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火把节的传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火把节期间,有彝族传统的体育赛事,更有古老的祭火神活动与选美比赛,传统与时尚的碰撞,让西昌这个依山傍湖、风景秀丽的城市更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火把节来历的传说点燃火把烧“天虫”
彝族是一个非常崇拜火的民族。由于彝族大多生活在高山地区,刀耕火种、防寒御兽都离不开火。因此,在彝族人民的眼里,火象征着光明、正义、兴盛,是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在凉山彝族地区,有着许多与火相关的禁忌,比如家家户户烤火的火塘是神圣的地方,任何人都不得触踏或跨越;从外面带回家的生肉在进屋前必须要用火燎一下……此外,凉山彝族地区还保留着大量与火相关的民俗活动:以火熏田除虫、祭祀火神,如果在野外跌倒或受了某种惊吓, 就要在那里引燃一堆火,用以请火神驱妖除邪……而在所有活动中最为隆重的,则是一年一度、持续数天的火把节。
关于火把节的来历,民间有各种生动、美丽的传说,而那些传说,就如同是彝族传统文化里一串串光彩夺目的珍珠。这其中,以凉山州彝区的一个传说最为典型:很久以前,天上有个凶神叫做斯热阿比,他奉天王之命,经常到人间来横征暴敛,敲诈勒索,因此激起了彝族人民的反抗。为了战胜凶神,人们点燃千万支火把,把通天梯烧毁,断了斯热阿比的退路,再经过九天九夜的战斗,终于杀死了凶神。凶神被杀死的消息传到天庭之后,天王大怒,立即撒下千千万万“天虫”,意欲吃光庄稼,把人民饿死。此时,已经是彝历的“虎月”(农历六月),正是土豆、玉米快要收成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天虫”吃了三天三夜,眼看庄稼就要毁于一旦了……这时候,彝族人决定“举火把,烧天虫”。于是,彝族的男女老少,人人举火把,用三天三夜的时间烧死了成千上万的“天虫”,保住了庄稼。可是,还有一部分未被烧死的天虫钻进了地下,会在第二年“虎月”又钻出来吃庄稼,因此,到了第二年,彝族人民又举起火把烧害虫 ……这样一年一年地传下来,最终成了火把节。
在西昌等地,至今仍流传着“不玩火把,庄稼就会被虫吃掉,火把可将地下的虫引出来烧掉”的说法,与传说不谋而合。因此,火把节是一个祈祷丰收的节日。
但火把节并不仅仅只是一个祈祷丰收的节日,它还是一个男欢女爱的节日。对于彝族的青年男女,火把节是他们一年中最期盼的日子。
上百万火把点亮城市夜空青年男女寻觅人生另一半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火把节的地方其实很多,凉山州府西昌尤为热闹与壮观。据史书记载,明朝正德年间,四川状元、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杨慎被贬谪云南,途经西昌,夜宿泸山光福寺,当晚正值彝族火把节。在望海楼上,他看见四周火把齐明,与满天星斗交相辉映,不禁诗兴大发,留下千古传诵的诗句: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在为期数天的火把节活动中,祭火神无疑是最隆重、最原始的部分,也是彝族传统习俗里的一个神圣过程,表现了彝家人对火的崇拜之情。毕摩首先入场,读祭文,进行原始而神圣的祭祀活动,把人们的思绪带回遥远的时代,分享祖先对火的崇敬之情。毕摩相当于彝族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他们身披法衣、手持神扇,围着火堆摇扇,摇扇的动作十分讲究:向内挥动时,意为召请神灵;向外挥动时,意为驱赶邪魔,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彝族人相信,点燃火把的那一刻,是神圣而美好的。在传说中,燃起火把,就可以带来幸福吉祥的生活。火把点燃后,彝家人会先围着火把走3圈,再开始狂欢。
夜幕降临后,火把节才迎来。当晚,西昌市区各主要干道汇集了上百万支熊熊燃烧的火把,30个大型篝火形成了壮观的十里火龙。与此同时,在高空燃烧的五彩焰火之下,篝火达体舞、打火把巡游等狂欢活动也随之登场。绽放的焰火、跳跃的火把、欢呼的人相辉映。此时,歌声是最好的祝福,舞步是最美的动作。人们尽情欢唱,通宵达旦,把对火的热爱一起迸发出来。
无论是在本地的风土介绍还是在游客的游记里,火把节还有另一个名字“东方情人节”。的确,从古至今,在火把节狂欢中最活跃的都是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在火把节这一天,他们都会穿上节日盛装,一起扎个特大的火把,围着火把尽情地歌唱和跳舞,不时发出羞涩的笑声。对许多年轻人来说,火把节还有一层特殊的含义,那就是在舞蹈中用独特的“暗语”,去寻觅人生的另一半。在狂欢的人群中,不时还可见青年男女结伴离去。
最热闹的火把节第二天一边是摔跤,一边是选美
彝族传统体育活动是火把节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俗话说,火把节是玩的节日,在这个全民狂欢节日里,老人们举杯畅饮,谈古论今;年轻人围着火把翩翩起舞,纵情歌唱,进行各种传统体育竞技;小孩则做着各种游戏。
火把节的第二天是最热闹的一天。一大早,男女老少会带上食品,穿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到各活动举办地。在这天将要举行摔跤、赛马、斗牛、斗鸡、达体舞等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
在关于火把节起源的众多传说中,有一种便与摔跤相关。由此也可看出,彝族摔跤的历史之久远,火把节期间,从八、九岁的小孩到年过半百的老人都活跃在摔跤场上。比赛时,摔跤场上人山人海,可谓一处摔跤,几方相聚。有时甚至出现几十对选手同时在场上比赛的场景,周围观众欢呼雀跃,使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斗牛,凉山彝语又称为“牛顶”,它与西班牙的“斗牛”完全不同,是牛与牛之间的较量。此时,方圆数百里内强壮的公黄牛都会在这里一决胜负。比赛前,牛主人会把牛角削得尖尖的,入场后,它们会用利角奋力碰顶对方,直至一方体力不支,夺路而逃为止。获胜的牛主人可以得到奖品,牛也会披红挂彩,接受观众的注目礼。
彝族自古就有赛马的习俗,在彝文古籍《西南彝志》中,就记叙了彝族古代赛马运动的盛况:“骑士骑上骏马,跑在广场上,像云里奔月,像天上流星……”彝族的赛马内容别具一格,有的比赛是赛马力和比速度;还有的比赛是比骑术和赛姿势。火把节的赛马比赛,参加的赛马有上千匹,竞争相当激烈,这也反映出彝族祖先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养马、赛马的历史由来已久。
达体舞是一种在凉山彝族地区流行的舞蹈,它是彝族古老文化的具现,是彝族传统舞蹈的升华。达体舞动作幅度不大,但舞姿优美,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还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简单易学,深受青年人的喜爱,现在已经成为了火把节的压轴戏。
在火把节的第二天,除了各种体育活动,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选美。
在西昌凉山彝族火把节最后一天,彝族传统选美“金花”选拔大赛在火把广场激情上演。按照彝族传统,参加选美活动的都是年满16岁的女孩儿。每个姑娘都很看重这个机会,盼望自己是最漂亮的“金花”。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来自凉山州各地的姑娘早就做好了准备。她们会穿上漂亮的服装,打扮得流光溢彩。能够通过村、县层层选拔后,入围西昌竞争“金花”的,自然都是美女了。每个选手的周围,都有一大群乡亲拉拉队员。当彝族美女一个个在舞台亮相时,欢呼声、掌声不绝于耳、热闹空前。
西昌,是神话传说中的月亮女儿的故乡,相传彝族姑娘兹莫领扎因为能在羊毛披毡上织出一个逼真的世界,而被月亮仙女接到月宫,并从此成为月亮的女儿。如今,在西昌,也有一项“月亮女儿”评选比赛,最后获得冠军的佳丽将被冠以“月亮女儿”的称号。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西昌女人参与这项赛事,她们通过朝气蓬勃的打扮、个性独特的才艺表演传达着西昌女人的美丽与智慧。
火把节期间,西昌还会举行彝族式射箭比赛、花车游行、环邛海自行车赛、环邛海亚高原轮滑赛、彝族手工艺展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火把节深厚的文化底蕴不逊色于国外知名节日
火把节历来被称为“东方狂欢节”,这其实并不是巧合。西昌与世界上最大狂欢节举办地巴西的里约热内卢虽相隔万里,两地的风情文化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对于狂欢却拥有相同的理解: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夜晚展示最精华的部分,唯一不同的是,西昌火把节依靠彝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里约热内卢则靠肆无忌惮的花车与艳舞。
追根溯源,彝族火把节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而巴西的狂欢节还只是个不到200岁的“小弟”。如果说巴西的狂欢节是人们丰富娱乐生活的手段,那么火把节的狂欢还多了一份对历史和神明的祭奠。
虽然都名为狂欢,但火把节与狂欢节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大相径庭。巴西人征服世界靠的是比基尼泳装、热辣的桑巴舞表演、造型夸张的花车、奇特的易装表演……与巴西不同,火把节显得更为自然,甚至只有一个道具火把。尽管道具简陋,但却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祈祷丰收与繁衍后代,这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最基本的要素。彝族人民用火把节把这两项任务一同表达了出来,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火把节的无穷魅力。
事实上,有着“中国民俗第一节”之称的彝族火把节,文化底蕴并不输于世界上任何一个狂欢节:西班牙的奔牛节,虽有近500年的历史,但它真正成名却是1926年海明威发表《太阳照常升起》之后,而它的来历更是让人哭笑不得:仅仅是为了将牛赶进城里;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有近200年的历史,它的起源则是皇室的婚礼提供的免费饭菜和饮料。
彝族的魅力具体表现在火把节上。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第一天是祭火。在这一天,村村寨寨的人都要宰牛杀羊,欢聚一起分享,并且准备酒肉祭祖。到指定的地方拿起篙草扎成的火把,点燃祭台上的圣火。父母都带着孩子游走田边,向孩子讲述古老的传说。
第二天是传火。青年们要骑马、斗鸡、斗牛、摔跤,而姑娘们就要唱起歌,跳起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则是选美大赛了。年老的长辈,要按照传说中的女孩一样善良、漂亮、温柔的美女,跟传说中的男子一样勇敢、强壮、勤劳的美男。再让美男、美女带动大家一起载歌载舞。
第三天是送火,是把火把节推上的时刻。夜幕降临,大家高举手中的火把,再把火把扔在一个地方,堆起一个火堆。所有的人拉起手,在火堆外围成一个圈,对着火堆一起唱歌跳舞。
我们不是他乡为客的旅人,而是,入乡随俗的暂居者。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间正值七月流火,举国高温不下,不同于汉族天寒地冻里的除夕和新年,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同胞们在这样稻谷灌浆、果实累枝的热烈时节里,迎来了他们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古时又称星回节,有关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白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习俗中都有热闹的火把节,而彝族最为崇尚火,一生都与火结缘,在他们的意向中,火能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带来了熟食,驱走了凶猛的野兽,因此把火尊为神。火把节最初的由来有几多传说,但是彝族世世希冀火把节后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因而祭火来驱鬼邪保平安。楚雄在广袤的哀牢山和乌蒙山之间,世代居住着俚颇、纳苏、罗罗颇等13个彝族支系,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在彝家山寨,火是家庭生活的中心,家家户户的堂屋里都燃着一个不会熄灭的火塘,全家老小围坐在火塘边,谈天说地、喝酒唱歌,土墙上跳动的火焰烙印出岁月的凸凹记忆。
火如游龙人如潮,火树银花不夜天是你来到楚雄州参加盛大彝族火把节的直观感受。熊熊燃烧的火把,沸腾了这个火一般的民族,沸腾了这块火热的土地。血在奔腾,心在呼唤,月琴声醉,左脚舞狂。禄丰县有“迎火把”、大刀舞,永仁有摔跤、赛马、射弩、打秋千、赛装,元谋县有《掌火歌》、《赞火歌》、《冲门歌》……楚雄火把节由单一的祭祀活动逐步拓展为包括原始祭祀、图腾崇拜、农事耕作、驱虫辟邪、娱乐交游、商贸往来等各种丰富的一整套民俗活动,并因聚居地的分散呈现出形式多样、风情浓郁的彝族文化特色,无论你是很有人文情怀还是单纯想要放肆脱离固有的钢筋水泥的枯燥圈子,楚雄的火把节都能让你找到欢乐停不下来的“黄金小假期”。
要体现火把的火热,晚上是最好不过。夜幕低垂,人们吃着香喷喷的烤肉,然后以松枝点燃火焰,手举火把围绕跑一圈,祈祷消除虫灾病害,祈求丰收连年。热情沸腾的群众,将火把围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千上万的彝族儿女跳起“大三弦”舞,在宽敞广场的全部人们即刻沉浸在火海、歌海、舞海及花海中,尽情欢歌狂舞,直到天边吐鱼肚白,雄鸡唱晓。除了燃烧火把,在火把节期间,还有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盛大的篝火晚会,保证你将整个月的精力投入到这场彻夜狂欢中来。
一把把蒿枝火把做好后,太阳大时拿出来爆晒数日,待十分干后,放在柴堆或楼上精心保管,以免受潮,火把当然做的越长越多越好。从山寨到城镇,从高山到平坝,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足跟足围成圈子载歌载舞。老人弹着平日积满灰尘的月琴,小伙子吹着很久没有摸了的笛子,姑娘们吹弹着挂在胸前的口弦,祈望年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歌唱美好的生活。在月光下一束束火把,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像一颗颗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间,到处是火的世界,到处是歌舞的海洋。人们尽兴地唱,尽兴地跳,热闹至极。火把节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吃过晚饭,首先由某一家开始点燃火把,然后就争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们唱起火把歌,歌声随着火把的漫延响彻山谷。随后按约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地,他们将火把集中起来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围着火堆,快乐地跳舞游戏。
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布拖、普格两县是火把节的中心,被誉为“火把之乡”。在这里,火把节这一古老民俗保持得完美、有特色,也最隆重,于是我和摄友相约去布拖。短短一周的火把节早已吸引了各方游客三万余人前来,我住在了彝族朋友的家中,该房屋土木结构,顶部为双斜面,覆以小块木板,用石块压住。室内隔为三间,中屋挖一火塘。塘内燃火,既是灶,又是冷天取暖的地方。火塘旁铺有篾席,是家庭活动的场所。住房的左侧修筑小碉楼,适用坚固,是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建筑。
布拖县城边的短途交通工具主要是双轮马车,我坐上马车与先行而至的摄友会合。突然,几个女孩从后面追上来“吊车”,原来是可爱的彝族小孩要搭顺风车。与摄友会合后,我们一同来到彝族餐馆。凉山彝族以玉米、荞子、洋芋为主食,喜大块肉,“坨坨肉”和“酸菜汤”是其传统佳肴。酒在彝族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婚丧大事、喜庆年节、探亲访友、排解纠纷、结盟起誓,无酒无以成礼,无酒无以成饮。咂酒是一种自酿酒,以青稞、大麦为原料,煮熟后拌上酒曲放入坛内,以草覆盖酿成。在凉山,喝咂酒也称“杆杆酒”,启封饮时,向坛中注入清水,插上竹管,轮流吸饮,吸完再添清水,直至味淡,食用酒渣。我们品尝了一桌原汁原味彝族特色的美酒佳肴。
火把节期间,布拖县各乡镇每天都举行各种民间文化体育活动,以拖觉镇最为多样。拖觉镇主街道长约500米,多云的天空笼罩着这个高寒山区的彝族小镇。往镇口走,发现很多人席地而坐,原来彝族有席地而坐的习惯。镇上有家首饰加工坊,老银匠干这行30多年了,每年节日前的一个月最为忙碌,周边乡民都要来加工不同档次、款式各异的首饰。嫁女用的银冠头饰很是珍贵,彝家人用带“喜”字的绸缎小心包裹后才拿回家。
清晨,方圆几十里的人们带上干粮,携儿带女向过火把节的固定场所――火把山聚集。彝族人民还保留着汉晋时期锥髻、披毡、跣足的传统风格,穿右衽窄袖贴身上衣,袖口、领口、襟边镶有花边。男女均戴耳环、戒指、手镯,男子喜在左耳佩戴缀有丝穗的红黄色大耳珠,妇女则穿双耳。彝人以黄色为美,姑娘以黄脸蛋为美,自古以荞粉调成糊擦脸。我们看到姑娘们戴着镂花银牌,撑一色的黄油布伞而来……在满山遍野都是绿的夏季,黄色是那么地鲜丽。在强光透射下,姑娘们的脸被映衬得呈微黄色,更加美了。因晚到一天,我错过了拖觉镇的选美活动,深以为憾,但听说选美的评委由几位德高望重的彝族老人组成,他们穿梭于人群中,仔细审视,评头论足。选美除原始的方法外,还有服饰表演、才艺展示、现场回答问题等。
赛马,是火把节的一项主要活动。凉山盛产建昌马,这种马短小精悍、负载能力强、行走崎岖山路如履平地,因而成为凉山彝族驮载和乘骑的主要工具。许多彝人以拥有一匹上好的建昌马而自豪,常将自己精心饲养调教出来的骏马炫耀于众,寻找对手比高低。火把节场上随着裁判的一声枪响,参赛马儿如离弦之箭,骑手伏于马背风驰电掣,尘飞土扬,欢声雷动。经过10多轮比赛,第一名是年仅16岁的少年。凉山彝族从小会骑马,练得一身好骑技,在大规模的比赛中获胜,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全寨和家族的光荣,故而倍受敬重。
斗羊,是我生平第一次看见。选手牵来精心饲养调教的公羊,与其他公羊决一高低。两只公羊各自退后15米,然后加速向对方猛冲,只听“砰”的一声,两个羊头撞在一起,估计撞击力量在100公斤以上。碰撞之后昏倒在地,即被宣布战败。若较不出高低,两只羊再后退十多米,重复上次动作,直到其中之一认输为止。
摔跤,是彝族青壮年男子喜欢参加的竞技活动,以先被摔倒在地为负,凡来参加集会的人都可临时加入编组进行比赛。赛场就地画15平方米的区域,铺上一层白灰即可。选手在上面摔跤,白土飞扬,气氛非常热烈。
我们在观看了力的角逐后,返回布拖县城欣赏都荷舞蹈。都荷舞是流传于凉山彝族的女子集体歌舞,由一人领唱领舞,领唱一句,众和一句。舞者一手持黄伞,一手牵着前人手或荷包带,也可前后互牵头巾两端,形成圆圈,先由左向右,再由右向左,缓慢而悠闲地循环跳唱。都荷舞的步法简单,道具则除了异彩纷呈令人眼花 缭乱的漂亮服饰外,还有黄色油布伞、四方头巾和三角荷包。相传这是古时男人狩猎归来,妇女在火堆边烧烤猎物,向周围的男人斟洒,并围圈而舞,以示庆贺,表示慰问。经多年的演变,形成了现在这种手持阳伞围圈踏歌而舞的形式。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音乐舞蹈传统和口头艺术,在火把节这一习俗中形成的歌调、传说乃至史诗表演等,当属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贺树生日吃花宴
据传,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个生肖为龙的日子,是树木的生日。居住在鹤庆山区的白、彝族群众,就要集体为树木举办贺生日活动。活动场地定在各村称为“神林”的林地中。这“神林”是栗、松混生的原始林区。古树千姿百态,郁郁葱葱。既有六七百岁的“树老祖”,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壮年”,还有依附于“长者”身下的遍地乱蹿的“孩童”。多代同林的和谐生态环境,是人们世代爱林、护林的见证。在“神林”中心的那棵老态龙钟,形如虬龙被人们称之为“树王”的苍松树干上,人们贴上“树绿山秀,花鲜鸟鸣”的大红对联。树枝上或插或系满各色野花藤蔓,一派喜气。这里便是举办贺生日的主“会场”。“树王”四周,环形摆放着九盆清水、六筐羊粪面、三篮飞松籽,称为“三宝”。“三宝”,摆满一坛坛水酒和无数把盛酒的葫芦瓢。红日冒出东山,参加活动的人们,舞着花束、树枝,唱着《迎春曲》陆续汇聚到“神林”。吉时一到,老歌手带领唢呐队,奏起粗犷的《生日歌》,载歌载舞,其他人众也随着乐队环“树王”歌舞,祝贺树木生日。
《生日歌》,是人们寻觅历史的叙述。与其说是对树木生长的赞颂,毋宁说是对人类自身的记忆。内容十分丰富,借咏树木来歌唱世间的万物;歌唱万物的起源;歌唱人类进化和发展……歌词记录了人们对世界之初的想象,也记录了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一句句唱词,都是对大地之始的追溯,一句接一句,往回一直追溯到天地的创造,人类的出生,万事万物的出现……可把它称作是一部创世纪。人们一边歌舞,一边用手中的花束,树枝蘸洒“三宝”中的清水,将水滴洒向树木,表示祝贺。
乐队转奏起《护林歌》的调子,在合唱声中,一群娃娃手挥着鞭子,把一群装扮得怪模怪样的“祸害”――害虫、害鸟的演员赶进场心。众人围住“祸害”,唱起诙谐、风趣的《罪歌》,揭发其一桩桩毁林的“罪行”。娃娃们边挥鞭“抽打”“祸害”,边表演与害虫拼斗的身段,“祸害”也即兴表演几个风趣动作,惹得众人捧腹。
贺树生日的尾声是植树歌舞。狂欢的人们唱着《播种歌》,把“树王”四周摆放的飞松籽,羊粪面混合用手抓撒,踏歌撒播。最后,人们环“树王”踏歌而乐。老歌手演唱《树王歌》,传授劳动生产技能,植树造林知识,唱颂树木造福人类的功绩……此时,人们边歌舞,边盛酒痛饮。酒助人兴,歌伴酒狂,好一派万物一体的气势。
活动结束,人们就地吃花宴聚餐。
所谓花宴,就是用可食的鲜花、山菜为主料制作的饮食。由花菜、花粥、花食、花饮四大系列组成。
花菜,为三大菜品,各由四道炒菜、凉盘和汤菜组成。各命谱名,色鲜味美,给人一种美好的遐想。
炒菜第一道是“白鹤含翠”,将白杜鹃花用沸水焯过,捞出用清水浸泡后洗净挤汁,与青蚕豆瓣、猪肉丝烩炒。色青白相间,味甘香相配。第二道为“乌龙闹海”,将鲜蕨菜焯后漂洗去汁,与青花椒尖、肉片同爆炒,如龙卷海藻得名。第三道是“蜂蝶相会”,木耳如蝶,香菇似蜂,烩炒蜂蛹,名副其实。第四道是“山青水秀”,山韭菜、水豆腐爆炒猪大肠。菜名、菜色既含诗情,又有画意,够馋人哩!这组菜五色分明,鲜嫩香甘,不仅可口,还有祛火解热的药效。
四个凉盘第一是“双凤朝阳”,糖煮木瓜片、佛手柑片配蜜渍枣子。第二道是“五花拜寿”,山兰花、蕨菜花、山韭菜花、金雀花、石花菜经焯去汁,配木瓜醋腌成的凉拌。第三道是“金针银线绣梅花”,黄豆芽、粉丝煮熟兑梅花瓣腌生。第四道是“狮子滚绣球”,糖煮乌梅、木瓜片、红萝卜丝蜜饯。这组菜酸甜辣咸俱备,开脾健胃,久食能明目保肝。
四道汤菜又别有风味,食后令人回味无穷。第一道是“一家团聚”,鸡汤氽黄豆芽、豆腐皮、水豆腐,菜料均为黄豆制品,故得其名。第二道是“春回大地”,煮山鸡肉配香椿,青蚕豆瓣、茴香、树头菜、豌豆尖氽汤;五种配菜含翠泛碧,象征长春而得名。第三道菜是“山溪归海”,鲤鱼汤煮蕨菜、海花菜和香茹。第四道菜是“鹤凤呈祥”,山鸡(比喻凤凰)煮百合(谐鹤)汤,味美意赅,别有情韵。
花粥。用糯米配以青蚕豆瓣、槐花、枣泥、核桃仁茸、火腿丁熬煮而成。食之解热降火,润肠祛湿,还有防治中暑之功能。
花食。是以包谷为主料,配以鲜花和其他辅料制成的主食。有新包谷饭、青包谷粑粑、焖夹心包谷饼三种品目。
新包谷饭。把留在地中秆上的半干包谷收下脱粒,用石磨磨成粗面,把炒黄的芝麻、花生擂成茸,与粗面混合拌匀,放进甑中上锅蒸至半熟。在面上撒上一层糖渍玫瑰花瓣和崖桂花蕊,再加盖继续蒸熟便可食之。味鲜甜清香,常食有美容,延年之功。
青包谷粑粑。将鲜包谷脱粒,配进适量青黄豆,混合磨成浆,再拌进少许玉兰花瓣,用洗净的嫩包谷壳当碗“盛浆”,上笼加盖用猛火蒸熟即成。光吃甘甜清香,蘸蜂蜜吃郁甜鲜爽,佐卤豆腐吃亦咸亦甜,风味别具。经实践发现常食此物,有降血压、治眩晕的药效。
焖夹心包谷饼。鲜包谷浆与荞面,松子面少许和土豆茸泥拌合揉成面团,做成内夹崖桂花瓣、核桃仁茸和红糖馅的夹心饼,“贴”在沸水的锅边上,用猛火“蒸炕”而成。色金黄、饼香酥,味香而甜,常食有疏肝气,明目之药功。
花饮,有花茶和花酒两种饮品。花茶,将炒糊米、槐花、腊猪油、麦芽与茶叶混合熬煮后,去渣滗汁而饮。味微苦而爽,有解热明目、消暑祛湿之功。花酒,多为梅花酒。每年腊八节这天,人们将梅花落英调拣洗净,装进贮有积雪的大坛内,再装进几个干梅果后密封坛口存放。一月后,取弃坛中的花瓣,按比例兑进适量的上好的水酒,即成梅花酒。甘爽可口,饮后花香久留舌尖,有解渴生津,提精补气之效。
关于贺树生日吃花宴的由来,民间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说人类刚刚出世之时,没有吃的东西,是“树王”将自已的身体分解,种在泥土之中,生长成各种植物,供人类裹腹,这才让人类繁衍至今。人们忘不了“树王”的恩德,便按时举办祭祀活动,沿袭成了贺树生日和吃花宴习俗。从花食文化的蕴含而论,食花,是一种人类文明的体现。花卉,不仅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艺术珍品,它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为人类创造美好舒适的生活条件;同时人们还通过赏花、闻花、食花来养生保健,防治疾病,让人健康长寿。鹤庆白族、彝族的吃花宴习俗,是先民在大自然中生存的智慧结晶,花宴中的食品成了鹤庆各族群众喜爱的美食。
火把节吃“菌全席”
火把节,是大理州独有的民族传统节日。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有缘起《火烧松明楼》的故事说;有《孔明孟获庆开镰》说;有《颂火神》祭祀说;还有《种“太阳”》遗风说……
《颂火神》故事中说,远古时马耳山乡中有一个活了九千九百年名叫寿姑的老奶奶,她为了让山乡白族人能用上火,便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马耳山乡人获得了火。为了让后人永铭寿姑的恩德,人们便尊奉她为火神;并把她带来火种的这天――农历六月廿四,定为火神节,届时举办祭祀活动,传颂寿姑的大功大德。
节日一大早,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口,埋栽一棵大松树,象征寿姑的化身。树上挂满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松树上挂上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吉时一到,人们用各种菌类烹调成的“菌全席”祭供寿姑的化身。传说,菌子是寿姑去天宫盗火时,同时盗来给人类的长生不老灵物。在祭火神时吃“菌全席”,人类就会永生,故在这天,人们要吃“菌全席”。祭过火神,由村中年岁最长的一名老妇将化身点燃。参加活动者,各从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在化身上将其点燃,一齐舞着火把,环化身踏歌礼赞。随后,人们相约成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间放歌同乐……
“菌全席”,是以鲜食用菌为主菜制作出的风味饮食。烹调工艺包括炒、烧、煎、煮、瓤、腌、炸、烩多种门类。品目各异,菜式多样、花色纷呈、口味独特,堪称是集菌类烹调大成的民族美味珍馐。再加之冠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菜名,更增添了美感。
传统的“菌全席”品目繁多。分为如下几道菜。
第一道菜为“一统天下”。选一个鲜嫩的小瓜洗净,去蒂后在蒂部位挖一个小洞,掏去瓤心,放进滚油锅中稍炸,捞出晾冷备用。把洗净的鲜菌丝、蕨菜配火腿丁、山鸡肉丝和姜片、蒜泥、食盐、酱油、淀粉芡一并混合拌匀,即成杂馅。将杂馅塞进备用的小瓜内,用菌柄塞填好瓜蒂口。再装进扣碗中上笼蒸熟,取出倒进盘内,泼以核桃、鸡枞油,便成皮嫩馅香,味美色鲜的瓤瓜。
第二道菜为“蚌抱乌龟”。刚冒土的鸡枞去柄留伞帽,形似乌龟。洗净后将剁细的瘦肉兑佐料,填入菌帽里褶内,用滚油稍炸。后用回软的乳扇包裹菌帽,外糊蛋清、淀粉混合的芡糊,放进滚沸的鸡肉汤中,煮熟而食。其味鲜香,色味双佳。因形如蚌抱乌龟得名。
第三道菜为“五福拜寿”。分别以色素呈红、黄、青、褐、黑色的胭脂菌、黄罗伞、见手青、鸡枞和一窝鸡菌菌帽作底料,其形如蝙蝠谐音福。洗净菌帽,用沸水稍煮,捞出晾干备用。腊猪蹄熬的汤与鸡肉丝、火腿丁同入砂锅中煮沸,放进备用的五色菌帽,共同煮熟,即成肉质鲜嫩、菌香味浓,色分五色的砂锅佳肴。
第四道菜为“群龙戏珠”。蕨菜有蟠龙别称,高脚鸡枞有腾龙之态,山韭菜根得潜龙美誉,嫩笋尖有玉龙之形。将以上四种菜洗净,兑猪肝胙爆炒。起锅时,放进经火灰焖烤过的蜂蛹,拌匀后食之。色彩分明,味道鲜美。
第五道菜为“龙凤呈祥”。将金竹嫩笋埋进柴火灰中焖熟,剥去外皮壳,用刀背将笋心拍打成笋丝。配进经炭火烤熟的松茸菌。用醋、鸡枞菌油、辣椒油、蒜泥、芫荽、食盐等佐料腌凉拌食。笋甘菌香,分外可口。因笋形如龙,菌态似凤而得名。
第六道菜为“凤穿牡丹”。鲜鸡枞菌洗净撕成细丝,拌以食盐、芝麻、核桃仁茸等佐料,用蛋清、淀粉糊拌匀,放进滚油锅中炸酥而成,因形如凤穿牡丹得名。
第七道菜为“吉祥如意”。野鸡(鸡谐音吉)褪毛洗净,从处开小口掏出内脏。将洗净的嫩松茸菌(形如如意)塞进鸡腹中,再将小口缝合。用树叶将鸡包裹,挖个地坑埋入,上烧柴火烤蒸一个时辰。取出“蒸鸡”,用酱油、麦醋、花椒油、辣椒油、食盐兑合的蘸水沾食。菌含鸡肉味,鸡肉凝菌香,香飘满屋。
第八道菜为“百福百寿”,又称杂烩汤。用腊品或风干羊肉熬汤,下进各种食用菌和蕨菜、笋丝、木耳、石花菜、百合、山青菜同煮而食,其色各异,口味鲜香,是一道风味独特的美食。
“菌全席”,为鹤庆山区白族人家过火把节时专吃的“节菜”。平时也选其间的几道美味而食。除“菌全席”外,人们还能用食用菌烹调出好多菌菜。
猪肝胙炖菌。猪肝胙,是鹤庆的一品风味美食,不管配与任何蔬菜烹调,味道都会更加鲜香。若配进菌类中或蒸、或炒、或烩、或炖,其味就会“香飘十里惹人馋”。若将菌子撕成绺,与适量猪肝胙同炖而食,则菌、胙同味,麻辣鲜香,妙不可言。
油炸香菇。将洗净、晾干水分的香菇放进油锅中炸黄,配进花椒嫩尖、姜丝、干辣椒、小茴香籽拌匀,连油一并盛到容器中贮存半月而食。鲜香麻辣均全,分外爽口。可单品食,也可作其他菜食的配料。
香菇凉拌。将洗净的香菇撕成绺,与竹叶菜、嫩蕨菜一同在沸水中稍煮。捞出晾冷后挤去水汁,配以酸醋、酱油、食盐、辣椒、姜丝、蒜泥、核桃仁茸、芝麻油等佐料拌凉拌食。味香而爽,又是一种滋味。
香菇汤。羊肉汤中煮进香菇,再装进山楂片、红枣、杨梅、青薄荷、姜丝、花椒、食盐,即成五味俱全的美食。
香菇胙。在油炸香菇中,拌进核桃仁茸、芝麻茸、崖桂花瓣,装进陶坛中,密封贮存半年即成香菇胙。可单味食,也可作其他菜食的佐料,奇香无比,回味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