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涯人物访谈

生涯人物访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涯人物访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涯人物访谈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涯;规划;生涯人物访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 “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大学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要,各高校逐步更新传统的就业工作思路,以“劳动力市场”为靶向,引导广大学生增进对自我及职业世界的了解,进而帮助他们进行正确而合理的职业选择。在职业信息的探索方面,也由传统的静态资料获取途径向动态资料获取途径转变。“生涯人物访谈”可帮助学生获取更加全面、生动、直观的职场信息,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实践性,实现“人职匹配”。

一、生涯人物访谈的内涵

舒伯(Super)是生涯发展论最具代表性的研究者。他认为:生涯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历程,统合了人一生中各种职业与生活的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生涯除了职位之外,还包括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角色,如学生、退休者、家庭和公民的角色等。[1]基于此,生涯人物访谈即对目标职业中的从业者,以访谈的方式了解其自我发展形态。学术界比较公认的生涯人物访谈的概念为: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通常是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职业从业者)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2]

二、生涯人物访谈的意义

(一)丰富职业信息,增强职业认知

通过与生涯人物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在校大学生可从访谈对象的现实说法和切身经验中获得大量的宝贵信息,这些信息更加具体、真实,能够帮助大学生丰富对目标职业的了解,帮助他们获取最新的职业信息。也可以通过访谈,帮助大学生验证已有信息的准确性,帮助他们调整自身对于职业原有的认知。

(二)发展职业关系,培养社交能力

“访谈”能够引导学生接触目标职业中的人,进行原始的人际关系开发、建立职业人际关系网,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招聘信息和录用机会。同时,通过与这些社会经验丰富、从业资格深厚的人接触,能够锻炼和提高大学生的社交及应变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

(三)深化自我认知,完善求职准备

深入、全面、准确地开展自我认知,在此基础上慎重确定目标职业,更加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涯人物访谈会提升访谈的指导价值,同时生涯人物的访谈又促进自我认知的深化。通过人物访谈过程,可以使学生重新了解自己,促使大学生对照职场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规划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四)操作性强,激发学生兴趣

广大学生即是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的教育客体,又是生涯人物访谈的实施者。这一教学方式增强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操作性和趣味性,使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信息多元化,利于教学资源共享

学生们会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呈现出个体差异,在目标职业的选择中呈多样化趋势,因此会在访谈中获取多种多样的职业信息。这些可以更丰富地充实教学案例,信息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更强,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

(六)对接职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生涯人物访谈使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使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而展开,不断调整育人理念、完善教学方法,培养有用且好用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

三、生涯人物访谈的操作流程及指导要点

(一)引导教育对象开展自我探索

在进行访谈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做深入细致的自我探索。可借助一定的测评工具(如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量表、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试、决策风格测试等)对自身的兴趣、能力、价值观等做全面了解,并以此为依据,选择目标职业。在这一阶段,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广大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在引入测评工具时,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测评工具的类型,熟练掌握使用方法,了解测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对于测评结果给予合理解释。

(二)协助教育对象做好访谈准备

(1)确定访谈对象。在确定目标职业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确定访谈对象。帮助学生从家庭的社会关系优势、专业实习实践优势、历年毕业学生从业优势等方面入手,选择能够联系到并接受访谈的对象,尽量选取行业中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人物。

(2)收集相关信息。进行生涯人物访谈前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地了解生涯人物的相关信息,如:所在企业、所在职位、所获奖励、发表的文章、重要讲话等。广大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通过报刊、媒体、网络等方式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访谈的实施提供帮助。

(3)精炼访谈提纲。要根据约定的访谈时间,合理设计访谈提纲,可从工作内容、任职资格、所需技能、发展前景、从业经验等方面开展。在问题的设计上,一方面,要根据对问题的关心程度进行排序,有重点的推进访谈。另一方面,注重问题的精炼,一般控制在10个以内,不宜过多,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信息量。

(4)联络访谈对象。在实施访谈计划之前,积极联络访谈对象,确认访谈具体的日期、访谈时长及具体的访谈方式。在这个环节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电子邮件、书信或者电话的方式,与访谈对象进行初步的接触,进行必要的自我介绍说明访谈的意图,并表达感谢,为进一步实施访谈计划奠定基础。这个环节易被忽视,但往往极其重要,这个环节的有效开展可以使学生争取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提高访谈质量提高访谈效率加分。

(三)督导教育对象实施访谈计划

(1)掌握访谈技巧。做好生涯人物访谈,不能仅局限于访谈的内容,还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访谈技巧。一方面,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社交礼仪,使学生在与访谈对象见面的第一刻起,就被访谈对象接纳,从而为打开良好的访谈局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模拟访谈的形式,切实指导学生掌握人物访谈的技巧:找准访谈的切入点,从访谈对象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开始;在问题的设计方面,要尽量具体,不要过于开放,尽量口语化、通俗、易懂;学会适时调整访谈内容;掌握谈话的主动权、打破僵局、层层推进等。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应对访谈中出现的突况,如:访谈对象突然表现出对某一问题的异常敏感使访谈受阻,访谈过程中有突况访谈无法继续等。通过对这些突发事件的巧妙处理,可以保证访谈的正常实施,也会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为访谈对象留下良好印象。

(2)紧扣访谈提纲。因在实施访谈前,已经做了大量的充分的准备,所以拟定的访谈提纲往往比较全面、系统。要使学生将访谈提纲熟记于心,在实施访谈的过程中,既能根据现实情况灵活调整,又能始终围绕提纲层层深入,利用有限的时间尽量多的搜集有用信息。可以在访谈的最后,请求访谈对象推荐一位或几位可接受访谈的对象,以此来丰富和充实访谈的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职场信息。

(3)适度跟进。访谈结束后,教师不要疏漏一个环节,即指导学生给予适度的跟进。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电话等方式向访谈对象表示感谢,感谢对方能在紧张的工作中抽出时间接受访谈,并给予中肯的意见。此外,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这些访谈对象中,有的是从业多年的资深人士,有的本身就是行业或企业的领军人物,在学生今后的应聘中,可能就是决定人员去留的主考官,能给他们留下良好的深刻的印象,也会对学生今后的求职有一定的帮助。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与访谈对象建立长期联系,但也要注意把握尺度,避免引起对方反感。

(四)指导教育对象梳理获取信息

(1)归类呈现。访谈结束后,要注重信息的归类呈现,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的基础上,可以将信息以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形式分类。学生在归类整理信息的同时,会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生涯的理解,使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内化。教师也可按照教学的需要,将访谈信息按照职业分类进行整理,以便在日后指导学生了解职场信息时,能够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教学案例。这些信息更加前沿、具体、形象、生动,是职业生涯规划教材和课堂所不能提供的,因此,做好访谈后的总结显得尤为重要。

(2)总结分享。指导学生总结自身在访谈过程中对自我的认知、对职业的了解、在访谈中遇到的问题及取得的收获,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分享,可以汇报演讲、座谈、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这种交流所获得的信息,往往会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在信息共享的同时,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参与教学、投身教学的主体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教学成果得到巩固强化。

综上,生涯人物访谈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有效实施,将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就业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使生涯人物访谈成为在校大学生认知与实践的重要平台,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效用。

参考文献:

[1]Super, D .E.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 Frame for

Research[M].New York, Columbia Uniersity,1957.

[2]Super, D. E.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an

Introduction to Vocational Development[M] .New York, Harper,1957.

[3]朱启臻.职业指导理论与方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6.

[4]张凤,赵敏.大学生就业与发展实务[M].北京:电子 工业出版社,2010.

生涯人物访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作坊 教学模式 就业指导课 应用

自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以来,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已把就业指导课纳入必修课。如何在遵循课程体系和教学规律的前提下,突出就业指导课的实践性、针对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是每位教师应该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模式――工作坊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中效果颇佳。

一、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教学工作坊,就是把工作坊的先进理念及优势引入教学实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实践活动、多种学习方式并存”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充分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如同伴启示、辅导点评、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绘画投射等,将教学内容贯穿在这些趣味性团体活动中,起到引发思考、促进互动、推动成长的作用,让每位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并将所学方法、技巧及时运用到学习实践中。

工作坊教学模式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创新性,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强化实践动手环节,彻底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二是实用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仿真的过程与精心设计的背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三是互动性,学生全程参与,师生实时互动;四是趣味性,通过课堂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是实践性,课堂学习使学生能够接受社会检验。

二、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教学原则

1.教学设计系统化原则。教学设计方案须考虑到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做到前后连贯。工作坊活动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统一,在不同教学活动之间循序渐进。根据教材结构和教学学时合理安排工作坊系列活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上,通常设置自我认知、职业兴趣、生涯人物访谈、职业生涯规划书制作、简历制作、模拟面试等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2.教学过程引导性原则。在工作坊教学模式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学初始阶段尤为重要。工作坊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课堂气氛及教学目标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重在启发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自信心。

3.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教学设计应着重考虑的因素。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安排活动时间、活动步骤及人员分工,其中时间把握最为重要。现阶段大班教学比较普遍,这就对教师的时间把握能力、教学组织、调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课前应充分考虑不同活动内容采取的不同活动手段。

4.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原则。这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一致的。但现阶段大部分就业指导课还是理论式教学,很少有具体实践活动。为突出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实践性,使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精心设计工作坊活动,使活动主题紧扣教学内容,课堂内外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在活动中学习成长;二是有效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生涯人物访谈、校内外招聘会、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场真人秀、创业大赛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检验所学理论,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二)教学实施

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清晰,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学任务的完成。实施工作坊教学模式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材,挖掘教学本质,同时还要深入调研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需求。对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具体,目标的内涵明确,不空泛;二是集中,目标适量,设置两个左右即可;三是恰当,该目标在整个课程体系的位置要合适。

2.准备教学活动材料。就业指导课是一门以实践体验为中心的课程,亲身参与以实践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途径。充足的活动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如果不提前准备教学活动材料,教学活动就成了纸上谈兵。活动材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通常由教师准备,若涉及课外实践,也需要学生自己准备。

3.设计教学课堂活动。工作坊模式的教学课堂活动设计要体现以下特点:一是规划性,即整体规划教学活动的重点、难点,筹划教学方法与手段;二是超前性,教师通过思考,预测教材内容、学习环境、教师的行为可能引起的效果以及学生作出的反应;三是创造性,活动方案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突出个性。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有效的分组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通常在第一次课上进行分组,每班以6组较合适,每组6~8人,大班教学每组10~12人,可以自由结合小组(通常学生彼此熟悉的情况下),也可以以寝室为单位或以学号段数为单位分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确定团队名称和口号,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以全部团队或某一个团队进行活动设计。

4.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整个工作坊教学模式的中心。在进行整个课堂活动的阶段,可以通过交流分享、角色扮演、行为演练、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但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会面临各种关于控制活动进度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相对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解决问题。

5.评估和反馈。工作坊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学生的参与、实践与互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要具备很强的把控能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实际教学中,往往都是大班教学,很难发挥工作坊教学模式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及时做好评估和反馈,尤其要做好课程考核,让学生平时活动的表现与期末成绩挂钩,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同样,教学反馈对教学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只有不断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情况,才能把工作坊教学模式更好地运用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

三、以生涯人物访谈为案例分析工作坊教学模式

生涯人物访谈是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自己感兴趣职业的从业者会谈而获取一个关于行业、职业和单位的“内部”信息,而这些信息一般不能通过大众传媒和一般出版物得到。本次工作坊教学模式属于课堂内实践课,是在讲述职业环境和职业探索理论后进行的实践课,总共2个学时,教学目标是通过生涯人物访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职场信息和职业发展现状,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更清晰的认识。

教学实施中,首先,让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进行生涯人物访谈PPT展示,根据抽签确定团队上台展示顺序,同时推荐几名选手做评委。教师把课前准备的评分细则及打分表发给每位评委,并提出打分要求。PPT展示结束后,评委及时打分并把结果汇总到教师处。其次,随即抽取2~3名同学对选手表现作点评,随后教师做全面总结,并宣布各队得分情况,对表现优秀的团队给予鼓励并记入平时学习成绩。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做好团队的分工与合作,组长在活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比如在访谈中团队成员分别负责拍照、记录、整理文稿等;其次,教师要做好全面、客观、恰到好处的总结,详细列举各个团队的优缺点。

[参考文献]

[1]柴亚东.大学生职业生涯工作坊探究[J].现代阅读,2012(9).

生涯人物访谈范文第3篇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学生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它以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生涯活动课是生涯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参与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教育活动,以达到生涯教育相应目标的一种活动课。生涯活动课程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从生涯教育的目标看,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在客观认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基础上,拥有对自身与环境做出正确评估与可行性规划的能力,面向未来,适应环境,积极有效行动,最终实现对生命的责任,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涯教育目标的达成,系统性知识与方法的传授不是关键,关键是激发学生生命的动力,在了解自我,有意识收集外部信息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规划,对于变化做出判断与调整,并在此过程中不断追问与明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从活动课程的特点看,其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其一。经验性,即注重通过经验的获得与重构来学习;其二,主体性,即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并以此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目标;其三,综合性,即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框架,以生活题材为学习单元;其四,地域性,即可以结合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特点选择与开展活动。

活动课程的特点与生涯教育的目标要求相一致,生涯教育综合性强、融合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哲学的知识与方法。每个学生的个体都存在差异性,每个人的成长经验、家庭条件、成长环境都不尽相同,因此,生涯教育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通过经验、体验、反思、感悟的方式明确成长的方向,获得成长力量。同时生涯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可以整合的教育资源也存在差异。

因此,从生涯教育的目标与活动课程的特点来看,生涯活动课程是实现生涯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选择。

二、生涯活动课程的设计主线

1 生涯活动课程应具备课程的—般要素与要求

生涯活动课作为一门校本课程,需要有自己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设计、课程计划等。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学校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教学大纲是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教学计划是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的基本要求等。

关于课程设计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取向,另一类是理性取向。不同的定义反映了不同的课程研究取向。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的方式及其所占比重,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课程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 生涯活动课程的内在逻辑性

生涯活动课程的设计是有其内在结构与逻辑性的,是一个整体架构的系统。我校生涯活动课程分为4个模块,即“认识学校”、“认识职业”、“成长规划”、“持久动力”。每个模块在教育目标与内容设定上有其共性,同时在同一模块中,不同的活动课也有其不同的侧重与教育功能。如在“认识职业”模块中,我们根据学生的需要与可行性安排了6项活动,即“职业人物进校园——认识职业人”、“职业人物访谈——认识感兴趣的职业”、“职业见习日体验——体验感兴趣的职业”、“职业梦想剧场——展现职业中的我”、“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活动,分别从认识、体验、模拟的角度设计活动内容,6个活动彼此递进,层层深入,符合认知规律。同时从认识职业,认识人物,体验职业及其环境、模拟职业等方面设计活动,从间接到直接,从感性到理性,从接收信息到理解、分析、输出信息。使学生对职业的学习内容更全面。学习形式更多样。

3 生涯活动课程的外在操作性

生涯活动课就其目标与内容的相互关系而言,有其内在逻辑性,体现课程设计者编选材料与活动的教育意图。但在每个活动课的具体操作上,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具体操作与实施上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要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安排与节奏相一致。如学校一般都会有期中与期末考试,有寒假、暑假,有入学教育等。生涯活动课不是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相反,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开学初的适应与目标设立,期中的阶段性反思与小结,期末的全面总结与调整,并对假期生活合理计划与安排,都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也是生涯教育的内容,

第二,要与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知水平相一致。如在“认识学校”模块中,我们在每学年的开学初都安排相应的活动,使高一新生有机会全面认识新学校,认识高一年级的学习与生活,满足学生对外界环境和所面临的生活由于不甚了解,而充满期待与渴望的需求。在全面客观的认知基础上,才能更好地适应,减小因过度紧张、焦虑甚至恐慌带来的心理负担。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并适应新的学校生活,新的年级生活,对未来做好计划,制定合理的目标,以积极自信的心态开始新一阶段的学习生活。

生涯人物访谈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职业体验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3)04-0090-04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空前巨大,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因此,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就成为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大学生在大学生活阶段通过对自身和外部环境的认知,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特别是大学阶段的学习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1]而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指的是高校或社会以满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要求为目标,以传统的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职业实践体验,从面、线、点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地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员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视不够

自教育部颁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高教司〔2007〕7 号)后,虽然各高校陆续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纳入了教学管理体系,但是,仍有许多高校误把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混为一谈,其表现是只面向毕业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很少着眼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引导学生系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部分高校虽然面向低年级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但大多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的。在课时量、上课时间安排、课程内容衔接等方面均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使得这门课程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无法满足多数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需求,对学生的影响有限。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形式单一

虽然个别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工作已经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但由于受师资等因素制约,目前的服务形式略显单一。如多数学校仅仅停留在举办讲座和单纯的课程理论讲授上,课程内容陈旧,只是完成了对基本概念的阐述,缺乏必要的方法和技巧的传授与训练.[2],不能把西方传入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提供具有本土化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仅仅完成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面上的普及工作,而真正能对学生产生触动的团体辅导、工作坊、个体咨询等服务形式并没有得到普及。

(三)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手段落后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特别是“90后”的大学生,微信、微博、QQ是他们与外界沟通、联系的主渠道,网络成了他们提升自己、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的主要平台。然而,高校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还停留在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上,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这就缩小了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范围,也制约了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作用的发挥。

(四)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缺乏必要的实践支撑与检验

目前,各高校因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和职业实习比较困难,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职业实践环节比较薄弱,因而,对职业认知模糊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就使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工作缺乏必要的实践支撑与检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包括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决策、行动以及反馈调整等五个环节,其中,职业认知尤为重要,这是个体认知职业世界的手段。如果缺少实践环节的支撑与检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处于一厢情愿的理想状态,高校为其提供的服务也无法落到实处,最终必然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二、构建全方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路径

构建全方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要从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网络服务、实践体验四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质量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对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提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努力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1.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要落实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高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要使大学生在以下三个层面达到教育部的要求:第一,在态度层面上树立起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把个人发展与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树立相关的职业意识,愿意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社会发展努力奋斗。第二,在知识层面上基本了解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点、职业的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的特点;了解就业形势与国家的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等。第三,在技能层面上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职业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以及各种通用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3]

2.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作出必要规定

笔者认为,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应当对该课程教学作出一些必要的规定。如,为提高对这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建议将这门课定为必修课。又如,因该课程教学的主要模式是体验式教学,所以,应当实行小班授课,课堂规模控制在40人左右为宜。再如,因该课程是一门融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所以,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要灵活。要采用以研究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坚持课上与课下同步,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要坚持师生之间的互动与研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积极参与的体验式教学方式为主。应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社会调查法、情景模拟法、视频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

3.课程教学的实施阶段与内容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是一门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和指导意义的课,为此,课程教学应贴近、贯穿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面向一至四年级学生分四个阶段实施。

一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启发学生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并完成对自我的认知。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通过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技能、价值观、学习风格等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因素进行认知,了解并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客观、理性地认识自我。

二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对相关职业进行认知。学生可结合所学专业,结合社会大环境(国家对产业、行业的划分及概述,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等),对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进行定位,初步确定专属于自己的职业群,通过对职业群中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技能要求、薪资待遇、从业人员共有的人格特征、未来发展前景等信息进行搜集整理。还可以开展职业人物访谈、职场体验活动等,完成对目标职业群的认知。

三年级教学的重点是进行决策训练,提升职业素养。通过对科学决策理论、方法的教学,帮助学生认知自己的决策风格、了解影响自己职业发展决策的因素、选定自己的职业方向。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推进求职行动。通过前三年的课程学习,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方法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合理的修正与评价,从而形成科学的就业观。此时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课堂集体辅导、求职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勇敢地面对就业。

(二)加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课外辅导力度

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质量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展课外辅导。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而言,课外辅导更具针对性,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外辅导可采取以下方式。

1.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方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达到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的目的,以便调整并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团体辅导可以促进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认知,增强自信心,提高职业目标定向能力、职业决策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

2.开办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

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坊是以小团体的方式,在辅导教师的引领下,运用职业咨询、职业发展等方法,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体验、探索、分享和建构职业生涯规划。在工作坊中,学生通过讨论、演讲的方式和大家一起探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问题,拓宽思路,平衡职业和生活发展,提升生命质量。

3.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个案咨询

个案咨询是职业规划师和来访者建立一对一的关系,来访者在规划师的帮助下,进行自我深入认知,激发内在潜能,明确职业选择的过程。因为每个人独特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形成了其独特的兴趣、性格、价值取向,所以,每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千差万别,具有鲜明的个性。而课堂教学能起到普及理论知识的作用,但具体到个人,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进行个性化的辅导与咨询。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络服务体系

网络是当代大学生广泛使用的信息传递工具,网络的普及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提供了新载体。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学生更易于接受,更能使这一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有效开展,也能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关注度和受益面。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网络体系应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网上课堂

现实课堂受时空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传递给学生的信息量有限,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最大程度的满足,而网上课堂不受时空限制,信息量大,涵盖内容多,可以将现实课堂无法展示的视频、文档等在网上课堂进行展示。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交流、分享感悟、进行思想碰撞。同时,网上课堂还可以为没有在现实课堂中学习的学生提供服务,扩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范围。

2.建立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体系

职业测评是运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情境模拟等手段,对人的能力水平、个性特征等因素进行测评。职业测评具有预测、诊断和评估功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其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还可以评定其个性特征和动机需求水平,并对其潜力、不足及发展规划提供指导。.[4]通过职业测评,辅以个案咨询,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3.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网络体系

如果把学校比作工厂,那么,学生就是工厂的产品。对产品质量的了解,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进行质量跟踪调查。高校应建立学生职业发展跟踪调查网络体系,一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调查,比较他们的修正规律,从中积累案例;二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调查,建立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适应的毕业生跟踪反馈制度。

4.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咨询平台

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应用,大学生越来越喜欢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沟通。建立大学生职业发展网络咨询平台是对传统的面对面咨询的有益补充,也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沟通特点。通过网络咨询平台,学生可以就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与规划师进行在线交流,规划师可为学生提供实时化、个性化、专业化的职业咨询服务。

(四)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的渠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应大力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的渠道,多组织一些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和深化职业认知的重要途径,对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感性认识和职业适应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行动方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学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体验,如此才能凸显社会实践的作用。拓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体验渠道需做好以下工作。

1.开展职场人物访谈活动

职场人物访谈活动是在大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内选择数位资深人士进行深入交流,获取职业信息的一种方法。开展职场人物访谈能帮助在校大学生印证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信息,了解与未来工作有关的问题,如潜在的入职标准、核心素质要求、晋升路径和日常工作等。通过开展职场人物访谈,大学生可以了解自己与理想职位的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也可以检验自己的规划是否科学,是否真正适合自己,从而制订更加合理的大学学习、生活和实践计划。.[5]

2.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活动

开展行业企业调研活动是指大学生通过深入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应的行业或自己感兴趣的行业,采访行业内有代表性的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专业人士,主要调研以下内容:行业概述、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入职条件、福利待遇、工作状态、发展机会、著名公司、竞争对手、典型案例等,以便完善或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友会,学校可通过校友资源,帮助在校大学生开展行业、企业调研。

3.开展职位体验活动

现在,企业都愿意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这样既可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又对员工的个人发展十分有益。企业实习经历对学生了解职场、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大学生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在岗体验,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学习为人处事、学习符合实际工作要求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还能深刻理解岗位职责,提高思想境界,增长知识才干。因此,学校可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相关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确保有足够的职位接纳大学生进行在岗体验。

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大学生就业数量、提升就业质量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全方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的构建,需要个人、学校、社会全员参与、协同合作。高校作为大学生踏入社会的最后加油站,应站在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深入研究、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为构建全方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体系提供切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钱建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6.

[2] 张小光,周坚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2):101.

[3] 葛长波,孙鹏燕,杨蕊.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2(6):61.

生涯人物访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 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开设主要用来应对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对于提高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但是,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不足,多数学生认为课程枯燥、乏味、空洞,课堂上学生学习劲头不足,考试也是应付为主。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吸引力的途径和策略。

1.传统《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存在的问题

1.1高校辅导员独立备课,教学内容单一,脱离实际

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有统一布置的教学任务,确定的教学时数,由招生就业部门统一排课,各学院辅导员进行授课。高校辅导员担任课程的主讲老师,给本学院的本科生进行授课,由于大部分辅导员都是独立备课,与思想政治课的专职老师沟通较少,在授课时的材料大部分靠辅导员自己搜集整理,因此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无趣、与现实脱节的情况。而《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与当代社会的就业形势密切相关,需要从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大学生的兴趣、性格、技能等各个方面进行职业的探索与规划,尽管大多数的高校辅导员很努力地备课、上课,但是却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上了这门课以后也没有什么反响,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与规划也模糊不清,理论与现实联系不大,缺乏实际内容。

1.2教学形式由高校辅导员主讲,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校辅导员往往是主讲老师,承担了所有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师生互动或者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较少甚至根本没有,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基本上是被动接受学习。如果高校辅导员对于目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没有全面地掌握,而只是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教学,对于当今社会形势、社会现象无法给出深刻的认识,进而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的获取渠道更加的多样化、更加的快捷,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多更广泛,学生的思维发散性特点也日益显著,而课堂上辅导员老师的教学却与现实联系不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长时间下来,《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课程的教学不仅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反而还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使课程的教授流于形式,失去意义。

1.3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方法落后

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的不足,进一步导致了该课程教学方式上的单一和方法上的落后。很多老一辈的高校辅导员授课时还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以板书为主,不能与时俱进,不能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会使用PPT进行课堂教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得一部分高校辅导员脱离了社会现实,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落后的教学方法急需改进和创新。

2.对《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2.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内容

始终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精神,从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与政策入手,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社会现状为依托,调整教学内容,拟定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立足于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内在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比方说通过对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职业世界的探索,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找准学生的思想动态作为课程的切入点,从微观入手,从案例入手,最终达到宏观层面上《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的教育目标,实现教学价值。

2.2集体备课,分工合作,制作通用PPT课件

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的讲授涉及到每个学院的大部分同学,因此,采用集体备课的形式,通过集合资深教师和辅导员的力量,统一规划课程安排与设计,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丰富授课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从绪论开始,共有8个单元,9次课,18个学时。每次课既有联系,也是一个独立的专题,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可以召集起资深的教师和年轻的辅导员一起备课,每次课由一位老师主讲,其他老师如果有好的教学资料可以共享,在主讲老师说课结束后,大家一起讨论如何丰富课堂教学,采取何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众人的力量,收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插入到PPT演示稿中,形成可以通用的PPT课件。在上课时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特长和班级的具体情况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料,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2.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除了课堂讲授以外,增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经验分享、测评工具、人物访谈、拓展训练等各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的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由教师主导型教学向学生参与型教学转变。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每个专题,设计若干问题,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课后也可以按照小组共同完成作业,通过竞争获得课堂展示的机会。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也让学生从合作与交流中收获的更多,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此外,通过大量的图片、小故事、视频材料等增加PPT课件的趣味性,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剪辑一些图片或者电影片段,设计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词,链接到PPT课件里面,使得教学形式生动有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传统教学刻板的教学模式。

2.4改变考核模式,多渠道进行考核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是一门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考试的形式,无法真正考核到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课程的考核模式可以进行多种渠道地探索,采取平时成绩加期末成绩的方式,从课堂讨论、到课情况、课堂展示、人物访谈、作业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而不是单一的考试的模式。每个专题都设置一定的课堂讨论内容,通过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2.5《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课程走出校园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课程要真正地发挥作用,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局限在校园里。该课程需要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从社会实践中体会课程的核心思想,进而实现学生自己的职业设计与规划。比方说将生涯人物访谈设置成课外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寻找身边的成功人士,通过对成功人士的采访,对他们的学习经历、求职经历、任职经历等等进行访问,发现他们身上的共同点,是什么样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让他们一路走来迈过了艰难困阻,成为了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通过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的教学,真正将这门课转变成一门实用性的课程,变成一门对学生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课程。

3.总结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课程要真正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必要对课程教学进行创新、改革,加强和改进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由教师主导型教学向学生参与型教学转变,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更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蔡乐苏,王宪明.教学并重,因材施教――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探索[N].《光明日报》, 2014 (11)

[2] 张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