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值周总结

初中生值周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值周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值周总结

初中生值周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缺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39-01

在如今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初中生显然是作为弱势群体而存在,当然作为祖国未来的花朵,也是得到重要保护的群体。然而,越来越多属于这个群体的生命消失在宇宙中,这些还没完全开放就被中途折断的花朵,是我国生命教育的失败。生命是一次性的,失去了就不会再重新来过。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如此漠视自己以及他人的生命呢?生物课程应该怎样开展才能让中学生意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呢?这些问题构成了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的缺失,已经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探究。

1.初中生物生命教育中的缺失及原因

1.1 父母对孩子的忽略导致初中生缺少关爱自己和他人的能力。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生命教育理应也有父母的一份,但生活的快节奏让太多的父母忙于工作,忙于赚钱养家,本是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能过上更好的生活的心意,却没想到忽视了孩子的家庭教育。长期缺乏家庭关爱的初中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心里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存在感,慢慢失去了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甚至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做出不可挽救的事情。

1.2 封建思想的残留、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和家庭结构的不稳定导致的家庭暴力,也是导致初中生漠视生命的重要原因。家庭暴力作为一种对生命极其不尊重的做法,不仅给孩子的心理、生理都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还为孩子做出了错误的引导,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形成了不正常的生命观,产生暴力倾向,易冲动,易采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不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最后酿成大错。

1.3 学校的压力和老师的忽视让初中生忽视了生命的重要性。学校是知识的天堂,同时也是我们形成人格的地方。在中国的历史上,学校一直是一座神圣的殿堂,老师是我们最敬佩的人。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升学率成为众多学校之间竞争的标杆,学生作为主体,当然会被重点培养,只是教育不再是知识与素质的结合,它很"单纯"地变成了学生的考试成绩。生物课堂不再是美丽的生命的展现,而是一道道生物题目的讲解。沉重的压力使得学生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近年来,校园暴力频繁发生,还在如花一样年纪的初中生,剥夺了他人的生命,也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初中生正是生理和心理都开始成熟的阶段,学校是他们长期生活的地方,老师是他们的指路灯,周围的同学则构成了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初中生要开始学着处理各种关系,包括和老师、和同学以及和学习的关系。在各种关系处理不好,老师也没给出关心和引导,甚至还做出体罚等行为时,部分同学开始使用极端的方式来处理生命。这是悲哀的事情,却也是确确实实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

1.4 社会的冷漠让初中生的生命意识逐渐消失。社会风气和媒体文化给初中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不可忽视。网络信息的发展给了暴力信息大量传播的机会,这些信息侵蚀了未成年人的本真,引导他们做出出格的事情。媒体过度宣扬暴力凶杀事件,助长了校园暴力的滋生。网络游戏和视频,导致初中生过度迷失自我,沉浸在虚拟的凶杀世界中不能自已,最终在现实中伤害了他人的生命。

1.5 自身的软弱让初中生对未来失去信心。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和包容,容易使初中生产生过度的依赖心理。独生子女的增多,让他们自我意识过强,不懂得与他人交往,遇到挫折就心慌意乱,面对失败、被人嘲笑,他们害怕并且逃避,最终因压力过大结束生命。

2.初中生物生命教育的改革方案

2.1 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理解。生命教育的具体含义是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积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总之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让初中生学会尊重生命,并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因此,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并保护生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重视初中生的生命教育,从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开启对初中生的引导,加大力度宣传生命的可贵和亵渎生命的危害。

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宣传校园暴力的危害,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引导他们敬畏生命、爱护生命,而不是一味地提高成绩。另外,采取不同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精彩,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教导他们如何珍爱生命。

2.2 创设生命教育的良好环境。初中生的生命教育关乎我国的未来发展,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父母应该放慢工作的脚步,给孩子更多的关爱会让他们对生命的产生爱的情怀。老师作为教育者,以身作则更有说服力,才能让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另外,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初中生的法律观念,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监督。同时,教导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应该全心全力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环境,让他们体验生活的意义,学会感恩,感谢生命带来的美好。

2.3 加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初中生的经历较少,没有足够的心理素质去解决发生在生活当中的各种矛盾。因此导致他们压力过大,产生逃避的心理。所以学校应该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积极开设心理咨询课堂,宣传健康向上的内容,及时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帮助,引导他们积极面对失败,乐观面对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宽容他人,理解他人,坚强地生活学习。

总结:生命是美好的事物,正是生命让我们体验到爱的力量,体验到大千世界的繁华,体验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初中生是一个青春的群体,是世界的活力,作为世界的未来,要爱护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学会宽容世界,学会坚强地面对未来。对于教育者,不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都应该更多的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要给他们增加过多的压力,让他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中吧。

参考文献:

[1] 孟繁军;《校园"生命教育"的缺失及对策》;教学与管理;2012年7月;

初中生值周总结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指导学生进行时间管理的策略是:增强时间意识,制仃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教育大辞典》指明,语文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一种,它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是指学生课外通过阅读书报、影视、网络等进行学习的方式。课外阅读具有课堂教学和学科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能扩大、巩固和加深课内所学知识,增强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多处对课外阅读要求作过描述:“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但目前诸多调查显示,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时间与语文教育目标相距甚远。天津教科院的调查显示:(1)年级越高,课外阅读量越少,小学生喜欢课外1阅读的占45.5%,初中生占27.7%,高中生占17.7%,有8.2%的中小学生处于基本不阅读课外书的状态;(2)课外阅读量普遍不足,有80%的学生每个月课外阅读数量不超过2本书;(3)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十分吃力,感觉费劲、费时,有的情节描写还看不懂,所以很少有人去看。陶本一、曹建召的全国初中生课外阅读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受学习压力、家庭作业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三地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差异并不明显。每周阅读1至2个小时的学生,河北有40%,宁夏有34%,上海有44% o《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为:三年时间读260万字,每学期是40万字,每天的阅读量应是2300字,这得需要半个小时的时间,每周的阅读时间必须保证3个小时以上才能完成阅读任务。2007年《广州日报》对广州市的6所中学进行了学生阅读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74.5%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不可取代,但在现实中只有7.6%的学生每夭阅读课外书时间“至少1小时”;77.8%的学生“想阅读,但时间都被功课挤满”。

    时间管理不善是导致初中生课外阅读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谓时间管理,就是指合理安排和规划阅读时间,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阅读效益。笔者的做法与经验是:增强时间意识,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引导反思与总结。

    一、“只要你愿挤.时间总还是有的”—增强时间意识

    “我们每天上课、做作业、预习复习都来不及,哪里有时间去阅读课外书”,这是许多学生的心声。由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现在的学生主要把时间与精力集中在与考试直接相关的课程教材和教辅材料上。学生的“正业”就是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阅读课外书,开展与课外阅读的活动,不但没有时间去做,而且被看成是“不务正业”,会冲击正常的学科学习。在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课外阅读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引经据典、讲故事、说道理等方式将重视课外阅读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然后,引导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任务中想方设法每天抽一定的时间来阅读。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让学生懂得课外阅读不是没有时间,关键是你肯不肯去挤。

    二、“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一份详细而可行的阅读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计划是课外阅读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时间管理“10/90”定律告诉我们:若你在事前花10%的时间做规划,工作开始后就可节省90%的时间。教师指导初由生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效果,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课外阅读计划。教师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初中生的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兴趣爱好和年龄特征等因素,紧密配合课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统筹安排,制定一份详细具体、切实可行的读书计划。这份计划可以包括阅读目标、阅读书目、进度安排、阅读地点、阅读方式的选择以及阅读效果的预想等。阅读计划一般在每学年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制订。如某位八年级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计划如下: 

 

    三、“一个行动胜过一千打纲领”—将计划付诸行动

    将计划付诸行动是管理好时间的关键环节。制订了计划,如果不执行,就是一纸空话,正如列宁所说:“一个行动胜过一干打纲领。”许多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阅读,相反他们可能有美好的计划,甚至有具体的打算。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如学业的压力、父母的看法、人际关系问题等等,预先的计划渐渐“缩水”了,后来就干脆没了行动。由此看来,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重点在于如何有效监督执行。我的做法是:

    一是指导学生将计划细分为一个个具体的步骤。如上面这位学生的阅读计划比较宏观、笼统,操作性不强,真正实施起来有难度。我指导学生进一步制订出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二是让学生记录下时间。即每次阅读开始和结束时要求学生在课本适当地方分别写下具体时间,如12点30分、12点48分。让学生通过前后对照,清楚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三是指导学生适当做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事先教给学生做笔记的方法,让他在阅读时在书本上划画符号,做做批注,写写看法。这不仅有助于积累知识、促进思考、提升能力,也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自我监督教育能力的方法。四是让学生请他人(老师、同学或家长)帮忙监督提醒。

初中生值周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主体性

苏霍姆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的突出标志就是学会学习。因此,培养自我教育素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问题,就成为学校和教师要明确的主要问题。翻转课堂以实验性强为特征,与初中生物教学的适应性较高,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其能力。翻转课堂需要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课前环节,需要学生利用一些网络教程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开展自主学习,学习一些开展实验的方法。其次是课中环节,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方法合作开展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自主讨论,在互相交流中加深学习体会。最后是课后环节,学生要针对实验中掌握的各种生物知识加强课后练习,巩固知识点。

一、课前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

课前的引导是翻转课堂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翻转课堂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需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课前的预习以及准备工作,提升教学效果。[1]以显微镜的使用为例分析翻转课堂的应用。这一节内容需要学生准确记住显微镜的组成以及作用,并且运用显微镜观察图像,养成规范使用及爱护实验工具的实验习惯。教师在课前通过视频文件让学生引入细胞的概念,并指出要观察这种基本单位的行踪,就必须使用显微镜,因此我们要认识并学会使用显微镜。那么就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能够掌握显微镜由哪些部分构成?应该怎么使用显微镜?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网上的一些优秀视频进行学习,并且通过一些动画进行演示,在课前做好实验开展的准备工作,以便迅速进入正式实验状态,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堂教学实验活动

课程正式开始前,教师要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作快速测评,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讨论的内容,总结问题和难点,根据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题目进行测评,从而确定学生的问题所在。教师在确定问题后,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周边事物出发,结合自身经验去学习知识,思考问题。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情境问题,开始独立的探究和合作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将学生分成一些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验中进行探究、讨论,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运用。实验结束后,以小组或者个人为单位进行实验成果的展示,鼓励学生全部参与到成果展示的环节,要让每个学生都踊跃参加,通过成果展示,学生就能将知识内化。教师根据成果展示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问题继续探究。在这一环节,教师只是引导和辅助的身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2]在显微镜案例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回顾课前预习的内容,并随机进行提问,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之后开始进行实验,实验时教师要将显微镜使用规范通过各种形式告知学生,学生再根据规范利用显微镜观察10分钟载玻片上放置的图像。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一种“师生互动”的场景,学生扮演教师监督另外一名学生的实验过程,对于不规范之处进行纠正和记录。观察完毕后,还要对比显微镜呈现出来的物像和载玻片上放置的原图像,从而发现显微镜所呈现的是原图像的倒像。还可以进一步观察一种生物细胞,通过目镜以及物镜的更换,结合图像变化的过程验证显微镜的放大效果,经过讨论学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目镜倍数和物镜倍数相乘所得的积。

三、总结反馈

课堂实验活动结束后,还要及时的进行总结、评价和反馈。学生实验和学习的结果反馈情况将成为教师教学策略调整的重要依据,要做到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进度开展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下,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师教学设计的效果都要通过实验的总结和评价得到体现,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要根据实验结论进行肯定性与鼓励性的评价,并从中总结学生在实验中的困难及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将问题和困难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探讨,再总结答案。学生合作所得到的结论,教师要给予客观的总结与评价,突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显微镜实验案例中,教师在实验开始前的检测也是一种总结。实验开始后,教师要来回检查学生在实验中的状态,鼓励优秀,纠正问题,实验结束后,根据规范表格了解学生的操作实际情况。根据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三个阶段的情况检查,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对这节课的整体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总结、评价和反思,纠正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3]初中生,都是十几岁的孩子,正值人生美好年华,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个阶段正是孩子们掌握知识、学习方法、开拓视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我们作为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与学生交流的方式方法,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创造性。

四、结语

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体的下一代,为了塑造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国家公民,激发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在中学阶段,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需要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讨论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结合课程内容和问题进行提炼、拓展,通过实验完成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在实验成果的提炼中完成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强调教师引导下学生的主体性,而实际上在教师心目中逐渐树立与学生的“主体间意识”更加重要,把学生当作与教师在人格尊严上平等的生命个体,从内心深处真正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心灵成长,这才是翻转课堂真正有效而无形的保障。

作者:高培丽 单位: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李正芳.基于翻转课堂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教学参考,2016,26:105

初中生值周总结范文第4篇

1初中物理实验的教学现状

1.1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很少会主动考虑在课堂上给学生来创建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主动学习,也鲜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设计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师.其实,在初中物理实验课程中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将所获取的知识进行主动的积累、分析、对比、归纳、总结才能够得出表面现象之下隐藏的本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最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考探究能力.平时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的时候会给学生一些提示,甚至会将实验结果直接告知学生,这种被动方式对学生学习实验十分不利.例如,教师演示操作一个关于弹性钢片被弯曲的物理实验.现象如图1所示:小钢球不会随着塑料片飞出去,弹性钢片被弯曲.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小钢球与塑料片都具有惯性,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已经全部完成了有关力学知识的学习.然而在观察这一实验的时候只看到塑料片飞出去,小球静止不动,对于弹性钢片是否发生变化的情况完全忽略.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就是教师在演示实验的时候总是给学生提示,当不给提示的时候学生就不知道要做什么了.当塑料片飞出去的时候,学生也没有分析为什么塑料片会飞出去,因此塑料片是受到了力的作用,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种实验教学方式下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只是会照本宣科,没有真正领悟到实验的本质与力的真正作用.

1.2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索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十分随意,没有相应的规则来进行行为规范,教师也没有明确指出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要做到哪些注意点,导致学生只会记忆最后的实验过程,死记硬背,达不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选择蜡烛、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然后将这三者的中心都调整到一个相同的高度.进而根据实验要求改变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观察光屏上像的大小,倒正的变化.学生所要观察的现象其实在实验之前都是制定的,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观察到.如果仔细观察像,会发现像点很亮,其边缘有阴暗区,但是学生根本就没有仔细观察,也没有探究意识,不把实验现象当做一回事.可见,教师在操作实验前就把实验的目的与实验所要观察到的现象阐述清楚,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教学目标明确,但是却严重阻碍了学生观察能力与探索能力的提升.学生在观察实验的时候就是奔着实验结果去的,过程对很多学生来说根本不重要.

2探索精神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

2.1融入探索精神,使实验更逼真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初中生探索精神的首要步骤就弱化老师在教学中的权利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真实存在.例如,初中物理老师在讲解《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实验,现在让初中生观察沸腾现象,老师不要再像以往那样,把实验的全部内容都进行演示一遍,再让初中生展开模仿式的练习,而只是把主要实验应当注意的部分向初中生讲解后,便让初中生展开自主实验、自行观察以及自主研究,老师会发现即使初中生没有完全达到实验目标的要求,但是表现出了良好的迹象.准备阶段,初中生依据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准备了实验用品,并且依据实验示意,展开了实验前的装置.由于没有老师在实验前过多的讲解,初中生在布置实验过程中,通过运用旧知识,知道了烧杯应该怎么使用以及酒精灯的正确用法等等.有的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小组中的其他学生还及时的进行指导和帮助.在实验阶段,初中生依据教材中的引导,将酒精灯点燃,并且对烧杯中水的变化以及温度计度数的变化进行细心观察,并且将其记录下来.在酒精灯持续加热后,初中生观察到水经过不断加热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声音的变化以及气泡的变化等等.初中生还根据自己记录下的情况,知道了水加热后的情况,并且得出当水温达到100℃时,温度便不会变化的结论.在交流总结阶段中,老师可以指导初中生展开实验的交流,将实验中错误的地方进行相互纠正,让学生掌握水的吸热规律.

2.2融入探索精神,使实验更有趣

初中物理老师在讲解《用毫米刻度尺测量长度》的实验过程中,初中生依据实验步骤以及操作方式展开了积极的实验,初中生依据教材的引导,选择了毫米刻度尺以及一块规则的模板,开始了实验.当初中生拿出刻度尺展开一次测量后,并且将数据记录下,在这个时候初中生会认为已经完成了实验,但又不知道下一步应当如何做时,初中物理老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展开了测量,而且用的方法不一样,有的同学将0作为起点进行测量,有的同学用尺子中的整数作为起点,但是只是测量一次能够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初中生在听到老师的疑问后,有的学生会进行思考,有的学生会翻阅教材,有的学生会再次展开测量.在此之后,学生们会进行积极的沟通和交流.学生们会慢慢得出采用多次实验取平均值避免误差等结论.最后老师引导初中生对本次实验进行总结,让其掌握正确控制误差.之后,老师还可以问学生:“现在想要测量一枚一元钱硬币的周长,同学们觉得应当怎么样测量最准确?”学生们又进入了思考和讨论中.从中不难发现,将探索精神融入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的兴趣,使得实验更加有趣.

2.3融入探索精神,使实验更自然

初中生值周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生 数学 解题技巧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2-016-01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要是果真弄到了无法可想的地步,那也只能怨自己是笨蛋。”此话对于初中数学学习而言依然受用。众所周知,数学学科具有着严谨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如果把握了其中的规律,解题自然会水到渠成。但是在现阶段,多数初中生都觉得数学习题难,不容易解答。笔者认为,这并不是数学习题的原因,而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解题技巧所致。可想而知,在缺乏解题技巧的情况下,哪怕是他们面对已经做过的题型,这道习题对于他们而言依然是陌生的,要从头思考。由此可见,培养初中生数学解题技巧的重要性。

一、认真审题,明确题意

审题能力是决定初中生解题效率是否合格的重要参照。笔者认为,如果初中生缺乏足够的审题能力,解题技巧的培养工作必然会无从下手。所以,若想谈及解题技巧培养,首先要从审题开始。目前,虽然学生在审题的时候相对认真,而且可以顺利挖掘出题干中的某些隐藏条件,但是由于思考方向的错误,未能寻到题干的关键和重点,导致解题失误。试问,倘若思考的重心与原题题意偏离,又怎样得出正确的答案呢?如题:商场促销活动中,将标价为200元的商品,在打8折的基础上,再打8折销售,现该商品的售价为多少元?在解答这道习题的时候,学生首先要明确题干中的几个关键词,即“再”,这也就是说,学生首先要计算出该商品在第一次打八折时的价钱,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再打八折。但是,由于某些初中生性格马虎,审题不认真,常常会忽略关键词“再”,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答案。其实,这种题型相对简单,但如果是因为审题马虎而造成丢分,那就得不偿失了。当然,也有一些应用题在已知条件中会布设相应的陷阱,这便需要初中生在认真审题的同时开动脑筋,认真思索了。

二、情境构筑,搭建思维

合理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初中生数学解题技巧的关键环节,也是帮助初中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把握规律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问题情境如下:探索性问题情境。这类问题具有着开放性和延伸性的特点,由教师给出一个题目,然后由学生对问题的信息进行补充和创设,然后参与探索。由此一来,问题不但会具有明显的挑战性和趣味性,而且还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某节自习课中,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趣味数学小习题:125×4×3=2000这个式子显然不等,可是如果算式中巧妙地插入两个数字“7”,这个等式便可以成立,你知道这两个7应该插在哪吗?这类数学习题具有着鲜明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可以快速激发初中生的参与热情。而在解题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索题干,顺藤摸瓜,并通过算一算和练一练的方式感受习题,由此一来,不但可以让学生品味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这是培养解题技巧的关键一步。

三、关注策略,把握技巧

解题技巧的培养重在过程,但是在以往的课堂中,多数教师都格外关注初中生的解题结果,并以初中生的解题结果作为课题培养效果的参照。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局限性强,而且容易混淆重点。长此以往,学生反而会更加在意自己的解题结果,至于思考过程、解题思路,他们根本不会去理会。所以,变革教学态度,将技巧培养放在第一位置,引导学生把握解题思路,这无疑是初中数学教师所要探究的重点课题。在教学阶段,教师要求学生们探究习题的解题思路,说出或写下解题思路,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主旨方向是“思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答案指挥棒”的影响。比如这道题,将一张面值20元的人民币换成零钱,现有足够面值为5元,1元的人民币,有多少种换法?在解答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学生求出具体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思考、归纳该题的解答方法,并尝试分析共有几种解答方法。有的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使用“笨”方法,通过比一比的方式计算出结果。也有的学生利用枚举法列出方程,以此求出最后的解。笔者认为,不论是哪一种方法,都可以有效锤炼初中生的解题技巧。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考试时需要学生使用效率更高的解题技巧,因此在日常授课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渗透这些技巧,以此培养学生使用技巧解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