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评价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应急管理 评价指标 体系建设
1 绪论
政府应急能力一般是指政府日常对突发事件的预防能力和灾害发生时处置灾害的能力。应急能力主要体现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恢复四大环节中的综合处置能力。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非常规性和复杂性,建设先进的管理管理体系,应急管理能力不一定提高[1]。所以,对应急管理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能够查找出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比较完善和需要改进的内容,通过对应急管理能力中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映射出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优势和欠缺之处,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指明方向。同时把应急管理能力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有利于人民政府从宏观上了解当地应急管理工作的发展水平,优化配置资源,为相关部门的监督和问责工作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应急管理机构的合作与对话创造机会,有效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2 指标选取的原则
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设,要具有独立性、客观性、规范性和经济性[2]。
2.1 独立性原则
独立性原则是指同一类别中的各项指标之间应该相对独立,说明不同问题或问题的不同方面,彼此之间不存在交叉重复,但各项指标之间应有一定的关联,都应围绕一个问题或问题的一个方面。综合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在指标选取的时候要尽可能涵盖应急管理能力相关的所有内容组成的6个二级指标。
2.2 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又称真实性,是指体系指标是客观存在的,即指标的选取应当以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能够如实地反映应急管理能力的现状,保证评估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3 规范性原则
在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使用正确的层次结构,不仅可使评价体系清晰明了,易于理解,而且可以规范操作流程,降低评估成本,保障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
2.4 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要求在设置评估指标体系时,要从实际出发,防止事无巨细,指标过于繁杂,评估成本过高。超出现实的承受能力,应该选择最经济的资料来源渠道与成本最低的资料搜集方式,降低评估成本,提高评估效益。
3 国外应急能力评价研究现状
3.1 美国
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与国家应急管理协会于1997年6月共同提出了一套州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系统。
评估系统包括13个应急管理职能,每个应急管理职能各自有其评估指标。其主要应急管理职能为:法律及权责单位、危险识别与风险评估、灾险减缓、资源管理和后勤保障、计划方针、指挥、控制与协调、通讯与预警、执行与程序、应急指挥中心设施、教育训练、演练、评估与改进措施、危机沟通、公众教育和新闻、和资金保障、行政和计划管理。
3.2 日本
日本于2002年在相关研讨会上指出,地方公共团体应客观的评估自己的防灾与危机管理体制,参考其结果,制定方针,进而评估地区的防灾与危机管理对应能力。日本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评估项目主要包括:危机的掌握与评估、灾害情况的假设、减轻灾害情况对策、整顿体制、情报联络体系(组织内与组织外)、器材与储备粮食的管理、活动计划(应变时、善后时、重建时)、居民间的情报流通、教育与训练以及活动水平的维持与提升等。
3.3 加拿大
加政府制定了加拿大应急管理框架。该框架确定了应急管理的四大支柱及其相关内容,即预防和减灾、准备、应对和恢复,在管理能力评价上(以安大略省为例),安大略省2003年的全面应急计划中拟定从预防和减灾、应对、和恢复方面对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估。在减灾阶段进行应急反应能力评价,评价项目包括:社区备灾水平、预警系统的有效性、社区预期伤亡和损失的反应能力;在应对阶段评估灾害对安全、卫生、经济、环境、社会、人道主义、法律和政治产生的影响;在恢复阶段进行损害评估,包括公共评估(对公共财产和基础设施的损害)和个体评估(对个人、家庭、农业和私营部门的影响或损害)[3]。
4 国内应急能力评估研究现状
不同于国外应急管理能力,我国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开始产生关于城市抗灾、承灾能力的综合评价研究。经过数年的摸索,广东模式、上饶模式、泰安模式等代表不同城市发展类型、社会经济结构的城市应急管理指标体系构建已经浮出水面,成为公认的“最佳实践”,扮演着引领政策实验与指导政策学习的重要典范。
4.1 广东模式
广东省将应急管理工作考核指标划分为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参照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制定,分别为应急准备、应急处理、善后处理和社会评价,共四个,考核重点在应急管理的准备和处理,二级指标16个和三级指标42个。
(1)应急准备主要包括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应急预案及演练、应急值守、监测预警、应急保障、宣教培训等。(2)应急处置主要包括响应速度、指挥协调、信息公开、处置效果等。(3)善后处理主要包括调查评估、恢复重建、事后评估等。(4)社会评价主要包括社会公众对应急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改进度评价等。
4.2 上饶模式
上饶市将应急管理工作考核指标划分为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应急值守、应急培训宣传、开拓创新能力四项,二级指标共11项。
(1)基层应急管理标准化建设包括标准化建设的覆盖面、标准化建设的保障、基层示范精品打造、基层应急管理机构建设。(2)应急培训包括应急知识宣传、应急管理培训和应急演练。(3)开拓创新包括总结交流与理论研究、应急体系规划、政府应急平台建设。
4.3 泰安模式
泰安市将应急管理工作考核指标划分为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为值班工作、应急管理和其他,共三项;二级指标共11项。
(1)值班工作包括机构建设、政务值班、硬件设施、预警制度、信息报告。(2)应急管理包括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处置、预案编制演练管理、应急宣教、应急培训和应急平台。(3)其他包括奖励分数和扣减分数。
5 对我国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建设的启示
通过研究国内外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幅员辽阔,各城市所处区位不同,自然环境、灾害因子、诱发因素、灾害处理能力不同等因素,建议应急能力指标评价体系可从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其他重要事项与创新三方面建设,避免指标缺项、冗余等问题。
(1)结果性指标是指突发事件与应急表现。(2)过程性指标包括预防准备、监测预警、处置救援、善后恢复。(3)其他重要事项与创新包括大型活动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钱刚毅,佘廉,纪丰伟.政府的应急执行力研究一个概念性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10,(7):169-170.
英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资源利用评价;二是服务评价;三是市政当局评价。其中前两部分进行年度考核,后一部分每三年考核一次。根据考核结果,地方政府被评为四个星级。资源利用评价主要是对公共财政投入、产出及其管理状况的评价。这部分主要考察投资效益、财政信用、财务管理水平等二级指标。投资效益是绩效评估中非常重要的指标。检验地方政府的投资效益有三种比较方式:一是与同类投资进行比较。同样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如果某个项目的投入明显超出同类项目,则会进行重点审查。二是投入产出的比较,对每个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检验投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三是预算与决算的比较,严格控制超预算项目投资。财政信用主要考察地方政府财政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政府的收支基本平衡,不存在重大信用风险。财务管理主要考察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规范,财务记录是否完整,是否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机制,等等。
由于民众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公共服务的评价成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重点。公共服务评价的特点主要有三点:一是评估内容全面而具体。涵盖了环境服务、住房服务、文化服务、消防服务等政府提供的各类服务。对民众反映强烈的领域,会不断加大评估力度,通过评估督促地方政府提供更加完善、更加优良的公共服务。对公共服务的评价指标不是笼统抽象的,而是将各类服务分解为众多的子项目,对每个子项目进行严格具体的评价。例如,住房服务的具体指标有:房屋的维修是否及时到位,租金回收率、空置率是否正常,为无房户、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房的政策是否执行到位,房屋分配与管理中是否存在种族歧视,等等。具体化的好处是,评估部门易于进行定量分析,而被评估部门能够清楚地了解自身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二是非常重视公民参与和公众的满意度评估。所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都会将公民的参与度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也会逐项进行公众满意度测评。在公共服务项目决策中,要求充分吸纳民意,充分体现民主决策;在项目实施中,要求有民众的广泛参与,重视民主管理和公众的实际获益;在项目评估中,要求把民众的满意度作为十分重要的依据。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三是尽量采用标准化指标。以标准化促进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评价的重要特色。能够标准化评价的领域,一律采用标准化评价指标。例如,地方政府为居民提供基本的体育和图书设施,这些设施必须保证居民走路20分钟内可以到达;体育文化设施内志愿服务的比例要达到要求;学生、成年人每周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达到相关标准,社区应创造便利条件;公共图书馆覆盖的家庭的比例,平均每周的开放时间,每千人拥有的图书量和图书周转量等,都有基本的参数。以标准化倒逼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优质化,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市政当局的评价主要是对政府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切实得到执行。主要考量地方政府是否根据自身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制定凸显优势、具有进取心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计划,一步一步地加以落实;地方规划与国家的整体规划和区域发展计划是否一致,是否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并能够调动各种积极性。二是具有相应的管理能力和协调水平。主要考量政府内部机构设置、人事管理是否规范,领导能力和水平是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同是否充分体现等。三是内部绩效控制机制的建立与运行。主要考量政府内部是否建立了绩效管理与控制机制,这些机制本身是否科学,绩效申诉处理机制是否畅通,绩效改进计划是否得到落实,等等。
英国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由国家审计署具体负责。国家审计署根据法律法规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具体要求,在充分征求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社会团体以及公众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框架结构和基本方案,并及时向地方政府和社会公布。年终考核时,地方政府首先对照评估办法进行自评,然后由审计署组织有关官员、专家等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得出考核结果,并根据考核结果分别授予地方政府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四星级政府的荣誉称号,成绩优秀者给予奖励,欠优秀者拿出整改方案并反馈整改结果。晋升更高星级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很多地方领导为此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体现出少有的工作热忱。晋升成功后,也会在财政拨款、政策扶持等方面得到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中职语文 学业质量评价 评价体系 建构
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业质量评价以传统的评价模式为主,对职业性特征、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的评价涉猎甚少。传统的评价模式不适应中职发展和学生培养的需求,甚至混淆了师生对职业教育本质的认知和视听,造成了学业评价和现实需求失衡的状况。故此,如何建立合理、完善的评价体系成为了中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职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应体现清晰的中职教育特征和现实需求,既包含对学生内化能力、素质、意志品质的评价,又需实现学生专业知识培养与社会实践、职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建立完善的中职语文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水平、能力素质、情感态度、职业素养的生成与发展,全面塑造优秀的中职人才,增强中职教育发展的内蕴和动力,创造中职集约型发展前景。
一、中职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业评价内容偏颇,与中职学生能力本位、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相悖。
2、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者多为语文专任教师,学生、家长、实习单位鲜有机会参与到评价之中。
3、评价功能简单。传统评价只注重评价结果,以结果来认定学生所在的层次和水平。评价者以分数论“英雄”,并简单地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等级,片面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
4、评价观念陈旧。评价者观念落后、陈旧,往往认为学业评价即为考试,评价体系即为单元测试、期中测试、期末考试等的组合。
5、评价方法单一,注重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统一、规范检测,方式、方法简单。
6、评价体系缺失。目前中职语文学业质量评价未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体系,缺乏评价制度、模式、标准等要素的整体建构,致使评价未真正走向实效。
二、“二三四”学业评价质量体系的构建的探索。
(一)“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内涵的阐释。
所谓的“二”是指目前中职学制下的两个阶段。以文秘专业为例,三年的学制中,前两年为校内学习,第三年为校外顶岗实习。目前,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评价内容缺失,集中于校内的学习阶段,忽视了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
“三”是指中职语文学业的三个模块,即理论基础模块、职业素养模块、拓展模块。基础模块是以理论和知识为主的教学内容,旨在奠定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基础和基本的文化素养。职业模块侧重与学生所学专业对接和融合,促进学生专业领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模块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提高学生学科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四”指的是中职学生应具备的四种语文能力。在学校和校外教育中,学生应展现良好的基础水平、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素养品质。
(二)“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功能。
1、诊断。建立学业评价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学生学业完成的程度,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质量。故此,在评价体系的指引下,诊断出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亟需提高和改进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依据。
2、总结。通过全面有效的评价,对学生学业质量和成长状况进行甄别和定位,一方面发挥评价体系的总结功能促进学生成长,提高学业质量。另一方面,适度强调总结,防止片面追求评价结果,压抑和破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形成。在评价中,形成性评价的大于总结性评价的作用,一多元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提高学生的民主性和评价的客观性、公平性,使学生形成评价的主体意识。二是评价指向
当前的学业活动,提高了评价、改进的针对性。三室评价重质轻量,引进课外知识,以高效的机制和模式来实现客观全面的评价。
4、导向。”生本”理念是建构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取向,秉承高度负责、务求实效的理念,以学业建构评价体系为契机,引导教师树立”生本”理念,改进策略和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并且,通过评价体系的指引,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重点以及职业发展的方向,对未来职业生涯有初步的认识和规划。
5、激励。学生是一个多元智能的集合体,也具备异于他人个性特征。这些特征有些被视为长处,有些被视为短处。评价体系尊重学生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潜能,肯定学生的优势和成绩,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劣势和问题。在评价中,充分发挥激励作用,肯定学生学业进展和成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兴趣。
6、约束。 评价体系本身具有内容、制度、标准等的限制和约束,一方面,规范教师的教学和评价行为。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认识学业完成的规范和要求,在评价体系的框架中,实现知识、技能、素养的提升。
(四)“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内容。
“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水平、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素养品质四个方面。学生的基础水平包含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主要以测试的形式来体现学生的学业状况。职业能力包括学生的职业认知、岗位适应力、专业技能等。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内化的素质、精神显现出的成果,以及在工作中个性引领下的独特的实践能力。素质品质是学生的个体具备的职业道德、意志品质等。评价体系的内容丰富、具体,是对学生综合化、多元化的考量,充分展现学生学习、实践过程中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五)“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体系建构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评价体系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评价者以公平公正的态度,避免个人情感介入和主观臆断,使学业评价真实、有效。
2、发展性原则。学生学业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业进步和持续发展,在营造良好的评价氛围的基础上,尊重学生课业学习的努力,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弥补不足。教师和学生深入挖掘的潜能,形成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完善的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全面性原则。评价体系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评价外,还对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岗位适应力等进行检测。此外,在关注校内评价的同时,加强校外评价,完善评价的功能、内容。
4、计划性原则。学业评价体系必须与学情紧密结合,有计划、有次序地开展,并及时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评价方法和策略,完善评价体系。只有加强计划性,才能使评价体系发挥其功能,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评价工作效率。
5、指导性原则。评价体系既是对学生学业情况检测的工具,又是学生如何高质量完成学业的导向。评价在考量学生学业质量的同时,以评价的内容和标准为学生提供了建设性的目标和意见,既能够指导评价者顺利完成评价工作,又能使学生的到清醒的认知,指导学生裨补缺漏、不断进步。同时,也应能够起到指导教师教学、研究活动的作用。
6、回馈性原则。学业评价不光是将评价结果告知学生,而应将其视作为一个学习的过程。传统评价只是将分数告知学生,评价得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习惯以分数来衡量自己的学业水
平,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故此,评价体系必须能够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与专任教师和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学和学习真正走向实效。
(六)“二三四”学业质量评价体系保障机制。
1、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是建构体系和实施评价的保障,要制定完善、合理的评价制度,明确评价标准和要求、评价纪律、工作反思、步骤、策略等内容。
2、建构评价组。评价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建立评价工作组协同完成。在建构评价组时,要包括多元评价主体,明确评价者的分工、职责、任务等。
3、评价主体的素质培养。对评价者进行专门的培训,形成对评价体系、评价工作全面的认识,以便于顺利、有效开展评价工作。
4、运用多元评价方法。
(1)试卷评价法。适用于对学生阶段性和终结性知识和能力的评价。
(2)单项能力测试法。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对学生职业情境中某项专业技能进行单独、细致的检测。
(3)档案袋评价法。以形成性材料为依据,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和评价的方法。
此外,还可以采用表述发、作品展示法、调查法、观察法等。
学业评价体系建构解决了学业质量评价工作与中职教育理念脱节的问题,以明确的指向性满足学生学业需求。“二三四”是一个多元、智能的学业质量评价体系,摆脱了标准化、单一的测试模式,突出了评价的全面性和时效性,为中职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收获成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华.当前中职语文课程学业评价浅析[J].教师,2013(23)
[2]周筠.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学习评价的设想[J].法制与社会.2007(7)
[3]曲海霞. 浅谈中职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的改革[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4)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课件 评价体系模型
引言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各类学校、各类培训的主要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也是提高教学效果、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是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多媒体教学质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笔者通过总结多年的多媒体教学经验,从中探索并提出一种简单易用的多媒体教学的评价体系模型。
1.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是指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方式,通过计算机来综合展示信息的方式。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方式传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可以是完全多媒体教学,也可以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可以是多媒体自学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交流学习等多种方式。
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信息量大,直观、生动。
*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兴奋,提高学习兴趣和自觉性。
*开扩视野,提高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力,激发求知欲。
*可复用,可复制,易传播。
*可因使用者个人的喜好随机把握,可以具有个性特征。
*好的多媒体素材可以复用,可以组件,可以扩展和推广。
2.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多媒体教学的现状
根据各类学校的特点和各类教育培训对象的不同,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有多种方式,有完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课下多媒体自学、网上多媒体学习等方式。多媒体教学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对象也差异很大,有制作精美的完全自动播放课件,有半自动播放课件,也有积件、素材库自动组织的教学内容,更多的是电子教案或电子讲义。
不论多媒体教学课件或素材是由什么软件组织的,只要按教学目标、教学大纲的要求能达到教学目的就是可用的、有效的。但从目前应用的实际状况看,虽然利用多媒体辅助开展教学越来越多,但所使用的课件或信息载体对象质量鱼目混珠,好的课件制作精良、技术先进,符合教学规律,确实起到了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的作用;而不好的信息载体不过是简单的文字罗列、书本再现,充其量是使教师减轻板书、减轻备(背)课负担而已,对学生却造成视觉疲劳、笔记困难等不利影响,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各类学校、各类培训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各有侧重,因此,对多媒体教学产品的制作要求也不尽相同。小学应注重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娱乐性,寓教于乐,给孩子们以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大学应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严肃性,充分地广集素材、旁征博引,进一步诠释所讲授的正题,避免娱乐和渲染,避免喧宾夺主;中学应介于小学和大学之间,有机地将科学严肃和娱乐活泼揉在一起。因此各级学校、各类培训组织在大力推广利用现代技术开展教学的同时,更要加强监管,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评价或评估的质量体系,通过这种体系保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正向性。
2.2存在的问题研究
笔者经过多年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产品制作培训,以及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和参加教学评价等多种教学研究活动,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是创作队伍缺乏,制作人和使用人专业不通,懂制作技术的不懂教学内容,懂专业内容的不懂制作技术,使所开发的多媒体产品不能很精准地表达意图。
这是目前在各类学校教师中普通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影响多媒体教学效果的最主要的原因,尽管各级教学组织和管理机构在不断地加大多媒体开发技术的培训力量,但仍然存在大部分教师不能达到灵活应用多媒体开发软件制作课件的水平。
二是可推广使用的、具体商业价值的教学课件是相当有限的,大部分不适用于学校的各类课堂,而且这类软件缺乏个性,价格较贵。
三是可用素材缺乏,可共享的资料匮乏,造成制作人员浪费大量的时间自己创作,既无效率,又不精良,甚至经不住推敲,同时也造成教师大量的重复劳动。
优秀的资源没有好的平台展示共享,“资源封闭”、“素材利用率低”,这是造成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四是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程度良莠不齐,认识准确的教师能根据所授教学内容,适度地把握主讲、板书等其他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方式的比例,精准组织和掌控多媒体技术,使教学更精彩,真正起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认识有偏差的教师只能简单生硬地将书搬上屏幕,结果适得其反。
五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机构的领导对教师应用多媒体开展教学认识不足,缺乏监管,一概认为用多媒体教学比不用好,甚至在教学检查中将“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项考核指标,用就加分,不用就扣分,不分青红皂白,有时逼得教师不想用也得强用,应付检查,滥竽充数。
六是多媒体教学没有评价标准,或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指标不完善,没有权威性,标准尺度不一致,主观衡量,造成混乱。
多媒体教学实际上是一项综合媒体、平台、教师、教学对象的系统工作,不仅要有先进、科学的技术措施,还要有强有力的管理保障措施。
3.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模型
美国教育家R.W.Tyler和B.S.Bloom提出教育评价指标的获取应以教学总目标为准绳,逐渐分解细化至具体可测量的子目标群,从而获得详细的评价指标。
各类教学单位因教育目标的不同其教学评价指标也不同,笔者提出一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用于评价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模型。
该模型是一个以量化的指标参数状态阵T,设计一个与T有关的适应度函数f,通过测定f的取值范围,来评价一个多媒体教学目标的质量。
设T是一个i×j状态阵,i=1,2,…n,表示n组测评数据,j=1,2,…,r,表示r个评价指标参数。
T=[T1T2…Tr],T (i=1,2,…r)是指标项,各项指标项取值由低0x高。
T :教学目标;T :技术水平;T :构件逻辑;T :制作精度;T :操作性;T :实用性;T :通用性;T :扩展性;T :可维护性。
具体指标度,如下表:
专家组成员和教学对象(学生)代表数,建议n≥50人。
令T =t ,取所有参与测评人员各项指标的平均值,f= a T = a (t )(各项指标的加权和),a 是第j项指标在整个评测指标中的权重系数,表示该项指标的重要比重,取0<a <1, a =1。
为了尽量避免个人感情的成分,在计算f之前时,从各项指标中去掉5%的最高值和最低值,这样使f的取值更客观合理。
令F= a m (m 是各项指标的中值),当f≥F时评价为达标,可以允许用于课堂教学,否则不可用于课堂教学,并根据适应度函数结果,限定改进。
根据所测目标的种类、受众面的不同,f的合理取值范围也应不同,这需要由教学管理机构根据专家经验约定,当所测目标值大于等于标准值时认为多媒体教学质量达标,可以允许使用或推广,否则不允许使用,或限定目标改进,只有从管理上强调标准,加大考核力度,才能逐步规范和完善多媒体教学方式,最终使多媒体教学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正向性目的。
4.结语
这个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模型在本院的高职教学管理中应用了两年,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应用中摸索的经验值,每次应用适当调整权重系数a 的值,评测效果较理想,有效地减少了教学资源的不足和浪费,提高了教师制作多媒体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了教师应用现代教学设备开展教学的能力,达到了应用现代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目的。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可以将这个评价模型拓展到各类教育教学组织机构,可以开发出通用的软件,使评测和扩展更加方便,这是后续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陶书中.多媒体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3.
[2]王佑美,钟志坚.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及其教学效果评价的理论模型、指标体系与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04.
[3]赵惠琳,郭天诗,甘鹏飞.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Aug.2008,Vol8.No8.
[4]杜春盛.现代教育技术[M].天津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网络教育;评价体系
一网络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起到了重要的反馈作用。作为教育评价之父的Tyler对于教育评价,着眼于实施的效果,他用学生的成绩来表示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把教育目标的达成与否作为判定教学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据,这是以Tyler为代表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体现。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玉琨教授则强调教育评价的价值观,认为教育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可行的方法,对教育的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教育评判的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有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上的教育现象也不断涌现,因此,网络教育评价现已成为教育评价中的另一个研究领域,并逐渐受到各方面的重视。所谓网络教育评价,指的是对网络大学或网络中的一些教育或学习现象进行评估,它是网络在教育评价领域内的特殊应用。
二网络教育评价体系的分析
维基百科认为,网络课程也称在线课程,是指通过在线学习的课程,是现时学习的新趋势。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平台开设不同的网络课程,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并进行课程学习。网络资源既是一种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应用,也是一种以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创新。面对众多的网络课程,学生进行相关学习后效果的评价也日渐受到关注。一个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目标、指标、评价对象、评价人员和评价方法。这些方面在整个评价系统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对于网络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也可以借鉴以上的五点对其进行分析。
三网络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面对已经到来的信息化时代,面对不断完善的网络课程,目前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对网络教育的评价主要体现在网络教学与网络课程评价两个方面。当前,网络课程的学习者数量呈显著性的增长,那么其评价则显得愈来愈重要。与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相比,网络教育评价可谓称得上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虽然评价体系有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评价对象不明确,目的不清楚。这主要体现在张冠李戴的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评价中。一些对网络教学的评价标准却用来衡量网络课程。网络教学是网络课程下的一个体现,除此之外,网络课程还包括了课程的技术水平、网络的互动性等方面。其次,网络教育评价人员专家化。不可否认的是,依托网络的教育评价相对来说比较复杂,需要工程技术和教育技术方面的专家。但是,这并不等同于来自那些接受网络教育实践的学生的评价就可以忽略。他们的许多反馈信息对于网络教育课程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最后,网络教育评价的范围过于泛化,想面面俱到地进行评论,实地个案研究较少。对于这些范围,我们应该分清楚哪些是重点,将其进行重点评价。同时,评价的结果缺乏针对性,不能起到改进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作用。
四完善网络教育评价体系的策略
第一,提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在对网络教育评价进行修改和制定时,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教育评价的经验。当前的传统教育评价基本上采用总结性评价,但是对于网络教育而言,仅以学期结束时的一次考试作为评价结论是不够的,因为网络教育相比课堂教学来说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应该以长期的形成性评价为主,并结合总结性评价。在形成性评价过程中,不断地给被评价者以指导,从而帮助他们达到目标。这样的评价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和时间,而且还要持续地跟踪观察来收集、统计相关信息,然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痕迹来观察学习者的学习动态,对其进行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对信息教育要求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相关研究者应努力提升各方面的数据挖掘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引进新的技术手段,做到评价的合理性。第二,充分考虑多方评价人员,重视学习者的评价。互联网的用户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其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同时,网络课程的学习者不仅有学生,还有教师和管理者等。充分考虑多方的评价人员并不意味着削弱专家的评价意见,有关专家的评价是主要的,应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去考虑教师、学习者和管理者的想法,做到权重的侧重和平衡。学习者作为网络课程的主要实践者,经历了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对教师的教学、虚拟课堂的互动、问题的及时反馈情况等最了解不过了。因此,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对于网络课程的完善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对评价对象进行多维度的评价,提高评价说服力。传统教学评价的参照标准比较单一,往往只依据学生考试的分数高低、操作方面的熟练程度,却忽视了不同学生的情感和学习风格,这样,无形之中就等于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网络教育现象的出现则弥补了传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评价的缺失,为其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网络教育评价中,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发展,科学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从知识、能力、品质、态度等多项指标去评估每一名学生。信息化时代的网络课程学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网络教育评价可以根据学习者实际学习的情况收集各阶段的信息,从而达到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诊断性评价的统一结合,它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可以突破传统教育评价领域的局限,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慧.Web2.0及其典型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陈玉琨.关于中国高等教育评价本质问题的探讨[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1(8)
[3]任儆,张秀梅.对网络远程教育评价体系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2(8)
[4]胡苏皓.适用于远程教育评价的三种评价方法[J].中国远程教育,2008(2)
[5]李葆萍.网络教育评价系统及其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1(9)
[6]黄晨,聂竹明.Web2.0时代完善网络教育评价的思考——来自“豆瓣网”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