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范文第1篇

到了那所学校,有一项活动内容是听课。一位六年级的语文教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作文课。她先介绍了本次习作的题目要求:请把你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可以把自己当成是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是一种自然现象,想象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然后教师又详细交代了写作的格式。十分钟后,教师巡视一圈,发现学生动笔的较少,就又不厌其烦地提示大家,可以写写小草、野花或者大树之类的。等时间差不多了,我到学生中去转了一圈,发现他们大部分写的都是关于花草树木如何历经风雨的洗礼,表现顽强生命力的文章,跟教科书上曾经学过的几篇范文相差无几,内容雷同。

课后交换意见时,我说,这次的习作内容可以加入想象,但更重要的是观察与体验,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才好。题目中要求我们想象动植物或某种自然现象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这观察一天两天,一次两次可能都没什么效果,察觉不出它们的变化来,需要一个周期。所以,我建议在写这篇作文之前,应先让孩子们找到目标,观察十天半个月,这样方才有话说。我建议陈老师今天就布置下这样的观察任务,等过些日子重写一次,看看如何。

回城的路上,我忽然想到了那条禁牧的宣传画。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饲养员喂什么,羊就吃什么,不喂就吃不上。饲料营养单一,羊儿们只能在那里被动地等“吃”。我们可不就相当于“饲养员”的角色吗?在教室里,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写作时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思路,依葫芦画瓢,好几十人的作文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学生的个性差异完全“灭绝”了。难怪当下学生写作文时不是无病就是脱离现实,创新严重不足,原因就在于我们把控得太紧了,以至于学生形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没有教给他们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没有留给他们自己观察思考的空间,学生的个性见解在天长日久的封闭环境中消失殆尽。

羊可以圈养,但作文教学却绝不能“圈养”。别忘了,除了“圈养”还有另一种“散养”的方式呢。我们要做的不是“羊倌”,而是要扮演“头羊”的角色。一方面师生要一起去大自然中观察、体会、感悟、探究,一起去触摸生活。作文路上,师生要逐渐形成善于观察、多愁善感的特质。在这些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加入想象,学生才有话说。当师生交流时,对学生认识中产生的错误,教师才能做到一针见血的指正,而不是无关痛痒的泛泛而谈;对同一样事物,每个人有不同的情感交流。经历岁月的积淀,师生才会生发出共同语言,才能擦出心灵火花,才能写出精彩文章,才能有写好文章的底蕴。另一方面,教师要带领同学们一起进行课外阅读。像“头羊”一样为“羊儿们”分辨哪些“草”能吃,哪些“草”有“毒”;沿着哪条路,什么方向就可以到达青青草原……羊儿们相信头羊如同学生信任老师,他们对我们是顶礼膜拜,我们切不可与他们形如水火。这样,师生之间才可诞生默契。当学生们偶尔问你郑渊洁笔下的皮皮鲁为何物时,你才不会哑口无言。如若你以懒“羊倌”自居,那必不懂“小羊”内心,又怎能陪“羊羊”们一起茁壮成长呢?

一个月后,我收到了陈老师发来的学生二次重写的作文电子版。

郝叶同学的习作以歌词开头:“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赵斌同学则写道:大家好!我无色无味,非常洁白、纯净。我有六片花瓣,只是没有花坛里百花的五彩缤纷。很多人都说我是纯洁的象征。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你们猜对我是谁了吗?对,我就是雪!

李小明写的是动物《猫》:猫的眼睛早晨明明是椭圆形的,像杏仁一样,怎么中午会变成了一条细线呢?我赶紧把动物百科全书翻了出来。原来猫眼睛的瞳孔会随外界光线强弱的周期性变化而变化。中午时刻,光照强烈,瞳孔缩小,呈上下竖直的一条线;夜晚光线微弱时,瞳孔充分放大呈圆形。哈!秘密被我发现了。

霍小冉写的是《家乡月儿明》:月初,一道眉毛似的新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她清秀、醒目,充满了生气;到了上旬,夜幕降落之时,黑色的天幕上挂着一弯半月,旁边只有稀稀落落的几颗星星和她相伴。农历十五六的时候,一轮金黄的圆月又高高地挂在深蓝色的天幕上,她身着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月末,残月像一只钩子,独自个儿待在天上,她那微弱的亮光,还不如那几颗最亮的星星,但她仍然尽最大的力气,把那微弱的光亮洒向人间……家乡的月儿真的很美!

陈老师还告诉我,接下来要写的是《校园一角》,准备让学生们先在校园里观察一下,如花坛下的蚂蚁洞、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弯身捡拾垃圾的少先队员、车棚里摆放整齐的车辆等等,然后再构思动笔写。我很赞同陈老师的做法,这个过程不可以省略,我们替代不了学生的体验。

试想如上这些内容,不经过观察,是能凭空想象出来的吗?所以,在写作之前,教师就要有意识也与学生一道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需要的话,发动家长,让他们陪自己的孩子一起去体验,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必要时还要一起收集科普资料,才能知其所以然。总之,要学会利用一切机会,去生活里,去大自然中找寻灵感,观察万物的变化,体会家乡的风土人情,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这些不是光靠傻坐在教室里冥思苦想就能得来的。所以,我想说,写作教学不能仅靠“圈养”,我们作为“头羊”就要带领“小羊们”一起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一起在阅读的“草原”上获取共同成长的营养,这是我们的使命。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范文第2篇

认知能力是高中生写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自然现象及社会百态是客观存在的,而这些应该是学生写作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不能敏感的观察和感受生活,是没办法进行写作的。

一、观察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具体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观察是人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它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和门户,人们通过观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获得有关事物鲜明而具体的印象。就高中生写作而言,观察力的培养是前提,没有好的观察力,无法捕捉住生活,而没有生活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写出什么文字。”鲁迅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罗丹告诉其学生、著名诗人里尔克的诀窍是这样一句话:“观察吧,除了观察还是观察!”足见观察对于写作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使学生摆脱写作的困境呢?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较持久的认识活动。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时也应该是有计划、有目的,并且是持久的。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可以以观察自然为突破点。观察的对象可以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可以是天空翱翔的雄鹰,也可以是水中的游鱼;可以是枯草,也可以是绿叶。高中初始阶段的作文以观察为主,教师要注意引导,特别是要把闭门造车的作文和认真观察来的作文区别开来,让那些真实的文章得到肯定,不拘泥于语言形式。不要动不动就写“阳春三月,风景如画”,每年的三月是不一样的。进行训练时给学生的作文题目要有适当限制。如《某中学的春天》《二月的某中学》《三月的某中学》。这样的作文不是杜撰可以得来的,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去走进自然观察自然。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应该做好方法的指导,笔者总结观察时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个:

(一)透视法

透视法原是绘画的方法。将隔着一块玻璃板看到的物象,用笔将其画在这块玻璃板上,就得出一幅合乎焦点透视原理的绘画。古人也常用此法观察自然并写出很多优秀的作品,最典型的是岑参《登总持阁》“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秦岭和渭川在我们的头脑中应该是蔚为壮观的,但是站在总持阁上看到却是另外的样子,没有真正的观察是写不出这样的佳作的。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把开阔的远景固定在近的视角内,把积雪的山头和万里的行船放在一个平面让我们来欣赏化远为近,给人既细腻又开阔的画面。

把透视法运用于写作的前期观察,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观察外物的轮廓、线条和色彩。然后把观察到的画面写下来,或许能创造出连学生自己都不敢想象的作品来。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写作不能人云亦云,把自己真正观察到的景观写下来就是独一无二的。

(二)移步换景法

移步换景法。观察景物时,不断的转换观察点,这样写出来的文章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画面生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就体现了移步换景的观察法。透视法,重在一个视角下观察,而移步换景是多视角的,观察面更广,但也要注意围绕一个主题来展示不同的画面,避免杂乱无章。其次要进行精心的剪裁,要把一路上最有特色的景物描绘出来,删去一般性的描写,避免记流水账。?

要让学生习得以上的方法,需要教师有计划、长久的训练。

二、感受能力的培养

感受是指主体受到各种外界物的刺激而产生的相应的感觉、知觉所呈现的富有情感和个性的心理活动,是在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动记忆、情感、思维、联想、想象,对客体作出的更深层的认识和体验。

课程标准关于“表达与交流”的具体目标的第一条,还提出要使学生能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在观察、经历、体验的同时,必须勤于思考、勇于思考、善于思考,才能真正提高交流和表达的水平。所以,引导高中生积极思考,形成独立的见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高中整个三年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

(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

阅读文学作品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受。他们的思想情感会因为作品的形象和感情而波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去进行一系列的再创造过程。

1.利用课堂,上好阅读课

在阅读课上,教师少讲,要讲也是指导学生如何去读,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感受文章。教会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去分析综合领悟文章的感情。

2.重视课外阅读

掌握阅读方法后,要给学生更多的感悟文学作品的机会。课堂时间有限,需要学生在课外寻找各种阅读的机会。反过来,阅读量的积累也课堂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每学期初列出书目,让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来完成,可以通过检查读书笔记的方式来督促学生阅读。当然,教师在列书目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经典书目必不可少,时下热门的新作品也可以列入其中。因为,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很重要。

(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现在很多家长过分注重成绩,在家里什么事不让学生干,什么事都不让学生参与,甚至,有的至亲过世也不告诉孩子,导致孩子对生活冷漠。一个对生活冷漠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教师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受生活。

1.重视情感教育

教师可以抓住能够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都是我们对孩子情感教育的好时机。让孩子从书本中跳出来,感受来自家人、老师的浓浓的爱,让孩子拾起被他们忽视的感情。让他们知道来自周围任何人的爱都值得感恩。今年的母亲节,笔者在班上播放了关于母亲为孩子付出的视频,然后让学生写命题作文《妈妈我想对你说》。从学生交上来的作文看,他们是真正的去感受了。下面是一个班上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的作文片段:

妈妈你是伟大的,您对我的关心我是知道的。我是一个有良知的人,看见你日益憔悴的脸,看见你双手的裂痕,我也会心痛,你给我的关爱多一分,我对您的愧疚多一分。我记着许多您劳作的画面,您大汗淋漓,您双手冻红,您步履维艰……我想说些感谢的话,可是总是说不出口,只能默默地接受您给我的爱。

这样的作文有真感情,能打动人。能写出这样的佳作,前提是他有感受的过程,特别是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感情存在,往往又被忽略了。教师要在课堂内外帮助学生去感受,让他们的心灵不再冷漠,这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前提。

2.多开展课外活动

多让孩子走出课堂感受真正的生活,在校园内外开展各式的活动。当然活动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例如,到街道捡垃圾、擦公家站台;到敬老院帮助老人打扫房间,聊聊天。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去感悟生活,学生会收获颇多。本学期笔者带领学生在校园开展了为白血病儿童募捐的活动。活动前笔者让学生注意观察、感悟。活动结束后大家都写出了很不错的文章。展开活动其实是给学生更多的感受的机会。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写作兴趣;广泛阅读;细致观察;修改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6-0226-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6.145

作文在高考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分数,同时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由此可知,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多数学生的作文水平不高,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如何改善现在这种局面,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下面我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培养写作兴趣,丰富写作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是激发学生的突破口。教学都应严格遵循兴趣性原则。只有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写作 ,从而创作出满意的作品。那么,怎样培养写作兴趣呢?

(一)教师以身试“文” 带动学生

《礼记・学记》中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教师首先要有其志,教学作文也一样。教师要善于写,经常动笔写作,把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等等写成文章,拿到班上和学生共同分享。当然,教师还可当堂作文,比如,学校开展运动会后,学生有了亲身经历,若让学生自己写,大都没有重点,流水账一般。这时,教师可利用这个机会当堂作文,讲解自己如何构思、谋篇布局、安排框架等等,学生会受益匪浅。

(二)用笔诉真情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喜欢将心事隐藏在心底,要么喜欢写下来。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建立一个与教师对话的笔记本,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学生写的是真事,说的是实话,抒发的是真情实感。因此,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学会了倾诉,学会了写作。而教师在本子上的引导、鼓励、点拨如温暖阳光,照亮学生的心灵。

课程标准提到:“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是否有真情实感,是衡量创作的重要标准。写作要打开心灵,展示自我。学生在用笔和教师沟通中,不仅积累了素材,也养成了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好习惯。

二、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的素材往往又来源于阅读中的间接感受。 “劳于读书,逸于写作”,只有多读书,充分阅读,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才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深知读书和积累素材的重要性,于是我想法设法地让学生多读书。学校配备图书室,鼓励学生去借阅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读完后,摘录喜欢的句子,写写你的感受。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选取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供学生阅读。久而久之,学生书读多了,见识广了,写作能力自然提升了。

此外,除了从书本中积累素材之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取素材。平时留意自然现象,社会宣传,国内外要闻,身边的点滴小事等。这样积累下来,在写作实践中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细致观察,认真体验

观察能力是写作的前提。没有观察就没有写作。观察就是要用眼睛去看,做生活的有心人,事事注意,时时留心,并养成一种习惯。学生普遍感到无话可说,就是缺少发现素材的能力。要解决言之无物,内容贫乏的问题,要充实自己的材料库存,最有利的方法就是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观察、体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热爱生活 ,做生活的有心人

只有全身心地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才能随时留心各种事物和现象。正如路遥所说,“所谓深入生活,不仅仅是记个故事”。

(二)观察要全,体验要深

一般的观察、体验人人都有,但写作需要的要比这点高得多。老舍说:“观察事物,必须从头到尾,寻根究底,把它看全,找到它的底。”只有深刻,才能发现事物本质。我曾经在课堂上这样问学生,你们可以通过什么感受春天的到来?多数学生说冰雪消融、柳绿花红等等,很少有学生会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春风和煦,春天的气息等等。可以带一块石子进课堂,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敲敲它,听听声音,分析它的质地,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挖掘它的底蕴。有了这样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利于写作。

四、重视修改,提升能力

修改是写作中不可或缺的步骤。人们常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在修改方面下了很大工夫。贾岛再三“推敲”,留下了遣词用语的千古佳话,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多遍。由此可见,文章修改是多么得不易,有多么得重要!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总是费神费力地帮学生批改作文,花费了大量时间。可学生只是消极地接受来自教师的思维定势,只是看看教师的评语,不看内容,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没有提高。课程标准中提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建立起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应把权力下放,大胆地把评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取生生互评的方式。以改促读,以改促写,打破学生只写不改的僵局,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去批改学生作文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任务更重了。教师应教会学生从哪些角度作为切入点来评改作文,教师应明确评什么,改什么。每次具体作文评改,应按教材或作文教学计划进行,从实际出发,以便使评改有针对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文教学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要积极探索,勇于探索,相信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参考文献:

[1] 袁牧.一面镜子――评高考作文试卷有感[J].江西教育,1980(1):14-16.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300-01

发散性思维以其独特性、变通性及流畅性使学生在作文构思时获得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并不落俗套的效果。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不但要传授发散方法还应该培养对发散方法进行检索与提取的能力。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思维能根据需要按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与可调控。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

关于自然现象的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检索;提取;灵感;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7-0148-01

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让联想、想象向各个方向发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可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也可以通过分析同一事物的不同点发散;思维可以在对比中展开,也可以在类比中进行……总之,发散的方式不拘一格。

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逐一掌握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发散思维,我引导学生从学习赵丽宏的散文《峡谷》入手。《峡谷》的构思是在寻找不同事物的相似点中进行的。作者捕捉住了自然界的“峡谷”与“社会生活————我们国家噩梦般的大峡谷”的共同特点:难以逾越。告诫人们必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像江河冲出峡谷一样战胜生活中的种种“峡谷”。模仿《峡谷》的构思,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大地与安泰》一文前从安泰离不开大地出发,寻找具有“离不开”这一相似点的不同事物。比如鱼儿离不开水,万物离不开太阳;孩子离不开母亲,党离不开人民……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由“形似”到“神似”从而对《大地与安泰》这一特定的情境展开思路,引发出对党与人民之间鱼水之情的议论。

又如郭风的散文《桥》。指导学生模仿作者在“桥”与“塔”的对比中展开联想,让学生在正反对比中引出议论。东山魁夷的《一片树叶》,思绪从京都跳到家中的小院,由现在拉回过去;写的内容从樱花到关于风景画的主张,到与前二者看似无关的“一片树叶”整个思维活动紧扣“珍重生命”这一主题扩展,既不受空间限制,也不按时间顺序,而是在自然景色的瞬息即逝却周而复始与人类从自然的永恒中得到的慰安和感召的联想中发散游动,分析这些作品的结构,学习作者发散思维的方法,可使学生思路活泼,浮想联翩。

除了逐步积累发散思维的方法,以供使用时检索与提取,每一种思维方法应分解成几个步骤反复训练。巴金的《灯》由眼前到回忆;由自己到他人,由山那边到古希腊……假如作者不是操作思维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去运动,是不会有那么多具有特殊意义的“灯”和“光”供作者运筹,供他作为主观思绪的寄托的。

模仿“灯”的构思,将作者的思维分解成下述几个步骤,我指导学生写题为《黑板》的抒情散文。“由眼前想到过去”,学生想到幼时父母教他识字的小黑板,小学里黑板上的加减乘除,中学里黑板上的分式、方程……从而得出“黑板是人生的摇篮”的认识。“由此地想到彼处”,于是学生想到了学校长廊上的,居委会门口的,医院门诊处的,法庭外的,食堂里的种种黑板报,于是又得出“黑板是社会万花筒”的结论,并意识到自己从这不透明的窗口了解了生活的众多方面。“由一般想到特殊”;学生想到战争年代八路军战士以石板代替黑板学习文化,想到《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写在黑板上的“法兰西万岁”于是发出了要珍惜现有条件的肺腑之言。

在指导学生通过分析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时,读散文《枕木》我把指导学生思维发散的过程分解为二步。第一步是启发学生找出枕木所有的特点:脚踏实地默默无闻;排列整齐有序伸延;承载重压稳如泰山……第二步是由这些不同的特点出发,寻求与其一致的精神状态: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典范,大无畏精神的化身;——平凡中的伟大。一位同学在《拥抱大地的巨人——枕木》中写道:“在我的眼中,枕木仿佛慢慢地竖起,有了眼睛,有了手,它们成人了!从战争年月那冰冷的河中'浮'起的人桥到手拉手一起走向刑场的烈士;从挥着热汗向大地掘油的老一代工人到今日擎着掘土机巨臂筑起杨高路的年轻一代。他们走过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走过了洒满全色光辉的油田。在血汗浇铸的轨迹上,走向未来。这便是我们的民族。一个无比坚强、无比团结的民族,用无法抗拒的脚步,一步一步走着自己坚实的路!”“既然我们都是这样的枕木,就应该毫不吝啬,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奉献给这条路”。

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作文能否立意新颖,感受独特;构思时能否浮想联翩,思绪如天马行空。这种思维发散活动建立在知识与经验的积淀上,是思维操作方法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整个高中阶段应将发散思维方法的训练按单元有计划地安排在各年级的作文教学中。

发散思维方法可以按单元进行教授。每单元教会一种发散方法,可分三个步骤进行:

1.方法辅导。包括分析范文,了解思维发散的模式,并按此发散方法练习作文。

2.巩固练习。重点为讲评本单元所传授的方法掌握运用的情况。如写作《桥啊,桥》一文,一位同学由面临高初中难以衔接产生的苦恼希望能为自己建立一座桥,让这座桥将她引向所爱、所憧憬的理想的彼岸。文章的思路在今昔对比中展开,在对未来的追求中延伸,文思如涌。讲评既强化了方法指导,又激起“我也行”的自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写作中再实践。

3.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重点为比较已教授过的几种发散方法,培养运用检索与提取的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