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穷人课件

穷人课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穷人课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穷人课件

穷人课件范文第1篇

4

笔尖流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选择材料,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

2.引导学生通过环境的描写,情节的创编,感受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通过运用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

培养学生描写环境、虚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特点的能力。

[教学策略]

1.先说后写。

不管是低年级的写话,还是中高年级的习作,必要时都要先说后写。本次习作是材料作文,可以先自己选择材料,弄清楚所给材料中写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分小组让学生想一想:根据材料写什么内容?小组内互相交流。只需要说说写什么,不要求说得具体。这是在互相启发选材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让学生知道可以写什么。在具体指导学生怎么写的时候,可以启发学生说说具体可以写的内容,在互相交流让中学生知道怎么写。在学生动笔写的时候,要强调怎么想、怎么说就怎么写,明白作文就是把自己想的写出来。

2.读写结合。

课文是习作最好的例文。我们应该从单元整体出发,做习作教学单元整体备课: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仅要读懂课文内容,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用情节的起伏塑造人物形象,运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引导学生把课文里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从而使他们乐写、想写、能写。

[教学准备]

1.整理单元小说中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等素材。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选择材料,展开想象,进行故事创编。

2.学会运用生动的环境描写,进行完整的故事情节创编,表现人物形象。

3.运用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精彩回顾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小说人物形象”专题单元的课文。现在请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回忆《桥》和《穷人》两篇课文的大致内容,思考:这两篇课文中介绍的人物都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镜头看到的?

环境描写

故事情节

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

2.学生独立回忆一到两分钟,指名两到三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反馈学生理解的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整合信息:

A.环境描写(板书)

《桥》一文老汉镇定如山。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环境描写:这里环境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洪水的肆虐与形势的紧急,渲染了危险气氛的同时,也为后文中老汉镇定地指挥人们逃走做铺垫。

《穷人》一文中桑娜勤劳。

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环境描写:先写了屋外海边恶劣的环境,再写屋内温暖、舒适的环境。两者形成对比,不仅显出家庭的温暖,更表现出家庭的温暖离不开渔夫和桑娜辛勤的劳动。

B.故事情节(板书)

《桥》一文中老汉舍己为人。

课件出示: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故事情节:文章结尾让人意想不到,其情节跌宕起伏,再现了老汉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穷人》一文渔夫和桑娜的善良。

课件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故事情节:家庭本就困难,丈夫没有一点犹豫就主动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其结局完全在桑娜的意料之外,也让读者意外。情节的设置把人物真诚、善良的品质推向了。

C.人物心理、动作、语言等(板书)

《桥》中老汉铿锵有力的语言再现了党员本色。

课件出示: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少废话,快走。”

《穷人》中桑娜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课件出示: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3.小结。

这两篇小说都通过环境描写、情节构造、人物心理描写等形式给我们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虽然这些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是虚构出来的,但是读起来就像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样,也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影子。

【设计意图】

小学生学习语文是在反复地再现和具体的实践中来提高语文素养的。本环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再一次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回顾和梳理,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印象,也渗透了学生本次习作时要注意的几个方向。

二、明确写作要点

1.同学们,回顾本单元学习的小说人物形象,想一想:写好生活中的人物可以从哪些内容思考?要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独立思考。

3.指名学生说。引导学生根据旧知回顾、习作的要求或自己的写作经验,发现小说人物形象的创编要点。

预设一:

人物形象特点通过一件件事来体现,因此跌宕起伏、完整的故事情节,可以凸显人物特点。同时,在故事前适当地增加悬念,以突出人物形象。所以,小说的故事要围绕人物展开,并创编能吸引人的完整情节。(板书:完整的故事情节)

预设二:

从学过的课文和写作经验中,我们知道,写人物形象的文章,环境描写很重要。创编故事发生的环境,可以从侧面体现人物形象特点。因此,创编的故事环境描写不能少。(板书:发生的环境)

预设三:

从课文中发现小说的人物形象是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直接表现出来,所以,在写小说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想象人物在故事中的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的内容。(板书:心理、语言、动作等)

4.教师小结,学生齐读创编故事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课件出示:

1.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2.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能吸引读者。

3.注意环境描写。

4.抓住人物心理活动、动作语言体现人物形象。

同学们,生活中人物的形象可以从以上几方面着手,这几点也是我们在创编小说中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

经过已学课文知识的回顾,再到对创作要点的思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抓住小说的“环境、情节”进行人物形象的想象创编。通过对写作要点的指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不仅是教给了他们学习的方法,更是要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愉悦。

三、同伴互助交流

1.现在,我们知道创编小说要注意哪些方面了,那么给了你环境、人物及人物性格特点,你能展开想象,试着说说这个故事吗?

2.出示三组环境和人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己创设,展开想象。

师:请同学们先选一个,可以为他们想象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发生的环境,感人的人物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等。

学生自主选择想象。

课件出示:

环境:开满丁香花的校园

人物:淘气包张明

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

充满活力的年轻班主任李军

课件出示:

环境:冬日黄昏时车来人往的街头

人物:充满爱心的少年陆天

志愿者徐明

课件出示:

环境:月光下的村庄

人物:铁蛋铁蛋远道而来的表哥

3.同桌互说自己的想象,同伴给出建议及帮助。

4.指两到三名同学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情节、环境、心理等方面把话说清楚、讲完整,并从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心理等方面进行简要评价。

【设计意图】

先说后写,说是为写服务的,让学生小组说,集体说,同学之间互说过程也是学习过程,可以从多个角度学习,弥补自身想象上的不足。同伴互助学习也是相互学习、互相进步的过程,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生精心习作

导语:我们能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创编故事,情节有趣、环境突出、心理活动有层次,如果再进行想象、琢磨,小说一定很出色,下面,我们就来写一写。

1.在习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课件出示:

1.故事要围绕主要人物展开。

2.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3.试着写出故事发生的环境,还可以写一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2.学生静心习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辅导。

【设计意图】

写作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学生也不例外,给学生创建一个安心的习作环境,潜心思考、细心描绘。当然,在指导的时候,不可过多地影响和限制学生,那样不仅影响习作的质量,更不利于学生习作个性的发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让学生将所学的小说创编要点运用到写作中去。

2.学会欣赏他人作文的长处,并以此修改自己的作文。

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过程]

一、互读互改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创编小说的基本要点,并选择材料进行了小说创编。根据本次习作要求,我们在评改习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1.指名学生说,教师适当点拨,共同确定本次习作评改的基本要求:

(1)小说中环境描写是否符合选择的材料,利用环境描写渲染故事气氛。

(2)语句是否通顺,故事情节是否紧凑连贯、完整,是否能表现材料中的人物形象。

(3)习作中人物描写有没有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去刻画人物形象。

(4)标点是否正确,用词是否恰当等。

(5)你认为自己的习作是否有成功之处?表现在哪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1.环境描写符合材料要求,并为故事渲染气氛。

2.语句通顺,故事情节完整,为人物形象服务。

3.从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

4.标点正确,用词恰当,突出人物特点。

2.自我评价。

学生自己大声读自己的习作,边读边自行修改。

3.同桌互评。

同桌间交换习作,认真地互读,出示互评要求:

课件出示:

1.找出同桌习作中写得最好的地方,并做上记号。

2.指出你认为值得改进的地方做上记号或做上旁批。

3.评改后,将你的观点和同桌进行交流。

4.自主修改。

根据同学的意见,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次修改,教师巡视,适当点拨。

5.全班互评。

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在全班进行讲评,充分肯定学生习作的进步,也要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修改。

6.学生再修改,并定稿。

【设计意图】

习作评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习作提高的一个过程。学生习作的评讲既要强调即时性,还要注意过程性,同时还要体现活动性。而且高年级学生在习作方面比较容易忽视修改,因此,老师要提醒学生写作后认真修改,特别是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的细节描写。在学生充分的自评自改,互评互改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作文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方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通常给学生创设情境、适时引导,让学生有话想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本次习作,是学生第一次进行小说创编,学生兴趣很高,但是要创编好小说,还要注意小说创编的基本要素,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方面着手:

穷人课件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郾认识4个生字;结合课文理解“魔力、通融、刻薄、武断、熔岩、窘况、阔佬、撵跑、雅致、考究、妙不可言、十全十美”等12个词语。

2?郾感受托德和老板的鲜活形象及性格特点。

3?郾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4?郾激发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托德和老板的鲜活形象及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

指导课外阅读《百万英镑》故事梗概;了解马克·吐温的相关资料及课文的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1、2、3。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郾掌握生字、新词。

(1)认读、听写4个生字。

(2)结合课文理解新词(课件1出示以下内容)。

①魔力:使人爱好、沉迷的吸引力。②通融:变通办法(如放宽条件、延长期限)给人方便。③刻薄: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苛求。④武断:只凭主观作判断或者形容言行主观片面。⑤熔岩:从火山或地面的裂缝中喷出来或溢出来的高温岩浆,冷却后凝固成的岩石。⑥窘况:非常困难又无法摆脱的情况。⑦阔佬:有钱人。⑧撵跑:驱逐、赶走。⑨雅致:服装、器物、房屋等美观而不落俗套。{10}考究:讲究。{11}妙不可言:好、美妙得无法用言语表达。{12}十全十美:各方面都非常完美,毫无缺陷。

2?郾潜心会文,边读边想。

(1)找出描写托德和老板形象的语句段落,分别做上批注符号;

(2)托德和老板各有哪些特点?课文用哪些词语突出描写了这些特点?

3?郾了解故事梗概(课件2出示以下文字)。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借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

(设计意图: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属于略读课文。学生刚刚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再来领略外国作家笔下的人。本环节的三个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阅读方法进行略读,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

二、感受体会

1?郾感受人物形象、特点。

默读课文,同桌说说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他们之间的什么事情?

(1)第一个出场人物:“我”。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第1、3、5、12、14自然段,感受“我”的形象:手握百万英镑大钞票的“我”,“一直等”,可见“我”很淡定;“选了一件最蹩脚的”衣服,既“不合身”,也“不好看”,可见“我”“没有挑剔”;“通融通融”,说明“我”“脾气特别”好;面对托德“刻薄的嘴脸”,尖酸的讽刺,“我”还向他“道歉”,可见“我”为人着想,有教养、有礼貌。

思考:你看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吗?请你评价一下。

(2)第二个出场人物:托德。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第2、4、6自然段,感受托德的形象,想想在“我”拿出钞票前后,托德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没看到大钞票之前,“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只会带大票子”,托德说的是反话,意即你根本没有钱,挖苦、讽刺至极。托德的话说得很刻薄,充满了歧视与轻蔑。透过这句话,一个藐视穷人,在穷人面前傲慢无礼的形象跃然纸上。作家用夸张和辛辣的笔墨,先写托德见钱后的笑容,“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牢牢地凝结起来”。这“凝结起来”的笑容里,有难堪,有窘迫,更多的还是对钱的贪恋,“凝结”说明托德可能从未见过这么大的钞票,吓得呆若木鸡,不知所措。

思考:你觉得托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貌取人、刻薄、世故)托德从刻薄的嘴脸到一脸的窘相,主要集中在托德笑容的变化上,马克·吐温不愧为语言大师,简单几笔,就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托德这个势利的拜金主义者令人作呕的丑态。

(3)第三个出场人物:老板。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第10、11、13、15、17自然段,感受老板的形象,老板看到钞票后又是怎样的态度。老板从趾高气扬到过分殷勤,主要集中在对他的动作和对话的描写中:老板望了一眼大钞票,“吹了一声”口哨,“一下子钻进”,“来回翻动”,这些动作描写,说明老板见钱眼开。老板先是责怪托德没有眼光,“把那么一套不像样子的衣服卖给一位脾气特别的百万富翁!”接着百般讨好“我”:选衣服,吹捧“真是妙不可言”,“真是十全十美”。同意欠账,肉麻奉承:“您得说永远永远,那才对哩。”赶做衣服,“快把这批订货赶出来……千万别耽误。”过分殷勤送客,“您说得很对,先生,您说得很好。您请稍等一会儿——我送您出去,先生。好吧,再见,先生,再见。”面对百万富翁的“我”,老板反反复复,啰啰唆唆,这些细腻的语言描写,把一个见钱眼开、语无伦次、极尽奉承之能事的奴才相刻画得入木三分。

思考:你看出老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比如:讨厌、喜欢、厌恶等。

2?郾解读课题《金钱的魔力》。

什么叫“魔力”?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课堂交流:学生可能有各种回答,都是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应肯定他们的有限合理性,但是一定要围绕课文,从课文中得出结论。比如:金钱可以让一个人的笑容凝固;金钱可以一下子改变一个人的态度;金钱可以让一个流浪汉受人尊重;金钱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人格素质。

3?郾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作者通过了哪些描写,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把文中的人物形象刻画得如此鲜明?(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

(1)人物形象横向对比描写。①托德与老板的动作对比描写:托德见到大钞票之前,冷眼看人。(引读)“一直等他把手头的事办完,他才领着我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去,取出一堆人家不肯要的衣服,选了一套最蹩脚的给我。”(第1自然段)老板见到大钞票之后,过分热情:(引读)“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被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第10自然段)②托德与老板的语言对比描写:托德见到大钞票之前,刻薄讽刺。(引读)“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第2自然段)老板见到大钞票之后,讨好奉承。(引读)“无限期!这几个字还不够劲儿,先生,还不够劲。您得说永远永远——那才对哩。”(第15自然段)

(2)人物形象纵向对比描写。托德神情变化的对比描写:见到大钞票之前,“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第2自然段)见到大钞票之后,笑容“遍布满脸”;后来的变化:笑容“凝结”、“毫无光彩”“恰像……熔岩一般”。(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表情朗读,体会两个比喻句的妙用。

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特点之所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是缘于作者对人物动作描写生动传神,神情刻画细致入微,语言描写入木三分。

(设计意图:第七组课文的导读目标是:“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本课阅读提示明确要求:“认真读读课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样的特点。”为此,此环节以三个教学步骤来完成目标要求。)

三、读写延伸

推荐阅读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摘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写一则读书笔记,为《口语交际·习作七》作准备。

资料袋(课件3出示)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乞丐》等作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幅资本主义社会的幽默画。这些作品读来亲切、自然,充满轻松的幽默又蕴涵深刻的批判意义,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作者单位

穷人课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 课堂教学 导入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的角色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那么,怎样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享受学习的快乐呢?这就要求在课堂上要把握好教师的导。

1、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简适度,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是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再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2、注意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如《匆匆》一课,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每天是怎样过的?你觉得你的生活充实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我学了这篇课文才觉得我的很多日子都白白地浪费了。我每天玩的时间比做事的时间多。”有的学生说“有时候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现在想想,就是因为我的生活太空虚。”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3、合理利用课件

穷人课件范文第4篇

1.知识与技能:

①与文本、作者对话,用精炼的文字解读老舍对北平的爱。

②学习和体味老舍简练、质朴的语言, 准确概括北平之美。

③了解文中采用的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研读,根据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爱,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解读这种思乡之情。

②合作探究,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充分交流,感受文本中所描述的北平之美。

③指导美读,通过对对文本中重点段落的赏析,了解作者的选材技巧和采用的衬托手法。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选材和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技巧。

难点:将文本内容及个人体验有机结合并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或评点。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唤情思:

播放视频音乐《故乡情》,在歌唱家深情的演唱中,教师缓缓解说:故乡真美啊,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让人牵肠挂肚;北平真美啊,那一动一静,一颦一笑,都牵动着老舍的魂魄。让我们走近老舍,走进《想北平》一文,体会当时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吧。

(二)走近老舍读其“爱”

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从生平、写作、作品三方面了解老舍及他对北平的爱。

2.自主研读文本,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①文中哪些句、段直接表达出作者对北平深切的思念和爱?请在书上划出并有感情地朗读。

②作者是怎样定义他对北平的“爱”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是 _______的爱,因为_______ ”句式来说话。

3.学生朗读相应句段及解说自己的答案。

4.教师示例:(见课件)

这是儿子对母亲的爱,因为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表达内心的感受。

这是说不出的爱,因为爱到了极点,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这是完整的爱,因为不是爱北平的枝枝节节,而是一整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无数风景名胜。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爱,因为我的知识与印象、性格与脾气都得自北平。

这是一种纯洁至诚的爱,因为我的心中有个北平,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等其它地方。

5.小结及过渡:

是啊,老舍与北平,就像儿子与母亲,那是任何珍贵、浓烈的情谊都取代不了的至情,那是任何高贵、典雅的词汇都表达不了的至爱。那么,这个让老舍魂牵梦萦的北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三)走进北平悟其“美”

1.小组合作,感受文本中所描述的北平之美。

①各组安排一人朗读课文4―7段,其它同学在文中标记出重点词句。

②结合所标记内容,用下列句式加以概括北平的特点。

句式:“这是一个 _______的北平,因为_______ 。”

③组内交流答案,推选出写得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上讲台发言。

④教师示例:(见课件)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北平,因为它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使人觉得快乐而安适。

这是一个人性化的北平,因为它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处处有空儿,使人能够自由地喘气。

这是一个生活化的北平,因为它花多菜多果子多,省钱省事还很可爱!

这是一个绿色化的北平,因为它没有空气污染,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使人更接近自然。

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这样美的北平有谁不爱呢?就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申办奥运,都还要向“绿色北京、环保北京、人文北京”的方向努力呢!

2.深入探究,思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①北平真有这么好吗?甚至比巴黎、伦敦等历史都城都好?老舍对北平的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②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此时作者已是37岁的中年人了,难道仅因为北平之美,因为自己身在异地就会想得掉眼泪吗?请体会本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③北平是历代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可是作者为什么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

补充材料一:《老舍自传・望北平》中的一段文字(见课件)。

“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补充材料二:闻一多说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见课件)

教师点拨:“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河山破碎家”,1936年北平的特殊环境让作者对北平的热爱和依恋中多了惦记、牵挂和担忧,因爱而痛,因忧心而落泪。 “想”,是“相”和“心”的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后明确答案:(见课件)

①老舍的评价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带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因为他爱北平,像儿子爱母亲一样。所以无论北平如何,他始终认为北平最好,这是一种孩子式的骄傲、偏袒的爱。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②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③“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作者出身贫寒,熟悉平凡、普通的一切。点滴事物反映他所爱的是真实的北平,不是假大空的北平;也反映了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生活,深入到了北平的血肉肌肤之中。

小结: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即:一枝一叶总关情,情到自然最为真。

(四)读文识人赏其“真”

补充材料:老舍之子对老舍的评价。(见课件)

舒乙说:他是北京人,他是一个满族人,他是一个穷人,他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去世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

1.读完本文,你觉得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写写“老舍印象”,200字左右。

2.学生写作并交流,参考要点见课件。

他是一个热爱北平、感情专注的人……

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

他是一个热爱自由、崇尚自然的人……

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易于满足的人……

他是一个不爱战争,淡泊无欲无求的人……

五、学以致用常练笔

北平是老舍的家,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家园。身在深圳,你也可能因一句熟悉的家乡话而激动不已,因一阵扑鼻的八宝粥的香气而潸然泪下。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像老舍那样写出你对家乡的的爱恋吧!

参考题目:1.我热恋的故乡

2.我眼中的深圳 (可自命题)

附:板书设计

想北平(老舍)

“我”的北平=完美+唯一(个性化、人性化、生活化、绿色化) [衬托]

穷人课件范文第5篇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相关期刊更多

三月风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营销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科普天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