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当代文学

现当代文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当代文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当代文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慕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创新

一、慕课背景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创新

1.微课程教育优势

慕课背景下,微课程得到凸显,其具有突出的教育与学习优势。相比较传统教育模式,微课程教育时间短小,一个微课程时间大都控制在10分钟之内,最多不超过15分钟,是根据人脑最佳记忆时间设置的课程教育形式,碎片化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理解、记忆知识的需要,缩短了以往教育时间长模式,极大地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将慕课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借助微课程教育优势,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微课程的展示,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程知识,减缓课程知识抽象性、难度问题,提升学生学习效度。与此同时,学生在观看微课程时,通过内容提示不断地进行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育学生学习良好习惯。

2.翻转课堂教学的常规化

翻转课堂思想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形式,打破教师灌输式教学模式,改变学生依赖性学习思维与方法,有助于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很显然翻转课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翻转形式,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形式,通过学生在线学习课程知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带动学生参与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思考、探究、分析、实践、体验中学习、理解、掌握、记忆知识,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素养的培育。慕课背景下,有助于促进翻转课堂的开展,实现线上线下学习模式,推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前、课后、课中教学的衔接,为学生开展系统性、科学性的教学形式,进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育。

3.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更好地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安排,进而增强学生学习能力。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评价模式,通过收集学生学习信息,分析、整理这些信息,对学生学习具有精准性的掌握,进而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评价。通过教学评价,知晓教师开展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学生发展需要;通过评价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促进因材施教教学模式的开展。在慕课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评价形式呈现多元化态势,改变以分数评价学生模式,实现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增强学生学习成效,进而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二、慕课背景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路径

以慕课为导向,开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形式,较为重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衔接,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系统化、全面性教育模式,进而彰显慕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运用价值。因此,慕课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的开展,应重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设计。

1.课前教学设计

慕课背景下,做好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前教学活动,有助于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整合教学模式开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前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教材知识内容,根据教材知识内容,设置慕课课前教育形式,制作微课程教学,引领学生在课前借助微课程学习相关的教学知识,增强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掌握。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以慕课为导向,开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将知识、技能教育模式放在课前教学中,通过学生观看微课程,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借助慕课教育优势,增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2.课中教学设计

以慕课为导向,开展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形式,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课堂教学的开展,转变以往课堂教学设计原则、模式、方法,以生动的课堂教学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慕课背景下,学生借助微课程掌握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设置针对性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课堂教学设置中,采取实践性、体验性、互动性、问题性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融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思考问题,深化知识内容,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的困惑,增强学生知识感悟能力,培育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进而实现慕课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运用的价值。此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课堂教学设置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元素进行设计,为学生营造熟悉的教学氛围,带动学生参与兴趣,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思考、实践问题,进而提升慕课教育针对性。

3.课后教学设计

慕课背景下,教师重视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课后教学设计,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有效性。教师通过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课前、课中表现情况,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引领学生进行教学反思,让学生知晓自身存在的不足。与此同时,在课下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借助微课程再次巩固知识,之后在慕课平台中,设置互动交流形式,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核心素养,进而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背景下,为教育领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以往单一授课模式的一种创新,有助于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中,应重视慕课的运用,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翻转课堂教学的开展,转变教师以往就思维、方法、模式,使学生从被动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进而提升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益伟.慕课大热背景下人文学科课堂多元化教学改革的冷思考——以《比较文学》课程为例[J].宜宾学院学报,2019,19(3).

现当代文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本细读;高职;现当代文学

随着高职院校文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文学教育工作者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发现:文本细读教学法是一种可行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文学教学水平,而且能够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修养。对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方案进行研究,对高职院校文学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本细读的内涵

从阅读方式角度来说,文本细读就是一种以整体和细节相结合的阅读方法,其具体的含义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尊重作者的文学创作主题,采取对整个文学作品进行系统把握和对细节认真揣摩的策略,多次地阅读文学作品后,挖掘现当代文学作品所隐含和反映的深刻意蕴。那么,文本细读引入现当代文学阅读就是从审美的角度把现当代文学作品看作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仔细研习文学作品的结构布局、词汇手法、语义铺设和语句意境,以求全面剖析领会现当代文学的文学造诣和艺术魅力。

二、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一)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把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以欣赏一件艺术品的角度来阅读原本枯燥的现当代作品,通过持续、反复地泛读和细读文学作品,对词句的文学用法和修辞手法、段落的匠心安排和布局、结构的系统建构等用心研究,从文学作品中体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把握文学作品的艺术精髓,感受文学艺术之美,品味文学艺术的厚重感。可以说,作品中的精美词藻、恬然的意境、生动的人物、巧妙的情节布局以及深厚的语法无不烘托出作品的艺术魅力。把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高职学生对文学作品审美性的阅读,最终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二)文本细读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文学实践写作技能和人文意识

把文本细读引入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实践活动中,督促学生不仅要阅读和欣赏大量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而且要反复读、仔细读。一方面,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读,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领悟作品中的文学创作手法,并把这种创作手法以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创作手法,在实践写作活动中,尝试并运用这种手法进行文学创作,从而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法增添作品的文学艺术美。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学生不仅对文学作品中各种人物情境设置、故事背景铺设、故事情节建构等方面有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从作品的现象中挖掘作品本身所具有的人文社会价值本质,在自己的实践文学创作中可以将其转化为创作素材来源。同时,学生把领悟出的人文精神吸收并运用到实践文学创作中,使作品具有现实意义。

三、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文本细读的举措

(一)利用点评式教学法引入

文学作品阅读,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文学表现手法、创作时代背景、作品的文学主旨、人文精神等进行点评,而且点评要注意站在客观的立场,坚持辨证原则和思辨精神。通过点评能增加文本细读的深度和宽度,而且能够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同感,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

(二)利用引导式教学法引入

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枯燥沉闷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一读到底的方式,采用跳跃式进行摘读、篇幅读或词语读,使阅读成为一种艺术欣赏的过程,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站在当前时代的角度剖析作品所具有的时代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探索精神。

(三)利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引入

教师通过文学研讨会、鉴赏会的形式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进行自由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对有争议的看法和见解进行小组式辩论,相互交流学习,从而使学生深刻把握和理解作品,凸显作品背后蕴含的主题和作者真实的文学意图,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学素养。

四、结语

在高职现当代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入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是广大文学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文学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的结果,是当今高职院校文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培育高职学生综合文学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现当代文学范文第3篇

一、我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存在的问题

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在叙述模式上,一直是先进行理论,后进行创作,该思维模式就是指,文学史家对某个时期的文学创作理论进行研究,掌握该时期文学创作的特点,在此情况下继续文学史的阐述。另外,现当代文学史还有另一个思维模式,就是先思想后形成,说的就是文学史家在文学史叙述的过程中,觉得文学创作工作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内容所构成,即文学形式、思想主体。因此,在现如今,现代文学史的叙述工作,该思维模式一直对现代文学史造成巨大的影响。为此,当文学史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存在固定的几种思维,第一,社会背景与文学理论紧密相连,前者可决定后者;第二,文学理论、主张、创作在同一时间形成,第三,文学创造建立在文学理论的基层上,而文学创作的形式,完全取决于文学史家的思想。进行文学创作时,文学创作者,首先对作品做全面的分析,掌握作品的主要思想、人物特征等,最后再对其中的艺术价值进行分析。文学界在80年代得到人们的重视,并有重写文学史的历史事件,即便如此,具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却少之又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先理论后创作,先思想后形式这样一个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该思维模式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特殊性,文学作品已经转变成为独立存在的个体。

二、重构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有效方法

1.认识到文学思潮史重构的必要性

我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进行重构,首先要使人们对文学思潮史具有一定的认识度,掌握中国文学思潮史发展中存在的特点,并对认识到文学思潮史构建的必要性。在重构的过程中,分析古代文学思潮的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代文学思潮的情况,进行重构,保证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顺利开展,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建立在古代文学思潮史、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基础之上,为现代文学重构工作提供重要的信息,使我国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得到良好的发展。认识到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重构的意义,了解到文学思潮史在发展中具有长期性、整体性两大特征,为此,在文学思发展中,要将文学思潮史质量放在第一位,对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当代人积极参与到文学思潮史的重构工作当中。

2.进行文学思潮分类工作

文学思潮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每一个时期的文学思潮都具有该时期的特点。在传统的文学思潮史研究中,通常是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对文学思潮史进行研究,理清文学思潮的脉络。但是,该研究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时间出发进行研究,会受到历史事件的影响,将文学思潮史与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导致文学思潮史演变成为社会思潮史。在现当代文学思潮重构工作中,为了预防此类问题的出现,在文学研究上要做改变,不再采纳以时间为线索的研究方式,应对文学思潮做分类,根据文学思潮本身的特点进行划分,该分类是文学思潮本身的一种类别区分。此分类方法,可将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将文学思潮按照专题分类,分类处理后,文学思潮内在逻辑更加清晰明了,有效预防社会思潮混入到文学思潮史当中。

3.文学思潮史重构符合发展规律

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需要符合发展规律,并兼顾着各种思潮,现代文学思潮分为三类,人性、社会以及审美,这三种文学思潮在现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兼顾文学思潮,去除时间化,避免文学思潮受到时间的制约,但是,并不可完全将时间概念所摒除,而是在文学思潮的叙述当中,对时间意识做适当的调整,使用互见性的叙述方法。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需要兼顾人性、社会以及审美这三类思潮,并顺应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重构,保证其符合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意思就是在文学思潮重构过程中,要全面认识到文学思潮史的发展规律,确保现代文学思潮史重构顺应思潮史的发展规律,另外,还需要对现当代文学史重构工作的实际情况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顺应思潮史发展规律的同时,提高文学思潮重构的质量。

现当代文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由于它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较大影响。笔者在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十多年的实践中,力求把教书育人的宗旨贯彻其中,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搭建一个教学的平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蔽和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潜在功能。从教学实践看,许多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于依赖文学史教材中的学术定论,而忽略了个体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而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加之课时的限制,如当代文学部分在我校是开设一个学期,每周3 个课时,却要讲授从1949年到1997年近50年的内容,更使得这种讲授浅尝辄止。为使这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向素质型的教学发生转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对《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做了较大调整,在宏观把握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方面。绪论部分对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进行介绍,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对50年的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精选能够覆盖当代文学三个发展阶段的十几部作品进行精讲,作品的选择原则是既要考虑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多种体裁。

    与所讲篇目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篇目讲授时再次强化,以区别于一般的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虽然讲授篇目不多,却能通过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润。内容表述方面也作了革新,一改传统表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刻板的套式,代之以一些富有诗意或哲理的小标题,如“人———诗意的栖居”、“了悟死亡”、“活着,永远的追问”等,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直观上也给予了学生美的感受。

    为了弥补讲授篇目有限的不足,我在第一节课就拟定了一份本课程的必读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并要求他们制作索引卡片,写出评论摘要和自己的阅读感悟,期末检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每堂课后再为他们提供与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文献与参考资料,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我还要要求他们充分利用教材。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学术界公认为本专业和本课程的最好教材之一。教材着重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在编写方法上,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编写内容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做了深入的讲述和评析。配套作品选(四卷)更保证了学生的一定阅读量。与学界其他《现当代文学史》相比,它有着突出的优势,即所触及的内容相当扎实、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尤其注重史和作品相结合,力争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地向读者展示现代文学史丰富的内蕴。教材编写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写作和批判、审美能力。正因为教材具有先进性,因此对教材的研读成为学生必做的功课。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点与面结合,经典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基本是教师一个人的自我表演,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可以条理系统地传授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被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无法发挥,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思想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启发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达到此目的,我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有的内容以老师主讲为主,但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经常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每次上课开始,都将上次教学中的精华和难点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印象,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有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前几周就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作了充分准备,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讨论热烈, 05级本科班的《黑骏马》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再加以点拨引申,对学生不懂处详加阐述,将讨论导向了深入,教学效果相当出色。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是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二是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让师生能够形成思想的碰撞。我还将实践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如组织学生举行现当代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表演话剧《雷雨》片段;让学生编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表”,平时的教学中就贯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将所学内容与思考判断、文字表达训练相结合。这样,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贯彻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积累了素材和经验。

现当代文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影视资源 课堂教学

在人类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从影像兴盛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众多青年学子已经无法潜心阅读文学原著。特别是中国现代文学和新时期以前的当代文学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和政治人文环境的变迁,使青年学子对其有一种无法逾越的隔膜感,致使他们对文本的解读缺乏兴趣。所以,现当代文学课堂中以相对顺应的姿态融入了一定的影视资源成为势所必然,这样能够让学生通过影视片断来了解相关的时代背景和文学现象,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将影视资源融入现当代课堂这一教学手段并不成熟和完善,许多教师对运用这一教学手段的目的、意义以及其中存在的利弊也不甚明确。下面笔者就以上相关问题进行一些实践与学理层面的探讨。

笔者在最近所做的一次相关问卷调查中发现,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表示是通过影视作品了解文学名著的,有百分之六十的学生表示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文本阅读缺乏兴趣,百分之五十的学生表示有一半的作品阅读是在观看影视之后进行的。

这种阅读状况是由一些现实原因导致的。正如一些论者所言,影视与文学的联系是一种“自然”生成的文化现象。自从1895年12月28日电影在法国巴黎诞生以来,文学作品便受到电影人的青睐。外国文学名著如《荷马史诗》、《十日谈》、《唐吉诃德》、莎士比亚戏剧系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复活》、《罗生门》……,中国文学作品如《封神榜》、唐传奇、四大古典小说、《聊斋志异》、鸳鸯蝴蝶派小说、《阿Q正传》、《骆驼祥子》、《边城》、《雷雨》、《围城》、《妻妾成群》、《金陵十三钗》、《集结号》、《温故一九四二》……,纷纷被搬上电影荧幕。众所周知,大部分改编的作品(小说),中长篇居多,自然字数不少,阅读时间少则花费半天一天,多则十几天,而电影通常都是两个小时左右的片长。在当下信息高度膨胀、生活内容日益繁杂的时代里,人们通常选择影视欣赏而非文本阅读。而在大学高校中,中文专业开设的文学课有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每一门课程的开设时间少则一学期,多则两至三个学期不等。在如此有限的时间里要通读重要的作家作品,显然是有难度的,所以中文专业的学生通过观看影视来了解文本也成了一个必然选择。

据调查,百分之九十的现当代文学授课教师都会对学生提出文本阅读的要求,可是大多数教师表示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难以完成任务,在这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中,不少学生表示虽然没有进行文本细读,但还是会通过网络对作品进行一个简要的了解,或者通过影视剧来了解作品。基于此,许多授课教师在现当代文学的教授中会选择融入影视资源进行作品分析。的确,影视资源在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其优势大致体现在如下几点:

首先,影视作品的融入可以丰富现代文学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以“满堂灌”为主,学生对文本又生疏,除非教师满堂以说书的方式进行讲课,否则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乏味,失去听课兴趣。而采用影视中的一些片段来进行直观的呈现,教师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阐释启发,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阿Q正传》的讲授中,教师选择合适的电影版本,选取阿Q在土谷祠做梦的片段进行观赏,然后分析作品的主题意蕴,揭示作者对革命和启蒙以及国民劣根性的思考。

其次,巧妙运用影视资源,加以适当的启发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如由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的《早春二月》,导演对原著进行了一定的处理,尤其是结尾,影片将其改为主人公萧涧秋投身革命了,然而文学作品中的萧涧秋依然沉浸在个人主义的圈子里,矛盾彷徨,并未能找到明确的生命方向;此处若结合影片加以引导提问:在当时的时代环境里,像萧涧秋这样的小知识分子,会有哪些生命姿态、人生选择?小我融入到大我的洪流,是不是当时的一种思想主潮?然后指出:其实,在柔石的原著里,对这个问题有着更为丰富深广的探寻。

最后,可以拓展学生对艺术作品欣赏的视角、宽度和高度。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往往会有情节或者主题上的分离,这是因为:其一,比起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文化产业特征更为显著,它不仅要注重艺术价值,更注重迎合观众的审美情趣口味,也就是注重其市场效应;其二,导演或演员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所以可能在影视拍摄中进行了一些思想主题的重新定位。基于此,教师在运用影视资源时,对以上问题应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探讨,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审美的同时,更要引导他们从文化角度思考其背后的原因。

影视资源融入文学课堂这一教学手段显然也是一柄双刃剑,优劣势共存,其弊端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容易以影视取代原作。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影片,对影视片断的选取不进行充分的分析选择。比如笔者听过一名教师讲授鲁迅的小说,其中分析了鲁迅的名篇《药》,当分析作品的主题意蕴时,截取了电影《药》的开篇部分取代了文本描写分析,然而从学生的表情反应来看效果差强人意。如果将一段话――“华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1]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强调一系列的动词,并配以肢体语言,定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影视材料选择不当可能引发对原著的误读。如前文所言,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因为各种原因可能在情节和主题表现上发生变化。对于是否将“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当作影视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理论界历来对此众说纷纭。有些论者认为只要忠实于原著的主题思想,具体的细节是可以改编的。比如在改编鲁迅小说《祝福》时指出:“为了使没有读过原作以及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及作品中所写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人情风俗等等缺乏理解的观众易于接受,还得做一些通俗化的工作。”[2]然而有些细节的改编也将使主题精神发生变化,比如电影《祝福》中的祥林嫂拿起刀砍门槛,以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这就大大削弱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批判。

目前许多高校普遍反映,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存在“老化、僵化、不适应时代的问题”。所以,如何将影视资源融入现当代文学课堂教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想扬长避短,完善这一教学形式,必须科学采用“两手抓”的教学形式,即坚持文学和影视的互读。在这个互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作出精心的准备安排,比如对作品阅读的安排要合理,对问题的设计要巧妙且具有吸引力,而在教学影视资源的截取选择中,要反复比较,力求选择在主题和细节上忠实于原著的作品进行分析。

总之,影视资源融入现当代文学课堂是一种不容回避的教学形式,教师应该在大量阅读和观赏影视资源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组织准备,科学严谨地选择材料,以启发提问、讨论文本与影视的异同等为重要教学手段,让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尽量扬长避短,取得更为优良的教学效果。

(本文为2011年江西省高等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论现当代文学融入影视资源的得与失”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XJG-11-75-17。)

注释:

[1]金隐铭校刊:《鲁迅小说全编》,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30页。

[2]陈阳主编:《影视文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9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