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政学试题

财政学试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学试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政学试题

财政学试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政学;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传统教学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 是实现教学目的的物质条件先进的教学手段可以大大节约教学时间和教学成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已普及各大高校的课堂。

一、多媒体课件在财政学课程教学中的使用效果实证分析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某大学多媒体课件财政学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应用情况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大学多媒体课件在财政学相关课程中的应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并分析影响多媒体课件应用的主要因素,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以期给出较为合理的可行建议。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某大学学生,主要针对必修财政学课程的学生,有大二、大三及大四三个年级,涉及财政专业、经济学专业、金融学专业、会计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多个专业。

(三)调查内容

财政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性相对较差的课程,更多的需要学生结合国家实际情况去抽象理解。在财经类院校特别是经济类的学科,财政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是针对多媒体课件在财政学课程中应运效果。

(四)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于2012年11月1日到12月1日期间,组织学生展开调查,以问卷和访谈方式相结合,当然主要采用问卷形式。在调查中,共发放问卷300人,共收回287个问卷,有效率为95.7%。调查结果如下:

1.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

(1)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没有明显偏好

在此次调查中,29%的学生希望老师上课用课件,理由是记笔记方便一些,甚至可拷贝课件,22%的大学生不喜欢多媒体教学;还有近50%的大学生对是否是多媒体教学无所谓。

在此次调查中还发现有37%的学生主观上认为多媒体教学优于传统教学,而35%的学生持相反态度,还有26%的学认为二者没有明显差别。

(2)多媒体教学是否更利于学生理解。

与传统板书教学相比较,我们的实现调查中有58%的同学认为,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师用板书讲授比多媒体讲解更容易理解。有32%的同学则认为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有10%的同学二者之间的区别不清楚。

2.多媒体课件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在调查中,59.9%的学生认为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会影响观看效果,34.8%的学生认“不会”,还有5.3% 没有关注该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有132学生(46%)认为老师在多媒高体课件使用中会成篇幅展示,无重点,直接影响学生上课的效果,有123人认为教师“不会”篇幅展示,提纲性,便于理解也便于记笔记。还有32人(11.1%)没关注此问题。

3.多媒体课件设计对师生互动影响

在调查中有58.9%学生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师生的互动程度一般, 11.8%学生认为师生互动程度多,25.4%学生认为师生的互动程度 “差”,还有 3.9%学生认为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师生之间无互动。

4.多媒体课件仪器设备状况

“计算机或投影是否会经常出现问题”的调查栏目中,选择“不是”的为60.6%,选择“是”的为35.2%,选择“不知道”的只有4.2%。

(五)小结

经过实地调查,财政学业相关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首先,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较,绝大多数学生并不偏好于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说多媒体课件并未给学生带来明显的教学效果或引起学生关注,其次,教学课件的设计也影响教学效果,再次,教学课件的使用影响到了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最后教学设备及管理增加了多媒体教学的时间成本。

二、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1.学校的多媒体设备维护不够完善。从调研结果看,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多媒体教室,而且有专门的维修人员,但在具体管理上需要进一步改善。每一位教师因多媒体的使用,从开机到关机需要5-10分钟,如果90分钟的课堂,将因多媒体的使用,将占用学生近5%―10%的时间,如果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将占用更多的时间。

如何提高大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接受程度,首先应该加速对多媒体设备的更新换代,因为有些老旧的多媒体设备,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观看,后排的同学根本看不到模糊的投影仪显示什么,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多媒体课件的兴趣。

2.学校过度激励老师使用课件。每年学校都会组织课件技艺大赛,却忽略了不同学科、不同课程是否适合课件的使用,而且评估指标也存在很多问题。最终结果是教师陷入一种教学误区,盲目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华而不实,教学质量反而下降,甚至有的年轻教师离开课件无法正常完成教学任务。

财政学试题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B-0078-01

整合教材,通常是指改变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或者拓展延伸教材内容、选编例题与习题等,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教师在整合教材前,首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吃透”教材,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实际水平、实际需求,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结合本人的实践作如下浅析。

一、设计课堂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以迫不及待的心情去积极探索事物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讲无理数的时候,给学生讲一个教材上没有的故事:“在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崇拜数,认为“万物皆数”,而且认为数只有整数和分数。后来他们的一个门徒希帕索斯发现还存在一种既不是整数又不是分数的数,并把这个秘密泄露了出去。这是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理论和信念极大的打击。于是,他被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人扔进了大海。到底这是什么样的数呢?为什么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此如此惧怕?这个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无理数。”这个故事激起了学生对学习无理数的极大兴趣,他们都想马上知道无理数是什么样的一种数,求知欲望高涨。

又如,教学因式分解,教材上是通过因数分解,从知识类比的角度引入,本来这是很好的。但是,实际教学时有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出示算式1012-992,让学生找出简便计算方法。学生在好胜心理的驱使下,迅速融入到课堂学习中。适当整合教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教材价值

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水平,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对于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可删减教材中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并适当补充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以获得教学实效;对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可通过指导他们阅读教材,提供补充学习资料,增添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扩大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材中如果有涉及学生不熟悉的话题,或教材容量过大,或信息量过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或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不适合学生等,教师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补充或删减。

如八年级数学教材中的选学内容“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一般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对于基础不太好的班级,这部分内容只建议有兴趣的同学课外阅读,而在课堂上用一些简单的数学趣闻来代替,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组织学生以活动课的形式进行阅读与思考,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三、分割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信心

教材中有些例题习题没有按难易程度编排,教学中如不做适当调整,只是照本宣科,有些学生就很难理解。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14.4选择方案”,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一次函数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教学有一定难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对问题1“用哪种灯省钱”中的单位和换算较陌生,设计几个小问题做铺垫;而问题3“怎样调水”则用复习题14中的12题、学生较熟悉的“怎样调运化肥”来代替,这样就能使教学循序渐进地进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发展,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四、适当整合教材,营造和谐氛围

教师是学生心理环境、课堂教学氛围的直接营造者,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班级、不同时间,适当整合教材,选择不同的方法,以数学特有的美感与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魅力去感染学生,融抽象知识于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的思维能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任意驰骋,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财政学试题范文第3篇

一、该市强化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

(一)找准“切入点”,自查自纠。该市专门制订下发自查自纠具体实施方案,在组织实施过程中,结合财政财务大检查活动,由市纪委、监察局牵头,审计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查收支看会计基础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强化支农资金监管检查这一重点,督促被查单位领导和财务人员按规定的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提出整改措施。

(二)主攻“突破点”,制度规范。经过深刻剖析,找出存在问题的主要症结是监管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把强化制度规范作为抓好监管工作的突破点,对原有的专项财政资金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紧密结合本市实际,进一步修改补充完善,制订了一整套财政支农资金监管规章制度,并以手册的形式编制成《市财政支农资金监管工作制度汇编》,分发到各级各有关单位。

(三)狠抓“着力点”,跟踪落实。着力抓好“四落实”:一是落实支农资金分配程序。围绕项目立项,依据项目方案设计、资金预算以及实施效果预估等内容,提出精细化支农支出预算进入盘子,根据收入进度和资金调度情况逐一认真执行,按工程进度给予落实到位。二是落实优先保证支农规定。每年编制年初支出预算都优先保证支农预算,对农业的投资都严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里的规定,逐年加大支持力度。三是落实县(市)级报账制。对中央和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扶贫资金、“阳光工程”培训资金、“造福工程”资金等一律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执行“三专”制度。四是落实“一折通”兑付惠民直补资金制度。在农村信用合作社开设账户,建立专户,将惠民直补项目资金直接兑付到农民手中。

(四)掐住“关键点”,阳光运作。把阳光运作做为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管的关键,实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四公开”,即政策、项目、资金和程序四个方面都要向社会公开,有效确保支农资金公开、公平、公正分配使用。突出做好“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专家咨询评审制度。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家,纳入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咨询评审专家库,采取“量化评估”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审,对重点项目,综合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立项、资金分配和监管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坚持公开招投标制度。对中央、省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商品粮基地中低产田改造建设等投资项目总规模在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单项资金在30万元以上(含30万元)的支农项目建设,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通过漳州招标与政府采购网实行公开招投标,并按照“谁建设、谁负责”的原则,将项目资金使用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责任人,做到项目建设有人管、资金风险有人担、管理责任有人负。

(五)抓好“结合点”,联动监管。采取监督部门和职能部门联动监管办法,组织监察、审计、财政和农口部门,结合全市财务专项大检查活动,做到内外监督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确保支农项目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

二、该市在细化支农资金预算上取得成效

在编制支农资金预算时已要求部门对项目实行细化,避免了在预算执行时再进行二次分配的弊端。

(一)注重财政支农投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当前,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着力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上,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应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金收益应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耕地占用税全部、土地出让金15%部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农业农村政策应确保兑现到位。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和家电、汽车、摩托车等下乡补贴政策应确保落到实处。

(二)注重项目管理,提升建设质量和标准。首先,加强支农资金项目库管理。落实动态管理要求,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能够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项目纳入支农项目库,适时对项目库中的项目进行更新。其次,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项目监理制,实行公示制,全面推行招投标制。对农桥建设项目要坚持“五统一”,坚持现场察看,做到设计与实际情况相符。预算与决算引入中介机构审核把关,工程完成后落实管护责任。第三,强化项目监督检查。建立项目责任人和项目联系人制度,实行项目建设进度月报,安排专人监督进度,加强竣工决算、竣工验收管理,将检查和验收结果作为下年度申报项目的重要依据。

(三)注重资金整合,提升农业发展整体合力。在原有整合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搭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发展资金平台,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农户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吸纳社会资本入驻项目区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设特色农业基地,对以市场为主体经营开发的农业项目,可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引导资金投入到农业园区基础设施上来。

(四)注重程序规范,提升财政报账管理水平。推行精细化管理,是新时期财政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对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应着重从基础工作抓起,从细节入手,具体要做到“四个规范,一简化”,即规范会计核算、规范报账手续、规范资金使用、规范资金拨付、简化报账流程。规范会计核算就是要严格按照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做到建账记账规范、科目运用准确、报表编报及时。规范报账手续就是要做到原始凭证真实、发票签批完整、凭证附件齐全、监管机制健全。

(五)注重绩效评价,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是公共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种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由于受“吃饭财政”、“消费财政”的影响,一些地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与管理停留在“合规”管理阶段,资金分配不科学、不准确。探索绩效财政管理方式,以绩效评价结果为资金分配依据,实现支农资金的量化评价,资金管理转向“经济、效率、效益”目标。

财政学试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用典诗词;教学策略;事象

诗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大的比重,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诗词的鉴赏,要穿越语言层面,深入感知情感,达到情感共鸣,这是最基本的诗词解读思路。由“意象”“意境”的分析开始,抽丝剥茧,最后达于情感的感知与共鸣,此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读策略,却难为圭臬,至少不能含混地将之奉为圭臬。

诗词解读策略的有效性依托于作品的情感表达形式,即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情感直白外露,情绪指向清晰,易于感知把握。间接抒情是借外物来含蓄婉转地表达内心情绪。所借是景,便为借景抒情;所借为物,则为借物抒情,亦可称为托物言志;所借为他人之事之言,则是借事抒情,亦称用典、用事。借景、借物抒情较为类似,都是借外在物象来使内在情绪含蓄婉转地流露,达到既宣泄又不露骨的文学效果。相对而言,借事抒情的用典诗词则有所不同,在其情感的抒发机制上有其独特之处。

意象与物象有着天然的关联。意象与作者同场存在,接受作者的感性观照,也就是或“观”或“窥”或“所见、所闻、所感”后的情感灌注。意象是经过作者加工、完成情感蕴藉的外在物象。无论是借景抒情中的“景”还是借物抒情中的“物”都是经过所见、所闻、所感的主体观照,是决然的意象。对此二类,意象可谓是“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的有效突破口,“意象―意境―情感”更不失为一种绝妙的诗词解读策略。

借事抒情,如《文心雕龙》“用典”之“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所言,它是借前人的事或言,依托于事件整体来进行类比寓意,表达用事者当下的情感心态。这里,用典和引用(化用、套用)还是有区别的。引用所用均是前人词句,是借对前人词句及其中情绪的直用或改造来抒发自身情感。用典则侧重的是前人之事或前人言后之事来“据事以类义”。它们之间存在着引用借“情”言情和用典借事抒情的不同。用典之典,在前人事与言中,不可避免的出现关系事件展开的事物,如《锦瑟》“庄周晓梦迷蝴蝶”之蝴蝶与“望帝春心托杜鹃”之春心、杜鹃等。无疑它们都具有物象的特征,属于象的范畴。不过它们又只在其历史事件中存在,脱离事件后它们的自身意义急速衰减,难复事件中的意义之丰富。它们对于所借事件的呈F起到关键性作用,但囿于历时性因素影响,借事者难以穿越时光对其进行当下在场的感性观照,将其列入意象的范畴则有不妥之处。如果这类诗词包含的物象难入意象范畴,却依然从“意象―意境―情感”角度进行解读,进而展开诗词的教学,教学策略很难说做到“量体”“对症”,教学思路自然有些南辕北辙,所呈现的教学结果更有点缘木求鱼。

《叶嘉莹说诗讲稿》中指出象应有自然界的物象,亦兼有人事界的事象 。此论是一个有益的启示――借事抒情中典事涉及的物象,并非意象,而只是关涉人事界事件丰富呈现的事象,是事件叙述的关键点。这里所讲的事象涵盖杜甫《悲陈陶》中“孟冬十郡”(地点)“良家子”(人物)等;同时,典事中自然物象,如《锦瑟》中的蝴蝶、春心、杜鹃等也归之于列。这些自然事象更多的构成了事件中的自然环境,对于激发用事者的情绪具有重要意义。对事象的重新定位,在为用典诗词解开意象束缚之外,也展示出了这类诗词教学解读新的策略维度。

诗人之所以借用典事抒情,关键是今人所遇之事于前人典事的相似性,包括宏观层面的家国命运的相同,如刘禹锡的《乌衣巷》;微观层面的个人遭际的相似,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种相似性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前人之事与今日之事类似;前人之言对今日之人富有启发;前事中的事象被诗人重新寄寓个人化的感受等。总之,诗人借用典事抒情,目的是将自己的微妙心思隐于典事,含而不露又不至晦涩不闻。用典诗词教学解读策略由此应运而生。作者既然要借典故来表达心思,那这个典故以及典故中重要言论如“尚能饭否”,重要事象如蝴蝶、春心等,必然与作者境况遭遇有着某种相似之处。这种古之典事与今之作者的相似性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境遇的同向相似,跨越时间的相遇催生一种同病相怜之感,并借此来表达内心的婉转情绪,如李商隐与庄周都执迷于某种东西而无法超脱;另一种是异向相似,二者的宏观境遇相似,比如都胸怀抱负,求取功名,但微观境遇却天壤之别,并借这种差异抒写心中委曲,比如《登幽州台歌》中古之燕昭王求贤与今之陈子昂不遇的鲜明对比。无论那种情况,都是“援古以证今”,古为今用,事为我用,借前人事迹写个人心曲。在表现技巧方面,往往会用到“比”的手法。对于同向相似的典事,作者往往以类比之法予以勾连,借他人之不幸抒己身之悲情。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句,正是借南朝宋将檀道济被冤杀时“乃坏汝万里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的遗事,抒发自己不遇之愤。对于异向相似的典事,作者则往往用对比之法处理,比如燕昭王与陈子昂同登幽州台,但一者求贤若渴,一者怀才不遇,故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叹,对比鲜明而情感寄寓展露无遗。

明确这些之后,用典诗词的教学解读策略也便逐渐清晰起来。既然典事与作者的关系如此紧密,引导学生明确典事是一个什么故事,有什么含义便成为理解诗词的前提。比如欲理解辛弃疾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必须知晓“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这段《史记》公案,否则教学的后续展开无从谈起。既然能以别人事迹述自己心曲,这二者之间一定有关联处、契合点。寻找契合点是关系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的节点。课堂重心进一步清晰,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背景介绍、诗作诵读、个体感知、集体讨论等,与学生一起找到前人之事与作者心曲的契合点。找到这个点,只是找到了进入诗词的门径。接下来应着重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契合的,用了什么词、什么句、什么样的手法技巧。以《锦瑟》颈联首句为例,诗人之所以选择庄周的故事,或者说二人的切合就在一个字“迷”:庄周迷的是蝴蝶,是“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那李商隐“迷”的是什么?这是解诗的关键,也是建构课堂、调动学生的关键点。当然,由于“蝴蝶”之于李商隐的多义性、不确定性,其中的空间丰富而深邃,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李商隐“迷”于“蝴蝶”,这“蝴蝶”不是庄周的,而是借自庄周而经过了自己的独特的加工,此时只是李商隐的。而他蕴藉其中的隐喻情感一定与“蝴蝶”这一物象本身的轻盈、美丽具有某种内在的相似性。结合李商隐的仕途、爱情遭遇,“蝴蝶”之于李商隐的生命指向,比如理想、爱情、青春,还是可以锚定的。而李商隐对于这些轻盈美好的已逝之物的眷恋、怅惘更是变得自然而然。

用典诗词教学解读策略的尝试,意在由典事意义起始,由此观照诗义,并在此基础上进入文字层面,突破诗作的技术壁垒,进而追索到作品的情感内容。借此打通古与今、人与我、典事与情感的阻隔,将诗作的整体意脉清晰地投射于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典诗词的教学解读策略是问题,而且存在问题,而对它的思考,希望这仅是个开始。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5.

财政学试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处理教材

教学方式

合作

学法指导

新一轮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新的空气与活力。有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也在逐步更新,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主义的倾向,甚至有的教师对新教材的知识内容的编排体系、逻辑结构、知识的呈现方式等发生改变不习惯,“怀念”旧教材,对新教材采取应付的态度。如何在教学过程落实新的教学理念,下面谈谈自己在新教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正确处理好教材

新教材实施教学以来,有不少教师反映学科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我觉得问题并非在新教材的设计上,而是由于教参少了,教材给予教师自由处理的空间大,特别是有些教辅的误导,使有的教师的教学规划定位出现偏差。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1、在教学中对新课标降低的要求,不要再拔高;2、删掉的内容无须再讲解;3、能力培养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不要期望一步到位。4、教师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注意课程资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二次开发。而师生在选用教学辅导参考书的时候,都要保持清醒、以课标为重要标准,既要肯定一些优秀的教辅对新课程的正面作用,更要注意防止某些教辅对新课程的干扰和误导。

二、以探究为主的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我们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针对以往学生将接受式学习作为其主要甚至唯一的学习方式而言的。实际上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提倡把探究当作唯一的学习方式。教学也是如此,有效的化学教学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不可能所有的化学知识都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这样做也是不值得的。所有化学知识只用一种方式教是低效的,并且让学生枯燥无味。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性的教学应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方式本质上还是探究性的教学。[1]

三、合作,形式与效果要统一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上应注意合作与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当成外在的东西。即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以为课堂热闹,学生合作、讨论了,就是体现了新理念,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1.有的交流虽然热闹、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流于形式,相当于走过场,没有什么效果。2.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时,合作交流才有意义:也只有学生意见不一,感到有必要争论探讨时,合作才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求,再开展全作学习,才会收到实效。3.某学生发言很精彩深刻,其它学生一直在倾听,在欣赏、在接受别人学习上的闪光点,这就是观察学习,这实质上是一种更本质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共享,并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这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理念。4.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某些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接受了新的理念,没有把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旨在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四、加强学法指导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学习方式转变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法的掌握如何对学习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学法指导的很必要的。

1.加强学习目标的指导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每一个课程模块的课时相对较少,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输入较多的化学信息;而这些信息中有关解释和说明的内容占的比例较大,特别是有些辅导资料的干扰和误导,使学生对重点知识与非重点知识把握不准,学习效果事倍功半。因此结合课堂教学过程,加强化学内容的区分、选择地学习是必要的。

学习目标是学习者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对学习起着定向和标准作用;通常目标不同,选择的信息内容、方法就会有差异。由于课程标准的内容是以学生的学习水平为表述形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层次,发挥良好的目标导向作用。比如化学中胶体这个知识点,在化学模块1中只是从分散质的微粒直径大小来了解胶体的概念及丁达尔现象就可以了,但有许多学生却做了大量有关聚沉、电泳的习题,搞的得很疲惫。因此对《高中化学标准》中不同模块都出现的内容,特别要注意目标要求的水平差异,指导学生进行选择性注意,准确把握内容的不同要求。对不同模块的课标要求,如果在每一课时教学前,以学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训练学生对课标内容的把握能力。另外,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体系。[2]

2.指导学生听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好坏与学生听不听课,会不会听课非常关键。听课不是只指学生信息的输入,还包括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输出。它是动静结合的过程,应该是接受、思考、怀疑、醒悟的心理过程,是靠听觉、视觉、脑想、手动等感官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我总是听到有的教师发牢骚:“这个问题讲几遍了,还是做错,我看不论讲多少遍,还是有一部分学生不会。”许多教师也有同感,都觉得这是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问题还是在“听”上。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听懂了,但不在意,过后就忘了。有的学生可能是没听懂,觉得无所谓,课后也不去理它,还是不会。任何科学知识的学习,都应是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或认知结构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可能接受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所有知识,只有那些依主体价判定有意义的内容,才被大脑进行语义编码,进行长时间记忆加以保存。要使有效的知识被学生所掌握,除了精讲知识内容外,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听就是要听教师阐述的观点,怎样理解教材,重点、难点;此外还要听同学的发言,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来启发自己。听是思的基础,思促进听。没有思的听,听不深刻,记不清楚。有的时候要边听边记。这里的记就是做笔记,记笔记不是只是记教师的板书,要记重点、记方法;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不懂的问题课后还要请教同学或老师。我们还应告诉学生,善于听还要善于疑,有疑就要争论。只听不疑也没有进步。

3.指导学生掌握些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力是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记忆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的东西记不起来,课本的问题搞不清,学习成绩上不去。这些学生学习能力差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与记忆力有关。在中学化学里需要记忆的知识比较多,有些知识可以通过理解来掌握,有些知识无法理解,要凭记忆才能学到,因此,应让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记忆方法。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反思习惯

杜威认为反思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和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这种困惑而进行的探索、搜集和探究的行为。”由于怀疑、犹豫、困惑导引起探索、探究寻求解决,使学生由学习者到“研究者”。古语焉:“失败乃成功之母”就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由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造成学习效果不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反思的指导。

新课标实施以来,很多教师都更新了教学观念,但具体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以上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体会,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