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人生活

老年人生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人生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人生活

老年人生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艺术文化 文化养老 幸福感

在全国第一个“艺术养老基地”上海明馨养老院的开幕式上,一群“明星”老年人用各自的文艺特长撑起一台精彩的文艺表演,使得艺术文化氛围充满了整个上海明馨养老院。上海明馨养老院通过艺术叩开老年人的心门,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

一、“艺术文化养老”的内涵

“文化养老”是以满足精神需求为基础,以沟通情感、交流思想、拥有健康体魄与心态为基本内容,以张扬个性、崇尚独立、享受快乐、愉悦精神为特征的养老方式。① “艺术文化养老”的含义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艺术和文化的禀赋,能使老年人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老年人生活护理质量,满足老年人心理的基本需求。“艺术文化养老”为老年人的艺术才能提供一个巨大舞台,有利于老年人艺术潜能的开发。“艺术文化养老”的建设,有利于老年人身心愉悦、健康,对社会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艺术文化养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艺术文化养老”是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精神和心灵的满足成为人们所追求的重要生活目标之一。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大批老年人从国家建设的岗位上退休,如何更好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生活质量、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成为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

“艺术文化养老”的建设,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一步阐释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理念。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艺术文化养老”的建设正是意识的追求,即“艺术文化养老”符合唯物辩证主义“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科学观点,并为“艺术文化养老”的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加强“艺术文化养老”建设,能指引老年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建设,提高老年人养老生活的质量,更好的使老年人找到人生的意义和自身价值,提升老年人的养老生活的幸福感。“艺术文化养老”能够提升老年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利于老年人的才艺潜能的开发。

三、“艺术文化养老”所面临的问题

(一)艺术养老文化发展失衡

我国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间的文化生活差异较大,南北区域间的文化也有巨大的差异。由于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不一致性,造成艺术文化养老的发展失衡。例如一些欠发达的贫困地区,政府对艺术文化养老的支持力度小,养老体系不健全,进而导致养老文化活动的发展滞后,阻碍了“艺术文化养老”的均衡发展。

(二)艺术养老文化供求关系失衡

一方面,由于一些地方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缺乏养老资源,养老资金不足,艺术文化养老活动开展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很多地区老年人的文化养老内容主要是文体活动,而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缺乏关注,不能及时有效地与老年人沟通、疏导,进行心理治疗。地方政府对于老年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服务平台的建设还不够完善、成熟。

(三)政府部门对艺术文化养老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

多数地方过分关注养老物质条件方面的提升,缺乏对老年人文化需求的满足和对老年人内心的关注,没有形成有效的文化养老考评机制,导致监督机制、奖罚标准机制无法实施。文化养老专业性人才的缺乏,使得文化养老工作的实施难上加难,对于一些重要的数据资料缺乏专业的人才收集整理,阻碍了艺术文化养老在地方的发展。

四、“艺术文化养老”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艺术文化养老”的宣传力度

应鼓励和支持电视台、广播电台积极开办老年人艺术文化专题类的节目,鼓励创作以老年人题材为主的文学艺术作品,办好老年报纸、期刊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应把老年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考虑,积极组织和开展艺术文化养老下乡活动,为农村带去精彩的艺术养老活动和文艺演出,丰富农村老年人的艺术生活,提升幸福感,实现“老有所乐”的艺术文化养老目标。

(二)老年艺术文化教育网络建设的完善进步

政府部门要积极参与并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到老年教育网络建设中去,加强老年艺术文化教育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办老年网络学校、电视学校,形成以社区教育为中心的老年艺术文化教育网络。鼓励老年人学习文化知识和艺术才能,进一步提升老年人的知识水平,提高老年人的身心修养,实现“老有所学”的艺术文化养老目标。

(三)支持和鼓励老年人进行力所能及的工作

通过搭建和完善老年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对人才市场岗位需求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根据老年人的意愿为其提供合理的工作岗位,促使老年人能够继续投身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去。在岗位工作中,老年人能够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鼓励老年人积极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促进老年人在原有的工作能力和经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实现“老有所为”的艺术文化养老目标。

注释:

①力.“文化养老”长效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I].东方烟草网,2009-4-2.

参考文献:

[1]唐晓英.传统文化视阈下我国社区文化养老方式探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老年人生活范文第2篇

一是收入低,物质生活质量差。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费用绝大多数靠子女供给,收入明显偏低。据调查,靠子女月供100――200元左右的占77%,少数子女甚至连这个标准都难达到。每月100――200元的生活费,在苏北农村仅仅能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

二是看病难,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调查表明,农村老人生病有时治有时不治的占35.9%,有病不治的占4.87%。同时,还出现这几种现象:有病在小医院治疗的多,在大医院治疗的少;小病治疗的多,大病治疗的少;有病靠自理,靠配偶照顾多,靠子女照顾的少,雇保姆照料的为零。在医疗保健方面,能吃上保健品的为14.7%,拥有保健器材的就更少,只有2%左右。此外,由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大病合作医疗制度刚刚起步,许多农村老人最怕生病,一旦生病,因病致困,因病返贫的事例不少,成为目前农村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三是文化设施不健全,文化生活贫乏。在回答“你是否经常参加老年文体活动?”的问卷中,有87.3%的农村老人回答:“否”。农村老人文化生活贫乏还表现在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上,据调查,目前仍有23.1%的农村老人无电视看,78.7%的人没有报纸杂志看,67.1%的人看不上电影、戏曲。

四是缺少关爱,精神状态不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可以从他们的自我感受中表现出来。调查表明,有50.1%的农村老人精神状态比较差,往往认为自己没用了,成了包袱、累赘,只是在打发残年,也有相当多人因子女对其精神上缺少关爱表示不满。

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全国共有老年人1.45亿,其中80%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质量如何不仅关系到整个农村能否实现全面小康,也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政府必须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尽快制订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着力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和保障体系。首先是要加大改革力度,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民致富。有了经济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二是要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家庭养老仍然是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强化家庭养老功能,积极探索家庭养老的新路子,认真开展签订赡养协议书工作,在宣传尊老敬老典型的同时,从社会舆论和法律上对那些不赡养老人、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谴责和处罚,使人人都知道赡养老人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义务,是子女应尽的职责。在经济发达和有条件的农村,应当进一步加大投入,不断扩大社会养老覆盖面,积极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三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强农村老年人抵御疾病的能力。卫生部门要积极送医到农村,大力开展对农村老年人的卫生宣传教育,提高农村老人的自我保健水平;在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前提下,还应建立以大病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解决农村老人因病返贫、因病致困,看大病难的棘手问题;通过政府投资、群众集资、社会捐助等多种渠道筹集医疗救助基金,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老有所医。四是要加大投入,加快公共老年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引导和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投入的办法,力争做到给每个村建立一个文化娱乐中心,以利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基层老年协会组织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基层老年协会组织管理网络。地方政府老龄机构应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老年协会的组织管理,制定分层次的目标管理,确立分层次的行动策略,建立县、乡、村、组四级管理网络,强化日常管理。同时,主动提供各种服务,构建以重点乡镇、行政村为中心的协作网络,加强对基层老年协会骨干人员的培训,开展协会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老年协会组织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其次,充分发挥农村基层老年协会的作用。农村基层老年协会应当始终把为老年人服务作为协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老年人生活上的难处、精神上的苦恼、医疗保健上的难题、养老上的问题,尽心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维护其合法权益。再次,依法管理和开展农村老年协会的工作,建议尽快制定《农村老年协会工作条例》,促进农村老年协会向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老年人生活范文第3篇

1 政治部同和离职干部休养所卫生所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2 广东省军区白云山离职干部休养所卫生所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 要】据《经济日报》报道,截止到2014 年年底,我国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 亿,超过人口总数的15.5%。人口快速老龄化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维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保证。本文通过从多个方面综合分析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因素,从而给出相应的对策,提高社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注,实现健康老龄化。

关键词 老年人;生活质量;老龄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在发展中国家60 岁以上的人称为老年人。据《经济日报》报道,截止到2014 年年底,我国60 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 亿,超过人口总数的15.5%。 人口快速老龄化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老龄化问题不仅来得早,而且是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意味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开始进入老年型。未来20 年,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年均3.3% 的速度递增,到2020 年将达到2.4 亿,占总人口的16% 左右,据国家老龄办预测,到2053 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 亿,占总人口的比例将接近35%.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老龄化,既表现为老年人生命的延长,更是生活质量的提高[1]。维护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保证[2]。

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国内社会各界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得到政府部门、学术界以及各行各业的广泛关注。

1 老龄化问题

1.1 生理原因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适应性以及活动能力降低,健康状况不佳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目前我国疾病谱已从传染性疾病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模式转变,而且速度远远大于其他国家。老年人慢性病的不断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加重了日常生活的负担。

1.2 生活保障

经济收入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原因。我国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集中在三大支柱上,即:子女或亲属供养、老年人自己的经济收入和离退休金。虽然这种构成在今后一段时期不会有很大的变动,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三个来源的比重可能会此消彼长[3]。

2 解决对策

2.1 从提高老年人收入水平和便利消费两个方面保障老年人的经济生活质量

稳定收入方面:有关部门应设定基本养老金水平的警戒线,调整最低养老金标准,稳步提高养老金水平。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普遍较低已是不争事实,有必要加大力度重点改善,在每年调整养老金时要有较大力度的倾斜,切实改变他们的养老金现状, 对极少数特困老年人(几乎都没有基本养老金),给予更多的关怀。

便利消费方面:积极发展老年服务业,向老人提供价廉质优、简易方便的全方位生活消费渠道;改善老年人的消费结构,尤其要在文化、旅游等方面开拓适合老年人消费的新领域;开放更多便捷、优惠的老年人消费场所(甚至免费场所)和消费项目,如老人超市、老人食堂等。

2.2 关注老年人健康

一是全力关注老年人慢性病问题。通过降低治疗老年慢性病药物的费用、医疗部门为老年人治疗慢性病提供各种方便和指导、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老年慢性病的发生率等等。二是强化老年人预防保健工作,增强老年人健康管理,可以有效改进老年人预防保健工作,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三是拓展老年“家庭”医疗保健。社区卫生服务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量的慢病可以在社区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解决。

2.3 优化老年人的居住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

一是居住环境;二是社会环境;三是改善老年人生活的周边环境;四是家庭环境。

2.4 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目前,老年人还存在“安度晚年、苦度光阴”的现象,精神寂寞仍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一是要创造条件,积极努力组织老年人参加文体锻炼等社区活动,缓解老年人的悲观情绪,减轻老年人被社会边缘化和排斥的感觉。建议建立社区老年人兴趣爱好协会,以推动老年人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对因离退休产生老而无用的老年人,引导其摆正自己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二是重视维护老年人的基本权益。老年人基本权益的维护,有赖于社会的共识,更基于老年事业相关部门的精心策划,特别是在法律层面上的支持,所以为老年人服务的法律咨询和法律维权应该更加普及。三是尊重和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加强对老年人心理障碍的疏导。积极倡导和组织老年人开展交友活动,减轻老年人孤独、失落、恐慌、惧死等不良精神状态。

3 小结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必须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是当前老年人服务的战略重点。总之,老年人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应有的帮助和关心。进入21 世纪前期,大部分老年人在家庭关系和生活态度等方面吸收了很多新观念,对高质量的老年生活有了更迫切的追求,因此营造良好的养老社会环境,实现社会的健康老龄化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刘纯艳. 社区护理学[M]. 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0.

老年人生活范文第4篇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选择四平和通化地区乡镇以下、年龄在60岁以上(含60岁)老年人为对象,随机调查了200位老人,由课题组成员根据调查表内容逐项向老年人询问。调查方法:考虑到农村老人的文化程度,通过入户实地访谈,代填问卷的方法。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等;二是被调查者的物质供养状况,如收入来源、水平、物质生活消费水平等;三是被调查者的生活照料状况,如健康、生活自理与否等;四是被调查者的精神慰藉和文化生活状况,如闲暇生活、情感交流等。

二、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

1.物质供养和经济状况

首先,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由于性别不同,农村老年人口经济来源也有所不同。女性老年人主要来源于子女提供,占68·4%,依靠社会保障提供和自己劳动所得的老年人,只占31·6%;男性老年人来源于自己劳动所得占61%,而有39%来源于子女提供和社会保障。其次,农村老人的收入水平

普遍较低,其中有一部分人面临经济生活困境。通过调查发现,有61·7%农村老年人年收入在1500~3000元内,有38·3%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甚至有年收入在800元以下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受生产力水平较低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一方面,农村老年人从事的基本是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体力劳动,手工工具是农村的主要生产资料,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为低下。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农村居民的劳动论文能力逐步降低和丧失,而又没有相应的养老保险金和退休金做生活保障,收入逐渐减少或失去来源,而必要的开支却不能少,这导致农村老人经济收入水平偏低。另一方面,传统习惯也是导致农村老人经济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在农村,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为子女完婚是父母的责任,子女结婚的所有费用大多由父母支付。另外,盖房子及养育子女又是很大的一笔开支。总之,养育子女、盖房、子女结婚等等,这会花去农村老人的全部收入和积蓄,甚至背负沉重的债务。

2.生活照料和健康状况

调查发现,12·8%老人对生活条件较为满意,77·5%认为基本过得去,9·7%老人感觉生活条件差。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选择,有家室的老年人100%选择家庭养老,认为在家方便且家人可提供足够照顾;孤寡老人则100%选择敬老院。调查也表明,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并不容忽视,但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强。在当前的农村,即使老年人基本丧失劳动能力,退出了经济活动,需要靠子女抚养,但在生活上仍然能够自理,并且还通过家务劳动,例如做饭、洗衣、带孙子等活动,为家庭其他成员提供服务。这种状况与老人的思想、行为习惯(只要自己能动,都要劳作,更何况日常生活照料)有关,也与农村老人的生活要求低有关。因此,在农村老人中,长期生病卧床,需要子女照料的情况较少。

尽管农村大部分老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并不意味着农村老年人身体健康。农村老人有62·4%的人都患有疾病,即使这样,他们也很少去医院治疗,只有等到病情严重时甚至到了有生命危险时,才选择去医院。根据调查,农村老年人有病不去医院治疗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当地的医疗条件落后。

3.文化生活和精神慰藉状况

调查表明,农村老人精神生活单调,主要以聊天和看电视为主,精神生活水平偏低。农村的设施和文化娱乐条件非常有限,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包括:凑在一起聊天,占被调查者的31·3%;看电视、听广播占51·5%;读书、看报、看演出等占17·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农村老年人参加过村里组织的老年活动,村里也几乎没有组织过老年人的文化活动。有部分农村老年人向我们反映,鲜有村干部上门慰问他们。大部分行政村没有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设施。调查显示,有将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经常感到孤独、寂寞。可见,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很薄弱,村委会在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还有许多事要做。

由于人到老年,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孤寡者增多,劳动能力下降,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由原来社会舞台上的主角变成了配角等等,这使得对农村老人的精神慰藉更为迫切和重要。通过调查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农村老年人觉得他们与下一代的关系融洽或和睦,有37%的人觉得一般,感到两代人之间关系不和睦的只占17%。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农村老年人的情感交流对象很单一,呈现出差序格局,他们希望交流的对象和实际交流的对象大多是家庭成员,占了84·1%,他们不习惯选择家庭以外的成员;而且即使是家庭内部成员,老人所选择的对象也有差异,与老人交流的对象依次是老伴(30·5%)、儿子(50·1%)、女儿(11·3%)、孙子(5·8%)、儿媳(2·9%)、女婿(0·4%)。可见,老人的情感交流即使主要来自家庭内部,老人的选择还是显示出亲疏之分。

三、改善农村老人生活状况的对策建议

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研究结果显示: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幸福度高于收入低者[1]。一定经济收入虽不是晚年幸福的全部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不论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还是医疗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因此,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必须先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这需要全社会重视完善农村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机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逐步完善已有的敬老院、福利院的设施,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村委会在提高农村老年人生活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村委会应专门设立能代表老年人利益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专门组织。例如可以在村里搞一个活动室,让老人有聚集闲谈之处,让老人多一份乐趣;村里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敬老爱老活动;村里为高龄老人、病残老人和身边无子女的老人提供一些生活、医疗疾病护理等服务,从而提高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

其次,要重视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心理健康是反映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年人需要去适应老年期发生的各种人生大事如丧偶、社会和家庭地位的降低、经济收入的减少、病痛的折磨等,若不能适应则可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2]。本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 老年人有负性情绪,主要有孤独感、衰老感、无用感、抑郁感、兴趣丧失等,这些负性情绪从另一侧面影响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躯体健康。因此,农村老年服务应注重老年人的心理状况评估,酌情提供必要的情感援助,指导老年人正确的认知评价和应对老年期的各种生活应急事件,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另外,弘扬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倡导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重视精神赡养,拓宽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活动空间,树立“老有所用、老有所为”的观念,也有益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老年人生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养老;人口老龄化;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资源大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据相关资料统计,2000年我国已有1.29亿老年人口(占我国总人口的10.15%),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总人口的30%)。2015年我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高峰,2025年我国将迎来第二个老年高峰,如此高的老年人口比例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带来的压力是空前的,那么,我们应如何采取有力的措施以有效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呢?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如何给农村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养老环境,使老年人有一个安定祥和的晚年,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农村老人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医疗卫生无保障

相对于城市老年人养老,农村老年人养老比较困难。城市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的制度保障,尤其是大部分老年人有养老退休金,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经济保障有了更大的改善。农村老人则不然,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没有健全的制度作为保障。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村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而我国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还比较低,农村的医保制度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农村老人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二)家庭规模缩小,年轻人负担加重

近30年来,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我国农村家庭结构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家庭户人均规模是3.39人,近30年来我国户人均规模下降了1.42人。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的人口规模急剧缩小,人口老龄化速度急剧提升。我国家庭模式逐步呈现出“四二一”模式,即一对年轻夫妇既要赡养双方的老人,又要承担抚养下一代子女的义务,年轻人将面临着比以前更大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

(三)儿女赡养观念发生变化,老年人空巢孤养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许多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自立门户或者外出打工,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形成了许多空巢家庭。空巢老人在子女离开后,长期无人照顾,有的老人还要负责照顾隔代子女的生活。同时,年青一代对待老人的赡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们对赡养父母的方式有不同的理解。越来越多的年轻子女更喜欢不定期的探访父母,未婚青年更喜欢以金钱代替劳动力的方式孝敬父母。空巢家庭的老人精神负担和生活负担通常都很重,由于长期过着独居生活,他们倍感孤寂无聊。

三、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建议

(一)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我国农村养老现状问题研究表明,经济收入状况不仅是影响农村家庭养老的重要因素,还是我国农村居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的重要支撑。因此,国家有必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一方面要根据我国农村各个地方的具体情况,进一步优化我国农村的农业产业结构,结合各地农村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在农村创建一些农村企业,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承受能力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能力。

(二)加强法制保障和法律观念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了老年人应得到的权益保障,而许多年轻人道德水平下降,不能认真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不知法、不懂法、不履行法定的义务,甚至有些赡养人道德伦丧,只知到向父母索取,却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面对以上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良好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我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重点在农村和农民,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政策上要充分体现对农村老年人的重视和关怀,切实保障老年人权益。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约有9亿农民,可以说,如果农民不能充分及时的享受社会保障,那便是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所以,建立普遍的医疗保险制度,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需求,建立以劳动部门的医疗保险为主,以社会多层次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保障机构,弥补老年人医疗开支上的不足,缓解老年人患病后对个人与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及早建立覆盖全体农村老年人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仅可以在制度方面解除农民后顾之忧,促使广大农民快速实现由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过渡,给农民带来福祉,而且还有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使农民真正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四、结语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问题却越来越凸显,根据农村养老的现状,老年人养老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农村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农村的发展,还会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养老问题,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秩序的稳定,认真研究我国农村生活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的养老模式,切实解决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养老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