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情景交融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借景抒情”是记叙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方法。初中语文中有不少运用这一写法的课文,如《春》、《济南的冬天》、《羚羊木雕》等,可以为学生们在完成此类作文时有所借鉴。但许多学生对此类作文仍深感头痛,常存在“狗咬乌龟――无从下手”,或“纯写景”以致犯“情”“景”脱离的通病。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这类记叙文呢?怎样才能更有效地运用“借景抒情”这一写作方法呢?
一、动笔之前应先弄清这类文章的艺术特点及其写作方法,以便学以致用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触景生情,即由眼前的景物触发感情产生联想。如课文《听潮》就是由对潮水绘声绘色的描写,抒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感情。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这一类文章的题目有“”、“夏至”、“秋思”、“秋天的田野、”“正是好风景”、“正是时”、“乡间的小路”等。另一类是情景交融,文章处处写景,却又句句渗透着无限的感情,景因情美,情由景生。课文《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等都属于这一类文章,借对美好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深情。这一类作文训练的题目有“校园春色”、“校园的早晨”、“乡间的黄昏”、“秋天的田野”等。由此可见,“借景抒情”是写作此类记叙文过程中必定运用的写法之一,用好“借景抒情”的方法有助于作文获得成功。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从自己周围熟悉的景物写起
生活当中,随手可取的材料比比皆是,大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小至一花一草、一虫一鸟,只有多观察、细观察,才能有所感悟。熟悉的景物,如校园景物、田野景色,写作之前可以先实地观察后再构思动笔,这样就会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熟悉的景物写起,既能培养观察习惯,又能树立写作的信心。
三、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进行细致而有重点的描绘
自然景物各有其独特的特征,互不相同,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景物的与众不同。写景又是抒情的基础,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先要写好景物。抓住要描写的景物与别的景物不同的独特之处,带着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彩去精心描绘,做到景物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要抓住景物特点,可充分利用人体的眼、耳、手等感官,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进行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动、静、色、味、形等特点来描绘。如《春》一文描绘“春风图”时,从触觉、嗅觉、听觉等几个角度抓住了春风的“温暖”、“柔和”、“清新”的特点进行描写,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四、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写得生动、具体、形象,借以抒发内心的真切感受
如《春》一文中描写花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其中就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将竞相开放、五彩缤纷的花儿写活了,栩栩如生,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又如《济南的冬天》中的第二段:“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睡吧,这儿准保暖和。’”其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济南比作“小摇篮”,将周围的小山比拟成温存体贴的“看护者”,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渗透其中,溢于言表。
五、描写景物要服从文章的主题,要浸润作者的情感,寄情于景
借景抒情,就是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自己的感情。作者描绘的景物,不仅是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眼中之景,更是经自己心灵体味过的情中之景。如果所写的景物已带上了感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也已完成了抒情的任务,这就是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好的写景散文,都能做到这一点。
例如《春》一文对小草的描写:“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笔下的春草之所以如此逗人喜爱,是因为作者对春草充满了喜爱之情,这已不仅是大地上的小草了,它成了作者心目中美好的艺术形象;同时,作者已将这种深挚美好的感情巧妙地融入了描绘春草的字里行间,使情与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六、抒情要真挚自然
借景抒情,总是以抒情为宗旨的。无论是寓情于景的间接抒情,还是在写景基础上的直接抒情,都要做到感情真挚,不能虚假。
班上能人辈出。一位位高手,便是一张张名片。那位“学习名将”,一入考场便威震八方;那位“校园歌手”,一上舞台便星光四射;那位“网络高手”,一进网吧更是如鱼得水。悄悄告诉你,我嘛,其实也有一张名片,上面写着“校园才女”。
那一日,轻风摇曳,春暖花开,窗外的树叶映成了一片绿色的世界。巧的是,老师传授的内容也充满着诗情画意。先是描绘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画面,可讲着讲着,师生一起谈论起了自己喜欢的生活。各位高手自然是轮番上场,发表高见,一时间,从“快乐女生”到“非诚勿扰”,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的。待大家口干舌燥之时,我上场了。我轻轻地将嘴角往上一扬,带着一丝浅浅笑意说,我不太喜欢浮躁的生活,欣赏的是陶渊明那种“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世界。想一想,能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心情会是多么地舒畅。几句诗词出口,教室顿时静了下来。从那一天起,我便获得了一个美称――“校园才女”。
那一日,秋风强劲,寒气逼人,教室里少了几分往日的热闹。想一想,思想品德课要调动大家的情绪,那真是比登天还难啊,老师在讲台上讲着“个性”这个时尚话题,可大家觉得那理论的东西离自己似乎有些遥远。那么冷的天,班上竟然有三五个同学昏昏欲睡。老师一看形势不对,动员大家开起了讨论会。这招非常奏效,各位高手又轮番上台开始演讲了。“网络高手”讲着网络的时代意义,“校园歌手”谈着明星的风采,“学习名将”则强调着方法的重要。老师点将,让我发言。不知为何,我一时想起了诗仙李白。是啊,我欣赏的便是他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个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情谊。几句诗出口,教室里掌声一片。老师禁不住赞赏说:“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啊!”同桌悄悄地伸出了大拇指。
下次见面时,你一定会禁不住与我打个招呼:“才女,你好啊!”
一、蓄情当属第一要务
文章要以情感人,这已成定理。但文章情感的源头却在作者自己。试想,一个情感苍白的人面对五彩缤纷的生活时,是否会有心灵的震动(或惊喜或疼痛)进而是否有创作的欲望;退一步想,一个情感苍白匮乏的人表情达意搞创作将会是何种情形,其文章的情感张力又将怎样。结果一定很难想象。所以,我认为目前我们作文教学的困境就在这里:教师不明白或不重视作文教学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而一味在写作技巧上下功夫,结果作文教学事倍功半,陷入了泥潭而不能自拔;学生没有夯实写作的情感基础,写作时就虚情假意,文思不畅,以技巧为文,结果学生生涯中文章有千篇创意却近乎无,久之,文章写成了八股,写作失去了兴趣,失去了提升的信心。
既然蓄情为第一要务,那么情在哪里?如何蓄情呢?这是一个很幼稚的问题。但我们还必须要幼稚的回答:情在生活里,只要教给学生美好生活的意识——认识它,热爱它,并创造它,也就是用知识的真去导引学生,用德行的善去感化学生,用艺术的美去熏陶学生,这样他们在情感上就能日渐真挚,日渐丰厚;具体而言,有两条途径,一是走向历史,一是走向现实。走向历史,就是用前人的生活意识来弥补来提升我们的生活意识,用前人的情感来熏陶我们的情感。只要我们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品味,这一宝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能吟”大概说的就是这个理。特别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古诗文尤其要读,因为中国古诗文的精髓之一就是它——意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古人他们面对美常常是情动于衷而能“一切景语皆情语”营造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佳境。故只要教师不间断地导引,时间长了,他们自会具备造文之情。走向现实,因为现实是冶炼情感的熔炉,“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得之历史的情感只有在现实的熔炉里才能内化。又因为艺术是随时代的,只要身体力行,在现实这个宝库中,学生的情感会得到最大限度地补益。环境污染,生态恶化,道德沦丧,战火肆虐,疼痛感怎能不被激发?家乡日新月异,社会突飞猛进,良知频频唤醒,喜悦感又怎能不从心底飞出?看重历史、看重现实吧,只有深入生活,你就能赞叹、渴求生活的真善美,鄙弃、批判生活的假恶丑。
二、关注、利用层次性
南朝刘勰曾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其认为的“思理之致”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联想,想象;是神与物游的境界。王国维将情景的层次分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而为了教学和写作的实用,为了顾及学生能更简捷地了解情景结合的规律,提升借景抒情的技能,我将其简化为四个层次:
1.客观地表现,几乎不带感彩 平心而论,文章无感情是不可能的,但相对来说,此层面上的文章感情淡极。它有截然的两种,一是,照相式的实录,没有也无法倾注情感。初学情景类文章的同学大都属此,故对此要及时的点拨引导而提升。一是诗文的作者经历了人生大波折后感情深沉化了,亦或艺术渐入佳境而返朴归真了,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是后话。
2.有情,但很淡,停留在赞美层面 学写情景类文章时间不长的同学由于情感阅历不丰富,体验不深刻时,常写它。我并不是说此类文章不好(佳作也连连),而是说经常写它思维会停滞、情感会浅薄。故走出写作单一化模式,深化情感、拓宽思维,是这一层次的目标。
3.情浓,人情渗入了客体,客体“人化”了 浓浓的情象云象雾迷漫;淡淡的情象雨丝象微风清新;喜如山间清泉欢歌;悲如丛中玉兰泣露。物皆有情,物通人性,物在这里都被拟人化了,让“人化”的物承载并吐露作者的心声,从而实现了喜怒哀乐的迁移,达到情与境浑的佳境。这一层次应是我们竭力追求的,只要在教学写作中同学们有了丰富深刻的情感体验,只要具备了真善美的心灵,只要营造最佳的写作氛围,长此以往,它完全可以实现。
4.情更浓,非声嘶力竭呼喊、控诉不可 故“物化”之,这样才能达其意,抒其情。这一层次喷涌的是激情,但又不能通畅的抒发,就以物化的形态表现出来了。
三、“为情造文”出佳作
曾说:“有情而后著之于诗始美且雅。”如果为文而文将诗文写成了形式华美的尤物,读时引不起读者的情感共鸣,没有如浇心中块垒的,我情愿放弃它。当情感为真善美激发时,就应让其得到真挚地、艺术地抒发,让其感乎人心,而不要让单一、肤浅、纯形式、矫揉造作的写作习惯束缚我们。
写景作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环境的描写。如江河湖海、山林原野、建筑物、名胜古迹、塔寺楼台、机关学校等等。另一类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如风、云、雨、雾、雷、雪、霜等等。那么,怎样进行写景作文的写作指导呢?
一、 用心观察,顺序清楚
景物描写一定要有顺序。因此,写前观察时也不能东看一眼,西瞧一下,而必须按一定的规律进行观察。一般常用的观察法有: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从外到里或从里到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先静后动或先动后静;也可以按景物呈现的时间顺序描写。同学们在写作中,经常把景写得很笼统、不具体,这是因为没有仔细观察。有时因为观察没有一定的顺序,所以写出的景物零零乱乱,条理不清。现在我们举两个例子。如《过街桥》中是这样描写景物的:我家门口有一座过街桥。这桥可宽了,能走好多人。桥下走自行车、汽车。站在桥上能看得很远,连胡同口的红绿灯都看得见。警察叔叔站在这里,经常逮住不走天桥横穿马路的人,这些人违反交通规则,就应该罚款。此文小作者观察就没有顺序。他先写桥宽,能走好多人,这是桥上的情况,然后又写桥下走自行车,接着又写桥上往远处看,最后又是桥下的警察叔叔。条理很乱,这是因为写前没有很好地想一想,写桥的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要表达我的什么感情?如果写前都能考虑充分,写作中就不会跑题,不会写桥又跑到警察叔叔那里去了。再如《嫩江大桥》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今天爸爸带我去嫩江大桥游玩。远远望去,大桥好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江面上。上到大桥,大桥路面很宽阔,能并排行驶四辆汽车。两旁有高出路面的人行道。大桥两边的护栏是银白色的,上边还有一些美丽的图案,样子都很精致。桥下面还有高大的桥墩。它们就像力大无比的壮汉,高高托起一条巨龙。这段描写就很有条理。远看桥像巨龙,把桥的整体写出来了;上到大桥,从中间走汽车再写桥两边的“人行道”“护栏”,如果先写“护栏”后写“人行道”条理就混乱了。写完桥上再写桥下面的“桥墩”。我们可以把作者的观察顺序写成,由整体到部分。先写桥上:汽车道——人行道——护栏;然后再写桥下。作者除了描写有条理,还很具体。如桥宽阔用“并排四辆汽车”来形容,使用数字具体准确;高出路面的人行道,说明作者观察细致;银白色的护栏写出了颜色;用力大无比的壮汉形容桥墩,写出了桥墩的样子、作用,这种比喻、拟人的写作方法,使得“桥”有了生命力。
二、用心发现,特点分明
天下景物,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同一地点的景物,随着季节的变化,景色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我们在观察中,一定要对观察的景物进行分析、比较,抓住景物的特点,对独有的、突出的特征,进行具体的描写。例如小胡同、大马路;偏僻的村庄、繁华的城市;春天的桃花、秋天的落叶,这些都是它们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同学在写景时,总是一个模子,写天就是“万里晴空”“烈日高照”,写路都是“宽阔平坦”,写树就是“绿树成荫”,这些公式般的描绘既不真实也没有写出特点,当然不会感人。我们在游玩中要抓住你最喜欢的景,或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或有特色的景物重点写、详细地写,对其他没有特色的景干脆不写。不要百景一样,面面俱到。比如桂林的山与新疆的火焰山,虽然都是山,但它们的形、色截然不同。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抓住它们与众不同的特点来写。如《香山公园的红叶》一文中有一段是这样描写香山的红叶的:走进香山公园的大门,首行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片像红云似的红叶林。走近一看,这些红叶的外形都不一样,有的长圆如卵,有的扁圆似心,有的状如掌,有的像五角星。微黄的,浅红的,深红的,绿中透红的,五光十色,在金色的阳光映照下,就像千万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再加上蓝天、白云的映衬,更加绚丽多姿了。这篇短文作者抓住香山公园的特点——红叶进行重点描写。观察由远及近,对红叶的形状、颜色进行了细致描写。
三、用心感悟,情景交融
自然界的景物本身没有感悟,既不会说话,也不会抒情。然而我们去写某一景物时,都会带着自己的感情。一条普普通通的小河就是一条小河,可是你在小河边的村庄里住了几年,对它有了感情,因为这条小河给你的童年带来了快乐——摸鱼、游泳、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此时,这条小河在你眼里就有了生命,是你的朋友,而不是一条普通的河。因此,写景的时候,要注意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借景抒情。这一点对三年级要求可能高了一点,同学们掌握比较困难,但在参赛中,要想超过别人,就得学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如一位同学在写《我爱秋天的处》一文中,抓住秋天落叶的特征,详写了“落叶”,他这样写道:这里秋意浓浓,一阵秋风吹过,树上的黄叶纷纷飘落下来,犹如下了场树叶雨。看,一片柿树叶在空中飘荡,多么像一条小船呀!而且是一条红色的小船。望着这叶“小舟”在空中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我想:它会落到哪里呢?我希望它能伴着秋风,飞到祖国的边疆给那里日夜守卫祖国的叔叔带去慰问;我希望小舟伴着秋风飞向台湾,给台湾人民捎去大陆家人的思念。
小作者借描写落叶,抒发了对的爱,抒发了对台湾的思念,希望早日统一。
首先,好的诗歌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是滋润我们民族成长的精神食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道出的是积极向上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出的是不屈于权贵,坚持独立的人格气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道出的是悲天悯人济世安民的人道情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英雄落寞的悲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胸怀天下,不计得失的豁达坦然。——正是这些名言警句,滋润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为我们这个时代挺起民族的脊梁,指引我们民族积极健康地向上发展。所以,只要教师注意引导,让学生记住这些名句,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学生思想的厚度,在反复浸润中培植起学生美好的品德。厚德载物,厚德载文,胸中有兰竹,自是口中吐馥郁,笔下生彩虹。
其次,好的诗歌都兼有意境优美,情景交融的特点,提供了我们散文写作必备的参照——境意双美。长期以来,我们古代的文人墨客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意境优美,景意浑然天成的水墨山水画,并且形成了一种较为固定的意象情怀。松柏傲岸,梅兰德馨,鸣蝉清高,鸳鸯专情,长亭更短亭,微风扶弱柳,杜鹃声里凄凉客,雨打芭蕉寂寞愁。如果我们将这些意境让学生品味到,参悟透,并让他们学会应景生情,因情设境,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到那时,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文学追求,自然不难出现在学生的作品中。明月清泉,梅竹茗茶的优美环境不再离学生遥远,吟诗联句,琴棋书画的优雅生活自然会成为每一个学生心灵的追求,作文也自然会美丽起来。
第三,好的诗歌,在写法上都有它的独特性,都展示出诗人的匠心独运,妙笔生花的创作手法,如果教师真能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吸收学习,将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大有裨益。“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中虚实相映,动静结合,幽美的环境透出诗人热爱山水田园的隐逸情趣;“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运用比喻,兼以对比,自比沙鸥,寄生于广阔的天地之间,自身的渺小寂寞,流露出作者力不从心的无奈和悲哀。“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连用与离愁相关的景物,运用烘托渲染,将自己难以割舍的离愁描写得淋漓尽致。“忽见陌头杨柳色,悔叫夫婿觅封侯。”诗人抓住微妙的心理活动,运用白描手法,将人物寂寞孤独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所有这些,只要我们有眼光,有意识,就一定能教会学生拿来并使用。
第四,好的诗歌,都是炼字炼意的典范。语言是文章的载体,作家成熟的标志。好的诗歌,不仅有好的意境,更有优美的语言,所以,教学中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细加品味,就可以让学生在作文中学会遣词造句,让文章语言美起来。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运用叠字叠词传情达意,音韵和谐,情意缠绵;《蜀道难》大量运用虚词,一唱三叹,情感浓烈,表意酣畅;《归园田居》语言平实晓畅,清新自然,作者率真的性格跃然纸上;《锦瑟》语言秾丽,诗人感情深沉,表意朦胧,表现出另一种风格。教材所选诗歌,或豪放,或婉约,或平实,或华丽,或委婉曲折,或坦然直露,都充分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如果学生在品读中悟出语言的情味,学会炼字炼意。将扫清学生作文中最大的障碍,迎来学生写作的春天。
当然,好的大菜端上来,还不能说就功成了,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吸收。教师只有指导将这些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并自成体系,知识才能最终内化为能力,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提高,否则,一切皆是枉然。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笔者认为,最常用的就是教给方法,有效吸收,诵读品味,改写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