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告营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1)10-0158-03
广告为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并为广大公众媒介所认可,进而降低消费者的有关产品信息搜寻及质量甄别的成本,降低市场交易费用,从而扩大需求,帮助厂商进入市场,使企业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并以削弱对手的竞争来增加企业利润。但到底投入多少、利用何种对策来做广告及如何与竞争对手作广告投入比较分析,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对抗竞争性的广告投入中,包括产品市场定价中,其实在假定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是个博弈问题。
一、标准式博弈的非合作均衡
博弈是无处不在的。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自然”是研究单人博弈的重要假定。再比如一个农夫种庄稼也是同自然进行博弈的一个过程。 自然的策略可以是:天早、多雨、风调雨顺。农夫对应的策略分别是:防旱、防涝、放心地休息。当然,“自然”究竟采用哪种策略并不确定,于是农夫只有根据经验判断或气象预报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如果估计今年的早情较重,就可早做防早准备;如果估计水情严重,就早做防涝准备;如果估计是风调雨顺,农夫就可以悠哉游哉了。
如象棋对局的参与者是以将对方的军为目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胜利,古罗马竞技场中角斗士在争夺两人中仅有的一个生存权。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发展,而股市中人们所争的很实在,就是金钱。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一种资源为人们所需要,而资源的总量具是稀缺的或是有限的,这时就会发生竞争,竞争需要有一个具体形式把大家拉在一起,一旦找到了这种形式就形成了博弈,竞争各方之间就会走到一起开始一场博弈。
因此,形成一个博弈有2个或2个以上的参与者(Player)。在博弈中存在一个必须的因素。博弈要有参与各方争夺的资源或收益(Resources或Pay off)。资源指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如矿山、石油、土地、水资源等,还包括了各种社会资源,如人脉、信誉、学历、职位等。
不可否认的是,一方面,博弈者之间会发生冲突;另一方面,他们当中也包含着合作的潜力。资源是有主观性的。人们之所以会参与博弈是受到利益的吸引,预期将来所获得利益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竞争博弈的吸引力和参与者的关注程度。
策略选择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牵涉到分析关键因素、确定局势特征这些理论化的内容。而博弈论中的策略选择,是先对局势和整体状况进行分析,确定局势特征,找出其中关键因素,然后在最重要的目标上进行策略选择。由此可见,博弈对局中的策略是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这直接对整个局势造成重大影响。
“博弈论”的英文是“Game Theory”,实际上Game的本意是游戏,博弈论直接翻译成中文最贴切的直译是“游戏理论”。更准确点说,是一种竞合的智力游戏。通俗地说,博弈就是个人或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与既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仅仅一次或是进行多次地选择策略并实施,从而得到某种结果的过程。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打交道,这是一个利益交换的过程,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
二、博弈论在广告营销中的典型应用
在广告营销中,无时无刻不在对弈。一个人只要会有力地挥动斧头,便能成为合格的伐木工人,因为树木只有引颈待斧,无法逃避;而广告营销的对手,却会虚虚实实,声东击西――做出一个成功的广告营销,实在不易。博弈论,正是这样一门艺术,是教你看清对手打算如何战胜你,然后战而胜之的艺术。如今,它已经颠覆了经济学的宏微观基础,改变了政治、军事、日常生活的思维定势,正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席卷广告领地。所谓博弈论听似拗牙聱齿,看似深不可测,但其思想极易理解。简单说来博弈论就是研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如何达到均衡的问题。
(一)广告营销中的广告投入博弈
每个博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不但要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的行事,还必须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人的反应行为的可能后果,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在竞争激烈的广告营销中,博弈更为常见。在广告营销中,广告和价格战就是典型的例子。
在传播学中,广告也是一种信号传递的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称。商家或厂家可以通过大频率地投入各种广告,获得较高的宣传效用。这样,消费者几乎无需多少成本,就可以从广告中获得各种所需的产品质量信息。
生活中有很多电视广告既无商品定价又无具体购买地点,只有影视明星的搔首弄姿的表演。这种广告往往是除了显示一下商标外,完全没有对产品性能的说明。这种广告是否也有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效果,厂家投入的资金是否是作无用功呢?答案是这种广告当然有很好的作用。假设有一家企业A开发出一种很有市场潜力的饮料,该产品饮后对人的健康确实有好处。但同时,另一家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企业B,也准备向市场推出一种伪劣产品饮料。两个企业都会向公众宣布其产品质量过硬、绝对上乘。但公众是理性的,不会仅仅凭广告宣传就相信它们。但产品真好,消费者能够识别出来。所以,生产好饮料的企业A对自己的市场有信心,它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B生产的伪劣产品终究会被消费者识破,顾客会跑到自己这里来,从而自己的市场会不断扩大,销售收入及利润会不断增长,而企业B开始可以蒙骗一部分消费者,但时间一长,产品的问题会暴露出来,市场会不断缩小,收入及未来利润都不会有企业A的大。这样一来,企业A的未来预期收入远大于企业B。因此,如果企业A请一位当红明星打广告,由于是当红明星,他们打广告有很高的市场价格,就可以使企业B不敢模仿。譬如,假定企业A的预期收入为3千万元,企业B的预期收入为1千万元。当红明星打广告的市场价格为2千万元, 那么,企业A可以请明星打广告但企业B就请不起。
消费者可能会认为,请不起当红明星打广告的企业B是生产伪劣产品的。企业B就没有市场。当企业A请了当红明星打广告时,企业B发现这位明星的市场价格太高,自己难以模仿企业A,开始就会放弃生产伪劣产品的计划。所以,企业A通过请当红明星打广告来清除掉了潜在的市场模仿者。企业A并不在乎明星在广告节目表演了什么,当然更无所谓广告节目是否介绍产品价格等信息了。企业A请当红明星打广告,就已经在告诉公众:它是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这种广告的价值正在于,当红明星出场费高低代表了企业A的产品质量高低。
然而,并不是所有产品都适用于做广告。对于低质量产品,消费者最多只会购买一次,如果做广告的成本高于产品一次销售所得的利润,这时低质量产品做广告就不合算。可见,较高的广告成本将屏蔽掉一部分低质量产品。如果广告成本高于产品第一轮销售所得的利润,又低于多轮销售所得的利润,那么高质量产品做广告将有利可图。从这个角度说,高成本广告中的产品应该是高质量产品。结果,广告作为市场信号,传递了高质量产品的信息。
(二)广告营销中的价格博弈
而在价格战中,比如两个空调厂家之间的价格战,双方都要判断对方是否降价来决定自己是否降价,显而易见,厂家之间的博弈目标就是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最多的收益。事实上,这种有利益(或效用)的争夺正是博弈的目的,也是形成博弈的基础。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效用最大化,参与博弈的博弈者正是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互相争斗。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效用的多少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博弈。更深一步说,价格战是一种典型的“囚徒困境”博弈,企业之间的价格战与“囚徒困境”博弈具有相似性。我们假设如下博弈双方的收益值,如果两个厂家都不降价,则他们分别可以获得5000万元的业务收入;如果同时降价,则只能获得4500万元的业务收入;如果一方降价另一方不降价,则降价方可以得到7000万元的业务收入,不降价方只能得到2800万元的业务收入。这样,给定在B降价的条件下,A降价会得到4500万元业务收入,A如果不降价则只能得到2800万元的业务收入,所以A的占优策略是降价;如果B不降价,A要降价,会得到7000万元的业务收入,而A要是不降价的话,只能得到5000元的业务收入,A的占优策略同样是降价。反之B的占优策略也同样是降价。于是你降我也降,你再降我也再降,重复博弈的结果就是价格大战越来越激烈,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就是陷入了“囚徒困境”。此博弈的最终结果是,双方都会选择降价策略(纳什均衡),而且这个策略组合是各博弈方都不愿意单独改变自己稳定性的策略组合。无论是对两厂家总体,还是对任一单个厂家而言,双方不降价(5000,5000)都比双方降价(4500,4500)好得多。但是参与博弈的企业是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极大化的原则行事,每个企业都意识到在对方不降价时自己降价所获得的巨大好处,以及对方降价而自己不降价时将蒙受的损失,因而最终实现的是双方都选择降价的纳什均衡。
三、广告营销的价格博弈前提条件
将此博弈重复有限次,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也不会改变。这在博弈理论中已经有严格的证明。根据前述“囚徒困境”博弈模型,厂家之间的价格战博弈只要符合罗伯特,艾克斯罗德提出的两个条件:(1)T>R>P>S;(2)R>(T+S)/2,此时,各厂家的最佳选择都是选择该博弈唯一的非帕累托最优的“纳什均衡”,就会陷入“囚徒困境”,都会选择降价,价格战将会愈演愈烈,进而出现恶性价格战。要避免出现“囚徒困境”、避免恶性价格战,唯一的方法是改变博弈结构,使博弈方的收益值不再符合“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两个条件。改变博弈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一是博弈方主动改变,二是有新的当事人参与博弈,迫使原博弈方的收益值发生改变。
从实践上来讲,博弈论在广告营销中发挥着巨大作用,而这种“仙人指路”的神奇力量,缘何而来?因为,它总是以迥异的角度,“向前展望,倒后推理”,让我们不仅能用自己的眼睛,同时还能用对手的眼睛看世界;不仅能用自己的脑袋,还能用对手的脑袋想问题。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艾克斯罗德著,吴坚忠译,对策中的制胜之道――合 作的进化[MI,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陶章华,企业“竞争-合作”博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博 士论文,2001
【关键词】二维码 二维码广告 营销
一、二维码
二维码(2-dimensional bar),又称二维条码,是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另一维具有可读性的条码。它是用按一定规律分布于平面(二维方向上)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象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①。
二维码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发展到如今已经拥有无限广阔的舞台。从汽车业、旅游业、餐饮业到传媒、社交、广告业等,二维码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二维码具有信息容量大、译码准确、获取方式简单、成本低廉、易于制作和推广等优点,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网络的提升,以及识码软件的大量出现,二维码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
二、二维码广告发展现状
二维码广告是将二维码技术与广告行业成功“嫁接”的产物。在二维码广告中,二维码承担着“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二维码这座移动互联网大门,需要用户主动打开,用户对二维码广告的接收,从以往传统广告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识读,用户主动接收信息,即主动“Pull”出广告信息,而非被“Push”地被动接收。
二维码广告的发展需要具备三个基础条件:一是用户对二维码的认知度和关注度的提高;二是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以及二维码识读软件的简单易用;三是移动互联网的提速。此外,二维码广告内容对消费者的吸引程度也是一个必须考量的因素。
二维码广告在各国的发展程度不同,但发展势头依然强劲。
1、日本
日本是最早开始使用二维码业务的国家,日本对二维码的应用十分成熟,二维码广告的市场相对来说也更成熟。相关资料显示,日本手机二维码的产品认知度高达90%,实际使用率维持在73.3%②。2012年,日本智能手机实际出货量为2848万部,据预测,2013年出货量将增长约12%,达到3187万部③。二维码广告在日本发展的土壤无疑十分肥沃,而二维码广告也成为日本二维码业务核心应用之一。
2、美国
美国也是最早使用二维码业务的国家之一,目前美国有超过60%的人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手机用户对二维码的扫描比较频繁。根据美国广告监测公司Competitrack的报告,2012年2月,超过40%的二维码将用户带往电商站点和产品信息页面,超过23%的二维码将用户引导至品牌营销页面④。也就是说,在美国,二维码广告更多地被应用于产品信息介绍和品牌营销。尽管二维码广告在美国十分普及,但其应用领域仍需拓展。根据报告,约有22%的美国移动二维码出现在零售业的广告中,13%左右出现在科技行业的广告上,不到7%的二维码广告出现在金融行业广告中。
美国有一个经典的二维码广告案例,曾传颂多时。著名内衣品牌维多利亚做了一个诱惑力十足的户外广告,在模特前胸盖上二维码,名曰“Reveal Lily’s secret”(Lily的真实秘密)。路人用手机拍摄二维码之后,显示的却是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这则广告是美国Miami Ad School策划的,用二维码遮挡模特身体的关键部位,利用人皆有之的好奇心,成功地将人们引导至二维码扫描过程中去,这无疑是一个很成功的二维码广告创意。
3、欧洲
欧洲智能手机比较普及,但智能手机用户对二维码的认知度和使用度相对较低,二维码广告的疆土仍需开拓。根据CBS户外的研究,75%的欧洲城市居民拥有智能手机。54%的欧洲受访者知道二维码,但在英国,只有11%的人在户外广告前扫描过二维码⑤。在受访者中,32%的人表示户外广告引发了他们在线寻找更多的信息,24%的人并最终在线上完成了购买,7%的人通过手机购买了产品。这表明,在欧洲,二维码广告拥有广泛的潜在消费者群体,如何将潜在消费者拉拢成为忠实的二维码广告消费者,依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4、中国
自2006年中国移动推出手机二维码条码识别业务后,二维码在中国的发展一直相对缓慢。2012年10月,腾讯CEO马化腾在移动开发者大会上提出“二维码将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支付宝无线事业部总经理许吉预测,二维码应用将在2013年迎来井喷期。
目前,中国二维码广告仍处于市场导入期,其发展依然有赖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及用户对二维码认知度的提高。如今,智能手机用户可以通过微信、淘宝、1号店等,也可以通过QQ浏览器、360手机卫士、UCWeb等轻松进行二维码扫描。另据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杂志广告上的二维码普及度已经超过20%,户外广告二维码普及率约5%,商品包装上二维码使用则刚刚起步,目前还低于1%,且大多用于防伪和产品信息追溯。
三、二维码广告发展障碍
二维码广告涵盖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全部特性,与传统媒体广告相比,二维码广告的受众卷入程度更高,传播内容更立体,互动性也得到增强,但二维码广告的发展依然障碍重重。
1、第一道坎——手机能不能扫描二维码?
二维码广告的发展有赖于智能手机普及率的提高。扫描二维码需要借助手机这个媒介,而传统的功能机则不能满足二维码的识读要求。智能手机一般有较高像素的摄像头,可以清晰的扫描二维码,同时,智能手机进行移动网络访问也更方便。用户用智能手机中的二维码识读软件扫描二维码后,就可以直接进行广告信息的接收,也可以通过二维码直接进行移动互联网的访问。
2、第二道坎——凭什么要拍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的设备问题解决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扫描二维码?如果只是冷冰冰的广告投放,消费者必定不买账。要想激发消费者的欲望去拍摄二维码,需要以广告创意为基点。只有创意才能够给消费者足够的理由去拍摄二维码,且操作越简单越好。前文中提到的维多利亚内衣的二维码广告营销,就通过创意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路人都忍不住掏出手机扫描海报中模特胸前的二维码,就很好地说明了二维码创意广告营销的效果。
此外,有趣的互动体验也有利于培养忠实的二维码广告用户群。二维码广告相对于传统媒体广告来说互动性更强,这也是消费者扫描二维码的动机之一。除了创意、互动,二维码广告商家的折扣等优惠,也能吸引消费者。
3、第三道坎——二维码码制
二维码技术问题是制约二维码广告发展的又一大障碍。目前国内二维码码制主要为DM(Data Matrix)码和QR(Quick Response code)两种,目前全国范围内至少有几十家公司都在做二维码的推广,各家产品互不兼容,这也导致二维码广告市场很难规模化推进。2012年,随着腾讯、阿里巴巴、1号店等互联网巨头的介入,二维码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期。二维码行业竞争也更加激烈,二维码码制统一问题亟待解决,如此才能简化复杂步骤,提升用户体验。
4、第四道坎——安全隐患
如今,二维码已随处可见,操作简便,智能手机用户随手就可以扫描二维码。二维码的生成十分简单,只要拥有一个创制模块,通过“二维码生成器”即可生成一个二维码。然而目前二维码的运行尚处于无监管状态,安全隐患成为二维码广告发展的另一障碍。越来越多的手机扫描二维码中毒、恶意扣费的案例,也给智能手机用户敲响了警钟:不要随便拍摄二维码。如此使得二维码广告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四、二维码广告发展前景
1、精准营销
与传统媒体广告相比,二维码广告不仅可以突破版面和空间的限制,而且能够利用手机,精确地跟踪和分析每个访问者的记录,为企业的广告投放做参考,真正实现精准营销。二维码广告由用户主动扫描,因此可以直接与用户接触,直接面对消费终端,因此可以直接获取第一手消费数据。通过跟踪每笔交易,企业可以建立稳定的忠实顾客群,针对忠实顾客推出特定增值服务,巩固目标消费者。
2、数据库营销
在精准营销的基础上,二维码广告商可以建立顾客数据库,进行数据库营销,反过来数据库又可以更好地为精准营销服务。二维码广告商还可以将顾客数据库以租赁或售卖的形式推销给企业,实现二次盈利。对于数据库的各种原始数据,企业可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在潜在的数据中发现赢利机会。通过及时的营销效果反馈,企业也可以及时地进行广告营销调整。
3、跨媒体整合营销
二维码广告是传统媒体广告与新媒体广告的结合体,二维码广告可以刊载于报纸、杂志、海报、公交站牌等,通过手机扫描,可以使平面媒体“动”起来。二维码广告以二维码为介质,可以将平面媒体、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整合起来,从多维度加深消费者品牌印记,形成综合品牌形象。在此基础上,二维码广告可以“量体裁衣”,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二维码广告是一种成功的“跨界”广告,综合了多种形式媒体的优势,可以想象,未来二维码广告可以实现从“跨界”到“无界”的跳跃,实现整合营销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①艾瑞咨询集团:《2012年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盘点》
②储成祥、苏雪梦,《日韩手机二维码业务走向成熟》,《中国电信业》,2013(1)
③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IDC日本分社:预计2017年日本智能手机出货量达3765万部》
④腾讯科技网:《手机二维码驱动美国用户从纸媒走向数字内容》
⑤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Econsultancy:11%的欧洲用户扫描户外广告的二维码》
【关键词】微电影广告营销
一、微电影广告创意法则
1、品牌理念生活化
微电影广告融合品牌信息,做到润物无声,让受众主动接受广告信息进而认同品牌理念。传统广告形式在强刺激、高重复的情况下经常会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而微电影广告通过将品牌植入生活情景和剧情的形式让受众主动喜欢和接受,并且在微电影剧情表达中,可以最大化的将品牌理念、价值观传达给目标受众,进而让消费者认同。
2、广告制作故事化
微电影广告经常通过故事化形式表达和传播品牌理念,达到营销效果。一个好的品牌故事可以与观众进行心理沟通,传达价值理念和人文关怀,提升和丰富了品牌的人文内涵。如百事公司2012年新春贺岁微电影广告《把乐带回家》直击出门在外的年轻人的心灵,故事讲述在年关将至时,一个小车站里在铁路工作的父亲相遇了一个神秘男子,而父亲的儿女都忙,留下父亲独自过年。神秘男子找到父亲的儿女,通过点滴细节感动儿女,使儿女一起回家跟父亲过节,长达九分钟的温馨感人的故事传达了一个鲜明的主题:春节到了,年轻人还是回家陪父母过节、全家团聚吧!微电影中巧妙的插入百事旗下的纯果乐、百事和乐事三种产品,再一次提升了三种产品的知名度,也无形中拉近了消费者与它们的距离。
3、产品使用情景化
几乎每则微电影广告中都会有其设定的场景,也会应用各种道具。益达口香糖微电影广告通过“酸甜苦辣”四个短片将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完美融入剧情之中,充分利用情感冲突和剧情转化向受众表达益达口香糖年轻、情感、生活的特点,同时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展现出品牌特色。
二、利用传统媒体将广告传播给目标受众
随着电视、DVD、ipad等电子产品的出现,影视也变得触手可及,为电影营销架起了新的平台,特别是手机,成为了最普通、最方便、最大众化的接触视频的通道。许多人看到了电影的明媚光景,广告怎会不见缝插针?网络有它自我的表达形式,更是当代年轻人群娱乐生活的必需品,知名导演贾樟柯也曾说过:“短片不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媒介形式,大家觉得它只不过是熟练导演业务或者进入电影界的一个桥梁而已”。微电影广告与传统广告不同之处在于传统广告是受众被动接受广告信息,而微电影则是由受众主动接受和浏览广告信息。
目前的传统媒体包括电视、电台、报纸、杂志、图书等,随着新媒体的诞生掀起了媒介生存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讨论。新与旧是不能简单地被替代,两者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因此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媒体也要与时俱进,整合创新,使得两者相得益彰。
1、电视
电视广告有着高到达率、高感染率、高生活联系性的优势,但一般电视广告时间较短,信息传递量有限。微电影广告时长一般在5-30分钟,如果要通过电视媒体来宣传微电影广告,一定要进行删减,再传递给受众。如益达口香糖的微电影广告《酸甜苦辣》系列,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删减版,但它成功的吸引了众多的人去看完整版。同样是传达“关爱牙齿,更关心你”的情感理念,同样是表达“甜蜜爱情”的核心主题,益达新广告较之从前的柔情脉脉,采用微电影的形式,更添了些许趣味性,成功的吸引了被大量碎片信息包围早已审美疲劳的观众的注意力,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故事从加油站的小误会开始,主角是沙漠中的流浪者和加油站的女工。“兄弟,加满!”机车骑士停下车来加油,因为只顾着看自己的牙齿,误以为加油女工是个男生。一句“你的益达也满了”,加满油的同时也加满了益达,一语双关,同时包含了鼓励的意思在里面。事实证明,“酸甜苦辣系列”播出后市场反响强烈,让很多年轻受众印象深刻。可见,除了广告自身内容的创意,广告所选择的形式也是很重要的。
2、电台
近几年随着私家车数量的上升,电台又变得炙手可热,对那些已经有一定知名度或声音辨识度高的演员参与的微电影可采用电台传播,将广告集中在文艺台和娱乐台,其优点是传播范围广、价格低廉。
三、利用互联网将广告传播给目标受众
在信息爆炸的背景下,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难上加难,媒介越来越细分从各个时间地点接触受众,因此受众很大程度上对某一媒介的关注度削弱。
1、设立专业微电影广告独立官网
微电影广告官网要提供一切与之相关的信息,包括片名,剧情介绍,产品介绍,演员介绍,相关花絮,剧照照片等,尽可能用技术与创新来吸引受众,也可有游戏、音乐下载,明星演唱会门票,见面会门票,衍生产品专卖等,不是要增加网站的复杂性,目的是增加点击率。
2、选择知名网站合作
国内较为知名的有新浪、搜狐、腾讯等。可以选择独家网站合作,价值凸显,焦点关注。也可以多家合作,高覆盖率,高接触频次,这些都可以借用网站的知名度来提高微电影广告的点击率。
3、能快速定位的搜索引擎
在浩瀚的网络信息中,怎么才能马上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呢?这便不得不借助强大的搜索引擎了,目前国内使用量最大的搜索引擎是百度,提取微电影广告中的关键词,与之建立相关的连接,使受众能快速、准确、方便的定位。
4、社交网站“滚雪球”传播
当今的许多社交网站如人人、开心等,它们的核心价值无非就是建立在人与人真实的关系链上,原本虚拟的社交圈因熟人而变得有真实感,信息传播的信任度比较高。以人人为例,其中的每个人有时扮演信息生产者――信息。有时扮演信息传播者――转发评论信息。在人人网可以申请一个微电影广告的公关主页,集结一些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受众群体,实现“滚雪球”的传播效果。
5、网络社区――微博传播
微博营销在微媒体营销中可谓“微力”无穷。以其信息资源丰富、报道及更新速度快、传播力度惊人,类似病毒性的传播形成社会舆论。利用微博互动交流的及时性可在微电影广告的拍摄过程中及时更新拍摄进度,并有度地一部分花絮、剧照及明星导演的剧组感悟,凭借名人的影响力,定时抛出诱饵,吸引潜在用户并努力将之转化为精准用户,并可将文字、图片、视频完美结合形成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6、病毒式营销
病毒式营销利用口碑营销达到传播效果,其核心在于制造类似病毒的内容,必须具备感染要素,并且这一过程中主要利用用户口碑营销,几乎不需要成本,而且这种基于人际传播的形式很容易让受众接受和信赖,避免了受众的反感。微电影广告通过病毒式营销的方式进入用户网络空间,可以以更低廉、更快捷、更有效的方式吸引受众注意,达到传播效果。比如宝马公司曾邀请世界著名导演拍成系列微电影,通过紧张、火爆、刺激的剧情让受众主动点出浏览并且相互介绍,进而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进来,成功的吸引到目标消费群体。这一过程中,网络病毒式营销功不可没。
四、量身定制发掘品牌内涵
合润传媒出品的系列微电影广告《@爱》,切入点是当下最为热点的话题,目标群体是80后、90后。该系列微电影广告呈现给观众10部角度各一的爱情故事,诠释10种不一样的爱情主张。每一集都锁定最火爆的爱情话题,利用符合80后、90后受众的诠释方式,引发其对爱情进行思考;每一集都加入符合年轻人的时尚元素,以年轻人的真实生活为故事原型,让其产生共鸣、好感;每一集都是以年轻人的思维去看待爱情,用年轻人特有的方式进行展现,与大众的主流审美观贴近。合润传播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创作团队,整个系列为广告主的品牌量身定制,很好地将“@爱”系列故事与广告主的品牌内涵、理念融合在一起,使得该系列微电影广告很好地体现出广告主的品牌故事、品牌文化等,让受众在接受故事本身信息的同时,也接受广告主的品牌故事、品牌文化,这是一般硬广告所无法做到的。例如系列之一《安娅的自白》,是为红牛专门定制的微电影广告,讲述的是安娅追求爱情时所表现出的敢爱敢恨、不放弃的精神,这与红牛一直所阐述的“不放弃”的品牌文化相符合;系列之二《一见钟情》,是为百合网专门定制的,表达了年轻人在都市里的相遇,继而碰撞出感情的火花等。
善于利用潮流话题及娱乐事件进行营销,《@爱》系列微电影广告邀请宁财神作为总策划,安妮宝贝担任总编剧,网络红人黄幻、郭鑫、丁莉和王铮等倾情演出,而且讲述的80后、90后最关注的爱情话题。因此,《@爱》系列微电影广告成为一次引人关注的娱乐事件,自然会引起受众的极大关注。为了造势,团队除了在新浪网首播外,土豆网、凤凰网、电影网等各大网站作为联合播放平台,还授权优酷网、爱奇艺网等网站进行转播。正是整合如此大的宣传平台,才让《@爱》系列微电影广告得到极大的关注和转载,有力地提升了广告主的品牌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董晔,《不可阻挡的微电影广告趋势――谈益达无糖口香糖“酸甜苦辣”系列广告》[J].《中国广告》,2010(10)
②王长武,《微电影的传播特征与市场前景展望》[J].《中国电影市场》,2011(8)
③Lilien G.L .Rangaswamy A.Marketing Engineering[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意识到多见客户、多跑,作为一个营销战场上的新兵。善于和客户做朋友—这是认识到自己的缺乏之处。往往有些客户和我谈起想做些宣传计划,经常都是觉得对方只是想了解了解,并无实质性合作意识,怕被客户拒绝,所以很少与客户见面交流。找到一些信息后,总是心动而不行动。也正如我上次交流会中总结出来的做业务必需做到三点:闻、思、行。
只要能被我闻”都是值得我学习借鉴。只有博学善学,闻—朝闻天下的闻”就是多听、多看、多学。处处留心,多听、多看,才干使自己举一反三,从而发生创新思维。
仅有“闻”不够的一个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头脑永远是发明性工作的必要条件。看过了听过了就要琢磨思考他人是怎么做到谋划工作要求不时创新,思—奇思妙想的思”学而不思则罔。直接的照搬照套是不可取的而且有时候我听到看到太多,思路也会容易混乱,因此更需要思考,来理清思路,找出出路。今天的总结也就好比一个头脑风暴室,这里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大家分享,然后天马行空,奇思妙想,经常能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并立竿见影的解决一些燃眉之急。
在互联网从PC向手机的转移趋势日渐明朗的同时,手机+App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精准定位、互动、整合,三者融合的营销潜力,对越来越多的广告主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实用效果。不过,目前的困局是无线营销的应用尚未被充分挖掘,产业链也还远未成熟,一切都在探索中。
移动互联网的版图正在不断延伸,正将无线营销带进一个全新的成长空间。
艾瑞咨询根据AppsFire的数据整理发现,新型手机应用在用户手机使用总时间中的占比最大,达到47%.平均每一个用户在手机上已经超过20款的应用程序。无论是企业还是媒体,都需要一种更有效地吸引消费者、成本更有优势的营销模式。移动应用广告就提供了一种能够迅速、广泛、低成本的直接覆盖全球客户的手段,因此,品牌制造商、广告公司、移动运营商和媒体公司越来越多地转向移动媒体,以实现他们的营销和广告目标。
如果说201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那么2011年更像是一个营销年,众多应用进入市场渠道,寻求盈利,而具有高度针对性、互动性并且结果可精确衡量的移动应用广告,已经成为开发者们获取收入的最佳方式。
抢占先发优势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类营销信息能够通过各种应用的形式同消费者互动起来,通过精准的匹配找到“主动需求”的适宜人群,能够被信任并被轻而易举地广泛推荐。
艾瑞分析师童斌表示,移动应用广告是几种广告的集大成,既可以做关键字,也可以调用智能终端上的各种各样的硬件功能。总体来说,移动应用有三个方面的优势:第一个是精准。在广告平台后台上可以获取精准的信息,不管是机型,即标准化信息,还是用户行为,一些非标准化的信息,都可以获得。广告主可依此做一些用户的细分,细分广告的投放。第二是位置性。位置性在APP广告有两个层面,一个基于APP周边信息推送,软广告的形式,另外就是基于AR技术整合,将实际信息和虚拟信息叠加,给广告主一个全新的体验形式。第三是互动性。用户可以在使用APP的时候调用终端的各种功能,强化用户跟广告主之间的互动。
2010年中国手机广告市场规模约为17.4亿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率为93.3%.2012年是中国手机广告市场的爆发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5.2亿元,增长率达到83.4%.艾瑞研究院院长曹军波分析认为,通过国外移动应用广告发展的趋势来看,作为广告主,谁先进入这一市场,谁就将迅速获得相当份额的领先优势,并且后来者要花费高昂的代价去颠覆。这对移动市场更大、广告效果更突出的中国会有更显著的效果,这就意味着国内一批领先的广告平台在市场竞争中将占据先机。
随着移动应用广告成为精准营销的新宠,国内的移动广告平台发展非常迅速。移动应用广告平台就是移动广告的运营商,接收上游开发者的应用做媒介嵌入广告条插件,再联系下游广告商投放广告。国内这类平台公司目前已达30多家,主要分四类:一类是有米、多盟,这些属于刚刚创建的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第二类是架势、亿动广告这些做过报刊短信的广告,也参与到移动应用广告里面来;第三类是易传媒、艾德思奇等这些曾经的PC广告平台也参与其中;第四类是一些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还有运营商,同样也布局了移动应用广告市场。对移动应用广告的看好,也为这些企业带来了融资的机会,有米广告、多盟广告都已完成A轮融资,而架势无线已被全球领先的移动营销和广告技术提供商Velti全资收购,这说明国外比较成熟的行业巨头也已进入中国市场争夺这块新兴的蓝海。
潜藏超前风险
尽管无线营销每一个领域都在增长,移动广告、移动互联网应用、数据库、移动应答机制、移动服务等都在增长。但关键的一点是,它们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业内人士表示,现在这个广告平台还处于早期烧钱阶段。
行业的增长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在全球范围内的无线数据用户的持续增长,智能手机和先进的无线网络的广泛扩展,以及移动应用、内容和服务的使用率。
作为基础的移动互联行业,尤其是智能手机行业,以技术的迅速变化为特征,标准不断更新,技术变化剧烈,产品周期缩短,行业态势经常发生迅速的改变。应用产品已经进入国际化的竞争阶段。2010年1月,苹果公司收购Quattro无线公司;5月,谷歌收购移动广告厂商Admob公司;2011年1月,全球知名的移动数据服务公司Motricity与提供移动营销、广告和分析解决方案供应商Adenyo达成收购协议。这些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平台开发者会更受青睐,这对亟须优质应用作为媒介的国内移动应用广告平台将形成竞争的巨大压力。
从客户角度看,广告应用平台还未得到广泛的认可,即使是在高速多媒体3G手机普及的日本,很多企业都对无线营销广告宣传活动不感兴趣。目前看来,很多广告主对移动营销认知度有限,与整个营销市场对比,市场容量还很小。目前中国商业环境,跟欧美相比自由度不够,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个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在应用层面也会存在一些差异,到底是求质还是求量,现在很多平台竞争的焦点聚焦在怎么样争夺更多的媒介资源,却忽视了对客户的培养。
一些方面缺乏高质量的可投放应用造成广告主更加谨慎,会导致这个市场的广告资源比较缺乏,另外一个方面,应用的开发成为热门后,生命周期基本只有三个月,这两种对接产生摩擦的情况下会导致媒介资源没有办法得到良好的消化,媒体价值会失效,这样的困境导致很多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缺乏广告客户,却还在烧钱;另一方面开发者也无法获得比较好的回报。
监测问题也是这个新兴行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移动应用广告平台由于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整个产业链仍缺乏独立的第三方监测机构,平台本身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个双重身份在移动互联网很难跑通。有米广告副总经理柯尧表示,目前必须把角色剥离出去,第三方检测是品牌广告主需要的,因为品牌广告主会用传统媒体的标准衡量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