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合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规范 完善 课程 教学内容

国际经济合作》课程是20世纪80年代新兴起的一门学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持续深入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体系全面接轨,与各国在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科技、服务等各个领域中的合作全面展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国际经济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国际经济合作》应运而生。就实践而言,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理论而言,国际经济合作学科也已成为我国经济学界中的一门重要新兴学科。该课程的重点集中在理论和实务两个方面,理论主要包括国际分工理论、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经济一体化理论;实践方面主要集中在法制规则、合同条款以及具体操作规则方面的研究与讲述。

一、传统的《国际经济合作》课程重点

1、吸引外资。当时中国的国情是大力吸引外资,从中央到地方,是我国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工作重点。因此,将吸引外资作为《国际经济合作》课程中的重点章节,旨在研究吸引外资的优势和政策,以及外资进入给中国带来的好处及坏处。

2、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在当时中国面向国外的经济合作中,其合作项目主要集中在工程承包方面,包括修建水坝、公路、房屋。劳务合作一般与工程承包相连,主要研究国际招投标过程、合同签订、风险规避等方面内容。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作为当时国际经济合作的重点,也是该课程的重点。

3、国际租赁。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普遍缺少资金,国际租赁这种与信贷相结合的合作方式是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手段,深受资金匮乏的企业青睐。国际租赁作为课程的重点,主要研究国际租赁的方式特点、作用及租金的计算等问题。

4、加工装配与补偿贸易。现代的大机器生产促使国际分工发展,使各国卷入世界市场。跨国公司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要素优势,组织生产所需零部件,集中装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交通、通讯、信息的发展,促使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迅速发展。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政府提出发展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等经济特区,从而促进了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方便灵活的“三来一补”业务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补偿贸易因其所需外汇少,在当时中国企业外汇普遍较少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因此可以在传统课程中将加工装配与补偿贸易作为课程的重点,主要研究加工装配与补偿贸易发生的形式、特点、做法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与作用。

二、《国际经济合作》课程重点调整

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有了很大变化,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新的经济合作领域不断出现,尤其是中国人世以后,对外合作的力度空前加大。因此,在《国际经济合作》课程的设置中也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传统的重点之外主要增加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和讲述。

1、中国对外投资。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投资的特点是金额和数目都非常少,虽然不是当时中国经济的主流(主流是吸引外资),但是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允许外资向更深和更广的领域扩展,同时中国企业也可以向世界其他国家投资。于是产生两个新的合作重点:一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来势凶猛,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从观点上明确今天外资的进入与早期外资的进入有很大的区别即可,前者是主动吸引,后者是主动加被动;二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迅速,尤其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1990年到2000年10年之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流量不超过50亿美元,2001年首次超过50亿美元,2002年、2003年、2004年又趋于下滑态势,直到2005年达到112亿美元,2006年达到211亿美元,到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9.1亿美元,较2007年增长111%。截至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000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1839,7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2008年底,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102.6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45.5万人。2008年底,中国的12000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1.9%,在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最高,分别达到90%和81.4%。

在目前出版的《国际经济合作》教程中,约80%的课本未提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例如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李小北与小野寺直主编的《国际经济合作》,在该章节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产生、发展、股权的参与方式及非参与方式,未提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东北财大出版社出版的魏巍和冯林编辑的《国际经济合作》,在该章节主要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分类、投资理论、中国吸引外资等问题,未提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人大陈健主编的《国际经济合作教程》,在该章节主要研究国际投资的方式、发展等问题,未提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此外,约20%的《国际经济合作》的出版物涉及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但既不完善也不规范。例如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赵永宁编辑的《国际经济合作》,涉及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和特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措施、宏观管理及审批程序,但不足之处是涉外投资理论未提及,涉外环境评估也未谈及。人大出版的盛鸿昌主编的《国际经济合作》主要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估、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设计投资理论及宏微观管理较少。

鉴于以上原因,对外直接投资应作为重点章节出现,尤其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在课程内容上应该进行相应的规范和完善。具体的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内容: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与发展分为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历程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历程(以中国为例);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即包括发达国家的理论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国际直接投资面临的环境评估;国外在中国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策略;中国企业面临的海外环境选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赢利能力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规避;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集中区域研究等。鉴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加大该章节课时量,作为重点章节,以8--10个课时为宜。

2、国际经济协调。在国际经济合作发展过程中,国际协调早已存在,只不过因为过去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力度不够,经济实力较弱,所以其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分量不足,协调的作用也不明显。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大国地位的不断强大,协调能力的不断提高,国际经济协调作用也在逐渐提升。例如在2010年世界银行发展委员会春季会议上通过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投票权的改革方案。改革前,中国与印度、俄罗斯、萨特并列第五,通过这次改革,中国在世行的投票权从目前的2.77%提高到4.42%,成为世界银行第三大股东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世界银行的投票权改革方案提高了对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的发言权和代表性的要求,是迈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等分享投票权的重要步骤,是提升中国话语权的表现,是进行国际经济协调的有力保证。伴随着外资不断进入和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需要协调的领域越来越多,协调已经作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存在。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2篇

一、国际贸易的角度

需求与供给的集聚力量共同驱动了产业集聚,因此产业集聚从此二方面促进对外贸易的机制。需求角度,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劳动力,产业集聚本质是通过要素的集聚实现的。对消费市场起带动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受市场需求的驱动,有利于增加进口,促进出口。供给角度,随着产业集聚发展,劳动力池和技术外溢可以由集群内部的企业拥有与共享。拉近了制造业企业间的距离,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技术革新的能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国际竞争力。第一,集聚经济效应。制造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聚,既带来了经济性,又使区域经济格局得到优化,形成集聚经济,有效节约了成本,经济效益得到提升。集聚经济具有外部性,具有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种表现,反映了两种不同利益专业化及多样化。集聚经济的作用下,大量新企业源源不断涌入,行业规模扩大,竞争更加激烈,区域创新能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体现为集聚经济升级。在竞争与合作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专业化与多元性知识及技术在集聚区内外溢,使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了本质的突破,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行业竞争压力持续加大,集聚内企业的生产率普遍增高,区域竞争力增强。本地化经济形成于同一产业集聚,城市化经济则由不同产业集聚形成,产品需求有了不同程度的增加,集聚程度也相应增加。由于集聚,企业和人口越来越集中,需求市场增大。对中间产品的需求,源自分工不断深化。所以,需求与供给相互促进,反映了产业集聚的累积因果循环效应。第二,本地市场效应。由于产业集聚,制造业集聚使市场需求增多,吸引本国或本地区以外的企业进入区内,进而又增强了本国或地区的市场需求,本地超额需求,在该区不断有生产企业引进,又由于与大市场靠近,贸易成本降低,实现了规模经济。更大比例的生产布局只需要一个较小外生增长的作用就会产生,于是集聚区域将成为净出口来源地。第三,贸易选择效应。从制造业集聚的角度分析,在地理与产业外部性作用下,企业竞争能力增强,生产成本有很大幅度降低,效率提高,优化了比较优势。如果将分析变量细化到企业层面,在自我选择效应的作用下,进入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了贸易选择效应的作用。一个国家或地区甚或是企业都存在异质性,不同的企业,比较优势也有差别,从而各自选择不同的贸易、市场。新新贸易理论告诉我们,由于自我选择效应的作用,高生产率企业,一般选择出口市场进入,由于企业在进入出口市场会有沉没成本产生,即对外贸易成本,如国际运输费用、信息搜集成本、建立分销网络等等,只有当出口企业生产率达到一定额度时,才能把这“额外”成本消化吸收掉,从而获得出口利润,对于达不到生产率需求的企业,退出出口市场。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是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具有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为了在国际或外部市场寻求更多利润。在集聚区内,技术高、懂管理的企业,拥有竞争优势,更有利于对外贸易。

二、FDI角度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3篇

一、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充分认识在新形势下开展国内经济合作工作的重要性。

(一)国内经济合作是我市由开放立市向开放强市转变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实现了从资源小市到经济大市、从商埠小城到现代化国际城的跨越。在新形势下,我市正先是要树立走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协调发展之路的思想,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不仅要为**的发展服务,而且要为**的腹地发展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壮大自己,在发展壮大中提升服务的水平。再次就是形成合作型的产业体系,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承担研发总部和销售总部等职能,实现加工生产环节适度向外地转移或加工外包;打造向国内外提供高端服务外包的服务产业,为国内合作的城市提供高端服务和知识型服务。四是形成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加大与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合作力度,全面加强物流、进出口贸易、制造业、会展、科技人才、旅游等合作,在合作中推动双方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新晨

(二)国内经济合作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是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从横向看,我市与其他同类型城市相比,在某些方面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但是从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能力、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方面,我们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从纵向看,我市现代服务业比例还不够高,城市服务功能仍不够完善,还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需要,离省委要求建立**都市经济圈还有很大差距。在新的条件下,我们要加强与人才、科技实力雄厚的区域中心城市合作,大力引进高端人才、科技项目、高端产业,推动临港服务业发展,提升我市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强现代物流产业合作,为合作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便利条件,促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

(三)国内经济合作是当前企业走出困境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内经济合作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资本合作、资源合作、技术合作、品牌合作和市场合作等手段,实现区域性、全国性资本、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与优化配置,从而使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达到最佳组合,促进生产力大发展,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并建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体系。而作为国内经济合作主体的企业,只有在国内经济合作大潮中,寻求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才能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竞争能力。近几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我市企业通过国内经济合作不仅自身得到了发展,解决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促进合作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的影响,我们的企业正面临新的困难和问题,国内经济合作要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寻求合作伙伴,拓展国内市场等方面,积极为企业提供帮助。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内合作渠道,结合我市企业自身特点,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跟踪服务,为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拓展发展空间牵线搭桥,当好红娘。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全面完成今年国内经济合作工作的各项任务。

(一)要在“**周”活动中取得新成效。经过几年的实践与完善,“**周”活动已成为一个宣传**、发展**,互动交流、合作双赢的国内合作品牌。今年,我们将在**和**两个城市举办**周活动,这是市委、市政府为积极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实现我市经济平稳增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按照活动组委会的统一部署,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活动取得新成效。特别是品牌商品展销、物流合作、进出口贸易合作等新增或重点内容,一定要从城市战略合作的高度、保增促调的高度,早谋划、早安排,精心组织、加强宣传,通过活动的举办和合作机制的完善,为与**、**建立全面、持久、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下扎实的工作基础。新晨

(二)要在拓展国内市场上有新作为。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内外并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以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着力拓市场、保增长,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在外部需求大量减少的情况下,我市作为一个开放早、外向型经济特色明显的沿海城市,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也就更早更大,大力拓展国内市场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服务企业工作,充分利用国内经济合作平台,着力帮助企业稳定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带动企业产销,促进生产和发展。我们要把拓展国内市场作为保增促调的重要举措,在加大国内市场的拓展力度上下功夫,主动服务企业,努力提高我市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要在“引进来”上有新进展。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重要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引进机构和优势项目上下功夫、求突破,强化产业链招商和高端项目招商。要将招商引资作为把握发展主动权、争创发展新优势的工作来抓,大力引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转型需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国内优质产业,特别是要依托优势和进出口贸易体系优势,在引进国内重要外贸企业来我市设立窗口方面下功夫,推动**产品的出口,带动物流企业的发展,推动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

(四)要在“走出去”中有新突破。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强与**地区其他城市的合作,为**地区早日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协调配合,真抓实干,推进我市国内经济合作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做好国内经济合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分管领导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经常研究发展态势,听取重大情况汇报,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有关职能部门要统筹各方力量,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努力营造推动国内经济合作工作深入开展的新格局。新晨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世界贸易组织 区域经济合作 趋势 多边贸易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改革开放的深化,使得中国区域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区域合作的领域与范围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扩大,整个区域合作由之前的政府对口支援转变为以企业作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区域经济协作。基于当前经济转轨的背景来看,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依然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与挑战。

一、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是从区域上来看,不平衡的市场发育状态影响区域合作主体。从这可以看出,我国在实施区域性的合作过程当中,受到市场发育程度不平衡的制约影响,导致存在的障碍显得比较突出。真正实现从以往的封闭状态往开放状态过渡,其所面临的不平衡状况在外在力量的冲击之下能够得到慢慢的改善。

二是地方政府过强行政力的影响,使得难以拓展区域合作的方式与内容。通常来说,发展区域合作的内在动力就是有着共同的利益趋向,可是地方政府部门在当前已经具备的发展条件基础之上,不管取得多大的效果,都未能从根本上意识到区域长期发展所获得的利益,或者说虽然部分地方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长期共同利益的存在,但局限于就业或者产值等这些硬性指标的约束,往往出现画地为牢的局面,使得相互内耗,最终导致很难做到真正摆脱政绩考核等关系自身利益的羁绊。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对生产要素与商品在地区之间自由流动造成严重的阻碍,引发各个区域之间相互进行市场分割与资源争夺等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是发育不完善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使得区域合作在规范化发展过程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对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是区域合作规范化运作的重要保障。基于国际范围上来看,当前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式就是具备制度性的协调组织机构,通常这种组织具备某种政治权威,从权利上凌驾于地方政府之上,将对区域经济实行相应协调发展的权利授权给中央政府;除此之外,另外的一种方式则是相应的协调组织机构,这种机构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非制度性,组织的成立往往都是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各个地方政府部门借助的协商协调。

二、我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措施

一是要让市场环境具备充分的竞争性,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完善具备一定统一性的相关要素市场。这依赖于发育完善的区域性要素市场与市场体系。如果在不平衡的市场发育区域当中,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在实施发展区域经济过程当中所面临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则是部分地区市场的发育显得特别迟缓,相应的地方行政区划和分权体制两者基础上所导致的分割条块的现象。这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的发育。中国市场秩序在过度竞争与行政保护等不正常现象之下呈现出混乱的无序状况。有鉴于此,对发展区域合作起着促进效果的首要因素就是积极营造出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而中央政府部门必须充分发挥其所具备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统一的产业政策与市场规则的制定,使得整个市场竞争秩序得以健全,以便在整个区域合作当中能够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二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增强区域合作主体的市场运作能力。基于当前市场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合作则应将其主体确立为企业。伴随市场竞争的开展,企业就能够对合作伙伴选择,进行资源配置优化与联合重组。政府相关部门应将主要的精力放在制定规划、优化调整地区有着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在地方税收、投资融资、人才流动以及产权交易等方面提供条件。绝对不能够硬性配置,真正做到对企业之间联系合作的协商与谈判不干预。

三是建立起相应的推进机构,与此同时,建立起具备一定制度性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通常来说,区域经济合作工程具备一定的系统性,这就依赖于将协调机制、指导机构、执行机构包含在内的推进机构作用的充分发挥,基于中央政府指导、地方政府协商与市场中介组织这样的三个层面建立起具备一定制度性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新形势下,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合作的历程当中必须紧密贴合实际,多角度、多层次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从市场环境的建立、市场要素的培育到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区域合作协调机制的建立等方面不断的深入。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确保区域经济获得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鸿.多博弈和参与多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的决策机理――以中国为例[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05).

国际经济合作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 中亚 产融合作

一、前言

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产能过剩,而且它也是近年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我国已经尝试从国内层面化解产能过剩,但是出台的政策收效甚微。但是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可以通过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向外转移,这行之有效。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目的是,中东和中亚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的分工体系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推动,不仅可以打通欧亚大陆,而且可以形成新的生产网络和消费市场,为欧亚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空间。

二、资金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的双重需求下,资金有限确实制约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项目合作的一大难题。中国与中亚国家间的双优贷款远远不能满足中亚国家在能源、矿产、农业、电力等领域发展的资金需求。尽管在SCO框架下建立了相关的协商合作机制,但是并没有设立专项融资机制及资金,在合作项目资金落实方面明显力不从心。

多种融资合作平台为我国和中亚各国的合作发展提供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没有充足的资金扶持提供给丝路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丝路沿线国家经济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就需要具有实力的融资合作平台的资金支撑来缓解,例如上合组织、丝路基金、亚投行、中哈产能合作基金以及一些开发性金融机构。通过多种融资合作平台对丝路经济带建设中的项目资金扶持,解决建设资金需求,实现丝路沿线国家同融资合作平台的共赢,进而推动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一方面,不管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或是在在项目投资引进,还是配套产业投资中,各金融平台都具有金融引导作用,为了逐步实现产业的更新换代,我们国家可以将部分产能过剩产业转移到丝路沿线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不仅能够有助于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还能帮助欠发达地区优化升级它们的产业结构一次来实现经济进步。另一方面,不管是为了产业链的提升,还是为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者是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都有必要有序推进丝路沿线国家内部产业梯度转移。

三、合作领域

已有中国与中亚五国投融资合作领域相关文献多集中在对投资规模、投资产业分布等基础性研究,且研究对象以中哈为主。孙玉琴[1](2015),将中国对中亚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划分为三个阶段。当前,应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深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陈瑛[2](2014),将非能源领域投资合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应政府、社会、企业三轮驱动,加速民生、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李文龙[3](2014),从贸易、投资、政策三个方面对中亚国家现状分析发现,中俄是中亚两大贸易伙伴;投资整体表现为净流入;主依靠优惠贸易政策,推进贸易合作。王晓峰[4](2015),认为哈萨克斯坦投资领域制度壁垒,是阻碍投资深化的主要原因。孙海泳(2016)认为,中国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海外投资中,当地社会组织风险危害性越来越大。与相应社会组织加强沟通及交流的必要性日益显现。卢青爱(2012)认为,中亚五国投融资环境,国别差别大。在金融合作政策、合作模式等层面更具针对性,有必要实行“一国一策”。

四、合作可行性

首先,中国与中亚国家要素禀赋具有互补性。中亚国家蕴含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易开采,很多是中国短缺的矿产资源。哈萨克斯坦是世界拥有自然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石油储量138.4~165.8亿吨,占世界储量的3,4%~4.1%,同时哈萨克斯坦是世界重要粮食出口大国。乌兹别克斯坦黄金储量世界第四位,石油储量5.84亿吨。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年产量在6亿立方米左右,国内消费每年不足200亿立方米,其余全部出口。吉尔吉斯斯坦锑产量世界第三,水资源和畜牧资源极其丰富。塔吉克斯坦铀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3%~14%。中国人均资源匾乏却是仅次于美国的能源消费大国,因此中亚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与我国具有深刻的资源互补性。另外在地理位置方面,中亚五国深处欧亚大陆腹地无直接出海口,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更是“双内陆”国。因此中亚国家要想融入世界经济圈,必须借道他国。因此中国是中亚国家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通道。

第二,中国和中亚国家产业结构具有互补性。前苏联时期,中亚国家是作为苏联整体社会分工一部分存在的,它在分工中的地位是以各国自然资源为基础确定的。棉花种植、水电业和畜牧业是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主要产业,粮食供应和有色金属开采是哈萨克斯坦重点发展的;而棉花种植、畜牧业和天然气、石油开采则在土库曼斯坦更具优势;还有棉花种植、有色金属冶炼和部分机器制造业是乌兹别克斯坦的招牌;中亚国家很明显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结构。独立后中亚各国在二十多年的发展中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产业格局,但是这样却反而强化了资源型工业结构。众所周知,中国主要以工业制成品为出口产品,而且中国工业门类齐全,所以我们与中亚国家进行产业合作具有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物质基础。

第三,中国大部分产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崛起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产能国际转移是发达国家化解产能过剩的共性规律。我们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占据国际竞争优势地位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都是通过在全球范围内转移产能来扩大对外投资和贸易,以此来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助推产业结构升级。目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并且也拥有部分过剩产能。在思路经济带建设战略背景下,产能国际转移不仅能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开辟一条理想道路,而且能够有效的化解中国过剩产能,这是一条占据产业链制高点的可行路径,从而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孙玉琴,姜慧.我国对中亚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贸易,2015(8).

[2]马斌,陈瑛.新形势下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以中国对哈萨克斯坦为例[J].国际经济合作,2014(8).

[3]李文龙.新疆打造丝绸之路核心区的金融后盾[N].金融时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