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朗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新课程要求教学必须以“立人”为中心,有的教师也正是这样做的。比如有教师在《羚羊木雕》《马说》《真正的英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朗读评判,看看别的同学是否读出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学生就会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身理解各抒己见,教师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学习的自,学习的过程就成了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获得语文素养,这就是给学生一个自主性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关怀,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对现状不满的批评精神和创造欲望。
二、展示的是创新成果
新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通过种种迁移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能力除了迁移能力之外,还包括发现能力和发展能力。在学习领域中,发现能力是指能够发现与现成知识无直接关系的未知领域的能力;发展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对现成知识进行不断修正的能力。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探究“李白的梦到底是个怎样的梦”。不管学生说是什么梦,都要求从与诗歌相关的作品和所了解的史实中找依据,并用原诗句来印证。
学生具体陈述了如下三种观点。观点一,“梦”是诗人所追寻的理想之梦。如《唐当询》云:“诗人将之天姥,托言攀游以见世事皆虚幻也。……于是魂魄动而惊起,乃叹曰:‘此枕席间岂有向来之烟霞哉,乃知世间行乐,亦如此梦耳。’”观点二,“梦”是可怕之梦。如清代陈沆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施蛰存先生由此断言天姥之梦是“可怕之梦”。即诗人“回忆过去的宫廷生活,无异于一场噩梦”。观点三,李白在理智的层面,要写一个理想的梦境,以此反衬现实的不如人意,来表示对现实的藐视和超越,而在写作过程中,尤其写到游仙山之时,长安三年仕途的生活又自觉地折光投射到所写的梦境之中,使之蒙上了一层“可怕的色彩”。简言之,“天姥之梦”,有双重意象,这两重意象由诗人显意识和浅意识的显隐而构成,又在“傲然卓立,不事权贵”“超越现实,追求心灵的无限自由”之上得到统一。……这就是在课堂上做到力避走重复建设之路,聚焦个性,寻求个性教育的途径,培养学生发现发展能力,让学生的个性在更广的空间得到充分发展,在语文素质上,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天上的街市》一课的教学,有的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文本以外的东西,想象街市上还有些什么?从启发学生去挖掘、感知、顿悟。这也是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学习的过程就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三、流露的是生命情感
“生命”课堂的教学核心是“有生命的教学”“活的教学”,即一定要把学生、教师、文本乃至整个课堂都当成一个活的生命体。整个课堂因情感的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在《看云识天气》一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对未知世界好奇的天性,让学生自由畅谈天空的神秘在哪里,会自然谈到天空云彩的形状变化,谈到依据云彩判断天气情况,并进一步拓展到天空未知的种种神奇等等。这样做,其实就很好保护了儿童的天性,流露的是各人的情感和兴趣爱好,突出了语文的“人文性”,抛弃了“工具性”,不拘泥于旧的思想性,说明文也同样上得趣味盎然。在这里,学生质疑、探究、评价,相互沟通,彼此启发,师生活动不求整齐划一,整堂课是学生情感的真实流露。再如《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古诗词中有关“花、草、树、鸟”等的诗句来理解四季的变化,以诗助兴理解说明文,既体现了各人的情感爱好又突出了人文性。这样的课堂,不只学生、教师,连文本也成了活的生命体,使课堂从内到外焕发生命个性的感染力。
课上,教师设置了一个大的思考探究题,“你欣赏文本中的哪些诗句?”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能笼盖全文,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水准,也容易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其中一名男生回答道:我喜欢描写天姥山的句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遇到东南倾。”这几句诗用了夸张和陪衬的写法,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伟。接着这个学生动情地说到:读这几句诗,我真想去天姥山看看。这个学生朗读一般,将“台”读成了“tāi”,但是情绪很高涨。刘老师点评道:从你读的,我一点儿感觉不到你盼望去天姥山,而且你还读出了错字,坐下吧。该生讪讪地坐下了。
赏读课文时,老师请同学读一读文眼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第一个男生自告奋勇地朗读了一遍,声音带磁性很好听,听得出有一定的功底,但是语气比较平淡。老师问该生的同桌,“读得怎么样?”,同桌回答,“不咋样。”老师说,“你来读一下!”同桌试图读出的傲慢,但分寸把握的有点过,也可能平日朗读在师生心目中比不上第一个同学,所以他话音一落班上就笑了,老师没有及时调控场面,也跟着笑了,该生也讪讪地落座了。
当我把这两个场面提出来时,授课老师说,我点评完第一个时,也觉得不妥;第二个,我没想到他同桌会说“不咋样”,就有点儿乱。我说,第一个,读得不够好,读错了字,可以给他个当场提升的机会,而且,他说“真想去天姥山看看”,说的多好啊,说明你的课开启了学生的心扉,达到了语文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启迪功能,应该大力肯定的;第二,那个同桌,可能朗读的天赋并不强,但是,李白的傲慢语气倒也读出了几分啊,应该表扬之后再引导,多好啊!这两个学生就会感激并有收获了。在接下来的课上给他们找个露脸的机会吧,否则就这样让他们坐下,正是敏感的年龄,不知会郁闷到几时呢。大家都笑了。
想起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一个课例:
“课堂上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场景———于漪正讲到课文中“一千万万颗行星”时,甲同学发问:“老师,‘万万’是什么意思?”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甲同学猛然醒悟过来,满脸通红,头耷拉下来,垂头丧气地坐下了。
于漪见状便问大家:“大家都知道‘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何不用‘亿’而用‘万万’呢?”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没有人再发笑,大家都认真地思考起来。
乙同学站起来答:“大概‘万万’比‘亿’读起来更加顺口吧。”
于漪表扬了乙同学,接着问:“大家还有没有不同的意见?”
众生沉默不语。于漪便顺着乙同学的答案总结了一下:“是汉语言的叠词叠韵之美影响了此处的用词。”接着,于漪又问了一句:“那么请大家想想,今天这一额外的课堂‘收入’是怎么来的呢?大家要感谢谁呢?请让我们用掌声表达对他的谢意。”
大家的目光一齐射向甲同学,对他鼓起掌来。此时,甲同学又抬起了头,有了自信,不再垂头丧气了。”
这个教学案例我品味过不知多少遍,它让我明白,教学是用来研究的,学生是用来尊重的,健康情怀是用来培养的。“一堂好课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平等对话”,于漪老师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高超技术,一颗宽容学生的大爱之心,使她的课堂显示出名师风范和人性的光辉。
我们的学生,不过是一些稚气未脱的孩子,学生的上进心、表现欲,就像初春的嫩芽,一点阳光雨露就能让它快乐成长,一点儿风霜雪雨也会给它造成难以抹掉阴影,而学生的这种自信心的形成,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养。
批评中长大中的孩子,责难他人;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猜忌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妒嫉。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宽容中长大的孩子,能够忍耐;称赞中长大的孩子,懂得感恩……那么,在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才懂得尊重别人;在友善中长大的孩子,不但爱自己也懂得爱他人。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初为人师的时候,我们都曾为这句话心惊过,千万不要因为年轻气盛忽略孩子的感受,更不要因为繁重的教学任务磨没了我们的耐性。
程翔老师的《将进酒》这堂课打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模式,教师通过自己的解读,以分析作者情感轨迹(悲—欢—醉—狂)为线索,以朗读指导为重点,两者有机结合。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课堂思路清晰,注重提高学生诗歌朗诵的能力。以下我记录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段。
情境(一)
整体感知时,在品味诗人情感“悲—欢—醉—狂”发展轨迹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四种情感,程老师设计了几个平台,让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如读到“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程老师提问“作者为什么悲?”为人生苦短,人生易老而悲。老师点拨联系中国古代的文人,面对永恒的大自然时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尤其有雄伟大志的人当志向无法实现报国无门时更易产生人生易老的慨叹。《诗经》,《离骚》,《古诗十九首》等,历代文人都是这样。
在分析情感发展第二阶段“欢”时,老师有意引导学生自己来理解诗人“欢”的感情,不过在开始的时候设计了小小的悬念:“这种欢乐是出自内心的吗?”“有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你同意吗?”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老师补充了诗人的人生境遇: 42岁被召京城,待诏翰林,后打发至山东,《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对长安三年生活的总结,并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声。所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隐含意义是“我有才却没能得到重用”,是自我安慰,是无奈之语,是愤慨。
分析情感发展第四阶段“狂”时,老师围绕几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人活在世上,什么不足贵?”“人在世上,什么最值得追求?”重点就“你同意李白追求喝酒一醉方休的观点吗?”展开讨论,借酒来表达心中的追求,感情狂傲实际上是追求自由与个性。
情境(二)
朗读指导一直贯穿在这堂诗歌鉴赏课中。程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的朗读指导,主要放在对诗句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指导上。教师精彩的朗读,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洪亮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激扬的情绪渲染学生,奠定整堂课的感情基调,使学生很快进入诗的情境。
在第一个学生朗读后,强调重点字“将”的三种读音;当第一次齐读时,学生读得太快,老师及时提醒古诗朗读语调节奏要稍缓慢些。在3个女生各自读完后,针对重音、停顿、感情也不够投入等问题,程老师作了细致的指导,“读李白的诗要读出酒味,带着点醉意。李白的诗是激动人心的,吟诵时可以作些技术上的处理,有的字要重读,有的地方稍快些,有的地方舒缓些;有时高亢,有时低沉,这样使吟诵富有感情起伏的变化。当一个学生把“黄河之水天上来”读得感觉是从地上冒上来时,师范读后作了要求“吟诵是以生命投入的,把李白的诗变成你自己的语言,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面对权贵,你要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不满。
那位男生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进行第二次朗读,这次读得很好,不仅得到老师的表扬,还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全体学生再读效果很明显。学生也渐渐放开了胆子,在琅琅的读声中品味着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案例反思与评价
在这堂课上,教师的循循善诱激情投入,学生的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师生的有效互动,共同构成开放式的课堂。理想的诗歌鉴赏教学应该达到以下两点。
(一)朗读感悟是古代诗歌教学的永恒法宝
程翔先生这一节《将进酒》的课堂教学中,结合诵读这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地方。把以往重在分析的教法改为重在朗读的教法。采用了多种朗读:教师精彩的朗读,学生集体朗读,学生单独朗读。整堂课,程先生先后让七位同学朗读课文,又先后让全班齐读3次全文。为提高学生诵读水平,激发他们的诵读兴 趣,老师还加强了诵读指导。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感情洋溢的读声中品味着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美。
(二)情感交融是文本师生对话的重要任务
一、日积月累,反复吟读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得入情人理.学生现在首要的缺憾就是积累,文化积淀浅薄。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财富中最为宝贵、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我们更应无条件的大量的去积累.内化为我们自身的财富。首先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讲诗的能力.即每天每节语文课前放手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由学生轮流讲诗。第一次可由老师为同学示范,使学生清楚诗歌快速讲析的步骤:示范朗读――轻声练读――介绍作者――疏通诗意――赏析诗歌――快速背诵。这样每学期可学约7O多首诗词,每年即可至140余首,初中三年结束时可以达到400余首诗词。学生度过三年的初中生活后,将会有一笔惊人的古诗词知识财富了。但是,光靠课前的五分钟学诗未免显得太微不足道了些,为了加强学生对诗歌的掌握,我尝试开展了形式多样、新颖的活动来促进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些财富,有分诗词小组每天晨读时间相互背诵的常规活动,有诵诗会等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背诵、运用的活动。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古诗词更要有这番毅力。所以,在晨读时间中,每周至少要抽出三天时间进行全体同学的诗词诵读,让大家在吸纳新诗之时巩固旧诗,收效甚佳。
二、点题之笔,领悟主题
诗歌的欣赏最主要的是理解诗的内蕴,理解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这就要求欣赏者要找准点题之笔,分析诗歌全部层次内容与诗歌主题的内在联系。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从“越人语天姥”开始到梦游神仙境界,转至“惊起而长嗟”,所有这些妙语仙言.都来只为了表达诗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为他抒发逃避黑暗现实,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感情服务的。把握了这些内容的深层意思,也就能水到渠成的理解诗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心境和求仙访道的情怀。再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风号”、“卷茅”到“夜雨屋漏”,由诗人从前的困窘想到十年的丧乱,由自身一家的不幸,想到国家和人民,层层铺垫,步步蓄势,最后顺理成章,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并且敞开了“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高尚胸襟!诗歌的内涵境界,诗人的思想灵魂得到了升华。由此可见,诗歌欣赏定要把握点题之笔。把握诗的灵魂所在。一句“同足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道出了诗人积郁胸中的悲苦愁闷,抓住要害,居高临下,也就不难理解诗歌中对琵琶女的身世叙述以及诗人的真正用意了。
三、借助形象,创造意境
诗歌中的形象和画面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创造意境的手段,也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的依据。写诗要用形象思维,读诗和讲诗也要借助于诗歌提供的形象和画面,通过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其进入意境。比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是一首题画诗,它以桃李争妍展示春光明媚,从群鸭戏水感知春江水暖,再由“萎蒿”、“芦芽”联想到“河豚欲上”,把人们从画境里直接带入严冬过尽,大地春回的自然界,写出了视觉之外的深层图景,增添了画笔难成的春的气息和活力。可以想象:复苏的大地花开草长,岸边的竹林随风摇荡,几枚秀美的桃花刚刚盛开,绿竹映衬红桃,鲜艳典雅,春意盎然.碧波荡漾的河水在缓缓流动,江面上群鸭戏水寻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透过眼前的景物.人们发现了春天的来临。水面上的群鸭如此欢畅,那么水中的鱼儿又如何呢?放眼看去的是岸边长满萎蒿.芦笋刚刚破土抽芽。推算季节,此时正是河豚鱼随春讯溯游而上的时节,想那水中的游鱼更是自由自在,欢快畅游。或驾舟撒网,或岸边垂钓,该多么怄意啊!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者带进画中.如痴如醉,好似身临其境一般享受诗中美景的感染和熏陶。有人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使至塞上》:“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诗歌中描绘的形象、图景,把字里行间的含义乃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表述出来,把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空隙填补起来,以便学生进入意境,领悟诗中丰富的内容。受到思想和情绪感染。
描述诗的意境,要防止把诗句割裂开来,一句一句的解说,这样容易损害诗的完整性,描述意境要语气连贯,既要生动形象。表达诗情画意,又要注意朴实、易懂,力戒华而不实.堆砌词语。对诗歌意境的描述,可以教师示范。也可以学生口头、书面练习。
四、激励情感,增强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十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曹刿论战》中不但介绍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超强的军事指挥才能,就是在今天他的指挥方法也是有着积极地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中,不仅有对岳阳楼晴天和阴雨天景色的描绘,还写出了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的个人局限思想,也表现了古仁人的豁达胸襟,还表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思想也是我们现在所应该学习的。《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一、能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单位时间内的注意力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一定的意境和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以赏析《荷塘月色》为例,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很难让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而课件《荷塘月色》开头设计的是动画图片,目的是把学生导入荷塘月色的意境。课件一开头,伴随着《春江花月夜》柔和的乐韵,荷叶荷花渐渐变暗。天黑了,一轮圆月冉冉升起。看着荷塘上如水的月光,仿佛思绪己在荷塘月色中漫步……学生进入了意境,接着介绍作者的内心感受,把学生的心由舒缓而引向紧张。重点分析时,再次进入作品那“月下荷塘…‘塘上月色”的优美意境,听着播音员那柔美的朗诵,感受着那大自然的恬静和幽雅,更感受到朱自清那想逃避现实而最终无法逃避的无奈。情感上的或喜或悲,心理上的或弛或张,形成了课堂情感的起伏,最后用与开头相呼应的意境幻灯图结尾,紧紧吸引住了学生的兴趣。
二、有利于单一授课模式走向立体式
古代的荀子说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荀子的这些话对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很有启发,课堂教学亦须借助必要的辅助手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技术,就可以将原来抽象的叙述变为直观的可视画面,从形、声、色各方面充分调动了学生感知事物,改变了单一的授课模式,逐渐形成了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认知事物的层次感也得以提升。以讲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这首词充分体现了苏词的壮阔气魄和豪迈风格。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开阔境界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惊心动魄的场面是理解词人借景抒怀的关键。但单凭书本里的字句学生是很难体会的,于是我在讲授这首词之前就先播放由男高音歌唱家杨洪基主唱的大型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大江东去》:“滚滚长江东逝水……”,再配以江水滔滔的长江画面,动感投影使学生立刻受到感染,情绪激动起来。这是传统单一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又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这首长诗时,穿插播放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音乐或高亢或低沉,或急促或悠长,或强烈或轻柔,高低变化起伏不一,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师生们在美妙的乐曲声中,从梁山伯与祝英想到课文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这种立体式教学模式更直观可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们和着音乐节拍,畅想着诗歌意境,欣赏着诗歌意象的魁伟与柔美,如此则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与诗歌渐渐融合在一起了。这种立体式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的多媒体教学新模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学习趣味大增,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三、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密度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要花上很多时间来进行板书。而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加快了信息的传递、知识的整合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如在教学诗歌单元时,我就大量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诗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学题材,其简练抽象的语言、含蓄多变的意象、深沉内敛的思想感情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针对这一点,我精心设计了每一堂课。诗歌的诵读很重要,于是我在诵读时配上音乐或影像图片。如朗读《再别康桥》时,配上舒缓的音乐及康桥的有关图片或者一些优美的风景画面,会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会更好地理解该诗的思想感情和内涵。在朗读《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也可配上一些色彩绚丽的、图案抽象的、给人以梦幻般感觉的图片,使学生对李白的浪漫主义写作特色有更深的体会。又如学习《滕王阁序》一文,有关王勃作《滕王阁序》的最初记载,杨炯《王勃集序》中的有关内容,滕王阁位置、风光图片等,丰富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感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