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放读 导读 品读 研读 背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97-01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离开了朗读是不能获得的。朗读教学的开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放读
放读,安排在授课起始环节。其目的是为了理清课文脉络,整体感知内容。初读应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扫清文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词,查阅工具书或同桌交流完成,读后教师统一正音。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2 导读
导读,就是教师在学生放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朗读。让教材蕴含的情感靠朗读去传递,去强化,靠教师的“导”让学生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时,学生在多次朗读中就会入情入境,不由自主地走入人物的内心去,去倾听,去交流,去感悟,从而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心灵的震憾。学生这一情感形成过程,是老师讲、灌、析都无法代替的。这个伟大的父亲不是老师一句就能描述的,而要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想、读中品,抓词析句,反复揣摩,层层推进,深入体验不可。读,使学生真正走入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产生共鸣,并丰润自己的情感体验。
3 品读
品读,旨在指导学生细细体味细节处的情感变化,注意感情的跌宕起伏,即从语言的气势、节奏、停顿中,引起学生辨别语言的感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通过学生的初读,从父亲的外貌中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教师的导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以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为突破口,指导学生品读感受父亲的(疲惫、狼狈),读出形象,读出情感。此处,学生能感受到父亲的辛苦、疲惫,引导抓词(“满脸”、“双眼”、“衣服”、“到处”)读出这种感受。还有的学生说到了“坚持”,并且能联系上下文感受父亲的坚持不懈、不放弃的精神。进一步追问:你还读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进一步引导:品读 “灰尘”、“破烂不堪”、“血迹”这几个词,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父亲?感受不同,情感体悟不同,突出的词也就不同。
4 研读
这一环节是课堂的学习强化,着重点是交流和品读,课堂研读是小学生阅读思维的碰撞与互补,是思维的激活。由于受知识结构、学识水平、生活经历、情感形式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对文本的特性、阅读的疑点、难点及兴奋点的把握和认识水平会有差异,但这些差异的存在,为课堂研读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悟碰撞成为可能,在课堂研读的交流和碰撞中,激发了大家对文本学习的兴趣,产生了自觉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有目标地带着问题,再回到文本中去做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有深度的独立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向文本研读的更深层次迈进。
5 背读
一、教学中虽然不断转变观念,但仍不尽如人意
对于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我一直在尝试各种方法,不断更新观念。开始,我尝试顺着课文思路解读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利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置阅读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如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我先引导学生由题质疑:唯一的听众是谁?为什么是唯一的听众?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我”发生了哪些变化?老教授的哪些语言、神态,让“我”发生很大变化?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内容了解透彻,读得投入。但仔细一想:课堂没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他们在老师的牵引下一步步进行,不能体现他们自读自悟的个性,因此觉得缺乏灵活性。
此后,我认真细读了语文新课标,得到新的启发:尽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空间,充分尊重他们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学习自己认为印象深的或感兴趣的部分。再次教学《唯一的听众》时,我先让学生阅读首尾两段,自由质疑,从而激发他们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趣,进一步对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品味,再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享收获。整堂课,学生学得主动,并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但美中不足的是:有“盲人摸象”的感觉,即每位学生只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一部分,整篇文章有被分割得支离破碎之感。加上交流时,部分听与说的学生步调不一致,往往出现说的投入,听的只想着自己的内容。因此,文章的整体美感,结构特色,表达的巧妙就不能被领悟。
二、学习中不断汲取经验,却迷失自我
由于存在许多疑惑,所以我认真学习,阅读相关书籍,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努力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观摩名师的教学时,感觉异彩纷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充满教学智慧,蕴含教学内容。可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却远远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反而是今天模仿这一招,明天学习那一式,自己的教学无一点特色。带着迷惘,到书中、网络上寻找帮助,但又觉得百家争鸣,各有道理。
就这样,带着对别人的羡慕,对别人的模仿,我在不断寻找自己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虽然仍缺乏自己的特色,但不懈追求的我相信,只要不断探索,总会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真金,上出自己的特色。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地学习与摸索,我初步找到问题的症结――要使教学真正成为艺术,还得研究学生。教学艺术是由师生共同创造、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的精彩常常不是因为教师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为学生的精彩而精彩。因此,要想上好阅读课就得深入研究学生。
对策一: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钻研教材,确定教学重难点,然后启发学生学习重点段,却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切入点,因此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学重难点是理解父子了不起的原因及“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子二人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设计时,教师容易从成人的角度来考虑,容易把父亲的了不起加以突出,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多数从阿曼达被埋在废墟底下与父亲对话中感受儿子的了不起。仔细思考一下,学生的思路才是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的,面对勇敢的阿曼达,他们既佩服又喜欢,当然首先提到“儿子的了不起”啦。如果我们遵循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儿子的了不起”入手,学生会有许多话要说,课堂学习气氛当然很浓。然后再问:是谁让阿曼达这么了不起?就自然进入父亲的“了不起”的学习内容。由学生的思路入手进行教学,既符合学生实际,又让他们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他们的学习劲头就会更足,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对策二:带更多的东西进入课堂
单调乏味的游戏孩子尚不肯做,那老生常谈的阅读课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呢?因此,要多带些东西进课堂,让学生有看魔术一样的期待,有听相声一样的享受,获得辩论家的口才、作家的文笔;学生在小小的课堂里,学天文习地理,闻国内知国外。所以,教师要让更多的东西进入课堂,使小小的舞台,展现无限的精彩。
对策三:真正理解孩子
关键词:创新;快乐成长;心德
新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宜人的风吹入范县,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我和其他教师一样,我对未来的教学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向往。
一、师生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起点
新课程改革开展以来,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没有提高,关键在于教师与学生是否建立了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是否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话的过程。在实践中,语文教师确实是把自己从“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中转变为与学生拥有平等席位的对话者,他们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了传统意义上把语文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六年来,对于课堂教学所倡导的起点也就是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真正地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师生在教与学中进步,在教与学中体验到快乐。
二、感受生活,关爱心灵成长是课堂教学的绚丽细节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体验给予了抹杀,甚至忽略了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它真正关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心灵的需要,从而使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一代新人,新课程的教学设计要注重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这充分说明合作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否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势必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是如此。合作能力提升的能力,能形成集体的智慧,但应以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有针对性地讨论,有目的性的讨论,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语文教师要创设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教学《怀素写字》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预习生字,要求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识记这些生字,然后在上课前通过对话,交谈、讨论知道他们是怎样识记这些生字,原来他们有的是借助拼音自学认识生的,有的是在家长的帮助下认识,有的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认识,并鼓励他们自学,掌握正确的认字方法,这种学习散发着互动的气息,涌动着生命的灵性。学生与自己,学生与家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他们互教互学,融合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再出现问题后,不要急于组织或要求学生讨论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等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才能达到或做学习的最佳效果。
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心理的写照,取决于它的心理结构及其质量水平;提高学生的素养就必须化知识为智慧,积文化为品性。新课程的功能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双基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智慧和能力,而且要促进他们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课改让我赢得了机遇
一打开新教材,我和学生总会被它美丽的插图、丰富的情境深深吸引。看着孩子们拿着新书爱不释手的神情,我不由怦然心动,默默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倾注所有的智慧和热情,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上好每一节课,把孩子们这份宝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下去。于是教学时我明确新课程的目标,反思过去教学中所忽视的点点滴滴,在反思积累中,找到了新课改的路标;在与专家对话交流听名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中、与同事组成的学习型团队的学习、探索中,理解了新课改的内涵,在博览群书中开阔了视野,教学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例如:我在设计《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图片和歌曲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观看图片来了解父亲和儿子的伟大之处,使学生学会体验情感,与人分担痛苦、分享快乐,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生活中延续。
四、课改让我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煞费苦心,一会儿让小组进行比赛,一会儿让孩子抢答抛出的问题。课堂由老师唱独角戏变成了孩子们展示的舞台。学习的热情洋溢在我们周围,孩子们一个个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就连平日里大名鼎鼎的“睡觉大王”------刘宗凯也没有了倦意,也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中来,并且竟然也能说出点眉目来。
可是我渐渐发觉,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个别学生积极发言的局面,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师生关系也非常融洽,我和孩子的心更近了。在这种状态下,作为老师的我很是欣慰,在孩子们的讨论中我也在成长,就这样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我们五・三班各项工作走在全校的前列,老师和孩子们心里美滋滋的。
五、课改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真实有效
小学生由于正处在思想萌芽阶段,教师的教育对他们显得尤为重要。而小学语文不仅能传授给小学生知识,还是培养他们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摇篮。因此,教师要建构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使小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本文从以下方面分析建构真实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优化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
教学目标是保证真实有效教学的基础,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的,因此,优化教学目标,对于增强教学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优化教学目标。
首先,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善于取舍。由于不同的课文内容具有多个教学目标,若是让学生在一节课上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学生就会觉得有压力,造成课堂学习气氛沉闷,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准切入点,制定关键性的学习目标,以点带面,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制定的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真实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领者,会带领学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有效节省课堂时间。最后,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凸显语文味。所谓语文味,不仅是学生对于字词的掌握,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并对其加以运用。
比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他们制订这样的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并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通过这样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学生带着目的进行课文学习,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二、优化设计,追求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由于大部分小学生都活泼好动,若是教学过程单调枯燥,就无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要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教师就要通过精心设计,优化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体现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后,我就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文的学习,通过讨论将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并轮流将三个小故事讲述出来。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对文章有进一步了解后,我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对学生不懂的地方进行点拨,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对课文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有显著的提高。最后,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性格与行为理解得更透彻,我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将人物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既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又增强语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有效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三、扎实训练,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在语文学习中也是这样。若是学生仅仅是学习语文知识,而不将其在实践中运用,理论就失去它的价值。因此,要建构真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扎实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扎实训练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中拥有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展示自己,提高自身的能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仅仅在于教师的教,更在于学生的多读、多写、多练。
比如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就为学生设计了多个练习环节。在学生初步了解这首诗的大意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这首诗描绘出来,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然后找两位学生将送别的情景表演出来,体会诗人临别时依依惜别的感情,推动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最后我让学生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并在课下搜集一些更多的有关于送别的古诗词,并计划下节课举办古诗词大赛,让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成果。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得到了有效保障。
四、结语
要建构真实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优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其次要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对课堂学习充满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最后要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训练,让他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我相信,只要不断探索研究,课堂教学形式就会越来越丰富,学生也会在语文的殿堂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一、有效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首先,备课要备两头,即一备教材,二备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备课时既要认真钻研教材,又要深入研究学生情况,力求制定出明确、具体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要以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安排教学过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编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既减轻学生的过重学业负担,又让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怀着这种宽松愉悦的心情上课,课堂有效性自然得到提高。
其次,解读教材的能力是语文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前提,是上好每一堂课的基础。要灵活处理教材,灵活驾驭课堂,教师必须先下足工夫研究教材,深挖教材,归纳和总结教材内容。只有对教材内容反复推敲和总结,才能理解教材编辑者的良苦用心和安排意图。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都会成为一个强烈的信号,直接就可以做出判断,表现在语文课堂上是指语文教师在掌握了教学设计、板书、提问、常用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使用等多种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较熟练地恰当运用,和学生交流对话正常和谐,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比较顺利。我在研读文本时力求做到:(1)站在文本的角度,彰显学科本体特征;(2)站在作者的角度,把握文本价值取向;(3)站在读者的角度,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4)站在学生的角度,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如人教版第九册《落花生》一文,作者旨在教育下一代要像花生一样谦虚,无私奉献。过去,许多老师遵循作者意图教育学生的,使学生备受打击。而今,时代在进步,理念在改变,竞争意识增强。所以,必须重新解读该文本,在融合作者本意的前提下,跳出教材,在适当情况下,树立敢于展现自我、毛遂自荐的精神。
二、用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的颁布如一缕缕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气息,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教材观。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的唯一凭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范例和素材,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好老师加工教材,坏老师照本宣科”。一个好的老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和学生状况等对教材所提供的核心文本加以增减调整,通过调查、访问、阅读、上网等有效途径进行比较恰当的整合,从而活用教材,使教学设计更符合时效性、班级特点、思想教育及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实际需要,有效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增长学生见识,深化理解,拓展学用渠道。
例如执教第七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学生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很生疏,对总理生平事迹了解甚少。仅凭课文中朴实的话语,如何能激起对总理的情感呢?教师可以在课前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书籍,或者向学生介绍生平一些感人的事例,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学习课文时,学生的情感之帆已扬起,无需老师更多的讲解,理解课文已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坚定、执著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短短的40分钟里,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找准阅读的突破口,以点带面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紧抓“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条主线,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围绕:“这三部分内容哪一部分内容、哪些词句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让你感动呢?”这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组织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交流来深入。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得到提高,学习效果较为显著。
三、创新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老师应该有一种自我超越和创新的意识,敢于打破传统的滞后的模式,跳出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不同的教学方法入手,可以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方式,文眼、题眼、表达方式都可以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大胆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使语文课堂百花齐放。
比如,《开国大典》可采取文题切入法。从课题入手,“典就是典礼的意思,那么在典前面加上了一个‘大’,这是怎样的典礼”?进而,围绕“大典”,整体感知,初识“大典”;重点研读,感受“大典”;课堂总结,铭记“大典”。再如,《将相和》可采取语言切入法,《飞向蓝天的恐龙》可采取文意切入法……总之,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及教学现象进行反思,并不断形成独立的思维方式,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以发挥,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得以培养,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具体做法:(1)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2)给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机会。(3)多给学生评价的权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以正面引导。”赏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是学生学习信心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强心针,使学生有被认可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当教师站在讲台上的时候,要时刻不忘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不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使学生望而生畏。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的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问;不同意的允许争论;老师错了的允许批评;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这才是学习的真实过程,也才是有效性教学的具体保障。
五、课堂和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等等。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关注教学任务,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情感体验,只有关注人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与活力,才能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