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文言文练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应该掌握基本文言文阅读能力,它可以凭借辅导书和一些内容注释,了解文言文的确切含义。为了实现课程教学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使用各种教学技巧帮助学生获得文化知识。为了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本文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探讨了一些改进高中文言文教学质量的策略,仅供广大高中教师参考。
一、加强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意识
许多学生在研究文言文时,常常有这样的感触:明明心里知道文章要表达的意思,可又用语言表达不出来,这时候需要老师点拨一下,学生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并形成终身记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学生没有一定的语言感悟。古人曾说“数读百遍,其义也见”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在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加强阅读方面的力度,
只有在重复的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本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古典汉语阅读教学的发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中的语言,直到学生能读熟,这是目前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的一个最基本标准和要求。一般来说,高中语言中的文言文具有强烈的节奏特征,这是古代人用唱歌的方式来练习阅读重要原因,所以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主要含义及其思想感受,也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章的阅读工作,以充分把握句子的发音,抓住句子的停顿,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情境和文章意境,使学生全面理解和理解文言文的意义。特别是那些难以理解的或内容较长的文言文,可以使用诵读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意思。例如,在讲解《鸿门宴》、《陈情表》以及《兰亭集序》这几首文言文篇章的时候,尤其是相应的语句比较标准化,实际节奏且富有节奏感,情感比较充实,就这一点,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背诵这些章节,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和特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包含的具体含义。可是,在教授这些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局限在阅读或背诵这两个方面,而且还要丰富文言文的教学活动。例如,分角色扮演阅读或古典阅读比赛,以便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投入文言文汉语教学中,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高中文言文中的教学原则
作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往往要遵循某些原则,使它不会喧宾夺主或偏离。首先,在高中汉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文言文中实词、虚词、句式的掌握能力,还要注重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的培养。需要掌握语言和文字的特性,文章里面的情感表达,也是文言文价值的重要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它的本质。其次,高中文言文的学习必须跟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从易到难,一步一步地使学生积累大量的文言文知识,从而达到厚积薄发效果。再次,高中语文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不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和学习,而且还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使他们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让它们发挥辅助学习的效果。最后,高中语文老师为了教好文言文知识,要遵循“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理念,经常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下,不断创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努力营造一个文言文的学习环境
环境可以影响人,环境可以塑造人,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知识的巨大力量,也是激发学生灵感的主要来源。在目前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和学生形成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在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的态度,对文言文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寻求知识的行列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造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教学氛围,为课堂教学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文言文对学生有着悠久的历史特点,如果老师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创造丰富的教学环节,创造引人注目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其中。这里重点注意的是高中语文教师本身要具有资深的文化成就,并从事专门文化培训。教师要用丰富而生动的教学语言来控制课堂氛围。教师要培养自己饱满的教学情绪,精心设计自己的开场白和结束语,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发挥和运用,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成果的必要条件。一个经常将历史故事和对联诗歌插入课堂教学的老师一定会带来一个令人兴奋的学习状态。学生应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以激发主动参与课堂的动机。
四、结论
语文文言文教学是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知识的重要条件,有必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推进,目前的教育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文言文的教学可以通过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和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韩世宝. 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与新方法的探索[J]. 新课程(教师),2010(08).
[2] 阳崇娟. 找寻攻玉之石――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策略探究[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07).
[3]秦临娟. 文言文阅读教法新探[J]. 甘肃科技纵横. 2005(06) .
[4] 付自萍. 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3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 互联网 预习 信息收集 信息处理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9(b)-0158-02
1 研究现实背景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传递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目前小学语文中利用互联网教学有以下特点:纵观教与学,互联网多为教师单方面使用,是教师教学的工具,而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并没有主动参与,学生的主体性和交互作用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没有引入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认识。
通过教师指导预习方向,小学高段年级学生作为主体自主通过互联网预习可以提高信息收集处理能力,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预习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2 研究理论依据
2.1 主体性教育理论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主体教育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激发自主学习潜能。
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的知识获得途径不仅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学习者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2.3 现代脑科学研究理论
脑科学研究表明,不同的认知系统,使用不同的部位加工信息,可以并行工作,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升。网络信息兼备声像,动静结合,激活多种认知系统同时加工信息,可以在知识的抽象性和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有利于信息的再提取,成为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
2.4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学生自己探索和获得知识的乐趣、教师的鼓励肯定,将激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寻找需要的信息资料。
2.5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最大的特点是喜欢直观形象的东西。从能力方面看,而中高段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文学科基础知识储备,也有了初步对信息处理的能力。
3 小学语文中高段年级学生利用互联网预习有效性研究的策略
科学的信息素养包括知识层面、意识层面和能力层面3个层面,即:信息素养、信息意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师必须从这3个方面进行培养,让学生学会主动收集有用的信息、获取知识,处理问题。
3.1 正确的原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绿色通道
(1)整体性原则:利用互联网预习是在正式教课之前,在教师针对性问题指导下,学生自主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并通过互联网查找、分析和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和对于信息的分析、综合、交流的能力。
(2)实践性原则:以语文课本课文为立脚点,教师设计合理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互联网查找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发展性原则:教师的问题设计有难度,有梯度,引导学生从易至难,在不断探索中提高信息素养。同时,发展性引导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继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学习四年级上学期《长城》一课,就仅仅要求学生在互联网查找有关长城的资料或小故事,并观看长城的图片并通过互联网了解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观的相关知识;并观看图片,说说自己喜g哪一处景观,选择喜欢的画出来。而到了高段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就要求同学们查阅了很多鲁迅先生的资料,对鲁迅先生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要求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为课堂上理解难点句子,例如:“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做准备。问题的设计和深度的要去都有了发展性的提升。
(4)开放性原则:互联网世界里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学习结论是开放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就预习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2 在实施方法上的有效性策略
(1)教会学生利用有效的搜索方法寻找有用的学习资料,并能进行有效归纳与总结。面对开放的、虚幻的、信息量庞大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容易迷失其中,浪费大量的时间,却实现不了教育教学的初始目标。教师应特别指导学生如何在网络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
(2)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语文课的预习中,学生由被动地在课堂上接受知识,记忆知识,转变为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主动探究知识,建构知识。使学生“学会学习”。懂得的是“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使学生乐在其中,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和学习的强烈愿望,凸显学生的自主性。
利用互联网预习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设计预习要求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如何引入新知识,在引入新知识之前还需补充哪些知识。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智力发展水平及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信息技术上有什么问题等。
如学习《鲸》这篇课文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力发展水平,就不仅仅要求学生在互联网查找有关鲸这种动物的知识如:种类、生活习性、食物等。还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鲸鱼这种可爱的动物的生存的现况,了解人类的扑杀和海洋环境的污染对它们有什么影响?小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通过互联网图片对可爱的鲸鱼有了直观认识,培养了对自然界的好奇和热爱动物的精神,并把爱动物转化为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从身边小事做起。孩子们尝到了搜集信息的甜头,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在运用时得到了充分发展。
(4)注重反思性评价。反思评价的功能在于教师在对学生评价过程中可以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工作作风,寻找更加有效的培养途径。同时学生可以在他人的评价中勤于反思,了解自身能力发展的水平,寻找差距,迎头赶上。
4 思考
(1)学生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应摆脱“为了收集而收集,为了处理而处理”的现象,强调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为现实需要服务。
(2)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这种能力也是需要培养的,预习――意味着新领域探知,教师要通过有效引导互联网学习,使学生逐步从被动利用到主动利用,学会自己提问,自己探索。
总体来说,利用互联网教与学的优势很多,它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还能打破课堂空间的局限,使n堂延伸至广阔的知识海洋,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与融合。但如何更好发挥互联网促进教学的作用,还要教师和学生在实践中继续共同探索、共同努力,才能把网络学习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取得学习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叶澜.教育研究方法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宋晓丽.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181.
[4] 刘艳敏.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教研),2011(7):166-167.
关键词: 高中文言文课堂 教学优化 教学策略
以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为例,高中文言文选编皆为文学经典之作,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合学生阅读。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中,没有掌握文言基础,不能迁移文言知识却成为学生学习文言的通病。
一、课程标准扫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教学描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二、高中文言课堂的现状
1.状态低迷,学习渐行渐远。
文言作品历史久远,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言表达习惯,现代学生不甚了解,阅读起来难度大。究其原因,学生学习现代文居多,现代文的表达方式和思想表现形式在学生思想形态中已根深蒂固,更有甚者没有语言功底,没有丰富的阅读经历。因此,文言阅读对学生来说,堪比“蜀道之难”。
2.教法老套,高投入低回报。
有些学生读不懂课文,翻译不了练习题,教师只能逐字逐句翻译、全文讲解。教师越俎代庖,“大包干”,满堂灌、填鸭式的文言课堂依然盛行。长此以往,学生依赖、不动手,成为课堂附属;教师口干舌燥,精疲力竭,结果“两败俱伤”。
三、文言课堂优化策略
1.文言衔接,文言学习“不脱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初中文言文只要求学生能通读大意即可,而并不注重实虚词、句式梳理与积累。高中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具体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学会迁移运用。显然,高中文言文教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这恰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软肋。因此,在学习高中文言之前,教师要花一定的课时对初中文言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加固学生文言基础。在高中文言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初中文言的关联性,时常提起初中文言知识,在反复的学习中,促使学生储备更多的文言知识。
2.重视文言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在高中文言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比较功利,重点在传授文言知识,而轻视文言诵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诵读的重要性。可见,诵读是培养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反复诵读会让学生感受文言之声律,熟知文言之字词,把握文章之脉络,感悟作者之情感,领略作品之意境。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了感性与理性的认知,形成了较强的文言语感。教语文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而这种敏感是通过语音形象,通过诵读真正实现的[1]。
3.回归语法教学,探寻文言规律。语法是语言结构的规律。它的规则是从无数具体的语句中抽象出来的。它使语义的表达和理解有章可循[2]。分析不了句子成分,看不懂词性,这让学生学习文言文很犯难。课程标准没有明确规定语法要进行系统、集中的学习,考试大纲也不列入考试范围。因此,老师就弱化语法,甚至不教。淡化语法教学已是高中教学面对的实情。然而高中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知识点要讲到语法,古文翻译要用到语法。如:夫晋,何厌之有。这是一个典型的宾语前置句。不论教师如何讲解,学生就不理解“之”字为何为宾语。究其根本学生没有语法基础,不知道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因此,高中教师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语法教学。语文知识的学习,既是对陈述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是对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把握和运用[3]。语法作为一种程序性知识,教师把程序说清楚了、讲透彻了,学生把握了语言规律,文言学习的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4.激发学生兴趣,自主探究文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现行人教版文言课程,课文难解字词都有注释,学生可以借助注释阅读文本。教师只需点拨文本的疑难,教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文言工具书,参阅课外资料,学习、总结、归纳文言知识。因此,教师以教材为例,创设情境,运用小组合作、卡片制作等学习方式调动学习文言热情,参与课堂文言学习,课外自主探究文言。兴趣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推动力。良好而有益的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它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力,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兴趣让学生由过去被动地、任务式地对待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乐意地参加学习[4]。
5.系统归纳积累,知识灵活迁移。“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培养文言人文精神,首先要积累一定的词汇(实词和虚词),特殊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掌握一些活用的词类。然而,这些文言知识都分散在多篇课文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对其归类列表,用化零为整的方式使其系统化。只有把它们集中起来,理解、识记、掌握语法现象规律,学生在自主阅读才可能“举一反三”,进行有效阅读,在阅读中自觉体味、感悟,内化文言知识。
四、结语
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这是高中文言文普遍的共识。因此,教师熟知课程标准,抓住“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结合学情,立足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授之以渔,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
参考文献:
[1]林飞.中学语文诵读教学浅论[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6):97-100.
[2]陈君积.“三个平面”理论与中学语法教学[J].韩山师学报,1995(6):65-66.
关键词:高中语文 知识衔接 指导
一、初、高中的衔接情况
初中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高中语文的学习要求逻辑思维更强、更灵活、更开放、更生动,更活泼,要求学生多角度、全面思考问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理解,更加规范化;初中语文的阅读难度不大,注重课本内容,读读背背就好了;高中语文的阅读更多、难度很大,强调学习方法以及分析能力,不仅仅是朗读背诵,更注重思维拓展,更重要的是培养理性的思维创新能力;初中语文进度慢,所需知识量少,高中基础知识增多了,语文知识更系统化了,知识也更具有专业性,高中语文不仅需要牢固的基础,还需要更多的课外延伸;初中文言文学习比较容易,高中文言文单元增多,而且量大难懂,文章的深度和思想内容更丰富;初中老师很重视作文,每周都有;高中作文的跨度大,作文写800字,困难很大;初中语文和高中语文是相通的,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学习难度相对比较大的高中语文,在衔接问题上有某些困难,因为涉及范围和内容有质的飞跃;对于鲁迅的文章,小学时就接触过了,鲁迅的很多文章都是极富思想性和教育性的,很适合高中生学习和欣赏,这方面与初中衔接得很好,初中的选文文笔细腻,品味之可感受别有一番趣味;而高中的选文多与时世和社会现状有关,多为批判性的,这样我们又领略了思想的深刻性。衔接还不错,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但是内容编排上觉得初中的比较科学,每个学期都有一些诗词和一个单元的文言文。衔接得好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初中老师教过高中,高中的重点、难点他给我们讲过了,所教的方法也和高中是一样的。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高中语文内容有很大的差异,难度上升了一个档次,高中教材内容更深,篇目更长,更难理解;初中文言文很好理解,高中文言文太难理解,文言句型、句式很难懂,很难翻译,课文不好背,考试内容还增加了课外文言文的翻译,有些难以适应;初中的时候老师说淡化语法,所以那些教材中的语法很少学习,只是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文,已经弱化了句子、语法等,我在初中就没有学习过语法,不知语法为何物;而高中语法知识突然增多,常使我们感到一头雾水,这种有裂缝的衔接造成了我们听高中老师讲语法时有太多的疑惑,老师也普遍反映初、高中语文在这个方面的衔接上存在问题;初中老师讲课文时都比较注重中心思想,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中心思想解答,高中讲课时都是学生们提出问题自行解决,思想比较凌乱,很难融合,鉴赏难度大;初中语文只要在课堂听懂了,就可以考试得高分,高中语文尽管听懂了,考试却不理想,而且考试时时间也不够,很难得分,很困惑,觉得高中的语文学得不好了,也不会积累,可能是不够自觉吧;初中感觉老师管得严,一些基础知识记得很扎实;高中语文的自学性要求更强,有很多阅读篇目供我们自学,阅读学习有很大的空间,课外阅读跨度也大,有些深奥;高中语文知识更多,教学的进度比较快,讲得没有初中那么仔细,基础知识掌握没有初中那么扎实,初中语文学习很轻松,高中语文课时太紧,学得较累。 初中应该注重对语文常识的积累、归纳,希望初中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一些语法,而且配些练习,夯实语文基础,建立初步的语文知识体系,避免到高中学习时像空中楼阁;初中、高中都应该多一些有时代气息的文章,有创新意识的作品,重视课外阅读,补充学生的阅读需求;高中平时增加课外文言文的翻译训练,多增加一些现代的读起来有趣味的文章,丰富阅读和想象,多增加名著的阅读理解;高中应该有循序渐进的学习进程,适当调整课程进度,希望老师多讲一些课外知识;高中应增加趣味性和灵活性,要活泼些,不要太呆板,应该使学习气氛更加活跃,加强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否则不利于吸收。
三、教学应对策略
1、分析教材特点
现行初中教材编排体例是分为“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大类;高中教材内容分别按能力训练体系分为5个必修模块和十多个选修模块,每个必修教材编排的结构形式都是相同的,如“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四个板块分编合订,“阅读鉴赏”增加了诗词鉴赏的数量和难度,“名著导读”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专题研读,例如《家》《红楼梦》《莎士比亚戏剧》等,还有哲学、科学、美学等学术论文;“表达交流”则分两个阶段,教科书分编为必修本和选修本两种。
从教材编排的角度来看,初高中的学习梯度是比较大的,调查中有68.24%的学生难以适应高中的教学,也存有客观的教材因素,更多的是需要初高中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适当搭建台阶,以便学生尽快衔接两个不同阶段的语文学习。
2、分析学生状态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旺盛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敏锐的认识力,情感丰富多变意志品质开始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心理等处于活跃阶段,这个少年期的学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但因自我控制力不强,常出现自相矛盾的行为”。①大多数学生程序性知识的掌握有进步,而陈述性知识缺失,“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的知识,包括记忆、解决问题和自我控制的一般方法、策略)” ②匮乏,基本能力较弱,写文章差,口语表达缺乏条理性,但思维活跃。高中阶段“青年期的学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辨证思维”③。他们不仅能客观地看待自我,而且能明确地表现自我,并珍重自我,自我意识有了自觉性、独立性,已经走向了批判性,已经显露为自己设计人生,形成了社会情感,抽象思维品质开始发展。
3、研究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也就是“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④
解决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首先研究的教学策略就是,提高开展国际教育的意识,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结合国情研究本土化问题,明确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的具体内容,分阶段制定实施计划,形成完善的系列教育,组织人力物力尝试编写校本课程,教师应明确每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根据各个学校实际情况,探索有效途径。真实的、具体的、多样化、活生生的课程发生在学校中,发生在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只有真正地理解和把握了教师的、课堂的、学生的各种课程形态,才能将语文课程标准与教科书转化为具有实际意义与操作价值的现实的课程行为。
客观地说,语文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想要学好是不容易。它体系博大内容浩繁,融思想、知识与艺术为一体,需逐步培训良好的感知与接受能力、但作为中学阶段的一般性学习,需要的是扎实的文字、语言功底,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顺畅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达此目的、应该说是不太困难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这里,首先需要端正一个认识,即语文成绩的提高有赖于语文素养的增强,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语文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时间的长久性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所以不能急功近利,为应试求成绩,而应扎实语文基础,将其作为一项立身处世的本领努力学习下去。
参考文献:
[1] 李时容. 关于高中语文和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冷思考[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04)
关键词: 文言文薄弱学生 背诵方法 背诵障碍 背诵建议
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它在古代文化的传承,以及后来者文学底蕴的培养,甚至写作方面的启蒙作用都是无可取代的,但文言文久远的距离感给学生带来的困难也引起了当代教育者的深深忧虑。
一、文言文薄弱学生的记忆、背诵障碍
背诵是文言文积累的基础,是更有效地获取文言文语感不可或缺的手段,也是积淀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从研究文言文的相关文章及资料的时间跨度可知,时至今日,文言文背诵仍然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特别是文言文知识薄弱的学生,更是苦不堪言。(我们定义的文言文薄弱者主要指文言文学习能力低于普遍水平的学生,是以因材施教为目标而进行的划定。)以《游褒禅山记》第三段的背诵为例,文言文薄弱学生的背诵障碍可见一斑。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文中的黑体字部分,是文言文薄弱学生比较难以掌握的地方。以上的错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第一,对于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不明确,导致遗漏或者误用,甚至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混淆。
虚词的遗漏如:1,2,3,5。
虚词的误用如:4,6,7,8,12,13。
第4处理解为两个形容词的并列,将“以”误用为“而”。第6,7,8,12,13处是对语气词区分不明,混用文中的“也”、“矣”,这样的错误在其他层次的学生中也出现。第13处将“者”等同于语气词“也”,“矣”则只存在于文言文薄弱学生当中。
混淆现代汉语的表达如:1,5。
第1处误将“观”字作为动词形式,直接加宾语。第5处将文中的“在于”等同于现代汉语的“在”。
第二,不理解文意导致的错误如:2,9,10,11。
其中,第2处的“以其”的意思,第9处句意,第10处与上下文的关系(省略了“而不能至”的假设),第11处“于人、在己”的意义及“为”字的用法是错误的主要原因。
另外,以上的有些错误会在此类学生的背诵、默写过程中重复出现。其间,利用文意、字词翻译等方法提示,对激发他们的记忆收效较小。
二、常见的背诵方法利弊探究
1.常见文言文背诵方法。
对文言文的教学很多研究者都撰文献计献策。背诵方法,分析其门类,大致包括以下几类。
整体背诵:一般用于比较容易明白意义,或者结构比较单一的文段。
整分背诵:作用是为了化长为短的记忆方式。主要用于已为学生把握其内在联系的文段背诵。
提纲背诵:剖析背诵文段的结构,用简单的文字概括其行文思路,帮助学生记忆、背诵的方法。
提示背诵:区别于“提纲背诵”,这类方式必须采用背诵文段的开头的、重要的,或者背诵者印象深刻的,或者能够激活背诵者相关文段记忆的字、词。
另外还有加入各类辅助手段帮助记忆的背诵方法,如:
视听协同记忆:不同于提纲背诵和提示背诵的是,它所展示的视觉对象拥有更大的范围。
情境记忆:能够把握背诵文段的意义、脉络,并且联想丰富的学生更能有效运用。
翻译记忆:在对译过程中能清楚把握文段意义,打下稳固的文言基础。
比较记忆:常用于目标文段与已掌握文段相似,或者背诵文段结构相似时。后者多数是运用了排比、层递、反复等方法构思为文。
竞赛记忆:也就是加入竞赛等方式的激励。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背诵压力为动力。
2.文言文知识薄弱学生的运用障碍。
常见的各类背诵方式及辅助手段,可以单独或综合运用,在一般的情况下都能达到记忆、背诵的效果。但综合学生文言文背诵的困难情况来看,遇到最多挫折的其实是一些文言文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面对这部分学生,上文所列举的背诵方式也增添了不同层度的障碍。
(1)难以完全掌握文段意义。整分背诵、提纲背诵、情境背诵、翻译背诵大多要求学生能够基本或完全地掌握文段的意义,以及文句内部的各类联系方式。这对于文言文学习薄弱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门槛。
(2)文言句法知识缺乏。比较阅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文言文薄弱的学生最快地记住相同的语句或者词句,但另一个方面却让他们容易在虚词、特殊句式的记忆当中栽跟头。
(3)文言文知识薄弱难以发挥辅助手段的效能。在缺乏文段知识的基础上,视听协同记忆、情景记忆、竞赛记忆等辅助手段无疑在一定程度上给这类学生提出了另一挑战。
三、针对文言文薄弱学生的文言文背诵建议
1.有侧重地背诵积累。
因为文言文知识薄弱,所以应该在背诵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记忆,甚至背诵内容也应有意识地区分。文言重难点字词、句法、特殊句式等是文言文薄弱学生学习的难点。我们不能单纯将背诵作为文学积累的方式,而应侧重具有特殊结构、用法,例如:特殊字词、句式,常见虚词的各类用法对应的语境,等等。
2.熟悉文段。
在多次诵读的同时还应运用翻译记忆帮助巩固记忆。让学生记忆翻译内容,特别是针对文中易错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及一些固定用法着重练习,强化各个字词在文中的作用。
3.以易错字词为标志,化整为零。
化整为零,运用整分背诵的方法,可以精选重点的句子,由片段掌握到整体连结。提示背诵的方法,能将难点、易错的词或表达作为提示标志,不断巩固记忆。在整分背诵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提纲背诵来进行内容的串联,并且能适当运用辅助手段。
4.填空检测易错字词。
针对学生易错的地方设置填空,让学生不断巩固。另外,将学生易错的地方,整理出相同的句式,特别是相同的虚字词、相同的固定用法,让学生进行积累,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熟悉文言文。
5.精选文段,循序渐进。
通常学生背诵的都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文言文经典篇目,由于背诵的名作时空跨度、文体题裁、作者写作习惯等方面的限制,很多文段之间的关联性不大。如果综合同时代,或者按照相同文体,或者相同作者的同题材作品,又或者不同作者的同题材作品等进行归类学习,那么各个文段的交织点不但能帮助文言文的掌握,而且能帮助历史文化知识的理解传播。同时大量的积累也更能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程度。只有将文言文的学习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基础才会稳固,才有助于语文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言文薄弱的学生的背诵障碍被提前设置。他们不能完全地利用文段意义、思路线索、文段情感、主旨来帮助记忆、背诵。这类学生应在更为细微、具体的方面得到记忆的提示、帮助。
专门针对文言文薄弱的学生的文言文背诵方法总结还比较少。在当今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背景下,这类学生也应得到相同的重视。否则,每一个环节的停滞不前都将导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恶性循环。另外,前文所述的背诵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都适用于各类文章的背诵,是一种普遍的记忆背诵法则,不能完全理解为仅仅针对文言文背诵。
参考文献:
[1]崔静芳.文言文诵读的变奏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0,(1).
[2]张红旗.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教学[J].中学语文,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