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忆江南古诗

忆江南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忆江南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忆江南古诗

忆江南古诗范文第1篇

1、全诗原文如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2、第一句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江南美景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只有江南的美景十分美丽,才能让诗人时时回忆起来江南的时光。三四句通过写江南的美景,江花像火一样红艳,江水像是被染绿了,色彩鲜明,彼此相称,更突出了江南的美景。最后一句反问,这叫我怎能不怀念江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怀念之情,使整个诗篇悠长而有韵味。

(来源:文章屋网 )

忆江南古诗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楠溪江古村落;天人合一;山水;建筑;文化。

【作者简介】陈春柳,温州市委党校文化与社会学教研部中学高级教师, 教育硕士,

主要从事汉语言教学与研究。一、引言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哲人的言论昭示了人与自然的相通和融合。庄子在《大宗师》中说:“游乎天地之一气。”[2]在庄子看来,人生的轨迹本来就与天地万物的运行是相合一的。王阳明认为,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故五谷禽兽之类皆可以养人,药石之类皆可以疗疾,只为同此一气,故能相通耳[3]。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4]季羡林先生认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本文要谈的浙江温州楠溪江古村落就是山水和建筑相融合、生态与生活相融合、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天人合一的典范。

楠溪江,位于浙江省温州地区的东南永嘉县境内,流域六百二十五平方公里。楠溪江水流经之地山青、水秀、崖奇、滩多、瀑丰、林茂、草绿,人称北纬二十八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清乾隆《永嘉县志》:楠溪江“山峰挺秀、涧水呈奇,人在其地者,皆慧中而秀外,温文而尔雅”[5]。此话道出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与自然相生相长的奥秘。优美的生态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的地理位置牵住了中原衣冠士族南迁寻求居处的脚步。这些士族以前大多是仕宦人家,有着较丰裕的经济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选择心目中理想的区域,将山水情怀、审美倾向、宗族文化、生存意识、生命追求浸润在楠溪江的青山秀水之间,创造了一座座与山水原野相依相存,朴素而不显野蛮,随意而不乏匠心,轻巧而不失厚重的村落。星转月移,至今这里依然有五十余座古村落安好,它们坚守在历史的风尘中不离不弃,它们偏安于这世外桃源,人与自然天人合一,乡土文化生生不息。

二、选址与布局诠释

“天人合一”理念

在楠溪江古村落创建之初,始迁祖十分重视村落的选址和布局,受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追求环境安全、“风水”好、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聚居空间。

1.从安全角度追求“天人合一”。由于历史上晋室东渡、宋室南渡,导致大批有识士人辗转流离迁入楠溪江。根据宗谱上说,这批有识士人基本上是为了避世乱而来楠溪这片环境封闭的世外桃源的。《浙江通志》载:“楠溪太平险要,扼绝江,绕郡城,东与海会,斗山错立,寇不能入。”[6]楠溪江环山抱水的地形优势对于长期饱受战乱与颠沛流离之苦的人来讲极富吸引力。如岩头镇下园村,据《下园瞿氏宗谱》记载:“晚唐时,黄巢乱,宁波刺史瞿靖媚避乱来此,鉴于天险奇峰,旷洞清幽,乃定居。”[7]楠溪江中游蓬溪村的地形也很独特,它位于一个袋形盆地里,四围高山包围,只有北面缺口,一条鹤盛溪蜿蜒而出,先人们在溪西的悬崖峭壁上架起一里多长的栈道,村人才能借此道出入。深潭峭崖为掩护,蓬溪村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显得特别安全。安全是第一要务,是生存的保障,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年代,人们生活安全全凭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忆江南古诗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古村;历史文化保护;城镇化;城市更新

1古村结构形态的主要特征

传统村落是一种建立在农耕经济和“天人合一”思想上的具有有机生长性的村落形态,它强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其结构形态往往表现出一种均质协调和缓慢发展的特征。李市古村是传统苏南地区水乡村落的典型代表.位于常熟市古里镇的东南部,距白茆镇约5km,204国道与之相毗邻,交通便捷。李市古村源自明代,在历史上曾经是经济繁荣的江南集镇(图1图2)。

1.1经济社会方面

江南水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李市古村是江南典型的自然村落.主要以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半农半商的生产模式为基础逐渐形成。到了明清时期.李市成为当时白茆镇的水陆交通中心和人气旺盛的物资集散之地.古村居民往往临水而居.聚而成集。在其社会方面.相对于城镇而言,李市古村长期处在一种稳定的血缘关系之中,人们彼此之间非常熟悉,并共同遵循着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形成了一个整合的、基本自足的乡村聚落社会。

1.2物质空间方面(图3、图4)

1.2.1空间布局

江南水乡地区的村镇发展都与水有关.古村李市也不例外。流经古村内的主要河流有陈泾河市河、三泾河和黄瓜浜,其空间格局主要以水运为依托逐渐发展起来,布局形态则顺应河流十分自然地形成团形古村内部水路、桥相互交融,建筑依河而筑并刻意亲水.形成极为丰富而生动的空间层次。在古村的整个空间系统与结构中,水道和街巷作为基本骨架.起到组织人们日常生活和交通联系的脉络作用。水巷河道是古村水上交通的要道.同时也是居民日常浣洗、聚集、交流的公共场所。陆路街巷只是作为辅助系统,顺应河道布置.构成主路一支路一小巷的多级网络系统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序列感和节奏感。

水巷与街巷相互补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平行并列的舟行与步行两套交通系统。在大环境上,独特的水乡村落风貌是古村物质空间形态的重要载体,而其田园生态绿化空间又成为古村的绿色屏障,呈现出田园、水系、村落交融一体的空间环境特色。

1.2.2街坊彤态

古村内的街坊由街巷围合组成,并由若干院落充实。院子多为南北向连结院落的巷道东西向较多,也有南北向街坊依其布置内容及河街关系,有合院式住宅前后临河、临水型住宅前街后河、面水型住宅隔街而河等类型。通常情况,街坊往往向纵向大进深发展力争每户面宽较小.从而使更多的住户获得面街临河、水陆皆达的便利。这种街坊布局与古村地理环境以及运输依靠河道.步行利用街道的生活方式关系十分密切.显示出亲水的鲜明特性。街坊的这种布局方式,一方面具有外向性特点,满足居民活动、游憩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具有私密性特点,营造出舒适、优雅宁静的居住环境。

1.2.3传统民居与典型空间要素

古村内的传统民居与典型空间要素是空间组成的实体,亦是体现古村传统历史风貌的最基本单元。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多采用木构架系统.砖墙不承重,只起围护作用,其屋架形式一般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建筑的形制如开间、进深、屋架、斗拱、屋顶形式等,都有一定规格。建筑构造为小青瓦屋顶.空斗填充墙立贴举架,木椽屋架建筑层数多为1至2层.建筑外观朴素,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有规律的组合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的建筑群体。作为典型空间要素的古桥、水埠和砖石雕饰等不仅造型优美而且融合了工艺技术和文化艺术,往往因材施用,将实用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创造出精美别致的艺术效果。

2快速城镇化对古村结构形态产生的影响

2.1古村原有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已发生深刻变化

自明清开始古村李市就以水路作为其主要的交通方式.并依赖水路而得到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变迁,原始的船只运输已逐渐被公路交通取代,相应地.古村原有的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从1980年代起,在农村工业化、非农化和乡村城镇化的驱动下.

李市所在的古里镇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部分居民都不再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而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周边乡镇企业的发展。加上近年来江苏省实施三集中”政策(即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使得多年来离土不离乡的传统模式被打破,开始逐步转变为离土又离乡”的新模式。尤其是古里镇的经济持续增长,形成了以服装、纺织、生物医药、轻工机械四大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体系。2005年古里镇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334亿元,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3.02:811.45:15. 53,二三产业已在经济结构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些深刻变化使得乡镇企业的本土性特征出现重大转型。

2.2人口构成比例失衡与“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

由于受外部良好就业机会和优越生活条件的强大吸引,乡村人口尤其是中青年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和大型企业转移,古村人口急剧减少,加之近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降低人们的寿命普遍提高,古村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根据统计资料,李市古村现今人口构成中文化程度低收入低以及老年人所占比例较高。此外,在古村现有176户住户中.空置住房的为45户.住房空置率高达近26%而且大部分空置住房为一些老的传统民居。究其原因.主要是迅速发展的农宅建设与落后的村庄规划管理造成的。随着非农化的发展和国家户口政策的逐步放开,很多村民开始移居城镇但他们大多数不愿放弃在村庄的农宅,出现了极为普遍的农宅空置、一户多宅的现象。再加上农村旧宅的日常维修资金投入少,旧宅毁弃的速度也就日益加快,出现了古村物质环境逐渐老化、中心地区日益衰退及古村空心化的迹象.给古村地方活力的维持和民居生活形态的延续带来严峻挑战。

2.3古村原有均质的空间形态开始出现蜕变

长期以来.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乡村发展一直处于十分缓慢的状态.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和民居形制总是表现出一种同质协调的自然特征。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后,随着古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现代施工工艺和建筑新材料的应用,传统的居住模式已难以满足现实要求。早期农宅改建的规模较小,并更多地借鉴传统住宅形式.村落建筑文化的传统得到一定程度的继承;1980年代初期古村普遍进入了瓦房变楼房阶段.一大批旧民居被更新改造;1980年代末.绝大多数村民完成了住宅更新,新建的住宅楼房多为两层砖木、水泥混合结构:近年来古村住宅出现了向别墅型住宅发展的趋向,长期延续的古村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开始出现蜕变。根据调查,目前古村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面积约占总建筑面积的5.65%1950-1980年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13.97%,1980年以后的占80.38%。在古村建筑风貌评定中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约占60%,严重影响传统风貌的占3%。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多为1980年以后建造的建筑(图5、图6)。

2.4古村水网体系的重要作用逐渐下降

处于水网地区的李市古村,以独特的水陆交通体系与民居的组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水乡空间。但近年来.随着古村外围道路的修建和陆路交通体系的建立,水网河道的交通运输功能逐渐消退,再加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缺乏有效的规划控制和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原来作为生活水源和生活空间的水网体系逐渐成为生活污水排放、漂洗、饲养甚至堆积垃圾的场所。而农村工业化更是造成古村内部水体的严重污染,使得昔日沿河道两岸十分活跃的古村核心地区出现严重的结构性和功能性衰退,居民亦不再依赖河道生活临水而居,伴水为邻”和小桥流水”式的传统居住空间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图7)。

3古村保护的规划对策与建议

3.1制定切实可行和综合全面的保护战略

在乡村城镇化快速变迁中,古村发展机制与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古村的保护政策就不能仅仅停留于保护规划编制的表面形式,就古村保护谈古村保护,更为重要的,应将古村保护融入快速城镇化的总体政策框架,基于区域城乡关系变迁的大背景,从更为广泛综合的社会经济角度对古村的保护延续与未来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应在保护古村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古村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和优化古村的空间结构,切实改善和提高古村的生态环境。应通过行政管理和技术处理手段,梳理古村水网空间.使古村生活环境更为清洁优美真正体现古村的水乡和田园风光。对古村的旧民居,应因地制宜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保护,对整个古村则可普遍采取加强维护和进行维修的保护措施,阻止古村老化衰退现象的进一步恶化,尤其是应尽快提出解决古村空心化的应对策略,使其能够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真正实现古村居民生活形态的延续和地方活力的提升。

3.2深化和完善古村传统风貌的保护体系

作为历史古村的整体环境保护,不能仅仅保护古村中少数几处历史建筑.李市古村的形态特征与价值突出反映在其人工环境与周边田园风光、水体河道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和协调统一如果构成古村综合景观环境的要素受到威胁.古村的整体风貌特色和空间艺术魅力就会丧失。为此,应将古村、建筑与自然景观遗产作为整体进行一体化保护,重点保护古村的生态环境、空间形态及建筑风格,以维护古村高度多样化的地域性文化与景观资源,保护古村空间环境的整体性和艺术性。在对古村进行保护时,建议构建3个层次的保护体系。首先是核心保护区.这个区域内包含了古村中最为优秀的历史建筑以及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河流水系和街巷驳岸,其中的保护与整治必须经过详细研究之后慎重进行。其次.在核心保护区外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在这个区域内允许进行适量的建设.但是对于建(构)筑物的性质、体量.高度、色彩及形式需要按照保护规划要求进行严格控制。最后是环境协调区的保护.这是一个相对宽泛的区域.没有明确的界限.包含了古村周边的绿地系统和生态网络(图8)。

3.3精心保护高品质的古村历史空间环境

为了保护好水乡古村尺度宜人、色彩淡雅、轮廓优美的精致空间属性与特色,应借助城市设计加强对古村空间格局、水网街巷、传统建筑与典型空间要素进行详细控制与引导应加强古村重点地段的城市设计研究,处理好新建设与历史建筑的协调关系,全面提高历史性古村的空间环境质量。如李市大街为古村的重点地段.街巷两侧多为历史建筑,规划遵循修IB如旧”的原则,主要采用修缮方式对其进行保护,对现状的水泥铺地按照历史原貌恢复为传统的条石铺地并延续传统街巷尺度.营造传统商业、居住相结合的历史街道氛围在古村内原有不少精美古石桥.现大多被拆毁,古石桥.现大多被拆毁,规划为了重现昔日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特色根据历史资料有重点地复原一些古桥。水巷河道是古村整个空间系统的重要骨架.是人们组织生活、交通的主要脉络,由于古村周边工业发展.古村内的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原有的水网体系几乎被完全破坏,规划在整体城市设计的指导下,通过河道疏通,淤泥清除.以及水环境与沿河步行系统的整治梳理.重新营造亲切宜人的江南水乡河道景观(图9、图10)。

3.4积极延续古村居民的生活形态与内涵

李市古村历史悠久,承载着江南地区丰厚的优秀文化遗产。如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白茆山歌是吴歌的源头其产生是直接来源于农民耕田时的娱乐活动;荡湖船则是劳动人民模仿河里捕鱼而创造出来的文艺活动.通常在庙会、灯会等隆重节庆进行表演特色风味小吃亦大都体现江南水乡特色。可见,干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古村民俗文化活动与日常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而且这些传统活动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在古村内,村民会定期举办地方戏剧表演,但是由于设施简陋,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表演活动。在保护整治中可以将古村入口广场以及水街广场适当扩大.使其作为居民露天集会和日常休闲活动场所。另外.适当在古村内引入旅游业通过宣传和文化交流.可将古村的历史文化传统很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

忆江南古诗范文第4篇

大家下午好!

在全市重大项目建设“百日推进”活动进入攻坚阶段、全市上下奋力掀起新一轮项目建设热潮之际,我们在此隆重举行南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热加工中心项目签约仪式。值此喜庆时刻,我谨代表平潮镇党委、平潮镇人民政府,对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各位朋友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以来,我们平潮镇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镇工业经济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1~7月份,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77.0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1亿元,工业投入5.5亿元,民营经济各项指标完成时序进度任务,综合考核名列全市第二。在今年上半年南通市工业50强乡镇综合排位中,我镇名列第五。

今天的热加工中心项目的成功签约,标志着我镇今年的重大项目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踏上了新的征程。该项目是我镇今年引入的单体规模最大的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一期投资4.88亿元。该项目落户于水陆交通十分便捷的钢结构产业核心区——捕渔港村,占地400亩,建成后年生产能力可达11亿元,新增利税1.35亿元。该项目的建设投产,符合我镇沿江产业的发展规划,必将为拉长和加粗平潮镇船舶钢结构产业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使热加工中心项目能够及早开工、尽快投产,我们将竭诚服务,努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确立一个理念,即“围墙内的事情企业做,政府不干预;围墙外的事情政府包,企业不分心”的合作理念,使对该项目的服务成为我镇下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是组建两个班子,即“项目推进领导组和项目实施工作组”,倾全镇之力推进该项目建设进程。

三是实施三大服务,即“项目报批一条龙服务,项目建设保姆式服务,后续发展跟踪化服务”,着力化解推进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平潮镇快速发展的昨天、今天,凝聚着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倾心扶助和无私奉献;平潮镇精彩纷呈、魅力无限的明天,更是期待着在座各位一如既往的积极参与和鼎力扶持。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唱响平潮又好又快发展的主旋律,共同演奏平潮和谐进步的最强音!

最后,恭祝各位领导和嘉宾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愿南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热加工中心项目前程似锦,兴旺发达!

忆江南古诗范文第5篇

一、议“词眼”,感悟词的意境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的瑰宝,诗人、词人将自己的情感浓缩于方寸之中,读起来令人神思激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色和垂钓者那悠然自得的心境,情景交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教学这首词时,教师可以抓住这首词的词眼“不须归”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围绕“不须归”来引导学生读词,讨论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在雨中还不想回家?”然后引导学生读全词,展开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色彩之美和动态之美。这样的教学就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由浅入深,层层导引,始终围绕词眼“不须归”来进行了教学,学生既理解了词的内容,又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意境。

二、品“词眼”,领悟词的内涵

在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扣词眼来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品味,走进文本、体会词的意境。以下是崔老师教学《清平乐·村居》时的片断:

师:同学们,在一遍遍地读中有没有读出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呢?请静静地用心读,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

生:“喜”。

师:“喜”(板书:喜),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欣喜?请同学默读这首词。(学生默读思考)

生:辛弃疾最喜欢小儿子,不是“最喜小儿无赖”吗?

师:你是作者的知音,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这句。(学生读词)

师:这句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儿子顽皮的动作?

生:“卧”。

师:你能看图想象他顽皮的动作、神态吗?(课件出示插图)

生:他趴在地下剥莲蓬,两只脚还跷着,踢踢打打的。

生:我想他的嘴里一定还哼着小曲,多快乐呀,脚上一定是和着嘴里的曲子打着节拍。

师:说不定他趴累了,还会怎样?

生(笑着):他还会打两个滚,仰面躺下。

生:有可能还趴在河边,玩玩水。

师: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此时的状态?

生:快乐。

生:自由自在。

师: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是自由自在呀!看着这个小“无赖”,辛弃疾禁不住会想什么?

生:要是我能回到这样的童年该多好呀!

师:是呀,可是你们知道辛弃疾的童年是怎样的吗?他出生时,家乡就已经沦陷,他是被祖父抚养长大的。当时的人们缺衣少食,居无定所,孩子们更是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辛弃疾除了想自己有这样自由自在的童年,还会想什么?

生:还会想要是儿时的邻居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生:还会想要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师:作者向往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这么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么自在的生活才是作者最“喜”的。谁来读读?

这样的教学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紧扣词眼“喜”字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深入体会词的内涵。

三、拓“词眼”,升华词的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有情语。”下面来看一位教师执教《忆江南》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白居易为何忆江南?

生:江南好。

师:此时此刻的你就是白居易,你会怎么读这三个字?

(师出示“江南好”,生齐读这三个字)

师:江南好,好在哪?

生:景美。

师:你能用词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课件出示江南美景图:日出江花江水全景)

师:如果此时的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

生: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丰富了。

师:请在配乐中再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再找找这首词是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

生:“好”。

师:江南好,除了景美,还好在哪呢?

生:气侯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

师: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你能把这种情感读出来吗?(生读诗句)

师:是啊,如此美的江南美景,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

师: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对他的感情非常深厚。

师:这天,白居易独自站在洛阳的香山顶上,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江南,回忆起江南的美景、江南的闲情、江南的故人……

相关期刊更多

扬子江评论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江苏省作家协会

临床精神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南京医科大学

中国京剧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