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情志病

情志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情志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情志病范文第1篇

情志病范文第2篇

情志病, 病名首见于明・张介宾《类经》, 系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 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症。其表现不一, 复杂多变, 故庞老师多称其情志综合征, 情志病多由喜、怒、忧、思、悲、伤、恐、惊七情引发。若情志不畅, 暴受惊恐, 或郁怒久伤, 性情抑郁, 精神苦恼, 皆可使脏腑所耗, 阴阳失血失调, 气机郁滞不畅, 而生郁疾。而气机郁滞所致之病, 多并发出现气滞、血瘀、痰结、火郁、湿蕴、食积等病理产物, 甚至出现郁久伤神的神志异常之症, 故而临床可见复杂的情志病症, 而种种之病理症结, 总不离气郁二字。而肝主生发, 主疏泄, 调畅气机, 故调理肝气为之道。临床实践中, 以疏肝为大法, 随证变化, 统治诸郁。庞秀花主任从医30余年, 对于以疏肝法治疗此综合征多有心得, 临床上以疏肝法治疗每每收获良好效果, 作者有幸跟随庞老师出诊年余, 将所见总结如下。

1 疏肝理气

肝主疏泄, 性喜条达, 忧思郁虑, 愤满恼怒等精神刺激, 均可使肝失条达, 气机不畅, 以致肝气郁结而成气郁, 此为郁之主要病机, 肝失其养, 难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 而致气机不畅, 气机郁结, 出现胸镬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等病理现象, 故治疗上予疏肝理气为其法, 如下。

案1:患者王某某, 女, 47岁, 平素喜生气, 右乳腺增生、纤维瘤, 如蚕豆大小, 经前胀痛, 左附件炎, 月经提前5天, 口苦, 心慌, 白带多, 色黄, 胸闷, 气短, 入睡困难, 便稀, 舌尖稍红苔薄白, 脉弦细。诊为乳腺增生方药:

郁金 10 g 、香附10 g、青皮10 g、陈皮10 g、川楝子 10 g、黄芩 10 g、黄连 6 g、赤芍 15 g、白芍 15 g、丹皮 15 g、路路通 10 g、丝瓜络10 g、桃仁 10 g、合欢花 10 g、合欢皮10 g、薤白10 g、丹参 30 g、石菖蒲10 g 制远志 10 g 炒枣仁 15 g红花 10 g、炒枳壳10 g、珍珠母30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生甘草10 g、柴胡10 g。7剂后诸症好转, 后此方化裁1月, 无明显不适, 复查乳腺彩超增生较前缩小。

2 疏肝活血

因气为血帅, 气行则血行, 气滞则血瘀。气郁日久, 影响及血, 因此气机的郁结, 会导致血行的障碍, 形成血瘀, 或为瘢积, 肿块, 予疏肝为主的基础上加用行气活血通络之药。

案2:郑某某, 男, 39岁, 平素喜怒,近日工作劳累后出现头晕, 恶心无呕吐, 手麻木感, 颈部不适, 时有汗出, 舌暗红, 苔薄白, 脉弦。诊断:颈椎病, 治予疏肝活血通络止痛, 方予柴胡10 g、炒枳壳10 g、郁金10 g、香附10 g、青皮10 g、陈皮 10 g、赤芍10 g、丹皮10 g、川芎15 g、 葛根 10 g、川牛膝10 g、鸡血藤30、全蝎6 g、地龙10 g。3剂后头晕明显减轻, 后继服2周后头晕痊愈。

3 疏肝清热

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 心情抑郁, 日久亦可化火后上刑于肺, 或下扰于肾, 而致五脏失和, 气郁久而化火, 而形成火郁, 治予疏肝清热凉血之法。

案3:郑某, 男 , 13岁, 颜面或胸背部散在与毛囊一致的丘疹, 色淡红, 顶端呈黑色, 皮肤油腻, 口干鼻燥, 烦热, 喜冷饮, 大便干, 小便黄。舌红, 苔薄黄, 脉浮数。诊为痤疮。治则:疏肝理气, 解毒凉血, 方予柴胡10 g、炒枳壳10 g、郁金10 g、香附10 g、青皮10 g、陈皮10 g赤芍10 g、丹皮10 g、川芎 10 g、薄荷6 g、蒲公英 10 g、苦地丁 10 g、白藓皮10 g、玫瑰花 10 g藿香10 g、佩兰10 g、全蝎3 g、炒僵蚕6 g、生甘草10 g、白茅根30 g、凌霄10 g。连服14剂后患者痤疮基本平复。

4 疏肝化痰

情志不遂, 肝郁抑脾, 或有所愿不遂, 精神紧张, 家庭不睦, 境遇不幸, 忧愁悲哀, 使脾气郁结, 肝气郁结, 横逆侮脾, 导致脾失健运, 不能运化水湿, 水湿内停, 凝为痰浊, 治予疏肝健脾化痰。

情志病范文第3篇

冠心病是一种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心身疾病,其发病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在其发生、发展、治疗以及康复的全过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是老年人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第一位[1]。有关研究表明[2],60岁以上人群中随着焦虑症状的加重,焦虑量表计分每升高5个单位,死亡危险度上升25.0%。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不再只是躯体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对50例冠心病焦虑患者采取中医情志护理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现将护理结果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住院部50例冠心病焦虑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已经临床确诊为冠心病,患者住院均两周以上,心功能状况Ⅰ~Ⅲ级无严重并发症,病程10天~1个月,平均病程(18.7±1.3)天,已排除智力障碍、有精神疾病史、严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其中实验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43岁~73岁,平均年龄(59.6±5.6)岁;对照组患者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44岁~74岁,平均年龄(59.9±5.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进行组间比较。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心理变化,若有异常立即报告主治医师。

1.2.2实验组护理方法

实验组所有患者均采取中医情志护理。情志相胜法是以五行相克作为理论依据,使用一种情志纠正另一种情志所致疾病的方法,即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3]。而冠心病伴焦虑患者主要是由于忧悲过度所致,因而采用“悲伤以喜悦胜之”法进行干预。干预内容如下:①移情法。对于面临逆境的患者,应该分散、转移其注意力,使得患者慢慢忘掉不愉快的事情,心情开朗起来。还可以鼓励患者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淡忘烦恼,心境好转。②发泄解郁法。稳定患者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从语言表达、动作以及情绪上影响患者,有意识地诱导患者把心中的焦虑释放出来,减轻压力,使得患者心情舒畅,为治疗创造有利条件。③解疑释惑法。耐心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积极改善饮食、生活起居方式,积极地配合临床治疗。和患者家属沟通,争取家属的配合,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不同的病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每周干预两次,每次15~20分钟。两周后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评,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3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方法护理后进行疗效评定,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患者心绞痛、焦虑等临床症状消失,恢复健康;有效-患者心绞痛、焦虑等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无效-患者心绞痛、焦虑等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均由我院数据处理中心专门人员进行,保证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3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

2结果

2.1两组患者经不同的护理方法干预后,实验组患者HAMD评分明显下降,对照组患者评分稍有下降,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具体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HAMD评分比较(n;分)

注: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评分比较上,p

2.2两组患者护理后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分析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疗效比较(n;%)

注:两组患者护理后总有效率比较上,p

3讨论

冠心病是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当中的脂质在原本光滑的动脉内膜上沉着,一些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形成白色斑块,这些斑块逐渐增多使得动脉腔狭窄,血流受阻,从而造成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冠心病有很高的发病率,且反复发作,使得患者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易形成焦虑[4]。

情志病范文第4篇

一、文挚巧治忧郁症

文挚,战国时期宋国人,洞晓医术。

据《吕氏春秋·至忠》记载: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才能治好,但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第二次还没有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坐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用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这一怒一骂,郁闷倾泻,齐王的病好了,又恢复了往日的光彩。

齐闵王因忧郁过度而伤脾土,针对这一病因,文挚采用“以下犯上”的办法激怒齐闵王。怒属肝木,肝木能胜脾土,这种做法,是金元名医张子和称之为“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的激怒疗法。

二、华佗巧治淤血症

华佗,字元化,名府,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河南永城一带)人,东汉末医学家。《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人们称他为“神医”。

当时有个郡守得了重病,请来华佗为他诊治。诊治完毕,华佗退了出来,郡守的儿子赶忙问道:“先生,我父亲的病怎么样?”到了没人处,华佗才说:“你父亲的病和常见的病不同,有淤血积在他的胸中,应想办法激怒他,让他把淤血吐出来,这样才能治好他的病。否则,他性命难保。”

郡守的儿子一听这话,着急地请求说:“先生医道高明,定有良方救我袋命。”华佗面有难色地说道:“你能将你父亲平时所做的错事都告诉我吗?我写封信来斥责他,从而将他激怒。”郡守的儿子感到很为难,但一想到救父亲要紧,忙改口说:“如果能治好父亲的病,有什么不可以说的呢?”于是,他把父亲长期以来所做的一切错事,全盘告诉了华佗。

华佗根据郡守儿子所言,留下了一封痛斥郡守的言词激烈的信。郡守读信后,勃然大怒,暴跳如雷,盛怒之下,他“哇”的一口,吐出一升多黑血。从此以后,郡守的病就痊愈了。

三、朱丹溪巧治相思病

情志病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七情; 中医病因和病机; 情志疗法

祖国医学理论将人的心理活动称之为心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的活动是由“五神”“五志”表现的。所谓五神指神、魄、魂、意、志,为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五脏又生五志,“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由五志生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

1 情志与五脏的关系

人的情志与内脏有着密切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此五脏五志之分属也。”张景岳《类经•疾病类》中曰:“喜怒思忧恐惊悲畏,其目有八,不止七。然情虽有八,无非出于五脏。”

2 情志失调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怒、喜、思、悲、恐、忧、惊是人对外界刺激的正常反应,但长期、强烈、持续的情志刺激,一旦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则可导致脏腑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而发病[1]。

2.1 情志失调直接累及脏腑而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与《素问•五运行大论篇》均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由此可见,失调的心理变化成为病因,直接影响脏腑功能而致病,情志过激可损内脏,不同性质的情志过激可损及不同的内脏。

2.2 情志失调可致气机紊乱而致病所谓气机是指气在人体中的基本运动形式,气机的正常运动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情志异常不仅可直接伤及脏腑,还可使机体气机升降失常,从而引发多种病证。

2.2.1 过度愤怒可使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失常,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可见面红目赤,青筋怒张,呕血,甚至眩晕卒倒[2]。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2.2.2 狂喜过度导致心气涣散,推动血流作用减慢,使心神失养,出现心悸不寐,精神不集中,重者甚则失神狂乱,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2]。

2.2.3 过度悲哀,可致肺气耗伤,宣降失常,出现垂头丧气,意志消沉,叹息不止,少气不足以吸等症状[2]。《素问•举痛论篇》曰:“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2.2.4 过度恐惧致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可出现二便失禁,坐卧不安,甚则遗精。突然受惊使人气机逆乱,气的升降出入失常,导致心神不定,临床常见惊悸、不寐、痴呆、神志错乱等[2]。如《素问•举痛论篇》曰:“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2.2.5 忧思虑过度伤心脾,导致脾失健运,心神失养而出现胸脘痞满,食减纳呆,健忘,心悸等症[2]。《素问•举痛论篇》曰:“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2.3 七情内伤,气机逆乱,津液运化失常而生痰瘀七情损伤使脏腑气机逆乱,进一步影响津液输布和血液运行,而化生郁痰;又可因情志失调,五志化火,炼液成痰。情志失调所致气机不畅乃生痰之源。同时,气滞则必然导致“瘀”,痰、瘀可相互渗透,相互为患。如《灵枢•百病始生》篇云:“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腑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痰邪形成后,可随气机之升降,而无处不到。《类证治裁•痰饮》曰:“痰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为咳,在胃为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为痹,变幻百端。”

3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

中医学中的心理治疗思想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事实上,在古代中医里并无“心理治疗”一说,更多的称之为“情志致病”并采用相应的“情志疗法”治疗。中国古代情志疗法主要是用五行相克理论来表述情绪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经典提法,其基本原理是脏腑情志论和五行相克论的结合,将人体归纳为五个体系并按五行配五脏五志,然后利用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心理疗法,即运用一种情志纠正另一种失常情志。因此,它在心理治疗方法上独具特性。

五行相克理论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相胜关系,即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水胜火,火胜金。《黄帝内经》具体论述了情志相胜心理疗法的基本程序:喜伤心,恐胜喜;怒伤肝,悲胜怒;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3.1 喜伤心,恐胜喜喜为心志,喜甚伤心气,可致嘻笑不止或疯癫之症。治之以“祸起仓卒之言”或其他方法使之产生恐惧心理,抑其过喜而病愈。

3.2 怒伤肝,悲胜怒怒为肝的情志表达,过怒则肝阳上亢、肝失疏泄而表现出肢体拘急、握持失常、高声呼叫等症状。治之以“恻怆苦楚之言”诱使患者产生悲伤的情绪,有效地抑制过怒的病态心理。

3.3 思伤脾,怒胜思正常的思虑为生理心理现象,但“过思则气结”,可使人神情怠倦、胸膈满闷、食纳不旺、脾气郁滞、运化失常。治之以“污辱斯罔之言”激患者盛怒以冲破郁思,使患者重新改变心理状态达到治疗的目的。

3.4 忧伤肺,喜胜忧悲忧皆为肺志,太过则使人肺气耗散而见咳喘短气、意志消沉等症状,还可由肺累及心脾致神呆痴癫,脘腹痞块疼痛、食少而呕等,治之可设法使患者欢快喜悦而病愈。

3.5 恐伤肾,思胜恐过度或突然的惊恐会使人出现肾气不固、气陷于下、惶惶不安、提心吊胆、神气涣散、二便失禁、意志不定等病理变化。可用各种方法引导患者对有关事物进行思考,以制约患者过度恐惧或由恐惧引起的躯体障碍。其实这就是一种认知疗法,通过树立正确的认知来治疗心理疾患。

总之情志内伤导致疾病发生受到体内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先天和后天因素。人先天所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与后天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造成了心身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等方面的不同倾向,过激或过久的情志刺激必须作用于特定的心理素质和生理功能状态才能发病[3]。换言之,对于七情是否致病及其所致疾病的种类、转归、预后等,均与社会、时间因素、个体心理素质的强弱、个性及其对实践的认知评价系统有密切关系[4]。而情志致病理论不仅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5],更为现代心身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可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系统和器官,若持续发展则可引发各种疾病。因此,研究情志致病的病机对临床诊治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78.

[2]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326.

[3] 邢玉瑞,张喜德.中医七情病因学说研究进展.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4):63-65.

相关期刊更多

江苏地方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

中外玩具制造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妇女联合会

中外鞋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