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泰国永恒

泰国永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泰国永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泰国永恒范文第1篇

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会员,经济学博士,在某机关任职,啃书与码字为一生嗜爱,偶著短文,乃忙中啜饮咖啡,过把瘾也。

说起泰国,往往令游客们首先想到的是人妖。仿佛人妖才是这个国度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其实,只要稍加留意,细作回味,就可以感觉到,这个国度最有魅力的恰恰是到处可见而又别具风采的建筑。建筑所折射出的迷人光芒,是这个国家令人折服的永恒的神奇。

笃信佛教的泰国,仿佛每一时刻,每个空间都与佛神相连。他们的建筑因此也灿烂辉煌,具有佛之神韵。据介绍,泰国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寺庙有三万多座,在这只有51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国度,堪称一大奇观,也足以震撼人心。

玉佛寺是泰国最大的寺庙,其供奉的玉佛,与曼谷的卧佛、金佛同被尊为泰国的三大国宝。玉佛寺高墙长廊相连,并且金碧辉煌,它囊括了泰国各佛寺的各个特点,又形成自己的特色,是难得的艺术瑰宝。玉佛寺初建于1782年,之后经历多次修缮,至今保存完好。玉佛寺有三个地方令我惊奇:一是它占地2.1万平方米,是大王宫的组成部分,面积也占了大王宫的四分之一强,就是这样一个最著名的佛寺,却是泰国唯一不住和尚僧人的寺庙。

二是它的建筑特色,同时在尖顶装饰、建筑装饰和回廊壁画三个方面大放异彩,引无数建筑艺术家竞折腰。再就是它的一面长墙,是用彩瓷镶成,梅、菊、牡丹还有飞鸟的图案,色彩鲜艳,栩栩如生,也令人感叹!据说,这是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带来的建筑材料和建筑艺术,在东南亚悠然绽放,也让人惊羡!

的确,泰国佛教的建筑、雕刻和绘画的艺术材料都凝聚在了玉佛寺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处细节,从而使玉佛寺显示了一种超然的与世不同。而宗教和文化的融合,又使玉佛寺顿生一种光耀,让人敬仰。

说到庙宇,双龙寺也不得不提。双龙寺是典型的泰式建筑。泰式寺庙一般都在正门建有巨大的龙身,庙门两侧还有大象蹲守。寺中的各类建筑,包括中盖、神像、屋顶等都是用黄金点缀。据说双龙寺所用黄金要近500斤!听来让人吃惊,双龙寺的辉煌也令人惊讶!

在清迈,各类寺庙风景独特,值得好好鉴赏。清迈寺是清迈最古老的寺庙,是带有泰国北方建筑风格的建筑,大理石雕像已有相当年头。用成排的大象雕塑支撑着的方形佛塔,也是一景。

古套寺,曾经是国王的度假行宫,都是木材制作,堪称杰作。而葫芦形的佛塔世界独一无二,被称为“泰国最复杂美丽的杰作”,倒也颇令人深思。

我在泰国徜徉,也惊讶于泰国建筑与中华文明的巧妙融合。中华建筑文化一直对泰国的建筑有巨大影响,中式风格的建筑,在泰国也是随处可见,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中式建筑既秉承了中国古建筑的艺术特色,还不断演绎创新,万变不离中国文化。结构如同中国南方的庭院式和殿宇式建筑,屋顶则呈大层顶架构,还有雕梁画栋,艺术与实用性结合得非常美妙,有的还在园内仿苏州园林,鲜花飘香,树叶茂密,又有山有水,整个就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缩影。

到过泰国的人,看到这些,都会禁不住感叹:难怪中泰人民友谊地久天长,文化的融合就是一种基础和底蕴。

泰国多佛塔,多寺庙,也多宫殿,几天旅行,恐怕都要光顾也难。不知何时,泰国人依据泰国的形状,建造了一座古城。它占地80多公顷,把泰国的各式建筑,其中包括殿、庙、塔、桥、亭、楼等融于一地,按实物比例缩小,面貌如真,还赋予了更多传说故事,使古城更具神韵。在此游览,真可谓一目了然,又流连忘返,泰国建筑风景尽收眼底。

泰国永恒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青春元素;主题;细节;影片风格;故事构架

泰国的青春电影,是近几年新兴发展的一种电影类型。从广受好评的《小情人》到争议题材的《爱在暹罗》,再到引发网络话题的《初恋这件小事》,泰国青春电影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超越了泰国以往优势的恐怖片、动作片,展现出更为广泛的艺术影响力,并逐渐影响泰国电影的格局,为泰国电影开启了走向世界的另一个独特窗口。正因为如此,泰国青春电影中的青春元素就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借鉴,这也是本文的论述重点所在。

一、爱与成长的“沟通性”主题

纵观世界各国的青春电影,都相似的表达主人公在青春期对爱情的萌动和心理成长的过程,但又各不相同。比如,日本青春电影会更突出青春的迷惘与不安,美国好莱坞式的青春电影则会表现性萌动和开放式情感,都是各国电影具有的标志性特色,泰国青春电影也不例外。

《爱在暹罗》因其同性恋题材而引发关注,而通观整部影片,笔者认为其主题还是落在少年青春期经历的爱与成长、以及家人间的沟通这个着眼点上。

Tong与Mew的同性情感发展这条线被导演处理成单纯自然的初恋,而Tong姐姐失踪后家人间的关系这条线则是贯穿影片始终,并最终影响到Tong和Mew之间关系的变化。如果说前者的重点在“爱情”,那么后者的重点就是“成长”。在爱情这条线上,导演的镜头大多表现了Mew和Tong因为爱情而呈现出的欣喜甜蜜的表情和身体反映,尤为集中的体现在Mew为Tong演唱自己亲自创作的情歌那场戏中。但当Tong的妈妈发现了儿子的性取向之后,剧情开始朝着“成长”的主题发展。导演通过Tong的母亲看到儿子和Mew接吻后失手摔碎杯子的镜头,表现了她内心的震惊。但之后的情节发展却没有走向一种母亲强烈干预孩子人生的方向,而是突出表现了母亲的宽容和理解。影片中Tong的母亲和Mew谈判的情节,Tong的母亲所说的话和身体语言,都表现出一种相互间的尊重和平等的沟通,家长在这里只是起到一种引导、推动少年成长的作用,故事的重心始终放在青春期的少年身上。最后,Tong还是在爱情和亲情之间选择了后者,他和Mew分手的那场戏处理的伤感而又成熟,充分地将主题升华到了“成长”高度。随后,结尾镜头Mew对着Tong送他的完整的木偶伤心的哭泣,继续达到了升华主题的效果。

同样沟通性的处理方式也体现在《小情人》《初三大四我爱你》《初恋这件小事》《亲爱的伽利略》等影片中。而这种对于“爱”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恋人间爱情,也包含家人间的亲情,以及朋友间的友情。例如,《亲爱的伽利略》中的“爱”就主要体现在两个主角女孩之间的友情上。而爱与成长的主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而青春期的少年则因为刚开始学着去理解爱、去面对成长,更容易吸引观众的关注。

二、纯情内敛的情感表达和细致入微的细节表现

青春电影的主角不同于,他们都是一群还不成熟却又渴望成熟的孩子,在情感表达方式上也就具有了纯情内敛的青春特色。

例如,在《小情人》中,阿捷和奈娜原本是一对两小无猜的青梅竹马,可是由于班上的孩子分成了男女阵营且势不两立,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阿捷只能选择欺负奈娜。之后阿捷碍于自己赌气和面子上的考虑,迟迟没有向奈娜说出道歉。直到最后,奈娜一家要搬走,阿捷才在小伙伴的帮助下,追逐载着奈娜一家的汽车,但最终还是没有追上。

这样的情节设定由于其具有属于孩子的特质,放在青春电影中就非常能令人信服乃至产生共鸣。同样的例子也存在于《荷尔蒙》《初恋这件小事》《O型血》中,青春期萌动的初恋往往伴随着暗恋的形式,明明心中在意,却也无法开口坦率表达。甚至还会因为不想破坏朋友间的友情,选择默默放弃。这些具有青春特质的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也可以说是具有亚洲文化特色的处理方式,极容易在亚洲文化圈内引发共鸣。

在这一内敛的情感表达方式基调下,细致入微的细节表现就成为展现人物内心、刻画人物性格的关键。例如,《初恋这件小事》中,女主角因为没有预料到暗恋的男生会接电话,自己一时不知所措,放下电话冲到院子里大叫,等她再回来接电话的时候,对方已经挂断了。这段细节刻画就极具童趣,也凸显了女主角在暗恋中面对惊喜时的慌张失措。正是这样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赋予了泰国的青春电影打动人心的魅力。

三、类型多样的故事构架和影片风格

泰国的青春电影近年来数量繁多,主题围绕爱与成长,但类型却并不单一乏味,而是呈现出丰富多样化的局面。

例如,《爱在暹罗》《想爱就爱》涉及的是同性之爱的话题;《小情人》《初恋这件小事》《爱久弥新》涉及的是由暗恋展开的故事情节;《荷尔蒙》《爱4狂潮》是由看似独立的几个小故事组成,多方面探讨青春期的懵懂与成长;《初三大四我爱你》《曼谷轻轨恋曲》则在叙述剧情的同时,充分展现了泰国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美丽风光;《友谊我和你》是伴随着怀旧伤感基调的青春伤痕;《想听到说相爱》选择的是独到的男配角视角等等。

导演表现的是相似的主题,却选择了不同的形式,影片的风格也随之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比如,影片《我的情人节》选择以女主角发生一次交通意外可能出现的几种不同结果,描述了每一种不同结果下女主角和因为交通意外认识的男主角发生的一段爱情故事。这一富于创意天马行空的情节设定,伴随着轻喜剧的基调,加上导演幽默的镜头语言,让整部影片充满现实与幻想的重叠,欢乐之余又略具哲学意味。而《泰国派》这部影片正如它的译名,充满了《美国派》式的性喜剧元素,但在表现手法上又不像西方式的奔放,导演仅仅选择了“暧昧”这一含蓄却包含蠢蠢欲动情愫的关系作为叙述重点,表现了男孩们在青春期的不安分与纯情的本质。影片中分镜画面的运用以及无厘头式的搞笑方式,都独到的增添了影片的轻松气氛。

泰国青春电影的青春元素其实是体现在影片的各个方面的,例如多彩活泼的镜头语言,极具青春标志性的道具运用,青春靓丽的演员选择等等,本文也仅是列出了笔者认为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而正是因为这些青春元素的运用,泰国的青春电影在勾起观众向往、怀旧情绪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艺术价值及商业价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泰国电影会凭借青春电影这一优势,逐渐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成为亚洲有别于日本、中国、韩国、伊朗等国家的又一后起之秀。

参考文献:

[1]万传法.《论泰国青春电影的艺术魅力》.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系讲师电影艺术论文

泰国永恒范文第3篇

白庙,世界上最纯洁的寺庙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所以寺庙遍地都是。但有一座遗世而独立,与一般金光闪闪的庙宇不同的庙宇——清莱白庙。整座白庙通体洁白,以银色镜片镶嵌,纯白的屋顶,纯白的墙壁,纯白的基座,镶嵌在墙面的玻璃时不时反射出耀眼的银光,仿佛是一座琼楼玉宇落到凡间,让人瞬间产生敬仰之情。

白庙其实只是俗称,真正的英文名叫WatRongKhun,汉语为龙昆寺、灵光寺或白龙寺。这座惊世骇俗的宗教建筑是始建于1998年的现代建筑,是泰国著名建筑师AjarnChalermchaiKositpipat耗尽毕生心血创造的他人生中最伟大的作品。白庙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泰北小城清莱,越来越多的游客像我这样愿意专程来一睹她的芳姿。

相传,AjarnChalermchaiKositpipat一直对佛教文化痴迷不已,时常流连泰国大小寺庙及宫殿,醉心于佛教壁画的艺术魅力,神游在似真似幻的佛国世界中。终于,佛祖在一个夜晚降临了他的梦境,并指给他一片洁白如雪、银光闪闪、晶莹剔透白色寺庙群。他为这美景所折服,而佛祖对他说:“你的责任就是要建一座洁白的寺庙!”AjarnChalermchaiKositpipat从梦中震惊而醒,立刻执笔将那圣洁的美境绘出——一座“万佛之都”从未曾见过的寺庙:它通体洁白,闪闪银光,檐飞神鸟,顶立神像,神龟墩卧,流云幡衬,错落有致……

白庙,在设计师的眼里,象征着圣洁的天界,游人在白庙里走上一圈,就像是灵魂的一次洗礼,为了能够更加体现出它“善”的一面,设计师精心构建了步入主殿的通道,首先是一座跨越罪恶和诱惑的灵魂之桥,只有心灵纯净、了无牵挂的圣洁之人才可以安然从上面通过。桥下,无数只手伸出地面,不知道他们是来自地狱的召唤,企图将渡桥之人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还是渡桥时没有通过而坠入诱惑的信徒,努力地挣扎着,想要重新回到升入天界的正途。

无数条首尾相接的白龙尾随在护法的身后,将其与主殿串联起来!刚走到这里,就已经不得不佩服艺术家的精巧,因为这些龙的每一片鳞片、每一颗牙齿、每一根须髯嵌满了单独打磨的镜片,仅仅这些就已经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

白庙的大殿内部是一个AjarnChalermchaiKositpipat画作的展厅(这里禁止拍照),他的作品突破了佛教传统的框框,完全是天马行空,将宗教、卡通形象(甚至有多啦A梦)、政治人物,以及现代太空船、911事件等当生的大事,信手拈来,全部融于画中。

白庙的震撼,不身临其境是无法感受的。银白的宗教雕塑如同伸向天空的翅膀,仿佛要驾着白庙腾空而去,开始一场完美的朝圣之旅。仔细看白庙的细节真可以说是精美绝伦,每一笔都是用心之作。泰国最常见的四面佛,在这里被用白色做了耳目一新的诠释。连栏杆柱头都别出心裁,黑色骷髅代表死神,白色庙宇代表生灵,生与死,此岸与彼岸,短暂与永恒,绝望与希望,有限与无限,都是永恒的矛盾,也是生命的轮回。

白庙其实不大,走一圈多半个小时就够了。白庙的建筑让人震撼,但更多的是,这里能让人感觉到宗教的力量。这宗教建筑的震撼与其他寺庙的压抑感截然不同,它让人觉得身心愉悦,冥冥中却又仿佛能够与神佛有着心灵的交汇。

黑屋,地狱还是天堂只在心念之间

结束白庙的参观后又前往黑屋。如果不是为了与白庙相对,这里更准确地说,并没有什么“庙”的概念,当地人更多称之为“黑屋”。正殿是巨大的原木结构屋子,其他的木屋则在其后方周围的林间。每座木屋都是一座艺术品,它们主要由柚木建成,主体为黑色,顶上铺黄瓦。而屋檐屋角装饰都用尖长的弯角作构造,各种古代魔鬼形象的雕刻出现在建筑上。而进入内里,除了一点自然光透进来,就没有什么光源,整个基调都是黑色的。

在这些漆黑的内室里,陈列的都是年已70多岁的ThawanDuchanee费尽毕生精力搜集的各时期的兽骨、屠杀工具、祭祀用品、标本、皮毛……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头完整的大象遗骨、风干的蛇标本、牛头骨……而这其中,有些甚至是几千年前的东西,它们被陈列于各个展室里,并且被设计者用独特的艺术创意变成骨头座椅、皮毛风摆等等。

设计师是否要以此表达死亡呢?我后来听说他的创意实则是要表达天堂,然而这些阴暗恐怖的摆设,无疑让许多人产生的更多是关于地狱的联想。不过,当我在生机勃勃的林间行走,观察整座陈列馆,发现这里其实还有许多展品并非完全充斥着死亡味道——憨厚的木佛像、雪白的瓷观音、莲花佛手、大象神石雕、女神窗雕、厕所里各种夸张的生殖器藏品、石头砌成的图腾、捕猎工具……仿佛穿越过时光,令人联想起人类蛮荒的远古时期那些原始的生活场景和生殖繁衍。与其说这里正在展示枯寂的死,不如说是用死亡证明曾有过的,生生不息,代代延续的生命。

无论是“白庙代表地狱,黑庙代表天堂”,还是“白庙代表天堂,黑庙代表地狱”,这些观点看起来都似是而非,更多的也是仁者见仁。我们不必去与他人,甚至是设计者思想一致。心有所念,即得所想。其实在神秘而美丽的建筑中,不要勉强去获得解释,只要用心去感受它们的美就足够了。

TIPS

白庙

地处清迈与清莱之间的郊区,自由行过去比较折腾,建议在清迈参加“清莱一日游(不含长颈村)”前往,价格800泰铢上下,包含交通、门票、午餐,不仅可以去白庙,还可以去看看金三角(行程中的金三角环游汽艇单独收费,不建议参加),很划算!白庙免费开放,因为通体白色,所以拍照片建议躲开中午阳光直射的时段,最好的拍摄时间是下午4点以后。

黑屋

Moo 13, Tambon Nang Lae, Ban Dhu, Chiang Rai, Thailand.

泰国永恒范文第4篇

淮阴侯韩信有一段时间,穷极无聊,在城下钓鱼。聊以维持生计。

同样在水边的,还有一些前来漂洗的妇女。其中有一个老妇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把自己带来的饭给韩信吃。她在这里漂洗了几十天,就给韩信吃了几十天。

韩信很感激这位老妇人,他说,将来有一天,我一定会报答你的。哪知老妇人听后十分不悦,说,我给你吃饭,是因为你饿得可怜,哪是图你将来报答的!

真正的爱,是生命藏在举手投足之间的一种本能,是水到渠成的一种惯性,正如人的呼吸,在呼与吸之间,只是自然的吐纳,无需考虑,不用思索。

人世间,同样是施爱,风景却各不相同。有人施爱,就像种粮食,还未等种下去,满心里想着的便是秋天的粮仓,而另一类人,认真地把种子撒出去之后,便头也不回绝尘而去。

结果是,第一种人总有歉收的感觉,因为这些人太在意得到的回报。而第二种人,却总在收获惊喜。因为他们本不曾想要得到什么,然而,一低头,一回首,四野里,已尽是绵延的绿色。

环境

楚国人李斯,做泰国丞相之前,在乡郡里当一个小官吏。

他发现,厕所里的老鼠,所食的,尽是些不洁的东西。即便这样,这些老鼠还要鬼鬼祟祟的,见到人和狗之后,要赶紧躲开。然而,粮仓里的老鼠却不这样,吃着吃不尽的储藏的粮食,住在大屋子里,也不会受到人和狗的惊扰。李斯感叹说:一个人贤能,还是不成材,就像这老鼠一样,在于自己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于是,李斯跟荀卿学王之道。学成之后,在泰国寻找到了成就自己的机会。

一个人的眼光,境界,理想,勇气,胆识,智慧,乃至品位,在不同环境中,情形迥异。所以说,人往高处走,所谓的高处,就是能让一个人价值得到最大体现的环境。

身在烂泥地,心也无法自拔,这是坏的环境对人的影响。

好的环境对人的最大改变,是让心骑上了快马。当一个人的内心不可遏阻的时候,所有外在的形式都会随之全速前进。

所以,环境对人的改变,便是对心的改变。改变环境,就是在拯救内心。

报答

晋国有个刺客叫豫让,他侍奉的主人智伯被赵襄子杀了,豫让多次想办法要刺杀赵襄子,替智伯报仇。

有一次,豫让装扮成受刑的人,躲在厕所里,刺杀未遂,被赵襄子抓住。赵襄子叹他是个义士,就把他放了。后来,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形貌声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了。他希望通过整容来刺杀赵襄子,结果刺杀未果,又被赵襄子抓住。

赵襄子不解,问豫让,你在侍奉智伯以前,曾经侍奉过另外两个人,那两个人死了,为什么不替他们报仇,单单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说,那两个人对我,只像对待一般人一样。而智伯,用国士的最高礼节待我。他这样恩遇我,所以,我要替他报仇。

泰国永恒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树木出家;泰国僧侣;森林保护;佛教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B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2-0014-05

目前人类正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就是环境的恶化,由于人类不断地对大自然伤害,大量耗费各种自然资源,使得世界各地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很多人认为环境破坏问题是基于当前西方社会人类中心主义所导致的三个错误的世界观:人类和自然是分离而存在的;人类是自然的主人以及幸福在于物质上;人的幸福往往是根据人们生产和消费多少物品来定义的。基督教的人格论认为,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并通过人统治世界,支配其他造物,使得人们把自然视为一个障碍或实现其自私目标的手段,因而不断地寻找利用它或征服它的方法。[1](P34~36)佛教与之不同,佛教提倡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越与自然疏离越没办法生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所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就证明了这个事实。

近几十年来,受到西方世界的影响,泰国已经日渐变成了一个工业化、城市化、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西化”东方国家。泰国人尽情享用自己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不考虑滥用它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使得如今泰国面临着很大的生态压力,而最大的生态危机症状之一就是对森林的砍伐。

一、森林对人类的价值及人与森林的关系

森林对人类有很大的价值,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经济方面。森林是人类四事(衣服、饮食、住所、医药)的来源,同时也能用它作为生产原料,以获得收入。(2)社会方面。人类的生活方式取决于森林,尤其是生活在森林环境中的人。森林影响经济,经济影响社会,每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分工、文化习俗也都会有所改变。(3)生态系统方面。森林资源为地球上可再生自然资源及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4)心态与心智的成长方面。森林给人带来宁静及幸福的感觉,能使心灵走向寂静的状态。对佛教来说,森林的宁静有助于修行、禅定,培养心灵智慧的成长,以期克服“无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远离自然以及旧的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对森林的看法,从具有合作和帮助情感的 “朋友”慢慢地变成要竞争或敌对的“敌人”, 把自己视为森林的主人,可以随意滥用,同时必须、也有能力征服自然。到现在,当全世界遭到生态危机时,才发现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该问题,而人类需要精神上的东西来解决这种我们认为是道德崩溃危机所导致的自然危机,复兴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文化和生态学思想。为了创建生态与社会之间有更大程度的平衡,在泰国的森林资源保护方面,泰国佛教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泰国佛教对待森林的看法与态度

佛教的起源与森林有密切关系。佛陀诞生、悟道、涅以及修行、说法等活动几乎都发生在森林里。森林是宁静的地方,能使得身心放松,舒畅,没有世间的各种活动的干扰,因此,佛陀劝导僧伽居住在森林。很多捐赠给僧伽的佛教精舍都建在森林里,如迦兰陀竹园(Veluvana)、祈树给孤独园(Jetavana)、Jīvakamphavana园,佛陀访问释迦族时居住的大林精舍(Mahāvana)等,这些精舍名称后附的“vana”就是森林或园林的意思。由此可见,佛教与森林之间的互助关系有着悠久历史,森林对佛教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佛教从来对森林持有乐观的看法,深受佛教文化影响的泰国文化同样对森林持有好感,互相依赖,和谐共存。泰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是以生态为中心,与西方那样以人类为中心来对待自然不同。泰国佛教对待森林的看法与态度有以下几个方面,如:自然与人互为缘起;森林是追求心智成长的最佳环境;森林是人的善友,应以善对待,应该保护;森林种植是一种种福田之道;森林有保护神、树神,是应该尊敬的,详细的内容如下:

(一) 自然与人 “互为缘起”

泰国佛教生态伦理在遵循以生态为中心的前提下,不把自然视为人的附属物,而是把人视为自然的附属,将人视为自然的一个部分。泰国一位高僧佛使比丘(Buddhadasa)曾指出,一切事物都在“互为缘起”(Idappacayatā,Paticca samuppāda)的过程中相互联系着。一切众生都是六道轮回中的患难与共之友。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相连的、互动的、合作的整体,我们不能独立于整个环境而生存。[2](P37)

佛教缘起论讲“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生起变化,都有相对的互存关系或条件。因此,自然与人是互为缘起,不是对立,万事万物皆是朋友,共生、共存、平等,各有其自身的价值。人类侵扰大自然也就是侵扰自己,自然被破坏,人也不能生存。

(二)森林是追求心智成长的最佳环境

泰国佛教把森林看成修炼佛法,获得心灵宁静与喜乐,以及最终达到最高的精神觉悟之境的地方。佛陀把森林赞美为修炼佛法之圣地,建议僧侣们居住在森林里,巴利文《三藏经》里的《牛角林大经》(Mahāgopālaka sutta)记载:

“大目犍连、大迦叶、阿难、阿那律(Anuruddha)、离婆多(Revata)和舍利弗一起论谈,在这风光秀丽的牛角婆罗林中,应该居住怎样的比丘才能使它增添光辉?阿难说多闻多记佛法之比丘;离婆多说乐于隐居森林修禅之比丘;阿那律说具有天眼通,常观世间之比丘;大迦叶说安于居林、化缘乞食、穿着袈裟(旧破衣)、赞扬头陀行之比丘;大目犍连说互相问法之比丘;舍利弗说能降伏其心之比丘,像大王或大臣拥有多姿多彩的服装,可以随心所欲穿着。佛陀肯定了这些说法,也提出一种比丘:坐禅定,挺直身,专心往内,而立志不达漏尽,决不起坐”。[3](P391)

又如佛陀对阿难尊者说:“哦,阿难,当一个比丘加入僧伽时,应该鼓励他修炼佛法,遵守戒律,少言寡语,并且居于静地,如果可能的话,就住在森林里。”[2](P45)

泰国社会历来与森林寺院密切相关,如今仍有许多森林寺院位于泰国各地,最著名的如位于泰国南部猜耶县、佛使比丘所创建的“Wat Suan Mokkhabalārāma”(解脱自在园)。佛使比丘认为人居住在一个自然环境里,就会有很大的幸福感以及安宁感。此外,佛使比丘把“佛法”与“自然”视为同一词语来理解,说自然就是“显现佛法的自然”,拥有令人解脱的能量:

“如果我们居住在离树和石头很近的自然里,我们会发现我们所产生的感觉和思想都来自于普通事物。最初我们会有‘和平与宁静’的感觉,然后或超越这种感觉直至个人的超脱。自然界把我们从日常世界中无处不在的烦恼、焦虑中‘剥离’出来,它所带给我们的深深的宁静感会保护我们的心灵和大脑。事实上,自然教授给我们的东西会让我们超越我们自身的 ‘痛苦’而获得新生。”[2](P33)

佛使比丘把自然和佛法同等的看法,不执着于“经文”,而让自然作为我们心灵和精神的老师,训练我们心智的专注力,也训练我们的道德品质。他提倡聆听“自然的呼唤”,心、身感知自然,是能令人破执入涅之道的。“只有在森林里,树、石头、泥土、沙土、动物、鸟和昆虫们才会教会我们忘我。”[6](P34)居住在森林里能让人明白到“自然法则”的真理,让人感受到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互为缘起。我们在六道轮回患难与共,一起走过生、老、病、死的路途。在这条路上万物不断地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由于“无常”,人生和万物也都是“无我”的,一切生命的存在本来就无实在性。这种观点打破了人自身的优越感和人在自然中的优越性,证明了佛教伦理准则是以生态为中心,而不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应该和自然界协调统一地存在。

佛教追求简朴、简单和知足的生活方式。注重进行自我探究,而不是去追求物质上的获得和荣誉。佛教认为内在的心智的发展远比获取财富和权力重要,心灵宁静和物质俭朴的生活更加有益和更使人有成就感。因此,森林里的寺庙依然以它的“自然性” 和宁静感来吸引很多佛教信徒在森林寺院参禅。对泰国佛教来说,森林的价值不仅有助于僧侣追求精神皈依,为佛教徒禅修提供了最佳境地,而且还显现着佛法,是心智成长的一个好场所,也就是说它对人的身心有着疗养的价值。

(三)森林是人的善友,应以善对待,应加以保护

万物“互为缘起”及“六道众生,患难与共”的观点,使人们的心产生了与自然的共同感及慈悲心。甚至森林对人类有恩泽,是人的善友,必须以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感恩”来对待它。巴利文《三藏经》记载:“人在一棵树下或坐或睡的,不应该砍掉其一节树枝或摘下其树叶,毁坏‘朋友’的人是邪恶的。”[4](P22)我们可以看出,森林在佛教的眼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森林是人的善友,应以善对待,应该保护。

因此,佛在世时规定了几条有关森林保护的戒律,如巴利文版《三藏经》里的记载。(1)《大分别》(Mahāvibhanga),《单堕》(Pācittiya,犯者须当众忏悔)戒律,《植物品》第一条戒律:勿损害植物。“有些比丘自己砍树,或叫别人砍树,受到民众的批评,因树木有生命。所以,佛陀随着民众的决议,规定损死树木(植物)的比丘,是犯单堕戒律的。”[3](P164)(2)《比丘尼分别》(Bhikkhunīvibhanga),《单堕》戒律,《蒜头品》第九条戒律:勿在绿色植物上排放那种东西(拉屎)。“比丘尼在一位婆罗门的水田中排放大便,被婆罗门批评。因此,佛陀规定戒律,在绿色植物上排放,让别人排放大小便或其他污秽东西的比丘尼,是犯单堕戒律的。”[3](P193)(3)《大品》(Mahāvagga),《皮革犍度》里有关允许及禁止比丘使用鞋子,不许比丘使用以糖椰叶或竹叶编织而成的鞋子(因比丘经常邀请施主砍伐幼糖椰和幼竹子)。[3](P235)

此外,戒律还规定允许比丘、比丘尼食用蔬果,但不能损害其树干。在森林建僧舍的比丘,若没有得到批准就不能砍伐树木,即使受批准也不能自己砍伐树木。同时也必须当心不让僧舍倒塌到树上。[5](P462~465)

可见这些戒律的道德准则都建于对森林、树木的“感恩”及“ 慈悲”的基础上,因为森林给予人很多方面的好处,如:作为食物之源、作为生活用品之源、作为避暑避热之地、作为修炼心智成长之圣地等。所以,应该以“慈悲”的态度来对待它,对森林加以保护,不让它受损。

(四)森林种植是一种种福田之道

巴利文版《三藏经》,《相应部》(Samyutta nikaya),《有偈品》(Sagātha vagga)记载:“佛陀向天神回答问题说,‘那些人,建造花园、果园、园林(种植树木以给他人避暑),建桥、水井、凉亭,那些人会得到福报,在白天、夜里每时节皆安乐。那些人遵循佛法,持戒圆满,是走向天堂者。’”[6](P424)“一切佛法中,慈悲为大”,慈悲是佛教中重要的伦理道德。为别人种植树木、园林,给他们提供避暑、放松心情的地方,以“慈悲”之心来关怀别人。佛陀赞成这样的做法,说是一种种福田之道。

近年来,泰国很多保护环境僧侣在促进环保的工作上,将“种福田”与“森林保护”联系起来,把佛教仪式应用于“森林保护”的措施,如:本文将要讨论的“树木出家”仪式,施放树木仪式(改创于施放黄布仪式),在寺院种植树木以种福田等。

(五)森林是有保护神、树神,应该尊敬的

《本生经》(Jātaka)有这样的故事:菩萨上座部佛教在《本生经》指的“菩萨”是佛陀本身在前世修行的,叫作“菩萨”,跟中国佛教的“菩萨”不一样。(笔者)在一片森林里转世为树神。离菩萨安置不远的地方有一棵树,是一位树神所附体的。森林里有狮子和老虎,村民非常惧怕,所以没有人敢去砍伐树木,使得两位树神一直安居于此森林。不久,一位树神不能再忍受狮子和老虎没吃完而剩下来的动物尸体臭味,把这件事情去跟树神“菩萨”商量,以赶走狮子和老虎。菩萨提醒说,“如果把它们赶走,村民一看不见它们的爪印,将回来砍伐树林,包括我们的仙境。我们的神树能保留下来,都是因为它们俩的功劳。”另外一位树神不听菩萨的劝告,以恐怖的形体来威胁狮子和老虎。这两个畜生被吓到而跑走。最后,村民没见到狮子和老虎的爪印,就来砍伐森林里的树木。两位树神也就没有地方居住了。那位吓跑狮子和老虎的树神才知道后悔,也太晚了。[4](P20~21)

又如《佛弟子课诵本》,有一偈佛说:“很多人遭到困难,或皈依山,或皈依森、树,或皈依神庙、或皈依神塔。”[7](P19)虽然佛说这些不是最善的皈依,不如皈依佛、法、僧三宝,但是也没有拒绝神灵的存在。上面所提的佛本生故事也肯定了佛教“树神存在”的思想。

三、树木出家――佛教的森林保护方式

几百年来,佛教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一直是至高无上的,佛教思想已融入到了泰国人的生活当中,成为泰国文化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泰国文化和佛教密切相关,是互为强化的。泰国人将和尚视为解除人们痛苦和烦恼的精神导师,每当遇到困难无法解决,便要向和尚请教。泰国自古具有“没出过家就不算真正的男子汉”之说,年满二十周岁的男子几乎每个都要出家,没有出过家的就会被称为“生人”,即不成熟、不完成的人。

基于这种传统想法,一位泰国“保护森林之僧”,“Pra Manasnatheephitak”把“森林保护”与之结合起来,创造了以佛教生态伦理为中心思想的“树木出家”仪式,以期阻止对森林滥砍滥伐,保护泰国北部的水源林。

出家,泰文为“”(Buat),意思是诸恶莫作。人出家为和尚是为了避免进行诸恶行为,而“树木出家”是为了防止树木被人毁坏。树木出家仪式由泰国佛教仪式及北方当地宗教仪式相结合。泰国宗教是包含了佛教、印度教及当地民间鬼神信仰的一个相互促进的、能动的和有创造性的结合体。

泰国森林主要集中在北部,而北部又是各种少数民族居住之地,有克伦族、拉祜族、阿卡族、苗族等。这些少数民族崇拜大自然,他们认为大自然是生命的起源。同时也具有万物有灵之观念,认为山岳、河流、树木皆有灵、神保护,导致他们的文化思想与祭祀自然鬼神息息相关。久而久之该传统观念使得他们一代又一代人能够与自然平衡共存。如克伦族有关“宽”(人的灵魂)的宗教观念,他们相信“人”是肉体和“宽”(灵魂)的组合体。而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的生命就是人的生命。因此,克伦族家庭一有新生婴儿,父母就将其肚脐线放在竹筒里并缚在一棵树上,表明该孩子的生命已与树木的生命连接起来,若这棵树被毁坏或被砍伐,孩子的“宽”会离肉体而去,导致肚脐线的主人生病,或遭到种种苦难。砍伐该树木的人也会陷入到同样的困境,将会与人吵架,家庭分散。唯一解决方法就是必须提供祭祀品给该树木的主人,在举行“招回宽”仪式时使用。所以克伦族人不会砍伐缚着肚脐线的树木,树木主人也要尽量保护好自己的那棵树。[8](P92)显示出人与树木互相依赖、人与自然平衡共存的传统思想。

树木出家仪式由佛教仪式及泰国北部民间宗教仪式组成。民间宗教原有的自然鬼神信仰,使得泰国人更容易地去接受佛教所肯定的“树神”思想。组织树木出家仪式村民将集体去考察村子周围的树木,找出很有可能被砍伐的“树王”(树形高大、健康、具有繁殖性强的当地树木)。准备供奉山神、森林神的祭祀品,如:熟糯米、熟芭蕉、槟榔、酱叶等。准备出家仪式用品,如:袈裟、法纱、法水钵、金合欢汁及建造树神庙以请树神来守护树木。为树木授皈依当天先从民间宗教仪式开始,将法纱围绕森林或丛树一圈,巫师祭祀树神、森林鬼、山鬼,请求他们保佑森林、树木。若有人来毁坏树木,就请神、鬼惩罚他不得好死。接下来按照泰国北部传统文化,以槟榔、酱叶来祭祀土地娘娘。然后再进行佛教出家仪式:礼拜三宝,请求戒师传授三皈五戒,祈求偈,和尚将袈裟披在树上,念诵祝福吉祥保护经文,最后给已出家的树木洒法水,到此树木出家仪式结束。[9](P103)

在泰国人的心目中,“树木出家”不仅指把袈裟披在一棵树木上,而是树木本来就有灵魂,是神、鬼所附之体。树木被授皈依后就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像一位和尚一样,见到必须礼拜,不许破坏损伤。在盛行佛教、和尚有至高地位的泰国,非法伐木工在砍“僧树”前自然会三思而后行,因损害僧树就犹如损害佛僧、损害佛教,是犯下重孽的行为。

树木出家仪式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这种活动从森林覆盖率较高的泰国北部地区开始,慢慢延伸到泰国其他地区,而且几乎每年几次的组织树木出家种活动,对泰国森林资源的保护起了不少作用。此外,泰国还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同佛教在泰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泰国人经常把树木出家仪式与庆祝国王登基纪念日、国王的生日等联系起来,以期通过这种形式为国王积德,如,1996年为了庆祝国王登基50周年,组织了泰国北部“五千万棵树木出家”;2008年庆祝国王80大寿,组织“结心――给三千莱泰亩,泰国面积单位。1莱=1,600平方米。(笔者)树木授予皈依”等。可以这样说,“树木出家”不仅起到了保护泰国森林资源的作用,而且能够让泰国民众团结一心为我们的后代做出贡献。

从“树木出家”看,佛教在解除森林危机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蕴涵着解决生态危机的几项佛教伦理。

(1)互为缘起:人类与森林的互相依赖。一切众生互为缘起,互相依赖,是不分开的。这就是自然法则。因此,人不能独立生存,不能把自己从森林或自然分开来。在解决森林危机的问题上,必须以综合的眼光看待问题,要知道人类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2)和睦团结:社会成员各有责。泰国佛教组织“树木出家”这样的仪式,由各社会机构社会成员来参与,如:宗教机构、政府机构、商业机构以及百姓,促进泰国社会的团结。因为团结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人类能克服森林危机必须要团结一心。

(3)三利益:明白人生的目的。做人必须考虑三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别人的利益和公共的利益。人生的目标是幸福,可是真正的幸福不是自己得益、他人得益或群众得益,而是三个部分组合而成。明白这一点,人就可以幸福地生活,就可以明白人生的目标。

(4)慈悲为怀:以慈悲之心来对待森林。众生在生死轮回苦海上患难与共,因此应该以慈悲之心来对待我们的“朋友”。众生皆有苦难,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森林着想,也就是慈悲的一种表达方式。

(5)知恩报恩:感恩森林-向森林报恩。森林对人类提供很大的作用,人类必须感恩。“感恩”是最基本的道德,是“好人”的标志。同时也应该向森林报恩,关爱它、保护它、不让它受损。

(6)於食知量(Bhojane-mattannutā):适量使用森林资源。不以贪、嗔、痴之心来耗费森林资源。在泰国佛教眼中,人类食用、使用森林与森林的产物只是为了维系生存,维护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已。如果人能知足、有理智地去使用森林资源,也是一种减除心里贪婪的方式,有助于智慧心灵的成长。

泰国一位高僧及佛学家法藏长老(Phra Prayudh Payutto),在其《泰国人与森林》一书中说,森林危机的解决办法有三个层次:行为、心理、智慧。法律可以控制人的行为,社会习俗可以通过影响人的信念进而改变想法,培养智慧则能彻底地解决问题。虽然“树木出家”只能通过“”来促使人们对森林有责任感,但也已经在泰国人心中奠定了更高一层“智慧级别”的基础。这就是泰国佛教生态伦理对泰国森林资源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1]王云梅.尊重生命,热爱自然――佛教的生态伦理观浅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

[2]安乐哲等.佛教与生态[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泰]Sucheep Punnanuphap.三藏经(民众版)[M] .曼谷:Mahamongkut Rajvidyalaya出版社,2007.

[4][泰]Phra Prayudh Payuto.泰国人与森林 [M].曼谷:泰国石油厅出版,1994.

[5][泰]Phra Mahabundit Punditthasewee.佛教思想与森林保护.佛教与自然从世界危机中恢复 [M] .曼谷:21Century出版社,2010.

[6][泰]Phra Mahadhirapetch Dhiravedhi.佛教与自然危机的解决办法. 佛教与世界危机的解决办法 [M] .曼谷:21Century出版社,2009.

[7][泰]Suddhinand Janthagul.日常课诵翻译巴-泰-英 [M]. 曼谷:Thammasapa出版社,1995.

相关期刊更多

东南亚之窗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历史学会东南亚研究分会

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央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