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推拿

中医推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推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推拿

中医推拿范文第1篇

秋天将罕,家长可以加强预防,并从日常保健做起,坚持每天几分钟保健推拿,加E日常生活上的稍加注意,让小儿远离秋季腹泻,下面就介绍小儿秋季腹泻的日常家庭防治方法:

推拿手法

采用小儿推拿疗法在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时常可取得较好的疗效。治愈后,还可继续做小儿脾胃保健推拿,以减少小儿脾胃疾病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效果,以下介绍几种简单的小儿推拿方法。

大杼穴位于第1胸椎旁开1.5寸,下髋穴位于骶部,适对第4骶后孔处,

患儿俯卧,术者两拇指桡侧缘顶住患儿背部皮肤,余四指放于拇指前方,十指同时用力提拿皮肤,沿两侧膀胱经,先从大杼穴开始向下至下黪穴重复捏提6~9遍,再从下骨蓼穴向上至大杼穴处重复捏提3~6遍,结束治疗。根据年龄、体质强弱不同,调节用力的大小,每日或隔日治疗一次,7天为一疗程。

神阙仿于肚脐,天枢穴位于肚脐旁开2寸,中脘穴位于肚脐上4寸

患儿仰卧。术者中指放干神阙、天枢穴,食指放于中脘穴,力度以皮肤凹陷3~5毫米为宜,顺时针方向揉腹5~6分钟。

嘱小儿站位,并嘱其用同侧手掌开虎口同住膝盖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指尖处为取穴部位,

患儿仰卧,双下肢微屈。术者以两拇指指腹放于患儿两侧足三里穴,力度以皮肤凹陷2~3毫米为宜,左手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方向旋揉2~3分钟,频率80~100次/分钟。

脾俞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位于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焦俞位于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患儿俯卧。术者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分别放于脾俞、胃俞、三焦俞,力度以皮肤凹陷1~2毫米为宜,点揉2~3分钟,先左侧,后右侧。

家庭药膳

山药20克、莲子20克、粳米25~50克熬成粥食用,具有健脾利湿作用,

生米仁30克、鸡内金1只、粳米25~50克熬成粥食用,具有健胃、利湿、消食的作用

感受风寒的寒泻患儿可服用“藿香正气散(丸)”:

暑湿的热泻患儿可服用“葛根芩连汤”:

因饮食不节,饮食不当导致的伤食泻患儿可服用“保和丸”:

中医推拿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医;经络;脊柱;推拿疗法

中医经络脊柱推拿疗法是以中医的经络脏腑理论为依据,以现代医学中的脊柱解剖为指导,应用中医按摩的多种手法,并配合中药膏摩、拔火罐、艾灸、针刺等综合方法,作用于脊柱及背腰部的经络穴位和肌肉组织上,以预防和治疗脊柱骨关节和相关脏腑疾病,由于目前仍然无法阐明脊柱推拿的作用机制,临床上存在着盲目使用推拿手法的倾向,这是防碍脊柱推拿手法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脊柱推拿专业人员必须审慎地考虑本专业所面临的问题,以便为将来脊柱推拿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发展与现状

中医脊柱推拿治疗内脏疾病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矣,”经文中指出按揉脊柱两侧的背俞穴(心俞、厥阴俞),可以治疗寒凝气滞血虚导致的心痛,背俞穴共有心、厥阴、肺、肝、脾、肾、胆、胃、膀胱、大肠、小肠俞穴。可以治疗与其相应的脏腑、五官七窍、皮肉筋骨等病证。

中医脊柱推拿手法是由中医按摩手法衍化而来,其理论基础源于中医理论,临床广泛应用于中医各科,其手法操作形式和治疗风格常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20世纪70年代,一些推拿治疗师运用中西 西结合的理论,根据现代医学,解剖学和生物力学,总结出了脊柱旋转手法,在颈椎病和腰椎病中广泛应用。

脊柱推拿疗法在中医骨伤科、推拿科、针灸科和理疗科等应用广泛,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治疗疾病的种类也逐渐增多,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和一些慢性颈腰痛患者,以及一些脊柱源性的内脏疾病等,由于缺乏对脊柱推拿手法的定义和使用范围及权限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因此,脊柱推拿手法的命名及适应证比较混乱,再加之基础研究相对落后,所以,一些脊柱推拿疗法的基本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脊柱推拿手法的治疗依据,能否将棘突偏歪作为使用旋转手法的治疗依据等等。目前,中医脊柱推拿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颈部手法有旋转法和板法,其中扳法包括斜扳法和定点斜扳法,胸部手法有旋转法,扩胸牵引法和对抗复位法,斜扳法和后伸扳法,其中斜扳法包括侧卧位斜扳法,仰卧位长柄式斜扳法和坐位斜扳法,后伸扳法包括双腿后伸扳法和单腿后伸扳法[1-3]。

我国脊柱推拿疗法的基础研究包括解剖学,脊柱生物力学和影像学等几个方面,其中解剖学主要是集中在腰椎上,观察的内容包括腰椎旋转和后伸时腰神经受牵拉的椎扳移动情况。近年来,我们对临床解剖研究所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对颈椎推拿时所产生的咔哒声响进行了研究,影像学的研究集中在颈部,主要是研究颈椎的旋转手法对颈部骨性结构的影响,头颈部旋转及后伸对椎基底动脉血供的影响,脑血流图等检查,颈椎半脱位的临床意义等。

2 存在问题

2.1 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近几年,不少中医院校开始招收推拿专业本科生,但大多数推拿医生多是经过短期培训、进修或转行而来,所学的内容基本上是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对基本的骨科学和解剖学了解甚少,以致一些颈椎手法治疗者对凡主诉有颈痛或是腰腿痛的患者,均要对脖颈和腰腿施一下扳法,从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人为伤害,如脊柱骨折脱位,肋骨骨折,神经损伤等,甚至造成截瘫或死亡,目前这类临床报道还有增无减。

2.2 缺少大样本的临床对照及随访观察 目前虽然临床和基础研究水平较低,但脊柱推拿疗效好的报道较多,虽然这几年在基础研究方面有一些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研究工作,但大多显得零乱而肤浅,所以,相对临床发展来看,脊柱推拿手法的基础研究近乎于空白,与临床的发展极不相称。

2.3 手法命名混乱复杂 有的是以人名来命名,有的是以地域命名,而大多数是以手法的形态命名,脊柱推拿手法,命名上的混杂不利于推拿疗法的发展,也增添了学术交流的困难,虽然几年前有人提出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但仍未引起业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转贴于

2.4 医政管理疏漏 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中医院校或团体纷纷举办各类短期培养班,有些新闻媒体还把推拿宣传成“特异神手”,使脊柱推拿手法被庸俗化了,或被认为只是按按捏捏而已,或被认为是带有神秘色彩的技艺,这些都给推拿疗法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4-6]。

3 解决措施

3.1 提高脊柱推拿的科学性 在脊柱推拿手法的治疗方法,疗程设计和疗效评定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

3.2 提高从业者的专业素质 作为脊柱推拿治疗者,必须掌握必要的骨科学,病理学,生理学,解剖学和一些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3.3 制定较明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3.4 加强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脊柱推拿手法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果我们能对国外的推拿整骨等疗法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将会有利于我们的提高和进步。让中国的脊柱推拿疗法进入一崭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伊智雄.实用中医脊柱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

[2]吴建国.中医经络学的运用与发展思路探讨[M].中华中西医杂志,2006,7(2):35.

[3]庞建苛.小儿推拿历史与发展初探[J].中华推拿疗法杂志,2004,2(2):48.

[4]周信文.实用中医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

中医推拿范文第3篇

1 腰肌劳损的分类

腰肌劳损可以分为急性腰肌劳损与慢性腰肌劳损,其因为发病原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急性腰肌劳损多是因为猛力冲击造成韧带损伤或者负重过大造成肌肉的强力收缩引起肌纤维出现断裂,这些急性的伤患主要发生在腰骶、髋关节或者腰部两侧的骶棘肌。急性腰肌劳损由于多是因为过力扭转而产生,患者即刻出现腰部剧烈疼痛的症状,身体活动受阻,不仅坐卧、翻身出现不便,严重者甚至不能起床,深呼吸或者咳嗽都会加剧疼痛感。部分患者在扭伤后1到2天才会出现腰部疼痛的症状且逐渐加剧。

2 中医推拿治疗腰肌劳损的方法

中医推拿法治疗腰肌劳损的步骤可以分为三个,首先是“问”,即询问患者的病史。其次是“推”,即采用具体的推拿手法。最后是“嘱”,即医生对患者进行注意事项的嘱咐,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2.1 “问”。医生应当首先询问患者的腰痛的病史。询问患者腰部是否受过任何形式的外伤,询问其是否需要长期在特殊环境中劳作,观察期坐姿进而询问其是否有不良的睡姿。在此基础上,问清患者疼痛的临床表现,如具置、在天气变化或者剧烈劳动后的加重或者减轻的情况。观察患者的活动功能以及体态有无明显变化,检查其骶棘肌是否出现条状。按压患者腰部判断其有无特殊的压痛点。通过以上方法,排除与腰肌劳损临床症状极为相似的其他病症如腰椎结核、陈旧性腰椎骨折等等。只有充分了解患者的各项情况,才能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恰当的推拿疗法。转贴于

2.2 “推”。推拿疗法的治疗目的在于舒筋活血,解痉止痛。医生应选取患者的腰部关键穴位如大肠俞、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委中、承山等等。首先让患者处于俯卧,医生根据“轻-重-轻”的手法温和地按揉患者腰部,进行由上及下的放松腰背肌肉,待患者肌肉放松后用掌根在患者的疼痛处按揉2分钟。其次,医生应当用双手的拇指,按照腰部两侧穴位的顺序,依次点揉患者的三焦俞、肾俞等穴位,以患者有酸胀感为止。然后,使患者保持左侧卧位,医生此生应当一只手置于患者肩部,一只手置于其臀部,将其腰部进行最大程度的旋转,进而双手同时用力反方向扳动患者腰部。在进行上述操作时,一定要注意动作果断、力道平稳,两手的动作应当协调一致,此外还要注意扳动患者腰部时应当注意把握合理的幅度,不能超过人体生理极限。接下来让患者保持右侧卧,进行相同的扳压手法。完成上述步骤后,用手掌虚拍腰部两侧的肌肉,使皮肤微红。最后,采用掌擦法摩擦患者腰背两侧的膀胱经,使患者皮肤达到微热为度,进而用桑枝棒对患者的腰骶部进行拍击达1-2分钟,治疗结束。

2.3 “嘱”。最后,医生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特点,对患者进行保护措施以及锻炼方法的恰当指导。医生应当嘱咐患者注意天气变化,对腰部采取特殊的保暖措施。还应当嘱咐患者注意不能进行强度过大的劳动,可以适当活动腰部肌肉,但一定要注意不能过分牵扯已受损肌肉。最后,医生还应当提醒患者注意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坐姿,有意识改变错误的睡姿,以巩固推拿疗效、尽快恢复健康。只有医生与患者紧密配合,才能在最短时间内取得最佳疗效。医生在治疗结束后应当给与患者热心、耐心的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才是彻底治愈腰肌劳损、改善腰部酸痛的根本解决之道。

3 推拿结合其他中医疗法治疗腰肌劳损

中医推拿对于治疗腰肌劳损效果显著,若辅以其他中医治疗方法如火罐、针刺、中药等则能更好的缓解腰部不适感、治疗腰肌劳损。

推拿结合拔火罐的方法,可以对推拿治疗腰肌劳损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拔火罐不仅可以去湿通络、温经散寒,还能刺激神经、调解神经体液功能。这是因为火罐的热量可以使毛细血管扩张,进而促进血液循环、增大血流量,这对于机体组织的代谢功能、免疫能力都很有帮助。拔火罐可以使腰部受损部位更快康复,与推拿法相结合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疗效。

针刺也是常见的辅助推拿治疗腰肌劳损的中医治疗方法。针刺具有祛瘀活络、止痛通气的作用,结合推拿的松解手法如牵拉、按揉等,可以有效的是粘连得腰肌筋膜分离开来,以改善腰部的血液循环,“通则不痛”即为其具有显著疗效的根本原因。

除了火罐、针刺之外,在推拿后服用中药也是常见的辅助疗法之一。中药具有从内部改善人体血液循环、通经疏络、活血化瘀、止痛通气的作用,加之推拿疗法的筋活血,解痉止痛的作用,内外结合,标本兼治,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推拿范文第4篇

1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中风偏瘫推拿方法的改进

目前临床中多用既往的常规推拿方法来治疗中风偏瘫,这些推拿方法为绝大多数推拿临床医生所运用。其操作的主体部分即操作的重点为循经推拿及循经穴位按摩。选取的经络是在“治痿独取阳明”理论指导下,多选取手足阳明经,也有部分临床医生将之拓展为取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而事实上,人体经络系统除了经脉以外,还有皮部与经筋部分。上述既往推拿多是在经脉及其循行路线的穴位上操作,强调的是经脉,对皮部及经筋的重视不够。皮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部,在人体分布最广,因此应该重视皮部的应用,尤其是中风偏瘫伴肢体麻木甚至失去知觉者尤应重视皮部的推拿操作。此外,还应重视对经筋的操作。有学者认为[2],经筋可能是与经络不同的相对独立部分,经筋系统与经络系统是两个不同的部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因此,对于运动功能失常的“筋不用”性疾病如中风后偏瘫的推拿治疗就应该重视经筋系统。在中医针灸医学中,有“巨刺”与“缪刺”的方法,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针灸取穴方法。其主要中医学理论依据在于“维筋相交”及人体左右分阴阳及“从阴引阳”等理论。基于此,在应用推拿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时同样要运用“维筋相交”及人体左右分阴阳的理论来进行“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推拿操作。针灸治疗上,《扁鹊神应玉龙经》中明确提出:“中风半身不遂,左瘫右痪,先于无病手足针,宜补不宜泻,次针其有病手足,宜泻不宜补……。”因此,采用手法治疗时同样应该在健、患侧操作。综合上述理论分析,提出改进后的推拿方法宜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既往中风后偏瘫推拿方法加以改进:①尽可能地在配合油性介质的情况下,直接在皮肤上进行操作,充分发挥皮部的治疗作用。操作时,要用力度适宜、接触面大的手法,如推法、擦法,甚至是抚法等,以保证力的作用部位在皮部而非肌肉、筋骨。②对于经筋所在部位(多位于关节附近)亦应引起重视,推拿有意寻找这些经筋结节病灶并进行手法操作。③不应只操作患侧肢体即瘫痪侧肢体,要像操作患侧肢体一样同等重要地重视健侧肢体的操作。

2现代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中风偏瘫推拿方法的改进

现代康复医学理论认为,推拿手法对中风后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主要机制为:①通过手法刺激的输入,以促进受损神经的再生发芽与功能重组。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减轻脑组织及其周围组织的水肿,促进受损脑组织的康复。③改善肢体关节活动,改善全身血液循环,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消除肢体肿胀,对关节障碍与肢体肿胀等后遗症与并发症起到康复作用。现代医学关于中风偏瘫的康复认为[3],中风偏瘫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需要经过6个阶段,即Brunnstrom分期的6个阶段,此6个阶段又被粗略地分为软瘫期和硬瘫期。如为软瘫期,推拿手法应在整个上、下肢的皮肤、肌肉、骨骼及神经干等不同层次和不同部位上进行操作,从不同的结构层次操作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手法对不同部位神经末梢与神经干的刺激,以增加对受损脑组织刺激的输入。此外,在软瘫期尤其要重视对健侧肢体的手法刺激,因为在此期,对患侧肢体进行刺激,难于被中枢神经感知,因此发放的神经冲动相对较少,而采用手法对健侧躯体进行刺激,则可以经中枢神经的相互交叉调控来达到激发患侧残存神经元、促进潜伏通路及休眠突触活化的作用[4]。如为硬瘫期,推拿手法宜在上肢的伸肌肌群及下肢的屈肌肌群上操作,这样的推拿操作方法可以使上肢或下肢的屈肌肌群和伸肌肌群之间不平衡的肌张力重新回到协调平衡状态,有利于痉挛期(硬瘫期)的康复[5]。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受器,分布广泛,因此,还要重视对皮肤的操作,通过给予推拿手法可以增加刺激的输入,对于促进受损脑组织的功能重组与再生发芽可能有利。此外,具有反射与传导功能的中枢神经脊髓,其发出的脊神经的皮支广泛地分布在人体脊柱中轴区域如督脉的循行部位,因此操作时要重视督脉部位的操作。人体大脑发出的脑神经支配躯体是左右交叉的,但其交叉部分是指大部分而非全部,仍有少部分是不交叉的,因此操作时除了要操作患侧肢体外,还要操作健侧肢体,且健侧肢体对手法刺激较患侧更为敏感,可以充分发挥患侧与健侧肢体刺激输入对病侧受损脑组织的治疗作用,这与中医针灸疗法中的“巨刺”有异曲同工之妙。

3小结

中医推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减肥;中医;针灸;推拿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18-01

肥胖症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与物质生活方式有关,可引发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临床应用中医针灸推拿法减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且该法无毒副作用、疗效持久,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2]。本研究探讨了中医针灸推拿疗法及其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肥胖症患者56例,其中,男9例,女47例;年龄在17-51岁之间,平均为(33.6±11.5)岁。根据其体重指数(BIM)进行分类,其中,17例为轻度肥胖(BIN超出标准值的20%-30%),33例为中度肥胖(BMI在30-40kg/m2之间),6例为重度肥胖(BMI在40kg/m2以上)。

1.2方法

1.2.1针灸疗法

取穴:基本穴取上中下脘、大横、水分、天枢、足三里、带脉以及三阴交,针法为平补平泻。辨证取穴:胃腑实热型加取曲池、内庭、支沟以及腹结,针法为泻法;虚湿盛型加取丰隆、太白以及阴陵泉,针法以补法为主;脾肾阳虚型加取太溪、肾俞及脾俞,针法为补法;肝郁气滞型加取肝俞及太冲,针法为泻法。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可视自身实际情况取舒适,并对取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取40-75mm直径的毫针予以快速进针,并在得气以后,据病情应用针法,实证予以补法,虚证则予以泻法,结束补泻疗法后,于针柄上连接G6805电针治疗仪,予以持续波针刺,控制强度应以患者能够耐受为限度,控制留针为30min。在针刺治疗的前3d为1次/d,此后改为隔天1次,以30d为疗程。

1.2.2耳穴贴压疗法

取穴:取神门、内分泌、三焦、饥点、交感、胃脾、皮质下、肺、大肠等穴。

操作方法:每次治疗时可取穴3-5个,在穴位上贴敷王不留行籽,并以胶布进行封贴。于餐前30min以及睡前自行按压耳穴,按压时间为2-3min,力度以局部存在酸疼感为限度,春动季节为每2d进行1次,夏季则每隔1d进行1次。两耳交替轮换贴压,以单侧耳廓10次为疗程。

1.2.3推拿法

该法主要是进行腹部推拿,分为以下几种:(1)点揉法:穴取气海、天枢、中脘、关元以及水道;(2)叠掌摩腹法,双掌重叠摩按腹部;(3)运腹法:以双手的手掌吸顶患者的脐部,并进行顺时针按摩;(4)揉捏法:以双手十指用力抓紧皮下脂肪并进行揉捏,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限度;(5)揉捏法:以双手的指掌对腹部进行揉捏,注意手法应缓和,力度应均匀持久。

1.3疗效评价

显效:患者的BIM恢复正常范围或降低20%-30%;有效:患者的BIM降低了10%-20%;无效:患者的BIM指标降低不足10%或者加重。

2结果

本组56例患者中,有30例(53.6%)为显效,24例(42.9%)为有效,2例(3.6%)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6.4%(54/56)。

3讨论

3.1肥胖症的中医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肥胖症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劳作运动不足、七情过度以及痰饮水湿等因素有关,脾胃功能失调、脂浊痰湿内聚以及水谷精微输布不畅乃其组要病机[1,2]。患者过食肥甘以及膏梁厚味之物可引发肥胖,或者肌肤内停痰水湿、脾肾气血等均可导致肥胖,此外,进入中老年以后,人的肾气渐衰,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也将逐渐减退,可导致水谷精微无法正常地输布,从而在体内积蓄,进而引发肥胖[3]。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由于其症起与脾胃肾以及三焦功能失调等有着密切关系,故中医治疗多疑脾胃及任脉经腧作为主要穴位。

3.2针灸推拿减肥的原理分析

祖国医学学认为,机体实际上是一个内外相协的整体,机体的体表异常变化与内脏功能失常紧密相关,而经络则是内外联系的关键枢纽[4]。针刺腹部穴位能够刺激腹腔中分布的内脏神经以及周围组织,可引发内脏系统产生应激反应,从而直接性地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并可引发机体全身性的变化[4]。利用中医辨证取穴,以针灸推拿手法刺激全身经络运行,可有效调节脏腑功能,并可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有效促进胃肠道蠕动,从而促进机体将胃肠内容物排出,同时配以补气补血以及温经散寒疗法,即可将体内多余的脂肪消耗、转化,实现减肥效果。

现代医学认为,中医针灸减肥作用可能是由于针灸能够激活体内的乳酸脱氢酶,提高其活性,从而加速糖代谢,控制血糖水平,从而减少可转化为脂肪的能量;同时,针灸可降低血液中的胰岛素含量,从而减缓糖脂转化,加速脂肪的分解过程[3,4]。通过辨证取穴位实施推拿按摩法,综合推法、拿法、按法及摩擦法等刺激穴位的反射区,反射通过静脉可刺激机体的部分器官或者组织产生应激活动,有效加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可促进脂肪的消耗。

3.3针灸推拿减肥法的取穴

中医针灸推拿法取穴主要以中医学术思想作为指导依据,结合辨病辨证理论进行取穴施治。通常基本取穴包括气海、脘穴、大横、天枢、丰隆、足三里、关元以及三阴交等,配穴则主要包括脾胃肾三经以及带脉等,并可随证加减。其中,足三里具有补益脾胃以及助运化滞等功效;丰隆具有通腑化浊等功效;三阴交可调益肝肾,并可健脾利湿;天枢有化痰利湿、健脾和胃以及调节阳明经气等功效;关元可调理下焦,并可化气利湿[3]。针灸推拿通过调整内分泌系统以及阴阳平衡等,在减肥的同时可调治脏腑功能紊乱,并促进机体养生保健等。本组对肥胖患者应用中医针灸推拿治疗,总有效率达96.4%,提示中医针灸推拿疗法治疗肥胖症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其志,何航行.谈谈中医减肥[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2):375-375.

[2]戴景.中医针灸减肥[J].包头医学,2011,35(4):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