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一根主线,把诗人的爱国情怀贯穿始终
邵红老师所选取的《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关山月》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五首爱国诗篇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是语文新课标上要求小学生必背的75首诗作中的两首,因此教学中邵老师把这两首诗作为重点,并以《示儿》这首诗贯穿整堂课的教学。
学习《示儿》,在学生自主阅读后,围绕“陆游要告诉儿子什么,唯一让他悲愤的事是什么”组织交流。为“九州未同”而悲,为“未见九州同”而悲,一个“悲”字力透纸背,诗人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邵老师结合那段历史,补充了其他几首诗,用情渲染更让诗人悲愤的是南宋统治者居然和金人讲和,签下了“和戎诏”。说是讲和、其实就是向金人屈膝投降。“和戎诏下十五年”了,52岁的诗人写下了《关山月》来谴责“和戎诏”。“遗民忍死望恢复”,诗人也一直盼望着王师的到来,52岁盼到62岁,十年过去了,但苦苦盼望的王师还没有到来,悲愤中,陆游写下了《书愤》。盼啊盼啊,盼到了67岁,陆游病倒在床,病痛中,陆游写下了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风习习,夜不能寐,恨山河落人金人之手,68岁,诗人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或听,或看,或讲,让学生们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整体的印象,诗人的拳拳爱国心、悠悠爱国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了解了这一段历史,再回到《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见收复中原的爱国痴心贯穿了陆游的一生,老师也让这一主线贯穿了课的始终。通过学习,一个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壮心不已却含恨离世的诗人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中。
二、一个重点。以《示儿》的诵读感悟引领突破
在陆游留下的九千多首诗词中,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这首——《示儿》。在同学们把诗读正确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讲了什么。老师没有多说,而是让学生欣赏视频,组织自由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理解:诗题《示儿》和“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但”的意思。一个“但”字告诉我们,诗人临死之前念念不忘的、唯一牵挂的是“祖国统一”,他唯一感到悲伤的事情是“没看见祖国统一”,所以诗人在临死之前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多么悲壮的遗言,这是多么执著而强烈的爱国情情怀呀!
《示儿》这首诗是诗人的临终遗言,是绝笔。教学以《示儿》这首诗为切人口,就如写文章以倒叙开头一样,引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会这样叮嘱儿子呢?随之追本溯源。这样,整堂课就有了基调,有了中心,有了灵魂。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利用“读”这一教学手段,重点学习《示儿》,引领把握诗的节奏、韵律,充分感悟体验情感,读出诗的韵味,并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巩固,其余三首就采取了只诵读不深入理解的方式,借助多媒体及教师深情的话语对诗进行欣赏。有些内容即使不讲学生也能懂的,老师坚决不讲;只有那些虽然学生暂时不懂,但稍加点拨就能读懂的,才引导学生悟明白。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变化形式,读出不同语感,读出不同的理解来。
三、一种意识,让国学的经典文化渗透其中
优秀的古典诗文意蕴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教学中,邵老师有意无意地把书法、绘画、音乐这些经典素材渗透、融入课堂,使学生受到多方位的熏陶,同时为接下来的诵读展示,积淀情感。在学习这几首诗时,有时配上古典音乐,有时出示一幅书法作品,如学到《书愤》时,老师相机出示了一幅草书作品。这些无疑都是传统文化的渗透。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____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____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____佚名《荆轲歌 / 渡易水歌》
6、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____陆游《病起书怀》
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____岳飞《满江红·写怀》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9、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____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
10、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____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1、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____陆游《金错刀行》
1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____徐锡麟《出塞》
1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____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
1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____杜牧《泊秦淮》
16、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____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17、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____屈原《国殇》
18、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1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____王昌龄《出塞二首》
20、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____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
2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____屈原《离骚》
2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____杜甫《春望》
23、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____文天祥《扬子江》
作者: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2、《书愤》
作者:南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3、《蹭蹬》
作者:南宋-陆游
少慕功名颇自奇,一生蹭蹬鬓成丝。
市楼酒美贫何预,斗柄春回老不知。
黑帜游魂应有数,白衣效命永无期。
鱼梁东畔牛栏北,举世谁能识此悲。
译文:
年少时仰慕功名,常怀建功立业之志,非常自负不凡,后来经历一生困顿失意,老来鬓发如霜,高楼上权贵之人的美酒佳肴与贫贱的人有什么关系呢?年岁春去秋来,朝廷政局变化,年老体衰的我远处江湖而一无所知,
诗,文学领域中一朵永不凋零的花,一颗华彩四射的瑰宝。她有着耐人寻味又绮丽独特的风格——诗的洒脱,诗的含蓄,诗的飘逸,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婉约……诗是文学的精华,是生活的缩影。
诗言志。因诗本身重在反映诗人的品格、志向,则诗的品位更取决于诗所言志的价值。无论是曹操的《短歌行》,还是陆游的《书愤》,或是反映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而广泛招揽人才的心情,或表达作者重新立誓报国的情感。无怪乎朱自清先生誉“诗言志”为我们诗坛“开山的纲领”。
诗缘情而绮靡,诗常寄深情于诗境,正所谓“诗以情为主,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无论是杜甫的《登高》还是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前者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的复杂感情,后者表明了诗人开风气之先的乐观思想。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诗的本职应在抒情”。
读诗,常人皆爱之。而读诗重在悟诗,惟有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感受,才能真正悟出超凡脱俗的诗韵!
就诗的内容而言,杜甫和陆游都对诸葛亮充满了崇敬,在诗中对他的丰功伟绩和高洁品质进行了多方位赞美。
杜甫入蜀后,成都武侯庙、先主祠、夔州八阵图、白帝城武侯庙、先主庙这些鱼诸葛亮有关的地方他都去过,睹物思人,随处赋诗,创作了大量歌颂诸葛亮的诗歌。“诸葛大名垂宇宙”,“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五首》)准确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功业和威名,更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连诸葛庙中的古柏都让他久久难忘,歌咏再三,“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古柏行》)作者晚年到夔州,看到武侯庙塑像残缺就给当时的官员递诗请修,诗人对诸葛亮的感情可谓深矣。
陆游自幼就有收复北方失地大志,深为诸葛亮的奇才和胸襟所打动,对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推崇倍至:“少时谈舌坐生风,管葛奇才自许同。”(《宿鱼梁驿五鼓起行有感》)“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自警》)入蜀后,诗人拜谒诸葛庙,千载而下思其为人,感慨更深:“尚思忠武公,身任社稷重。”(《谒汉昭烈帝惠陵及诸葛公祠庙》)“壮气河潼外,雄名管乐间。”(《感旧》)甚至认为他是千古奇才,远超战功赫赫的管仲:“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而当他理想落空时,想起古人的风范,更是感慨万千:“千秋有管葛,看镜汗吾颜。”(《昼卧》)
杜甫与陆游诗中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对诸葛亮的功业未就以及自己白首无功而发出的无奈悲叹。杜甫和陆游都身处国家四分五裂的时代,深切体会到国家的苦难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极度渴望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但他们终其一生都只能看着国家在分裂的战火中日渐衰落。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只能一生沉沦潦倒,宿志难伸,叫诗人怎不痛心疾首。伤心人别有怀抱,看到能大展略才的诸葛亮也终归壮志落空,更让诗人情怀悲切:“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尘埃出师表,草棘定军山。”(《感旧》)杜甫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真是字字带血,千百年来令无数英雄扼腕。
杜甫和陆游的诸葛亮诗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他们毕竟是相隔了五个世纪的异代诗人,他们的生活时代和遭遇不尽相同,才情胸襟也有差别,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诗必然有差异。仔细阅读他们的诗歌,我们会发现杜甫诗歌对诸葛亮、刘备的君臣鱼水关系情有独钟,而陆游对此却不甚注意,在他的诗中多次出现的是“出师表”。缘由何在,答案只能在他们的生平遭遇中去寻找。
杜甫是一个“窃比稷与契”的人物,少年时雄心勃勃,以为取功名如探囊取物:“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可惜的是,以这种幼稚的心态去取功名,即使他有解民倒悬的热情和才华,也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是他诗人气质的表现,也是他仕途坎坷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然他不会在长安十年,四处献赋投诗却一无所得。后来他到了肃宗身边,依然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虽然有满腔的忠诚,但终不为当道所容,这对诗人的打击是很大的。杜甫的一腔孤愤无处发泄,寄之于诗,就是对刘备、诸葛二人关系的高度倾羡和赞扬。“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诸葛庙》)“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癔宫。”(《古柏行》)等诗句都是杜甫这种感情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