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物教学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生物化学;环保教育;误区;对策
环保教育教学始终是初中生物和化学教学的一条主线,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走入误区,应该迅速纠正。
一、过分宣传有毒物质的危害,忽视了其有利的方面
在初中课程中提到了许多有毒物质,并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有毒物质危害,但对于该物质在化工、材料等领域的贡献却很少提及,致使师生谈“毒”色变。如讲述有机物的危害这一内容时,教材上说甲醛是一种强致癌物质,网络搜索“甲醛”也没有几条是说甲醛的作用的。于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甲醛有害而无益。事实上,甲醛在合成树脂、标本防腐、杀菌消毒等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化学物质难以替代的。还有像氯气、吗啡、金属汞等很多物质在人们的认识中也是有着同样的遭遇。
针对以上问题,在生物化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正面宣传,多让学生认识它们的用途和对人类进步作出的贡献,减少负面宣传。如讲解硫酸时着重介绍硫酸在化肥生产、金属冶炼、化工合成方面的用途,而对硫酸造成的危害和事故进行客观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不当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让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认识有毒物质。
二、过分夸大部分物质的有益方面,掩盖其对环境的危害
与以上物质的遭遇不同,有些物质在我们所用的教材、广告及生活经验中,都只反映了它们的利而忽略了其危害。如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物质,教材主要讲解其作用和缺乏时的症状,很少提及其危害;众多药品和保健产品只侧重于正面宣传。其实,很多微量元素都是重金属,在人体和动物体内达到一定程度都会表现出中毒症状。锌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但人体过量摄入锌,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消化道不适反应,还可以使人体抗病能力减弱、贫血等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碍。维生素也一样,过量摄入也会引起中毒。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这些内容,让学生在认识物质有益方面的同时也要对危害有所了解,力求认识客观全面。如讲解塑料时,介绍其优良的性能及用途,不忽略塑料因难以降解而引起的白色污染,从而让学生树立合理使用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其环保精神。
三、将大部分事故的责任强加给有害物质,忽视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有毒物质泄漏造成重大污染和危害的事故,新闻媒体报道则以血腥的场面和严厉的文字推波助澜。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使人们把三聚氰胺与肾结石、膀胱癌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中,不应该忘却三聚氰胺作为重要的中间化工产品,广泛运用于木材、塑料、涂料、纺织、医药等行业,使生产出的产品有硬度高、阻燃、耐老化、耐化学腐蚀、有良好的绝缘性能等特点。三聚氰胺事件中错的不是三聚氰胺,而是使用它的人。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抛开一些人为的误导因素,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大部分事故不是化学物质的错,而是人类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能正确使用化学物质的结果。
四、重视宏观、理论的讲解,缺乏具体、生活的实例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工作中,环保教育教学总是宏观、理论的方面头头是道,但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却不知所措。如人们都知道垃圾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但面对废旧金属、废旧电池、旧衣物、剩饭等垃圾却不知如何分类放置和处理;农民不知道怎样环保处理植物秸秆等废物,甚至不能正确使用化肥和农药。这样,不但浪费了宝贵资源,而且还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在宣传环保政策法规的同时可以多提及一些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具体的环保措施。如教给人们塑料袋的正确使用,垃圾分类常识等,使学生懂得我们的生活与环保息息相关,让学生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做环保小卫士。
五、片面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环保工作中政府的责任
环境是公共资源,应当由政府来管理。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之一。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行为也是公民效仿的基本标准,但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盲目引进和扶持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多关注项目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而忽略对环境的污染,致使污染事件频发。
对此,教师在环保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白,大产能的项目必将会对环境有重大的影响,更让学生明白环保需要政府和每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从而,教育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
六、过分强调人在自然中的作用,淡化其它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认为自然界的生物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于是,盗猎、食用野生珍稀动植物的事情频频发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和自然界物质和能量转化角度来看,人类和其它生物一样。都属于自然界的一个种群,应该和其它生物有着同样的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在物质循环和环境调节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环保教育中,教师要加强生态系统知识的宣传,强调其他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使人们真正认识到自然界的生物资源是非常宝贵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关爱自然界的生物资源,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总之,我们应该根据客观事实科学地认识物质世界、分析环保问题、解决环保问题,并积极争取各方力量参加到环保公益活动中来,让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让世界环保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志权,《初探高中化学教学与环保教育相结合[J]》,《广东科技》,2011.12
1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
初中物理属于理科课程,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难免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于物理兴趣不大,物理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其实对于没有接触过这门学科的学生来说,初中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相比较难理解,教师在台上讲解物理知识时,对于重难点讲解不够透彻,学生也听得似懂非懂,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也一味地听,这样的讲课方式让课堂变得枯燥,气氛也不活跃,导致一些学生对不理解的知识也不愿意再提问,更别提课间找老师讲解了.而一部分学生会因为教师枯燥的教学方式对初中物理提不起学习兴趣,长期以往,不喜欢的学生一直不主动学习,而原本有点兴趣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也降低了学习兴趣.而教师并不了解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没有兴趣的原因,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没有将初中物理带到生活当中去运用,往往导致整个学期下来,教师不满意学生成绩,学生也抵触物理这门学科.
2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原则
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通过遵循三大原则来改变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1生活性原则
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来源于生活,坚持生活性原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教师对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要从生活入手,将其带入生活当中,还原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的本质,回归于生活,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2.2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关键点.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过于看重教师对知识的传承作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作用.现代新的教学理念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满足学生好奇心,主动对教师提问,提高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兴趣.
2.3体验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基础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后由学生亲自操作,完成物理知识与物理场景的转变,同时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体现.将物理知识融入生活场景,学生亲自体验物理知识的变化,同时引发学生自我思考,刺激学生求知欲.
3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其实初中物理的内容并不多,相对还很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以往的学习中并没有接触到物理这门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影响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初中物理中的基础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而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体现在生活当中.某著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观察生活,旨在培养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不论什么学科,兴趣都是影响学生的一大因素,教师除了负责教给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还要负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最终为国家输送人才.
毫无疑问,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设疑培养学生兴趣.比如在讲到“压力和压强”时,让学生思考一些生活方面的问题,捏气球为什么气球会变形?为什么打针的针头那么尖尖的?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空气的重量?为什么做沙发比较舒服而坐地上就不舒服?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将教师所讲过的知识点自主带入其中.同时教师也可以设计不同的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对于教材内容进行研究、细分,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设计好课题增加课堂气氛,将生活中的现象融入教材,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比如在讲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摩擦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道具,设定以下情景教学: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瓶,在其中一个玻璃瓶的外壁涂抹一层油,让学生去亲自体验,为什么一个玻璃瓶就能拿住,而涂抹了油的玻璃瓶就不容易拿住.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联想到家里的油粘到碗边时就不容易拿住的情况.
其次,教师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生活化的实验探究.将物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由学生自己去论证物理知识,接触物理现象.就是让学生进行“生活化”物理实验.比如当教师的课程讲到初中物理的“静电现象”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在家进行实验,早晨醒来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就一定会飞起来.对于静电知识不了解的学生一定会感到奇怪,第二天也会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尽量布置需要动手操作的作业.比如教师讲完“静电现象”后,让学生在课后实验除了塑料梳子以外还有哪些材质的梳子能引起静电,或者在黑暗的环境中脱毛衣时会不会看到火花等.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物理实验的道具也能令学生在体验中感觉亲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真正做到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
一、学困生的表现和分类
学困生具体表现为:①对物理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②对物理知识概念不能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③对课本知识找不到重、难点,不能理解;④对物理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积极思维,学习困难,持消极态度;⑤不能理解、掌握简单的物理实验操作,不能迁移旧知识、旧技能,去解决新问题。
总体表现为缺乏自主性、自信心、目标性、久而久之,先是厌恶后是放弃。将学困生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学习暂时困难型;该类型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能力较好,学习中所遇问题,主要由非智力因素造成;②学习能力缺乏型;这类学生主要特点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题能力,都较低,但学习行为习惯较好,意志比较坚强;③学习动力缺乏型;这类学生的能力总体水平处于中等或偏上水平,但学习习惯、学习意志低于上述两类学生,主要由于自身学习动力不足而导致学习困难;④学习整体困难型;这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均较差,求知欲低,意志和好胜心不强,所以总体能力和个性发展水平均较低。
二、形成学困生的原因
有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还有社会因素造成,这里仅谈教学过程中的失误或缺点所致的三个原因。
1.教学思想有偏差导致教不得法,学生学习情感难于建立。这个问题突出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忽略多数学生实际水平,违背教育客观规律,教学精力主要集中在培养学优生上;师资力量主要集中在重点班级;注重统考学科而忽略常识科目,使学生的爱好特长得不到发展和培养;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体育及美育,身心得不到全面发展,精神面貌和身体素质也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愿望重视不够,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失去学科吸引力,最终成为学困生。
2.教学过程中缺乏适应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手法和教学艺术,从而导致学生学困方面的最终形成。①教学过程中,缺乏感性材料的铺垫,使学生未形成或形成不完整的理体抽象物理感念或规律的情景。中学生抽象思维逻辑能力较弱,形象直观思维占有相当比例,恰当地给学生提供,较丰富的感性材料,主要是利用教具、课件、录象、实物等感性材料,减缓知识坡度,逐步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知识同步。②新课教学过程中知识迁移和联系的忽视,使学生未形成良好知识体系,也是形成学困的主要原因。新课教学前,对学生已掌握的已有的基础,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但是如果即使抓不住新知识,生长点和支撑点,不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事例寻求联系点,会造成新旧知识脱节,不能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会造成新知识的学习和接收造成困难。③教学节奏过快或教学要求过高,使学生学习知识兴趣冲减,高质量的物理课是高效率、高密度的,这并不代表节奏快则效率高,如果片面追求教学进度,欲速则不达。使学生思维无法与教学内容同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能真正发挥,学习不求甚解,囫囵吞枣,思维受到压抑,久而久之,丧失学习物理兴趣,学困生也会随之而生,同理,若忽略学生认识水平,凭借教师对知识掌握程度,拔高教学要求,增大知识容量,使多数学生无法达标,结果是个别优生表演,多数学生当观众,严重挫伤多数学生积极性,使其丧失学习兴趣,演变为学困生。
3.教学中缺乏正确了解学生个体发展了解忽略学生自身因素。①忽视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面对严峻的考试形势,高密度、高难度的题海战术;讲实验、背实验等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考试、为做题而学习、而教学,禁锢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成为考试的工具,缺乏开拓钻研精神。②学生未正确树立学生观、知识观,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对学生的不平等对待,反差强烈,偏爱学优生,歧视学困生,对学困生少提问少过问,指导缺乏耐心,使学生缺乏克服困难勇气,丧失学习乐趣,最后放弃对物理的学习,成为学困生。
三、立足教学实际,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1.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兴趣,要深入学生学习实际,根据学生平时、听课、作业情况,以及学生学习习惯、心理特征、智力水平等情况,结合测验考试成绩,分析找出学困生成绩差的原因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培养、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树立能够好的信心,努力搞好学习。
2.锻炼学困生的意志,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学困生学习过程中,情绪波动大,意志薄弱,缺乏毅力、畏惧困难与挫折,学习本身就充满了困难挫折与挑战,因而要引导学困生战胜困难,压倒挫折,在练习中克服重重阻力,在情景中循序渐进,提高自我克服困难能力,逐步提高学好物理信心。
3.教师要热情关怀,严格要求,消除学生学习上心理阴影,使他们自尊、自信,让潜藏在内心的热情激发出来,兴趣才会产生,同时鼓励同学们亲近、信任、关心、热情帮助,要突出人文关怀特点,形成教学相长的和谐发展氛围。
一、捕捉生活现象,设计巧妙导入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的效果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兴趣的激发,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在导入环节捕捉生活现象,设计巧妙地导入,可以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子,用生活架起通往物理世界的桥梁,从初中生所特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来导入新知,以此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学习摩擦起电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冬天天气寒冷而干燥,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经常会粘住梳子。这一现象是学生所非常熟悉的,通过这样的事例来导入新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与亲切性,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精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关注,进而以积极的学习心态来进入新知的学习。在导入阶段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行为,学生自然会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在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主动探究,经历探究性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二、联系现实生活,强化学生理解
在物理教学中存在许多的抽象概念与深奥定理,这些知识点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采用阅读与语言描述的方式并没有有效化解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知识的抽象性间的矛盾,学生的理解依旧是一知半解,往往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都知道,这些物理概念与定理的形成是科学家基于生活实践通过无数次的实验进行不断的归纳与总结而成的。因此在教学这些抽象的物理知识点时,我们要从物理学科所赖以生存的土壤――生活入手,将这些抽象深奥的知识点与形象生动的具体生活实例相结合,从大量的生活素材中进行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让学生将抽象深奥的物理知识与形象具体的生活事物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上升为理性认知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初中生往往很难理解大气压的存在,在教学时我利用生活中随手可得的材料为学生演示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各类现象,如将两个带有软塑料托的衣钩相对,用力挤出中间的空气,然后再用力将其分开,我们发现这样非常难做到。又如,学生都有用钢笔吸墨水的经历,这是如何做到的呢?通过这些现实生活中熟悉的生活现象,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大气压存在。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手段,比起枯燥单调的讲解更加富有成效,学生不仅学得主动积极,而且理解透彻、掌握牢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课堂所学,解决现实问题
物理新课标不仅关注学生的学,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经历,更为关注运用,明确提出要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物理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正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要只是把眼光放在学生的学上,还要转移到用上。通过设计一系列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将学与用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现实生产生活问题。
如学完“浮力”的相关知识后,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视频:《水上步行鞋》国家级发明专利介绍。让学生结合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这项国家级发明运用了什么物理规律。这样的问题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集理论性与实践于一体,可以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堂教材教学转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真正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可以让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记忆,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加工与整合,从而使学生真正构建属于自己的物理知识体系,在运用时不再是机械地套用公式与定理,而是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灵活调用知识,这样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小实验;兴趣;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76
在我们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学生没有兴趣、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学生的理科逻辑思维差等等一些方面严重制约着我们的教学效果,本文所要谈的就是如何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就是在物理教学中充分设计、利用“小实验”,笔者这里所讲的“小实验”除了课本上要求的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己设计的课内、课外小实验。
一、用“小实验”引课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药
在八年级开始学习物理的开学第一课上,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1. 让水重新沸腾实验:在烧瓶里放上适量的水,加热至沸腾后,晾一会儿,水不再沸腾,往烧瓶上浇凉水,水会重新沸腾。2. 漏斗吹乒乓球实验:让学生将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然后漏斗朝下,用力吹气,乒乓球不但不会掉下去,反而紧紧地吸在漏斗里。3. 火烧手绢实验:提前将手绢浸湿,再在手绢上洒一层酒精,讲课时用打火机点燃手绢,直到火熄灭后,手绢安然无恙。
以上只是笔者在开学第一课上做的其中几个实验,还有如大变活人(平面镜)、油锅取物(醋和油的混合物)、掉不下来的乒乓球(摩擦起电)等等,每一个实验都会引起学生一阵惊呼,笔者告诉他们这就是物理,从学生眼神中你会发现他们表现出对物理学习的极大兴趣。
当然,仅凭这一次课是不够的,笔者每节课都尽量设计与本节课相关小实验来引课,笔者以以下例子说明:
(1)在讲“分子热运动”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拿了两个铅块,让学生检查没有任何特殊之处,然后笔者将两个铅块紧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便合二为一了(当然铅块底面要提前削平、保持干净),学生非常好奇既没有使用胶类物质,也没有其他特殊的东西,两块金属怎么会粘在一起,这样的引课使学生对分子间作用力的理解就容易了很多。
(2)在讲“电压”这一课时,笔者首先拿了一块没有电池的表,和学生说这块表在路上把电池掉了,但教师想把握课堂时间,该怎么办呢?然后问有没有带水果的同学(班里每天有很多学生家长都给带着水果)。把几个水果用导线串联后接在表上,表针就开始转动了。这样的引课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在引课上我们设计“小实验”,会使学生对你的每一节课充满期待,那么课堂效果自然就会好,还可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
二、“小实验”是突破课堂难点的法宝
物理课上有一些知识点学生感觉很难理解,如果利用所设计的“小实验”来突破,则轻松了很多,例如:
1. 在讲“杠杆平衡条件”这节课时讲到:杠杆平衡时,力臂越大对应的力就越小这一条规律时,笔者让两个学生用一根木棍抬起一桶水,不断去移动桶的位置,让学生感受所用力的大小,并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全部做一遍,这样对学生理解力和力臂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 在讲“影响滑动摩檫力大小的因素”时,笔者让一个学生先去推桌子,然后在桌子上坐一个人,然后再去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变化。笔者让学生把一摞书放在不套桌套的桌面上去推动,然后套上桌套去推,感受摩擦力的大小变化,这样学生很容易得出滑动摩檫力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3. 在初中物理电学部分中,电路故障判断是一个难点,学生理解很困难,所以笔者提前备课时总结了电路故障的各种类型,在课上让学生亲手连好电路,哪个用电器短路,就让学生用一根导线接在这个用电器两端,然后闭合开关观察电路出现的情况,哪个用电器断路,就让学生取下连接这个用电器的导线,然后闭合开关观察电路出现的情况,这样通过一节课的多次探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掌握了电路故障的判断。
所以,笔者认为在物理教学中,课本上有的实验必做,课本上没有的实验,要多动脑筋去设计,这样你的课堂效率会非常高,学生也愿意学。
三、课后作业布置成“小实验”
我们物理学习中几乎每节课都会留有课后作业,都是文字性的、计算性的题。可我们要想到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的本质,就是做多少道题也没用,所以笔者在很多课后作业布置时,就以完成一个小实验代替文字性的、计算性的题。例如:
1. 在讲完“电动机”这一节课时,笔者的作业是亲手制作一个电动机,当然要提出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亲手制作,可以查资料,第二天给笔者交的时候要对电动机的原理写一个详细的说明。第二天笔者会选几个进行演示,并将说明写得好的读给全班学生听。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比常规的教学效果差。
2. 在讲完电能表相关知识后,用电能表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则成为学生头疼的一类型考题,所以笔者布置的作业为:放学回到家后,将你们家的用电器只开一个(最好时功率相对大一些的电热水器等),其他的都关闭。然后到门口电能表上观察在10分钟内电能表转多少转(其他类型的电能表按照其他规则),再观察电能表铭牌上的数据,然后计算这个用电器的电功率。这个做法虽然算法上没有减小难度,但却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第二天教师讲的时候,那些不会的同学听得特别认真,他们急于想知道他们所测的用电器功率到底是多大。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