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纵膈肿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纵膈肿瘤

纵膈肿瘤范文第1篇

胸部是临床影像学诊断中最重要的部分,而纵膈又是胸部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及脊柱旁沟结构,上界为胸廓入口,下界为膈顶。内含有多个系统的器官和组织,因而发生病变的种类相当多。临床工作中遇到最多的为纵膈肿瘤,按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现就近年来收集到的80例原发性纵膈肿瘤的X线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纵膈肿瘤的X线征象,从而能提高对本病诊断的正确率。

本组80例皆经病理学证实,且X线资料齐全。其中男性43例,女性37例,年龄从3岁6个月至71岁不等,平均36岁。良性53例(占66%),恶性27例(占34%)。按组织来源具体分类统计:胸腺瘤28例(占35%),神经源性肿瘤14例(占17.5%),畸胎性肿瘤17例(占21%),胸内甲状腺10例(占12.5%),支气管囊肿5例(占6%),心包囊肿4例(占5%),食管囊肿2例(占2.5%)。

纵膈肿瘤临床表现症状比较复杂,常见有胸痛、气促、咳嗽、胸闷,甚至还有吞咽困难、咯血、声音嘶哑、心悸、纳差、消瘦。当合并有感染时伴有畏寒、发热、咳浓痰等症状。胸内甲状腺患者表现为颈部软组织肿块,胸腺瘤可合并有重症肌无力,恶性纵膈肿瘤可合并上腔静脉综合症。

本组全部病历均有胸部正侧位片,其中6例做胸部CT检查。笔者认为对原发性纵膈肿瘤的X线诊断可分为三步。其中第一步为定位诊断,第二步为分类诊断,第三步为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为了划分各种类型的纵膈肿瘤的好发部位,以助定性诊断,同时为了便于描述肿块发生部位,纵膈被认为地分成几个部分。分法有很多,如“三分区”、“四分区”、“五分区”、“七分区”、“九分区”。其中最常用为九分区法,提出最早,划分比较简单、容易,分区比较详细且易被理解、接受。具体分法是首先画两条横线,分别为胸骨柄体交界点至第四胸椎椎体下缘连线和相当于第四前肋端至第八胸椎椎体下缘连线。从而将纵膈分为上、中、下三份。前纵膈为胸骨之后,心脏、大血管、气管前的狭长三角形区域。中纵膈位于心脏、大血管、气管前缘之后,食管之前区域。后纵膈为食管之后,胸椎前及椎间旁的区域。

第二步分类诊断,即根据肿瘤大置,从而确定其组织来源,各类肿瘤都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前纵膈常见为胸内甲状腺,中纵膈也为其好发部位,位置都偏高,上端与颈部软组织相连,常偏于一侧,多呈椭圆形,常压迫气管,使其移位,瘤体内可见斑点状钙化。肿块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动。胸腺瘤卫前纵膈最常见的肿瘤,大于前上纵膈和前中纵膈的偏上部分,贴近心底部,多偏于右侧。神经源性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后纵膈脊柱旁沟区,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与纵膈交界可能呈锐角,此点为它与其他纵膈肿瘤的不同之处。临近脊柱可受压迫侵蚀。畸胎类肿瘤好发于前上、前中纵膈,靠近心脏和大血管,上缘往往位于主动脉弓顶部平面以下向一侧突出,密度不均匀,若出现牙齿或骨骼影,则可明确诊断。支气管囊肿位于中纵膈上、中部,接近中线,于气管支气管旁,正位X线片上呈半圆形或椭圆形,以宽基底与中央相连,侧位上以清楚后突的轮廓向脊柱,比较不清楚的前缘向气管,形态可随呼吸而变形。食管囊肿位于食管行径,中后纵膈交界处,呈圆形、椭圆形,轮廓光滑规则,食管常受压移位,但粘膜正常,可随吞咽动作而上下移位。心包囊肿通常位于前方心膈角区,多见于右侧,基底贴近纵膈胸膜,呈圆形囊状肿块,边缘光整,可随呼吸而变形。小的囊肿可伸入斜裂呈泪滴状具有特征性。虽然每类肿瘤都有其好发部位,根据大置可初步估计肿瘤来源,但绝对不能过分强调,也存在常见肿瘤位于少见部位和罕少见肿瘤。本组病例中有1例畸胎瘤发生于后纵膈,1例神经源性肿瘤发生于前纵膈,1例胸腺瘤发生于后纵膈。国内尚有报道纵膈血管瘤,软骨瘤等罕少见病例。

第三步定性诊断,即鉴别肿块的良恶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有很大的作用。根据本组病例X线资料,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型状,良性肿瘤特别是囊肿,大多呈圆形、椭圆形,边缘光整,境界清晰,囊性病变还可随呼吸运动而变形。而恶性肿瘤常呈分叶状,但良性肿瘤也可呈分叶状。本组统计肿块有分叶者恶性居多,但单独统计胸腺瘤良恶性出现分叶征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国内报道基本符合。2.轮廓,良性肿瘤因具有完整包膜而边缘光滑、锐利(某些囊肿继发感染时,边缘也可模糊不规则)。而恶性肿瘤因一般无包膜,其轮廓模糊不清,甚至肿瘤的大小和范围都不易确定。3.大小,瘤体较大,尤其是直径大于10cm或正位胸片上肿块想纵膈两侧突出者恶性居多。随访观察本组两例胸腺瘤短时间内体积迅速增大,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恶性。因此如肿块短期内突然增大应充分考虑恶性可能。一般来讲,良性肿瘤生长比较缓慢,但当囊肿合并感染时体积也可在短期内突然增大。4.转移和侵润,当合并有胸腔积液或身体它处转移时多为恶性,出现上腔静脉综合症者也多为恶性。肿块周围结构不清或骨质侵蚀性破坏者均为恶性,而良性肿块周围结构清楚,对邻近骨组织表现为局部的压迫性吸收。

总之,纵膈肿瘤的X线诊断比较复杂、困难,必须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各项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 傅长根主编 X线读片指南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0,1 R814-62

[2] 王云华 原发性纵膈肿瘤的CT诊断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1年2月第17卷第二期

[3] 王云华 原发性纵膈肿瘤X线诊断(附255例X线分析) 临床放射学杂志

纵膈肿瘤范文第2篇

一、食管癌微创手术(胸腹腔镜联合)方式:手术方法包括颈部吻合及胸内吻合(即微创Ivor-Lewis术)

1.1 颈部吻合 患者取左侧卧位,胸腔镜下,沿食管纵行切开纵隔胸膜,游离胸段食管,上至胸顶,下至食管裂孔。系统性清扫纵隔淋巴结;翻身平卧,腹腔镜下游离胃,于幽门上方缝扎胃右动脉后,用直线切割缝合器自下向上弧形切除部分胃小弯,制成宽度为3.5-4.0cm的管状胃,将管状胃经食管床提至左侧颈部行胃食管吻合。

1.2 胸内吻合 患者取平卧位,腹腔镜下游离胃,制管状胃并完成淋巴结清扫,翻身左侧卧位,右侧胸腔镜下游离胸段食管,下至贲门,上至胸顶,切除胸段食管后在胸腔镜下行食管-胃胸内吻合。

二、食管-胃吻合口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

2.1 临床表现及诊断 食管-胃吻合口瘘是指食管癌切除食管一胃吻合术后胃肠道内容物经食管与胃吻合部的裂孔溢出后进入胸腔,造成胸腔感染并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直接威胁患者生命,是食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9]。食管癌微创手术多采取食管-胃颈部吻合,胃肠道内容物溢出后后直接引起局部脓肿、皮肤切口愈合延迟,同时胃内容物进入胸腔引起胸腔感染,可造成胸内及全身多器官功能紊乱,临床上可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高热、胸痛、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及患侧出现液气胸等体征。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死亡[9]。吻合口瘘可通过可疑临床表现、口服亚甲蓝稀释液、口服碘海醇食管造影甚至胃镜等方式明确诊断。

2.2 治疗方法 吻合口瘘目前暂无统一治疗原则,临床上多以通畅引流、禁食禁饮、胃肠减压、抗生素的应用、防治并发症为主。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及再次手术。因吻合口瘘发生后周围组织水肿严重,伴有感染、坏死,且患者因食管癌及术后禁食整体营养状况不佳,再次手术病死率高,疗效得不到保障,故多数学者更加倾向于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中保证引流充分是极重要的一环,本文将后续内容中详加阐述。充足的营养支持是瘘口愈合的基础。食管癌患者多有长期吞咽困难表现,基础营养状况较差,出现吻合口瘘后消耗进一步增加,少数患者可能因长期消耗导致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可以在早期及时控制全身症状。禁食禁饮、胃肠减压可以有效降低吻合口压力,有助于减少消化液的分泌及胃内容渗漏,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积极防治心肺并发症,可以极大的降低死亡率。

三、纵膈引流

3.1 术中纵膈引流管的放置 左侧卧位胸腔镜下完成游离食管及淋巴结清扫后,关胸前将一根剪有2~3个侧孔的22号硅胶引流管经副操作孔(右侧腋后线第5肋间)置于纵膈食管床内,末端位于胸顶处、颈部吻合口下方。

3.2 纵膈引流管的意义 吻合口瘘出现后,瘘液中含有胃液、胆汁、胰液等消化液,进入胸腔后可导致急性胸膜炎症,进而引起严重的胸腔内感染,也可直接刺激心、肺、胸膜等脏器,严重者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及多器官功能衰竭[10]。而由于吻合口瘘的患者胸腔内感染严重,再次手术失败率高,也是国内外多采用保守方式治疗吻合口瘘的重要原因。胸内感染范围和程度是胸内吻合口瘘危害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而充分的胸腔引流是减轻胸内感染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胸腔引流管放置位置通常位于术侧腋中线第7 ~ 9 肋间,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可满足引流要求,但对胸顶及后纵隔处积液或积气往往引流不充分,从而导致肺不张,甚至出现低氧血症、呼吸衰竭[11]。心包周围积液可刺激心脏迷走神经,诱发心律失常,严重者引起心力衰竭。

与胸腔引流相比,纵膈引流优点在于:(1)纵膈引流管质地较软,管径细,对患者呼吸运动影响小,有助于术后早期有效咳嗽、排痰[12];(2)纵膈引流管可使纵膈内积液减少,减轻积液对纵膈的压迫,心脏收缩不受限,从而减轻对心脏迷走神经的刺激,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13];(3)充分的纵膈引流,可在吻合口瘘早期使漏液及时引流出,尽量不进入胸腔,从而控制急性胸膜炎症反应、感染的程度,减轻漏液对心肺及胸内其他脏器生理功能的影响,同时也有利于瘘口及颈部切口的愈合;(4)纵膈引流在早期即可出现引流液形状的改变,对于吻合口瘘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纵膈引流与常规胸腔引流相结合,保证引流更充分,更有效的减少了胸膜腔内残气及积液,也就减轻了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干扰。有学者通过临床试验表明,虽然纵膈引流并不能有效的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却能有效地胸腔感染程度、范围,从而显著降低死亡率,也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14]。

四、展望

食管-胃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吻合口瘘,不仅病死率高,对术后放、化疗,生活质量都将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因此,如何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以及出现吻合口瘘后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瘘口尽快愈合,减轻瘘对全身各脏器功能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改善。纵膈引流虽不能减少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其他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也能显著降低吻合口瘘的死亡率,缩短瘘口愈合时间,从而减少出现吻合口瘘患者的住院时间、费用,大大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极大的减轻了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是一项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的技术。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主编. 外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349.

2 孙翔翔,徐美清,郭明发,等.胸腔镜辅助食管癌根治并胸内吻合术临床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3,(4):354-357.

3 Yamamoto S, Kawahara K, Maekawa T,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 for stageⅠ and stageⅡ esophageal cancer [J]. Ann Thorac Surg, 2005, 80(6): 2070-2075.

4 徐驯宇,陈前顺,梁玮,等.胸腹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对比 [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2,33(7):799-802.

5 郝德勋.食管-胃胸内吻合口瘘防治现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10):941-943.

6 陈光荣,姚庆安,丁士海,等.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病因分析及防治(附28例报告)[J].实用肿瘤学杂志,2007,21(5):432-434.

7 孙小亮,程贵余,孙克林.食管癌贲门癌术后住院死亡原因分析及对[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2,28(10):614-616.

8 Raymond D. Complications of esophagectomy [J].Surg Clin North Am, 2012, 92(5):1299-1313.

9 Cassivi S D. Leaks,strictures, and necrosis:a review of anastomotic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esophagectomy[J]. 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4,l6(2):124-l32.

10 Junemann―Ramirez M,Awan M Y, Khan Z M,et al. Anastomotic leakage post-esophagogastrectomy for esophageal carcinoma: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predictive factors,management and influence on long term survival in a high volume centre[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5,27(1):3-7.

11税跃平,唐小军. 食管癌术后不同引流方法的临床效果比较.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18 (5):481-482.

12朱胜 王鸿 随志辉 高涛涛 苗传龙 刘磊. 纵隔、胸腔双引流在防治食管癌手术后并发症发生中的应用.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1(6):833-835.

纵膈肿瘤范文第3篇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胸外科,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 目的 研究为纵隔肿瘤患者行电视胸腔镜术的手术效果,总结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纵隔肿瘤患者84例,按1:1比例将其分成微创组42例(行电视胸腔镜术),对照组42例(行标准开胸术),比较两组手术疗效。结果 ①观察指标:微创组开胸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2±4.3)mL、(355.6±110.8)mL、(3.2±0.5)d、(7.8±2.6)d,对照组对应为(25.2±11.4)mL、(655.6±135.8)mL、(4.5±1.1)d、(9.6±2.1)d,微创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总有效率:微创组(92.9%)明显高于对照组(7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并发症:比较两组并发症出现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对照组相比,微创组纵隔肿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更佳,电视辅助胸腔镜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关键词 ] 电视;胸腔镜手术;纵隔肿瘤;临床;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148-02

[作者简介] 王周清(1975-),男,汉族,云南曲靖宣威市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心胸外科工作。

纵隔肿瘤(Mediastinal tumor)的发病率比较低,早期有咳嗽、低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标准开胸术治疗纵隔肿瘤的临床效果欠佳,电视辅助胸腔镜术是治疗肺周围病变、自发性气胸及胸膜病变的有效方法[1],近年来,有临床医师用其治疗纵膈肿瘤,但该手术方法治疗纵隔肿瘤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仍是诸多医师争议的热点。本文将研究为纵隔肿瘤患者行电视胸腔镜术的手术效果,总结其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8月—2013年11月纵隔肿瘤患者84例,按1:1比例将其分成微创组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28~55岁不等,平均43.13岁,肿瘤平均为(3.5±1.5)cm,部位:前20例,中11例,后11例),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30~55岁不等,平均44.14岁,肿瘤平均为(3.6±1.2)cm,部位:前21例,中10例,后11例)。比较两组纵膈肿瘤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具有可比性(P>0.05)。

1.2一般方法

1.2.1对照组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侧卧位体态,从腋前线到第4胸椎棘突处做切口,长度以20~30cm为宜,术中将肌群切断(包括斜方肌、前锯肌、背阔肌等),经肋间进入患者胸腔,切除肿瘤,术毕。

1.2.2微创组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侧卧位体态,置3个trocar,定位切口,直视下延伸小切口,长度以3~5 cm为宜,借助电钩打开纵隔胸膜和肿瘤包膜,用手术钳固定肿瘤,剥离肿瘤,分离周围的血管神经,切除肿瘤,借助推线器丝线结扎,切除后将标本置于标本袋中,从前侧主操作口取出[2]。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纵膈肿瘤患者开胸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做好相关记录。

1.4疗效评定

治愈: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病灶消除,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咳嗽、低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消失;显效:病灶切除程度大于50%,症状及体征恢复良好[3];有效:病灶切除程度小于50%,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病情无改善或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7.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处理与两组纵膈肿瘤患者相关的数据,观察指标应用t检验,用标准差表达,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应用χ2检验,用比率表达。差异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微创组开胸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微创组13例治愈,17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对照组对应例数为8例、9例、13例、12例,微创组总有效率(92.9%)明显高于对照组(7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比较

微创组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肺炎,1例心律失常,1例肩关节活动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7.1%,对照组共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肺炎,1例切口感染,2例心律失常,5例肩关节活动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21.4%,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χ2=6.087)。

3讨论

3.1电视胸腔镜术的优点分析

标准开胸术能有效治疗纵膈肿瘤患者,但其切口大、出血量多,术后瘢痕大,直接影响患者美观,此外,部分患者会留下冰冻肩”等后遗症[4]。随着微创心胸外科技术的日益成熟,出现了电视胸腔镜术,为纵膈肿瘤患者行电视辅助下胸腔镜术,可最大限度的保留胸部肌肉,此外,手术切口小,对患者的肩部影响小,患者出血量小,疼痛感弱,术后不易出现并发症,预后较佳。

3.2电视胸腔镜术的应用价值

研究指出[5-6],电视辅助下胸腔镜术适用于纵隔囊肿、直径<5 cm的畸胎瘤或实体肿瘤以及直径<5 cm的非浸润性胸腺瘤。饶展鹏、王正、任康奇[7]探讨了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诊断和治疗上的临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了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60例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型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结果显示,平均手术时间为2.5 h,平均导管引流的时间为3 d,60例患者预后良好,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本文进一步研究了为纵隔肿瘤患者行电视胸腔镜术的手术效果,对照组行标准开胸术,微创组42例行电视胸腔镜术,结果显示,微创组开胸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总有效率为92.9%,与相关研究结果近似[8],提示电视胸腔镜术治疗纵膈肿瘤患者,疗效显著,此外,本研究中,微创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电视胸腔镜术是一种安全性高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电视胸腔镜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其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肯定。

[

参考文献]

[1]罗玉忠,何巍,廖寿合.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6(9):890-891.

[2]王侃,陈奎生.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治疗上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2,20(9):4352-4353.

[3]毛勇.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3(9):125-126.

[4]罗伟彬.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膈肿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3,2(9):178-179.

[5]徐秋生.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3,19(9):2252-2254.

[6]王瑞山,胡德宏.原发性纵隔肿瘤67例诊断及胸腔镜手术治疗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13,3(9):191-193.

[7]饶展鹏,王正,任康奇.电视胸腔镜在纵隔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3,19(9):29-31.

[8]曹强,王启,许瑞彬.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3,9(9):814-816.

(收稿日期:2014-07-02)

汉字数字的用法

1.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句,应使用汉字。例如:二倍体、一氧化碳、十一五规划、十二指肠等。

2.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时,应使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加标点,如七八公里、五十二三岁、两三家医院等。

3.我国清朝以前(含清朝)以及非公历的历史纪年要用汉字。例如:清咸丰十年九月二十日、八月十五中秋节等。

纵膈肿瘤范文第4篇

20xx年即将过去,通过这将近一年的物流工作,有以下总结及体会。

一、自己更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成品发货这个岗位对公司的作用有多大。对自己的岗位不了解或了解不清,工作就会模棱两可,成为应付,就不可能很好的工作,从此我只有不断的通过各种物流知识,了解自己的工作范围、职责要求,激活和发挥自己应有的工作能力,来锻炼自己和提升自己。去发掘和提升自己的才干,用实力来证明自己。

二、不断的加强学习,加强物流工作中的各种技能,娴熟的工作技能会让自己的工作得心应手,不断的与人交流。获取各种物流发货的经验。在发货上更要对工作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检查核对,在电池入库的时候,要对电池的各种型号进行一一核对,电池出库时,更要一一查点,数字、型号更要一目了然,每天下班之前,更要加强自查,不能让疑点留到明天。对电池成品的管理更要有条不紊的疏理,帐上一目了然,更要做到心中一目了然。同时对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从怎样节约时间,如何提高效率,尽量使工作程序化,系统化,条理化,流水化!

作为双登征程上的一个份子,我们更要透彻地理解公司宏伟的规划、创业的蓝图,在全面理解的感召下,在明确的目标的指引下,在自己的物流岗位上,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到双登百年发展的征程当中去。

纵膈肿瘤范文第5篇

【关键词】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好发生于后纵隔[1]。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1996年3月至2005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神经源肿瘤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6~68岁,中位年龄45岁。

采用Siemens Somatom HQ2、GE Lightspeed 16螺旋CT扫描仪以及GE Signa 1.0T超导型磁共振机,CT扫描条件为120~150 KV,180 mA,层厚5 mm,扫描范围自胸腔入口至肋隔角,所有病例均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由肘部静脉注入碘海醇300 mg/ml,80~100 ml,速度2.5 ml/s。

MRI采用TOSO线圈,所有病例均分别进行自旋回波横轴位和冠状位T1WI扫描及快速自旋回波T2WI扫描。T1WI:TR/TE 300~500/8~10 ms,T2WI:TR/TE 3500~4000/96 ms。矩阵256×256,层厚5 mm,间隔2 mm。所有病例除平扫外均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扫描结果由2位有经验的高年资医师进行综合分析。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及CT、MRI表现 肿瘤位于后纵隔脊柱旁15例,中纵隔5例,直径5.0 cm 9例。肿块有包膜,大多数形态呈圆形,脊柱旁肿块沿长轴生长,不跨越中线,6例见肿块沿椎间孔入椎管,压迫脊髓,椎间孔扩大骨质受压破坏。肿瘤对邻近脏器、血管以推压为主。

20例中16例CT平扫为等或等低混杂密度,4例为低密度。20例MRI检查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14例作增强检查,11例有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3例边缘环状强化。所有肿块分实性、囊实性两大类,小的直径5.0 cm中央区往往有坏死、囊变。

2.2 病理与CT、MRI对照 本组中神经鞘瘤17例病理表现为圆形或结节状有完整包膜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略透明肿块,切面可见漩涡状结构,有时有出血和囊变。相应CT表现为等低密度,密度不均,增强扫描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MRI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神经纤维瘤3例表现为边界明显、无包膜、质硬,切面灰白略透明,可见旋涡状排列紧密的纤维,极少发生囊变、坏死。相应CT表现为等密度,密度均匀,强化幅度低,MRI 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3 讨论

3.1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病理学特征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是最常见的纵隔肿瘤之一,好发生于后纵隔区。大多数起源于肋间神经近脊椎段或行走于椎旁交感神经链,因而多位于胸椎两侧的椎旁沟内。发生于迷走神经和隔神经者位置相对靠前。从病理学角度可分为三大类:①外周神经肿瘤;② 交感神经及神经节肿瘤;③副交感神经节组织的肿瘤。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多为良性肿瘤,年幼的神经母细胞肿瘤为恶性,也有为数不多的恶性神经源肉瘤。

3.2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临床表现 成人中最常见为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以20~30岁年龄组最多见。儿童中最常见为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节细胞瘤,通常发生在10岁以内,特别是1岁以内的婴儿。大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主要为肿瘤压迫邻近器官组织所致:胸背疼,气管受压出现咳嗽、呼吸困难、阻塞性肺炎,压迫肋间神经或臂丛神经可致相应的疼痛、麻木,压迫脊髓可出现截瘫,食管受压可致吞咽困难,压迫上腔静脉可致上腔静脉综合征。

3.3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 胸部CT扫描所见,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CT所见相似,在轴位CT扫描层面上,肿瘤表现为一侧的脊椎旁沟区内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当肿瘤呈扁丘状则肿块中部层面的肿物影像较大,而其上下方层面肿块逐渐变小。良性肿瘤边缘光滑锐利,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多数为软组织密度,有时肿瘤含有较多的脂肪时,密度低于周围肌肉,偶见肿瘤内点状钙化灶。多数密度均匀一致,呈中度均匀一致性强化,邻近骨骼可因肿瘤压迫有骨萎缩,甚至形成边缘光滑的压迹与骨质缺损。恶性肿瘤往往体积较大,多数密度不均匀且不均匀强化,多数轮廓不规则,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脂肪间隙消失,侵及邻近结构,破坏附近骨质。良、恶性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均可累及椎骨内,此时可见椎间孔扩大、椎骨破坏或压迫形成压迹[2]。

胸部MRI表现: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多为后纵隔脊柱旁肿块,边界清晰,SE序列上多呈中长T1、T2信号,在T1加权像信号与脊髓相似,T2加权像信号明显高于脊髓,信号强度多数均匀一致。横轴面图像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部分呈哑铃状深入椎管内,相应部分的椎间孔增宽。邻近的椎体被侵蚀。冠状面可见瘤体呈哑铃状,位于椎管内外。瘤体可压迫脊髓。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神经母细胞瘤T2加权为中到高信号,嗜铬细胞瘤T2加权信号十分高。神经节母细胞瘤T2加权像也呈高信号,但其信号一般低于神经节细胞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在T1加权像为低到中等信号,T2加权像成中到高信号[3]。

3.4 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3.4.1 食管病变 食管癌向腔外生长,除见软组织肿块外,食管壁呈环状增厚,其上方管腔扩大,周围有肿大的淋巴结,食管钡餐显示食管粘膜破坏,鉴别不难。食管平滑肌瘤和纵隔神经源性肿瘤鉴别较困难,食管钡餐均显示一食管外压迹,粘膜不中断。

3.4.2 血管性病变 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尤其是主动脉夹层病变上下范围较长,增强时CT值明显增高,借此可与肿瘤鉴别。

3.4.3 脊柱病变 感染性脊柱炎、脊柱原发或转移肿瘤,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椎骨破坏及相应的软组织改变。而神经源性肿瘤则以后纵隔及椎旁肿块为主,良性者椎骨呈受压改变,脊椎病变者以骨质改变为主,软组织改变较轻,而恶性神经源性肿瘤则相反[4]。

3.4.4 肺内病变 神经源性肿瘤较大时,与肺癌、肺肉瘤鉴别有困难。周围肺组织是受压改变,边缘光滑,无分叶、毛刺,肺门无肿大的淋巴结,肺肉瘤边缘清,往往有分叶,但无毛刺,密度可均匀,亦可有中心坏死,肺内病变中心点在肺内,纵隔病变中心点在纵隔内。

3.4.5 纵隔孤立性淋巴结 淋巴瘤和远处的淋巴结,平扫CT值偏低,增强扫描示病变边缘环行强化,结合临床化验和原发病史,不难鉴别[5]。

总之,纵隔神经源性肿瘤在CT、MRI上有特征性表现。能在术前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边血管、肺组织的关系,对临床决定最佳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有很大帮助,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切除率。

参 考 文 献

[1] Strollo DC,Rosado-de-Christenson ML,Jett JR,et al.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s:Part II.Tumors of the middle and posterior mediastinum.Chest,1997,112:1344-1357.

[2] Cohen LM,Schwartz AM,Rockoff SD.Benign schwannomas:pathologic basis for CT inhomogeneities.AJR Am J Roentgenol,1986,147:141-143.

[3] Sakai F,Sone S,Kiyono K,et al.Intrathoracic neurogenic tumors:MR-pathologic correlation.AJR Am J Roentgenol,1992,159:279-28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AI文章写作

高效、专业、量身定制满意为止!

开始体验

相关期刊更多

医学研究与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教育厅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