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大多设施已陈旧且更新慢
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虽已经基本建成,但普遍存在设施已陈旧、卫生差、维修难、更新慢的问题。大部分已建成的文化设施没有很好使用,无形中成了为一些政府部门增加政绩的工具,根本未起到大力改善农民文化生活的作用。比如,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图书种类少,多是市民自愿捐助的旧书,村民真正感兴趣的书寥寥无几;文化站的电脑不能进行定期维护,功能落后,村文化活动室的房屋也多有待维修。并且这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从业人员数量少,十个文化站只有一个专职人员,最多的也只有三个,且往往身兼数职,工作量偏大;农村文化站馆“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市场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部分文化工作人员不善于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农村文化工作内容贫乏,缺少新意,难以产生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各乡镇之间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情况不均衡
河北省各乡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均衡。较好的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齐全,如定州市拨专款为新农村书屋购置了书架、桌椅、电视机等设备,配置了种植养殖、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等农村适用型书籍15万多册及科技光盘,让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文化大餐”;有部分偏远落后乡镇仅配备了图书和桌椅,设施简陋,功能落后。此外,河北省农村有线电视实际使用用户只占到了70%,仍有30%的村民因为经济条件差而使用简易天线或卫星电视接收锅,这部分主要集中在偏远落后地区的乡镇。
(三)资金投入不足
从全部投入资金来看,2008年河北省农村财政支出用于文化建设的仅占总金额的9.6%。税费改革后,文化事业费主要靠中央和省级转移支付,而且主要投入县(市、区)级以上的文化事业,用于农村的比例相当低。这就导致农村文化阵地丧失,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要。目前,河北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投入主要是实行“一事一议”的制度,以1∶1的比例,即村民自筹款和财政补贴各占一半的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对于省级工业区所在地的乡镇,则完全靠村民委员会自筹,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小;对于无建设资金的贫困村,河北省政府采取统一安排,实行了国企资金扶持及政府摊派的政策,但设施建设情况至今仍不乐观。
(四)农民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意识差
由于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相对较低,经济条件比较差,并且习惯了旧有的生活方式,即便基层政府修建了文化设施,组织文化活动,农民主动参与的意识仍然较差。2010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河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63.43元,人均消费支出10318.32元,文化服务消费1001.01元,占人均消费支出的9.7%;河北农民人均纯收入5957.9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44.92元,文化消费支出200.25元,仅占生活消费支出的5.02%[1](P94)。可见,城乡居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消费的观念差异很大的。同时,由于农村文化消费的增长比例与收入增长水平不一致且相差甚远,文化消费支出在农村居民全部消费开支中排在最末。
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路径
(一)制定合理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规划
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应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把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到日程上来。文化主管部门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合理地制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规划。积极进行实地调研,广泛听取村民心声,并根据专家学者以及专业文化人士的意见,优先建设及完善与农民切身利益关系最紧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继续完善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村文化活动室、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抓紧进行农村电影放映设备建设,确保有线电视实际使用用户100%,进而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2]。
(二)注重文化服务设施的维护与更新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后,要注重维护与更新,如房屋的安全与环境的整洁,电脑硬件的维护、软件的更新,书目种类的更新,亦须配备一定专业管理人员。政府应通过高薪激励的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尤其是热衷于农村文化事业的专业文化、艺术人才;也可以通过举办宣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活动,招募文化志愿者充实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人才队伍,切实做好设施维护与更新工作,不断提高农民使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兴趣,大力改善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三)积极推动贫困偏远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关键词】土地现状;土地整治;发展趋势
前言: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毁林建厂,毁耕建路,这使得农村土地进一步缩减。过去由于政府管理力度的有限性,使得农民建房没有合理规划,低层建筑错落无秩序,整体无规则,大量占用土地。然而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如何提升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下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的重要研究领域,与此同时,农村土地状况和基础设施也严重落后于现实要求,在这一社会状态下,土地综合治理迫在眉睫。
一、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单一
地方政府无法短时间内筹集资金进行农民保障性的房屋建设和补贴发放,这样就会使得整体程序推行缓慢或停滞。政府不会把全部农村同时改造.而是先从易改造的地方开始试点,在一定的时期内逐步推进。
(二)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控制整治成本
随着整治过程的推进,据调查发现很多房屋建筑为近两年新建的房屋,房子结构良好,装修完善,盲目的拆除是一种很大的浪费且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政府同时应考虑到对这些房子进行保留,如果没有科学的控制必须造成大量房屋的闲置,造成资产的沉淀。
(三)科学技术落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
在进行土地整治时,要注意保护环境。我国环保科技实力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人们环保意识不强,如果不采取合理措施的话,势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经济必须紧抓科学技术和环境保护。
(四)规划与设计不合理
有些农村整治后出现不合理规划现象,如农民住房距离庄稼地远了、农机没院子放、粮食没地方存;零散的家禽、牲畜养殖也出现困难,这样就不方便农民耕种和生产,这样的规划就没有达到农民的要求,使农民缺少归属感,应根据国内的国情进行整治后的土地规划。
二、农村土地整治措施
(一)转变思想
优化土地集约管理根据国家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首先我们要积极响应,转变传统的住房观念,拆除不合理住宅,统一建筑。提高农村居民建筑的容积率,农村土地整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合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对于建住宅建在交通发达、环境好的居民坚决不当钉子户。其次杜绝政府规划的四周新,中间破的现象,严谨杜绝土地浪费现象。
(二)扩大资金来源渠道
我国大多数土地整治项目的资金筹措还是以国家为主、以政府有限的土地整治资金来解决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不能大规模的进行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应在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前提下,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进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土地整治市场,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治多元融资渠道。
(三)提高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认识
我国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只看重把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投入产出过程中的管理,看重作为一项财产的产权管理,看重作为一种资产的经济权益的管理,而轻视了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性。要把对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到像保护耕地、重视土地资产价值的高度来认识。
(四)平衡耕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都是我国土地管理改革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很难实现平衡发展。前几年四川某县为了发展当地经济,大量的占用耕地,导致当地老百姓无耕地可种,后来为了弥补失误,该县又进行垦荒,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耕地与生态的平衡,结果正好相反,仓促的垦荒造成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另外,一些沿海地区的老百姓,为取得占地指标,希望通过滩涂造田大力发展海洋养殖业,但是滩涂造田不仅仅效益极低,而且还直接导致大量土地的撂荒,反而更加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正确的处理耕地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关系,是我国土地管理改革需要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三、加强土地整治,循环经济发展
(一)需保护好农民的耕地和粮食安全,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农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
(二)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注意减少土地整治带来的环境污染。
(三)经济来源需多样化,在土地整治时,我们政府部门可以采取公开招投标的形式。选择第三方监理人员全程监督,确保投标公开化、透明化。在项目实施阶段做好计量工作,做好项目科学性研究,使得资金用在刀刃上。
(四)土地所有权调整,根据《土地管理法》在相邻单位之间有飞地、插花地,或权属界线不规则时,为方便当地群众生活、便于农业机械作业,减少灌溉用水和农机通行引发的纠纷,应进行土地所有权调整。
(五)在土地整理后进行土地规划需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注意到物质的循环利用。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循环经济模式的绿色工业园区,对地区进行经济带动。这种绿色工业园区,能合理的利用企业生产后的副产品,废物交换、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
(六)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生态经济形态。但是这种经济形势,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不断的引进和开放新的生产方式,将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得更快更好。
(七)提倡以乡村地理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物象、生产生活形式、乡风民俗等为载体,通过城乡差异来规划组合旅游产品,吸引城市居民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未来发展趋势
(一)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进程
我国对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是有效的通过土地资源的利用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各地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经济条件的不同,所以制定出整治方案也不同。同时提高各地文化素质教育等精神方面的整治,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合理提高基础农村设施,建立长期有效的适应当地农村土地整治发展的可行性方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在保证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二)提升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
新农村土地整治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在土地整治成功案例中借鉴经验,对于绿化带中乱扔垃圾,填埋绿化带等行为要严厉查处;对工业用地要合理规划,建在离村庄较远,交通便利的地方,重污染的企业要严厉整治,要严格控制工业土地占有量。
五、结束语: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本,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加大对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进而缓解土地资源相对于人们用地需求短缺的难题,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达到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目的。我们要不断的吸收先进的科学理论,借鉴土地整治成功项目经验,更新模式,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宋建分.新农村建设用地问题的思考[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
[关键词] 农村;文化消费;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 F0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7)08-0089-03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长,对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文化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推动农村社会生活进步的根本动因。河北省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投入比重较低,消费结构单一,农民的文化生活单调;除农民的思想观念因素外,政府重视、文化市场供销是否对路是主要原因,对此,应引导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消费场所,丰富其资源,提高文化消费水平。
一、河北省农村文化消费现状
2005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 481.64元①,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居第10位;而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 165.72元,在全国居19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食品、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和其他商品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和服务、交通及通讯消费支出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河北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生活质量提高,消费结构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消费转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仍处于全国下游水平,但位次有所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城镇居民,城乡文化消费差距也很明显,但其文化消费支出绝对值和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城镇居民,这表明农村居民越来越重视文化消费。此外,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相比其他消费支出增长缓慢。农村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单一,农民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二、农村文化消费存在的问题与增长缓慢的原因
河北省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仅教育支出高,其他方面较低并表现为多元盲目性,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不协调,原因在于文化消费观念相对滞后,市场定位不准,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相应的理论引导和政策指导。
1. 文化气息相对较弱,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相对滞后。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一些人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不花钱享受文化生活的习惯意识还很浓,这就给启动文化消费带来了阻力。河北省农村居民将较多的消费用于交通通讯和居住,交通通讯消费随农民外出打工和做生意的增多而增长,说明河北农村居民的思想意识比较重视眼前挣钱、享受,而轻视文化消费这种发展型消费,导致文化消费增长缓慢。
2.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河北的文化资源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率还不够高。许多文化古迹、革命遗址、旅游胜地和民间传说等,尽管文化含量十分丰富,却不能很好地开发利用;绝大多数乡镇虽然设有文化站,但是由于管理体制下放,文化机构精简,文化人才流失严重,对乡镇文化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设施陈旧简陋,项目单调,难以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3. 文化市场尚不够完善。由于河北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相对滞后,文化消费冲动不足,文化队伍尚待建设,导致农村文化市场未能正常发育成熟,发展缓慢,未形成规模。
4. 农村文化市场结构失衡,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与消费市场间存在需求大而有效供应不足的矛盾。大多数文化生产者和经营者的产品、服务是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生产的,适合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营项目相对较少,缺乏适合其需要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文化产品和艺术精品在农村文化市场所占比重不高,而一些粗劣的、格调低下的文化产品泛滥于农村文化市场,不利于农村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5. 农村文化市场缺乏管理,中高档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流通渠道不够通畅。文化市场法制不健全,管理比较混乱,导致非法及假冒伪劣文化产品、粗俗的娱乐活动和非法经营活动乘虚而入,反文化现象较突出。
三、农村文化消费发展趋势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制度的全面实施,农村居民文化消费中教育支出大幅度下降,从而将导致文化消费支出额和占消费性支出比重的大幅度下降。随着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居民闲暇活动范围已不再局限于自己的村落,而是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同时其消费习俗和消费观念也将受到城市文化的不断冲击、渗透、辐射而改变,其文化生活、民主政治生活的要求必然随之提升和增强,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在可预见的将来空间巨大。随着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文化消费品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得到缓解,文化消费市场看好。随着全国性文化消费品市场供求结构的调整,省内文化消费者经济特征将趋明显。假冒伪劣现象将不断减少,高质低价和优质服务将成为文化消费市场的焦点。城乡间的文化消费差距将继续拉大,将逐渐加大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文化消费市场的竞争。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各类展览继续受欢迎,文化娱乐、网吧、音像制品批发等文化消费市场的农村份额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培训教育、数字娱乐消费将成为文化消费的热点。
四、建议
1. 引导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培育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因此,应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的作用,提升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各种媒体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认知的途径,电视、电台、报刊等应该成为文化消费的倡导者、文化消费品的广告者、先进思想的传播者。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心,应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本土特有的文化精神,倡导健康、科学的消费观。还可通过评选先进文化乡镇、先进文化家庭,举行经常性的文化知识、项目竞赛等活动,提高农民文化消费的自觉性和消费水平,使文化消费成为提高农村居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2. 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区域文化产业。应以满足农村文化消费市场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为指导思想,变文化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根据市场需求设计组合文化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要素环节上形成对文化需求有效供应力和吸纳力的支柱型企业,建立区域文化产业链,培育具备河北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河北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本土文化(燕赵文化)与外来文化(西方文化、港澳台文化)于一体,文化资源丰富,在市场规律和艺术规律的指导下,将这些文化精华有机整合,以培育特色文化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一可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挖掘地域性文化资源,扬长避短,创造特色文化项目和产品;二可以通过培育特色文化乡、文化村,以吸引省外、国外的游客前来消费,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播,既为艺术发展提供宽松活跃的环境,也为农村居民享受多层次、多渠道、多方面的文化艺术提供资源与途径。同时,还应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如在税收、资金审贷、项目审批方面适当倾斜等。有重点地扶持、发展新兴的和有潜力的文化产业,尤其是科技含量高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融合,积极培育和开发经济发展中的文化资源,提高其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鼓励规模化经营,改革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和领导方式,实行政企、政事分开,依法规范管理;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
3. 制定并实施优惠政策,促使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进入农村文化市场。由于农村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文化消费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对农村在经济文化政策方面予以倾斜,如对面向农村弘扬时代主旋律的文化生产项目和服务,应从经费划拨、税收上给予优惠,使其消费价格能被农民接受;划拨专项资金鼓励文化单位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农村体验生活,端正创作态度,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创作思想健康、艺术精湛、形式活泼、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进入并占领农村文化市场。同时,应鼓励各级文化部门的“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常下乡,将其由农村居民节日的“文化大餐”变为随时可以消费的“家常便饭”。
4. 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大力遏制腐朽文化侵入。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手段,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行为。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城乡配合消除文化领域的污染源;调动社会力量监督、打击消极腐朽、违法犯罪的消费行为,净化农村文化消费环境。同时,要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调控、管理农村文化市场,采取市场调节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方法,引导健康文明、进步向上的文化产品和高品味、高质量的文化服务进入农村文化市场,对假冒伪劣和非法文化产品,除实行法律和行政处罚外,要施以必要的经济制裁,使其在文化市场无立足之地。
5.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文化消费设施和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鉴于河北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消费人口巨大,一方面要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和人员的投入,紧紧抓住乡镇文化站建设,以此带动村社文化建设,逐步实现乡镇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社有文化院,丰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场所与资源;当然,也可通过动员社会各界捐赠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和设备。另一方面要以长远、整体、创新的观念,大力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同时,在农村逐步建设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化的文化基础设施,使其在高效、快捷地为农村居民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同时,成为展示全省各地历史文化与时代风貌,体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趋向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努力营造一个农村居民能够耳濡目染的文化气息浓厚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贾书海.农村文化消费的悲哀[J].领导之友,2005,(2).
关键词:农村教育改革;教育政策;全球化;信息化;素质教育;教育角色;评价制度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面对教育全球化,信息化的进程。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弊端逐渐地显露出来———课程设置不够全面,教育理念相对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方法落后,教育的现状与国家的发展不相适应等等,随之而来的是对教育的尖锐批评和教育改革的呼声。特别是农村教育的弊端非常明显,教学设施利用率不高,个别教师教学方法死板,落后,时时刻刻处于落后状态,教学理念不请,目标不明,对课本的编排思想不了解,内容不熟练,以至于在教学中没有目的和方向的教。这样的教育,谈何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啊?如同航海家在茫茫海滩上航行,没有行标,何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呀!
中国农村教育就是这种夜航教育,模式教育,机械化的教育。因此,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了培育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总理在2012年7月13日至14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作了重要部署:(简称教育纲要)。教育纲要中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纲要中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要解决好培育怎么样的人,怎样培育人的问题,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战略主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文件精神,明确指出了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必须突出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观。于是,历史的使命在召唤着我们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法规政策,将新课标教学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使我市的教育有一个良好的转折,逐渐走向辉煌。为了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高国民素质,作为战斗在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严格要求自己,认清形势,努力研究和学习教育法规政策,教育事业,谈何没有发展呀!因此,为了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学校领导体制的转变,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战略主题,是保障教育工作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
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自于学校,特别是校领导的自身素养,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相互配合,作为学校的领导,要有一套崭新的管理办法,结合本校实际,在经费的管理,师资投入等方面,进行合理化,人性化的支配。所谓领导是学校的灵魂,是教育的主心骨,所以要学会管理,懂得管理,特别是在如下几个方面有待加强改变:(1)教育经费的管理,重视经费的投资必须优先安排教学设施的投入,保障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行,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2)把教师的发展放在首位,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学习和培训,特别在新课改条件下,重视教师教育理念,方法的更新,使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学习型,反思型,探究型的促进者。(3)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当今社会有很多学生思想道德底下,学生素养需要教育工作者重视培育,一所好的学校来自整个学校的整体风貌,特别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只要在此方面多下功夫,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使学校的学习风气得到有力的保障,给学生创造一个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教育事业的发展,来自于教师,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修养,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教师则是艺术家,要想充当好艺术家的角色,就必须具备艺术家的素养。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与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对教师的理念,教育方式,教育行为,甚至已习惯了的工作方式都将要求改变,于是对教师角色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将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由经验型转向研究型的学习者。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关心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波的发展。于是,必须要求教师要树立有作为,才能有地位;要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树立提高自己,抢抓质量的进取精神。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三个统一,使他们有机结合。(1)重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这是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他们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诱导,只要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树立好的学习习惯。(2)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这是当今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新课改教学的目标,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3)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加强和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学生潜能的开发,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3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与社会,学校,家庭紧密的联系,相互制约和牵制,使教育成果更加显著就
目前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没有变,家庭,社会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已形成的学习,生活习惯,及社会对教育的所谓成绩认同评价等没有变,教师要进入“促进者”“引导者”“研究者”的角色将有很大的压力和很多的困惑。因此,就需要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转变思想,了解新课改学生发展的去向,及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使他们能接受当今教育改革的内容、理念及方法。
4转变学校评价制度,打破单一僵化的评价体系,给学生多个发展的窗口
[关键词]农村网络教育;现状;发展趋势;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3-0042-03
[作者简介]陈春光(1985―),男,河南周口人,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企业管理专业在读硕士。
一、网络教育的内涵及在农村的兴起
网络教育是一种依托计算机信息平台,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条件支持下实现各类知识教育活动的教育新模式,因具有广泛性和便捷性而发展迅速。开展网络教育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还需要构建出全面并行之有效的具有组织、管理、教学等具体措施的科学体系。具体来讲,网络教育指的是运用互联网平台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教与学的平台。网络教育的特点是开放性、相对费用低、社会资源共享性。
《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上网用户规模达到5.64亿,2012年比2011年新增网民5090万人。网络普及率为42.1%,比2011年底提升3.8%。从数据来看,新增网民数和网络普及率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缓之势。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农村网络普及工作稳步推进,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 年12月底,我国网络用户中农村人口占比为 27.6% ,相比 2011 年略有提升,规模达到 1.56 亿,比上年底增加约 1960 万人。 到 2012 年底,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约60%,农村地区只有 23.7% ,但是从 2011 年开始,互联网在中国农村常住人口中的普及增长速度开始小幅超越城镇,结束了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基于这种状况,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的发展条件在改善,发展势头是良好的。
二、网络教育的意义
传统教育不管天冷、天热,还是大风大雨,学生都必须到学校上课,如果不按时到校上课,就将错过学习的机会。而网络教育则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网络教育突破了这个难点,真正实现了个性化教育,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堂主角往往是教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把学习活动变得沉重、枯燥、单调,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压制。而网络教育可以大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充分交流,拉近彼此的距离,增加交流机会和范围。同时,计算机还具有强大的记忆和统计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对学生提问类型、人数、次数进行统计并分析。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解答与说明,供所有有相同问题的学生进行查阅学习,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教师正确的鼓励引导下,在学生中会形成积极思考提问的学习氛围,基于学生具有比较、竞争的心理特点,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回复记录,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成绩,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对农村来说,网络教育可以让学生尽快地了解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信息。应用网络教育的资源,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另外,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在现实资源的配置上处于劣势,网络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村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展知识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弥补作用。
三、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的现状
我国农村网络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公共课上,比如政治课、历史课等,中学生使用频率远超过小学生。总体来说,目前我国的农村网络教育内容主要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内容分成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两部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第一,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找到教学素材、教学方案、教学重点参考、课后学习资料、习题解答资料等,教师还可以直接使用相关的教学范例。第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进修,及时掌握课程改革方向,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信息技术知识学习、新课程标准学习等。第三,在网络平台上上传与教学同步的辅导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用的辅导材料,使学生有一个对自己不懂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的空间。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经济发展也呈现出东、中、西三区域不均衡的现状,经济实力是决定教育水平也是决定网络教育水平的根本。网络教育必须在拥有电脑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学习者中才能进行,网络教育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网上学习的基本物质条件和技能条件。而这些条件对于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学生来说,是很难拥有的,很多学生甚至都没有接触过电脑,又何谈计算机技能?这就从客观上制约了网络教育的开展,导致了网络教育模式的发展也呈现出区域性发展不均衡的态势。有关数据显示:在中西部和农村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短缺,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极低,网络设施不健全。
网络资源的数量不足与质量低下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网络及远程继续教育发展的瓶颈之一。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尤其是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是农村网络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此外,互联网的双面性对农村的网络教育影响很大。互联网络极大地开阔了青少年的视野,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通过网络,青少年可以了解最新的新闻信息、时事动态,接触自己感兴趣的其他资源。但互联网的开放和自由也会使青少年以为找到了精神寄托,挣脱了束缚,导致他们在网络的海洋里放任自己。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当今农村的社会环境下,由于父母出去打工,家里一般只剩爷爷、奶奶等,他们根本管不住孩子。大部分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都不强,极有可能打着学习的幌子,去上网聊天、玩游戏或看电影,最终影响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四、我国农村网络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农村网络教育从2003年开始实施,到现在已经开展了整整十年时间。通过从刚开始的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到今天的计算机教室等基础设施,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旨在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支持、互联网平台的建立、多媒体的综合运用、人们对终身教育的深入认识,都为网络教育的推行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网络教育将在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学习方式,掀起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五、我国农村网络教育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农村网络教育发展的现状,要更好地开展我国农村网络教育,需要政府给予财政上的倾斜、科研单位加大研究设计力度、企业吸收转化积极推广,也需要学校重视。只有整合多方面力量,才能使网络教育平稳地向前推进。
我们必须要更新思想观念,积极接纳新事物、新技术,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互补充,交叉使用,改变传统的片面强调应试能力而忽略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做法。此外,还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制度,让整个社会接纳网络教育这种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社会上的各项资源,构建科学有效的网络教育新体系。
目前,我们对如何管理网络教育、网络教育有何优势与不足等问题还缺乏明确的认识。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网络教育应用的基础性研究,如基于网络的教育创新模式、网络教育的教学软件平台、典型示范网络课程和网络教育效果的研究等。与此同时,应充分了解农村开展网络教育的困难所在,在政府、科研、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各层面加大推广和应用力度,提倡教师学习并掌握网络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真正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丹.网络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8).
[2] 李玉海.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中国信息导报,2006(1).
[3] 曹凤余.网络教育离我们有多远[J].中国远程教育,2001(6).
[4] 田桂平.大力推进我国网络继续教育的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5] 祝智庭,王陆.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6] 赵国宏,朱新梅.论网络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2(5).
[7] 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8] 唐章蔚.农远工程背景下区域教研基地构建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4).
[9] 倪少成.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络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1(12).
[10] 文国猛. 农远工程给农村插上现代化的翅膀[J].现代阅读,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