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季羡林谈人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季老闻名已久,却一直没有深入接触的机会。随手翻阅季老散文集,无意发现此篇佳作,内心种种得以释怀。
季老深刻地知晓,人生不是用文字能叙述得完的,故力求精简。
人生的主题必然是人性。告子有言“食色,性也。”季老毫不避讳的引出此言。再者,谁又可否认?“食”,解决人生存的问题,“色”,解决人发展的问题。生存和发展是人类存在不变的主题。对于入世极浅之人来说,如我,这个答案无疑是现实而确切的。
万物皆通人性,这便有了“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说。
同样是生命,或缺水少光而死,或忍辱负重而生。这便是植物的“人生观”。主动权在自己手里,何去何从,均由自己掌控。
入世,有些人善始善终,处变不惊,任外界环境对其产生任何影响,始终坚持着既定的道路。从此便又有一道分岔:一种人果不其然地到达了终点,他可以理由充分地向世人宣告,见证自己的明智,但他不会这么做;另一种人鬼使神差地偏离了航向,甚至不知所从,最终将被人唾弃、耻笑,但他不得不这么做。
且人性的发展必须有所终止。万物得以有规律地生存与发展,正应验了这一道理。从细微处讲,凡事都须有个“度”。一类人人生一世无所不为,张张扬扬地度过了一生,到头来却发现忽略了不少致命的细节,遗恨终生。另一类人,与生俱来的退缩性,使得他一生碌碌无为,虽平安无事却缺乏几分激情,同样遗恨终生。此上两例虽为极端的状况,只为说明本性的发展不可无度,无度则不成大器。
季老能有这样的觉悟,完全体现在他自身的为人处世上。自其对语言着迷,就一心钻研梵文等,终有所就。老来平心静气,却依然为事业奋斗着,即便在抗击病魔的病床上,其顽强的毅力依旧展露无遗。把持有度,便能尽善尽美!
中国哲学史上,曾争论人性善还是性恶,其实大可不必。“人”和“生”绝对都是被动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赋予它不尽相同的色彩,实现最高的价值。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季羡林读后感,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季羡林读后感1无意中,看电视里一闪而过的新闻,得知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了。于是,立刻到网上搜索最新的消息,确定季老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确实已经安然地走了。联系到这几日阴霾、多雨的天气,仿佛早已预示着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将要随着潮湿的空气一起飘飞。只是,惊闻季老离去的消息,我还是忍不住在心底悄悄地感伤着、缅怀着。
真正开始认识季老是2006年的《感动中国》节目,清晰地记得颁奖典礼的时候,厚重的奖杯是记者特意送到季老病房的。季先生出身农家,早年是在清华大学念的西洋文学系,之后去德国留学,归来后常年在北大任教。在语言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季老熟练掌握多国语言,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季老笔耕不辍,虽已耄耋之年,但是乐观的生活态度,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做学问之外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去年的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个失意的夏天,偶然在图书馆读到了季老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个下午都沉浸在这位耄耋老人的人生感悟之中。朴实的文字,纯真的情感,这恰恰也是季老文字的精髓所在。记得钟敬文先生有过如此评价:“浮花浪蕊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而我在此刻却无法对季老的文字做出任何评价,因为,我的年纪、我的阅历即使运用再华美的语言,在季老的文字面前都将是苍白无力的!
看季老谈人生,论价值。看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写出“不完满才是人生”的感悟。生活中,多少人追求完美?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了完美?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就像生活中诸多的不如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低谷,亲人的离开,朋友的误解……是那个下午,在季老的文字中,我读懂了人生,懂得了:人生就像是一种角度的折射,学着去透过阳光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人生,看自己拥有着的一切。我们不能盲目地陷入完美的误区,从而成就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其实不完美才是人生,不完美的人生才更易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正如屈原,在流放的路途中写出了惊叹世人的《离骚》,正如很多的文人,都有着难得的旷达一样。季老也同样用自己朴实无华的文字,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一段属于自己的人生,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
虽然季老走了,但我始终记得,那个盛夏,是他教会我如何看待人生。
季羡林读后感2前些年,社会上对季老炒得特别热!一会有人说他是国学大师,一会有人说是国宝.后来季老自己出来将四顶帽子一起都摘掉了。说心里话,我由此特别特别地敬佩!在现在人们都在玩命地追求名利时他却视名利如粪土!如此说的人特别多,真正做得到的人又有几个?
当时人们如此地关注这位老人,说白了,其实就是奔着他的大名声来的。说来,这不得不令人觉得世间很多事很可笑也很无奈!
我很早就有一本季老的《谈人生》这本书,但是我翻了翻,最终还是没有看。当时我觉得文字特别平实,平实得一如身先街坊的老大爷在对你语重心长地讲道理,我觉得文字太老,语言也不是我平时所喜欢的那种特别有激情的那种,我想,大概是因为老人的文章都是如此。平淡、朴实,没有华丽的装饰点缀。而且观点也很老人,像是将世间一切都看穿、看透了似的。我就不想看了,认为年轻人还得看一些冲劲足的文字!
但是,最近季老辞世,同期辞世的还有任继愈,我和朋友一起缅怀季老和任老时,生出了不少感慨!季老一生是平实的知识分子形象,从来就不张扬,晚年竟如此地受社会关注,是社会上真的认识到他的非凡和成就了吗?还有任老,他走了,很多人才知道中国还有一位任继愈!作为学者,耐得住寂寞是学者的优秀品质,而社会如此功利,又是社会的悲哀呀!
回到家里,我又一次拿起季老的书,在小区的花园木椅上静静地读,非常安静,没有人打扰,我的心也很平静,读来竟如品甘露!里面多么平实的话竟有许多让人回味的哲理。不用心去体会是不可能感知的!那么,为什么我以前看不进去呢?我想是因为我浮躁的缘故。就像是在大街上遇到一位老人,你不愿意认真去注视,去用心交流,你不会发现他竟是一位高人!
季老是一位高人,我曾经错过了,现在,我追寻,还不晚。
季羡林读后感3最近仔细品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慨颇多。面对人生,我也许还真能做到从容不迫,淡泊名利。
从小,我就习惯一种平凡,一种朴素。面对繁华,面对奢侈,我从没有什么羡慕,即使穿着太过普通,我觉得只要洁净,就可以了,从没有想过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或是清丽可人。后来,我又终于拥有了一份我非常热爱的职业,面对职业的苛求,我与伙伴们一起切磋,一起争鸣,一起策划,可谓得心应手。捧着浸着油墨清香的教科书品读,就觉得是在与一位高尚的智者交流,常常忘了已是夜深人静,满天繁星。
人的一生,包括了各个年龄段,不同阶段会遇到不同的人生课题。大师的话题可谓老少皆宜,如提出人生成功的定义:天资+勤奋+机遇。前者是天生的;后者有偶然性,可遇而不可求;只有勤奋,自己可以牢牢把握,以之创造不凡的业绩与美好的未来。浅明的道理,即使学童也能理解。而大师自身的勤奋,更是最好的示范。
大师谈人生,不落俗套,大处着眼,不局限于修身养性的小节。他说,人生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好三个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自身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他特别强调,对于生活在21世纪的新一代来说,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尤为重要。自西方产业革命200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热衷于‘征服自然’,破坏了生态平衡,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危及自身的生存。实践证明,‘天人合一’与大自然共存共荣的东方道德观念,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准则,中国人在学习、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必须打破妄自菲薄的崇洋媚外思想,大力奉行‘送去主义’,向西方输送东方文化的精粹,让‘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让凝聚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汉语,传播到全世界。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当然不能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与价值。行为端庄,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是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形象,也是我追求的人生境界。这样才上不负父母的教诲,下不愧子女的法效。于己内心坦荡荡。记得有人说过,名利于我如浮云。也有人说过,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每读此言,心里油然而生一种豁达,一种超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对于圣贤,我们这些平凡人确乎相去甚远,但见贤思齐,不断地修身养性,实在是我们为人处世之本。年近不惑,再读季老的人生感悟,更加觉得,一个人真应该好好的珍重人生。
季羡林读后感4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人民大道被丛丛的树叶所簇拥着,连滤过的阳光也是绿色的。
在天一书店的路上,远远看见两位老人在行乞,记得很久以前他们也在,穿着朴素而破旧的衣服,脸庞干洁,微黄却不失笑容,我都会在他们的塑料碗上放上一些硬币,我不用理会他们是否骗我,一位活了近半个世纪的人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尊严,他们会出来行乞一定有他们自己的苦衷,我会尽我所能来帮助他们。
虽然我没遇见过,但我对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深恶痛绝,也许是出自本能,他们拥有双手却不努力工作,拥有头脑却不努力思考,拥有双脚却不脚踏实地,这种人更应该被指责,相比于那两位老人,早已步入垂暮之年,生活自理已成难事,行乞只是一种不得已的手段,他们理应被我们所尊重,去帮助。
我们一些人常抱怨自己的人生。环境时,却挤得出时间去几趟KFC,逛几次ktv,从他们身上我看不出什么好得到的,我想他们才应该被指责,被批评。
但我常常只听过乞丐被鄙视,却从未听说他们这类人被鄙视的。
季羡林读后感5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爱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季羡林先生这样描述他对燕园的思恋:“春天的桃杏藤萝,夏天的绿叶红荷,秋天的红叶黄花,冬天的青松瑞雪;甚至临湖轩的修篁,红湖岸边的古松,夜晚大图书馆的灯影,绿茵上飘动的琅琅书声,所有这一切无不挂上校友们回忆的思缕,他们的梦永远萦绕在未名湖畔。”“我那些本来应该投闲置散的回忆的思缕又派上了用场。它挂在苍翠繁茂的爬山虎上,芳香四溢的丁香花上,红绿皆肥的西府海棠上,葳蕤茂密的藤萝花上。这样一来,我就同那些离开母校的校友一样,也梦萦未名湖了。”
夜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赋得永久的悔》,不禁为季老壮阔丰富的人生经历所打动。从文集中读到的是季老的生活、思想、情怀,穿越岁月的沧桑,感叹时光的倏然流逝,与读书、写作、教书为伍,我仿佛也跟随季老如水的文字,看到了他艰难的童年、勤奋的求学,看到他坐在朱光潜、朱自清( )、谢冰心、郑振铎的课堂上,认真地听讲。打开散文集,最先引起我注目的是《梦萦未名湖》《梦萦水木清华》,季老深情地把回忆的思缕挂在未名湖的湖光塔影上了。世事多变,但清华、北大在季老的生命中永远烙上深深的印记。清华园的景色四时不同:春则繁花烂漫,夏则藤影荷声,秋则枫叶似火,冬则白雪苍松。其他如西山紫气,荷塘月色,也令人忆念难忘。季老在清华读的是西洋文学专业,但他对朱光潜先生的选修课《文艺心理学》情有独钟。季老评价朱光潜:“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在学术上诚实的人。他不哗众取宠,他不用连自己都不懂的洋玩意儿去欺骗、吓唬年轻的中国学生。”“孟实先生学风严谨,一丝不苟,谦虚礼让,不耻下问。他对中外文学都有精湛的研究,这是学术界公认的。他的文笔流利畅达,这也是学者中间少有的。”从季老的描述中,我进一步证实了我对朱光潜先生的看法。《谈美书简》我读得津津有味,美学的一些思想我丝毫不觉得艰涩难懂,不知不觉中,我爱上了看朱光潜的美学论著。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顺利与挫折,欢笑和悲伤,生命里有时负担沉重得会让人承受不了。心中有思恋和柔情,眼中有泪水有期盼。季老有太多的感悟,太多的经历要和我们分享,而我们也在他的文字中一次次荡涤了心灵,变得安静了,变得丰厚了。他对母亲有最深沉的爱和遗憾,为了求学六岁离家,后来未曾相聚。德国十年的留学,房东太太和教授对他似海的恩情让他至今不忘。哥廷根这个小城留给了他太多的记忆,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空留一腔怅然和依恋。对几乎是文盲的结发妻子不离不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记忆中的一幕幕,倏忽而过,雪泥鸿爪留下的是厚重的思想和深沉的情怀。今天,读季羡林先生,犹自激动满怀。很多的想法逐渐沉静,很多思考又有了新的发现。从季老如传奇般的生命历程中,我们也许会找到人生的真谛,也许仍然迷茫、徘徊。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看到每一天的阳光,感受到每一刻的奇迹,生命由此变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但愿如此吧!
所在单位:益阳市桃花仑小学
从教时间:20年
最喜欢的作家:季羡林
最喜欢的书籍:《季羡林谈人生》
最喜欢的休闲方式:旅游、购物、唱歌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气,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每当听到这首歌,我就会想起儿时的天真稚嫩,想起和学生在一起时的深情厚意。母亲是一位教师,我从小在学校院子里长大,常常可以感受到教师的尊严与荣耀。我时常模仿着母亲的神态,组织院子里的小朋友来我家“上课”,我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的“老师”。一块小黑板,几支粉笔,几条小板凳,便成了我们的教室,在方形的小黑板上写下“a、o、e、方、石、田、土”,手中拿着“教鞭”挥来挥去,那股“小老师”范儿别提有多神气了!
长大后,初登讲台的我,显得那么笨拙与慌乱,台下的孩子一点也不听“使唤”,各自忙碌,站在讲台上的我成为课堂中唯一多余的人。我流泪了,气愤、害羞、难过,心中打翻了五味瓶。回到家中,我问母亲:“当老师怎么这样难呀?”母亲说:“世界上任何一种职业要想做好都难。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你的工作对象是孩子,你想想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我思索着,寻找着,在家人和同事的帮助下,开始慢慢走出教学盲区,走进了自己全新的教学“特区”。
在我的教学“特区”里,学生是我心中的挚爱,教好学生成为我这一辈子永远的追求和理想。在我所教的班级里,有个叫陈晓诗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家境贫困,无人照顾,她的性格十分孤僻,仇视他人,学习跟不上。为了帮助晓诗尽快振作,回到她应有的生活轨道上来,我和家长商量后把晓诗带回家,同吃同住,有针对性地找她谈心。刚到我家时,晓诗常背着我逃跑,杳无音讯,急得我没日没夜地到处找。深入了解后才知道,原来是因为父母离婚,她觉得丢人,不想见任何人。有一次,这个孩子又背着我逃跑了,我四处寻找,意外跌伤,腿肿得像个大象腿,几天不能动弹。孩子找回后,看到此情此景,流泪了。从那以后,晓诗变了,她那稚嫩的心被爱填得满满的,我领着晓诗在家共同生活了四年。孩子长大了,就读于深圳大学。每逢过年回来看我时,总会亲昵地叫我“周妈妈”。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每当唱起这首心中最美的歌,我都为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为自己的付出甘心情愿。
师友评论:
你不能时时跟着我,但总在我的心里。你不会在我伤心的时候主动来安慰我,但我总是一次次的到你那里寻找慰藉。你长的很美,想写诗赞美你,却总是担心拙劣的词句会玷污了你的美丽。你是智慧的化身,能解答我所想知道的一切。你从没要求我为你做些什么,却总在我们一次次的约会中为我提供最舒适的环境,最温暖的灯光,给我讲述一段段最动人的故事。图书馆——我心中的完美女神。
初见
对于你的感情,我想是在一步步的接触中越来越深,以至于永远占据着我心房中不可撼动的位置。还清楚的记得初见你时的那般清秀。内敛含蓄而又韵味无穷。站在你面前,想牵你的手。可是又怕太冒昧。于是在你的镜前(图书馆前面的水池)徘徊了许久,看着池中映出的自己,那一刻意气风发,挺起胸膛,在你面前亲口告诉你:我们风华正茂。微风吹过,我看见镜中的你映着天边的云霞,面带红晕的给了我一个最甜美的微笑。
纳兰性德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可是你在我眼中却是愈加的亲近。我没有变心,你更是始终如一。相识一年,再看你时竟如初见时的秀美含蓄。我还依然那样爱不释手,却又只能默默的爱恋,因为你太过高贵。
相识
在我眼中,你充满着神秘。在梦中也探求着你丰盈的情感天地。我怀着敬畏的心情走进了你的世界。之后,我惊呆了。因为这里有太多太多的人生精华整整齐齐一排排的矗立在那里。而后便是难以抑制的狂喜,这里是我小时候一直梦寐以求的地方。我好想用力的拥抱你来表达我对你的崇敬和对你的喜爱。我没有翻书,因为我真想一本本全翻一遍。于是我轻轻抚着书架,想要尽快走到尽头看看你的世界有多大,而又舍不得眼前这一层层泛着红光散发着清香的美味。就这样迈着焦急而又不舍的脚步走遍了你的世界。然后我静静的站在原地,深深的吸一口气,整理着刚才混乱的图像,吮吸着诱人的芳香。从这一刻起,我对你产生了爱慕之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里成了我的第二宿舍,我成了你的追随者。我们从陌生到熟悉,竟是这样的短暂,也许是我们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这样的投缘。不论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我仿佛着魔般的缠着你。在与你的一次次交谈中,我的世界变得开阔了,我的感情变得丰盈起来。我喜欢在这里看报纸,从养生保健到修生养性,从国内新闻到国际风云。从美伊战争到思考和平的意义。我开始走向思想的成熟,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当然,我也打开了情感的大门,阅读了不少精品散文,老舍、巴金、季羡林、余秋雨这些人细腻的情感世界给了我超越美的享受,更是一种体味美的经历。更喜欢清照纳兰的词,边塞岑参的诗。沸腾时欲拍案而起,情动时泪也曾打湿你的书页。还喜欢读那本《文史精华》,我几乎读遍了每一期的文章,上个世纪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我对那些震惊中外的人物,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那些背后默默付出的英雄们肃然起敬,又对他们的智慧、气魄和勇气佩服之极。渐渐的我再也不是只活在现在的自己,我的脑海中有了历史的轮廓,我的人生观里有了自己的信仰。自己前面的路开始变得清晰,知道世界虽然在分分秒秒的转动着,但很多事都是按着固有的规律进行着,所谓历史的轮回也许就在你的感悟中。生活渐渐不再迷茫,因为总有一条看不见的线指引着我下一步应迈向何方。这时我已深深的依恋上你,在我迷茫时总会想到你,因为你每次都会给我指明正确的路。
相知
李开复说图书馆书架上的并不是一排排的书,而是一块块的金砖。在我眼中,那是一封封最美丽、最诗意的情书。我抚摸着每一封情书精美的包装,爱不释手。小心的翻开每一页,认真的读着你写给我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都充满了情感,指尖充满的暖暖的温馨在流动。一股股能量输入我的体内,打开我封闭的门窗,顺着你的指尖,我看到了全世界最美丽的风景。
这一年来,我并没有过风花雪夜的浪漫,但我并未感到寂寞。因为每天晚上都可以拥有一个最浪漫的约会。每一次的相聚,我们都相谈甚欢,谈政治,谈经济,谈文化,谈事业,谈家庭,谈历史,谈哲学,谈人生,谈理想,谈未来……如痴如醉,直到我们按如约的时间分手。每一次的谈话对我来说,都是一次醍醐灌顶的启悟。让我看淡了许多,更看重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