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空间搞笑日志

空间搞笑日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空间搞笑日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空间搞笑日志

空间搞笑日志范文第1篇

不知道这些天怎么了,过的很郁闷。莫名其妙。大雪把城市都覆盖了,日志被灰尘给玷污了。郁闷着,来刷新一下日志,我想这是个大胆的决定吧,文章只留下自己的笔迹。大概是被语文老师给渲染了。自己的东西,才是有意义的。吴老师的那几封信不舍得摸掉,毕竟留下的感情太深太深,留在了705班的灵魂中。

天上的鹅毛大雪把我的思念带到了MISSWU那她,还好吗!

不知怎的,似乎对vivian空间里的歌产生了依赖。打开她的空间听歌,日志写的才有灵感。喜欢上了这首歌,脑子里只有它了。沙哑的声音沁透我整个身子,不知不觉,想到了小戎。他很棒,虽然有时总是张牙舞爪的摆弄自己似好非好的舞蹈。很搞笑。总是怀恋他在合唱比赛中,唱HANDINHAND,很激情,很澎湃。小戎的完美结尾,画上了句号。那声音,怎么说?至少比JAY要强,至少在我心中,他,很棒

2008年了,还怀念着07,就来了。来得那样匆忙,让我都没时间来品味在5班的感受。五班,有激动,有低谷,有惆怅,也有欢语。很难说。有Vivian的鼓励,有小戎的的舞蹈,有足球场上的欢笑,还有羽毛球上的英姿。虽然球踢的没宏昊好,也没梓宜打的好,至少我参与了。临近期末,时间很紧了,5班依然还有欢声笑语,雪仗上的尖叫,考场上的唉声,还有但我知道5班,很棒自从第一上英语报,心中很自豪,毕竟,我是班上第一个。全国各地的小朋友都加我,但其中,有那么一两个,是熟的,虽然人在他乡Cherry,永远メ被守护,ま夏雪!!!,他们都是朋友,虽然素不相识,至少我们很投机,聊的来。有时写写信,也是不错的交往之道。他们很可爱,很聪明,很活泼。遇上他们只是因为有缘

写完了,留下的,依然是怀念!

空间搞笑日志范文第2篇

前两天孩子学校需要看一个直播视频,而那个直播视频的前提就是必须呆在微博上看,无奈之下,只好把微博重新下载下来,然后再次登录上去,看完直播以后也没有来自卸载,心想着反正手机也不怎么卡,就让他留着吧!

闲来无事的时候打开微博,发现自己转发微博的那段时间都是在大学期间,并且里面转发的好多图片和视频都是关于两部电视剧里面的,那就是士兵突击和我的团长,我的团,记得那个时候自己迷这两部电视剧迷的不要不要的,那种刻到骨子里的爱,怎么能用言语来形容出来呢?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所有的QQ空间,QQ说说日志,微博转发的内容都是跟这两部电视剧或者这两部电视剧里面的演员有关。只是后来不玩微博了,QQ也摔着微信的到来,渐渐的就被遗忘了,再加上后来的时间忙,也没有顾上顾得上,安安静静的看两部电视剧,所以就把这些曾经的爱抛在了脑后。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我不再喜欢他了,因为不再专注着他们的视频看,也不再专门搜寻他们的图片什么的,总之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去了。

直到今天下午,我再一次打开微博,再一次打开自己曾经转发的那些视频的时候,我发现心中的感觉跟之前并没有什么两样,还是会看到激动的地方,热泪盈眶,还是会看到搞笑地方捧腹大笑。

那一刻我才明白,原来我对他们不是不爱,只是把这种爱尘封在内心深处了。

这一刻我也特别的理解,好多人忘不了自己的初恋,无论多久以后,见了面,还是会脸红心跳。也许你会以为自己不爱,你还以为在时间的流逝中,他们渐渐地遗忘了。可是当有一天再次见面的时候,你会发现曾经那些美好的回忆,都还一个又一个的浮上心头。而你心中的感觉依然在,对他们的爱一点也没变。

空间搞笑日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写作方式;文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3012805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给传统的写作模式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在当代大学生身上体现得非常鲜明。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写作方式的改变及其影响情况如何?2011年3月至5月,笔者所在的课题小组以重庆邮电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为对象,考察和分析了当代大学生运用新媒体写作的目的、常用的写作工具和文体、传统文学样式与写作能力提高的关系、新媒体对写作教学和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等方面内容。

一、大学生新媒体写作的特点分析

马克・波斯特指出:“电子媒介也在促成一种同样深刻的文化身份的转型”;“要想获得广泛的感召力,因特网必须做到不仅仅有效、有用和有娱乐性,它还必须以一种令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示自己”;“信息方式促成了语言的彻底重构,这种重构把主体构建在理性自律个体的模式之外”[1]。在这次调查中,调查小组以新媒体对大学生的信息组织和传播方式的重构为主题,共向不同年龄、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以随机的方式发放了调查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9.7%。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后,当代大学生的写作与新媒体的关系清晰地显示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新媒体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写作方式

调查显示,61%的大学生运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写作的目的是记录思想情感,以交流和沟通为目的的占22%,居第二位,休闲娱乐以18%的选择率排名第三,而以提高写作技巧为目的的仅有2%。这些数据能够清晰地反映当代大学生写作已经不仅仅是以学习和创作为目的,他们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将写作即时化、便捷化、娱乐化,进而成为自己的人生形式。

(二)文体选择多样化,散文备受青睐

由于选择作为调查对象的大学生以大学本科生为主,他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知识、打好基础,应用文就成为他们最常用又最熟悉的文体,而小说和诗歌写作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文学写作的浓厚兴趣。小说因其通俗的故事叙述形式受到了同学们的喜爱。对一部分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大学生而言,诗歌这一高雅的写作形式也并非“无人问津”,许多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同学都积极尝试着用诗歌的形式表达更为丰富的思想情感。在我们的电话回访调查中,一位吴姓同学说,他非常喜爱诗歌,早在高中时期就开始了诗歌创作,在没有接触互联网之前,他将自己的诗作抄写在专门的本子上,虽然也有投稿,但一直没有机会发表。在大学购买了电脑后,为了在网络上广泛投稿,他将几本诗集都制成了电子文档,并且在博客和个人主页上。他告诉调查小组,虽然这些诗歌没有机会正式发表,但是通过网络,他拥有了不少读者,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收到读者的意见,与他们密切交流和探讨诗歌写作方法,这使得他的诗歌创作热情越来越高。吴姓同学的经历很好地反映了传统诗歌和新媒体的结合,也体现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对于诗歌的喜爱。

很明显,虽然大学生对各类文体的喜好都比较均等,议论文、小说和其他文体的选择率都在20%左右,但散文却以38%的选择率位居第一。无论是运用新媒体工具还是传统工具写作,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用纸笔记录下来,散文都是大学生最常用、最喜欢的文体。我们认为,这跟散文本身的文体特性分不开。此次调查中,有61%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在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上写作的目的是记录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对于他们在网络上所写的内容,有53%的大学生表示大多数时候都是写的真心话。而无论是在写作框架还是在言论思想上,散文都有着高度的自由性,更能体现平等、开放、民主等意识,也更适合创作者通过文章抒感,表达个人喜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曾有学者提道:“网络文学是以计算机及其互联网为媒介而存在和传播的一种文学样式,网络文学的出现为散文的发展与突破提供了一种新的机遇。”[3]显然,如今新媒体的普及为网络散文的风行提供了条件。与传统散文的写作方式不同,在新媒体写作中,创作者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可以不需要顾忌传统散文遣词造句的规范,大胆地抒发感情和发表另类的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体现“我”的个性,表达“我”的声音[4]。网络将散文“自我”与“自由”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网络散文中的各种新的文体,如抒情体、随笔体、日记体、灌水帖等,成为了既适合传统写作也适合网络表达、传播的文体,这也是散文如此受到大学生喜爱的原因之所在。

(三)手机写作:短信文学是主流

在人手一部手机甚至多部手机的大学校园里,短信已经成为大学生之间日常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且日趋重要,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娱乐方式,一种新的手机文化[5]。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4月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介绍,以手机聊天、手机阅读和搜索领军的手机上网应用虽然还处于发展初期,但手机电视和手机社区应用却集中在娱乐层面,手机传播的娱乐化较为突出,这与我们本次调查的结果相吻合。此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平时用手机写作的内容里,搞笑短信占了49%,几乎达到了半数。“短信沟通在成为人际交流方式的同时,也成了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6]在具有独特个性的短消息与传统写作样式的碰撞之下,“短信文学”应运而生。在调查中很多同学都表示,喜欢将搞笑的短信诗发送给周围的人。大一的陈姓同学就告诉我们,去年期末考试之前,扎西拉姆・多多的诗歌《扎古鲁白玛的沉默》在网络上被多次改编,其中的“考试版”和“期末复习版”就被众多同学追捧,并以短信的形式互相转发。还有一些同学自己创作出了“买票版”、“占座版”等等,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也达到了交流学习心得的作用。搞笑短信在节庆的时候更是火爆,很多同学都会费尽心思创作出一些有个性的短信诗发送给亲朋好友,既有个性特色,也能表达真挚的祝福。而对不善于短信写作的同学而言,他们大多会在网络上搜索一些比较流行的短信,或是转发别人的原创短信。大二的张姓同学非常喜欢自己创作搞笑短信,她告诉我们,她经常将一些热门新闻的“关键词”嵌入古典诗歌中进行改编,既搞笑又有韵律感,让人过目难忘,身边的朋友还经常将她发送的搞笑短信诗作为“QQ个性签名”或者发到微博上与人分享。

除了搞笑短信之外,一些大学生也对手机“微小说”的创作很感兴趣,但总体而言所占比例不大。显然,这跟大学生的手机写作习惯是分不开的,他们大多数人使用手机写作的目的主要是交流沟通和娱乐,搞笑短信可以顺口拈来,但是微小说的创造却需要一定的创作与思考,所以,“微小说”的写作则只是受到一些热爱文学的大学生欢迎。此外,“微小说”虽然已经出现了较长时间,但其发展没有像手机短信诗一样形成一股汹涌潮流,这也是为什么“微小说”写作与“搞笑短信”相比更为“小众”的原因。但是,根据我们的调查,手机小说虽然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但是其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典文学和传统写作的影响。一位叶姓研究生告诉我们,他比较喜欢自己创作手机小说,他经常会借鉴参考古典文学和传统写作来进行短信小说的创作,如“故事新编”――借用古典文学中的人物结合现代的话题进行新故事的创作;“故事缩略”――将已有的文学作品进行缩略,简化为短信小说;“诗歌扩充”――以特定的一首诗词为核心,创作出符合诗歌意境和思想情感的短故事。

手机上网的便利和快捷,使得大学生能够通过联网写作、上网发帖随时随地地记录灵感和思想。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同学都表示他们时常会用手机写日志,随时随地地记录下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而且他们还能够在第一时间看到好友和同学们对于他们日志的留言。另外一些同学则非常喜欢上贴吧,而手机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手机联网有各种对话功能,使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方便而快捷,他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己身边发生的“奇闻异事”发到博客或者BBS上,与全国各地的朋友分享,让其他人来阅读、留言、点评;他们能够开一个“小说帖”,随时随地用手机更新章节,最终完成一部小说;他们能够在“贴吧”以接龙的形式续写故事,既好玩又有创造性。

二、新媒体与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创新

通过以上考察和分析,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写作方式受到了怎样的影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针对大学生新媒体写作的现状和影响,我们认为,大学生运用新媒体写作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们对媒介传播规律与媒介内容的认知,以及他们参与、利用、开发媒介进而富有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做到下面几点尤为重要。

(一)传承是前提和基础,创新是发展和要求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虽然对大学生写作的媒介、内容、方式、传播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新媒体始终是传播工具和手段。从古到今,传播工具和手段不断变化,但写作还是写作,写作的本质并不会因此而改变。无论是以博客为代表的新媒体写作文本,还是传统的纸笔印刷文本都表现为对既定文体存在形式的遵守和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写作的内容也仍然受着古典文学和传统写作的内容影响和形式制约。应该认识到,对传统文学写作内容和形式的传承是学生们提高新媒体写作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新媒体虽然改变了大学生的写作方式,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写作的本质,新媒体是传统写作的传承和发展,而并非颠覆。因此,当代大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仍要以传统写作的学习为基本点,借助古典文学和传统写作来提高综合写作能力。这一点许多学生似乎并没有认识到,所以需要引起格外重视。

当然,新的传播工具也建立起了新的写作舞台、写作形式。新媒体写作打破了文学由精英垄断的神话,不需要任何“资格认证”,同学们可以在网上尽情书写,自由、平等、互动,这就是新媒体给文学写作带来的最重要的贡献。其次,新媒体写作大大丰富了写作的语言和词汇,网络词汇不仅仅能够用于大学生的谈话交流,在日常写作的语境中也能得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显然,新媒体写作由于其天然的“草根性”,无疑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写作冲动,促进同学们更多地根据自身需要以写作来表情达意,进而从心理上给学生们写作暗示和实践鼓舞,使之成为学生培养写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

(二)借助传统表达方式提高写作能力

显而易见,绝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自己的写作水平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但如何提高呢?有三点值得我们去考虑:第一,语言上的修养。大学生们需要正视新媒体写作的语言问题。新媒体写作的语言相对于传统写作而言简单粗糙,语句构成简单,贴近生活本身,不太注重表达方法,不讲究文辞修饰,虽然风格幽默,充满搞笑成分,但一旦过火就会俗不可耐。网络词汇和网络语言虽然新鲜有趣,但是很多词汇的使用并没有一定的规范,如果在写作中滥用所谓“新鲜”词汇,只会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贻笑大方。新媒体写作同样需要丰富的语言,而学习传统文学会提高我们的语言修养,使写作文辞生动丰富。

第二,文体上的掌握。我们从网络小说、诗歌、散文和手机短信的文体来看,不管有多么强的新媒体色彩,其实在文体上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文学的文体特征。那些具有影响的网络文学或者感人的手机短信,许多在文体上学习和借鉴了传统文学的文体形式,是在其基础上加以创新而成。风靡天下的节日手机短信,正在于借助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使之既简略又精致,让人们非常易于接受和喜爱。许多由古典诗歌改编的短信诗既幽默又有韵律感,同时也能让同学们更好地体会到诗歌创作的要领,提高写作的兴趣。

第三,意境上的转换。学生新媒体写作水平的提高,仍然需要不断从古典文学内容意境中汲取养分。我们看见,根据古典诗词改编的手机小说就是同学们对诗歌意境揣摩领悟的表现。一位大一的徐姓同学告诉我们,她非常喜欢网络上的《诗经》故事,作者根据《诗经》中的一首诗歌的意境创作出短故事,有了诗歌的意境,小说更值得回味了,而有了小说的阐释,古典诗歌读起来也不再艰深难懂。受此影响,她也逐渐尝试着在写作中加入更多的古典文学的元素,并努力学习用合适的字词和结构营造文章的意境,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利用新媒体传播张力培养写作习惯

网络和手机相对于传统媒体“内化”的单向线性传播而言,其互动性、即时性、渗合性、多向性都使它们具有“外化”的非线性传播张力。也正因为新媒体这种写作的张力,给大学生培养写作习惯带来了方便。新媒体的互动效应,可以实现网络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欣赏,同时可以实现读者和作者更切实的互动,甚至消解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人为界限,使写作成为人们生存和娱乐的一种基本方式和需求。博客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写作形式,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正发挥着它无可替代的作用。新媒体无疑为大学生写作开辟了一个更新更大的写作舞台,借助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培养大学生写作的兴趣爱好,使大学生养成记录和积累素材的习惯,对于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调查发现(见图6),目前有写作习惯的大学生只有30%,46%的同学没有写作的习惯。究其根源,对于大学生而言,写作习惯的养成需要动力,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和娱乐性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大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在网络上文章、与人交流,同学们就会真切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培养写作习惯。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10%的同学觉得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没有帮助,这也充分说明了同学们对运用新媒体写作的极大兴趣和广泛的认同感。

(四)增加新媒体在写作教学中的比重

在大学这个较为自由的学习环境里,同学和老师的课堂上写作交流时间缩短了,但这种写作交流基本上还是传统式的。如果我们将新媒体也应用到写作教学中来,就能够在课堂内外拓展我们的写作学习,学生可以去老师的博客看老师对于写作的思考,老师可以在闲暇时来学生的博客看看,指出错误、帮助修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得到了增进,这无疑也能够激发大学生培养日常写作的习惯。另一方面,高校的写作教学迫切需要增加新媒体在写作教学中的比重,教师要多教授新媒体写作的知识与技巧。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19%的同学认为新媒体写作的教授是没有必要的,大多数同学对于新媒体写作的教学是有需求的。老师如果能够将新媒体的写作知识和技巧融入到写作课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新媒体写作技能,也非常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34,52,83.

[2]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3.

[3] 张国俊.网络散文的优长及不足[J].当代文坛,2006(4):80.

[4] 贡少辉.网络煤介与网络文学的后现代性[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1125.

空间搞笑日志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传播;碎片化;个性化;互动化;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8-0260-03

一、碎片化

碎片化相对于整体、宏大而言,指的是把完整的事物分成许多零块。在传播领域,它指的是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在传播学领域,它是描述当前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说法。新技术使传播平台和媒介形式多样化,由此带来信息的多元化和文本的碎片化,同时传播实践也塑造了撒播的、碎片化的主体。”[1]

在微传播时代,商业经济的发展,政治约束的放松,更多的人从固定的岗位与环境脱离,实现了创造与发展的自由,促使社会阶层的不断分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单纯地分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阶层的逐渐分化,自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需求。打工一族、蓝领一族、白领一族、富二代、学二代、娱乐明星、学院教授、中小学生、大学生、农民、技术工、研究员等等,这些在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圈子与阶层。为了利益的最大化,为了适应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需求,传播媒体必须调整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传播方法等,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将有着固定程式与风格的文化信息统一传播给人们。传播媒体必须将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分类,并且要以不同的表达方式,通过不同的栏目去展示,以适应不同圈子与阶层的口味。这样一来,文化信息碎片化自然就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碎片化除了体现在传播媒体对文化信息的处理上,也体现在大众自身传播的文化与日常信息上。大众通过微博、微信、短信、飞信、QQ、博客、论坛等等平台,发表自己的心情,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事件,参与社会时事的讨论。譬如说微博,最多只能写140字。很显然,在这么小的空间里面,不可能了解事件的深层背景,不可能了解历史的沿革,不可能作严格的学理推理与分析,也不可能提供详实的数据与表格,因此,微博注定是一种内容碎片化的传播媒介。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大众中,只是一张聚餐的相片,一张路上风景的相片与地址,一条关于此时此刻心情的记录,一条关于以往记忆某个画面的记录,一条关于出行与回家的说明等等。这种种碎片化的信息就是许多微博用户的传播内容。也许这些传播内容并无深义,不可能使大众了解社会时事与历史事件的源起与发展,但却无疑迎合了大众表达自我、分享生活的需求。

二、个性化

以前,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之下,人的集体性得到强调,个性被抑制。集体性成为一种被主流意识形态所扶持、所赞颂、所倡导的观念,而个性则被视为自私的、可耻的、小资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传播媒体,还是大众,所传播的信息,所发表的言论,所创作的作品,很多时候都属于“宏大叙事”。即无论是传播媒体还是大众,都是从集体角度来观察与评议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等,而个人的日常生活、爱情与婚姻、内心的细微感受等等,都被忽略。如此,大众的个性自然得不到发挥。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央政府不断地进行经济改革,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形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促使着人们摆脱了土地的约束,走向了商业,走向了大城市,带动着原料与资金的流动,带动着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商品经济使得人们拥有了自己的经济收益,又进一步促进了人们的人身自由。在人身自由与独立的基础上,个性的发展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此外,主流意识形态的放松以及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也促使着人们个人权利意识的发展与提升。因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放松必然为各种各样的社会价值的发展腾出了空间,使得它们能够更为自由地开拓与创新,“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在一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那就是对个体这样一个社会基本单位价值的重新认识,尊重个体的个性、尊严、权利、利益、财产等的观念,开始受到重视。价值观的选择与表达,也成为个体权利的一种表现。”[2]

此外,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也有效地促进了人们个性的发展。互联网与手机、电脑等使得人们拥有了发表自我感受与想法的平台。注册一个帐号,就拥有了一个自己的精神空间,可以指点江山,可以评议时事,可以发表日常牢骚,可以抒发即时感受,可以记录日常事件。无论是对社会时事的评论与批判,还是对经济政治改革的看法,都渗透了个性化的观点与表述,不再像以前那样从单一角度去表述基本相同的看法。日常生活中的记录与抒情自然更为个性化。

在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帮助之下,人们通过微信、短信、QQ等方式能瞬时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发表。短短几句话或一段,一张或几张图片,一段视频,在这种零碎的信息之中,却游走着人们千姿百态的个性。所关注的话题,不同的兴趣爱好,所选择的不同媒介,不同的表述方式与表情,无不彰显着人们的个性。“逗逼”、“矫情”、“二贷”、“”、“无厘头”、“正能量”、“又红又正”、“汪国真体”、“呆萌”、“装嫩”之类的词语其实可以反映出人们感受、想法与表述上的不同特色。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法都被用上,隐喻、戏仿、引用、陈述、反问、对比、谐音等等。在其中,戏仿与谐音应该是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一定程度上,运用这两者,都是为了解构与玩笑。比如说,仿照乃至篡改名言名句,仿照名人的表情与动作,运用美图秀秀等等软件制作搞怪表情相片,将许多词语谐音如将“海归”谐音为“海龟”以制造搞笑效果等等。通过这些解构与玩笑,本来严肃的、沉重的话题便瞬时都成了笑料,都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本来站在神坛上的人物也被拉下来,还原为具有七情六欲的平常人。当然这种解构并不是西方文化意义上的解构。因为在拉康看来,“解构不是,也不应该仅仅是对话语、哲学陈述或概念以及语义学的分析;它必须向制度、向社会的和政治的结构、向最顽固的传统挑战。”[3]大众的解构,是通过推断历史人物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并有意无意地忽略当时的历史背景或他们的贡献与成就来完成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历史人物恶意的庸俗化,但也表明了当今的人们更为依恋个人的日常生活娱乐与个性表达。“微博的娱乐逍遣性信息将作为意义中心的理性意义消解了。首先,微博用户对微博存在非严肃、非理性(即休闲娱乐)的媒介期望。从总体上来说,在4大门户网微博用户中为了休闲娱乐的目的而使用微博的用户均多于为了工作、学习的目的而使用微博的用户。”[4]

三、互动化

之前的文化信息传播,往往倾向于媒体主动传播,而大众被动接受,两者之间缺乏一种观念与感受的互动。媒体类似于一种专门生产、制造、加工信息原料的工厂,当一切工序完成之后,就将它们展示与推销给大众。广播、报刊、书籍、电影、电影等都是如此。它们都是一种已完成的文化信息,即文化信息成品。大众所要做的,仅仅是接受、购买、理解这些文化信息成品。即使大众对这些文化信息成品有批判意见,也不可能有非常及时的回馈或反击。假如我们再深一层地考究之前的传播媒介,会发现它们其实具有较大的强制性。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政府和各级政府机构的喉舌,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与伦理观念的工具。它们承担着宏扬主流意识形态与训导公民的重要任务。在这个方面,广播和报刊的表现尤为突出。而书籍尽管其主要任务在于继承与创新文化、坚守真理与美善、守护严肃的学术探讨、保存已得的知识,也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载道”的任务。假如我们回顾起从延安文艺会谈到改革开放时期中文化艺术的遭遇,我们就非常明白这一点。

而当今这个微传播时代,传播媒体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有主体意识的个人的增长,人身自由权与言论自由权有了一定的保障,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等等因素都促使着传播媒体取得更大的自由,更加贴近大众,乃至与大众深入地互动与沟通。比如说,如今许多的政府机构、商业机构、娱乐机构、文化机构、交通公司等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真正地为大众提供了解信息的公开平台。这种公开平台同样也提供了反馈、评议的栏目,能够促使传播媒体与大众之间互动与沟通,从而实现信息传播与反馈的及时性与有效性。

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传播增强了互动性,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性更不必说。在微传播时代,几乎可以说是每人一台手机。无论是通电话、发短信、发微信,还是发QQ心情、写微博、写博客心情等等,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就能够收到别人回复的信息。“粉丝”、“关注”、“评论”、“转发”、“分享”、“互粉”、“点赞”等等词语展现出来的,正是人们之间密切的互动与沟通。“移动互联网的娱乐互动空间本质上是一种诉求性互动空间,手机网友通过手机下载和上传流媒体文件,形成了娱乐信息的流动和分享。”[5]在微传播时代,并不是文化政治名人、歌星影星电视主持人才有粉丝,大众也有了自己的粉丝。尽管大众自己的粉丝可能很少。但受众少,却恰好是微传播的标志之一。社会地位、生活圈子、职业、文化程度等等因素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使得大众之间的互粉更为密切与频繁。他们都在寻求着共鸣,渴望着分享。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交际变得利益化的现代生活中,他们试图通过网络、手机等等工具来筑就一个空间,并心情记录、图片、说说、日志等等来寻求着其他人的共鸣与安慰。而他人很快即能够看出所出来的心情、说说、相片等等信息,并迅速作出回应。这样一来,一种快速而有效的互动便形成了。

四、微传播的发展方向

在商品经济繁荣、生活节奏加快的现代社会,微传播将不可阻挡地成为传播媒体的主流。它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使出浑身解数,完成信息的流通与反馈,满足了人们表达自我、参与社会、评议时事的需求。故而它具有非常远大的发展前景。其发展方向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流媒体进军微传播。微传播通过数字技术与互联网迅速发展,顺应了现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既简单又方便,成为最受大众追捧与喜爱的传播方式。而各大主流媒体面对着新宠儿,不可能不试图分杯羹。为了市场占有额,为了信息的传播与反馈,为了影响力的保持与扩大,主流媒体必须面对并且适应这新的变局。人民日报、新华社和央视新闻组成了“微传播国家队”,央视新闻频道开通了微信公众账号,这表明了主流媒体确实已经对此新变局采取了顺应与借用的措施。

(二)借助互联网继续迅速发展。2013年,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获得了4G牌照。4G的使用,将给以信息传播业为主的传播媒体带来重大的机遇和挑战。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来确定所需的服务。4G这种新的通讯技术无疑将大大地推动互联网的发展。而基于互联网的微传播和应用也必将蓬勃发展。

(三)微传播媒介更为多元化,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力。除了微博、微信、MSN、飞信、微电影等,微视频、微支付等等媒介也将蓬勃发展。根据微传播发展的态势,又必会有新的微传播媒介。它们将渗透到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务中,以一条信息之链连接起政府与大众、大众与大众、各种社会机构与大众,使彼此的关系更为密切,使彼此的互动更为频繁。就在这种密切关系与频繁互动之中,微传播其实已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影响。比如政府开通的微信公众号,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政务、政事等的平台,也为公众反映社会问题提供了可能性,这种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既能够增强公众的政治法律意识,提高政治参与意识,也能够让政府更快捷、直接地了解社会民情。

参考文献:

[1]张芳圆.媒介环境学视野下的微博碎片化现象[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1,13(4):5-8.

[2]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9-11.

[3]雅克・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M].何佩群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向春香,陶红.微博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对中心的消解及其问题探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9(5):80-83.

[5]晏捷.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互动空间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东南传播,2011(3):21-23.

空间搞笑日志范文第5篇

CS电竞赛事的起步基本上与CS的诞生是同步的,2000年11月CS1.0正式后一个月,电竞赛事组织者的先驱CPL就在12月分别于欧洲和美国举办了两次CS赛事,这时候就出现了比赛图的概念,也即电竞赛事中使用的地图。

1999年6月CSBeta 1.0诞生时,还仅有4张“cs_”系列的人质图,一直到半年后的Beta 4.0才诞生了第一批“de_”系列的炸弹图de_dust、de_nuke和de_ prodigy,其中de是英文单词“破坏”demolition的缩写。一直到正式版1.0,又陆续诞生了de_train、de_ cbble、de_aztec三张经典地图。上述六张地图在CS赛事刚启蒙的初期,都曾作为比赛图使用。其中de_nuke和de_train一直到1.6末期都保持着比赛图的地位,而其它四张图则很快退出了历史舞台。

De_dust是无数老CS玩家的启蒙地图,这张地图的沙漠风格是模仿当时网络上流传的《军团要塞2》效果图的贴图材质制作的,这个风格也延续到了de_dust2。不是很流行的De_prodigy被设定为一个建设山洞中的军事基地,幽暗封闭的空间让人心情压抑,同时内部模型搞笑失真,一台电脑高度足足有一个半人高。De_cbble设定为欧洲的一座城堡,它从一张叫de_c(a)stle(英文意为城堡)的地图进化而来,其葱葱绿绿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不过其进攻路径却非常少而且出口很小,是进攻的噩梦。De_aztec也是初期经典地图,其美丽的古代遗迹风景和淅淅沥沥的小雨深受玩家的喜爱,它的最大的特征是长长的吊桥和运河,吊桥也成为了玩家对它的简称。

这些地图问世时正值CS刚刚诞生,地图制作者对FPS游戏的团队竞技性还认识不足,制作地图时更多的考虑是美观等因素,并没有对地图的游戏特性作深入研究。这毫不奇怪,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未成年的孩子,根本不像后期开发地图时考虑竞技和平衡性因素,所以这些地图都有着很多共性问题:平衡性差、地图尺寸偏大、无效区域多等,并不适合作为比赛图。

De_prodigy茫茫多的管道、岔路和墙角为防守提供了无数的掩体,CT占尽空间狭窄的地形优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T方几乎无法展开进攻,算得上是最少见、最短命的比赛图。

De_dust与de_aztec的两个炸弹安放区相对现代地图的并列配置,更类似于串列梯次安排,通往B区要经过A区附近,而且B区都位于纵深的CT出生位,只要把地图中部控制住,T进攻下A区都很困难,更何况防线深处、形同虚设的B区。另外交战距离过远,地形开阔导致AWP在这些图上作用强大,de_aztec顶级强队交手上曾出现过CTeco使用五把USP翻盘T五把AWP的,这也印证了T进攻之难与AWP之流行。

De_cbble的B区是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个路口进出;而且A、B区从门口出来的T面临的是一大片开阔地,是狙击手的活靶子;当时的地图还没有跳台区域的设计,要转点只能从古堡内部转点,花费非常多时间,很难采用假打转点战术。因此这张图CT正常都能拿到13分左右,15:0也很正常。不过这已经是这四张图中生命力最强的地图了,它一直到CS1.6中后期还有出现,并被重制为de_forge,不过仅有少许亮相。这也是四张图中唯一在CS:GO中重生进入现役地图组的地图。

另外这4张地图的规模都太大了,比赛节奏太慢,影响了CS的观赏性。2001-04年三年间,CS在CPL的主导下从每局5分钟不断缩减为1分45秒,过大的地图显然不适合CS加快的节奏、战术的实施,也就失去了作为比赛图的条件。

2001年上半年,de_dust2与de_inferno同时诞生并进入比赛图库,它们凭借著地图紧凑、攻守平衡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全新特性广受欢迎,直到近期两张地图在CS:GO中先后重制,中间十几年的时间一直是雷打不动的比赛图。它们也与de_train和de_nuke组成了1.6时代最经典的四张比赛图,称之为“老四图”,中国玩家无数夜晚就在这四张图的循环中度过,对这四张图比自家小区还熟悉都不夸张,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赛事组织者主导的新地图革命

CS除了游戏规则变化,赛事组织的发展也影响了比赛发展的趋势。初期的CS赛事条件差,电脑少,难以进行大量的比赛,大赛常采用BO1对阵的双败淘汰制,如CPL这样的顶级赛事,32支队伍一共只打62图,而BO1意外性很强,冷门层出不穷。随着赛场条件转好,更合理的BO3在淘汰赛阶段得到普及,例如最近的2017 ELEAGUEMajor,16支队伍就打了52图。官方地图中

仅有“老四图”适合电竞比赛,肯定不满足BO3+Ban选图(Veto)的赛制对地图丰富性的要求,因此各赛事主办方不得不另辟蹊径,自行开发地图并作为比赛图。

这里面的佼佼者还是1.6前中期最成功的赛事组织者CPL,其自行开发的地图质量上乘,不光在旗下赛事使用,也推广到了其他赛事中。CPL旗下最成功的三个作品是de_cpl_mill 、de_cpl_strike和de_cpl_fire。这三张地图(尤其是前两张)画面美观、平衡性好,游戏性也不错,因此这三张地图上布满CPLlogo的地图经常出现在赛事中。而随着发展,de_cpl_strike保留结构,重制画面演变成了现在的Mirage,是最平衡、最优秀、最受玩家喜爱的地图之一。

此外其他赛事组织者也跃跃欲试,CEVO为了规避知识产权纠纷将de_cpl_mill重制成de_tuscan,是1.6后期“老四图”之外当仁不让的第五图,一直是职业选手要求加入CS:GO现役地图组呼声最高的非官方地图。不过其他尝试都没有取得成功,比如CEVO推出过de_ russka、de_season等地图,法国组织aAa则试图在国内推广de_sunny。这张希腊海滨风情地图外观非常漂亮,作者原本想命名为de_santorini,为了简洁改为sunny,最终被cache作者之一FMPONE 进化为CS:GO中的Santorini,是深受喜爱的一张大行动地图。而WCG、ESWC一直是CPL的追随者,而ESL则脱胎于CPL,他们在地图方面较CPL保守一些,跟进缓慢一些,不过后期也开始使用“老四图”之外的地图。

CS:GO时期Valve官方管理下的现役地图组

2012-13年是CS1.6与CS:GO更替的阶段,在CS:GO初期,各个赛事组织方对比赛图的选择都比较保守与谨慎,一般是Nuke SE、Dust II SE、Train SE、Inferno SE这四张以及偶尔出现的Mirage GO/SE、Season等地图。其中前四张SE(简化版)图是CS:GO最初的对应原版地图去掉华而不实的迷雾效果以及地图中多余的物体而制成的比赛专用版地图。随后Valve意识到两种不同的地图对新玩家会造成困惑,而老玩家对非比赛图毫无兴趣,因此在之后的更新中将地图统一为一种,基本与竞技性更好的SE版地图相同。

CS:GO史上第一届Major2013年DreamHack冬季赛组织时,Valve开始主导CS:GO比赛规则的制定,包括比赛图的选择。Valve引入了现役地图组(Active Duty)概念,将其作为比赛图库,第一批地图是SE版之后新的Nuke、Dust 2、Inferno、Train、Mirage五张图。

随着2013年下半年重制的Cobblestone(原Cbble)、全新的Overpass以及CS1.6世界冠军队3D成员Volcano制作的Cache相继推出,2014年它们一起进入现役地图组并取代进入重制的Train,自此CS:GO时代担任过比赛图的8张地图全部问世。

此后Valve采取一张地图重制完成再重制下一张的策略,相继完成了Train、Nuke、Inferno的重制,始终将现役地图组保持在7张。这也是flusha在内的众多职业选手认为可以将观众的观赏性(地图越多越好)与战队战术开发训练工作量(地图越少战术配合越好)较好地平衡的比赛图数量。

Valve于2017年2月4日更新日志《DusttoDust》,开始重制Dust2,Inferno入替进入现役地图组。这也是Dust2自诞生以来,首次退出比赛图行列。而Dust2作为CS史上最经典的地图,相信Valve一定会认真对待。数月之内Dust2将驾着五彩祥云,以焕然一新的面貌涅盘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