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和田维吾尔

和田维吾尔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和田维吾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和田维吾尔范文第1篇

关键词:和田维吾尔族;民居

一、自然环境与文化背景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南枕喀喇昆仑山,与自治区相连,北部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与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接壤,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且末县毗连,西南与印度、巴基斯坦实际控制线的克什米尔地区毗邻。

和田地区是维吾尔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塔里木盆地绿洲是维吾尔人的主要聚居地,这里极其干旱少雨,由于绿洲紧挨沙漠边沿,所以长年风沙不断,属于旱荒漠性气候,河流季节反差极大,夏季洪涝,秋冬严重干旱,春季极为缺水。连绵起伏海拔高度在雪线以上的雪岭冰峰,形成了当地发达的冰川系统,和田地区的河流大多属内流河,水源即来自昆仑山脉的“固体水库”。当季节寒暖交替时,融化的雪水便顺坡而下,汇集于盆地低洼处。水流之沿途随土质和地层的差异亦有明流和暗流或渗入地下又溢出地表的现象,凡山脉和盆地交接带,地势稍微为平缓而水流经过之处便成绿洲,成为能够垦殖的农田。故而和田地区的城镇,乡村等大小居民点都分布在山和盆地连接处的绿洲地区,和田地区当地的气候和环境,形成了特定的当地民居,对和田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基本和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文化中看,本土文化、华夏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亚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文化都在这里碰撞交汇融合;从宗教上看,佛教、n教、摩尼教、景教、天主教、道教以及现在广泛信仰的伊斯兰教都在这里传播。多种文化、宗教在碰撞交流中,经过选择、吸收、融合本土文化,已经改变和影响着和田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形成了和田地区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些因素对于和田当地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和田维吾尔族民居的特征

1.建筑实体部分

这种布局形式在和田地区各城乡居民点中具有典型性。居民们为了避免风沙对居住环境的干扰,对建筑部分采取了严密的封闭形式,将基本单元、辅助用房、厨房等围合成一个以内廊相联的四合院,所有的门窗全部开向内庭,建筑的外墙几乎无窗,有时一侧无房,但也以墙体封围,只有一个门作为出入口。一般居室所围合的庭院较小,大都为正方形,形成一个中庭,人们平时的起居生活都在中庭院内进行。为了更好地堵截风沙,居民们在庭院上部也加盖封顶,为通风采光起见,使其顶部突出于四周建筑的屋面之上60~120厘米左右,其侧向窗可启闭,作采光通风之用。当地将这种中庭空间的做法叫“阿以旺”。而廊下进深放大至3米左右,甚至更大些地面砌一大炕,人们可以围坐其上的空间,又名为“劈希阿以旺”。这种阿以旺式的突起于周围屋面的顶盖,有时在较大的房间内为了采光只是突起的面积较小犹如一个笼子,名叫“笼式阿以旺”,当地人称“开攀斯阿以旺”。由于封闭式中庭的采用,其基本单元的三间大小亦有调整,通常以中庭阿以旺为主,在其主要方位或主轴线上安排一组或二组“沙拉依”,中间一间或放大为客室,其开间大于进深,室内后部设炕,前部成为走道,通向两端的房间。两端亦为卧室,设炕有冬夏之分,冬卧室有壁炉或火墙采暖,亦有在其中隔一小间作洗浴之用。绕阿以旺的其他房间有单间的居室、厨房、库房、客房等,客房往往布置在入口的某一侧。“阿以旺”可以一个或多个,其布置并不讲究对称,也不强求朝向,各组庭院的外墙也不一定对齐。在气候条件较有改善的地点修筑的不盖顶的露天中庭,则叫“阿克塞乃”。

2.庭院部分

新疆和田地区的维吾尔族民居因其居住方式绝大部分为一户一院,故院落布局丰富多彩,其院内几乎包罗他们生活所需的全部内容。以污、静、动、净等生活活动性质有序而分层次地妥帖安排着院内各个区域。

院门区:该区是指院落入口处。院门外左右两侧各设置一条可以用于休息的土台,这种供有休息用的土台主要以泥土为原料,取材方便,制作简易。是当地居民们对外了解的一扇窗口。

屋前廊下区:这里是他们每天生活起居的主要区域,一年中有四分之三的时日在这里活动。这个区域实际上是他们的第二起居室或叫室外起居室,所以有关起居的一些设施用品和家具往往在这里安放,有不少住户还将连廊放宽,在廊下支起床铺或砌筑坐炕。

种植区:和田地区维吾尔族居民习惯于在院落内开设一片种植果树、蔬菜的园地。在塔里木盆地南沿各村落,葡萄又几乎是每户都种。一般栽在种植区的边上,并搭没葡萄架,与屋前廊下区相连,等于延伸了室外起居的空间。

私密区:这一区多指厕所或一些杂物堆放的地方。该处一般树木较密,在院角、房后较为隐蔽的地方。有些住户也会养羊和牛,往往会把这些畜圈安排在私密的地方。

3.民居装饰部分

装饰可分为墙面装饰、结构构件装饰等几个方面在墙面装饰中,尤其在室内,利用壁龛、壁台、龛式炉等部位作为墙面装饰的重点。

在结构构件装饰中,承重木构架的柱、梁、檩等,其表面与端部巧妙地做出图案形状或饰花纹,手法灵活简练。木柱主要在外廊式民居和“阿以旺”内部的柱上装饰。木梁、檩条以木雕原色为主,花形丰富多样,在梁底和侧面,采用铯线、镶贴、雕刻、彩画等手段做出花草纹和几何图案。

新疆和田维吾尔传统民居,经过历史与自然的双重雕琢,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选择,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它以其特有的各种物化空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显示出维吾尔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并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人们的居住行为。

参考文献:

[1]张胜仪.新疆传统建筑艺术.鸟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

[2]陆元鼎.新疆民居[M].中国: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1

[3]大椿.新疆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塞尔江•哈力克 .和田传统民居对尼雅古民居的传承与发展[M].华中建筑,2009.02

[5]王学斌.疆喀什维吾尔族民居初探[M].天津建设科技,2002

和田维吾尔范文第2篇

“新疆和田。”

“就是那个出和田玉的地方吗?那个地方的玉很了不起啊!”

每每出门在外,总有人会这样问,也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对大多数内地人来说,谈论和田总绕不开羊脂美玉的话题,似乎和田就只有玉石。诚然,和田玉是和田一张靓丽的名片,但并不是和田的全部。

和田,是自然女神撒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美丽的石头”(和田玉)。

和田,是乌鲁克阿塔(维吾尔语,意为“伟大的父亲”,指昆仑山)摊铺在脚下的“格兰姆”(地毯)。

和田,是大地之乳(古代和田的另一个称谓)为亘古荒原增光添彩点缀的“艾德莱斯”(土花绸)。

和田悠久的历史如同一瓶陈年老酒历久愈香,和田的民族风情如同一首诗深奥玄妙,和田的自然风光如同一幅油画美轮美奂,和田的长寿老人如同仙鹤让人惊叹,和田的物产如同阿里巴巴宝库里的宝藏令人眼花缭乱。

谜一样的和田令人着迷,诗一样的和田让人激动,歌一样的和田引人入胜。和田是忽隐忽现跃动于沙海里的一位女神,是从昆仑山走下来的一位睿智的隐者,是天地间耀眼的一颗明珠。

和田,需要你用内心去体会,用学识去认识。

和田的历史是一瓶陈年老酒,古老而神奇。据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考证,和田是佛教传人内地和亚洲的第一站。“佛”字即是古代和田语演变而来,“阿弥陀佛”即是古代和田语梵语的音译。从前,国人人心向佛,认为古于阗就是他们心目中向往的“西天”和“极乐世界”。事实上,古代和田在古西域诸国中佛教最兴盛,当时的情景是“佛寺林立、僧侣如云”。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完全可以从尼雅、安迪尔、丹丹乌里克、热瓦克、达玛沟佛寺、山普鲁古墓群等文化遗址中已经出土的大量文物中得到证明。这些文化遗存,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华,印证了和田是人类四大文明汇集交融的地区。

和田的自然风光美轮美奂。和田在莽昆仑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夹缝中能顽强地生存下来本身就是奇迹,极端的气候造就了品质非凡的山川大地,也锻造了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地理地貌。

如果说江南的风景令人流连忘返,那么,和田的绝色足以惊天动地。江南的山川俊美如绣,这里的昆仑万笏朝天;江南的溪水曲径通幽,这里的两河激流奔腾;江南的毛竹亭亭玉立,这里的胡杨傲立苍穹;江南有百亩连片茶园,这里有“千里葡萄长廊”;江南有名寺古刹,这里有佛国圣城;江南有瓷都,这里有“千古玉都”;江南有蓝色土印染花布,这里有扎染的七彩艾德莱斯绸;江南有编织名村,这里有“地毯名城”;江南有小商品批发城,这里有国际大巴扎;江南有海派文化,这里有丝路文化;江南有世界珍稀植物,这里有生长千年的核桃王、梧桐王、无花果王……

和田的维吾尔族人口占到地区总人口的近97%,且其语言、服饰、饮食等都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因此可以说新疆最纯正的民族风情集中体现在和田。和田的维吾尔人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土、花、谜、歌,就是淳朴如沙土、爱美追求善、神秘古老的习俗像谜团、豁达乐观且热爱生活。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到和田至今还保留着最古老的桑皮纸手工制作工艺。而艾德莱斯绸手工艺竟然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并且颇具规模地加以开发和生产,并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手工艺”。

于田妇女穿黑底蓝条搭配“外七里九”的箭服,那可是谜一般文化的再现。而女人头顶上所戴的似小茶碗反扣的于田小花帽,因为是世界上最小的花帽而被收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在大漠边缘,于田“古丽”冬日戴着一顶最小的花帽行走,不仅仅是青春健康的展示,更是自信和爱美情怀的淋漓宣泄。人们都说于田“古丽”最美,此话一点没错。于田“古丽”原本身材标致、性情开朗,加上穿箭服、戴小花帽,服饰独特又富有个性,偏偏于田自古都有种植玫瑰花的习俗,家家户户都种玫瑰,人人都会做玫瑰花酱,于田“古丽”每天食用玫瑰花酱,整天把玫瑰花插在头上,整天唱着玫瑰情歌,这样的“古丽”怎能不风情万种、浪漫动感?从这个意义上说,于田“古丽”就是最标准的“沙漠香魂”和“沙漠玫瑰”!但别忘了――于田“古丽”只是和田所有“古丽”的一个缩影,和田“古丽”值得你细细品味。

和田的长寿文化神秘而奇特。和田是世界四大长寿区之一,长寿老人主要集中在和田县巴格其镇恰勒瓦西村和于田县拉依苏良种场。目前,和田地区共有百岁老人500多名,其中这两个村占了大多数。当你进入长寿村,银须飘飘的百岁老人犹如天上神仙下凡,让你惊叹不已。

和田人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追求健康的意识与生俱来,这可能与他们长期所处的恶劣的自然环境有关。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越是难生存的地方就越注重生存,越是没有生命保障的地方就越注重生命保护。就拿和田人现今发明的“新三宝”――阿胶、红柳大芸、维吾尔药来说,哪个不是补充营养和强身健体的?如果说和田的“老三宝”(玉石、地毯、丝绸)以前是供上流社会使用的奢侈品的话,那么,现在的“新三宝”都是供人健康养生的滋补品。由此,我们对祖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的维吾尔医唯独在和田特别发达的现象就一点也不奇怪了,反倒觉得新疆维吾尔医学校设在和田是不二的选择,和田维吾尔医学在和田兴旺发达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和田条件差,生活艰苦。但和田人的幸福指数之高,恐怕是其他地区难以企及的。豁达乐观、积极向上是和田人的生活态度。如今和田流行的酒令“伙西”(维吾尔语意为“干杯”),因为与“和谐”音相近,所以,现在和田人一旦喝酒,大小酒桌上“和谐、和谐”的叫喊声此起彼伏,一张张生动而微红的脸如同欲裂的“皮雅曼”石榴,一阵阵欢笑声洒满了大街小巷。

行走在和田的商业街、北京路,看着两旁高大的楼群和那扑朔迷离的霓虹灯,听着从娱乐厅里飘荡出来的优美旋律,闻着从维利麦和麦香园里飘出来的咖啡清香和汉堡的丝丝香甜味,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这是塔克拉玛干大漠南缘的和田吗?但事实是,从你身边擦肩而过、身着艾德莱斯绸的“古丽”和从夜市传来的阵阵烤羊肉香以及维吾尔族巴郎子特带劲的吆喝声,这些都时时提醒你,这里就是边陲和田。

和田维吾尔范文第3篇

三、四月份,许多地方还春寒料峭,和田的春就暖了。虽然斯时正是浮尘肆虐的季节,但蒙尘的杏花、桃花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草树木,却有着别样的芳艳烂漫和旺盛的生机。如果恰巧有场小雨将细尘冲刷而去,草木绽露嫩俏淡绿的本来面目,和田绿洲瞬间变为“塞外江南”,那绝对是难得一见的人间美景。

沙漠是全然不受季节影响的。这里,那个面积达到30多万平方公里、号称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的所在,以各种复杂多样、匪夷所思又自然圆润的形状,静静地守护在和田绿洲的身侧,变幻莫测,蜿蜒起伏,宛若憩息在大地上的条条银灰色巨龙。在经历了亿万年历史与风霜的浸润,愈发地清晰、迷人和丰满起来。

最近的沙漠距离和田市区仅仅只有8公里。若是有机会来和田,建议你一定要在沙漠走一遭,若是担心迷路或者出于安全考虑,可以沿着阿和沙漠公路走一段,而且一定要赤脚,因为这样不仅有把莽莽大漠踩在脚下生出的无限豪情壮志,更重要的是能收获关于生命的可贵感悟。之所以这么讲,是源于沙漠里生长的那些植物。许多人都以为沙漠寸草不生,实则不然。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植物多达上千种,常见的能叫出名字的有骆驼刺、梭梭草、红柳大芸、胡杨树、沙枣树等等。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点,耐干旱、根系发达、叶面小、地面部分矮壮,拼命发展根系是为了能更多地汲取地下水分和营养,叶面退化和控制外露部分是为了减少蒸发。一个原则,就是为了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这些植物生命力顽强,坚韧不拔,和酷热干燥风沙不屈斗争,是沙漠里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视觉每每触及,都凭空让人多了些许对色彩的渴望和对生命的景仰。

听觉和田 品味厚重

和田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维吾尔族群众性格开朗爽直、自由奔放,至今仍保持着最原生态、最具吸引力生活习俗。若是有兴致到处走一走,在大街小巷、乡集村镇,随处都能看到身着各式民族特色服饰的俊男靓女。维吾尔族男子浓眉隆鼻、须发浓密、俊朗英挺,着装色彩简洁、粗犷大气,习惯佩带刀具;女子喜欢色彩艳丽、造型别致的饰物、戴小花帽,眉目如画、神秘姣好,服饰古典别致、色泽明丽、优雅神秘,与沙漠边缘单调的环境色彩形成强烈对比,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气息,构成了一幅充满西域风情的绝美时空画卷。

能歌善舞是维吾尔族的天性。我的许多当地维族朋友都是个中好手,用他们的话说,可以不吃饭,但绝不能不唱歌跳舞。唱歌跳舞的喜好不仅仅是维吾尔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已经深深地刻在他们的骨子里。偌大的和田绿洲就是他们的天然大舞台,无论是在餐桌上、聚会中、节庆里,还是在田间地头、戈壁沙漠,都能见到男女老幼席地而坐,随着萨它尔、都它尔、弹拨儿、手鼓等民族乐器悠扬地响起,豪放或柔婉的歌声传来,人们情不自禁地相对起舞。若是您凑巧赶上一场歌舞,爽直盛情的维吾尔族朋友会边跳边做出邀请的动作,请您起身一起参与。这个时候,您哪怕不会,最好也要到中间转几个圈,模仿几个简单的动作,否则会让人觉得不礼貌。男人动作粗犷豪迈,女人舞姿轻盈曼妙,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情调。于是一时间舞蹈者情绪高涨,歌唱者激昂炽烈,弹奏者手舞足蹈,观众在一旁拍手、呐喊助威,这个时候若是有人闲着,肯定被视为异类。那有着火焰的炙热、冰川的清冽、雪莲的明媚和杨枝玉露般温柔的民族歌舞浸润了世代维吾尔人,也将和田绿洲装扮得更加靓丽多姿。

维吾尔族有着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字。维吾尔语有很强的语言张力,舌根部分运用较多,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淋漓酣畅,不时加上夸张戏谑、神采飞扬的表情,让人感觉交流起来愉悦轻松。迎面与维吾尔族老乡遇到,热情好客的他们不但不见丝毫怯生,还会友好地向你问候“亚克西木色孜(你好)”、“乃该(去哪儿)”,擦身而过还不忘来句“活西(再见)”。有意思的是问路的时候,他会负责任地指向目的地说“啊--也呆!”有经验的朋友会根据他那句“啊--”的长短判断距离的远近,“啊--”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距离越远。还有集市中的小贩,当听到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叫卖“羊肉串、羊肉串,好好的没结过婚羊娃子的羊肉串”,你会忍俊不禁,失声而笑。那与汉字读音迥然不同、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又新奇陌生的语调在舌间翻卷而出,绝对有着一番别致的韵味,你会觉得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这也是和田吸引许多外地朋友的重要原因。

触觉和田 抚握丰美

和田人自古以来都有采玉的习俗,每年山洪退去时,两条河流里,漫山遍野的都是采玉、寻玉之人。人们赤着脚,或手挖、或脚踩、或工具掘,在流水、沙石当中捡拾良石美玉,收获者络绎不绝。当然,采到玉石的,都是有着所谓“玉缘”之人,有不少人采到价值不菲的玉石,会是和田之旅最值得炫耀的传奇;实在没“玉缘”,捡几块奇石带回去摆放在案头或放置在浴缸、花盆里,也不虚此行。

和田手工羊毛地毯、艾德莱斯绸用料考究、织工精细,使用寿命长达上百年;因为均是手工制作,每幅成品都独一无二、弥足珍贵。游客不仅对绿色原生态且经久耐用的产品本身青睐不已,对其生产工艺也是兴趣浓厚,特别是艾德莱斯绸印染工艺采用古老的扎染工艺,首先将蚕茧煮沸抽丝,经过并丝、卷线等前期准备,再用纯植物颜料上色扎染,图案设计、分线等一系列流程,最后织为各式各样的成品。经过大小三十多道工序做出的各类物品,图案别致、光泽动人,观之轻盈飘逸,精美绝伦,抚之手感轻薄、柔软细腻,真正的“如丝之嫩滑”。

味觉和田 香醇绵久

事实上,从你走进和田那一刻起,你已经跌进了瓜果的王国。通常情况下外地朋友能叫得上名字常见的瓜果屈指可数,叫不上名字的可就数不胜数了,无花果、蟠桃、沙枣、巴旦木、文冠果等等。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光照时间,干燥少雨的气候,大半年的无霜期以及昼夜二十余度的温差,造就了和田农畜产品无与伦比的品质,无论是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都要比疆内其他地方高出许多,更何况内地其他地方。那饱满欲滴的形色、扑鼻的香气让人怦然心动,看得是垂涎欲滴,于是许多人顾不上形象,心急火燎地就在街头逐一品尝起来,吃得是满口生津、唇齿留香、畅快舒爽。

在和田,干鲜瓜果一年四季不绝于市,任何时候你都能肆意品尝。当你看到冬雪飘落街头的小摊上人们排着队吃夏天的西瓜、秋天的葡萄,你会发觉“围着火炉吃西瓜”不止是和田人不畏寒冷,还是对他们瓜果贮藏技术的肯定。

至于民族特色餐饮,那就更多得数不过来了。来和田的朋友,必有一餐是安排的民族餐食。无论是那刚从馕坑里烤制出的表皮金黄、热气腾腾的馕、烤包子,色泽鲜亮、香气扑鼻的大盘鸡,不膻不腻、混合着孜然和羊肉香气的烤肉串、烤全羊,还是皮薄如纸、肉嫩香滑的薄皮包子,味美可口的拉条子、炒面,油亮生辉、颗粒均匀的抓饭,又或者是餐后的扁豆面旗子、纳仁汤饭和做小吃的米肠子、面肺子,无不让人食欲大增、垂涎三尺。

用我的观点看,和田的餐饮习俗有三大特点,一是肉为主食。笔者都已经到了无肉不欢的境界,维吾尔朋友就不消说了。有时候早饭都会烤几串烤肉、喝碗羊肉汤。二是没有烤不了的东西。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田里种的,只要是能吃的,鸡、鱼、肉、蛋、蔬、果、粮,都能拿来烤。三是讲究营养搭配。几乎所有的吃食都有凉性和热性之分,冬天要多食温热,夏天要常吃寒凉,肉食最好搭配吃点西红柿、洋葱、西瓜、甜瓜中和,餐后还要喝点土制酸奶或者药茶除腻去膻、养胃补气。

每次出差,我最感头疼的事有两件,第一不吃外地的水果,说实话,吃过了和田的水果,很难再对别的地方的水果感兴趣,偶尔吃几颗也味同嚼蜡,这个倒也容易克服。最麻烦的就是老想着和田的烤肉抓饭,不再习惯也不喜欢内地华美精致的饮食,所以只要是情况允许,我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返回来。这起码说明,就饮食习惯而言我这个内地人是被同化了。

和田维吾尔范文第4篇

艾德莱丝绸的手工艺流程总共有七个步骤,大概为抽丝、纺丝、并丝、捆扎、扎染、拼图、纺织几道程序,每个程序都是要用手工完成,包括染色。

艾德莱斯绸,以色彩绚丽、鲜艳著称,用色反差大,对比强烈的特点而著名。它的色彩常用翠绿宝蓝黄、青、桃红、紫红、桔、金黄、艳绿、黑、白等色。它的图案结构细腻紧凑严谨色彩强烈、透明、逼真 ,再现了大自然中光和色的美感 。艾德莱丝绸质地柔软富于弹性,轻薄柔韧,美观华丽,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民族文化特色,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的青睐。

艾德莱丝绸,是维吾尔族人生产,并且是维吾尔妇女最喜爱用于做服装的土产丝绸,主要产于和田市、喀什市、莎车县等地。这种丝绸采用我国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按图案的要求,在经纱上扎结,进行分层染色,整经、织绸。染色过程中图案因受染液的渗润,由于花纹边缘防染不彻底面产生的渗透作用,以及整经张力不同和织造时不能完全准确地对花,因而纹样轮廓朦胧,边缘晕晕虚虚、参差不齐,产生一种晕染的效果,有自然形成的色晕,参差错落,疏散而不杂乱,既增加了图案的层次感和色彩的过渡面,又形成了艾德莱丝绸纹样富有变化的特点。维吾尔族妇女特别喜爱这种绸料,给它起了个雅号“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意为“布谷鸟翅膀的花”,隐喻它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

艾德莱丝绸是新疆极富民族特色的独特产品,是维吾尔族妇女最喜欢做衣裙的绸料。艾德莱斯绸图案纹样有人说说是古代维吾尔人信奉萨满教崇拜树神、水神的宗教意识的反映,也有人说是来自巴旦木纹、梳子纹以及民族乐器变形纹样。

用艾德莱丝绸制作的服装色彩鲜明、图案古朴、工艺精湛,体现了一个地区、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可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与地域性。目前,艾德莱丝绸因产地不同而分为两种,一种产自喀什的莎车县,一种产自和田的洛浦县。产自喀什莎车县的艾德莱丝绸色彩绚丽鲜艳,色彩对比强烈,图案细腻严谨,以色彩绚丽、鲜艳著称,常用翠绿、宝蓝、黄、桃红、金黄等色。产自和田洛浦县的则色彩简洁明快,图案粗犷奔放,讲究黑白效果,虚实变化,色彩简洁明快,常采用白底黑花或黑底白花或红白、蓝白兼配以小块金黄、宝蓝做点缀,使色彩简洁而定于变化。但无论是哪一种丝绸,因其均为手工制作,所以只有40厘米宽。虽然现在也有用机器生产的艾德莱丝绸,但也不过60多厘米宽。因窄幅及花色的特点,用艾德莱丝绸制作服装时工艺就特别讲究,花色或幅宽的拼接稍有偏差,制做完的服装图案便会失去跳跃的灵动感,所以制作时全靠手工。一个熟练的缝纫师傅一天也不过能拼出两三件。近几年,虽然机器制作出的绸子数量占有绝对优势,而且也能织出艾德莱丝绸的效果,但无论直观、质地、手感都难以和手工制作的相提并论。

艾德莱丝绸各款绸的基色为一种,但又恰到好处地搭配其他色彩,以凸显图案、纹格,艳丽中不失端庄,飘逸中不失稳重。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街市、乡村随处都可见到不同花色、纹样的艾德莱丝绸花裙,这些用艾德莱丝绸制作的衣裙不失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成为了代表新疆民族地域特色的活广告。 如今的艾德莱丝绸已不仅仅是服饰的代表,作为具有一种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产物,艾德莱丝绸正在努力地走出去,而且现在人们不仅把艾德莱丝绸视为衣料,还有不少人把它作为工艺品买回去制作成室内装饰品。

和田维吾尔范文第5篇

在民族性格方面,那时由于部落、部族之间为争夺牧场、草原、牲畜、财富的战争连绵不断,作为游牧民族的维吾尔先民性格坚毅、勇猛善战,以杀敌多少论英雄。从信仰和观念上来说,那时的维吾尔人与阿尔泰语系其他部族一样,曾长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对于大自然、各类动物、植物和祖先灵魂充满了崇拜之情。在古代维吾尔民众中,腾格里(苍天、天神)崇拜、树崇拜、狼崇拜、山石崇拜的观念根深蒂固。后来因为伊斯兰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民族性格中的粗犷、豪放逐步趋向幽默、开放、富于智慧,注重礼节,主体意识较强。

维吾尔族是世界上信仰宗教最多、使用文字最多、译介佛经和世界名著最多的民族。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变化的漫长过程。除了本民族固有词汇或突厥语同源词以外,维吾尔语词汇中还有不少来自于波斯语、阿拉伯语、俄语、蒙古语、英语、汉语等的借词。各种语言的借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充实和丰富了维吾尔语词汇。现代维吾尔语书面标准语,是在中心方言基础上即乌鲁木齐维吾尔人的标准书面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人曾经先后使用过婆罗米文、粟特文、摩尼文、梵文,以及后来的突厥文(又称叶尼塞文,突厥卢尼文)、回鹘文(亦称回纥文、古维吾尔文)、察合台维吾尔文、阿拉伯文(亦称维吾尔老文字)、在拉丁字母基础上创制的维吾尔新文字等。

维吾尔民族的语言,不论是在天山以南还是天山以北,除了有一些方言差异以外,几乎完全一样。自古以来,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以及生活在中亚的突厥诸部族,从东疆的哈密到北疆的伊犁,从喀什噶尔到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的一些城市,从和田到克什米尔至中亚的撒马尔罕、费尔干纳、布哈拉、塔什干、阿拉木图等地,南来北往、东去西归,从不使用翻译。数世纪以来,这些民族由于共同的、近亲的语言、相同的文字、大同小异的风俗习惯,几乎不用翻译就能相互交流。而且,维吾尔人极少称呼民族名称,往往以“喀什人”“阿克苏人”“和田人”“吐鲁番人”“伊犁人”“乌鲁木齐人”“口内人”(指汉族人)、“安集延人”(指乌兹别克斯坦人)等地方或地理名称来称呼。之所以这样,与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各民族许多共同的文化心理有联系以外,还与维吾尔民族自身特定的文化素质有关。不论是南疆的维吾尔人还是北疆的维吾尔人,除了都能歌善舞、性格耿直、开朗大方外,在语言、性格、文化等方面也大同小异,其主要的区别表现在接受不同的文化方面。

不论在清代,还是现代,伊犁维吾尔人一直保持着自己特有的文化心理和传统文化习俗。除了世居伊犁的维吾尔人以外,更多的维吾尔人则是清王朝统一西域后,因应开发伊犁的需要而大批迁入伊犁的,至今仍以“塔兰奇”(意为“拓荒者、耕种者”)自称的维吾尔人便是这些先民的后裔。伊犁各兄弟民族长期聚居、混居和交融,还派生出了伊犁地名屡见不鲜的语种交叉现象,反映人文历史、生活背景的地名普遍见诸于各个语种,如“和田买里”(和田人之庄)、“吉里玉孜”(维吾人人名)等。因长期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伊犁维吾尔人在生活方式、语言表述等方面与南疆维吾尔人有所不同,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总是以笑话、幽默来调节自己的生活,善于弹唱歌舞,善于苦中取乐,善于广交朋友,甚至与乌孜别克、塔塔尔、哈萨克等民族通婚结亲,表现了比较开明和豁达的性格。在伊犁维吾尔人的语言中经常能听到俄、汉、哈萨克和蒙古语借词。伊犁维吾尔人富有爱国精神。1871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时,伊犁维吾尔人与各民族同胞浴血奋战,不少人为保卫家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喀什、和田等地的维吾尔人,性格憨厚、真诚、善良,其语言文化中掺和着较为浓郁的伊斯兰色彩。在汉朝时期,乌鲁木齐就有不少经商和做生意的维吾尔人居住,主要为往返于中原的客商提供客栈、马厩、食品等,曾有过不少富商大户,其祖籍大多数是吐鲁番人和托克逊人,也有喀什人和阿图什人。新疆各地维吾尔人的性格、个性、、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兴趣爱好等,都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都通过“丝绸之路”这条文化传播的通道达到相互交流。经济、文化、宗教、音乐、艺术的传播,都离不开“丝绸之路”。生活栖息在这条路上的维吾尔先民们,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从汉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中汲取文化营养,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文化。比如维吾尔人对太阳、月亮和星辰的崇拜,反映了原始宗教的观点;民间驱邪、治病、解梦和相面时跳“匹热舞”,则源于萨满教的跳神舞;结婚时新郎新娘要跳过火堆,以避邪气,则是袄教(拜火教)的遗风。龟兹(今库车)、于阗(今和田)、高吕(今吐鲁番)成为西域的佛教中心,留下了辉煌的佛教文化。早期的汉文佛经绝大多数通过西域传人中原,而佛经是以突厥语、回鹘文、粟特文译成汉文,采用的语音大多是于阗语、龟兹语、焉耆语等新疆本土方言。佛教的兴盛,在维吾尔人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佛经高僧。与此同时,维吾尔人的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也随之传入中原。长安慈恩寺的千钵文殊菩萨像便是由和田画家尉迟乙所作,同时还出现了《金光明最胜王经》《妙法莲花径》《华严经》等维吾尔佛教文学作品。现存回鹘文《伊索寓言》残片出自回鹘(维吾尔)景教徒的译笔。同时,史诗《乌古斯可汗的传说》、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剧本《弥勒会见记》、故事《五卷书》(残卷)均属于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在维吾尔族历史上,数次出现的信仰危机,数次改变,对维吾尔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同其他领域一样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高昌维吾尔王国的居民们同其他维吾尔各部一起改信伊斯兰教以后,伊斯兰教在维吾尔人的精神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维吾尔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喀喇汗王朝和后来的转世国家――察合台汗国时期,以及叶尔羌汗国时期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维吾尔人民中涌现了诸多的历史学家、 思想家、哲学家、诗人、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等。特别是在喀喇汗王朝时期,作为维吾尔文明的杰出成果,几乎同时向世界推出了两部惊世巨著――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喀什噶尔完成的哲理性诗作《福乐智慧》(成书于1069~1070年)和维吾尔族语言大师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巴格达完成的卷帙浩繁的百科全书式的《突厥语大辞典》(成书于1072~1074年)。这两部巨著的诞生,强烈地震撼了东方文坛。这个时期的维吾尔文化,犹如耸立在中亚大地上的一座灯塔,光芒四射,把中华文化的影响扩展到了西方。《福乐智慧》是用回鹘文(古维吾尔文)写成的大型文学作品,它既是一部劝诫性的长诗,又是一部用诗的形式写成的哲学、伦理学著作。《突厥语大辞典》不仅是精心编撰的语言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关于11世纪中亚社会的百科全书,为研究喀喇汗王朝历史和当时突厥人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我国著名的民族文学研究员郎樱教授在《福乐智慧与东西方文明》一书中曾指出:“凡读过《福乐智慧》的人,无论是中国读者或是外国读者,都会对作者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具有远见卓识的政见以及丰富的文学功底发出由衷的赞叹。维吾尔族杰出的诗人、学者、思想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是一位天才、一代伟人,他在文学史上应与李白、杜甫齐名……”

除此以外,艾合迈德・尤格纳克的《真理的入门》、艾合迈德・亚萨维(生于约11世纪初,卒约1150年)的《箴言诗集》也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主要讲述知识的重要、慎言、慷慨与吝啬、谦虚与骄傲、宽容与忍耐等劝喻内容。

拉布胡孜(约1279~1351年)的《圣贤传》(又叫《先知传》)和民间文学形式的故事、童话、笑话、幽默、谚语以及《阿凡提的故事》等,则是察合台汗国时期的代表作。另外,米儿咱・马黑马・海达尔的(1499~1551年)《拉施德史》也很著名。鲁提菲的《鲁提菲集》和《古丽和诺鲁孜》也是著名的传世之作。其中,足以代表整个察合台文学高峰的伟大诗人、思想家是艾勒希尔・纳瓦依(1441~1501年),代表作有四卷集抒情诗《精义宝库》和包括《君子神往》《莱丽与麦吉侬》《帕尔喻德与西琳》《七星图》《亚历山大的城堡》五部长篇叙事诗集的《五部诗集》。这些诗虽取材于民间口头流传的故事和前人写过的题材,但他对这些素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创造性的发展,闪烁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

18世纪的后半叶,在恢复了祖国大家庭的统一以后,一些维吾尔族学者应邀到京都参加《五体清文鉴》(即满、汉、回(指维文)、蒙、藏语词典)的编纂工作。这一时期,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复杂,出现了众多的维吾尔文学家和诗人,其中,阿不都热依木・尼扎里(1776~1851年)流传今世的《帕尔哈捉与西琳》《热碧亚与赛丁》《莱丽与麦吉依》《麦赫宗与古丽尼萨》等12部叙事长诗和哲理长诗《济世宝珠》《穆海麦斯集》,为后代的维吾尔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精神遗产。而这些文学、艺术无不与世界古老文明交汇处――塔里木盆地绿洲紧密相连。

茫茫戈壁大漠,阵阵驼铃,只有音乐和歌舞才能驱散苍凉的愁云,维吾尔人的哭与笑都是歌,都是一段优美的诗。“丧歌”“挽歌”“哀歌”“婚礼之歌”“劳动之歌”“马车夫歌”“雪歌”“摇篮歌”“挖渠歌”“扬场歌”等诸多民歌民谣,体现了这个民族的人生观和处世观。

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民族的音乐之王,是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十二木卡姆由267首声乐曲和36首器乐组成,歌曲、揭曲、舞曲组成了维吾尔人的大型套曲。木卡姆套曲由拉克、且比亚特、穆夏乌热克、恰尔尕、潘吉尕、乌扎乐、艾杰姆、乌夏克、巴雅特、纳瓦、斯尕、依拉克组成,歌词均为维吾尔族著名诗人的诗歌、民间传说、故事、民间歌谣等;乐曲中有序歌、叙颂歌曲、叙事组歌、舞蹈组歌、间奏曲等。十二木卡姆完整地弹唱、歌舞需要24小时,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绚丽夺目的艺术经典。刀郎歌舞艺术(准确地说,应该是“多浪歌舞艺术”)历史比十二木卡姆还要悠久,主要在新疆麦盖提、莎车、巴楚、阿瓦提等地的维吾尔人中流传,是古老的维吾尔人精神生活的集中反映。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维吾尔人以固有的音乐和歌舞而自豪,更以流传至今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麦西热甫而骄傲。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无论日子多么和顺,维吾尔人的生活始终离不开歌舞,更离不开家庭麦西热甫。因为他们深知,离开本民族的文化,就是离开了自己,就是背叛了祖宗。所以,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稚声嫩气的巴郎,无论是豪放粗犷的男人,还是羞涩美艳的少女,只要音乐一响,就会上场跳起舞蹈。不论是刀郎舞,还是麦西热甫,自古以来就是维吾尔人培养后代的“习俗学校”。

不论是汉族还是维吾尔等少数民族,因为本身与其所具有的群体意识有关,无不都以诗歌创作为主。由于巫术、祭祀之类的礼仪出现,又派上诗歌的用场,诗歌便成为用于祈求家庭或氏族受到福佑的工具。维吾尔民族的达斯坦(即叙事长诗)特别发达,种类繁多,分为“宗教达斯坦”“英雄达斯坦”“爱情达斯坦”等,绝大多数是书写与歌唱自己民族的成长、兴衰或与之相关的重大事件,即使以描写爱情生活为主的作品,也渗透着本民族的群体意识。

《玉素甫-祖莱哈》是有悠久历史的优美的民间故事,是一首热情赞颂男女之间纯洁爱情生活的颂歌。特别是生活在西方和中亚地区的各民族,对这个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一千多年来,在阿拉伯、波斯以及操突厥语的各部族中,先后有一百多位诗人用自己的语言和诗歌形式将此故事改编成为达斯坦(叙事长诗),其中包括数位维吾尔族古典诗人。维吾尔族书法家们以各种书体誊抄传播了这个故事。维吾尔民间的麦提达们(说书人),在街巷、马路以及人们经常聚集的地方,在喜庆场合里,以高超的技艺绘声绘色地进行讲述;民间歌手和艺人们则通过各种乐器为达斯坦中的诗歌作曲,变为自己的民歌传唱。

在我国翻译历史上,除了在佛经翻译史上维吾尔族翻译家们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外,在叶尔羌汗国时期就有维吾尔文学翻译家们翻译了数量可观的世界名著,其中有《一千零一夜》(阿拉伯名著,・阿卜杜拉・马合苏木译)、《凯丽莱与迪穆乃》(印度名著,毛拉・铁木儿尔译)、《王书》(也译《列王传》,伊朗名著,帕孜勒・阿西木-耶尔坎迪译)、《拉史德史》(・萨迪克・喀什噶里译)、《玉素甫与祖莱哈》(毛拉尤努斯・耶尔坎迪译)、《伊索寓言》等,这些译著在维吾尔民间广泛流传。

走出大漠,便是绿洲。一边是黄沙,一边是绿茵;一边是悲愁,一边是欢乐。严酷的自然环境,强烈的景观对比,造就了绿洲文化具有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造就了绿洲维吾尔人深沉、豁达、坚韧、热情、开朗的性格。在大漠戈壁上碰到一个人会感到格外亲切,“交个朋友吧,交个朋 友,有一个馕要掰成两半一起吃。”――这个谚语,充分说明了维吾尔人的热情好客和待人诚实的传统。

维吾尔族家庭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的小家庭,家庭成员一般包括祖孙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亲属的称谓各地大同小异,只在祖孙三代的直系血亲之间有明确的称谓,通常都以年龄的长幼分别称呼。多子女的家庭,儿子长大成婚后一般即与父母分家,另立门户。最小的儿子结婚以后与父母生活在一起,通常父母去世以后,家产则由小儿子继承或支配。维吾尔族的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通婚的范围一般在本民族、本地区范围内。维吾尔人的婚礼非常热闹而隆重,在农牧区至今还保持着传统的婚俗和规矩,订婚、结婚、生孩子、起名,如果是女孩,在适当的时候要举办“古丽恰依”宴请亲朋好友;如果是男孩,除了起名仪式以外,在男孩长到六七岁时便举行“割礼”。这些仪式都带有明显的伊斯兰文化色彩,已成为维吾尔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丧葬仪式也带有本民族传统的伊斯兰文化色彩,一般都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实行土葬,办丧事比较简朴、节省,但非常严肃、庄重、肃穆。馕、羊、茶、果是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造就的维吾尔族饮食文化的四大特色。馕在维吾尔家庭中是必不可少的主食品。维吾尔人菜肴离不开羊,烤全羊是传统佳肴,烤羊肉串儿闻名全国。抓饭、拉面、薄皮包子、烤包子、肉馕、汤面等,都离不开羊肉。大白菜、胡萝卜、皮牙子(洋葱)、恰麻姑(蔓菁)、南瓜等,是一般维吾尔人家主要的蔬菜。清炖羊肉、羊蹄也是维吾尔人生活中很常见的菜肴。维吾尔人也喜食牛肉、黄羊肉等,忌讳猪肉。茶是维吾尔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的饮料,客人来了,先要敬茶;在瓜果飘香的季节,也要给客人敬茶。民间办喜事和丧事,茶叶和馕是不可缺少的相互赠送的礼品。甚至在维吾尔民歌和麦西热甫歌舞娱乐活动中,还有“敬茶舞”“敬茶歌”;维吾尔人喜欢茶与他们生活的环境和食品结构、气候有关。“开斋节”(亦称“肉孜节”)、“古尔邦节”(亦称“宰牲节”)、“诺鲁孜节”等,是维吾尔人的传统节日,从古以来一直在延续。

相关期刊更多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

少先队活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福利会

宝石和宝石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