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色的脚印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语文素养 学练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115-02
有一次,精河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们来大河沿子镇拜尔盖斯小学检查指导教学工作。他们深入到每个班级进行听课,更好地了解课堂上师生活动的情况。在评课中听课者既肯定了课堂上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又提出了今后课堂改革的希望。会上闫全生主任语重心长地说:“作为一名教师要平心静气地做教学,每节课都要尊重课堂。”我把这句话铭记在心头。于是我根据自身情况及班级学生的特点,行走在尊重课堂的路上。
一、不断学习、提升自己
我虽然执教多年,但还存在着不足。如何更好地尊重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课堂。是我不断学习的动力。我抽出时间认真地学习并领会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及精河县教育局的《课堂教学改革指南》,受益匪浅。这两种资料明确地引导教师怎样教好语文;怎样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力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向“启发”诱导转变;教学目标向知识、能力、品格转变。我个人认为课程标准和课堂指南,不但指出了教育教学的方向,而且也能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我对这些资料爱不释手。
我自费订阅了《读写算》《教师博览》《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从中汲取营养。利用晚上或节假日的时间走进有关教育博客网,徜徉其中。有时也敲动着键盘,表述自己对“尊重课堂”粗浅的看法,得到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我的内心感到充实与快乐。
二、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时认真研读教材,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本册教材相关的课文内容为学生推荐了十六本课外读物。如《神奇的符号》《城南旧事》《细菌世界历险记》《哈姆雷特》等书。每一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爱去阅读其中的书。有的同学到学校图书室借书阅读,有电脑的同学在网上阅读等。班上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的大量阅读为语文的学习撑起了一片蓝天。
三、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在每篇课文授课前,我都让学生认真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全面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先让学生自学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及写作方法、好词好句的用法等。如课文中的时代背景等知识,学生自己去查资料。有的同学利用工具书去查找;班上有的同学利用家中电脑上网去收集资料等。每次在上新课之前,我都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的预习情况及时进行检查指导。对班上的学困生采取开“小灶”的方法,让他们不但能在课堂上踊跃地发言,而且也能自信地学习语文,与其他同学一起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有效地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为能成功地上一堂高效课做了一个好的铺垫,而且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课堂体现学生的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不应以教师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也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思考,每个人也要有独自的感悟。我教学《开国大典》这一课时,学生自己汇报时代背景,有的同学给予补充。当老师要求从深受感动的句子中谈一谈自己的体会时,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到黑板前向大家汇报自27“成果”。许多同学把自己感悟到的词语或句子写到黑板上:人民群众心情――兴奋、激动;人民群众对――崇敬;对人民群众―心心相连;阅兵式――气势宏伟、声势浩大;大典会场――庄严、隆重……整个课堂学生是主人,教师只是起到点拨、引导、解惑的作用。
五、关注学生的差异,设计不同的作业
我所教的班级学生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异。为了让我的每一名学生在学习上不掉队,能共同进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针对学生的特点去设计不同的作业。既要让少数后进生“吃了”,还要让大多数的学生“吃好”,又要让少数优等生“吃饱”。在教学《金色的脚印》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讲述了老狐狸想给被抓的小狐狸喂奶,为了救小狐狸在正太郎家里地板下做窝,和正太郎的关系日益亲近,并救了正太郎,最终小狐狸被放回山林的故事。教师不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还及时地设计了不同的作业:其一,说说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它们和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二,你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其三,小练笔一狐狸回到密林后,又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在设计不同的作业时既要有基础题,又要有发展题,还要有提高题,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知识水平学生学习的要求,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要求,为所有的学生发展提供了帮助,也提供了较大选择的空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六、做到学练结合,提升语文素养
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一直一致地反映山村教师数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颂扬其“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尚情操,倡导勤奋坚韧奉献的主流社会价值。无论是本地的教师还是外来的支教者,都苦行僧式地全身心付出,包括物质、精神和情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本地老师解决不了教师身份,兑现不了劳动所得,提供不了教学资源,但他们却始终辛勤地耕耘在三尺讲台上。他们有自己的老母亲需要照看,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经营,却为了山村教育放弃人伦之乐。《大山深处的保尔》根据甘肃庆阳模范教师张学成身残志坚、植根讲台的真实事迹改编。师范毕业的张老师,执教第一天因救悬在崖上的学生憨娃而不幸落入山谷,双腿残疾。年轻有为的韶华、蓄势待发的才能在一瞬间几乎被泯灭,在医院时特写镜头记录下了他的伤心落泪,回家后他歇斯底里地发泄。这样的“前史”,注定了张老师的执教之路要比常人艰辛得多。《庄子•德充符》里通过兀者王贻、叔山无趾、申徒嘉等身残而德全的人,说明形骸并不重要,而品德才重要。此处遗形骸而取德,以张老师身残志坚的形象凸显出其师德高尚。《麦积山的呼唤》中老校长的地方普通话和对飞机仅有的认识遭遇着学生们的挑战和怀疑,但他甘愿拿出自己的养老钱为学校办事。《美丽的大脚》中张美丽念不对“千里迢迢”,说“夏老师念啥,我们就念啥”,体现出专业的滞后性,但她却无意识地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敦促孩子们求学上进。在这些影片中,西部教师凭着自己对事业的执著感动了家长们,甚至更多地扮演着父母的角色,试图用情感去弥补学生在教育硬件资源配置上的不足[1],坚持着乡村教育,他们以不完整的躯体、不够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不够完善的知识体系书写了光彩的教师人生,充分体现出他们那高尚的师德。不过还应进一步努力之处在于,这类题材影片需要根据当前观众新的期待视野和主旋律的新发展而进行适度调试,从想象力的高度达到今天观众所接受的新的艺术真实水准。[2]
戴锦华教授认为:“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在世界艺术影坛上,伊朗电影以其体制内、低成本的温情故事取代了九十年代初精美的中国历史寓言叙述,成就了别样的第三世界电影景观。因此,世界门槛上的中国艺术电影,便继豪华冷艳的画屏式人生展现转而盈溢起苦涩柔情”。[3]而在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讴歌平凡生活中的温存真情成为其艺术追求中的一个崭新亮点。《上学路上》以一种充满温情的目光关注一个普通儿童以一种率真的方法实现自己上学梦想的全过程。宁夏同心县13岁的王燕因为妈妈的一句话“想上学就自己想办法”,开始了卖鸡蛋———卖钢笔———卖小羊———卖枸杞的生意旅程,目标就是挣够下学期自己那24.8元钱的学费。面对这个看似苦难的行程,编导真正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并尽可能地靠近他们的思维与行为习惯,从儿童的视点出发表现生活,展现他们在艰难生活中的柔情。[4]王燕劝说同龄的好朋友三花不要早早嫁人,用背素数表的方法激发她上学的信心;三花出嫁时,王燕一路狂奔,就是为了送给她一支笔,留作她对少女生活和学校生活的纪念。王燕用糖豆激励弟弟们帮她养羊,她馋得舔了一口,却不舍得吃完;当糖豆越来越少时,王燕将其切开省着喂弟弟们吃。在窘迫的生活中,小王燕依旧以那如潺潺流水般的友情和亲情,滋润着身边的同学和亲人。《背起爸爸上学》同样展示实现梦想过程中的苦涩温情,甘肃庆阳石娃考上省城的师范学校,可瘫痪的爸爸却面临无人照料的境遇。爸爸曾投井自绝被石娃救起;爸爸想当五保户,由村里轮流照顾,而五保户的条件是无子无女。石娃最终背起爸爸上学,他要实现自己的上学梦想,但也要承担照顾爸爸的责任,给予爸爸温暖。编剧王浙滨写到:“我想写苦难对人的磨炼。苦难和贫穷不是耻辱,关键是如何面对;我想写人在逆境中的自强;我想写生命的转换,父子的亲情。”[5]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西部少年特殊的生存智慧和穿越苦难的童真温情,接触到了可爱而非可怜的西部学子,体味到了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久违的阳光灿烂,并为之肃然起敬。
叙事结构的多项选择
较之于以往的西部教育题材电影,新世纪西部教育题材电影在叙事结构选择方面也由单一走向多元,不仅采用强化冲突的顺序式结构,还采用时空交错的复线式结构,因而在摇曳多姿中,令人顾盼生情。
(一)强化冲突的顺序结构
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的大部分作品,以教师的教学生涯或学生的求学经历为主线,顺时地组织主人公在遇到种种困难时冲突激烈的情节。这种以“开端、发展、、结局”为结构形式的影片,不仅能够因让观众沉浸在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剧情中,与剧中人同呼吸、共命运,还如同为观众奉上的糖葫芦,甜脆可口。以《大山深处的保尔》为例,张学成老师执教第一天,就因为援救掉落在悬崖边的憨娃而双腿残疾。在这样一个巨大冲突之后,接二连三的戏剧冲突顺序展开:双腿残疾后,他依然坚持去教书,于是,行走在去学校的六七十里山路上,他拄着双拐走山路从山间滚了下来;因为自己的残疾,他不敢接受寡妇白富秀的爱情,最后在村长的撮合下,两个苦难的人走到了一起;二蛋爹不能够正确教育孩子,也不让二蛋上学,他想尽一切办法劝服二蛋爹让孩子上学、正确教育孩子;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他坚持在炕上教学……由此,一位典型的扎根乡村教育的模范教师形象跃然纸上。同样在以贵州“跪教”36年的残疾教师陆永康为原型创作的《水凤凰》,也采用了这种强化冲突的顺序结构方式,跪行山路———用父亲的寿材修缮桌椅———在偏远地区和雨中多次劝学———与女护士结秦晋之好(打破族内通婚的规矩)———得到表彰和腿部治疗,每一组情节都安排了来自自然环境的、伦理族规的阻碍,凸显主人公的艰辛,张扬好人好报的普适价值。
(二)时空交错的复线结构
新世纪西部教育题材电影,还展开了时空交错式复线结构的探索。较之于顺序式结构,时空交错的复线结构避免了顺序结构的单调乏味,故事情节在诸多线索中交错发展,在纵横开阖之中凸显艺术张力。时空交错式结构的影片在叙事中显示出较大的灵活性,同时又增加了影片表现生活的容量,在现代电影的创作中成为一种具有很好艺术效果的结构样式。[6]。如《血脉》打破了教育题材传统顺序式的叙事结构,首先在故事中为我们展开了三条同时行进的线索:一、北京记者要在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到的会师地会宁进行采访,被安排在了会宁一个村的小学校里住宿,除要完成采访任务外,她还要完成曾经在会宁驻扎过的姥姥的心愿———向会宁乡亲归还被子。二、城里来的龙文波被爸爸送回会宁老家的小学学习,以期受到苦难教育、锻炼心智。三、村里妞妞的自立勤奋、体恤母亲的学习生活经历。三条线索,在一个山村小学交汇,极大地丰富了影片的叙事视角:妞妞的生活学习经历是由记者在龙文波的作文里发现的,龙文波的进步是在妞妞的眼中看到的,而记者的寻人活动则是在姥姥的回忆里完成的。这种交错的视角避免了全能全知式的第三者目光,提供了一种互文的丰富性。同时作品通过外来观察者(记者)、外来体验者(龙文波)、本地学生(妞妞)三个不同视点,展示了会宁教育的现状。姥姥的回忆把观众带到了20世纪20年代,会师时的军民鱼水之情,被姥姥天天织纳的鞋垫和被子深深包裹,成为记者采访寻人的内驱力。与此同时,会师的不惧艰难险阻,在今天的会宁教育中被传承为“苦教”、“苦学”、“苦供”的三苦精神。红色历史和当代教育的结合,使得会宁教育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三条线索在空间中交汇、今昔传承紧密相连,犹如为观众奉上的大麻花,口口酥脆,笔笔生花。《麦积山的呼唤》结尾处秦聪聪问大家:“高老师回不回来,你们清楚”,这一开放式的结尾,既避免了用道德方式和学生苦情“绑架”支教者继续在山村支教的尴尬,又将支教者教学时间不稳定的现状巧妙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结尾,令我们对支教者高老师的何去何从拥有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影像画面的西部气质营构
由于西部教育题材电影的创作者注重以当代意识关照西部教育的历史和现实,故而在摄影、构图、色彩等艺术表现手段的创新上都有其独具特色的审美追求。[9]新世纪西部教育题材电影充分发挥环境造型的隐喻作用,并以纪实风格营构影像画面中的西部气质。
首先,充分发挥环境造型的隐喻作用。西部的自然地貌丰富多样,多以大山、大河,高原丘陵为主,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些影片中的自然景物已不再是单纯叙述情节、塑造人物的背景,而成为具有独立存在价值和深厚审美意蕴的银幕形象……这些自然景物的造型和影片所要阐释的思想内容,同创作者的哲理追求与情感态度都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它们大多与情节、人物形象有机地融为一体,呈现出整体统一的和谐。[7]《背起爸爸上学》中七岁的石娃每天要趟过半腿高的马莲河才能到达学校。影片中出现了多次的马莲河记录下了石娃成长中的困惑与收获。开学第一天父亲目送石娃过河,清晨的马莲河在朝阳中熠熠闪光,金黄色的影调让河水和黄土地浑然一体。然而一日下暴雨,河水猛涨,蓝紫色的影调下马莲河气势汹汹,石娃披着一大块塑料片挡雨,而撑着七色彩虹伞走在河中心的红衣女生却突然消失……马莲河水上漂起的书包、翻滚在河面的彩虹伞、随波翻腾的红衣服等三个空镜头剪辑在一起,强化着滚滚雷声下剧情的悲剧色彩。目睹了这一切的石娃惧怕河水,逃课三天。生气的父亲第二天把石娃送到马莲河口,阳光下的河水折射出凌厉的光芒,令人炫目,前景中的石娃大吼一声以突破红衣女生溺水的心理阴影,奔向河面。远景中石娃怯生生地站在河中央,大面积的河水和弱小的身体形成强烈的对比,那是深深的恐惧束缚住了孩子的脚步。父亲心疼地背起孩子趟河,在面向朝阳的马莲河远景镜头中渐渐走出画面,生生不息的马莲河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父亲的教导“马莲河有涨有落,但学得天天上”,质朴无华,却成为石娃坚韧坦然面对困难的精神动力。马莲河水最后一次出现,承载起石娃成长后的坚实脚步。考上师范的石娃决定背起瘫痪的爸爸去省城读书,在整个村庄尚未苏醒的清晨,一个移动镜头从泥泞的河滩脚印缓缓地捕捉到了河畔的父子。石娃背起爸爸坚定地走向金色的马莲河,渐行渐远的拉镜头将逆光拍摄的父子背影越化越小,定格的背影消散在马莲河滚滚前行的历史感中,并叠化为一个俯拍的流淌在群山中的马莲河的全景。马莲河几次出现时有涨有落,有阳光和暖,有雷雨肆虐,但每一个镜头中缓缓流淌的执著,都雕刻着西部学生面对困境的坚韧;马莲河的几次出现隐喻着西部学子求学的道路和人生之路的艰辛,衍生了与自然生命、天地宇宙之间割舍不断的情意,张扬着生生不息、坚韧勇敢、顽强奋进的生命气概。在这里,客观物象与主观情调、天地河流与人类生命之间相互吞吐、相互依存的关系,使马莲河水有了人的气息、情感和精神,使环境空间在表层情节的叙事中拥有了深刻的象征内涵,使人能够在对作品的理性思考中获得关于生命整体意义的把握。[7]
其次,以纪实风格显现真朴美。从《一个都不能少》所采用的群众演员当道的纪实性拍摄手法开始,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学生演员的选择走上了非职业化道路,以展现西部教育的原生态真实。《美丽的大脚》延续这一特点,使用宁夏学生杨佳和本色出演王大河,让西部学生的镜头形象真实而具象。巴赞的纪实美学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长镜头”,不切割完整的时间和空间,尊重感性的真实空间和时间。在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长镜头舒缓展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马莲河蜿蜒前行,采摘枸杞的山路“道阻且长”、庞大坚定的黄土坡寸草不生。这种保持生活“透明度”和“多义性”的长镜头,成就着一种以自然力量为主的西部纪实画面风格。新世纪西部教育题材电影还采用切合当地实际、符合当时情境的灰暗影调和逆光镜头展现出人物的挣扎心理。在西部教育题材电影的故事中,面对自然困境和家庭窘境,老师、学生、家长都在挣扎中处理生计和教育的矛盾,因此整体的影调偏暗以暗合叙事的整体风格。用杨亚洲的话说:“因为在西部那个地方,影调不可能调出其他的颜色。”[8]《背起爸爸上学》中,爸爸转动铜勺的镜头是逆光拍摄的,此时爸爸和姐姐坐在炕上、背对着窗户,木头窗框里泄入的光线把他们雕刻成两个剪影,这样的布光极为符合情节:父亲极不情愿地使用转铜勺的方法来确定哪个孩子能上学,但手心手背都是肉,他只能以黑暗来掩饰为父的无能;姐姐没有得到铜勺的青睐,她在黑暗中独自难过;弟弟则坐在面向光线的一面,得胜的他激动得跳了起来,光线下他面庞的绒毛都根根可见、笑容灿烂。《水凤凰》中卢老师家访水秀、劝其上学的情节设置在一个多云阴暗的傍晚,远景中阴云压顶的天空占据了画面的四分之三,残疾的卢老师跪着行走在泥泞的山间,这就使大面积的灰暗天空和弱小的身体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自然中的阴云密布和水秀父亲的辍学决定相印而生。最终一场疯狂的暴雨肆虐而下,卢老师跪在水秀家的院子里朗读《卖火柴的小姑娘》,任雨水狂泻、湿透衣裳;水秀感动地打开窗户,一起朗读;水秀爸因内疚而热泪盈眶。西部的教育就在这样与环境相符的灰暗影调中奋力挣扎,默默生长。
民俗叙事的丰富表现力
“在西部电影所展示的民俗仪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对祖先的尊敬、对行业的敬畏、游戏中的狂热欢快、人际间的仁义和谐、技艺上的专诚投入……”[6]就影片的观赏价值而言,民俗奇观的确是西部教育题材电影的一个商业卖点,但这些影片中诸多民俗事项的采用,因其对地方色彩的凸显、环境氛围的营造和人物情调的营构而升格为审美创造的中心,有效地丰富了影片的视听感觉,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物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得以升华。
(一)以食为天民俗事项的效能
因为西部自然条件的贫瘠和生活条件的艰苦,西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以食为天,西部子民们在不同的饮食民俗事项中形成自己的人际关系,进行着与不同人的情感沟通。在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这些来自民间的舌尖上的美味既有独立的表意功能,又参与叙事,在成为西部教育困苦背景之色的同时,在剧情设置和人物形象塑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陇东的困难家庭里,常常通过旋转舀水舀饭的铜勺来决定一个孩子能否上学。在《背起爸爸上学》中,勺把停留在石娃一面,从此戏剧化地剥夺了姐姐上中学的权利,并赋予了石娃上小学的幸运。在贫苦人家,勺把象征着吃饭的权利,一碗饭的多少由掌勺者决定,一家人的生计也由掌勺者决定。掌勺者成为一家人物质生活的支撑者和精神支柱。对于铜勺的尊敬,反衬出家庭生计的困顿,进一步凸显上学的艰难。在会宁,适龄儿童如果吃出莜面饺子中的豆子就意味着无缘上学。而《血脉》中,妞妞妈为了让孩子上学,根本没有包入一颗豆子,梦想上学的妞妞战战兢兢吃完五个饺子后,开心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背后是妈妈坚持“苦供”的辛劳。“转铜勺”、“吃莜面饺子”的民俗丰富了西部教育题材的叙事情节,使得能不能上学的理性判断,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深爱,转化为直观的生动形象,令人潸然泪下。在西部教育题材电影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地方食品,它们成为西部人情感沟通和人物情调设置的重要道具。《血脉》里城里娃受不了学校一日三餐的“羊”、“鱼”、“蛋”,即顿顿吃洋芋蛋这样简陋的食物,校长为他单做了一碗浆水面。浆水是通过野菜发酵后制作成的,以此延长蔬菜的保存时间,配在面条里吃,既有酸汤的味道又能省菜,是西北农村常见的食物。而在会宁的山村小学里,中午能吃上一碗浆水面也成为一种奢望。城里娃龙文波受到穷孩子们坚持梦想、刻苦学习事迹的感召,主动提出不用校长的特殊招待,要和其他的孩子一样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浆水面一样成为待客名片的食物还有《爱在塬上的日子》里款待女大学生的臊子面,《麦积山的呼唤》里款待天津支教老师的天水呱呱。这些当地人最喜爱的民间食品看似简单,却是他们表达对教师和客人尊敬的极好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