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草原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文章通过记叙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兄弟三人在公园散步、聚首时的情景及儿时的几件趣事。这些事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细微小事,是平常生活中会发生的真实事情。通过这些事情的记叙,作者自然而然地抒发了对兄弟间情谊的珍惜、慨叹,散步时作者感想到他们都老了,他们之间既不像好友间那般随意,又不似夫妻间那样亲密。聚首时的叙写,作者慨叹兄弟三人各有自己的生活,甚至多年后会将彼此忘记;儿时的记忆,抒发了作者对兄弟间美好感情的留恋。文中的叙事有利于作者感情的流露,感情的抒发是通过记事完成的。2.略3.略4.略
《现代诗歌阅读之意象分析》
1.诗从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辽阔而美丽的景色中去。“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色彩丰富而鲜明。构成这一美丽图画的原因,不仅在于作者精心地选择了三个色彩鲜明的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更在于作者在诗句上的精心安排。如此有层次的诗句,把画面有层次地展开了,诗句的层次和画面的层次极为和谐。而且好像是随着作者的视线,一层一层展开的,自然而贴切。2.前面几句都是静的描写:林子、山坡、草原。而这一句,做了动的描写:“草原上流着……的烟……”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实现了静与动的结合。3.两个“看”字:前一个“看”字,是引起读者注意,而后一个“看”字,则是一种感叹,分量很重,似乎有斩钉截铁之力。这两个“看”字,同是一个字,但在不同的位置,则有了不同的作用和分量。可见,作者在用这两个“看”字时,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作者以灯光来衬托黎明的力量,黎明的博大壮美,进一步出作者对黎明的赞美。尽管灯光在夜里也不失为光明,但在灯光照耀下,人不可能看到田野上那样美丽的景色。只有黎明到来的时候,才能看到。在这里,黎明象征着一种新的力量,一种有着博怀的力量。而灯光,象征着一种衰弱的力量。衰弱的力量无论如何都挡不住强大力量的脚步。
关键词:语文高效课堂;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
多媒体课件具有灵活、快捷以及信息资源丰富等多种特点,为教学提供便利条件,同时,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增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在遇到山水风景类的内容时,学生只能通过想象,但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教师能够把山水风景利用图片与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更高效。
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以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春》为例,首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一段优美的春的乐曲,从文章题目引入,提出导入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古人笔下描写春天的诗句吗?教师可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描写春天的诗句,并将其通过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例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离别》,进而将本文引出,并将作者的相关作品与简介充分地展示出来。随后,展示本文的学习目标:1.朗读文章,掌握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2.掌握不同的写景方法。在课件中展示下列相关问题:用圈点勾画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写出相关的感受与体会。提出问题:针对美丽的春天,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图画?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在描绘春天景色时,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结尾部分是怎样颂春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学生朗读结束后,合作交流,指名学生发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背景配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画面。)最后给出一幅关于春天的图片,如果是你,你如何描绘这样的景色?课后设置相关练习,还可以推荐相关优秀教师的微博、网站等;建立留言板模块与交流区域,指导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及时沟通与交流。
二、多媒体课件在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情境创设可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
通过利用视频、音乐等多媒体技术,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为学生营造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间的关系更近。例如《春》一文的学习,教师通过多媒体制作关于春的景色与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其中,进而切实地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多媒体教学中,除了可以对所学课文的内容给予充分的讲解以外,在课后还可以将学习内容扩展,提供有关的阅读资料,课后指导网站等。促使学生课前与课后的学习资源更加丰富,便于其自主学习的开展。例如,在《春》一文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教师推荐的网站,掌握了更多关于描写季节的修辞方法等。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件模块中,建立学生留言区与讨论区,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反馈,可以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使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了解。学生除了能够与教师及时交谈之外,还可以与同学充分地交流,通过聊天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激发出来,学好语文也就不是难事了。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时,教师必须做到与传统教学有效结合,加强实效性,充分地借鉴别人的长处,倾听学生的真实感受,从而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肖钟平.关于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几点思考[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4(11).
一、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一般来说,诗像不像诗,有无诗味,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主要则看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从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
二、意象解读
意象解读,就是对作品中一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进行分析品味,来达到对作品理解的一种阅读形式。如果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解读意象。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中国诗歌艺术的奥妙,从意象上可以寻到不少”。
历代的诗人们总是努力从中寻觅属于自己的新鲜活泼的意象来编织他们的诗句。意象在诗歌中不可或缺,大体上有这些作用:①营造氛围。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就为表达诗人内心孤独寂寞忧愁的情感营造了哀伤凄清的氛围。②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③衬托人物节操、品质或性格。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黄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以梅喻人,衬托出诗人的高洁品行和坚毅性格。④铸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三、意境分析
(一)要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鸡,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元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巧妙概括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
(二)要善于展开想象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象出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象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这种优美的诗歌意境,使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三)要把握意境的不同形式。景和情是诗歌的孪生兄弟,优秀诗歌在景和情关系的处理上,总是和谐默契、相得益彰的。大致说来,景和情有以下四种关系。
1.触景生情,情由景生。此类诗一般是先写景后抒情。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前两联写洞庭湖壮美的景色,后两联写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抒发了诗人的郁闷心情。
2.景语情语,情景交融。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歌景中含情,融情入景,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其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3.缘情造景,景由情生。此类诗一般是先抒情后写景。如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楼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杆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诗歌前两句抒情,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后两句紧承前面的抒情,以凄清的笔触渲染了一幅烟雨茫茫的画图。
4.景略情在,直抒胸臆。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不见写景,实则景略情在。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此诗是诗人无法施展抱负的无限感叹,全诗不见写景,但通过作者抒发的情,读者不难领会幽州台的形象和氛围,反而比写景多了一份想象。
一、作品背景教学
所谓“文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中国石油大学附小的陈晓梅老师在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会上的演讲中强调:“要有滋有味,传情达意,感动自己亦感动他们地诵读一首古诗词,不可不先理解诗人,了解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解读诗词的内容。”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政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作内容。
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所描绘的婉丽风光。
二、字词语句教学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古诗文教学离不开对字词语句的理解。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诗眼: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诗句: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样,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就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使某一教学环节成为亮点。可见,教学设计是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精心的安排的。
三、作品内涵教学
水是阻隔
水最早出现的意义是表示阻隔,这就有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凄美的画面:“所谓尹人,在水一方”。还有那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篇:“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素手,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描写了织女的机杼生活,写她因相思而无心织布,泪流如雨,最令人感叹的是:诗中不写河汉的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盈盈的水光含情相视。
水是相思
水难以逾越,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给人带来了痛苦,因此大多说诗词抒发的是相思之苦,或为友情或为爱情,成语“柔情似水”便是最好的例证,且看王观的《卜算子》:“永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是一道新鲜脱俗的送别词。王观以横流的眼波比水,以蹙眼的眉眼
喻山,以眉眼盈盈象征位于江南的浙东山水,并寄寓自己对友人的惜别与祝福。这首词,宛如一活泼的轻音乐,没有离别的伤感,而只有俏皮的描绘与祝愿。
水是愁情
古代诗人总喜欢以流水来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是愁情挥之不去,这方面的名篇名句不胜权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思,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更写出悲愁难断,纵观所有诗句佳词,均从不同角度,恰当地在愁情与水相似特征之间建立联想,使之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