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书的格言

关于书的格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书的格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书的格言

关于书的格言范文第1篇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关于书的格言范文第2篇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工作就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

任何倏忽的灵感事实上不能代替长期的功夫。

关于书的格言范文第3篇

1.智能图书馆与智慧图书馆

1.1智能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现如今,将RFID等方面作为自动化智能感知技术的智能型图书馆,实际上已经逐渐的实现了全自动借书、盘点、查找、定位、整理、分拣等智能化操作,相对于以往传统的图书馆发展来说,这方面的管理技术已经极大的提升了管理效率、资源使用率,对于现代社会的图书馆资源体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在整个参与过程中,用户本身仅需要通过市民卡、身份证等公共证件,就可以进行借阅、归还操作,那么在这一基础之上,智能图书馆同样还使得图书馆所表现出的服务效率大幅度提升,极大的扩张了图书馆所表现出的服务范围、手段。单纯从发展的应用上来说,智能图书馆本身实际上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同样有了极为广泛的应用,虽然说我国当前所表现出的起步时间并不长,但是依然在科技技术的推动之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而一些24小时的图书馆实际上已经在各个主要城市中进行了广泛建设。

1.2智慧图书馆的提出与发展

“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智慧概念的提出,以及这些智慧概念所倡导的技术应用、绿色环保等理念的深入人心,加之智慧图书馆建设所需的技术环境、人文环境等也逐渐成熟,于是,智慧图书馆被图书馆界提出后快速的被人们所接受。2004年,加拿大渥太华的一些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博物馆建立起了以“智慧图书馆”命名的联盟。我国普遍建设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网络图书馆等虽然也可认为是智慧图书馆的存在表现形态,但我国还未真正建设成一座被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智慧图书馆,和全球的智慧图书馆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即还停留在理论深化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

2.大数据时代关于智慧图书馆的几个研究问题

2.1如何实现智慧图书馆的数据互联问题

智慧图书馆本身所表现出的一个主要特性,就在于其本身的互联性,而物联网技术的进步以及实际应用,使得图书馆本身所表现出的感知困难性不再是一个难题,图书馆同样可以使用物联网技术,来达到查找、资源定位等方面的目的,但是从大数据时展来看,智慧图书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大数据时代下的知识获取便利性,导致相关用户更远进行数据的深层次组织和个性化数据提供,那么为了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形式也就要求更加的全面、丰富,将数字、网络、手机、24小时图书馆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服务终端体系,使得图书馆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多的提供信息化服务。那么要如何使得这方面的需求得以实现,达到新数据类型的感知、互联、共享效果,这就成为了指导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所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一大问题。

2.2如何实现智慧图书馆的高效管理问题

大数据时代,图书馆变化的首要表现形式就是数据的变化,除数据的类型、形态变化外,还有多类型数据的存储、组织、分析、关联以及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整合变化。图书馆为了拥有更多的数据量,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分析用户的行为特征、信息需求,进而为用户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学科化服务、态势分析等服务提供必要的数据分析来源,会一方面注意收集相关的更多类型、更多场景以及更多范围和数量的数据,如通过馆舍监控终端、PC服务终端、数字图书馆用户日志去收集用户的借阅特征、用户科研行为等数据。

2.3如何实现智慧图书馆的便利服务问题

在充满竞争的信息社会,图书馆等传统的依赖于文献资源特别是纸质文献资源的信息服务机构因Google等依赖于网络和创新的新型信息服务商的参与、竞争而逐渐走向了边缘化,因此也引发了图书馆是否会灭亡的讨论。这种竞争形态的产生并且长期存在似乎为图书馆的发展与服务提生了巨大挑战,但也应该看到Google等新型服务商创新的知识服务方式为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未来发展提供了借鉴,竞争对手致力打造的一站式知识发现服务已在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并正在引领着信息服务的发展走向。

关于书的格言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技法;艺术风格;辩证关系

民族声乐的演唱之中,不能忽视技法和风格之间的关系,艺术风格和技法两者具有统一性,相互促进以及相辅相成,在实际的演唱之中,不能偏执追求技法,导致风格空洞以及苍白,缺乏情感。也不能忽视演唱技法的练习,需要认识到两者之间辩证统一的这种关系。只有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这个度,才能让自身的演唱感染到听众以及提升自身的演唱水准。

一、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涵义分析

民族声乐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理论的研究人员已经将民族演唱作为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一点。民族声乐的演唱上,不论是在声乐修饰以及训练方面,还是在发声的技巧方面都有十分完备的系统,并且具有科学方法以及丰富经验,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论述,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在气息的运用方面

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如何使用气息是其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基础性的环节。声乐演唱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声音、情感以及气息三者之间的关联系,在声音以及气息方面,就需要旋律以及音调上面相互协调,其中,口腔以及胸腔方面需要共鸣,通过气息的调整从而改变声音强弱或者高低等。情感和气息之间也存在密切的关系,通过气息的变化从而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改变。

(二)高位共鸣方面

所谓高位上的共鸣是指个人在实际演唱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依靠嗓子发出声音,而且需要通过声音共鸣的作用对作品进行演唱。在平日的声乐演唱过程中,可以发现,为了完成作品演唱的任务,需要声音共鸣,如果在高位不能达到声音共鸣,就难以表现出作品所想要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进而难以形成个体的演唱风格。共鸣不但可以让演唱的声音更为圆润,而且可以促使声音更为柔和以及轻松,同时可以对音准进行很好的把握。

(三)咬字吐词以及行腔方面

正确的咬字以及吐词对于演唱者十分关键,是对演唱者演唱声乐最为基础性的要求,演唱人员需要做到行腔上准确表达,才能将真实的歌曲情感表露出来。其中,字正腔圆也是对演唱人员的要求,对于民族声乐的演唱更是如此,也需要在行腔以及吐词方面保持多样性。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需要做到声音的高低层次不同,轻重强弱不同,这也是对行腔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艺术风格和演唱技法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艺术风格和演唱技法之间的统一性

艺术风格和演唱技法之间存在一种关系,就是只有通过演唱技法才能够将艺术风格真实地表达出来。作为一个演唱者,其必须具备熟练的演唱技法,才能将作品之中的情感完善以及合理地表现出来,因此,演唱技法对于艺术风格表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何种作品,其中都有着一定的特色,比如,情感内容特色以及地域风格特色等,演唱人员需要掌握熟练的技法,对于声音的快慢、轻重进行很好的把握,才能将作品的特色以及情感表现出来。演唱技法的学习就是为了表现出作品的艺术风格,所有的演唱者加强对演唱技法的训练,其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作品中的艺术风格,这也是所有演唱的最终目的。演唱者在日常的演唱中,需要根据不同的作品风格采取不一样的演唱方式,通过演唱技法的选择,将作品中的思想情感都巧妙表现,促使观众可以感受以及体会到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感受到作品的美。

(二)艺术风格和演唱技法之间的矛盾分析

第一,技法不到位将严重影响风格的表现。演唱的技法可以展现出艺术作品的风格,如果相关人员在演唱中缺乏完善以及高水平的演唱技法将严重影响风格的表现。所以,这就要求演唱者需要掌握演唱技法,并且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对于气息、吐词等进行把握,在实践中需要提升自身的演绎作品的能力。第二,盲目追求演唱技法,导致风格表现过于苍白以及做作,演唱缺乏真情实感。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当把握好艺术风格和技法之间的关系,不能过于偏执于技法上,在技术熟练的基础上也需要一定的情感投入,演唱人员应当认识到,作品不但是为了追求高难度以及复杂的技巧,而且最需要关注情感表达以及艺术风格的表现。反之,如果一个演唱者,过分追求演唱的技巧,去炫耀自己的演唱技术而忽视作品的情感以及艺术风格这个重点,那么,就将导致观众感受不到作品的独特魅力以及思想情感,因此,炫耀技术的演唱同样是不合格甚至是失败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主要内涵,并且论述了技法和风格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艺术风格的表现需要技法才能实现,但是,过分追求技法也容易导致艺术风格十分空洞,因此,相关演唱人员对此需要正确认识,才能提升自身的声乐演唱水平,促使作品表达出来的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郑璐.略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4:135-138.

[2]罗晓宇.浅谈中国传统戏曲演唱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15,18:75-76.

[3]徐秀成.浅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的关系[J].戏剧之家,2016,07:63.

关于书的格言范文第5篇

体验与传达的独特性

首先体验具有独特性,体验原本就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是由与生俱来的性格和后天文化的影响及个人生命经历等因素决定的。人的生命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体验的过程,一切概念都是在体验中建立起来的,概念可以传授而体验就很难做到了。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体验也是每人一种。老师可以把自己的体验尽可能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学生的感受一定各式各样,不会达到百分百地统一。换句话说由于体验十分具体,所以无法准确描述。一个他人能听得懂的语言一定是社会化的,它必然对独特的体验产生一定的遮蔽性。这就是人类语言的局限,这种内在的矛盾性使语言与传达之间形成了一个“悖论”的关系。就是人对自己的体验,有表达的愿望,而表现出来又一定准确。于是人类的语言便在继承中不断改造,不断创新。另外,由于体验本身具有独特性,它在传达上越接近准确,就越需要对原有社会化语言进行改造,能接受者也就越少。古代伯牙绝弦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因而,前卫艺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被大众所接受也是必然的。贝多芬的乐章今天已经响彻全世界,当时能理解的人也是极少的,所谓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个高不在于它的难度而是它的特殊。评论家尹吉男曾说“艺术不断地为人们的生命观察提供诧异,把种种体验变成能被更多灵魂特殊对待的精神现实。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去寻找艺术家寻找人的现代内涵。”[1]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一个问题,人的独特不是空穴来风,在谢地坤的狄尔泰思想研究中有这样一段话:“社会是由人组成和创造的,同时反过来也影响生活中的人,这是社会与人的交互作用,因此人的认识首先是体验,然后包括认识意识……所以体验在这个意义上讲是具有历史性和群体性的”[2]人以主体的身份参与活动,客体对主体必然产生影响。两者又相互融合。这时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坚定的信仰往往携带着浓郁的人类情感进入主体性的个人体验。另外,人的生理质量与心理质量的变化也会对个性体验产生影响。所以体验在人的一生中往往带有阶段性,这就是艺术家的特殊体验。艺术家的创作不一定能越做越好。很多艺术家不能达到自己早年的高度,这是很正常的。体验不是经历,不一定经历越多体验越丰富,因为人的敏感度不同。另外,人类艺术的发展也有阶段性,政治运动、经济改革、战争等等都会对艺术这一纯精神性的活动产生影响。

作品展示与体验的倾诉

视觉艺术的传达形式主要是通过展示。人们容易把“展示”理解成展览。参加或举办展览往往是把自己的作品呈现给社会,得到的反馈是公众的评判。在英文中“show”一词可翻译为展示或把某物的过程状态给某人看。展示有一定的方向性,甚至有一定的私密性,它要得到的回馈是交流而不是评判。这是一种精神品尝,是由个人体验转换出的具有精神暗示性的活动。在这里,艺术作为传达媒介,就像流淌着思想与情感的江河承载着人类体验的船舶。自己是舵手,召唤上船的人。展示是一种需要,是自主的,是一种特殊的倾诉。这与我们参展的心态是不同的。展览会上的作品在进入社会之后将是另外一种状态。因为它要承受社会的检验。艺术家曾说过:“作品交给社会,如同把生灵赶入市场。它已经不属于作者自己了,它属于所有与它接触的人。”[3]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本来是自己的亲身体验传达出的内在需要,也可以说是精神需要。所以,艺术上的创作并不是单纯在形式上的创造。当原有的语言不能达意,才在原有基础上创造形式,而前提是真实的体验。正像鲁迅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所以我不认为进入所谓后现代创新的路走绝了,那是由于人类高度的社会化,使我们的艺术研究掉在了形式语言的陷阱里,才把路走绝了。罗丹说:“艺术家和思想家好比十分精美,响亮的琴。每个时代的情境在琴上发出颤动的声音,并在人们心中引起共鸣。”[4]所以,对于我们的生命体验来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只要我们对一个微小的问题有一个简单的体会,对一块颜色,一个事件有一点实在的情感,用我们认可的语言传达出来,艺术创造的含义也就在里面了。至于它能否经得住社会的检验,在历史上是否有一席之地,已经不取决于作者自己了。深刻的人生体验是构成人的生命经验的基石。它的深度,广度与强度都决定了所传达出来的作品的分量。

形式约束与心理体验

艺术创作要有深刻的体验,这一点固然重要。但我们也知道,艺术的全部语言都是在前人的文化构架上建立起来的。我们的思想要受形式的约束也是必然的。从纵向上说,历史给我们提供了经验、榜样与道路。这一切都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约束我们的行为规范。另外,来自不同方向的当代潮流与样式又对我们构成了横向的影响。所以,绝对纯粹的自我是不存在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整体而言,规范本身是约束也是道路。它是自由释放的前提,因为自由本身就是在限定中存在的,限定是自由的载体。当需要我们去创造新的形式时,一个新的限定也就随着产生了。重要的是在旧的限定打破之前要着眼于一个新的限定。当旧的道路走死之后,一条具有生命力的新路随即产生,这就是艺术史。只要我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关注这个世界,用切实的生命体验,发出真实的回声,呼唤出的便是一个时代。

丰富的生命体验使人的认知从自我各个角度呈现出来。回顾艺术史,沿着众多大师作品各自的脉络追问他们的创作动机,我们会发现他们完全不同的艺术类型。从传达观念,自我表现到形式技能研究,均在各自的领域里产生了不朽的艺术家。后人也乐此不疲地投入其中。杜尚就是典型的传达观念的艺术家,他把小便器放在展览馆中,并没有什么制作上的技巧供人研究,也没有激情迸发式的情感“宣泄”,留下的只是思考。这一类艺术家从文化源头思考自己的艺术方向,他们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去批判现实,追寻意义。从海德格尔到老庄,从哲学到禅宗,他们把对形式的敏感寄托在自己的观念中,在大跨度的时空与文化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而有些艺术家的作品给我们的却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心里感受。如凡・高,他给我们更多的是火热的激情。这样的艺术家有极强的感染力,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表现欲,他的一切技法与形式都服从于自我表现。

此外,纯粹的形式与技法研究同样能够建立自己的高度,因为这里体现着智慧与理解。也许有人兼有以上几个方面的体验,我认为无论在哪条路径上建立自我,首先要学会分析,找到自己的真实所在,以便表现自己对世界独特的认识。释放积蓄在心中的欲望,表现独到的能力与智慧。“艺术用以预示人生的方式很多,每个艺术家都要在具体的精神位置上抒发个人因素”。[5]

从体验的角度看艺术的品位与当代性

优秀的历史文化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的高度,但不能忽视作为个体参与的主动性。否则,就会使我们迷失在高度里,丢失在“品味中”,失去切实的体验。这种高雅的外表把我们装扮起来,把隐私掩藏起来了,而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而明显的特征正是以其强烈的直指人心的呼声揭去这层笼罩物,还原出人的本性来。为此,我们不能从任何外在样式出发来判定作品的当代性。弗洛伊德的人体油画之所以被放置在西方当代艺中,皆因为在他作品上体现出的独特的当代精神体验。

前面说过艺术是人的问题,人性是精神生命的本体,历史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因此,我们若不正视人性还奢谈什么意义呢?我们回避了最根本的东西,还奢望什么永恒呢?真实的本体是至善之纯的,我们的艺术是对真实的人性的呼唤,是对机械概念标准框架的抗争。所以我认为一个作品无论是否有高度,首先是真实。有属于自己的情感,想象力和趣味性,而独特的生命体验就是构成这一切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这个意义上讲,艺术创造的本质含义其实不在于传承,而在于发现。人的灵魂是活的,对事物的独特感知力是最可宝贵的。若说艺术有“文以载道”的使命,那么要改造的首先是人。总之,艺术最重要的职责是体现人的独特思想,这使得任何现成的样式都无法替代。人们对样式的痴迷,多基于社会对它的价值认定。

注释:

[1][3][5] 独自叩门:近观中国当代文化与美术,尹吉男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8

[2]走向精神科学之路:狄尔泰哲学思想研究,谢地坤著,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