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沉淀成本

沉淀成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沉淀成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沉淀成本

沉淀成本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历史沉淀成本;经济转型;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3―5656(2009)07―0031―07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经济转型理论来说,大多数经济学者都采用新古典理性选择模型,常常假设“经济人”完全了解可用的手段和将要实现的目标,能够在现在和未来做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最优选择,因而决策者仅仅根据转型的预期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大小进行理性决策。与经济转型相关的过去的投资成本是固定不变的,不应该进入有关继续行动还是中断行动的决策中。这样,新古典经济学方法指导经济转型必然表现为完全理性,无须考虑过去发生的沉淀成本对经济转型的影响。然而,在经济转型时期,决策者往往考虑过去已经发生的沉淀成本的影响。例如,在风险企业中已经投了很多资,所以需要继续经营;由于在某一项目中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所以抵制技术或制度变迁与创新;在银行业,追加资金往往贷给那些无法支付债务的企业;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以及时间等投资往往激励人们继续执行当前的决策,从而使过去已经发生的沉淀成本对当前或未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不同制度的社会适应性依存于经济体制所面临的历史的、技术的、经济的环境,这在新经济史学中是著名的路径依赖理论。该概念最早由戴维和阿瑟在20世纪80年代从技术变迁角度提出,后由诺思应用到制度变迁中去,成为新制度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其运行的动力就是收益递增和由交易成本所确定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他指出,一国的经济发展一旦走上某一轨道,它的既定方向在往后的发展中得到强化,所以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着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

因此,对于经济转型,我们不能简单停留在新古典经济学(包括新古典制度经济学)的成本一收益理性模型下,更需要考虑历史沉淀成本。对经济转型的影响,再次降低理性程度。

二、经济转型的新古典理性选择理论

在经济转型时期,“华盛顿共识”已经受到质疑,“北京共识”的优越性逐渐得到认可,这是因为前者坚信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理性或理性预期假设,忽略了历史沉淀成本对经济转型的影响。即使有所论及,仅仅考虑潜在或预期沉淀成本的影响,包括交易成本经济学强调资产专用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实物期权经济学强调不可逆投资与未来不确定性对决策的影响。一旦发生了历史沉淀成本,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所说,“你应该注意决策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并忽略过去的或沉淀的成本。可以将这一点表述如下:让过去的事情成为过去。不要向后看。不要为已溅出的牛奶哭泣,不要悲叹昨日的损失”,从而出现历史沉淀成本决策无关性。其中,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的假设前提主要包括:

第一,信息完全,没有不确定性。不仅是指市场上所有信息都是真实信息,在市场上不存在任何虚假信息。而且还指在信息的生产、传递和验证等一系列过程中不存在任何信息成本,当事人具有理性预期。

第二,市场无摩擦性和风险可计量性。市场无摩擦性是指市场中不存在任何交易成本,任何投资者都可以畅通无阻地进行套利交易,而且套利交易可以毫无风险。风险可计量性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投资均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

第三,所有的资源具有完全通用性,具有充分流动性。这意味着所有资源可以在各厂商之间和各行业之间完全自由地流动,不存在任何障碍。这样,任何一种资源都可以及时地投向能够获得最大利润的生产,并且可以及时地从亏损的生产中毫无成本损失地退出。

即使遇到外部性问题,由于科斯定理的存在,通过当事人讨价还价很容易解决外部性问题。由于讨价还价成本很低和产权界定清晰,对于交易双方总是在外部性出现的情况下有激励进行谈判,同样也看不到过去发生的沉淀成本对当前或未来决策的影响。由于新古典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和科斯定理都关注事前静态均衡条件下最大化行为,所以,看不到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转型的影响,仅仅根据经济转型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大小进行决策,并不考虑过去已经发生的沉淀成本的大小,这是一个无历史(Ahistorical)的经济学。然而,在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和制度不完善、未来高度不确定性,以及资产和制度专用性等普遍存在,很容易产生沉淀成本,当事人不得不考虑历史沉淀成本的影响,从而造成路径依赖。

三、经济转型时期历史沉淀成本的形成

历史沉淀成本是指以前或过去投资承诺之后不能完全得到补偿的那些成本损失,往往是以货币、时间、努力和资本存量的形式出现的,包括沉淀的生产成本和沉淀的交易成本。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产生历史沉淀成本的条件主要包括:

首先,专用性有形和无形资产投资是产生沉淀成本的客观条件。在经济转型时期,专用性物质资产和人力资产一旦从初始生产性活动中退出,其投资再生产的机会成本很小,甚至没有,因而无法通过再出售价格得到完全补偿而形成沉淀成本。

其次,在二手资产出售价格不会降低的情况下,交易成本的存在也会导致沉淀成本。在经济转型时期,因对资产质量信息不对称出现“柠檬”问题,使二手资产在交易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沉淀成本。特别是,交易成本本身往往具有沉淀成本性质。一旦投入时间和精力,往往具有非货币支出性质,很难转为他用而变成沉淀成本。

再次,在经济转型时期,不仅决策者面临有限理性,而且环境不确定性也是产生沉淀成本的重要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各项实施的决策都将沿着不可预期的路线演化,这意味着决策者不可能事先知道各种决策的未来结果。因此,以前的经历常常构成决策的基础,无法将过去发生的一切一笔勾销。历史是从一去不复返的过去向着未卜的未来前进的。当前所做出的决策以及所采取的相应行动,只有在将来的某个时刻才能完成。决策是事前的,而结果是事后的。由于决策很容易出现错误,因而会产生沉淀成本损失。

最后,经济转型时期,政府管制、终止契约关系,以及税收政策与折旧制度等,都可能产生沉淀成本。例如,税负过重或加速折旧等,都会影响投资成本的回收,从而产生沉淀成本损失。

由于经济转型是一个动态、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因此,当事人在当前或未来决策时,不仅需要向前看――考虑预期沉淀成本,而且还需要向后看――考虑历史沉淀成本,这些共同影响着经济转型的过程,如图1所示:

正是打破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我们从沉淀成

本相关性角度分析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转型的影响,从而发现历史沉淀成本机制的合理性。

四、经济转型的历史沉淀成本相关性解释

如前所述,在经济转型时期,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无法得到补偿而产生历史沉淀成本,从而常常会出现一种较强的继续维持、自我强化、进一步追加投资的倾向。与新古典理性选择模型预测相反的是,经济转型时决策者难以按照边际原则决策,往往考虑历史沉淀成本,从而造成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为此,我们分析经济转型时期历史沉淀成本问题出现的理性原因。

(一)经济转型时考虑过去继承下来的资产,因免费使用出现历史沉淀成本效应

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人们在每个时期都要重新开始实现效用最大化,不会出现免费的午餐。然而。由于过去继承下来的资产或制度对后来的事情具有重大(但不是绝对)的影响,很难重新开始,从而可以找出实用或改良的方法。(1)继承下来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无形资本存量等影响经济转型。现行的市场经济总是在各个方面继承计划经济体制的资本存量。这些资本包括通用性物质资本、建筑物、机器设备和交通工具等,以及通用性人力资本。同时,还包括各种各样专用性的资本形式。至少从理论上说,通用性资本很容易通过市场购买而达到获得。而专用性人力资本和无形资本都是学习的产物,经常是隐性的,不可言传,很难获得。(2)生产技术和组织知识现状也会约束经济转型的方向。对于特定经济而言,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有哪些现存的生产技术,还要知道哪些生产技术能够在实践中可以重新使用。纳尔逊和温特指出,模仿现存的生产技术是一项成本昂贵和花费时间的活动。(3)继承下来的制度存量影响经济转型。转型中继承下来的制度存量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以及它们的执行。正式规则包括政治和法律体系等。非正式规则包括道德、习惯和态度等。执行的方法包括法律惩罚、社会谴责等。如果制度具有通用性,那么很容易改变,它们不会构成经济中的显著约束。但是由于制度专用性,变化是缓慢的和困难的,在某些情况下,因考虑以前继承下来的资产免费使用,很可能锁定在计划经济体制中,从而出现沉淀成本效应。

(二)经济转型时决策者面临有限理性,因节约有限理性出现历史沉淀成本效应

由于完全理性需要支付时间、努力和资源,从而使获取信息和新知识成本十分昂贵,所以当事人选择有限理性或理性无知,此时尊重过去的沉淀成本是节约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有限理性主要包括:一是有限信息;二是收集、处理、保留和交流信息能力有限;三是相关知识的隐性特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四是许多决策的环境是非常复杂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使用简单的、局部的现实模型处理复杂的决策环境,很容易犯错误,这属于认知问题。事实上,认知是受文化制约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对现实做出不同的解释。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基于许多共享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这些与政治体系和政策环境的信念有关。例如,意识形态都会强化这些心智模式,从而拥有一定的存在价值。哈耶克强调制约常规和规则的知识是隐性的,不可言传,即使可能,也常常极为困难和昂贵,人与人之间很难进行沟通。然而,由于不可言传的知识却能够在“干中学”中获得,人们无意中会用到它以前一直存在大脑中的知识和信息而产生学习效应,这就会考虑以前存储在头脑中的信息,进而因节约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出现沉淀成本效应。

(三)经济转型时决策者因委托关系出现历史沉淀成本效应

在有关人力资本的信息是私人的情况下,很可能通过其他人观察以前的行动和他们的后果,这些行动就获得了声誉价值。通常声誉效应改变了决策者的偏好。克瑞普斯和威尔逊用声誉价值解释连锁店悖论,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用声誉价值解释掠夺性定价。企业是连续生产还是转换生产依据决策者拥有的私人信息程度。有关人力资本的私人信息就是决策者的个人能力或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经理转换生产意味着传递损害经理声誉的信息,结果会损害他在劳动市场上的能力声誉和就业机会。如果忽略了声誉效应,就不会发生生产升级行为。另一方面,在信息公开的条件下,沉淀成本效应就不会发生。这是因为当未来的信息与以前承诺投资发生矛盾时,经理总是选择生产转换,从而将失败归结为外部原因。由于在私人信息条件下,声誉效应扭曲了经理激励机制,一旦出现生产转换,就要忍受丧失自尊的痛苦。因此,在经济转型时期,决策者作为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往往会自觉地信守以前的承诺,不愿意转换到市场经济模式中,从而造成沉淀成本效应,尽管从委托人角度看是“错误”的。

(四)经济转型时决策者使用前景理论,因避免确定性损失出现历史沉淀成本效应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开创了不同于期望效用理论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前景理论与沉淀成本效应相关的第一个特征是前景理论的价值(效用)函数。这个“S”型价值函数表示客观上定义的收益和损失(以货币计算)和主观上定义的收益和损失之间的架构关系。在投资失败之后,意味着支付了沉淀成本,此时更容易进行风险投资、继续融资。前景理论与沉淀成本相关的第二个特征是确定效应。一是绝对确定收益往往被高估。确定收益的价值要大于给定的预期收益价值。二是确定损失往往被低估。这个价值要小于给定期望损失价值。由前景理论的架构效应可知,人们特别厌恶确定损失,在亏损情况下往往转变为风险偏好者。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因经济转型产生大量的历史沉淀成本,决策者仍然会坚持一些时间上并不划算的投资项目,力图挽回投资损失,不丢颜面,特别是对初始投资负责任时,往往进行升级投资,坚持计划经济体制的行动模式,不愿意采取市场经济模式。

(五)经济转型时决策者避免资源浪费心理,因完成投资项目需要造成历史沉淀成本效应

阿克斯和布鲁默认为,由于人们投资了很多资源,一旦不考虑这些投资成本完成的项目,就会变成一种资源浪费,此时因财务预算约束难以转向新的投资项目。这样,人们不愿意终止没有完成的项目,不希望出现资源浪费。为了避免经济转型出现资源浪费和半途而废,决策者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投资项目,因财富效应或者流动性约束而造成沉淀成本效应。

(六)经济转型时决策者使用启发式推断,因认知偏差造成历史沉淀成本效应

由于经济转型时决策者存在着思考成本,无法按照数学推理和贝叶斯规则进行决策,常常根据启发式推断进行决策,很容易犯系统性错误,并不如理性预期学派那样,单个人的错误从整体上会得到矫正。代表性启发式推断是指根据固定的模式进行分析判断,大脑认为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是相同的。熟识性启发式推断是指人们面临两种选择但都有风险时,假如他们对其中的一项了解多一些,他们将选择他们熟悉的那一项,从而感到舒服,实现认知协调一致。因此,大脑利用这些启发式推断影响风险的判断,出现认知偏差,个人犯错误,会导致集体犯更大的错误,从而出现沉淀成本效应。依此类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面临风险,很容易使决策者与计划经济体制某些特征或者熟悉的事物相关,更为严重的

是,决策者的这些行为又会被下属所模仿,因为决策者被认为是行为的楷模,从而继续以前投资承诺,尽管有时考虑历史沉淀成本这种行动是错误的,甚至是灾难性的。为此,我们用一个简单的经济模型来探讨历史沉淀成本、交易成本对经济转型的影响,如图2所示:

在完全理性的条件下,新古典经济转型仅仅根据边际收益(MR)和边际成本(MC)大小进行,最优数量为ON。新制度经济学考虑预期沉淀成本以及由此产生的交易成本,就会提高边际成本,此时MR和边际成本MCt相交,最优数量变为OT。如果再考虑过去发生的历史沉淀成本,就会进一步提高边际成本,此时MR和边际成本MCs相交,经济转型数量为OS。与新古典完全理性经济转型ON相比,因考虑历史沉淀成本,SN作为锁定效应出现,滞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中。

由此可见,通过解释经济转型的沉淀成本效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不如新古典理性选择那样不考虑过去已经发生的历史沉淀成本。同时,也看到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局限性。在经济转型时期,由于决策者有限理性和环境不确定性,在复杂的经济转型情况下,不仅难以按照新古典经济学边际原则,还难以按照交易成本最小化进行决策,更需要考虑计划经济体制下发生的历史沉淀成本,从而增大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障碍,进而依靠沉淀成本理解经济转型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趋势。

五、结论与制度涵义

综上所述,由于经济转型偏离了新古典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在经济转型时,决策者不仅向前看考虑预期沉淀成本,而且还向后看考虑历史沉淀成本,这使“中国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因此,考虑经济转型的历史沉淀成本相关性,不仅有极大的理论创新价值,而且对公共政策还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承认经济转型的沉淀成本效应的存在,为研究经济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摆脱了新古典沉淀成本无关性――路径独立假设。人们在对未来做决策时,通常会考虑过去的历史和无法回收的成本,从而出现沉淀成本效应,倾向于继续维持现状和承诺升级,很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再次回到真实现实世界中。

其次,承认经济转型的沉淀成本效应的存在,突出路径依赖的沉淀成本机制,再次超越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学说。由于有限知识和环境不确定性,人们在动态的市场过程中相互交往,历史和时间对路径依赖有重要作用,往往通过考虑过去发生的历史沉淀成本显示出来,再次将历史沉淀成本作为一个新增约束条件,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主观行为适应变化的客观现实世界。

最后,只有理解历史沉淀成本相关性,才能采取相应的制度安排解决历史沉淀成本问题。(1)由于历史沉淀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效率,因此需要政府管制,重点要放在培育和引导市场过程的统一的一般规则方面;(2)通过长期契约、垂直一体化、产权结构配置等非市场制度调整,有助于解决历史沉淀成本问题;(3)在发生历史沉淀成本的情况下,为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提供新的指导原则,在于加强历史沉淀成本管理。尽管政府可以在降低交易成本方面下功夫,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答案。由于在降低交易成本的过程中往往伴随历史沉淀成本增大风险,所以,不仅需要政府实行繁荣二手市场、加速折旧、税收减免等总供给政策,而且还需要总需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对外开放经济政策等,使沉淀成本管理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

总之,经济转型不仅需要向前看预期沉淀成本,还需要向后看考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历史沉淀成本。只有理解和克服历史沉淀成本效应,才能加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道路,避免因考虑历史沉淀成本陷入无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而无法自拔,阻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M],钟正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迪克西特,平迪克,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投资[M],朱勇,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沉淀成本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东北地区;沉淀成本;经济转型;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20;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12-0032-04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史中,矿产开发对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地区或城市的财富增长与开采部门密切相关。同时,也产生了许多以开发某种本区域优势资源为主要经济发展战略的单一资源型城市,如阜新、本溪、大庆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单一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到产业结构调整、计划经济体制等影响,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现资源型产品市场需求下降、价格下降、经济增长乏力、居民收入下降、城市失业率增加等衰退现象,直接影响了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再次腾飞。实际上,资源型部门投资有显著的沉淀成本,特别是对东北地区的开采部门来说更为突出:传统的经济体制影响根深蒂固,面临着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等多重压力,这些初始条件都部分地以沉淀成本形式限制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由微观经济学原理可知,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依靠市场制度这只“看不见的手”,完全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是因为,任何投资成本都不会产生沉淀成本,退出市场或产业结构调整不会带来任何利益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依靠市场制度完全可行。

然而,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性和资源型转轨的复杂性,使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时面临着显著的沉淀成本,这些沉淀成本不仅影响该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更重要的是,还影响该地区发展接续产业。因此,如何补偿沉淀成本成为东北地区经济转型的关键。

二、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特殊性

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随着资源型城市面临一系列问题,特别是东北地区的特殊性,导致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极为艰难,也成为影响东北振兴的重大问题。因此,需要了解黑、吉、辽三省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才能有效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东北地区城市与自然资源二位一体

根据王青云(2003)划分资源型城市,我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东北地区黑、吉、辽总计30座,大约占全国的1/3,都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如表1所示:

这些城市往往都是依据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根据王青云(2003)对于典型资源型城市划分,我们可以得到表2:

从而看到,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分布不仅广,而且往往都是以矿产类枯竭型资源为典型特征的,同时,这些城市按照人口规模来划分也是大中城市居多,这对经济转型与就业等造成极大影响,如表3:

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城市都是依靠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资源兴,城市兴;资源衰,城市衰。因此,城市经济转型不仅需要重新考虑资源发展循环观和科学发展观,而且还需要发展非资源产业以促进和再造城市功能。

(二)东北地区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比例大,计划多,市场少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资源要素禀赋结构难以适应这种要求,从而导致与该战略相配套的体制只能是高度集中的用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本的体制,这就是计划经济体制。由于资本被纳入计划配置的框架,要想使资本发挥作用,就必须保证资本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等等也纳入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并把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同样配置到重工业生产领域。

因此说,计划经济体制为了实现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目标,不仅要把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以集中计划安排的手段配置到重工业领域,而且还要压低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价格,从而降低重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计划经济体制是一种内生的制度安排(林毅夫等,1997),是一种适合加速发展重工业的手段。因而,在东北地区形成高度集中的配置资源体系,往往追求低补偿、高积累政策,导致政府为了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大力实行外延扩大再生产,很少关注补偿基金,很少考虑折旧基金,因而很容易导致沉淀成本增大。

(三)东北地区重工业/轻工业比例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需要选择那些适宜发展重工业的地区作为这个战略的重点发展基地。由于黑、吉、辽不仅有一些工业生产基础,而且该地区拥有煤、石油等能源矿产,铁、锰等金属矿产,以及很多非金属矿产资源,适于发展重工业,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也就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配置资源手段。反过来说,市场机制很少,因为市场机制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悖:如果使用市场机制发展重工业,会产生两个后果:一个是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重工业耗费的资本较多,如果资本价格较高,投资成本就会较大,相对而言,轻工业要比重工业较少耗费资本,而更多地是耗费劳动。如果采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在稀缺的资本使用成本较高的情况下,轻工业就具有比较大的优势。因此,采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手段不是发展重工业而是发展轻工业。另一个是经济总量问题。由于重工业的投资成本高,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工业生产领域所获得的利润就会减少。而利润减少意味着资本积累不足,进而导致用于再投资的资本就不足,这会直接影响再投资的规模。如果投资规模小,经济总体的增长速度就会受到影响。因此采用市场机制难以做到发展重工业,难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东北地区的计划经济色彩比较浓厚,市场机制较少。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相关,恰好东北地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发展重工业,而很少发展轻工业,导致产业结构扭曲。

(四)东北地区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比例大,所有权结构不合理

东北地区成为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基地,市场机制难以与重工业发展战略相匹配。此时,完成重工业的任务在逻辑上只能落在国有企业身上。因为私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要求对资源投入有更多的选择权和决策权,而这种源于私营企业追求目标的内在要求,同国家计划要求的集中统一安排和资源配置的目标是矛盾的。因此,为了实施优先发展战略,不仅需要计划经济体制,而且还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塑造一个并非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有企业去完成这个战略目标。因此,不仅计划经济体制色彩浓厚,而且国有经济比重大,非国有经济比重小,如表4: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所面临的初始条件,如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比例大、资源型城市十分典型,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比例大、重工业/轻工业比例大、处于工业化前期或中期等诸多特征,对于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具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只有研究了这些初始条件对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的约束,我们才能找出影响经济转型的障碍有哪些,并消除这些障碍。

三、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的转型障碍

由微观经济学原理可知,阻碍资源(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流动最基本的因素是沉淀成本。沉淀成本(Sunk Costs)是指投资成本无法通过转移价格或再出售价格得到完全补偿的那些成本。因为沉淀成本在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情况下十分显著,为了说明问题和研究抽象需要,我们区分了经济性沉淀成本和社会性沉淀成本等两类,为我们认识沉淀成本作一些铺垫。

(一)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性沉淀成本

首先,是专用性资产形成经济性沉淀成本。投入企业的生产性资产,由于只能用于特定的生产和服务,这样在企业退出某一产业而进入另一产业时,这些资产很难随企业被带入所进入产业接续发挥作用,难以回收投资成本,因而企业面临处置这些资产的障碍。按照威廉姆森(2002)对资产的划分,专用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投资有沉淀成本。资源型城市企业需要投入生产性资产,如矿产地质勘查、开采以及加工所投入的物质资本,由于专用性较强,从原产业退出时难以回收投资成本。有些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即使能够折价出售,也因无完善的资产市场,特别是信息不完全造成的“劣币驱除良币”现象,也不能按照正常折旧后的价值出售,这些无法回收的资产价值,有可能是沉淀成本的重要来源。目前商业性地勘市场尚未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不论开采成功或失败,都需要支付大量搜寻等交易成本。这些成本都是沉淀成本。同时,沉淀成本也来源于城市非交易产品部门。房地产、基础设施或设备的投资都是为了解决日益上涨的人口数量。这些投资既不能迅速地转移到交易产品生产部门去,也不能转移到其他区位。因此对于非交易产品投资往往产生沉淀成本。同时,区位偏离也是沉淀成本的重要来源。矿业城市区位偏离,主要指矿业城市依资源而居,大多位于内陆、边远荒漠地区,地理环境闭塞,远离交通干线,远离工商业发达地区,远离国内、国际市场,区位条件差。为了摆脱区位偏离,需要投入运输网络和储藏基础设施。在城市地区,往往集中在公路、铁路、电信系统以及储藏设施,虽然这些投资本身并不是沉淀成本,但是这些都具有厂址区位专用性,难以移动到其他地区。

其次,固定成本经济转型过程中会形成经济性沉淀成本,它主要包括:(1)离退休劳动力安置成本,企业退出后要给劳动力重新安排工作或重新培训,而这笔培训费用和转移费用往往很高;(2)因企业退出造成终止各种契约所必须支付的违约费用;(3)退出企业职工情绪下降引起的生产经营状况恶化,使企业收益减少等。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在竞争性产业领域的国有企业数量庞大,在这些国有企业工作的职工更是数以千万计,一旦这些企业退出,能否支付这笔巨额劳动力安置成本、重新培训成本等,将成为国有企业退出某些产业最突出的问题,而且它将成为国有企业从某些竞争性产业领域退出的关键所在。

再次,国有企业巨额负债形成的经济性沉淀成本。国有企业大多数有一个高昂的负债率,而且大部分是欠国有银行的,国有商业银行是国有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按照国际经验,企业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的比例大体各占50%,显然,国有企业的债务比例是太高了。而且这些债务主要是欠银行的。尽管国有企业亏损会成为从竞争性产业退出的最好理由,但亏损严重的企业是很难转移出去的。如果通过破产的方式退出,国有银行则不答应,因为这些企业破了产,国有银行的债权很难收回,这实际上等于破了国有银行的产,国有银行宁愿维持国有企业的现有状态。政府也会为了保住国有银行不至于发生危机,而采取维持国有企业现有状态的政策。看来如果筹集不到解决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的巨额资金,国有企业从竞争性产业退出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

最后,由于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忽略了简单再生产基础上的扩大再生产,追求低补偿――高积累的政策,很少考虑折旧或者很少考虑简单再生产,往往实行外延扩大再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投资成本折旧不够,无法得到更新改造,最终形成很多无法补偿的投资成本。同时,由于在国有企业中忽略了适用生产技术,往往追求高精尖技术,导致很多机器设备初始价值下降而造成无形损失,也会形成大量无形沉淀成本。

(二)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导致经济性沉淀成本

首先,劳动市场不发达造成的沉淀成本障碍。由于目前中国的劳动市场发展缓慢,而且很不规范,国有企业职工在从某些产业退出时,借用现有的劳动市场实现大规模退出企业职工转移,其作用是十分有限的。因为退出企业不得不付出一笔巨资解决职工的转移和安置问题。而且,企业与职工之间因信息不完全所导致的交易成本也是阻碍职工流动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也无法利用工资这一价格信号引导职工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其次,资本市场不完善、不发达造成的沉淀成本障碍。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不发达,信息更加不完全,资本价格无法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从某些产业退出时,不能很好地利用资本市场,实现退出企业资产的迅速转移或变现,使资本流向收益率较高的地方或部门去。因此在不完全的资本市场上,需要借贷和资本供求者必须支付巨大的搜寻、签约和履约等交易成本。

最后,产权市场发育滞后造成沉淀成本。产权市场是市场条件下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是市场退出的重要渠道。而我国产权市场发育滞后,非市场化倾向明显,市场退出多数停留在“关、停、并、转”上,导致产权交易不活跃,不少产权市场还是有场无市,规模小,交易极为清淡,退出企业的资产和产权无人问津,加上中介组织不足,业务人员素质低,信息量少,中介服务功能不强,这一切都造成产权交易困难重重,加大退出成本。

(三)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形成的社会性沉淀成本

由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国有企业从某些产业中退出时,无法将原有企业部分离退休职工转交给社会,而必须自己承担这部分职工医疗、住房和养老金等成本。换言之,资源型城市国有企业同样面临“企业办社会、债务负担和冗员负担”三大障碍,一并产生显著的社会性沉淀成本,阻碍资源型城市顺利经济转型。

由此可见,东北地区因初始条件的约束,使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时面临极大的经济性和社会性沉淀成本等,构成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障碍。因此,如何补偿或者降低这些沉淀成本,是促进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根本方向。

四、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制度创新

由于东北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我们只能采取综合治理,多管齐下的方针,需要以补偿或者降低沉淀成本为基本出发点,这恰恰成为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为此,需要在东北地区大力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以及大力发展接续产业。

第一,大力完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尊重契约和保护产权,包括信息、技术等无形资产市场,打破地区或行政垄断,促进东北地区生产要素在产业间或区域间、国内以及国际间流动,目的是提供更多的再利用生产机会,减少生产要素沉淀成本。

第二,允许资源型城市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或以部分产权换资金、换技术的方式向外商开放,或以租赁方式向外商提供闲置厂房、设备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有条件情况下实施企业重组,目的在于降低经济性沉淀成本的同时,也能够创造一部分收益补偿社会性沉淀成本。对外商投资单一资源型城市地区的现有企业,国家应在各方面比照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予以扶持。

第三,设立产业调整援助基金或补偿基金。政府可以对从“长线”行业中退出的企业给予优惠待遇,如企业若封存和淘汰设备,在进行新投资时,就可以按比例得到优先或优惠贷款或采用特别折旧率,或者按封存和淘汰的设备数量,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偿,后一种做法有时也采取政府向企业“购买”旧设备然后将其废弃的方式,即所谓的“收购报废”方式。尽管政府财力有限,但也应该加大对东北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支持力度,中央政府将考虑对原国有重点煤矿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区的补助比例提高到百分之五十。同时,中央还考虑研究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以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了使补偿基金有商业价值,可以成立补偿基金机构,投资证券市场,为资源枯竭或转型发展创造必要准备资金。而且这部分基金还可以用来作为职工再就业培训的费用和待业救济金等。

第四,建立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那些企业无力提供培训和实施再就业的职工或者不具备再就业条件的职工,应由国家及当地政府建立资源型城市转轨专项职工社会保障基金,以保证其基本的生存需求。例如,建立私人保险或政府保险、社会安全网(食品和福利计划)以及价格支持计划(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减少因职工流动而产生的社会性沉淀成本。

第五,资源型城市再就业政策。对于一些较为集中存在失业问题的行业和地区,仅仅靠一般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够的,政府需要制定一些特别的处置措施,例如,由政府设立或资助职业介绍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录用特定行业、特定企业失业职工的企业可以享受政府补贴,雇佣特定行业失业职工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可享受贷款、税收方面的优惠,政府出资和支持的公共工程的招标与雇佣退出企业职工相结合等。同时,根据城市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立若干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所有制、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为发展接续产业创造人力资源,降低自然资源产业工人的人力资本沉淀。

第六,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资源型城市枯竭不仅仅是城市本身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区域发展问题,因此,中央政府需要制定整体区域规划,确立科学发展观,形成稳定的体制环境。政府除了对资源型城市给予税收减免或加速折旧等政策以外,最简单的例子是尽量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产交易效率。通过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承担教育、培训以及研发投资的成本减少交易成本。这就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经济转型政策,主要包括:设立专门的机构并向其提供资金和给予土地转让权,使其开发适合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工业区;以优惠政策吸引其他地区的企业家前来投资,并对这类投资者给予财政、税收、金融各方面的优惠等,降低企业进入的沉淀成本,为发展接续产业创造条件。

总之,不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政策创新,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需要把补偿沉淀成本作为基本出发点,努力在“花钱买机制或制度”上下功夫,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加速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为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冬林等.沉淀成本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6).

[2]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士]张青等.资源耗竭型企业分类退出模式选择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03,(10).

[4]于立等.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退出障碍与退出途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

[5]林毅夫等.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汤吉军.沉淀成本经济学与国有经济动态演化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7]郭励弘.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设计[J].经济研究参考,2003,(76).

[8][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美]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沉淀成本范文第3篇

完全的汇率传递是以世界市场的完全竟争为前提,而现实中大多数产品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和克鲁格曼等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及产业组织角度来分析解释汇率的不完全传递问题。

他们认为传统的汇率传递理论是以世界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的,即进出口厂商是贸易产品进出口价格的接受者,无法左右进出口价格,在这种前提下,当汇率变动时则会引起进出口商品价格的同等变动。然而事实上,世界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在不完全竞争市场,大部分产品是差别产品,出口商有决定价格和产量的权力。在升值的情况下,出口商一般会通过降低成本等方式来抑制因货币升值而造成的价格上涨压力,从而导致不完全汇率传递。通常,市场集中程度越高、进口商品用国内货币标价的范围越大,汇率的传递系数越低;而产品的同质和替代程度提高、国外厂商相对于国内竞争者的市场份额扩大,汇率的传递系数就越高。

多恩布什认为一些产业组织因素也会影响汇率的传递,这些因素包括:市场集中程度、产品的同质性和替代程度等。一般说来,市场集中程度越高,厂商的垄断势力也越强,所以汇率的传递系数就越低:产品越具相似性,产品间的替代程度越强,则厂商的垄断势力越小,汇率的传递系数就越大。

2、沉淀成本

美国经济学家迪克希特和克鲁格曼从供给角度分析了汇率传递不完全的原因,他们同时也建立了汇率传递的沉淀成本模型[’61。该模型的思想是:在产品存在差异的情况的情形下,出口厂商不仅要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确定合理的价格,还必须投入一部分资源用于开发市场,建立分销网络,针对外国人的需求进行研发以使产品适应外国市场等。这些投入成本是为进入外国市场而支出的,然而这些成本一旦支出就可以被看作沉淀了,因为厂商不能轻而易举地廉价出售它的资产,无论是无形资产还是有形资产。由于沉淀成本的不可逆转性,以只有当厂商预期能够弥补沉淀成本时,他才会进入一个市场,一旦成本己经沉淀,即使厂商只能弥补可变成本,它也仍然会留在市场中不会退出。

事实上,当存在沉淀成本时,厂商会对未来利润的贴现值与当前利润进行比较然后做出决策,而不会一直因为有了沉淀成本而不进入市场。因此该模型有一定的缺陷。

3、市场份额

美国经济学家弗路特与克兰帕尔从分析厂商的市场份额角度研究了汇率传递问题。他们认为如果垄断厂商以其市场份额作为经营目标,那么对未来汇率的预期会影响厂商目前的定价策略与市场份额[47l。

沉淀成本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防渗墙工程 节能减排 增效 泥浆

一、工程概况

某水电站反调节位于小浪底水利枢纽16km。是一座以反调节为主,结合发电,兼顾供水,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库设计总库容1.62亿m3,土石坝段最大坝高20.2m,电站坝段最大坝高51.5m,电站装机容量140MW,灌溉农田面积113.8万亩。为二等大型工程。

水库建成后由于坝下一定区域的地下水位在经历最高水库蓄水位下尚未最后稳定,为避免在水库蓄到正常水位134.0m时对周边村庄、城市的影响,拟采取防渗墙等工程措施控制左、右岸坝下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位抬升,消除对居民房屋威胁,避免造成滩地浸没。

防渗工程位于大坝左、右两岸,左岸设计防渗轴线长为1400m,右岸设计轴线长为1600m。A标及其补充施工合同防渗左岸为570m、右岸为670m。后经业主批准,左岸轴线延长至1040m,右岸延长至856m。

二、项目策划

在工程设计初始阶段,设计方决定在工程运行中的节能减排和提高效能方面进行研究工作,在工程设计策划阶段根据工程量大小、工程地质结构特点、设备性能及其投入数量、防渗轴线长度以及施工现场用地面积和周边环境等多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证与规划,对减排增效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工艺策划和成本估算。

(1)清渣工艺改进。在以往的防渗墙施工中,排渣多采用人工方式,即清孔清出的泥浆倒在倒浆平台上,人工冲洗泥渣等进入排浆沟内,冲洗泥浆使废渣在排浆内沉淀,人工清出排浆沟内的废渣,再用装载机铲运至弃渣场。

这种排浆清渣工艺,需要大量的清渣工人,目前现阶段我国工地工人收入并不高,且大量存在着工资被拖欠的问题,因此每天清渣投入成本开销并不大,同时也造成了清渣工作的苦难。由于是使用人工清渣排浆,所以排浆工作段的工作面不会很大,而排浆沟断面的小面积又决定了排浆的速度慢、效率低,因此浆液很少能回收利用,造成浆液的浪费。

为了处理好浆液回收再利用的问题,工程中决定加大排浆沟的断面尺寸,并采用小型挖掘设备进行排浆清渣,以弥补人工排浆的不足。

(2)泥浆工艺改进。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的防渗墙施工中多采用膨润土泥浆。优点在于制作工艺简便、成本投入低,这种膨润土可以直接加入清水(无污染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后制成浆液,浆液置于膨化池中经过较短时间膨化反应后即可用于施工作业中,或防渗墙施工中。如果采用黏土和混合料制浆工艺则费时费力,且工序复杂,造成施工进度的延缓。

施工时如果采用膨润土浆,则工程成本较大;如采取黏土浆液,则制浆工序复杂,投入成本也较大。我们考虑到本工程所处的地质情况大致是较不密实、坍塌可能性较大砂卵石层,防渗墙施工工艺采用“钻劈法”,泥浆选用“边钻边加”方式直接加入黏土,适量加水(或膨润土浆)和增粘剂,在造孔过程中自行形成泥浆。

这种方式,形成的泥浆较浓稠,方便堵塞孔隙率较多的地层透水通道,而且由于浆液黏度大,较容易在钻孔周边形成厚实的泥皮,厚实的泥皮防止地层掉块、地层漏浆塌孔等方面可起到较好的作用。

(3)成本分析。通常以上两项和其他相关分析,本工程可节约成本增加效益约在300万左右。

三、项目实施

1、施工布置。

构筑排浆沟时坡度不能过大,且应尽量防止废渣随浆液流入沉淀池,但坡度也不能太小,以避免稀释后的浆液在排浆沟内积存太多,从而使稀释后的浆液能自由流出排浆沟进入沉淀池内,而大部分的废渣则沉淀在排浆沟内。

排浆沟的出浆口不宜过多,也就是说,每条排浆沟要有一定的长度,便于浆液中的废渣在浆液未排除浆沟前,能有足够的时间沉淀。

泥浆沉淀池采用分级形式,一级沉淀池的作用是分离出在排浆沟中没有沉淀分离出来的较细颗粒的废渣,废渣清运至弃渣场,浆液以自流或泵送方式进入二级沉淀池。

进入二级沉淀池的泥浆和含砂已经很少了,因此二级沉淀池其实就是泥浆回收池,以泵送方式抽送至泥浆搅拌站,加入膨润土等制备新鲜浆液。多余的泥浆以自流方式注入废浆池。

进入废浆池中的泥浆时很稀的浆液,再用泵送方式送到施工机组做冲洗等施工用水。少用地的同时,也减少了环保的投入。

2、减排工艺。

防渗墙多采用钻劈法施工工艺,后期局部槽段采用两钻一抓法施工。槽段开钻时现行在导向槽内填入0.5m厚的干粘土,用冲击钻机干钻进入砂卵石层,这样可以挤密导墙底部的砂卵石层,最大可能地方志导墙底部漏浆和塌孔。

开孔过后,向槽孔内加入适量黏土,同时加入适量的膨润土泥浆,进行钻孔。在钻孔的过程中,原则上每有进尺便要加入少量黏土,黏土的加入就采用“少填多加”方式,即每次加入的黏土量较少,而加入的次数应随进尺加深而频繁较密,以使黏土在槽孔钻进的过程中能较充分地膨化形成泥浆,钻孔时泥浆的密度应不小于1.6g/cm3,黏度应不小于25s。

钻孔过程中,多用黏土,少用或不用膨润土浆。

钻孔过程中的情况,也应采用“少清多次”的方式,即每次不要清得太多,能保证钻孔的正常进行就好,而清孔的次数随进尺的加深而增加。这样的清孔方式,由于泥浆的密度较大,可以保证地层少发生甚至不坍塌,而黏土浆也能在孔壁上形成较厚实的泥皮,防止地层渗漏。

槽孔形成后的清孔,无论采用抽筒法,还是采用反循环法,都不会对已形成的泥皮层造成大的破坏。这时的情况应采用回收的、符合标准的粘土浆(或黏土膨润土混合浆液)置换槽孔内较浓的泥浆,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钻孔过程中清孔抽出的泥浆浓度较大,用清水冲洗(或者说是稀释)后,泥浆沿着排浆沟自流进入一级沉淀池内,进行再沉淀后,就可回收利用,加入少量膨润土制备成新鲜的混合泥浆,混合泥浆的三项指标符合要求的部分抽送到泥浆站的储浆池,用于成槽后的清孔用浆。混合浆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部分,则直接抽送到钻孔机组,用于钻孔用浆。

3、废渣清除。

右岸防渗墙施工中,为了加强环保的保障力度和最大限度地减少成本投入,项目部经过过探索改进,对清渣工艺进行了大的调整,主要措施有:

(1)加大供水压力,使冲洗泥浆的水柱能对泥浆较深层进行翻搅,从而最大限度地稀释离析浆液和废渣。

(2)配备足够的水管,几乎等距离布置在施工轴线上,使每根水管喷出来的水柱能有一定量的重叠范围,不让浆沟有冲不到的死角。

沉淀成本范文第5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氧化锆的基本性质、氧化锆超细粉体的一般制备方法。

关键词:氧化错;高性能陶瓷;制备;应用

锆英石的主要成分是ZrSiO4,一般均采用各种火法冶金与湿化学法相结合的工艺。即先采用火法冶金工艺将ZrSiO4破坏,然后用湿化学法将锆浸出,其中间产物一般为氯氧化锆或氢氧化锆,中间产物再经煅烧可制得不同规格、用途的ZrO2产品。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工艺主要有碱熔法、石灰烧结法、直接氯化法、等离子体法、电熔法和氟硅酸钠法等。用传统工艺制备的ZrO2是ZrO2?8H:O化合物,是制备ZrO2超细粉和其他ZrO2制品的原料。随着高性能陶瓷材料的发展和纳米技术的兴起,制备高纯、超细ZrO2粉体的技术意义重大,研究其制备应用技术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

1共沉淀法

化学共沉淀法”和以共沉淀为基础的沉淀乳化法、微乳液沉淀反应法的主要工艺路线是:以适当的碱液如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尿素等作沉淀剂(控制pH一8-9),从ZrOCl2?8H20等盐溶液中沉淀析出含水氧化锆(氢氧化锆凝胶)和氢氧化钇凝胶,再经过滤、洗涤、干燥、煅烧(600~900。C)等工序制得钇稳定的氧化锆粉体。其工艺流程为:

锆盐溶液+沉淀剂一中和沉淀一过滤一洗涤一(100—120℃)干燥一(700—900℃)煅烧—氧化锆粉体。此法由于设备、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廉,且易于获得纯度较高的纳米级超细粉体,因而被广泛采用。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如九江泛美亚、深圳南玻、上海友特、广东宇田等,采用的都是这种方法。但是共沉淀法的主要缺点是没有解决超细粉体的硬团聚问题,粉体的分散性差,烧结活性低。

2水解沉淀法

水解沉淀法分为锆盐水解沉淀和锆醇盐水解沉淀2种方法。(I)锆盐水解沉淀法是长时间地沸腾锆盐溶液,使之水解生成的挥发性酸不断蒸发除去,从而使水解反应平衡不断向右移动,然后经过滤、洗涤、干燥、煅烧等过程制得氧化锆粉体。其工艺流程为:锆盐溶液_+(120。C沸腾48h)水解一过滤一洗涤一(100~120℃)干燥一(100—900℃)煅烧一氧化锆粉体。此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缺点是反应时间较长(>48h),能耗高,所得粉体存在团聚现象。

(2)锆醇盐水解沉淀法是利用锆醇盐极易水解的特性,在适当pH值的水溶液中进行水解得到Zr(OH)2.然后经过滤、干燥、粉碎、煅烧得到氧化锆粉体。其工艺流程为:锆醇盐溶液一(调节pH值)水解沉淀一过滤一(100~1200c)干燥一粉碎一煅烧一粉体。该法的优点是:①几乎全为一次粒子,团聚很少;②粒子的大小和形状均一;③化学纯度和相结构的单一性好。缺点是原料制备工艺较为复杂,成本较高。

3水热法

水热法”是在高压釜内(温度大于200。C,压力约为10MPa),在锆盐和钇盐溶液中加入适当的化学试剂,直接反应生成纳米级氧化锆颗粒,形成钇稳定的氧化锆固溶体。其工艺流程为:醇盐溶液一水热处理一干燥一粉体。优点为粉料粒度极细,可达到纳米级,粒度分布窄,省去了高温煅烧工序,颗粒团聚程度小。缺点为设备复杂、昂贵,反应条件较苛刻,难于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4溶胶一凝胶法

溶胶一凝胶法艘是广泛采用的制备超细粉体的方法,是借助于胶体分散体系制粉的方法,首先是形成几十纳米以下的胶体颗粒的稳定溶胶,再经适当处理形成包含大量水分的凝胶,最后经干燥脱水、煅烧制得氧化锆超细粉。其工艺流程为:锆盐溶液一水解缩聚一溶胶一陈化一湿凝胶一干燥一干凝胶—煅烧—粉体。

此法的优点为:①粒度细微,为亚微米级或更细②粒度分布窄;③纯度高,化学组成均匀,可达分子或原子尺度;④成温度比传统方法低400~500℃。缺点是:①原料成本高且对环境有污染;②处理过程时间较长;③胶粒及凝胶过滤、洗涤过程不易控制。

5微乳液法(反胶束法)

微乳液法是以多元油包水微乳液体系中的乳化液滴为微型反应器,通过液滴内反应物的化学沉淀来制备纳米粉体的方法。具体的制备步骤如下:按制粉要求比例配制一定浓度的锆盐与钇盐水溶液,在恒温摇床中少量多次地将该溶液注入含表面活性剂的有机溶液中,直至有混浊现象出现。以同样方法制得氨水的反胶团溶液,然后把两种反胶团溶液在常温下混合、搅拌、沉淀、分离、洗涤、干燥,高温焙2~4 h,即得产品。利用该方法可得粉体分散性能好,粒度分布窄,但生产过程较复杂,成本也较高。

6其他方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人,一些研究者探索了新的制备超细粉的思路。如高温喷雾热解法、喷雾感应耦合等离子体法等[IOl,这些方法利用了先进的仪器设备,生产工艺与传统化学制粉工艺截然不同,是将分解、合成、干燥甚至煅烧过程合并在一起的高效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如何进一步提高传热效率,并在保证粒度的前提下,如何扩大产量、降低成本尚需进一步研究探索。从以上可以看出,制备高纯、分散性好、粒度超细、粒度分布窄的氧化锆粉体是总的发展趋势。另外,广泛的原料来源、简单的操作条件也是氧化锆粉体工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 Garcie R CHarmlnk R H2aseoe R T Cerma_Licstee|NatureⅡ],1975,258:703~704

[2] 王零森.陶瓷工程[J],1997,31(1):40—44

[3] Wo]ton G M et aj J Am Ceram SocⅡ]’1963,46(9):418~422

[4] 王钢,等.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J].2000,18(1):99—103

[5] 李蔚,等无机材料学报[J],1999,14(1):161—164

[6] 李蔚,等硅酸盐学报[J1.2000,28(1):57—60阴Li wJet aL Journal of Inorganic Materlals[J],1999(6):456~460

[8] Gao L et a/.Ceram.Soc.Ⅱ],1996,6:437—440

[9] Lee M et吐Ceram Soc[J]’1999,19:2593

[10] ELYuan ef a/.Solid State Inoics[J].1998(1):119—123

[11] 黄勇,等.现代技术陶瓷[J],1995,16(4):4—11

[12] Young AC,et越J Am.Ceraw.SocⅡ].1991,74(3):612—618

[13] 杨金龙陶瓷胶态成型工艺及其原位凝固机制的研究 北京:清华大学.1996

相关期刊更多

给水排水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铀矿冶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硅酸盐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