣盎然,锻炼效果当然显著了。

四、 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大部分在户外进行,组织教学历来是体育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集合中常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这时教师可打比方,如:做守纪律的雁群,听指挥的鸭子,按顺序走的驼队,还可学做雄赳赳的,再加以丰富生动的语言、形象逼真的表情,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学生只有有了兴趣,学起来才能津津有味,才能爱学、会学、学会。让学生模拟表演,是学生乐而愿为的活动,体育教学要投其所好。如:训练学生用前脚掌着地跑,可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模拟南极企鹅走路、模拟草原儿童骑马……使学生在有趣的表演中掌握要领。

五、 给学生展现自我的空间,利用好表扬与鼓励

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体育教材中的基本体操、跑、跳、投、游戏等教学内容,无不起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可设计源于生活的活动,如:给自行车打气,农民扬场、锄地、搬运石块的劳动,司机把握方向盘等模仿练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感兴趣,运动中始终情绪高涨,他们不但注意动作的节奏,还会很形象的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体育教学中的耐力锻炼是单调、枯燥的,学生容易疲劳。创设适合学生的场地,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铺设垫子做“草地”,用橡皮筋做“钢丝绳”,用实心球做“地雷”,用白灰画两条一定距离的横线做“水沟”或“战壕”,让学生在跑的过程中,结合爬、钻、绕、跨等动作做练习,学生虽然很累,但兴趣很浓。这样,既磨练了意志,又强健了体魄;好胜心强是学生的又一天性,体育教学要充分运用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设计教学。如:“攀爬”教学中的“爬上顶峰”,“跑”教学中的“挑战、应战”以及游戏教学中大量采用的对抗比赛等等,这些都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适合学生活动的情境,合理的课堂调动,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生动丰富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以达到增强其体质,完善其个性,拓展其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获得美的熏陶的同时,潜移默化的获得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学生终身的体育与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和烙印。也就是说,要想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上体育,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利用感观和直观刺激将学生吸引到体育活动中来。只要教师肯于钻研、不断探索、认真实践、激情投入,就能够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李风彩 《教育实践与研究》 《教育实践与研究》杂志社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大学出版社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骑马过独木桥范文第4篇

头天晚上,母亲在煤油灯下列出一张清单:簸箕、篾垫、渔罾、马勺、镰刀、锄头……杂七杂八,一大堆。父亲说:“你想把整个场都买回来?就这几个钱。”父亲从不赶集,但他却能决定买什么。母亲在心里打了个转想,哪些家什还能将就着用,哪些非换不可,然后,把还能用的从清单上抹去。我心里想着的却是糖人、油炸芝麻丸和北方来的猴把戏,明天的场面一定很热闹,之前我听过很多关于集市的描述。

赶集分为两种,赶三月三和赶社。赶三月三是在镇里,赶社则在老县城,都是每年一度。到镇里去赶三月三要走七里多山路。出了村子,队伍不断变粗,沿路很多村子的人慢慢汇集在一起。路边的农田刚犁过,我双脚八叉坐在母亲的肩膀上,水田里,数不清的青蛙和蛤蟆在喊叫,母亲一边走,一边叮咛说,跟紧些,别被拐子拐走了。

镇里街道两旁摆满了摊子,像一条看不到尾巴的长蛇。集市上人潮涌动,铁器、篾货、谷种和小菜种子,还有大城市来的新潮衣服、鞋子、玩具枪,最多的是油炸芝麻丸摊子,喷香,脆甜,饱满诱人,架着大大的油锅,每隔几步就一家。买东西的人,被挤得东倒西歪,他们将农具举过头顶,在人丛中来回穿梭,这个动作象征了农具和农事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

要进集市了,母亲把我从肩上放下来,将一只胳膊递给我说,使劲抓住,知道么!

母亲身材矮小,很快淹没在强大的人流里。我拽着母亲的胳膊,像走在一个光线阴暗的山洞中,感觉天旋地转,抬头只见无数的胳膊和屁股,我的内心一片兵荒马乱。我知道一旦松手,再抓住的很可能就是别人的母亲。挤到人流松缓的地方,我使劲摇晃母亲的胳膊,要吃油炸芝麻丸,要买小唢呐吹。母亲只买了一串芝麻丸,“等把东西买齐了,再耍”,并摸了摸我的脑袋再次强调,“你要死命抓住,听见没?”我小心地点点头。锄头、簸箕、棕丝斗笠、镰刀、谷种、魔芋种,东西快买齐全了,母亲的手也就不得空了。我从抓她的胳膊,换成抓她的衣角。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丢的,只是看了一眼猴把戏,回过头便发现自己抓住的是一个从来没见过的女人,那个人不是我妈!

母亲的声音急促焦躁。“黑子,在哪呢?”我惊恐万状,不知声音从何处传来。母亲找到我时,眼里闪着亮光,噙满了泪水。

为了找我,她把刚买的四把镰刀弄丢了。

回家的路上,母亲对别人说:“可惜了四把上好的镰刀,一块五一把,刀口好得很,我看了好几个摊位,就数那几把最好。”说这话的时候,母亲正挑着一担箩筐走在大路上,一头挑着我,一头挑着农具。农具没我重,为保持平衡,母亲特意从路边捡了一块石头放进我对面的那只筐里。后来母亲跟人提到这事,不停用手拍胸口,“呸咻!呸咻!吓死我了,差点就把黑子弄丢了!”

那年,我6岁,第一次跟母亲去赶集。那时候,母亲赶集只买不卖。

十岁之后,母亲不再担心我会被谁拐走。我喜欢集市的热闹,喜欢小唢呐和耍猴把戏,也喜欢从南方舶来的菠萝、录音机,还有港台明星的照片,但我不再喜欢跟母亲去赶集。她总是选择集市即将结束时才去,那时东西都是扫尾货,便宜很多,即便如此她还要讲半天价。每次赶集,母亲都要从家里带东西去卖,卖了东西,才有钱赶集,她说,这叫羊毛出在羊身上。我和哥哥上学要钱,她得想法子凑钱。如果跟母亲赶集,就要帮她提这提那,不能和伙伴们一起玩。

有一年社日,母亲突然对我说:“明天跟我到县城赶集”。她说我有了不小的气力,已经能帮上她的忙。

去的时候坐车,母亲说,去年赶集篾垫、箩筐质量差,还贵得要死,所以就没买,今年将就不下去了,无论如何要买一床,不然搞双抢没篾垫晒谷子。她头天晚上关了两只乌鸡,收拾了五斤百合粉,这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乌鸡三十块一斤,百合粉五十块一斤,卖了它们才有钱。

母亲还像以前那样,摊子要看过五家以上,杀价要经过三个回合,如此才肯下手。因为有任务在身,我收起了耍心,耐心在一旁等候。我们家的乌鸡和百合粉都是最好的,卖出了好价钱。买定两担箩筐和一床篾垫后,我们挤出人群去了车站。司机看了看我们身边的东西,脸顿时拉了下来,说什么也不让上,除非给五倍的车费!他说,我们的箩筐和篾垫起码占了三个人的位子。司机势利眼,知道这一天有的是人坐车。我们去赶另一部车,那个司机口气更恶,根本不让上车。母亲说,手上已经没剩那么多钱。我急了,难道要走路回家?最近的小路都有十五里!我开始骂脏话:“黑心司机,三十下午拿恶鬼。”那司机听见了,扭头横了我一眼:“小东西嘴巴欠抽!”放在平常母亲一定会跟司机争执,可那天,母亲表现得格外平静,“算了,算了,太贵了,划不来。”我看着母亲,意思是想坐车。母亲却说:“时辰还早,我们趁早加戏走,来得及赶到屋。”

那天下午,我们用脚步和肩膀上的重量丈量了从县城到家里的路。

马路,大路,田垄,山路,挨个走过去。篾垫卷成长圆筒,两担箩筐叠起来挂在前面。母亲先是一个人扛,后来让我一起抬,一前一后。其实我只不过是个陪衬,母亲承担了大部分重量。太阳下,我们的影子拉得老长,我的脚刚好踩着母亲的头上。母亲的头没有累,我的脚却先累了。

母亲说,嫩鸭子光晓得喊累,我像你这么大已经帮家里砍柴卖了。她告诉我说,小时候为供舅舅读书,学习成绩班里排一二名的她主动放弃学业,跟村里的大人到宝庆(我们隔壁县)去砍柴卖。那年她刚满十三岁,每天要过八道河,过两次独木桥,这才换来舅舅洗掉泥腿,吃上国家粮。母亲说,人生下来就是不平等的,有人骑马,有人坐轿,有人只能做牛做马,我们穷人的孩子,想要有出息,就得比别人吃更多的苦,付出比别人辛苦一万倍的努力。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够了苦,你才会攒劲读书!”这句话,我至今记得一字不漏。

回到家,天已经黑尽。我的脚底板磨出了好几个水泡,但我忘了痛,记住的是母亲的那些话。那年,我13岁,刚上初中。不知母亲是真没钱坐车,还是有意磨练我,这么多年我一直没问她。

上初中后,跟母亲赶集的日子少了。那时候,她已经成为集市长得主户,她要为我和哥哥的学费攒钱,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不会放弃任何出卖农产品的好机会。

离开老家前,最后一次跟母亲赶集是高二那年。

那时我在县一中读书,为准备高考,学校要求周末补课。赶社的日子也正是在周末,我知道母亲肯定会挑玉米到集市上去卖,便专门请假回去帮她。县城收玉米的地方,是几个固定的点,不用讲价,挑去过一下称就了事。平时一向很顺利,可那天,我们换了几个收购点,老板都不肯收,便宜几块钱都不要。他们说,我家的玉米没晒干,水汽太重,要是倒进仓库,整个仓库的玉米都会跟着受潮发霉。母亲急了,眼神慌乱,嘴巴细细碎碎地听不清在说什么。我心里明白,母亲大概少晒了一个太阳,因为多晒一个太阳,一百斤玉米就要轻掉六、七斤。她只是想多卖几块钱,没料到会弄成这样,平时从没出过这种问题。不卖掉玉米,就没有钱买东西。“你真是个扫把星,好心帮倒忙,平时我自己挑来二话都不说……”母亲是真急坏了。我说:“妈,你别急,在这儿等着,我有办法。”

我在学校有几个关系要好的同学,他们家境不错,正在学校补课。我跟两个同学每人借了一百五十,这钱够我妈应付一下了。回来时,见母亲一个人站在原地,人群中的她矮小而落寞,两担玉米不见了。

“妈,玉米呢?”

“在那儿呢”,她指着不远处的地方,我看见马路边晒了一片金黄的玉米,“一位好心的老板收了,便宜几块钱,我帮他倒在马路上晒一晒。”

母亲见我手里捏着三百块钱,急忙问:“钱哪来的?你干啥去了?”她还以为我是从哪儿抢来或者偷来的。

“你放心,这是我跟同学借的。”

她伸过手,在我头上抚摸了一下,爆满裂缝的手掌从耳畔擦过,那么粗糙,又那么柔软。“我儿子知道心疼妈了。”说完,她转过头去,举起另一只手挡住双眼。此时,我的眼睛也早已注满泪水。

那年,我17岁。

母亲慌张的眼神和转过头去的样子,从当年一直晃到今天,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来,母亲养成了一种习惯,就算平时不赶集,每次上街去都要带点小菜去卖,不是为了赚钱,她说,垫个路费,不能撂着一双空手去。

现在,每逢集市母亲照例要去看看。她年纪大了,身体日渐单薄,需要我在前面为她挤出一条路。她依然喜欢在农具摊子前徘徊,如果看见哪一件篾货纹理细密,做工精美,会停留很久。她的目光像一双手,落在农具上,抚摸它们,就像抚摸过去的生活。母亲不再需要农具,拥有它们支配权的父亲已经不在,母亲自己也满头白发。

相关期刊更多

成才与就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教育报刊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