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注孤寡老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早上八点,在宁海爱心同盟志愿者的带领下,金老师(班主任)、杜老师(副班主任)驾车,带着2013级电子商务四班的七名同学,踏上了看望孤寡老人,为孤寡老人送爱心的路程。
坐在开往偏远山村的车中,心中无比激动,同学们也都面带笑容,毕竟,我们是集体去做好事去的,心里的激动难免有些压抑不住。
车窗外那繁华的街道与人群渐渐地被一座座大山代替,车几乎是在盘山公路上左转右拐,从旁经过的汽车渐渐少了许多,心想,若不是有爱心同盟的志愿者带队,记性再怎么好的人,恐怕也要绕昏了头。
经过十几分钟的车程,终于在一个村子停下了,同行的一共12人,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拿了一些物品,在志愿者的带领下,我们向老人的家中走去,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建在斜坡上的水泥房,从门口延伸下来的是一条小斜坡,斜坡并不整洁,而是被一些杂草与散落着的碎瓦砾“装饰”着,走近老人的水泥房,我看到了搭在门旁边的那个小棚,也许是养什么牲畜用的,里面铺着些干稻草,呼吸间明显能闻见牲畜粪便的味道,但里面的牲畜却不见了。终于,我走进了在我看来根本不能称之为“家”的老人的家,老人的全部家当一览无余:两张旧破的床和一张桌子,一张床上满是黑乎乎的厚衣服,暴露在衣服外的棉花,已经看不出样子,桌子上散乱着各种东西(一些看样子是老人捡来的)。老人的家几乎被这些东西占据着,最多能同时挤下四五人,老人坐在床边,与志愿者聊天,老人头发、胡须已是银白,话语间,听出老人口齿不很清晰,当志愿者问起身体状况时,老人声音却铿锵有力·
离别之际,老人眼中流露出一种让人为之动容的情感,我们走了,只留下了一些挂面、红枣、咸鸭蛋、冰糖等一些生活食品,只希望老人能身体健康。
志愿者又带着我们到了村中的另一位孤寡老人的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老人的房子了,老人所住的房子没有一丝现代的痕迹,倒像是一个小型的四合院,四周都被两层高的瓦房围着,阳光很少能照的进来,房间倒是不少,却没几个能住人的,房间的门都是高高的木板门,那些不能住人的房间里面要么是横七竖八的躺着各种木材要么就是房顶的瓦片坍塌,房顶长着半米多高的野草,已然成了危房,老人住的房间从外边看着很大,走进去却是漆黑一片,更显空旷,做饭的灶台很大,是泥土堆砌而成的,也许是烧柴的原因,屋子的墙壁早已改头换面,变得漆黑。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老人写的板书,其实并没有黑板,而是写在木板门上的粉笔字,那字让人过目不忘,写的有诗歌,彦语……几乎每块门板都有写着几句,看过老人写的字,随行的同学都自愧不如。老人虽已孤寡,但能自娱自乐,仍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让我颇有感触。
坐在开往下一位孤寡老人的车上时,车上少了些欢声笑语,多了些沉重的气氛,也许是心中还在牵挂着那几位老人。真的无法想象,刚刚历历在目的一切,孤寡老人们生活的环境条件居然会这样差!
不知不觉,车,又停下了。
我们一行人到了另一个孤寡老人的家中,看到老人的房子还算整洁,干净,屋里也有灯,总让人有了一丝欣慰之感,从进来到离开,老人一直在与金老师聊天,我站在老人的一侧听着,发现了一丝怪异:老人笔直站着,双手交叉放在腹部,面朝一个方向一动不动。我不禁用手试探了一下老人的双目,竟发现,老人竟是双目失明,我注视着面带笑容的老人,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老人很健谈,我了解到老人是三岁时患病,导致双目失明的,已经看不见有八十多年了……
车,又出发了……
前前后后,我们一共看望了六位孤寡老人。从志愿者负责人口中得知,这仅仅是众多的孤寡老人中的几个而已。
我们仅仅是去看望了一下那些爷爷奶奶们。
【关键词】模拟家庭 实践模式 德育课程 德育辐射 体验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35-02
“模拟家庭”为南宁十四中坚持了20年的著名德育品牌活动,也是学校 “洒扫应对”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模拟家庭”实践模式的不断探索与思考中,学校构建了一系列的实践课程体系,用体验式教育代替传统的说教,不断探索提高“洒扫应对”教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提升学校德育水平。
“模拟家庭”主要是指由班级、孩子、家长与青秀区福利敬老院孤寡老人组建起来的一个“新家庭”模式。其核心是“家庭”,组建期间由班级、孩子及家长对孤寡老人进行照顾并建立正向情感联系,让老人们再次感受到来自家的温情和社会的关爱。
一、“模拟家庭”实践模式分析
(一)“模拟家庭”实践模式历史分析
“模拟家庭”始创于1996年,该活动以班级为单位,采取班级轮换制,每学期开学举行交接仪式。20年来,总计举行大小活动1400余次,参与活动师生近4000人,家长约300人,旨在教会学生珍惜和感恩、懂得孝顺和体谅,增强社会责任感,营造和谐友善、孝老爱亲、感恩奉献的校园氛围。该活动先后被评为南宁市十佳好事、全国第二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评比自治区二等奖、全区青年志愿服务十佳单位,得到了中央及地方各主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认可与好评。
(二)“模拟家庭”实践模式现状分析
1.“模拟家庭”实践模式的德育辐射面锐减。从1996年至今,共有80余个班级、学生及家长先后与21位孤寡老人组建“模拟家庭”,最多时同时照顾过9位孤寡老人。随着养老需求的增加,原本配合学校开展活动的青秀区福利敬老院扩大经营,新址外迁,靠近学校的原址建政路南三里86号青秀区福利敬老院虽然保留,但缩小规模,孤寡老人数量逐年下降,至2013年仅剩下两位老人,每次仅有两个班级的孩子参加活动。“模拟家庭”的德育辐射面锐减,无法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活动中,成了“模拟家庭”在新时期的短板与不足。
2.“模拟家庭”实践模式缺乏创新,易滋生懈怠情绪。“模拟家庭”20年里,虽然每年孩子和家长在不断更换,但班主任是在进行重复工作的,在调研中他们表示在组织“模拟家庭”活动时感觉不到明显的变化和新意,敷衍及懈怠情绪偶有发生。
(三)“模拟家庭”实践模式的未来分析
随着青秀区福利敬老院的新址外迁,以及居住在建政路旧址范围内的孤寡老人数量逐年下降,“模拟家庭”未来即将面临无孤寡老人参与活动的局面。如果不对原有模式进行改进调整,那么“模拟家庭”这个用心经营了20年的德育品牌活动势必将随着孤寡老人的减少而消亡。
二、“模拟家庭”实践模式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
为了让“模拟家庭”活动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发展,既秉承“模拟家庭”核心理念,又能满足学生在新时代的生命成长需求,在做了广泛的调研后,学校决定在原有基础上对该活动进行延伸推进。
(一)秉承传统,让爱留在青秀区福利敬老院
依照“模拟家庭”的传统模式,仍旧以班级为单位,采取班级轮换制,每个班级的孩子们与一位青秀区福利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组成“模拟家庭”。每学期开学时举行交接仪式,主要在七八年级开展。参加活动的班级利用每周活动时间及传统节日到敬老院看望陪伴孤寡老人,或与家长一起接老人回家,外出游玩,共享天伦之乐。
(二)创新模式,让爱延伸到上林县巷贤中学
将原有“模拟家庭”对象范围扩充,增加上林县巷贤中学部分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的孩子。其核心仍然是“家庭”,由班级、孩子、家长与上林县巷贤中学部分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的孩子组建起来的一个“新家庭”模式。期间由班级、孩子、家长和上林县巷贤中学部分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的孩子建立正向情感联系,让双方孩子开展一对一交互式体验学习,互相到对方学校及家庭(坐对方的课桌、住对方的宿舍、进入对方的家庭)体验不同的学习与生活,进行感恩教育、励志教育、爱心教育等德育活动。
1.德育课程的创新
“模拟家庭”实践模式的创新不仅仅是在形式上,而且更应该着重于构建一系列的实践课程体系,用体验式教育取代传统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拓宽“洒扫应对”教育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学会感恩”体验课程。自带菜品为结对家庭做一顿午餐,学会表达对结对家庭的感谢;离开前给结对班级写一封感谢信,学会表达对结对班级同学及老师的感谢;通过不同环境下的对比学习,感受父母为自己提供优良学习条件的不易,学会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学会交往”体验课程。到结对家庭体验住家生活,学会如何与结对家庭交往;安排入住巷贤中学学生宿舍,学会如何与舍友交往;在结对班级,进行不同环境下对比学习体验活动,学会如何与结对班级老师、同学交往。
“学会珍惜”体验课程。到巷贤镇敬老院,开展孝老爱亲活动,学会珍惜亲情;通过不同环境下的对比学习,学会珍惜已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参观上林县红色革命根据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体验活动,学会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学会离别”体验课程。与结对班级老师、同学道别;与结对家庭道别;与舍友道别,明白离别是人生成长的必修课,学会离别,积蓄力量勇敢前行。
3月5日,是第42个学雷锋日。许多地方都相续开展了植树、清理垃圾、慰问老人等“学雷锋”活动。我校也紧跟先进队伍,3月7日下午,在团委书记和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来到48中附近的一位老奶奶家里,向她致以“三八”妇女节的慰问。
通过交谈,我们得知,老人常年独自一人居住在窄小的屋子里,身边没有亲人,她丈夫原是黄浦军校的第一批学员,但已经去世多年,也没有子女,伴随她度过几十年艰苦岁月的只有一间卧室和一间厨房、一张长椅、几件破旧的衣裳和一床被子。老人已83岁了,但身体还算硬朗,只是腿不太好使。她一直以捡破烂,卖垃圾来维持几十年的孤独生活,直到居委会得知老人的情况后,老人才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关心。许多学校都派代表来慰问,许多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来帮助老人打扫卫生、买买菜、订报纸,虽然这些只是些零碎小事,但足以表现当代青少年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对社会的奉献和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
“现在的年轻人都懂事啊,都懂得尊老爱幼,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得以发扬啦,我真是高兴!”这是我们在慰问老人时老人的感慨。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足以表达老人心中的欣慰与满足。短短的一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一小时中,老人好像把我们当成亲人一样,给我们讲述她的经历,她的过去。时而回想起以前孤单的生活而低头叹息;时而望着我们这群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而笑容满面,她的笑,像孩儿般甜蜜,融化了积在心底多年的寂寞。从她的话语中,我们体会到一个孤寡老人的痛苦,一个孤寡老人的孤单,她需要大家的关心,大家的呵护。孤寡老人最怕的就是寂寞,我们会用那颗热挚的心来温暖老人心底的那块“寒冰”。
她的孤单寂寞轻轻拂过我们小小的心灵:这世上不幸的人有很多,他们不能跟正常人一样享受正常的生活,每当见到别人的笑容,积在他们心底深层的忧郁又会涌上心头。我们四肢健全,天资聪明,这已经是上苍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礼物”,让这份“礼物”得以发挥,展示出它最耀眼的一面!
第一阶段:制作剪纸作品
扬州剪纸是中国南派剪纸的代表,塘头小学是剪纸特色学校。在大队辅导员的策划下,学校剪纸社团的少先队员利用节假日,精心刻制了72幅(66套)作品,并装裱成形。经过近两个月的奋战,一幅幅充满喜庆年味儿的剪纸作品诞生了。
第二阶段:进行拍卖义卖
印发邀请函、布置会场、制作微视频……“幸福小队”开始了难忘的拍卖、义卖之旅。
此次活动主要分两个会场,一是爱心拍卖:“拍卖师”现场操作,对13套剪纸作品进行竞拍,以最高价为成交价,同时颁发爱心证书及纪念品。二是爱心义卖:其他53套剪纸作品明码标价,与会嘉宾任意选购。此外,还设立了“爱心订购”服务项目,嘉宾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确定主题、样式、尺寸等,由“幸福小队”的成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交付。
1月10日下午1点,“幸福小队”成员组织签到、分发号牌,来自各社会团体的爱心人士以及学生家长等六十多人陆陆续续来到会场,驻足在精美的剪纸作品面前,大家不禁发出啧啧赞叹:“这都是孩子自己刻的?”“不丑,真好看。”“这幅挺好的,正好买回去送人。”“这是朋友家孩子的作品,我一定要把它买回去。”……
在播放了“前期调查三位孤寡老人”与“本次活动组织情况”两段视频后,拍卖会正式开始,经过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所有13套拍卖品成功竞拍,其中“花开四季”一套作品以600元成功竞拍,53套义卖品卖出了45套,两项活动总收入9140元,减去装裱费2900元,学生刻制费300元,最后利润为5940元。笑容挂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商讨着下一步的活动计划……
第三阶段:招募、计划、购物
1月18日,“幸福小队”招募到学生、家长志愿者近30名,根据地域分小队走访了三位孤寡老人。次日,大家汇总调查情况并商讨行动计划,确定慰问物品,不仅包括冬季保暖八件套:棉衣、棉裤、棉袜、棉鞋、帽子、围巾、手套、暖手宝,还有春联、红枣、白糖、色拉油等年货。队员们不仅统计了老人的尺码,就连老人喜欢的颜色也作了备注。最后根据各自特长再次分小队进行购物。鲜红的“小红帽”,走在热闹的大街上,特别显眼,引得路人驻足凝视。
第四阶段:走访慰问活动
1月22、23日,寒假来临了,但是“幸福小队”仍然在行动,大家分成三个小队分别进行了走访慰问活动,队员们带着慰问品、劳动工具,更带着暖暖的爱心走进狭小的瓦屋,亲切地与老人交谈,并亲手为他们试穿棉衣。随后大家忙活开来,扫地、擦桌子、洗碗……寂寞的小屋顿时热闹起来,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也走过来,对孩子竖起了大拇指,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原来幸福这么简单!
辅导员辅导体会: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然而,再华丽的语言也无法唤醒人的灵魂,唯有行动。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做合一”,组织这样一次具有爱心的活动,无疑使孩子的心灵烙上了合作、责任、奉献的印记。大家用自己的劳动所得,去关爱有需要的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在活动中,孩子们收获了友谊,锻炼了能力,更重要的是品尝到了幸福。“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行善积德,福有攸归”,仿佛就在那一瞬间,大家懂得了幸福的真谛在于“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队员体会:
我们应该用一颗热忱的心,来温暖老人心底的那份寂寞。关爱老人的今天,就是关爱我们的明天,因为他们也曾年轻,而我们终将会老去,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善待天下的老人。我真心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孤寡老人的行列中。――六(2)中队 周妍
活动结束了,每个人都开心地回家了。我想起了高尔基的那句话:“给”永远比“拿”快乐!虽然这次活动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公益之心没有停止,我会尽我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人,让他们幸福起来。――六(1)中队 张莹暇
到达申伯伯家后,我们都惊呆了,因为他的家里实在太乱了,墙壁都没粉刷过,大门上的雨棚已经烂得不成样子,一些没用的垃圾也堆满了用木棍围成的院子……村里人说,申伯伯平常靠捡垃圾为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捡垃圾,看着眼前的他,我只能用“孤独、病弱、贫困”来形容,但面对种种不幸,他却依然那么坚强乐观,深深震撼了我。――六(1)中队 薛 娇
关键词 养老院 老人 孤独感 情感陪护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4-0050-03
孤独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等的重要因素[1]。我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养老院和居家养老为主[2],而养老院的老人更易发生心理问题。我们进行了情感陪护对养老院老人孤独感的干预研究,结果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
为2012年12月至2013年10月上海市嘉定区黄渡养老院意识清醒、能够有效沟通的入住老人,年龄60~90岁。排除感官残疾明显影响调查、重度痴呆,有精神障碍者。
方法
情感陪护志愿者
10名护师以上资质的护理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干预前进行了志愿服务、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并请心理咨询师就老年人心理问题等知识加强培训。
情感陪护内容
1)陪聊 一对一陪聊,一名护士负责10位老人,每人每次30 min,每星期一次。以拉家常式的陪聊,交谈中要求专心、耐心,尊重老人,让老人尽快熟悉护士,增加信任感。细致的观察,适时了解老人的心理状况,予以针对性的疏导。
2)健康教育知识讲座 每月组织一次健康知识讲座,由主管护师负责授课。根据老年人身体、心理的特点,讲授老年期慢性疾病基本知识,进行用药、日常生活起居安全宣教,并教练简单的养生保健操。对生活自理有困难老人,鼓励其进行早期主动锻炼,延缓骨骼肌肉的衰退,提高生活质量。
3)娱乐活动 每月组织一次娱乐活动,如舞蹈、互动游戏、兴趣小组、手工评比等,鼓励老人积极参与。通过活动,使老人相互了解,互帮互助,犹如在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内。也使老人感受到年轻的活力及社会的关爱。
评估方法
1)一般情况调查 参考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并经专家审核后使用。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婚姻、教育程度)、入住情况(入住费用、费用来源、子女看望次数)、健康状况(有无慢性病、生活自理能力、活动兴趣)、入住满意度等。
2)孤独感调查 采用孤独量值评分表(Russell编写,第三版)。该量表为自评量表,主要评价由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量表有三个特点,第一“孤独”一词未见任何条目之中,Russell指出,这可能有助于减少回答问题的偏性;第二为一维性,只需一维是一般测量表较好的选择;第三未给受试者规定时间范围。量表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频度评分:4级=一直有此感;3级=有时有此感;2级=很少有此感;1级=从未有此感觉。分数越高,孤独程度越高。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一般情况
研究对象共100人,其中男性36人(35.6%),女性64人(63.4%);年龄56~90岁,平均(81±6.45)岁;入住时间少于一年4人,二年以上13人,三年以上83人;大专3人,初中2人,小学16人,文盲79人;配偶健在13人,孤寡老人87人;从不参加活动锻炼13人,参加87人。
干预前后老人孤独程度比较
情感陪护干预后孤独感较干预前有明显好转,干预前老人孤独量值评分为(62.08±5.285)分,干预后为(42.87±3.161)分(P
婚姻、学历不同的老人干预前后孤独量值比较
有配偶的老人与孤寡老人的孤独感干预前后的同期比较,两组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情感陪护干预后,有配偶的老人及孤寡老人的孤独程度均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P
讨论
贾守梅[3]等人的研究认为,通过健康宣教和聊天[4]的方法向老年人介绍其心理、生理特点及常见的健康问题,使老人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作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可以很好的帮助老人有效的应对自身面临的具体问题。本研究表明以专业的护理团队介入养老机构,可以一定程度解决老人心理问题。
养老院老人有被抛弃、寂寞和孤独感,他们需要交流、需要被关心、关注。情感陪护干预老人总体孤独程度有明显改善,重度孤独感的老人数量明显下降。婚姻状况对干预效果影响不明显,原因可能与研究样本中有配偶的老人数量较少,也可能与研究对象都在养老院,生活状态差不多,导致两组干预效果差异不大。学历状况对干预效果有影响,有学历的老人在情感陪护干预中,能更快地融入干预活动,更好地理解每次活动的意义,容易接受外来服务。本研究未设对照组,采用了自身前后比较观察干预效果。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今天,我们应当大力开展敬老、爱老、养老、助老活动,建立有效的养老服务机制,使得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参考文献
汪娟. 城市居家老人与养老院老人依恋与孤独感的比较研究 [D]. 成都: 四川师范大学, 2012年.
侯晓丽, 马珊珊, 黄磊. 我国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管理观察, 2011(21): 78-79.
贾守梅, 李虹. 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与生活满意度的研究[J]. 心理科学, 1997(2): 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