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雪时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联系生活,凸显实践性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可以说,观察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
《制作年历》是三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这节课既是对年月日这一单元知识的总结,又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根据生活实践来制作年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活动开始时,提问:“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年历?”在生活中,学生见得较多,很容易就能回答出这个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教材中的四种类型的年历:整本年历、单张年历、台历、书历。在具体制作年历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制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确定制作要点,能为学生的活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活动中既享有充分的自由,又不感到束手无策。
二、创设情境,彰显综合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更强调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与生活间的联系,所以说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比如,三年级的实践活动《设计校园》,是在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对自己的校园太了解了,对校园中的建筑物以及花草树木再熟悉不过了,让他画出校园的平面图并不难,只要教师加以示范平面图的画法,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画出自己学校的平面图。为了完成活动目标并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有新的飞跃,我大胆地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拓展,将课程主题《设计校园》改为《设计理想中的校园》。因为是从现实生活情境出发,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并完成理想中校园的设计平面图。本次活动不但要应用和巩固有关方向与位置的相关知识,还要用审美的眼光应用美术功底设计出校园平面图,体现了数学学科与美术学科之间的联系。
三、易于操作,体现趣味性
既然是实践活动,就要有情趣性、易操作性,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关注和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活动。没有情趣学生觉得枯燥,跟平时上课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指挥学生执行没什么两样,自然就没多大兴趣参与;如果不易于操作,学生在活动中一再受挫也会丧失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内容和过程时一定要有情趣且易操作。
例如,在教学“加法估算”后,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案例:今天是小强的爷爷要过生日了,爸爸带领全家到饭店为爷爷庆贺,入座后爸爸请爷爷点菜,爷爷把菜单递给小强笑呵呵地说:“今天我让小强为我点菜,但有个原则——不能浪费,钱数控制在200元以内。”请你帮小强来点菜。
学生在帮小强点菜时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就餐的人数、家人的口味、菜价的高低、营养的搭配等等。这样的教学,学生参与意识强、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能将枯燥的估算知识,通过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同时也使学生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认识周围的世界。此项活动设计内容有情趣性、学生操作起来也容易,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关注和积极主动参与整个活动。
四、合作学习,显现探索性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学会合作、学会评价、学会反思。探究活动离不开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只强调排名次争第一,忽视合作意识。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选择环境,突出开放性
在活动中以知识教学为载体,把关注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的开放式活动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从而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问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和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所谓万事开头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强势注入,也弥补不了周围环境所造成的缺陷,这些缺陷阻碍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1.学校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欠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外国教育领域而言,是一个相当于“新生儿”的课程,虽然,这门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看似十分轻松与自由,但是如果缺乏教师的合理安排和引导,将会失去所需要达到的效果。许多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仅仅只是按照传统课堂配置模式,安排一名教师进行引导与辅助,这样完全无法全方位统筹课程的实施进程,还会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效果,并且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课程,许多教师还未进行系统化的
培训,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可能达不到预期的管理与引导效果,无疑是雪上加霜。
2.学生家庭方面的问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最终受益者无疑是小学生本体,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多的一个部分。我国由于一直以来都处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家长及学校本身,都认为学生还是以学习为主,也就是说不希望学生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成绩、分数不相关的课程之中,这也是为什么新课程改革之前,体育、音乐、信息课程没落的原因。所以,家长成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又一阻碍因素。
3.教师方面的问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受益者是小学生本身,但是,具体的实施者却是教师本身,因为教师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充当的是管理者与引导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针对实践活动而产生的新课程,它对于传统课程而言,所涉及的知识更为生活与广阔,所以实践针对性比较强。这就造成了教师很不愿意去上这门课程,开始恐惧和怕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因为许多教师严重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而且还需要统筹兼顾实践活动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遇到问题根本举步维艰。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课程被提议之后,全国小学学校都进行了一场讨论会,来讨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与是否有益于学生,在讨论活动中,许多教师根本无法回答相关问题,实施方法空洞、缺乏具体针对性,只是空有其表的课程安排,这必然会使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一次进入了课程模式化的传统教学模式,这也是我们最怕看到的现象。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充分实施,第一是离不开教师的领导与管理,第二离不开学校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配置,第三离不开学生自身的主动参与性。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学校与学生家庭方面合理地优化配置,从而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具体应是对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档案、经费、工作时间、奖励等进行相应的制度管理,以此使得各个工作循序渐进。当然,还需要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加入检查评价制度,制订针对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评价,从而调动教师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积极性,促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步入良性循环之中。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教师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灵魂,所以对于教师针对性地进行继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继续教育是能够最快、最有效提高教师相关知识层面增长的方式。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的培养,应以当地小学实践活动课程具体的实施情况为基础,有计划性与针对性地对所要实施课程的相关内容与知识进行培训,而且为了能够保证培训效果,需要进行实践模拟培训,也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教师的知识层面与应急处理问题能力,比如,应急突况处理实践、实践活动前的策略分析、活动进行中的具体规划等,这些能为教师提供较为有利的指导。
3.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前文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上提到了,除去学校与教师本身的因素以外,另一大因素是来自于社会大环境之中,这也是最难实施的部分,所以,学校方面应该尽可能为学校家长展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成果及实施有益之处,并且定期举办家长会来讨论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也使得家长参与其中,从而推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
总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步,也是提升小学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一步,所以,我们应不断探索及应对各类突发状况,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好地服务。
关键词:主动学习 大学课堂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52-01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更多的教育者认识到了通过教材进行单向的“言传”这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教师们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方法,并尝试引入各种新型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其中,主动学习作为高校新型教学模式的一种,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被视为教学改革较为理想的方式[1]。但由于种种原因,到现在为止,它并没有成为教学模式的主流。目前课堂教学仍然是高校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以讲授为主更是大班教学的主要模式[2]。在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的现实情况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成为当前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部分教师们致力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与主动学习模式相结合,以期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然而,高校教师多数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理论,对如何才能将主动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建立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非常陌生。为此,本文总结了一些主动学习技巧可应用到课堂用以完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读与写
教师在课堂讲授的时候,可以适当停下来给学生一些短暂的时间阅读新接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在阅读的过程学生获得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并且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写下他们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保持注意力,而且向教师做出了听课情况的反馈。还有一种做法是每次课后要求学生把听课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写下来,在下次课前提交给老师,老师以答疑的方式开始下一堂课。这样既可以激励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也可以复习上一堂课的内容。另外,学生可以就课堂内容写学习心得、体会,字数可以不受限制,但是需要表达学生自己的心声,比如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自己的学习方面的感想。这种方式能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有利于教学反思。
2 问题与讨论
高校里的课堂问题与讨论,可以是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自学再来进行课堂讨论解疑;也可以是学生先预习后提出问题,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探讨,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与评价[3]。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纠正一些偏离主题的争论,并且控制时间,保证问题的解决。这种做法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3 理论与案例
教师从当前社会或学生熟悉的学习、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分析与决策的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他们自己的看法,充当启发者的角色,而不是直接将观点强加给学生。另外,教师在案例选择时要充考虑教材中理论知识与实际事件之间的联系,选择具有典型性意义的案例,这样能让学生更自然地理论联系实际,寻找到个别事情与普遍规律之间的联系,从而学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4 分组与合作
教师针对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制定学习任务并且组织学生分组形成小团队,要求团队学生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建议同一门课程同一个学期内团队保持相对固定,并且人数合适,一般5~8人为一组,教师需要引导每个团队制定详细的合作计划,包括团队内每个学生的任务分工、工作要求及完成时间等。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提高学习者的思考能力,有益于学习者建构新的、更深层次的知识。
将主动学习模式引入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课堂教学,而是与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文中总结的几个将主动学习模式引入传统课堂的方法可以灵活选用其中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其中多种,其目的是要能够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等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建立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雨青,杨路明.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7(2):21-27.
1、全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2、这首诗的题目是《颂平常心是道》,作者是宋代无门慧开禅师。该作录入其评释古代禅门公案的《无门关》一书,由此作该禅诗以表达他对“平常心是道”这句禅语的理解。此诗琅琅上口,最为佛门弟子所爱颂。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连动句 对外汉语 偏误
引言
汉语中有一些特殊句式,这些句式的结构不同于常规的句子结构,有其独特的特征。这些句式可以突出了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是专门作用于某一方面。现代汉语中一共有六种特殊句式,分别是――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兼语句、是字句(判断句)和存现句。笔者此次选择了连动句作为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因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这方面非常容易出现偏误,而且目前关于这一部分的研究还很少。所以笔者从此入手,浅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连动句式教学。
一、概述
(一)连动句的定义与特征
杨寄洲在《汉语教程》里将连动句定义为:“谓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逻辑上有关联的动词或动词词组组成的句子。”实际上就是指用连动短语充当谓语的特殊句式。该句式的突出特点是:动作施事者发出连续的动作,因此在一个句子结构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语核心。例如:
(1)他上街买菜。
(2)他脱下鞋子躺在床上。
(3)他撸起袖子打了她一个耳光。
(二)谓语之间的关系
连动句式中几个连续谓语之间是互不影响,彼此独立的,可以拆开来说也可以合在一起。但是谓语之间也存在着空间远近、目的因果、时间先后等逻辑关系。例如:
(1)我去公园玩耍。(目的)
(2)他用左手写字。(方式)
(3)他因为雨下的太大不想回家。(因果)
(4)他推开门走了进来。(先后)
(5)她拽住我不肯放手。(否定)
(6)他没有这个本事做这件事。(具有)
(三)使用时应注意的细节
我们在具体使用连动句时还需要注意到一些细节,现将其列举如下:
1.谓词位置
句子中两个谓词的位置不能颠倒,否则就会出现错序等问题,从而导致逻辑关系矛盾或句义被改变。例如:
(1)我回家喊他。――我喊他回家。(意思改变)
(2)我点了一杯饮料来喝。――我来喝点了一杯饮料。(句子不成立)
2.时间状语
时间状语不能放在第二个谓语前,否则整个句子就不通顺。例如:
(1)*你来图书馆明天找我。(误)
(2)*他带东西后天来给我。(误)
3.否定词
否定词“不”、“没有”、“未”等所加的位置不同可能会影响到句义,所以在具体使用时要根据想要表达的意思来确定否定词应当添加的位置。例如:
(1)他不回家吃饭。(否定整个谓语部分)
(2)他回家不吃饭。(否定后一个谓语动词)
4.副词
副词在一般情况下都放在第一个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
(1)她紧紧地拽住我的衣角不放。
(2)她深情地看着我哭了。
5.动宾短语
表手段、方式的动宾短语要放在前面。例如:
(1)他用双手捧着水。
(2)他用剪刀剪开了快递。
6.联合词组
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连动句和联合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是不一样的。前者的谓语次序不能更换,中间不能加关联词语和停顿,而且彼此之间是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后者的次序可以颠倒,中间可以加关联词语和停顿,彼此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例如:
(1)他一边写字一边唱歌。(联合词组作谓语)
(2)我沾墨水写字。(连动句)
二、学习者常出现的偏误分析
连动句比起单个动词作谓语的句子来说更经济、简练,但是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也更加难以掌握。经过前人的一些调查分析,笔者将学习者经常出现的偏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错序
连动句构句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临摹性的时间顺序原则,即完全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造句。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种时间顺序并不明显,只是表现在逻辑、概念等认知层面上。再加上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很多外国学生出现了词序混乱的现象。
错序偏误具体还可以再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1.动宾错序
有时学生没有掌握好动宾语序,所以会将某一动词的宾语跟在其他动词后面。例如:
(1)*我出去门吃饭。(误)
(1)句中,宾语“门”应该跟在动词“出”的后面,而不是“出去”后面。偏误来源是“出去”一词是复合词,所以学生习惯把它看成是及物动词,后面要跟宾语。所以应该把它改成:
(2)我出门去吃饭。(正)
再比如:
(3)*他散步着和我们说话。(误)
上述句子中“散步”是离合词,此处应该写作“散着步”,学生有可能不了解此类离合词的用法。应该改成:
(4)他听着歌和我们说话。(正)
2.谓语错序
如果句子中的某一个动词是用来表示另一个动词的处所、方式、手段、工具等,那么这个动词应确保放在前面。但外国学生对这一点掌握不牢,经常会把两个动词谓语的顺序弄颠倒,比如:
(1)*我吃爆米花在电影院。(误)
(2)我在电影院吃爆米花。(正)
再比如:
(1)*他离开了北京坐火车。(误)
(2)他坐火车离开了北京。(正)
以上这种偏误有可能是受到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因为在英语等印欧语言中表示处所、方式的词可以放在后面,比如“He drinks water in theatre.”所以这些地方的学习者还是习惯性地沿用母语中的语序。
(二)动词遗失
1.前一个动词遗失
例如:
(1)*他左手拿笔。(误)
以上遗漏了前一个表示方法、手段的动词“用”,所以应该改为:
(2)他用左手拿笔。(正)
2.后一个动词缺失
例如:
(1)*我要去医院病人。(误)
(2)*他出发南京。(误)
以上均遗失了第二个谓语动词,导致偏误,归结原因还是因为学习者不习惯汉语中这种特殊句式的特点。应该改成:
(1)我要去医院看望病人。(正)
(2)他出发去南京了。(正)
3.场所宾语前的动词遗失
(1)*他我家看书。(误)
(2)*丁老师让我家。(误)
(1)、(2)两个例子中,学习者不习惯于汉语中这种特殊的两个谓语的结构形式,所以下意识地将一个动词看成是表场所的状语,这样就可以把句子理解为一个简单的主谓句。这种偏误是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引起的。以上应该要改成:
(1)他来我家看书。(正)
(2)丁老师让我回家。(正)
(三)动词冗余
连动句中的动词冗余常常表现为句子中过多地出现“来、去、到、回”这类动词。例如:
(1)*很多人都来这里来吃饭。(误)
(2)*我下课后来宿舍去看书。(误)
汉语中存在“到……去”、“回……来”的结构,所以第一个谓语动词应该是“到/回”,而不能用“来/去”。学习者没有掌握好这一知识,生造出了“来……来”、“去……来”等不正确的结构。以上应改为:
(1)很多人都到这里来吃饭。(正)
(2)我下课后回宿舍来看书。(正)
(四)用词错误
这类偏误出现的情况很多,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使用动词的不当。笔者以为,这是因为学习者没有掌握好词汇用法的搭配。例如:
(1)*他周末想约我出去谈话人生。(误)
(2)*我端着汤碗吃汤。(误)
但是这种偏误现象和连动句本身的结构并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并不能说上例中的这种偏误表现了学生没有掌握好连动句式。所以此文不具体分析这一类。
(五)句子使用不当
有的第二语言学习者其实已经差不多掌握了连动句,他们已经能造出符合句法结构的句子了,但是在具体语境中表达得却不够好,这就是句子语用上的偏误。例如:
(1)*看见他的现状我觉得……(误)
如果从句子语法结构等方面来分析这个连动句的话,这个句子没有错误,但是在这种语境下显得比较赘余,如果中间有停顿会显得比较简洁。应改为:
(2)看见他的现状,我觉得……(正)
经过对留学生偏误语料的分析,笔者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首先,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初级阶段比较容易产生偏误,但是随着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偏误会渐渐变少。其次,留学生会有偏误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连动式的结构、特征、用法还不够了解,对汉语的语感不强,平时经常使用,所以通常表现出语序混乱、动词遗漏、冗余等现象。除了词汇用法不当引起的偏误以外,其他偏误都可以通过加强连动句的教学得以纠正。
三、教学策略
在连动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句子的语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来介绍。
(一)语法方面
特殊句式归根到底是特殊的语法现象,所以教师要强化连动句式的结构形式教学,综合运用图示法、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对比法和演绎法等多种适合语法教学的方法,突出强调连动句结构中的关键部分,比如动词谓语间的关系、时间原则、逻辑联系等。
(二)语义方面
教师一定要多举例子,包括正例和反例,同时也应该尽可能简明生动地解释句义,让学习者理解该句式的用法,并且从中对比总结出规律。最好还要讲练结合,比如可以规定一个需要表达的意义,然后让学生以连动句式造句,最后由教师来纠正、点评。
(三)语用方面
学习者学习汉语最终的目标是要学会交际,因此,教师要从交际的需要出发,培养学生对连动句的汉语语感。语用这一方面最好要创造一种“情境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这种形式下多进行实际交际,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特殊句式。
(四)其他
教师要注意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教连动句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能听懂或能表达一个连动句,而是要同时做到能听、能说、能写、能读。
教学中可以从中介语开始向目的语靠近,一个好的对外汉语教师要善于总结中介语的规律以便能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利用。
教师要做到真正地以学习者为中心,顾及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学生会出现的偏误都不可能完全一样,这就需要教师单独的辅导。
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还可以借助于一些有效的教具,比如多媒体、小卡片之类的。最好还要把奖惩机制与课堂练习结合起来,以便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
四、小结
以上就是笔者关于连动句的一些分析和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其实不仅仅是连动句,汉语的六个特殊句式都很值得重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学者们继续研究下去了。本文由于时间仓促和人力有限,很多地方还有不足,希望读者能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张洁.连动句、兼语句及其对外汉语教学,2010-06-034H315.9.
[2]宋玉柱.现代汉语特殊句式.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0 ISBN:9787805784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