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记叙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也是英语作文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文体。它一般包括两种:事实记叙文和想象记叙文。事实记叙文是写真实的事情,常用一般过去时;想象记叙文是写虚拟的故事,常用一般现在时。它们的特点都是通过对人物、事件和景物的描写,表现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②记叙要清楚明白;③线索要清晰;④要有恰当的叙事角度;⑤选材要详略得当。
具体地说,记叙文写作要把握以下几点:
1.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必须相关连。要有开头(beginning)、中间(middle)和结尾(end)。在必要时加入冲突(conflict),以使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一般说来,写记叙文应把握好六个要素: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因)、how(怎么样)。初中阶段多为叙事短文,一般应包括where、who、what这三个最基本的东西。
2.写作时观点的掌握非常重要。记叙文常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两种人称记述。用第一人称的角度记叙,使人感到亲切,读者很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相信真有其事。这种形式常用在写自传、本人的经历或记叙耳闻目睹的事件;用第三人称的角度记叙,使人感到客观。这种形式常用在对重大事件的客观报道以及记叙他人的经历或事迹。
3.常见的叙述方式有:①顺叙。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时间顺序进行叙述。②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再按照事情的顺序叙述下去。③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入有关的另一叙述。④夹叙夹议。一方面叙述事情,一方面对这件事情加以分析或评论。
My Boyhood
My boyhood has gone and can never come back. ①Yet I still can not forget those happy days of boyhood.
My boyhood was filled with laughter and joy.
②My family is not rich, but as there is only a boy in the family, I become my parents' best treasure. Mother is a teacher of Chinese. She is my first teacher, too. Moth- er knows a lot of interesting stories. ③I well remember I often asked Mother to tell me stories. Sitting by her after supper, I listened to her with fascination. How I liked those tales told by Mother! They always brought me to a different world.
When I fell sick and had to be in bed, my parents were then the most unhappy in the world. They took good care of me, and did all kinds of things to make me happy. Mother didn't leave me until I got well again.
④I also remember once Father brought me a little cat. I named her Mimi. She was yellow in colour. I made a comfortable bed for her. It was a small basket full of cotton. Mimi liked it very much and slept in it quietly.
Mimi loved to run in the garden and play with a ball. I was glad that I had a friend to play with every day.
The thought of my boyhood is like a dream.
译文
我的少年时代
我的少年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我永远忘不了那些幸福的时光。
我的少年时代充满了笑声和欢乐。
我的家庭不富裕,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于是就成了父母的掌上明珠。母亲是汉语老师,她也是我的启蒙老师。母亲知道许多有趣的故事。我记得:我总喜 欢让母亲给我讲故事。吃罢晚饭,我总是坐在她的身边,入迷地听着。我是多么喜欢那些故事啊!这些故事总是把我带到某种异乎寻常的世界。
当我有病,不得不躺在床上时,父母就很痛苦。为了能使我康复,他们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使我快乐。母亲一刻也不离开我,直到我恢复健康。
曾记得父亲给我带回一只小猫,它长着黄色的毛,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我用装满棉花的篮子给它做了个舒适的床。“”非常喜欢它并且在里面静静地睡觉。
“”爱在花园里跑,爱耍球。我很高兴能有它这样一个朋友每天陪我玩。
我的少年时代像一个美丽的梦。
佳作点评
选取少年时代几件平凡的琐事来表达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事虽小,但小中见真情。结构上前后照应。文章写的有条理,层次分明,语句写得简洁而达意。文章中使用得最佳的词语和句型有:first teacher,a lot of, listen to,/told by…,have to,take good care of,make…happy,be like等。此外,还恰当地使用了宾语从句(that),时间状语从句(until)等。这些均值得读者学习。
现在谈谈标数码的几个句子:
中考记叙文阅读主要有以下常见考点:
1.整体感知、把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归纳文章主题,把握关键句子。
2.准确辨识记叙的要素、顺序、详略、线索和感情基调。
3.理清作品思路,重点分析人物情感及心理变化过程。
4.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的深刻含义及蕴含的感情。
5.简要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
6.了解分析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7.对常见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如对比与烘托、伏笔与照应、抑扬与悬念、含蓄与讽刺、卒章显志)进行鉴赏。
8.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创造性思考与理解,以及获得的启示。
9.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表述,如进行联想、想象、赏析和迁移创新等。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题,我们可以发现,记叙文阅读的命题趋势有三个重要走向:一是从选文范围看,阅读材料由课内继续向课外延伸拓展,选文大多出自文摘类报刊(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特别关注》、《微型小说选刊》)的精美时文,作者一般集中于当代热点作家(如张丽钧、张抗抗、毕淑敏、刘亮程、周国平、李丹崖、周海亮、马德、丁立梅等);二是从选文内容看,更加贴近新课标的阅读目标要求,更加注重文化内涵、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挖掘,十分重视选文所蕴含的教育意义,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贴近,写青少年成长历程的文章占较大比例;三是从命题方向看,整体的考查比重仍会不断加大,主观试题有取代客观试题的趋势,综合性、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和渗透有所体现。
【知识储备】
记叙文阅读涉及到以下知识点:
一、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记叙文的线索,指贯穿于文章始终的脉络。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以某一事物或某一句话为线索等等。有的记叙文存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三、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倒叙,是先写结局,然后再叙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叙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插叙,是指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照原来的事情接述。
四、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记叙文常见的人称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二人称一般在书信中或为了表达某种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才使用。
五、记叙文中常用到描写、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记叙文的描写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分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细节描写;从切入角度来看可分为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七、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渲染、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借物抒情、衬托等等;常见的写作特点:首尾呼应、详略得当、叙议结合、伏笔悬念等。
【高效应对】
【中考题例】(2011年湘潭市中考题)
放 牛
李汉荣
大约六岁的时候,生产队分配给我家一头牛。父亲就让我去放牛。
记得那头牛是黑色的,性子慢,身体较瘦,却很高,大家叫它“老黑”。父亲把牛牵出来,把牛缰绳递到我手中,又给我一节青竹条,指了指远处的山,说,就到那里去放牛吧。
我望了望牛,又望了望远处的山,那可是我从未去过的山呀。我有些害怕,说:“我怎么认得路呢?”
父亲说:“跟着老黑走吧,老黑经常到山里去吃草,它认得路。”
父亲又说:“太阳离西边的山还剩一竹竿高的时候,就跟着牛下山回家。”
现在想起来仍觉得有些害怕,把一个六岁的小孩交给一头牛,交给蛮荒的山野,父亲竟然那样放心。
我跟着老黑向远处的山走去。
上山的时候,我人小爬得慢,远远地落在老黑后面,我怕追不上它会迷路,很着急,汗很快就湿透了衣服。我看见老黑在山路转弯的地方把头转向后面,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
这时候我发现老黑对我这个小孩是体贴的。我有点喜欢和信任它了。
听大人说,牛生气的时候,会用蹄子踢人。我可千万不能让老黑生气,不然,在高山陡坡上,他轻轻一蹄子就能把我踢下悬崖,踢进大人们说的“阴间”。
可我觉得老黑待我似乎很忠厚,它的行动和神色慢悠悠的,倒好像生怕惹我生气,生怕吓着我了。
我的小脑袋就想:大概牛也知道大小的,在人里面,我是小小的,在它面前,我更是小小的。它大概觉得我就是一个还没有学会四蹄走路的小牛儿,需要大牛的照顾,它会可怜我这个小牛儿的吧。
在上陡坡的时候,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它显然是帮助我,拉着我爬坡。
很快地,我与老黑就熟了,有了感情。
牛去的地方,总是草色鲜美的地方,即使在一片荒凉中,牛也能找到隐藏在岩石和土包后面的草丛。我发现牛的鼻子最熟悉土地的气味。牛是跟着鼻子走的。
牛很会走路,很会选择路。在陡的地方,牛一步就能踩到最合适、最安全的路;在几条路交叉在一起的时候,牛选择的那条路,一定是到达目的地最近的。我心里暗暗佩服牛的本领。
有一次,我不小心在一个梁上摔了一跤,膝盖流血,很痛。我趴在地上,看着快要落山的夕阳,哭出了声。这时候,牛走过来,站在我面前,低下头用鼻子嗅了嗅我,然后走下土坎,后腿弯曲下来,牛背刚刚够着我。我明白了:牛要背我回家。
写到这里,我禁不住在心里又喊了一声:我的老黑,我童年的伙伴!
我骑在老黑背上,看夕阳缓缓落山,看月亮慢慢出来,慢慢走向我,我觉得月亮想贴近我,又怕吓着了牛和牛背上的我,月亮就不远不近地跟着我们。整个天空都在牛背上起伏,星星越来越稠密。牛驮着我行走在山的波浪里,又像飘浮在高高的星空里。不时有一颗流星从头顶滑落。前面的星星好像离我们很近,我担心会被牛角挑下几颗。
牛把我驮回家,天已经黑了多时。母亲看见牛背上的我,不住地流泪。当晚,母亲给老黑特意喂了一些麸皮,表示对它的感激。
秋天,我上了小学。两个月的放牛娃生活结束了。老黑又交给了别的人家。
半年后,老黑死了。据说是在山上摔死的。我忍不住号啕大哭起来。人们都觉得好笑,他们不理解一个小孩和一头牛的感情。
前年初夏,我回到家乡,专门到我童年放牛的山上走了一趟。在一个叫梯子崖的陡坡上,我找到了我第一次拉着牛尾巴爬坡的那个大石阶。它已比当年平了许多,石阶上有两处深深凹下去,是两个牛蹄的形状,那是无数头牛无数次地踩踏成的。肯定,在三十多年前,老黑也是踩着这两个凹处一次次领着我上坡下坡的。
我凝望着这两个深深的牛蹄窝。我嗅着微微飘出的泥土的气息和牛的气息。我在记忆里仔细捕捉老黑的气息。我似乎呼吸到了老黑吹进我生命的气息。
我忽然明白,我放过牛,其实是牛放了我呀。我放了两个月的牛,那头牛却放了我几十年。
也许,我这一辈子,都被一头牛隐隐约约牵在手里。
有时,它驮着我,行走在夜的群山,飘游在稠密的星光里……
(摘自《读者》)
【中考原题】
1?郾 阅读全文,我们分明能感受到“我”对老黑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请你筛选或概括能够体现出这一过程的关键词语,填写在答卷的括号内。(2分)
( )喜欢(信任)( )悲伤怀念( )
2?郾第6自然段中说“父亲竟然那样放心”,这是为什么?(2分)
3?郾画波浪线的第19自然段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一段描述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郾联系全文分析,第24自然段中“生命的气息”是指什么?(2分)
5?郾你是怎样理解第25自然段中的画线句子的?(3分)
【最新拟题】
6?郾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7?郾文章在叙事过程中,详略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8?郾阅读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感受和启迪?
【答题指导】
一、如何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加以概括?
此类试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感知,就是用简洁的语言准确地传达出文本的内容大意,一般以概括题的形式出现。它涉及对文章的要素、段落层次和脉络线索等知识的把握和应用。主要有三种考查形式:概括全文,概括片段,概括场面。因为概括类试题要求语言简洁,所以这类题目的作答一般有字数限制。
对于叙事类记叙文来说,一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都要先从故事的六要素入手。阅读文章之后,考生应该自问: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谁是主人公?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结果怎样?也就是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经过、结果弄清楚。分析归纳时,从全文出发,不偏不漏,又不纠缠于细枝末节。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6,考查的就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作答前应先粗读文本,然后围绕故事的六要素发问,最后抓住文本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可以得出答案:“我”跟“老黑”结下的深厚情谊影响了“我”一生。
二、如何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人物的情感或心理变化过程?
记叙文一般都有一条或几条线索贯穿于文章始终,这些线索的存在,不仅将文章的相关素材进行巧妙串联,而且能够让它们合为一体,共同表达完整的故事和主题。人物和事件是故事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故事发展往往离不开人物的参与,人物的性格和情感需要在故事中进行体现。所以要回答此类试题,就要捋清人和事的关系,弄清人物之间和事件的来龙去脉。
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1,“我”对老黑感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就需要到“我”与“老黑”发生的故事中去探讨和分析。首先,审清题目考查的范围,找准起止段落。题干中已经给出了三种“情感”,所以作答时没有必要逐段分析,利用题干中透出的关键信息,找准空缺处对应的重点段落进行分析即可;其次,细读文本,勾画与作者情感相关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兼顾上下文,可以得出答案依次为:害怕、感激、激励(鼓舞)。
三、如何理解重要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现代文阅读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作活的理解分析。抓住语言跳动的脉搏是关键。说白了,就是要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分析理解。
对于句子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句子在文中的地位切入。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5,考题涉及的句子位于文章的结尾处,从表达方式上看属于“我”生发的感慨,应该属于议论的表达方式。可以推断,这个句子距离文章主题比较近,而记叙文讲求卒章显志,结尾处的议论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这一点看,这道题的作答应该联系到全文的中心,结合整体感知内容,便可得出答案:“我”在放牛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老黑”的品质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
四、如何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此类试题考查的形式非常灵活,可以直接设问,也可以含蓄表达。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4,其实就是一道分析人物形象的试题。“老黑”虽然是一头牛,但却是当之无愧的主人公,命题者关于其“生命的气息”的设问,其实就是要我们挖掘“老黑”身上最美的品德。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可以从文中关于“老黑”的叙述和描写中突破,如“见我离它很远,就停下来等我”、“我试着抓住牛尾巴借助牛的力气爬坡,牛没有拒绝我,我看得出它多用了些力气”等句子,特别是“老黑”驮受伤的“我”回家,我们可以归纳出“老黑”“生命中最珍贵的气息”,即:忠厚、善良、淳朴、勇敢等优良品质。
五、如何鉴赏常见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
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技巧是文章写作中必要的“调味剂”,对文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如油盐酱醋,虽然没有米面重要,但若少了它们,饭菜便索然无味。由此看来,此类试题一般都属于鉴赏类,考查对这些手法和技巧的表达效果的分析。作答时,若手法(技法)没有亮明,首先应该先进行手法(技法)辨析,弄清到底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还是写作技法,是哪一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写作技巧;其次,要根据辨析结果进行深层揣摩,头脑中要反映出各种手法所能产生的不同的表达效果和相应的作答术语;作答时要侧重于对手法表达效果的分析,一般需要联系文章的主题、情感和思想,进行全面深层的表达。
如湘潭卷《放牛》一文中的题3和题7。题3考查修辞手法,而且第二个设问中确定了答题方向,从抒感的角度进行鉴赏;题7考查的是“详略”技法的作用,属于文章构思的范畴。作答时应该根据文本的叙述明确哪里详,哪里略,然后再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题3的答案为:拟人、比喻、夸张,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色的迷恋和对家乡的热爱。题7的答案为:详略得当,文中在叙述“老黑”和“我”的几个小故事时,有的写得比较简单,如“拉我上坡”等,而对于“驮‘我’回家”却用了大量笔墨,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渲染,如此安排,凸显出“老黑”的善良品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教育力和震撼力,对全文而言,有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的重要作用。
【名师提醒】
记叙文阅读具有形象性强、规律性弱的特点,大部分试题都是考查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阅读时可以采用“五步五问法”:
第一步看标题,问属于哪种记叙的类型,弄清是写人为主,还是记事为主。
第二步抓要素,问叙述了哪些主要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获得第一手资料。
第三步找线索,问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思路,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和行文构思。
第四步掘中心,问写作此文的目的意义,揣摩文章的中心,达到理解文章的终极目标。
第五步探手法,问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弄清文章的闪光点,抓住赏析重点。
准确解答记叙文试题,要把握好四个步骤:
一是审好题。要分析题目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从历年命题思路来看,一般都是先从全文内容的把握再到分段考查,即由整体到局部,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
二是多联系。由题目要求去找到原文段落,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范围。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三是深分析。即在上下联系锁定范围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四是精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的语句量过大,就要进行压缩。答题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仿真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始于谎言
榛 生
①我第一次考试作弊是在初一。考试的前几天,我们班有一个男生去外校弄到了据说很可能会考的一套数学题。因为自己的数学太烂,我也厚着脸皮挤进人群,问他:“能告诉我几道题吗?”他看了我一眼,诡秘地笑笑,不肯透露一个字。
②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我的名字,回过头去,正是那个男生。他告诉我,刚才他跟别人讲的那些题都是假的,真正的试题是这样的……
③那场考试后,我小小的心愿是:可以不再被数学老师叫到办公室去“单K”。可是,戏剧性的事件发生了,我居然考了全年级的第一名。
④一个从来没有把学习当成正经事的小孩,忽然成为全年级第一,这意味着什么?顿时,我成了老师们的争夺对象,在分班的时候被分在最有实力的一个班。我莫名其妙地成了奖状的获得者、学习委员。
⑤最可笑的是,在大扫除的时候我偷懒,但老师宽容我,别的女生偷懒则被狠批。很多想也没想过的好事就这样发生在我身上。我不能说老师势利、学校功利,那也许只是人们对一个考第一名的孩子天然的喜爱和善意。只是这些发生得都太突然了,那个秋天,我常常觉得自己是一个心怀巨大谎言的人。
⑥我开始变得沉默、不快乐,巨大的压力像黑色的乌云笼罩在头顶上。不知道为什么,我开始有点恨那个男生。
⑦一个小孩什么时候才开始真正长大?也许就是在她撒下第一个谎的时候。为了不让谎言穿帮,我开始变得努力。我变成了心事重重的孩子,目不旁视,心无旁骛,像任何一个书呆子一样,啃书,好学,戴上了近视眼镜。但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领教了另一种人生。那是好学生的人生,在读书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
⑧那是难堪又充实的一年,在心灵上的自我修正,就像练习舞蹈的人在劈腿,活活把身段练得柔韧刚强。偶尔抬起头,我会撞上那个男生的目光,不知道为什么,他开始害羞地躲避我。那场考试,他也是作弊者之一,但是他最后变成了次次需要在考试时作弊的人,并且开始认命。
(选自《青年文摘》2011年第20期,有删改)
1?郾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始于谎言”有几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⑥段中,我的心情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郾作者说:“一个小孩什么时候才开始真正长大?也许就是在她撒下第一个谎的时候。”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郾文章结尾提到那个给我试题的男生,说他变成了次次需要在考试时作弊的人,并且开始认命。如果你是文章中的“我”,你愿意怎样帮助他“修正心灵”?请将你想做的或说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参考答案
1.“我”和“他”在作弊后开始不同的人生。
2.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我”作弊之后,步入了好学的人生;另一层是“那个男生”作弊之后,变成了次次需要作弊的人,并且开始认命。
3.做贼心虚所致,一直深深自责、惭愧和难堪。
4.示例:同意这种观点,对涉世未深的孩子而言,撒谎也是一种人生的尝试,是心灵经受的一次考验和历练,在某种意义上,撒谎之后孩子的心智会变得更成熟,正如文中的“我”,在历经“心灵的自我修正”之后,人生也变得别样精彩。
5.示例:我会跟他成为好朋友,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想法告诉他,现身说法,帮助他改邪归正,步入学习的正轨,开始全新的人生。■
阅读记叙文时,必须关注叙述的详略,弄清叙述的要点。阅读记叙文时,也要清楚文章的详略安排,这有助于抓住文章的中心。
【概念阐释】
记叙文中的详略处理体现的是取材、组材如何紧扣文章中心,体现文章主题。详写就是具体细致地叙述描写,使文章中心突出,形象生动感人。一般来说,与中心关系密切、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要详写。略写是对详写内容的补充,简单地介绍某一问题或某些情况,使文章结构完整,叙事脉络清楚。略写的材料一般与中心关系不大,主要起辅助、补充、突出中心的作用。详略搭配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从而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
【阅读指导】
确定记叙的详略应根据文章的中心思想来定。阅读记叙文时应注意材料的详略处理是如何为主题服务的。如《第一次真好》一文详写了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
文章中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要详写,不厌其详;需要略时要惜墨如金,不枉加一字。如果是详写人,就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重点描写,使读者读后如见其人;如果详写的是物,就要抓住物的特征,描绘出此物的形状、声音、颜色、用途等,使读者如见其物;如果详写的是事,就要抓住事件的来龙去脉,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详尽地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如临其境。不同题材的记叙文,写作的详略也不相同。1.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详写人略写事。因为所写的事件只是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服务的,目的不在于展示事件的过程。2.以事件为主的记叙文,详写事略写人。因为文章的中心思想着重表现的是事件的教育意义,而不是表现主人公的思想。
怎样分析详略的作用:1.整体感知,弄清内容,概括内容;2.看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哪些景。3.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人、叙事、写景的用意,归纳中心;4.从作者所写之人、所叙之事、所写之景、所用的笔墨多少分析详略;5.分析详略的理由。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第八个女儿
王世虎
“快,前面又发现了一名幸存者!”
刚把水杯递到干裂的嘴边,忽然有人大叫了一声。生命就是命令,她立即放下水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体,和队友们一块迅速地赶了过去。
“是个小女孩,大概四五岁。”冲在前面的队友匍匐在地,边用手电筒往里面照边说,“她还活着,但左腿被倒塌的石块压住了,动弹不得。”
外边的人都竖起了耳朵,里面隐隐传来小女孩悲伤的哭泣声。
队长仔细地观察起周围的形势来。末了,他无奈地摇摇头,说:“周围阻挡的水泥横梁和石块太厚重,人力根本搬不动,必须等待重型救灾机械部队来增援。”
“可救灾机械装备要到明天才能运到,”一个队友说,“我们刚刚接到通知,下午的余震中道路又发生了局部塌方,现在正在抢修中,机械装备最早也要等到明天早晨。”
“但我担心孩子支撑不了那么久啊!”匍匐在地的队友说,“她那么小,又被困了那么久,不吃不喝的,情况非常危险。”“让我来!”忽然,人群中有人喊。人们这才注意到她,她哽咽着说:“她是我女儿,让我来吧。”大家都自觉地给她让出了一条路,匍匐在地的队友也退了出来。她缓缓地跪了下去,艰难地往狭小的废墟缝中钻。
“孩子,我是妈妈!”
“妈妈――”听到她的声音,小女孩哭得更凄惨了。
“孩子,妈妈在这儿,别怕!”她温柔地说,“来,把手伸给我。”
一只脏兮兮的小手从水泥缝中伸了出来,她紧紧地握住。“孩子,别哭,妈妈在这儿,妈妈就在你身边。妈妈相信你是最坚强的。你再忍耐一下,我们马上就把你救出来。”
果然,小女孩停止了哭泣,喃喃地说:“妈妈,你不要离开我,我……我就是怕,我旁边有好多死人……妈妈,你能唱歌给我听吗?”
“好,妈妈给你唱。”她用力地咬咬嘴唇,抑制住快要溢出的泪水,唱了起来:“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她就一直跪在碎石遍布的废墟上,上半身倾进废墟中,没有换一个姿势,不停地唱歌。
天渐渐黑了,还飘起了小雨,她仍然跪在那里,一首接一首地唱歌。慢慢地,里面的孩子也没了恐惧,跟着她一起哼了起来。期间,有队友过来叫她吃饭,她摇摇头:“女儿都没吃,我吃不下。”期间,也有队友给她送来雨衣,她挥挥手:“女儿都淋着雨,我怕什么。”期间,还有队友过来想代替她继续守候,她同样拒绝了:“女儿需要妈妈,我要给她唱歌,这样她才不会害怕,不会睡着。女儿一睡着,就再也不会醒来了……”
寂静的夜空中,一直回荡着她那婉约动听的歌声。
第二天一早,救灾机械终于赶到了现场。两小时后,小女孩成功地获救。看着小女孩微弱的呼吸,医生感到不可思议,叹道:“一个孩子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竟坚持了近一百个小时,这真是一个奇迹!”而她,因为长时间跪在地上唱歌,劳累过度,在看见小女孩被抬上救护车的一刹那,昏了过去。在场的群众都被她的执著和坚持感动了,钦佩地说:“她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小女孩很幸福,她有一个全世界最伟大的妈妈。”
“不,你们错了。”队长回过头,泪光闪烁地说:“她不是小女孩的妈妈,她的女儿在地震那天就遇难了。到今天为止,这已是她营救出的第八个女儿了。”
(选自《收藏阳光品德故事》)
1.作者为什么用“第八个女儿”作为标题?
2.文章详写了什么情节?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个情节?
一.以某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具体事物拟题
这样的具体事物往往体现着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情感兴趣,同时又是作者与主人公联系的桥梁。如《风筝》,选取“风筝”这一具体的事物命名,是因为故事因“风筝”而引起,“忏悔”的心绪也因“风筝”而产生。它凝聚着“我”和弟弟的手足之情,同时又表达“我”深深自责和忏悔的心情,它牵着“我”对少时弟弟的一段往事,将“我”和周围其他的人联系在一起。
二.以某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拟题
象征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来表达特殊的含义。如借助灯光来象征光明,借助风暴来象征革命,借助春风来象征党的富民政策。有些文章的主题,作者不直接或不能直接点明,往往就采用这种方法给文章命名,从而起到“启迪”的作用。如冰心的《小桔灯》,借小桔灯这一具体事物来象征小姑娘镇定、乐观,从而使人们看到未来美好社会的“曙光”。又如高尔基的《海燕》,“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到来之际,无产阶级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三.以人物某一特定时刻的特定形象拟题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可以说是纪实散文中的最上乘之作。然而作者仅仅选取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并以“背影”为线索贯穿全文,表现了天地间伟大的父爱这一主题。以“背影”为题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四.以贴近某一时代主题的热点素材拟题
要使标题新颖,还要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使人一看题目,就觉得春风扑面,清新醉人。谈连战回大陆的文章,如以《此岸・彼岸・桥梁》为题,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此岸”是台湾,“彼岸”是大陆,要想从此岸达到彼岸,必须通过连战等人一代又一代艰苦奋斗这一“桥梁”。又如《8与发》《雷锋“出国”了》《变味的掌声》《真情不“下岗”》等出奇制胜。
五.以某一恰当得体的修辞手法拟题
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文体和内容,灵活巧妙地使用修辞手法,能避免一览无余,能使文题生动形象、精炼紧凑、含蓄隽永,更使文章锦上添花。“言之无文,传不久矣”,“文”即修辞。在文章中恰到好处的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功能。在文章的题目中如果恰当地运用修辞同样也可以达到“妙不可言”的功效。
1、运用比喻拟题。如契诃夫的《变色龙》,以“变色龙”为题形象的刻画出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恶嘴脸。“比喻”这种修辞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生动,又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所以给文章命名可充分利用这种修辞方法。
2、运用引用拟题。巧妙的仿写、借用、改写,可以使题目鲜活别致,新人眼目,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怎一个“慢”字了得》批评一味求稳、甘于求慢的传统心理,号召人们大胆创新,大步前进。该标题巧妙地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诙谐幽默,新颖别致。
3、运用反复拟题。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就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强烈呼唤和深刻思考:愿每个人都珍视生命,让有限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彩。当然以上讲的是在记叙文中的命名利用修辞手法的几个特例,用在议论文,杂文命名更会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4、运用反问拟题。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题目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聚焦了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要谈的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题目中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既警醒了国人,又有力地振奋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歌颂了“中国的脊梁”的铮铮铁骨。
标题只是文章的眼睛,与全文的内容相比,只是个“引子”而已。但是,没有好的“引子”,文章这颗“炮弹”就难以爆炸,有可能成为“哑炮”,这就势必会影响到文章的效果。如:《他盯着女生看》一文,乍一看标题,你会大吃一惊:这男生怎么会这样?!再读文章,你仍会吓一跳:他还是一个班长,真不像话!一直读到文章结尾,你才如梦初醒:原来班长为了给大家画肖像做毕业留念,才盯着女生看的。这样的标题令人悬念顿生,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的心,从而使读者不得不阅读下去。
・以表现人物为中心;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言谈举止、细节描写来反映其精神面貌;
・人物都是置身于特定背景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记叙文的篇数较多,约占14%。笔者对此类文章进行了长期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几点经验与同行分享。
一、紧扣文本特质,在语言实践中辩证认识人物
文本特质是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只要抓住文本特质,即抓住了解读文本语言的“钥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乌塔》一文讲述了“我”在罗马旅馆里结识了特殊的“驴友”:年仅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她独自游历欧洲。文章内容浅显,侧重写乌塔的旅游路线、旅游准备以及对独自旅游的观点;首次出现了“间接叙述”的方式,且“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穿插运用,富有变化。对于乌塔的“独立”品质,由于国情不同,学生不能一味模仿,须辩证地认识。
教学时,笔者从文本特质出发,立足语言表达形式,以“旅游规划”与“旅游论坛”为平台,创设言语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语言、发现语言、运用语言,在言语实践中辩证认识人物的品质。(见下表)
教学流程 学习活动 教学意图
制作
“旅游规划表” 默读第七自然段,提炼关键词,完成“旅游规划表” 提炼主要信息,感悟国外少年的自主独立
介绍
“旅游规划” 以“第一人称”乌塔的身份介绍旅游规划 将文中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
比较
“叙述方式” 把学生介绍的语言与原文一比较,发现文中“乌塔说”后面用“逗号”,并非“冒号”,人称“我”变成了“她” 通过比较,发现“间接叙述”
尝试
“间接叙述” 学生尝试着把文中的直接叙述转换为“间接叙述” 在语言转换中运用“间接叙述”
开展
“旅游论坛” 小组合作完成跟帖,对乌塔的做法发表看法 在跟帖、辩论中辩证认识乌塔的品质
二、围绕描写方法,在语言品味中感悟人物形象
1.聚焦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细节,能够看出人物的个性,窥视人物的心理,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写人记叙文就是通过一个个细节(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的描写去塑造人物形象的。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写了接到爱子牺牲的电报后,内心痛苦难言,以及对遗体是否运回国所做的痛苦抉择。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腻真实,令人动容。如突闻爱子牺牲的噩耗,文章中这样描写:“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简洁的语言富含情感内涵。其中“吸、放”两个微乎其微的动作,却凝聚着的情感,平静的动作背后蕴藏着一个慈父心底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教学时,笔者安排了两次“感悟”:一是通过朗读感悟的失子之痛;二是补充毛家此前已牺牲的五位亲人的资料,感悟失去众亲之痛。又进行了两次“对比”:第一次,去掉细节描写后与原句比较,发现有了细节描写,句子表达更具体生动了;第二次,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常人失去爱子的行为表现,与失子后“平静”的行为表现进行对比,感悟亦父亦王复杂的人物形象,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与贴切。
2.联系环境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写人记叙文离不开环境描写,因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描写又反过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教学中,如能在“环境”与“人物”间寻找联系点,则事半功倍。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丰碑》时,为理解“丰碑”的含义与感悟老的形象,笔者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想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生:当时天气非常寒冷,环境非常恶劣,行军很艰难。
生:在如此寒冷的冬天,穿着如此单薄衣服的人,没想到竟是军需处长。
生:军需处长是军队里管理物资的人,应该不缺衣物,可他把衣物分给战士,自己却被冻死了。
……
把“军需处长”这个特定的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学生便会发现,一个最不缺衣物的人物,却因缺少衣物被冻僵,在大雪的覆盖下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丰碑,感受到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三、整合单元主题,在读写结合中迁移人物表达
现行教材按单元主题编排,在相同主题背景下,每篇文章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整体观照下的部分。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执着的追求”为主题,表达不同的人对艺术专心致志、不懈追求的精神。其中《全神贯注》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鱼游到了纸上》则表现了聋哑青年做事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两者表达方法相似,都是通过人物的神态、举止来刻画其“忘我”,但表达的角度不同,呈现的人物形象也不同。教学时,笔者聚焦“忘我的境界”进行整合教学,做到同文中内容整合,异文间方法整合。
(1)理解想象,感悟“忘我”。学生朗读后,想象青年看鱼时的动作、神情,领悟“忘我的境界”就是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件事,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2)多篇整合,链接“忘我”。青年的“忘我”除表现在“呆呆地、静静地”神态上,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联系全文,寻找青年“忘我境界”的表现所在。
青年的忘我境界表现在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忘了……而前文《全神贯注》中写罗丹雕塑时忘我的境界则是“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发现罗丹的“忘我”表现为近乎疯狂般的自我痴迷。
(3)读写结合,迁移“忘我”。不同的人沉迷不同的事,“忘我”的表现不同。联系生活,选取某个人做事时的“忘我”场景,着重观察他(她)的神态、举止,写一个片段。
围绕主题,整合方法,链接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表达方法,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方法。在读写中“走了一个来回”后,学生对写人物的“忘我境界”,自然生动形象、精彩纷呈。
四、采用多种方式,在语言转换中提升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令孩子厌倦。教师要依据写人记叙文的文体特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1.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诗歌
有些写人记叙文通过写主人公的几个画面来表现人物形象,情节平坦,语言朴实,难以吸引学生,如把它转换为诗歌则学生兴趣高涨。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在金色的海滩上》,抓住小姑娘做好事的几个画面,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重组,最后形成一首儿童诗。既感悟了人物形象,又诗意盎然。
在金色的海滩上/拾贝的小姑娘/留下了/一串/小小的脚印
在金色的海滩上/看衣的小姑娘/坚守着/一份/淡淡的承诺
在金色的海滩上/还贝的小姑娘/给了我_____/___________
2.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非连续性文本
有些写人记叙文通过对主人公的几个事例的呈现来表现人物立体形象,故事多,篇幅长,阅读很花时间。如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辅助教学,直观简明,增强新鲜感。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可采用“KWL图表”教学:“K”是学生已知道什么;“W”是还想学习什么;“L”是学到了什么。聚焦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闰土形象的认识不断丰满。
3. 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故事复述
孩子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在故事的陪伴下成长。有些写人记叙文,年代久远,在学生的心中本身就是故事,且不少课文采用故事的表达形式娓娓道来,深深吸引了低段学生。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来教记叙文,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徜徉于故事长廊而流连忘返。
4.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动态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