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郑人买履翻译

郑人买履翻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郑人买履翻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郑人买履翻译

郑人买履翻译范文第1篇

一、注重朗读,培养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朗读方法有多种,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不一而足。但我认为,在教学中范读、默读、朗读、齐读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范读,文言句读与今有别,教师须几经领读,使学生学会断句,掌握音节停顿方法,方能使学生读顺、读懂原文。否则,就会造成错误的理解。教师范读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范读之后,再进行其他方式的朗读,这是其他任何教学活动所不能取代的一种训练。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朱自清先生曾说:“我可还主张中学生应该诵读相当分量的文言文,特别是所谓古文,乃至古书……这是古典的训练,文化的教育。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称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多读熟读也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熟读背诵,加深了理解,积累了知识,形成了语感,才能充分发挥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积累方法,培养迁移能力

语文大师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注重传授方法。只有在课内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和古代文化常识,掌握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文言句式等,才能举一反三,为课外文言文阅读得高分打下坚实的基础。

1.注意积累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的实词

(1)迁移法。是将学习过的课内文言文中的常见词的含义加以记忆、积累,在遇到课外文言选段中相同的词时,直接将其含义迁移过来的方法,它是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最基本的一种技巧。

(2)组词联想法。在单音节词的前或后加词,组成双音节词,再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如“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一句中“利”的解释是“利益,好处”。

(3)词性转换法。虽然初中阶段并不强调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词性,但学生要对此有一定的意识。如:名词转换为动词,形容词转换为动词,名词转换为状语等,了解词性的转换,对于更好地疏通文义还是很有必要的。

(4)通假寻义法。在本义和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通假字往往声音相同或相近。

如“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中,“趣”同“趋”,解释为“疾走”,引申为“争取或追逐”。

2.注意归纳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

初中阶段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文言虚词并不多,烟台中考主要考查“之、其、而、以、于”5个文言虚词,掌握它们的基本用法,有助于阅读课外文言文。建议师生在复习中列表加以归纳,每一个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列出课文中的例句,一目了然。掌握了它们的常见用法,对于课文文言文出现的虚词,也就不难理解了。

3.注意归纳一些常用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学生熟练掌握,句意的疏通问题将迎刃而解。常用的文言句式有以下几种:

判断句:用于表示判断的词常有“……者,……也”“……者”

“……也”等。

疑问句:疑问代词(谁、何、安、焉)等,疑问语气词(乎、耶、

邪)等。

被动句:被动词(于、为、为……所)等。

否定句:否定词(不、未、非、无、否)等。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数量词后置等。

4.做好练习题,强化知识重点,训练迁移能力

要巩固所学内容,就得多练习。练习的设题要灵活多变,要突出每篇文章的特点,要尽量符合中考的设题要求。如:古诗词理解性默写,解释单字要练习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不同含义,文言文翻译是练习古今异义词的差异,增、删、调、补、换等句子的不同译法。

5.要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郑人买履翻译范文第2篇

学生们普遍认为学语文是件枯燥的事情:提及文言文、作文就头疼。大量的阅读理解与繁琐的赏析,渐渐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甚至让他们对语文学习心生反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想办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爱和快乐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知识,从而使他们变得更有想象力。

其实,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激情、充满诗意、灵动而富有情趣的。想象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充满激情和笑声的课堂教学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探究,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才敢提出问题、大胆发言和辩论。

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寓言二则》时,学生都知道“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但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会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怎样将这两则寓言记录下来的呢?我们现代人怎样理解古人记录的那些文字呢?”这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和现在的语言不一样,好多词语不懂!”有的回答:“需要把那些字词跟英语一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老师接着说:“好,那么我们就对照注释,试试用自己的方法翻译文言文,看谁翻译得最流畅、最准确。”老师的引导,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阅读的主动性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过于重视传授知识,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解读,并向学生作繁冗的讲解,导致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显得很被动,从而难以主动阅读、形成语感。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阅读,提高读书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我感受和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阅读的主动权。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必过分强调学生的背诵能力,应该培养孩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经常性的诵读,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形成语感。在读中感知、领悟、品析,语感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他们最清楚自己究竟喜欢读什么、用什么方式读、怎么读,有一定的自主性、独立性,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预设启发思考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阅读,在已有的语感基础上,自己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中归纳解决问题的规律,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展开阅读实践活动。例如:在讲授《狼》《晏子使楚》等课文时,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情节进行表演式朗读。这样,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以及实践互动中增强语感,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课内外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1.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

教师在讲授语文课本知识的时候,最好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鼓励学生主动搜集课外资料,并对其进行整合,使学生在搜集课外知识的同时能够学到更多的课内知识。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扩展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增长学生的见识,还能提高其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教学《飞鸿滴翠记黄山》的时候,教师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和黄山有关的信息资料,并让学生自己下载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如此既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他们阅读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学生还会认识到阅读的课内外相通性:阅读并不是孤立的,和课外活动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2.将书本与生活相联系

现实生活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处处留心皆学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大自然、阅读生活的能力,而不能让学生读死书,不了解生活的变化。学生应该从生活中获取更多的资源信息来拓展自己的视野,加强自己的生活体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例如,在讲授邹韬奋的《母亲》和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针对文中的细节描写,从生活中找到与之类似的生活情景。这样还可以让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懂得父母之爱,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懂得感恩。通过将课本与生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四、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培养其自主阅读的能力

郑人买履翻译范文第3篇

从自然环境、经济生活、文化传统等方面分析了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的产生和发展,并根据喻义和喻体的关系研究了二者的特征,得出:在英汉语言文学阅读语翻译中,要结合不同国家、民族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语境来研究。

英语和汉语都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汉语中,成语、习语、谚语以其精炼、优美、生动而富有表现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样,在英语中,也有许多广为流传的较为固定的、富有涵义的语句,俗称习语或谚语,即idiom。汉语的成语与英语的idiom虽然不是完全对应,但是二者都具有形式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都是其语言的精髓,大大提高了其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一、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形成与发展因素分析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同时还要受外部因素的影响,词汇是受外部因素影响最大的部分,其中成语习语最能反映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特征对英语idiom和汉语成语的不同影响。

1.自然环境、经济生活的差异与成语习语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有着显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由此发展的不同的经济生活。

在地理位置方面,我国的文明发祥地在黄河流域,因此许多成语都与黄河或江河有关,比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逆流而上、隔岸观火、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等等。在气候上,我国地域宽广、气候多样,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以及中原气候差异较大,这种情况在成语中也有很好地体现,如:风云变幻、风和日丽、天寒地冻、阴雨绵绵、风驰电掣、大雪冰封、云清风淡等等。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汉语成语中很多是与土地和农业相关的,如:斩草除根、披荆斩棘、席地而坐、瓜熟蒂落、瑞雪兆丰年、良莠不齐、风马牛不相及,鸡飞狗跳、水到渠成等等。

英国诗歌岛国,四面环水,也就有了许多与海洋、捕鱼、航海相关的idioms,如: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英语的idiom中经常会用fish来比喻事物,相对于鱼来说,中国更常见的和吃的是蔬菜,因此汉语有一个俗语叫“捡到框里都是菜”与之相对应。与与航海相关的idiom还有“be in the same boat”(处于同样的境地),“to take the wind of one’s sails”(阻止某人事业的发展),“to get one’s sea legs”(习惯海上生活)等等。

中国东部虽然也临海,但是文明发源于中原地区,离海洋较远,因此汉语中的“海”多让人觉得遥远和神秘,如:大海捞针、沧海桑田、海市蜃楼、天涯海角、海阔天空等。

与我国多样化的气候相比较,英国气候较为单一,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夏温差不大,全年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常年多雨,晴天较少,所以英语中有“make hay while the sun shine”(晒草要趁太阳好)表示做事要抓住时机。英国盛产蘑菇,因而英国人长用like mushroom来形容一种事物大量生产或迅速发展。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南方盛产竹子,汉语成语中用“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快速发展。

2.民族的历史文化差异与成语习语

英汉民族都有各自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诞生过很多灿若群星的伟大作家,创造出彪炳史册的文学巨著,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典故、神话、寓言故事和历史人物传记。这些历史文化素材反映到成语中,给语言染上了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

汉语中有许多描写古代战争的成语,如与秦赵相争的有“价值连城”、“怒发冲冠”、“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和楚汉争霸有关的“取而代之”、“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等。与历史人物和事件相关的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班超“投笔从戎”,《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说曹操曹操到”、“身在曹营心在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都浓缩了特定的历史事件,寓意深刻。

英语中也有很多反映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习语。例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相传古罗马凯撒等将出征时,常烧毁船只,士兵无任何退路,只能勇往直前,背水一战。Hang by a thread/fair(千钧一发、危在旦夕)。这个比喻来自达摩克里斯的剑,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叙拉古国王戴奥尼夏请他的廷臣达摩克里斯赴宴,要他坐在以一根头发丝悬挂的剑下,以示君王处在危难之中。另外还有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这样的成语。

汉语中有好多来自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中的成语。“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八仙过海”等是来自神话传说;“愚公移山”、“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叶公好龙”、“郑人买履”、“塞翁失马”等都是出自寓言故事。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来自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the apple of discord(祸根、争端)。也一些来自伊索寓言,如cry wolf(发假警报),fly on the wheel(狂妄自大的人),Hobson’s choice(无选择余地),the touch of Midas(点金术)等等。

二、英语idiom与汉语成语的特征比较

1.成语中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第一,喻义和喻体都相同。虽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自然环境、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心理,但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都有一些共识,因此,人们对比喻的认知心理基本相同。在英汉成语中有很多比喻的喻义和喻体都相同。如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new wine in old bottle(旧瓶装新酒),walls has ears(隔墙有耳),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英汉语境中是喻义和喻体是对应的。

第二,喻义相同,喻体不同。人类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各民族文化又有鲜明的个性。英汉成语中有些喻义相同,但是喻体不同,而这只存在部分对应关系。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杀鸡取卵),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no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第三,喻义和喻体都不同。由于民族生活习惯差异、思维特征差异而引起民族语言的差异。英汉成语中,有些成语的喻义和喻体之间完全不对应。这种形似而已不似的成语在翻译时根本不能互译,意思相差甚远。如:black sheep就不能译为“黑羊”,而是“害群之马”的意思;to call somebody names不是“叫某人的名字”,而是“谩骂某人”;to pull one’s leg不是“拉后退”,应译成“取笑某人”。

2.成语内部形式与结构的相比

汉语成语的语言特色主要表现在语音的双声、叠韵,文字简洁明快,多以四字构成;英语习语的语言特色则利用发音的和谐,文字简练,朗朗上口,以利于记忆。主要有以下形式:

郑人买履翻译范文第4篇

(1)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

(2)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

【古今异义】

(1)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古义:朝廷;今义:官职名)

(3)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4)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

(5)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6)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古义:快步走,这里有“奔”的意思;今义:表趋向)

【词类活用】

(1)手自笔录(名词作状语,表行为工具,用笔)

(2)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3)戴朱缨宝饰之帽(名词作状语,表行为工具,用朱缨和宝石)

(4)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5)缊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缊袍)

(6)余立侍左右(名词作状语,站着)

【一词多义】

(1)朝:A.余朝京师(朝见)

B.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C.朝服衣冠(早晨)(《邹忌讽齐王纳谏》)

(2)冠:A.既加冠(ɡuān)(加冠指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的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已经成年。)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帽子)(《核舟记》)

(3)见:A.假诸人而后见也(看见)

B.才美不外见(xiàn)(通“现”,显现)(《马说》)

(4)借: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都是借的意思)

B.借第令毋斩(即使)(《陈涉世家》)

(5)请:A.俯身倾耳以请(请教)

B.曹刿请见(请求)(《曹刿论战》)

C.战则请从(请允许我)(《曹刿论战》)

(6)少:A.自谓少(shào)时用心于学(少年)

B.宾客意少舒(稍微)(《口技》)

(7)遗:A.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èi)(给予,赠送)

B.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出师表》)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给予)(《出师表》)

(8)质:A.援疑质理(询问)

B.黑质而白章(质地,底子)(《捕蛇者说》)

(9)致:A.无从致书以观(得到,指买得起)

B.非咨询不穷其致(事理)(《治水必躬亲》)

(10)至:A.礼愈至(周到)

B.至之市(到)(《郑人买履》)

(11)诸:A.今诸生学于太学(各,众)

B.假诸人而后见也(之于)

【重要词语】

(1)尝趋百里外(奔向)

(2)无冻馁之患(饥饿)

(3)以衾拥覆(被子)

(4)俟其欣悦(等待)

(5)生以乡人子谒余(拜见)

(6)言和而色夷(平和)

(7)援疑质理(引,提出)

(8)负箧曳屣(箧:书箱;屣:鞋子)

(9)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沃灌:盥洗)

(10)寓逆旅(客舍)

(11)烨然若神人(光彩闪耀的样子)

(1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廪食,即伙食费用)

(13)撰长书以为贽(书:信;贽:见面礼物)

【重要句子】

(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如果他们的学业有不精通的地方,德行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别人的过失呢?〕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重要句式】

(1)弗之怠。(弗怠之,不放松抄书,宾语前置)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以是/是以”属固定结构)

【文意提示】

本文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论证:吃的方面,“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裘葛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对比之后,结论便自然得出:在如此优越条件下如不能有所成,那就不是“天质”低下的问题,而是用心不专的问题了。

【拓展延伸】

古人刻苦求学事迹:

①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以锥刺骨。

②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③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④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⑤晋朝,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后人不必要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中考链接】

(2012湖北襄阳卷)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蒙乃始就学

(2)不敢稍逾约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结友而别 足肤皲裂而不知

B.自以为大有所益 益慕圣贤之道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当余之从师也

D.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郑人买履翻译范文第5篇

一、沟通教学,提高效率

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处理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教与学之间进行沟通,使教学过程和谐融洽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学生回答了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就能使学生很快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从而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作出调节。对了,强化正确的答案和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过程;错了,重新检查输入信息或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过程,明白出错的原因,并及时纠正。如果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和看法,置若罔闻,不作评价,师生之间便得不到沟通,教学过程就会脱节,学生不知道学习结果的对错,教学效果就会严重影响。

如有位老师在上阅读课《在仙台》一文时问学生:鲁迅为什么要学医呀?学生回答说:因为鲁迅的父亲是得肺病死的,他看到中国医学非常落后,许多人有病治不好,他感到非常心痛,决心学医救国,所以到日本去学医。

学生的这一回答是基本正确的,只是他的话语中没有把最重要的信息加以突出。教师评价说:对,答得很好。你讲的话里最重要的是鲁迅想要学医救国。他父亲是生病死的,他不仅仅是因为父亲的病没治好而去学医,更重要的是想学医救国,就跑到仙台去学习。

他的评价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强调了重要的信息,使学生对正确答案理解得更加清楚。

二、调动情绪,激发热情

对学生正确的回答,富有创造性的看法、意见,教师及时予以热情洋溢的评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课堂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信心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有位老师在上《故乡》一文时,当一学生回答说:“迅哥儿是作者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时,这位老师喜不自胜:这话说得多好啊!语言多丰富啊!录音机已经把这话录进去了。

我上《小桔灯》一课导入时,问学生桔子除了吃还能有什么用,学生在我的启发下讲了许多关于桔子的功能,我及时进行评价说:对了,你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看了很多课外书,了解不少生活常识,有些知识比老师还丰富呢!

看着学生一个个洋洋得意的表情,我知道我的这句简简单单的评价,大大刺激了他们的学习神经。有时候一句简单的评价性语言,对于调动学生情绪、激活课堂气氛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正是因为教师的评价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科学地采用正确、合理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地变通与运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尝试并探究了一些方式方法,如:

诱发式。一般用于启发诱导学生继续思考、答问。例如:“看,大家的积极性多高,一个个都回答得相当不错了,看还有谁能超过他们!”

赞赏式。主要用于肯定、赞扬学生的问答。例如:“这一点概括得多好啊!这位同学多会读书啊!就要像他这样读书!”

协商式。可以用来帮助学生修正答案。例如:“意思是可以的,不过我跟你商量一下,你刚才用的这个词语能不能换一个更恰当的?”

鼓励式。一般用于鼓励学生发扬成绩,克服不足,提高学习质量。例如:“你朗读得不错,但是还要进一步体会作品的感情。”

壮胆式。主要用于鼓励差生或答问不确切的学生。例如:“你讲得很好,但答案不是固定的一种,大家还可以各抒己见啊。说错了也没关系。”

逗趣式。旨在鼓励学生尝试发言。例如:“不太准确也No Problem(没关系)。这个问题是难了点儿,但如果谁能言之有理,我们就为他鼓掌。”

追问式。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让其思考回答得更全面些。例如:“你的这一点很有道理,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

补充式。用于补充、纠正学生的答案,对学生回答中的正确部分进行肯定的基础上再加以补充,使答案更加严密。例如:“‘反抗意识’,说得好!但说‘自发的反抗意识’更好。”

反诘式。用于学生答问的质疑、反问,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例如:“(愚公)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生答:不到。)“不到?从哪里知道?”

归纳式。用于归纳总结教学内容。“同学们充分发表了意见,都很有见解。我要说的都被你们说完了,我只能把大家的意见稍微归纳一下:……”

肯定否定式。对学生学习结果中的正确、合理的部分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不合理的部分予以否定。例如:一位学生朗读诗歌,他读得非常认真,声音浑厚、洪亮,只是停顿不恰当,像受潮后又烘干的鞭炮似的,一会儿打连发,一会儿放冷炮。读完后我评价说:“这位同学朗读声音响亮,音色优美,可惜节奏没有把握好,以后多加注意。”

还有,如:间接式、命名式、夸奖式、点睛式、引申式、概括式、赏析式、婉言式、暗示式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在具体评价时可以根据特定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师如能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方式,方法得当,定能增强评价的效果。

另外,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还应特别注意语言的运用,我想主要强调以下两点:

1.态度鲜明

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对的就加以肯定,错的就给予否定并予以纠正。教师若对学生的回答或看法不置可否,就会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模糊和混乱。如《变色龙》一课结尾处有警官奥楚蔑洛夫的话:

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有个学生发问:“‘这坏蛋’指的是谁?”一个学生说:“是赫留金。”另一个学生说:“指小狗。”两人相持不让,同学各有选择。而老师对此却不置可否,自己讲起课文的中心思想来。或许这位老师一时拿不定主意,但也不能不闻不问,顾左右而言他。他若引导学生论述各自的理由,或许可以作出正确的选择,像下面的这位老师在讲这一段文字时就处理得比较好:

师:这里的“坏蛋”指的是谁?

生:指赫留金。因为他没有拿到钱生气了。

师:能独立思考,这很好。但还要再深入地想一想。这段话里有很多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奥楚蔑洛夫在说这些话时,他正在做什么?

生:逗小狗。

师:他正在像小孩子似的在逗小狗。你看前面小狗在发抖,于是他去逗它了。这省略号里包含着许多动作,他逗着,逗着,逗得小狗生气了,然后他又赞扬小狗,说“这坏蛋生气了”,这坏蛋我看是指小狗,如果指赫留金,那文章就不大有味道了。这里说“坏蛋”是一种倒辞,表明了奥楚蔑洛夫的丑态。

如上这位老师的评价,不但有鲜明的态度,而且有充足的理由,这样使学生很快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接受了老师的观点。

2.准确客观

教师的评价要准确科学,实事求是,既不能一概否定,都说“好好”“对对”,误把错的也当对的;也不能随意否定,凡不符合自己定的“框框”,哪怕学生有道理也予以否定。正确的做法是,对学生的回答或看法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对的就肯定,错的就否定,不全面的则予以补充,中肯地作出评价。

一位老师在讲《郑人买履》一课时,他要求学生翻译“至之市,而忘操之”一句,一位学生说:“到了集市上,却忘了带尺码。”另一位学生说:“等到去集市时,却忘了带尺码。”老师评价说:“好!两位同学说得都很好。”

其实这位老师的评价是不合理的。两位同学对这句话的理解并不一样。这主要是对“至之市”的解释不一致,“至”是“到、等到”之意,“之”是“往、去”之意,“市”是指“集市”。“至之市”应解释为“等到了去集市时”。后一位同学是对的。“等到去集市时”和“到了集市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出发之际,后者指已到集市。从逻辑上讲,尺码放在家里,说忘记带,应是指出发之时,到了集市后,只能发现没带。这位老师不加分析地一概肯定,违反了评价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相关期刊更多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郑州市委

实用器官移植电子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