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阳节的诗歌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由于有了前两场的胜利,金隅队率先拿到了赛点,在大家的心目中,第三场比赛应该可以轻松拿下,但是开局竟让对手打了一个9:0,以至于主教练叫了暂停,在场边大发脾气地喊道:“防守,防守!”
马重阳介绍说:“此前广厦队外援福布斯并不在最佳状态,尽管金隅队做好了应对困难的心理准备,但是大家还是认为金隅队可以3:0完胜对手。虽说比赛一开始出现了一些失误,我个人认为,也属正常,一场比赛需要耐心,好在队员们重视起来之后,就没有给广厦队再留下什么机会。”针对闵鹿蕾的“火爆”暂停,马重阳告诉记者:“暂停时间很短,教练不可能说太多的话,只能强调重点以及自己当时对于比赛的感受,也许当时闵指导最无法忍受的就是球队的防守了。因此他会大声提醒球员加强防守,重视对手。”
在比赛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花絮,广厦队在金隅队防区左侧进攻,在出手传球的一瞬间,奠里斯突然杀出,将皮球一巴掌扇到了设在场边的电视台转播席,而北京电视台和中央电视的转播席相邻,所以马重阳即兴地和央视的解说同行开起了玩笑――笑着说:“篮球飞到了央视转播席。”回想起那一幕,马重阳说:“当时那个球离我们非常近了,出现了这样的突发事情,主持人要给大家营造出一种现场的氛围,同时也是娱乐一下,总得说点什么,有点娱乐精神,于是就和央视的同行开了个善意的玩笑,尽管他们听不见。”
马重阳告诉记者,当天五棵松体育馆现场观众的热情十分高涨,呐喊助威声很响,“我和我的搭档只有通过耳机才能相互听见彼此的声音,要是摘下耳机,两个人对着喊都可能听不清彼此说的是什么。即便戴着耳机,我们在现场的解说也是声嘶力竭的。”
关键词:王维;应制诗;宫廷节庆
王维长期在唐朝都城长安为官,历任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可以说王维是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官吏阶层的贵族,不会为了生计而显出怀才不遇或生活窘迫的状况,因而其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大多为山水田园。这些经历和个人的创作才华,成全了王维的应制诗创作。
一、王维的应制诗创作及题材分类
(一)唐代的应制诗创作概况
应制诗创作必须符合两个基本条件:其一,是皇帝命令而作,表现出以皇帝为中心的创作特点,因而皇帝诗歌创作的态度也就决定了应制诗的基本审美倾向;其二,是皇帝身边围绕着的能诗作赋的文官。唐朝时期,中国整体处于政治稳定、物质丰富的时期,加之唐朝“以诗赋取士”的科举考试,使得唐朝时期的官员,大多能诗作赋,由此诗坛呈现出鼎盛的局面,王维就是盛唐时期上层官员中的典型代表。
初唐的应制诗创作数量在整个唐朝时期是最多的,以上官仪、李峤、张说、张九龄、苏F为代表的文官创作数量达800多首,应制诗作内容遍布宴会、游乐、送别等题材。进入天宝之后,由于政治动荡,应制诗创作逐渐衰落,至安史之乱以后,伴随着唐王朝光辉的逝去,唐代社会与诗歌发展因此跨越了其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应制诗也必然迎来它的衰退时代。可以说唐代文学、唐代诗歌、唐代应制诗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切实反映了唐代的历史,或许可以说,我们从唐代文学创作的蛛丝马迹中,可以切实洞察历史的脉络。
(二)王维应制诗的题材分类
王维在朝廷为官期间,长安的社会生活可谓是朝气蓬勃,盛唐气息使得官员阶层出现了许多有名的诗人,他们歌颂生活,赞颂朝廷,并由诗歌的创作体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王维本人也不例外。其应制诗题材按照其描写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节庆应制诗。宫廷宴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增进皇室成员之间感情、加强帝王和群臣关系的一种方式,特别是每逢重要节日的时候。王维关于此题材的应制诗包括:关于上巳节的《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和《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关于重阳节的《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以及关于元宵节的《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T宴应制》。
2.游乐应制诗。按照游乐的地点,游乐应制诗又可以分为在宫中的娱乐活动和走出宫廷带有赏玩性质的游乐活动。据统计,诞生于盛中唐的游乐应制诗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张九龄、姚崇、苏F、张说、王维等人。王维关于此类应制诗有《奉和圣制御春明楼临右相园亭赋乐贤诗应制》、《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奉和圣制从蓬菜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
3.政治应制诗。王维关于此类诗作有《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奉和圣制庆玄元皇帝玉像之作应制》《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归郡应制》,几乎都表达了作者渴望贤君的政治愿望。
4.送别应制诗。此类诗作有《奉和圣制送不蒙都护兼鸿胪卿归安西应制》。
以上对王维应制诗的分类,只是根据其创作内容来做的一个大致区分。可见,王维的应制诗创作不单单是对皇帝诗作的“奉和”,也不单单是歌功颂德,同时也体现着他的政治愿望和诉求,以及他本人对于人生的态度。
二、王维的节庆应制诗创作
在王维的应制诗中,按照题材分类,有专门描写节庆一类的应制诗,可以称其为“节庆应制诗”。根据王维节庆应制诗所描写的内容,又可将其按照所描写节日,从以下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为切入点,来洞悉盛唐节庆文化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和节日特征。
(一)上巳节
王维关于上巳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奉和圣制上巳于望春亭观禊饮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
上巳节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在唐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朝官方对其的重视与肯定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其他时期。三月三这一天,对于皇家来说,要宴饮群臣,以彰显皇室的豪气与奢华,以及开放包容的大唐风貌,给上巳这一游山玩水的节日增添了许多非凡之气。唐代对诗歌的重视,必定使得在每年的这一天,大批诗作在节庆活动中产生。生活在盛唐时期的王维,作为士大夫阶层,必然受到皇帝的邀请,在上巳节这一天所创作的应制诗,必然具有切实描绘宫廷节庆气氛的历史价值。
在《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都提到了“冕旒”。“冕旒”是古代汉族礼冠的一种,《周礼・夏官・弁师》中记载:“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应制》中的“画旗摇浦溆,春服满汀洲”体现出了节日当天,服装的华丽与富贵。在三月三上巳节这一天,皇帝、太子头戴冕旒,以示对节日的重视,也同时体现出上巳节在唐代节日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彰显大唐的盛世风貌。
“春禊”、“拔禊”均为“盥洗”之意,指代“上巳节”,也同时表现出节日当天的风俗习惯,有时也成为“修禊”。上巳节经过时代流变,到了唐代主要是在水滨举行盥洗祭礼,以除不详,谓之春禊。王维的关于上巳节的应制诗中,均提及与“水”相关的意象,如“洛水”、“汀州”、“渭水”、“天池”、“灞骸钡龋“画o”是船的别称,显示了节日当天戏水的场景。
在王维的此类应制诗中,其主要描写建筑为唐代长安城的南边,有曲江池、龙池、上林苑、勤政楼等;主要描写人物为太子、皇帝、群臣;主要描写场景为戏水,主要通过服饰、歌舞、大殿装扮等展现宫廷文化以及上巳节节庆文化。
(二)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中国的重阳节,其源头最早可追溯至汉朝初期,当时皇宫中君臣上下在每年的九月九日饮用酒、吃“蓬饵”、戴茱萸等风俗活动以求长寿。到汉朝末期,这个习俗便在民间流行起来了。后直至两晋南北朝,重阳节人们戴茱萸、登高望远、赋诗饮酒、赏菊观景蔚然成风,由此这一节日于是固定下来。
重阳节发展至唐朝,这些习俗仍然被保留,在王维的《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中的“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一句,仍能可以看到一些历史文化遗迹,例如重阳节中不可缺少的“芍药”、“茱萸”等事物,“无穷节,长奉柏梁篇”中一词“无穷”给人们描绘了一幅的花海景象。“茱萸插玳筵”中“玳筵”意为豪华、珍贵的宴席。由此可见,在重阳节这一天,皇帝在宫中大摆筵席,邀请官员中地位较高者和宫中的人一起赏菊,并在庆祝节日的过程中,赋诗唱和,以助兴之用。
(三)元宵节
关于元宵节的诗作有《奉和圣制十五夜然灯继以T宴应制》。
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汉代,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一天夜空皓月当空,人们要出门赏月、燃灯放焰、赏灯猜谜、共吃元宵、合家团圆,以示庆贺。“上路笙歌满”和“游人多昼日,明月让灯光”展现了一幅安定和谐的社会景象,百姓都走出家门,参与到赏月、猜灯谜等节庆活动中。“鱼钥通翔凤,龙舆出建章”,高大轩敞的车舆走出建章宫,体现了皇室与民同乐的节日气氛。
王维关于上巳节、重阳节、元宵节的应制诗创作,从诗句中展现出了当时社会的安定与富足,也同时体现了宫廷的奢华与豪气。通过“秦”、“汉”这样词语,给诗歌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历史色彩,同是在长安建都的王朝,在历史上尽显都城的威严和宏伟。正是因为唐朝富足的生活,特别是经过唐初的贞观之治,唐朝发展至盛唐时期,物质、精神等方面的生活达到极大富足,中国古代社会也同时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唐代人享受的生活理念就是建立在富足的生活的基础之上,加上唐朝社会对于诗歌的重视程度,以及官方对诗歌的提倡、帝王对诗歌的喜好,使得唐朝的诗歌不论在数量还是在创作艺术方面,都在这一时期也迎来了它的顶峰。
三、王维节庆应制诗所体现的文化价值
(一)政治文化的体现
王维通过节庆应制诗的描写,不但记录了当时亲身经历的重大节日,并且通过诗句传达出了诗人的政治愿望和诉求,他渴求贤君,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些实事,以求社会安定,国家富足。他的应制诗并非仅仅停留在太平盛世赞美的表面层次下,同时试图以应制诗来实现自己政治主张。
《三月三日勤政楼侍宴应制》中“仍临九衢宴,更达四门听”一句,体现了王维渴望君主能够贤明仁政,以开放的胸襟集思广益。在宴会的欢声笑语中,还伴随着对君王的某些期冀。盛唐在文化、经济等领域在当时的世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大国”,这一点从王维的节庆应制诗中可以体会到,但在王维看来,正是因为唐朝的繁荣,才更容易带给统治阶级以过分享乐的态度。生活在太平盛世的王维,毋庸置疑地对这样的盛世产生一种自豪的情感,但同时,作为有抱负、有理想的知识分子,他始终不忘人民。也正如他的“比屋皆可封,谁家不相庆”(《奉和圣制登降圣观与宰臣等同望应制》),暗用陆贾《新语》中“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的典故,同样表达了作者的梦想与渴望:君如尧舜,万民同欢。
(二)重回历史记忆
通过对王维节庆应制诗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每逢重要节日,皇帝总要宴请群臣,以诗赋乐,场面宏大且气派。宫廷宴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交流娱乐、庆祝宣扬和联络感情的场合。王维此类诗的创作,不但从场面上、细节上给人们相对客观地呈现了当时的节庆状况,也从历史、服装、建筑等多方面对他所生活的历史时期的传统节日,用诗的方式进行了记录。虽然应制诗一般都被看作是官员为逢迎皇帝而作,但在一定程度上应制诗所记录的史实、场面等还是存在其客观性的,也在诗歌的字词中渗透着诗人一定的思想感情。
从“秦”、“汉”到大唐,从“建章”、“龙池”到“上苑”,无一不充斥着时代的奢华与豪气,无一不蕴含着盛世气息,可以想象在歌舞升平、物质生活富足、政治生活稳定的盛唐时期,无论从服饰、音乐、诗歌等方面,还是平民的日常生活方面,都成为了当时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他们在歌颂太平盛世的同时,给世人留下了除诗歌创作意外的更多的历史文化气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诗史”就是一部历史。
参考文献:
[1]侯磊.唐诗中的大唐[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2]袁行霈等.盛唐诗坛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陈淑娅.论王维的应制诗[J].作家杂志,2009(5):126-127.
[4]魏耕原.王维长安诗与盛唐气象[J].唐都学刊,2012,5, 9-17.
[5]高萍.王维应制诗的因革及其模式意义[J].求索, 2013, 7,131-133.
[6]高萍.王维应制诗与盛唐和文化[J].学术探索, 2012,8,138-140.
[7]唐箐.浅谈王维应制诗的意义[J].文艺传媒,2015,7,143-144.
[8]谢凤杨.初盛唐应制诗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9]王思浩.盛中唐应制诗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学院,2014.
[10]李玲.唐代应制诗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11]李淑云.王维接受情况研究[D].山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重阳节活动简讯1
9月28日我校开展重阳节“中国梦,爱国情,孝老爱亲,家庭团圆”诵读活动。
各班也纷纷召开了“重阳节”主题班会,通过诗歌朗诵,故事接龙,剧本表演等形式,引导学生孝敬长辈,学会感恩,激发学生孝老爱亲的内在自觉,懂得敬老爱老的重要性。进一步唤起少先队员敬老,爱老的意识,让孩子们学会了感谢,学会了关爱。
重阳节活动简讯2
在这金秋送爽,金桂飘香的时节,我们即将迎来老人们的节日——九九重阳节。为了进一步培养少先队员们敬老、爱老的思想,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我校组织全体学生为老人们献出一天的零花钱,为老人们献出爱心,组织开展了以“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的慰问活动。
9月28日下午一点,学校领导组织36位少先队员代表带着白糖、软面包等礼物,步行近50分钟来到回龙坝坝镇敬老院慰问33位老人,为老人们送去了节日的问候,祝福老人们健康长寿,与老人们共同迎接重阳佳节到来。
活动中,同学们表演了欢快的舞蹈,深情的独唱,感人的诗歌朗诵等节目。随后,孩子们还和老人们一起聊天,听老人讲过去的事情,给老人讲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老人们一同合影,让老人感受到快乐与温暖,使老人们在节日的祝福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通过重阳节“送关爱”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了解到老年人更需要关爱、需要快乐和健康,尊老、敬老、爱老的情感在大家心中深深地扎根、发芽。
重阳节活动简讯3
秋风习习,秋高气爽。在这丹桂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重阳节又叫“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晚年生活增添了无限乐趣。为此,我校举行了“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的活动。学校主任通过广播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相关事项,并呼吁广大学生,行动起来,用“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对家里老人的敬爱之情。许多学生或是制作卡片,卡上写满温馨的祝福语献给敬爱的爷爷、奶奶;或是为老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
学校举办此次活动旨在发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期盼学生们能努力做好自己,尊敬及孝顺老人,让老人们度过一个温馨、祥和、健康、快乐的晚年。
重阳节活动简讯4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临了。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10月12日——10月16日,赛岐小学各中队召开“尊老、敬老,我先行”的主题少先队活动,开展了:
1、说句感恩话;
2、做件孝心事;
3、学一首感恩歌曲;
4、拍一张感恩照片等感恩系列活动。
同学们纷纷将自己尊老的思想转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给爷爷奶奶盛饭夹菜、洗脚按摩,为爸爸妈妈倒茶、准备洗脸水等;还有一部分少先队员自主到敬老院献爱心,在敬老院里,队员们送去了自己省下了的零食和水果,还给老爷爷、老奶奶带去了精彩的节目。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对老人的尊敬之情,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唤起少先队员们尊老、爱老的意识,让他们学会感谢,学会关爱。共同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
重阳节活动简讯5
为了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重阳佳节来临之际,*班举行了“尊老、敬老、爱老”的主题活动。
10月16日,*班同学们在班主任马菊香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塔城市福利院,给爷爷奶奶们表演了精彩的节目,还为老爷爷、老奶奶们送去了蛋糕和新鲜的水果、牛奶等慰问品,孩子们和福利院的老人们共聚一堂,欢庆重阳节。艾迪达尔同学表演了的独舞《金蛇狂舞》,迪娜拉、杨家睿的手风琴演奏娓娓动听,丁俊杰、孟佳乐的街舞轻快活泼,全体师生表演了手语节目《因为你、因为我》将整个慰问活动推向。
老人们开心的说:孩子们真好,表演的节目很精彩,给了我们不是子孙却胜似子孙的浓浓亲情!
您们好!
国庆节的喜悦还在继续,安静的心情释放着心的微笑。转眼又到九月初九重阳节。自古以来,九月九就是思念的节日,古诗有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古代人在重阳节思念之情,在古代重阳是团圆的日子,因为不能团圆,在外的诗人心中思念家中的兄弟亲人,写下了传世的诗歌。思念之心,字字显露真情。现在我们国家给重阳节赋于新的寓义,这一天定为老年节,我国同世界上的好多国家一样,慢慢步入老年社会,关爱老年人,关心长辈,已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让每个人献出一点受,这世界就会变得更美丽。有一天你我也会老,看看老年的亲人,一晃几十年下去,那也许就是每个人的写照。
老年人也曾经年轻过,有过美丽的青春,有过追求,有着对社会的贡献,当你面对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翻阅年轻时的照片,你心中可有感动!美丽的容颜在时光的海中被描绘成苍白和皱纹,每一纹,也有深深地爱呀,当你看到晨中相扶的老人在风景中轻轻走过,笑容绽放在慈祥的脸,心中那份感动不能自己;还有那一对年约六旬的老人身着大红的运动服在那奔跑的身影,让人羡慕;当然也有流浪在街头的老人,一脸人生的苦涩,和那渴望相助的眼,让人受不了,受不了。
人生最美夕阳红,世间最美老年花,没有人会永远年轻,老年人拥有的是智慧和经验,别说老年人爱啰嗦,每一句话里有真情,每一个字也是渴望,多陪老人说说话,会有好处,明理和涵养在时光之海已浸入到内里,没有浮华,没有虚假,只有渴望,想与子孙辈多点相处的时间,多一些相聚的时刻,可以知道孩子们的生活,为孩子的幸福开心,为每一个亲人祈福。只要孩子们过的好,老人心中就无所牵挂了。这是老人,让人尊敬的老人。而年轻人一般不能发现这一点,生活的压力好大,工作的压力和竞争,让人累和疲惫,可以认为有理由不回家,不想念老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思想,当你已经长大的时候,父母可能在一天天衰老,思念和担忧的心时常动在心头,一句话,一句问候,不能回家,打个电话也好。【重阳节演讲稿】重阳节演讲稿。那是给你整个世界的人呀!不可以不记得。只要有时间,就要陪陪老人,给干点活也好,陪妈妈吃饭,陪爸爸看电视,看父母的的笑颜,心中也是欣慰!
关键词: 文包诗 诗意 诗情 教学策略
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种独创的阅读文体,它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表达的内容及情感,用比较好懂的现代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诗歌。这种类型的文章,在学习中应该以诗歌为主,文章是为诗歌服务的,切不可本末倒置,把学习课文作为主要任务。那么,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引导呢?
一、读懂诗意
教学文包诗,首先要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读懂诗的意思。这是学习的第一步。其次,让学生阅读全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再次,把文中的诗歌和课文的情景结合起来阅读,想想课文哪些句子是写诗句的意思的。把二者对应起来阅读和思考,借助课文学习古诗,读懂古诗的内涵。
例如,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在学生疏通课文的基础上,M老师采用如下方式进行引导:
师:(出示诗歌原文)谁起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学生大声朗读。
师:读的时候要注意停顿。(教师在诗中标出停顿号)
学生再读。
师:这首诗什么意思呢?答案都在课文中,请你们再次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画,你读懂了哪个词,哪句诗的意思?
学生自主学习。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读懂了“独”的意思,就是独自一人的意思。王维15岁就一个人离开家乡,到京城长安。
生:我知道“异乡”是指京城长安。“异客”就是离开家乡的人,这里指王维。
生:“佳节”是指重阳节。
生:“倍”是更加的意思。
生:我知道“插茱萸”和“登高”是王维家乡重阳节的风俗。
生:“遥”是遥远的意思。
生:“少一人”指的是王维。
师:同学们借助课文,读懂了词语的意思,你能不能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呢?
生:第一句意思是王维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生:第二句的意思是“又到重阳佳节了,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第三句的意思是每到重阳节的时候,兄弟们都要登高望远。
生:第四句的意思是大家都插着茱萸,唯独少了我一个人。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正确,能不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说一说呢?
学生练习说整首诗的意思。
由上面的课例中可以看出,借助课文的内容,不需要教师的任何指导,学生也能自己读懂诗歌的意思。这就是文包诗独特的价值所在。
二、品味诗情
任何诗歌都是诗人有感而发,它寄托着诗人的某种志向,表达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因此,阅读诗歌,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探寻诗人寄予的情感。在和诗人的倾心交流中,感受那浓浓的情意,接受诗歌中人文的熏陶。这种情感,于诗歌中不易体会出,但是,在文章中,会有很直白的显露。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读懂意思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文本品味诗歌中那浓浓的情感。
还以这课为例:
师:诗人王维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再次走进课文,阅读思考。
师:谁来交流?
生:我觉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一种很“孤独”的情感。
师:你从哪儿看出的?
生:第一段中说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乡,而且已经两年了。那么小的年龄,离开家那么长时间了,一定感到很孤独。
师:还有哪儿看出他孤独?
生:重阳节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而王维只有自己一人过节,多孤独啊!
师:是啊,一个是热闹的,一个是冷清的,真是孤独!还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呢?
生:我觉得还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师:从哪看出?
生:从“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一句可看出。
生:我还从王维想起以前过重阳节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中,感受到他对亲人的思念。如果不思念,就不会想起那时候的快乐。
师:王维想兄弟们一定在思念着他。其实表达的是?
生:他对兄弟们的思念。
师:这种情感从诗中能看出来吗?
生:我从“独”中能感受到他的孤独。
生:我从“异乡”和“异客”中感受到他的孤独。
生:我从“倍”感受到他对亲人思念的情感很强烈。
生:整首诗都能体会出他的孤独、思念亲人的感情。
师:带着体会到的情感把这首诗再读一读。
这样,立足课文学生就很容易感受到诗中抒发的情感,再把这种情感放到诗歌中,让学生寻找情感的表达点,诗文互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感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语言
任何阅读课都肩负着学习语言的任务,文包诗教学也是如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学习和积累优美的语言,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苏教版教材中所选用的文包诗,在语言表达、行文构思上都值得学习,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很好的范例。
比如,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时,课文在写李白送孟浩然去江边时,用了“伫立”和“凝望”等词,很值得咀嚼:
师:当白帆远去的时候,李白有什么样的表现?
生:李白依然伫立江边,凝望着远方。
师:伫立是什么意思?
生:一动不动地站立。
师:李白为什么伫立江边?白帆已经看不见了啊?
生:从伫立中能看出此时李白很失落,朋友已经远去了,他还不愿离去。
师:伫立中有失落,还有什么?
生:还有祝福,李白一定在心里默默祝福老朋友一路平安。
师:那么“凝视”什么意思?
生:集中注意力地看。
师:他凝视什么?
生:凝视孟浩然远去的白帆。
师:从这个词中你读出什么?
生:读出了两人情意的深厚。
师:两个让人感到很静的词语,背后是那滚滚的似江水在奔腾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读读这段话。
文包诗的学习路径还有很多,教学中要因文而异,灵活把握,力争通过学习把学生引向学习古诗的路途。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