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血液循环系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阿片以及合成的各种阿片类活性碱用于止痛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至七十年代,
人们发现了广泛存在于神经组织中的阿片受体,以及几种内源性的阿片样肽类,如
内啡肽、脑啡肽、强啡肽等。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内啡肽系统参予机体的神经
内分泌调节,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心血管反应和呼吸功能等。
内啡肽系统
从七十年代开始,Gilbert等发现应激反应能引起机体特殊部位分泌多种内源
性阿片肽,并与不同的受体结合。经过不断努力,目前共发现了五种阿片受体,分
别是μ受体、δ受体、κ受体、σ受体和ε受体,其中μ受体又分为μ1和μ2受体
。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和行为有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
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胶质区。这些复杂的受体可以被不同的激动剂激
活,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例如主要分布于脑干的μ受体被吗啡激活后,可产生镇
痛和呼吸抑制等作用,而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的κ受体只产生镇痛作用而不抑制呼
吸[1]。
与阿片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内源性肽类物质有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它
们广泛存在于脑、垂体、胎盘、胃肠道和血浆中,表现出明显的阿片活性,并参予
与性格、情绪和行为有关的脑功能活动。内啡肽有α、β、γ、δ四种类型。其中
β内啡肽大量存在于垂体中。脑啡肽是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中两种特殊的五肽化合物
:亮氨酸和甲硫氨酸脑啡肽,含有与吗啡相似的活性基团。在离体突触阿片结合测
定中,脑啡肽、α内啡肽和γ内啡肽具有同吗啡一样的活性,而β内啡肽的活性则
5~10倍于吗啡。内啡肽的镇痛作用只在大脑内给予时方能见到,但尚未证实外周
给药是否有镇痛活性。内源性肽类物质、阿片受体和内啡肽神经元共同组成了内啡
肽系统。
八十年代,根据免疫学分析,人们搞清了三个内源性肽类物质前体分子的DNA
序列[2],分别命名为脑啡肽原、ACTH/内啡肽原和强啡肽原。与典型的肽激素相
似,阿片类前体无生物活性,依靠酶分解转化才能产生具有活性的分子。所有天然
内啡肽的始端都有四个相同的氨基酸,即酪-甘-甘-苯丙氨酸(Tyr-Gly-Gly-Phe)。
各种内啡肽性质的不同,反映出除这部分以外其它结构的延伸。
内啡肽系统与应激反应
心脏手术是很强的应激反应过程[3],麻醉、疼痛、体外循环非生理性灌注、
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低温、血液稀释、血液与异物表面的接触、肝素化等一系列刺
激均会影响机体的神经体液反应,引起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的
改变。如何调节应激反应的程度,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Hynyne等[4]发现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血浆的β-内啡肽的水平增高;Lacoume
nta等[5]同时测定了体外循环过程中的β-内啡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生长激素(GH)、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等的水平,指出应激反应时激素分泌的显著
变化。这些变化在麻醉诱导、切皮时以及体外循环中达到高峰,术后可逐渐恢复。
Guillemin等[6]研究发现,手术引起应激反应时,β-内啡肽合成增多的同时伴有
ACTH的分泌。β-内啡肽和ACTH均来源于垂体,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
F)的调节,并受肾上腺的反馈控制。CRF、β-内啡肽和ACTH均自律性地保持内稳
态的稳定和调控疼痛。Bloom的研究表明[6],脑啡肽在脑内的存在比内啡肽更为广
泛,它与β-内啡肽的浓度无相关关系。
因为内啡肽调节应激引起的镇痛状态,所以可以用以血浆内啡肽水平来推断中
枢类阿片通路活性的大致情况。手术创伤后临床上的疼痛程度可以用测定血浆内啡
肽判定。但由于许多内啡肽系统的动态成分以及各部位的复杂排列,所以用简单的
方法难以进行解释。目前使用的β-内啡肽的放射免疫分析法可以测定β-内啡肽的
免疫活性,但需要排除β-促脂素等的交叉反应[5]。
应激反应中,内源性类阿片肽自身产生许多生物效应,同时调节着许多激素的
反应。Roger等[6]认为β-内啡肽可以刺激GH、催乳素、血管加压素(AVP)、胰高
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分泌,抑制生长抑素的分泌。这些效应不是直接作用于垂体而产
生的,是通过影响下丘脑的传入神经而起作用的。
外源性的阿片类物质可作用于阿片受体,通过负反馈的调节来减少内源性阿片
物质的分泌。吗啡可以通过抑制内啡肽通路来减弱手术引起的激素和自主神经反应
,减弱伤害性刺激经传入通路抵达下丘脑,并在应激状态下抑制垂体和肾上腺激素
的释放。例如应激反应使人体的血浆GH水平增高,如果事先使用阿片制剂治疗则人
体的血浆GH就减少,从而降低了手术的应激反应。
内啡肽系统与免疫作用
近年来应激激素以免疫系统作为标靶已逐步引起重视[2]。手术或创伤后,患
者常出现免疫功能的紊乱,这可能与内啡肽有一定关系。Shavit等指出,白细胞代
谢产物能直接刺激垂体ACTH和β-内啡肽的释放,阿片制剂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会
影响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出了免疫-阿片类物质相互作用的理论。
阿片制剂和类阿片物质可与单核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补体相结合,目前
ACTH和类阿片物质已在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中检出。白细胞干扰
素虽不能从类阿片物质前体因子中衍生,但在结构上与其十分相似,并具有类阿片
肽或ACTH相似的生物效应。在离体试验中阿片类
药物会影响免疫功能的测定,而在体内试验时,如果注用阿片制剂或其他拮抗
药也能改变免疫过程和结果。
对异物抗原敏感的免疫系统能激发神经-内分泌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在这个过
程中阿片类物质也起着作用,甚至由此而造成感染性休克。目前临床已应用纳洛酮
治疗临床感染性休克,显示了一定的疗效。
类阿片物质与心血管、呼吸反应
阿片类药物对心血管的反应已有大量研究报道[2],Randich等指出心血管功能
的系统调节是和疼痛感觉调节系统紧密相连的。将类阿片肽注入脑内可导致长时间
的心动过缓,这可能与迷走神经受兴奋有关。吗啡有抗室颤的作用,并同时出现迷
走神经作用,给予阿托品或迷走神经切断术后这种保护作用就消失。芬太尼也有抗
室颤作用,特别是当应激反应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时,但这种作用也可被迷走神经的
切断术所解除。
研究证实:休克时心血管功能障碍很可能是由于β-内啡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
统的阿片受体所致。在外周使用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洛酮能增强心肌变力变时性能
,特别是在由交感传出维持血压的情况下更是如此。阿片类药物能抑制P物质、多
巴胺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反映了它对中枢神经系统许多部位的作用。
阿片类药物抑制呼吸,会延长手术后患者的置管时间。硬膜外给阿片类药物后
,可能发生迟发性呼吸抑制,这是阿片与延髓和脑桥呼吸传导通路作用的结果,与
心血管调节的其它整合部位也有关系。向脑内注入类阿片肽,血压、心率和呼吸同
时发生改变。吗啡作为μ激动药对呼吸的抑制最明显,并与剂量成正比,潮气量下
降,大剂量时呼吸频率才受到影响,对CO2的敏感性降低。阿片类药物还抑制缺氧
反应,甚至到无反应的程度。
内啡肽系统与心脏手术
有关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内啡肽系统的变化目前正在进一步研究中。多数研究
表明体外循环中内啡肽处于一个高水平状态[7],与手术前后存在显著的差异。同
时伴有其它应激激素的分泌增多。由于体外循环中多因素的影响,如血容量的变化
、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血液稀释减弱激素的活性、乳酸堆积、输入库血等,造成各
激素分泌无相关性[5]。单用阿片类药物或加大剂量不可能完全抑制激素的分泌,
阿片制剂结合特异性的激素阻滞剂如生长抑素有助于减轻应激反应[8]。Howie等[
9]给心脏手术的患者术前口服氯压定可以减少术中阿片药物的用量,患者术后清醒
较早,但对体外循环中β-内啡肽的浓度无影响。
Heydorn等[10]指出应激导致的冠脉痉挛会增加心肌的需氧量,是造成心肌缺
氧的原因之一。应激激素的增多也可能导致心肌的缺氧加剧,这是否与内啡肽的增
多有关尚无定论。经观察发现,正常灌注压、低流量灌注和低压灌注条件下,内啡
肽的增多并无差异,但低压灌注组的心室功能下降最明显,且不能用纳洛酮来改善
心肌功能的状况。
总之,对内啡肽系统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生理学和功能还有很多问题需要
进一步阐明,在手术应激反应中内啡肽充当着重要的角色,需要人们更多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俊杰主编.现代麻醉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27.
2CarrDB.Surgeryanaesthesiaandendophine.InternationalAnesthesiol
ogyClinics,1988,26:199.
3李佳春主编.体外循环灌注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166.
4HynynenM,LehtinenAM,SalmenperaM,etal.Effectsonplasmacortis
olconcentration,beta-endophineimmunoreactivityandargininevasopre
ssin.BrJAnaesth,1986,58:1260.
5LacoumentaS,YeoTH,PatersonJLetal.Hormonalandmetabolicrespo
nsestocardiacsurgerywithsufentanil-oxygenanaesthesia.ActaAnaest
hesiolScand,1987,31:258.
6KriegerDT主编.Neuroendocrinology.USA.1980:65.
7DarbinianTM,ZatevakhinaMV,kuznetsovaBA,etal.Concentrationof
betaendorphininbloodasacriterionofadequacyofgeneralanesthesi
a.AnesteziolReanimatol1993,2:9.
8CorkRC,HameroffSR,WeissJL,etal.Effectsofhalothaneandfentan
[关键词]血液循环 体循环 肺循环 心输出量
一、血液循环的发现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1578~1657)哈维对蛇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二、血液循环慨念
血液循环是指心脏和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在其中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称血液循环。
三、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由心脏不停的跳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为机体的各种细胞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也带走了细胞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得以到达其靶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因此,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因失去正常的物质转运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
四、血液循环的路线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管网---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循环路线:左心室(此时为动脉血)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静脉血)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物质交换后变成动脉血)肺静脉左心房最后回到左心室,开始新一轮循环。
其中,从左心室开始到右心室被称为血液体循环,从肺动脉开始到左心房被称为血液肺循环
五、血液肺循环中的心脏 心动周期 心输出量
1.心脏
心脏位于胸腔内,膈肌的上方,二肺之间,约三分之二在中线左侧。心脏如一倒置的,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心尖钝圆,朝向左前下方,与胸前壁邻近,其体表投影在左胸前壁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故在此处可看到或摸到心尖搏动。心底较宽,有大血管由此出入,朝向右后上方,与食管等后纵隔的器官相邻。
心脏表面靠近心底处,有横位的冠状沟几乎环绕心脏一周,仅在前面被主动脉及肺动脉的起始部所中断。沟以上为左、右心房,沟以下为左、右心室。在心室的前面及后(下)面各有一纵行的浅沟,由冠状沟伸向心尖稍右方,分别称前后室间沟,为左、右心室的表面分界。左心房、左心室和右心房、右心室的正常位置关系呈现轻度由右向左扭转现象,即右心偏于右前上方,左心偏于左后下方。 心脏是一中空的肌性器官,内有四腔:后上部为左心房、右心房,二者之间有房间隔分隔;前下部为左心室、右心室,二者间隔以室间隔。
2.心动周期
指心脏机械活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正常成年人心率平均每分钟75次,每个心动周期持续0.8秒,在一个心动周期中:
①两心房首先收缩(约0.1秒)继而舒张(0.7)秒;
②心房收缩后心室收缩(约0.3)秒随后进入舒张期(约0.5秒)
③心室舒张的前0.4秒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期,这一时期称为全心舒张期;所以不会感觉累。
3.心输出量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博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即心输出量,等于每博输出量与心你的乘积。健康成年男性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约为:75*70ml=5250ml
例如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心脏每分钟约跳75次,每次泵血70毫升,则每分钟约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所作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所作的力。所以,我们要好好的保护我们的心脏。
[参考文献]
[1]《生理学》 王庭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师》:张老师,您好!2011年版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提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并在内容标准中具体描述了50个重要概念,您那里的初中生物学教师有何反响?
张涛:目前看来,教师们对于注重重要概念教学大多非常认同,但也有教师认为,注重重要概念教学是回归知识中心,是弱化了探究性学习,是在走“回头路”。还有些教师对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意识到提出重要概念将会对今后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中国教师》:您认为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对教师来说,难度大吗?为什么?
张涛:这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师能不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教学的要求。重要概念处于生物学科知识体系的中心位置,每一个重要概念都有着丰富的内涵,要真正理解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以人体血液循环重要概念为例,要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要把整个概念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而不要割裂开来。有的教师认为,概念中的第一句话“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属于事实性知识,因而是“了解”水平的学习要求。但如果从整体上看就会发现,这一句讲的是血液循环系统的结构组成,第二句“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讲的是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把两者作为整体才能体现出心血管结构与功能的适应,而结构如何与功能相适应无疑是需要好好理解的。其次,要把重要概念与课标“内容标准”中相对应的教学要求结合起来认识。因为,即使同属于“理解”层次的目标动词,也包含概述、阐明、举例说明等级别,每一个目标动词的具体要求又是不一样的。关于人体血液循环,“内容标准”要求:“描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概述血液循环”。对此,首先需要明了的是:什么是描述,什么是概述。然后还要弄清:描述什么,概述什么,即把描述或概述的内容具体化。只有弄清这样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才有可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的教学要求。
二是教师现有的教学方式能不能适应重要概念教学的要求。虽然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许多教师仍然习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太注重知识的理解;习惯直接告知结果,不太注重知识的建构。而重要概念一般都比较抽象,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以事实或者感性的、直观的材料作为基础,因此,教师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事实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才能真正把握重要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这样看来,注重重要概念的教学对教师来说任重而道远,搞好重要概念教学对教师将是极大的挑战!
《中国教师》:在接下来的生物学科教研活动、教师培训中,该如何帮助生物学教师开展好生物学概念教学?
张涛:在这方面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首先,要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比如,帮助教师界定什么是重要概念,知道概念与术语、定义等有什么区别。有关专家前期已经对此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现在需要做的是通过培训把相关信息传递给广大教师。其次,需要对每一个重要概念进行解读,厘清它们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一个系列性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教学。再次,要提供概念教学的具体方法,最好是通过课例展示和研讨的形式推荐概念教学的范例。这种方式比较直观,也能够对课例进行透彻的剖析,使人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因而是广大教师最为喜闻乐见的。
《中国教师》:您能不能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应该为教师提供怎样的范例?
张涛:所提供的范例要把重要概念作为核心教学目标,教学的过程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如何达成来设计。概括地讲,涉及三个方面:目标的设定、目标的落实和目标的检测。目标的设定,回答的是“到什么地方去”的问题;目标的落实回答的是“怎么去”的问题;目标的检测回答的是“有没有去到”的问题。下面还是以“人体血液循环”为例来说明。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要做到“概述血液循环”,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概述”。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中行为动词的含义,这是很多教师容易忽略的,但如果不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很难把教学目标真正具体化。就词义来讲,“概述”指的是把事物的特征归结在一起,简单扼要地加以表述。因为概述是在直接的观察和实验、客观的原始记录的基础上发现事物共同的特征,所以需要经过归纳的过程。其次要弄清的问题是“概述什么”。照本宣科地说出血液循环的途径:“从左心室出发,进入主动脉,经过各级动脉……,最后回到右心房”,只是描述。许多课堂就是这样仅仅达到了描述水平,虽然这些描述也是前人概述的结果。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血液循环的规律,这些规律性的知识是重要概念形成的基础。而在自己归纳基础上形成的概念,才算是真正达到了概述水平的要求。血液循环包含许多规律性的知识,比如: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它们同时进行,在心脏处连通。
与心房相通的都是静脉,与心室相通的都是动脉;动脉都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往全身各处的血管,静脉都是把血液从身体各处运往心脏的血管。
体循环和肺循环都是从心室开始,血液进入动脉,在毛细血管处完成物质交换,再通过静脉,回到心房。
在肺部毛细血管处,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在全身毛细血管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动脉中流动的不都是动脉血,静脉中流动的不都是静脉血。
肾脏排毒:大量补充水分
肾脏排毒原理:肾脏是不可忽略的排毒部位。人体的尿酸主要是经由肾脏代谢排出于尿中,藉由排尿的过程排出普林、尿酸等毒素,维持肾脏的运作机能。尤其在夏天要多喝水、多排尿,代谢正常是健康的不二法则。
当肾脏排毒不畅:月经的产生和消失,都是肾功能是否旺盛的表现,肾功能不足经血就会减少。肾脏排出多余液体的能力降低,身体就会出现水肿。肾的排毒不足,多余的毒素会表现在下颌部位。肾脏提供的能量减少,于是出现体倦、神疲思睡、四肢无力等症状。
如何维持肾脏良好运作:开水、茶类、汤类、蔬果汁都是不错的选择,平常大量补充水分,让身体的普林、尿酸毒素藉尿液排出体外,每天早上最少排尿2次为佳,当尿液颜色太黄表示水分不够,要适时补充。须注意的是有高血压患者最好多喝水,不要以喝汤作为补充水分来源。
肝脏排毒:摄取青菜和粗纤维食品
肝脏排毒原理:在机体代谢过程中,门静脉收集自腹腔流来的血液,血中的有害物质及微生物抗原性物质将在肝内被解毒和清除。肝脏是人体的主要解毒器官,它可保护机体免受损害,使毒物成为比较无毒的或溶解度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当肝脏排毒不畅:我们的肝脏就像是个大型的“垃圾处理器”,夜以继日地为我们的身体“解毒”。有些人因为疲劳、工作压力大而影响肝脏的排毒能力,无法正常及时排出毒素,滞留在体内产生有害物质影响健康。乳腺属于肝经循行路线上的要塞,一旦肝经中有毒存在,乳腺增生随即产生,因气血的充盛而变得胀痛明显。另外,肝脏有毒素会让人产生明显的不良情绪,以及偏头痛、脸部的两侧长痘痘等症状。
如何维持肝脏良好运作:以均衡的饮食为基础,平日多摄取青菜、纤维等食物,不太需要吃过多的补品、药物或是保健食品,以免因摄取过量无法消化而累积更多毒素在体内。对于由疲劳和压力而带来肝脏的代谢能力降低,平日可增加B族维生素、绿色食物与苦蓟草的摄取,这有助于恢复肝脏正常的新陈代谢。
肠道排毒:吃粗粮和益生菌
肠道排毒原理: 除了肝肾,目前最热门的就属肠道排毒,常听说“肠道健康了,人就健康了”,肠道的顺畅也代表着人体代谢的运作正常。肠道所代谢的废物藉由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每天都能按时排便,肠道的好菌就多,排出的大便会是黄色,当坏菌多时大便会偏黑色并有恶臭。
当肠道排毒不畅:正常的人,每日定时清空毒素、粪便。如果不能及时清空肠道,人体废物会在肠内干结、腐败、发酵,产生多达120多种毒素。这些毒素被大肠重复吸收、溶入血液,又被带到人体全身血液循环,形成 “浊毒”。血液中的“浊毒”通过毛细血管到达皮肤,换来的是皮肤加速老化、面色暗黄无光泽、皱纹加速形成以及色斑加重。
如何维持肠道良好运作:要让肠胃的蠕动顺畅,可多吃蔬菜水果来补充纤维质。若担心不足,可多增加全谷类食物的摄取,如全麦面包、糙米、杂粮类的补充,可刺激肠胃的蠕动。另外比菲得氏菌、优酪乳、优格可获得益生菌,对身体的肠道也有帮助。
血液循环排毒:多吃新鲜蔬果
血液循环排毒原理:不可不提的还有人体最重要的循环系统血液,身体经由血液循环的作用将养分与氧气输送至各个部位,当血液循环良好,人的气色自然好,也代表身体的状况很好。但是当循环不佳,身体就会开始出现各种状况甚至引发心血管方面的疾病,所以维持血管的畅通,避免血液中的毒素累积就变得相对重要。
当血液循环不畅:脑部血液循环不畅会压迫面部神经形成肿胀,极易诱发中风等脑部疾病。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影响卵巢及附件的正常排毒功能,引发炎症。血液循环不佳导致体内积聚毒素过多,还会在额头起痘。
如何维持循环系统良好运作:平时可多吃新鲜蔬果及高纤类的五谷杂粮,少吃太精致的食品,糖分过高如糕饼、点心类的食物。做一些排毒按摩,也能促进肌肤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快肌肤内部老化废弃物的排出,净化身体内部环境。
汗液排毒:多做运动多流汗
汗液排毒原理: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排汗也是重要的排毒渠道。皮肤上的汗腺和皮脂腺,能够通过出汗等方式排出其他器官难以排出的毒素。
如何维持汗腺良好运作:注重在夏天的保养,保持身体的水份及纤维足够。多做运动多流汗,帮助身体中的毒素通过流汗而排出。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使身体多汗的有氧运动。每周最好还要洗一次蒸汽浴或桑拿浴,能加快新陈代谢、排毒养颜。
天然排毒食品
黄瓜:能美白肌肤,保持肌肤弹性,抑制黑色素的形成。还能抑制糖类物质转化为脂肪,对肺、胃、心、肝及排泄系统都非常有益。
荔枝:含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还含有果胶、游离氨基酸、蛋白质以及铁、磷、钙等多种元素。荔枝有补肾、改善肝功能、加速毒素排除、促进细胞生成、使皮肤细嫩等作用,是排毒养颜的理想水果。
木耳:富含碳水化合物、胶质、脑磷脂、纤维素、葡萄糖、木糖、卵磷脂、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蛋白质、铁、钙、磷等多种营养成分,被誉为“素中之荤”。
传统中医认为,人之所以怕冷,是因为“人体阳气丧微,气血不足,卫阳不固,不能温煦肌肉以抵抗外来寒邪的侵袭”。现代医学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女性多阳虚体质,这种体质对寒冷的耐受力特差,主要是血液中甲状腺素水平降低、铁元素含量不足所致。
美国营养学家贝尔德和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医学教授鲁卡斯基做过一个试验:让120名中年女性穿泳装去冷水中游泳,然后对最先感到冷而停游穿衣的30名女性和没有冷感最后上岸的30名女性进行了血液分析。结果发现,没有冷感组血液中甲状腺素含量平均值比怕冷组高出1倍多,从而揭示了阳虚体质特别怕冷的奥秘。
甲状腺素是由碘和酪氨酸为主要原料经甲状腺合成分泌的激素,甲状腺素具有产热效应,能加速人体内组织细胞的氧化过程,增加热量;甲状腺素又能使人体的基础代谢率提高,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从而产生体热抵御寒冷。如果机体长期缺碘,合成甲状腺素的原料就会不足,机体的御寒能力也会因此而降低。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血红蛋白担负着机体氧的运输代谢功能。若膳食中缺铁,则易患缺铁性贫血,致营养素得不到充分氧化,产热不够就易感到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