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药伦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学科历史短,发展不成熟
中药药理学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应的教材和课程出现较晚,1984年第1本教材正式出版,1987年全国中医院校正式开设中药药理学课程,中药药理学教材及课程建设只有短短二十余年。学科不成熟必然反映在教材和课程建设中。同时,中药药理学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其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联系紧密,以至于课堂教材不断更新仍赶不上学科发展步伐[1]。因此,教师授课时不应局限于传统讲授形式,学生学习时也不应全盘接受教材内容。如果学生被动接受存在争议和分歧的教材内容,既不利于其科研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也不利于中药药理学发展。
1.2中医与西医结合,中药多效性与双向调节作用
(1)中药药理学信息量大是由学科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中药药理学涉及的基础理论多,必须坚持中医药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是结合哲学、文化形成的,古人结合当时的哲学、文化研究成果,从抽象角度去阐释中药作用原理,这便是传统中药药性理论,如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中医理论多数出自临床经验积累,缺乏严密、客观的统计学处理,上升为理论必然存在诸多缺陷,对其不足要通过中药药理学实验加以修正,从而使临床用药更加安全。中药药理学利用现代科学手段验证传统中医药理论,深化中药功效、修正中医药理论之不足,同时,必须坚持中药自身系统特色,不能失去中药本身的特色。在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前提下,中药药理学教学中涉及中医药基础理论,另外还要结合西医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阐述药物作用,因此使得中药药理学讲授和学习信息量增大,要在有限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并保证教学质量,存在一定困难。(2)与西药药理学相比,西药多为纯度较高的单一化学成分,其成分、作用、作用机理、作用部位明确,而中药成分复杂,一味中药本身就是一个小复方,同时存在多个有效成分部位,含有复杂的多种有效成分,从而形成中药作用的多效性,具有多种药理作用。但这也恰好说明中药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多环节发挥作用的,是中医药从整体治疗疾病的基础[3]。中药药理中经常出现双向调节作用。双向调节作用是指同一中药及组成方剂,在机体不同状态下以不同方式应用,可以发挥趋向相反的作用,其形成原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3]。常见的双向调节作用有阴阳、寒热、表里、补泻、升降、利涩、燥润、散收、活血止血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由于中药的多成分性,不同成分对不同作用环节起作用,最终表现出有利于机体的变化;二是机体处于不同机能状态下,对同一药物中不同成分具有不同反应所致。双向调节作用及机制恰好体现了中药调节机体平衡的内涵。
2解决方法
2.1调整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中药药理学教材内容不完善,类似微型综述,可对教学方法做出相应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适当采用启发式、问题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将教材内容欠成熟的劣势转变为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科研精神培养的优势,将其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突破口和提高教师综合水平的契机。例如,注意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盲目轻信某种学说、某种观点,因为中药药理学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学科,部分观点还存在争议,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既可能古籍理论,也可能产生新的理论,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搭建知识基础框架,但又不局限于知识框架内,做到活学活用;对教材某些前后矛盾的论述,课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自己归纳总结出较明确的结论,上课时再讨论修正。这样既能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又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此外,由于中药药理学发展迅速,教材部分内容滞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介绍最新研究进展。
2.2理顺、归类教学内容
2.2.1理顺教学内容,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药理学教学应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侧重中药药理特色,以现代医学基础知识做铺垫,中西医药理论,坚持走中西医结合、互补互用、交叉融合的道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特色,清楚中医药传统理论是可以用现代医学语言进行阐释的,其内涵是相通的。在讲授相关药理作用前,回顾现代医学基础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问题,安排学生课前复习,有了医学基础知识做铺垫,学生学习中药药理学就容易理解了;或在课堂讲述过程中将涉及的相关学科内容进行简单回顾,但要注意控制时间,不能影响重点内容学习,要求教师课前进行周密的课程教学设计,确保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保证教学质量。
2.2.2药理作用归类、对比介绍由于每种单味药或复方的作用都很广泛,造成各种单味药或复方相同的药理作用、研究方法在不同章节反复出现。如果完全遵循教材进行授课,势必造成内容重复,浪费教学时间,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可参照其他学校总结出的方法[4],先将教材中各中药涉及的药理作用进行统计归类,一个药理作用无论在书中出现多少次均重点讲授一次;每次讲授重点药理作用时,应从实验方法、实验条件、实验误差控制、实验结果分析方面进行系统、完整地讲述,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另外,适当应用比较教学法。由于中药药理学是建立在西药药理学基础上,药理学理论及技术方法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所以中药药理学和西药药理学教学有很多共同之处,将西药药理与中药药理进行比较介绍,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药理学知识。例如在介绍中药作用机理和功能主治时,选择作用机理和药效相似的西药与其进行比较,分析异同,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中药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
2.2.3双向调节作用与中医的平衡观、生物体调整系统联接将中药常出现的双向调节作用与中医的平衡观与生物体调整系统联系起来。古代医药学家对双向调节作用进行过探索,现代中药药理学又对此进行深入研究,虽尚未形成系统理论,但这些作用目前可从现代生物化学、受体递质学说的角度做出初步解释,如引导学生用生化新陈代谢的平衡、网络调控系统和药物成分的受体作用机制来解释双向调节作用,将古老的问题和现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有趣命题,用中药药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来解答古老问题,容易激起学生兴趣。
3结语
1.1研究对象
2013年10月在该地区选取A药房和B药房两家药房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两个药房的硝苯地平缓释片、左氧氟沙星片和格列苯脲每月的销售量进行统计,三种药物平均每月销量如下:A药房硝苯地平缓释片3712.2盒,左氧氟沙星片301.4盒,格列苯脲1629.7盒;B药房硝苯地平缓释片3979.3盒,左氧氟沙星片299.9盒,格列苯脲1503.2盒。在进行研究前1年,A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412.3人,B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387.5人。
1.2研究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A药房给予常规管理办法,B药房应用循证医学原理进行经营,两个药房采用同样的方式对药物进行储藏。1年后,对两家药房的硝苯地平缓释片、左氧氟沙星片、格列苯脲的销量以及客流量进行统计,计算两家药房3种药物的月平均销量、月平均客流量以及客流量的增长率,并对两家药房的平均月客流量、药物的销量以及客户的满意程度进行统计学比较。客户的满意程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
1.3管理方法
常规管理办法:工作人员直接根据顾客的要求销售药物。循证医学原理下的管理方法:首先,药房需建立药剂科,在此基础上做好管理的原始记录,详细内容如下:①详细记录常用的处方,并进行分析;②详细记录顾客对药物进行咨询的情况,并做出独立的表格;③对顾客进行满意程度调查;④相似药物区别的分析,并做详细的记录;⑤对退药的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并做出记录;⑥对顾客进行合理用药的调查;⑦若出现不规范的处方,须进行分析和记录。此外,工作人员需要有相应的医学和药学知识,根据最有效的医学证据,向顾客推荐药物。
1.4评定标准
对两家药房的药物销售量与客流量进行统计时,若增加,用“+”表示,说明该项为正增长;若减少,则用“-”表示,说明该项为负增长。现场发放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200份,每个药房100份,回收率10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年后两家药房3种药物的月平均销售量的情况:A药房硝苯地平缓释片3309.5盒,左氧氟沙星片270.3盒,格列苯脲1289.6盒;B药房硝苯地平缓释片5433.8盒,左氧氟沙星片375.2盒,格列苯脲2316.7盒。两家药房客流量的情况:1年前,A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412.3人,B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387.5人;1年后,A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142.7人,B药房的月平均客流量为2877.9人。两家药房顾客满意程度情况:A药房100分调查问卷中非常满意48例(48%),基本满意30例(30%),不满意22例(22%),总满意率为78%;B药房100分调查问卷中非常满意84例(84%),基本满意12例(12%),不满意4例(4%),总满意率为96%。
3讨论
1传统中医服法中医方药的服法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服法的恰当与否,势必影响药物的疗效。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已认识到服药方法及时间适宜与否对临床疗效的影响,非常明确地强调了服法的重要性。古代医家对某些方剂的用法上也确有其独特之处,比如桂枝汤、十枣汤、鸡鸣散等等。但是,遗憾的是现代中医在指导患者服用方剂时,往往失却了传统的精华,绝大部分都是嘱咐患者一日一剂,早晚分服。
问题是这种一成不变的服药方法是否适合于所有病情与病人?显然,从现代药动学观点看此服药方法是有问题的!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应用复方药动学理论,进行复方的药动学实验,获知中药及复方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而科学地确定给药方式、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从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现举桂枝汤为例,张仲景《伤寒论》中桂枝汤项记载了桂枝汤的用法:桂枝去皮三两、白芍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己须臾,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可除。若一服汗出病痉,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出 哈佛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不止,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服法甚为详尽与周全。但现行我国高等院校《方剂学》教材囚中关于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却只有:水煎服,温覆取微汗的简单要求。也即按常规的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来用。那么张仲景所推荐的服药方法是否恰当与必要?按常规的一日一剂早晚分服是否药效一样呢?有学者Ie]对此进行了研究,如服用桂枝汤后提高环境温度并辅以灌服小米粥,能增强桂枝汤的抑制病毒性肺病变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功能,说明“嚷热粥温覆以助药力”;的科学性。以小鼠巨噬细胞功能为指标,桂枝汤一日2剂的作用强于一日1剂,连日服的作用强于非连日服。一日总量分三次口服,每隔2.5小时,作用也明显强于一次服,证明桂枝汤宜多次分服的合理性。那么这种合理性的基础是什么?是否因为一日2剂的血药浓度高于一日1剂;连日服有利于保持血药浓度在一较高水平;一日总量分3次口服,每隔2.5小时是否因其半衰期短,分3次服用能够更好维持其有效血药浓度水平?这有待实验的验证与进一步的阐述。
2中药药动学研究对临床用药方案的指导意义用中药药物动力学参数指导中医临床用药,解决合理用药问题,计算出首剂量、维持剂量、给药间隔时间以及制定各种给药途径的用药方案等,从药物动力学的角度研究中药在体内的相互作用和中药方剂的组成原理,是提高中医临床医疗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对香蕾散的传统煎、服法实验研究[v]结果表明:对实验动物一次性口服给药,仅呈现短暂之退热作用,对整个发热过程的体温反映指数亡无明显影响。而连续 3次给药,能延长其退热时间,对口nU有明显的影响。说明连续而非间断给药的重要性。
赵氏阁在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患者脑血流作用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中证实该方具有增加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与降低其血管阻力的作用,并呈量效关系。而用天麻钩藤饮给药,不同效应器的量效关系各不相同,表现为在体内增加血液流速的作用维持时间较短,为6.08小时,其效量半衰期为1.72小时,而降低血管阻力作用的维持时间相对较长,为8.61小时,其效量半衰期为2.62 小时。提示临床给药须缩短间隔时间以维持有效血液浓度,即至少日服3次为宜。从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学的角度,增加服用量与次数可以尽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有利于药效发挥而减短疗程。但任何药物都有用药量的限度,尤其是有一定毒性的药物,就得减少用量,适当延长疗程以达到治病的目的。
现举一典型例子加以说明,关木通水煎剂有毒成份的表观毒代动力学研究[0J表明,关木通水煎剂中毒性成份的小鼠口服表观半衰期为31.87小时,属于较长半衰期药物,在临床用药注意可能发生的蓄积毒性,并注意用药间隔时间。为此诸如马兜铃、关木通等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材,若长期服用,可能造成马兜铃酸的蓄积,导致肾间质纤维化,引起肾功能衰竭等不良反应。在临床运用中就得注意疗程长短的问题。然而某患有白塞氏病的患者连续服用龙胆泻肝丸(含关木通)l5个月[l0],共服约69x180袋,最终导致肾脏损害。但如果该患者或其处方医生懂得上述关木通的毒代动力学特征的话,此类不幸事件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3剂型的选择“汤者荡也,丸者缓也”;,说明不同的剂型对药剂的影响。各种剂型均有它的优缺点,对剂型的选择也需建立在其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
关键词: 需要层次理论 奖励 意义
一、引言
教学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而奖励就是让这希望之火在学生心中越燃越亮。奖励作为教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指奖励学生物质用品或者奖学金,精神奖励指口头表扬或者颁发奖状。在教学中,奖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奖励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奖励对学生在教学中的意义为多数教育者所认同的,教育者也做了较多的研究,但研究多数集中在如何奖励或奖励的方法和措施上,对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奖励的意义缺乏研究。
尽管有教育专家认为,外部的奖励会使学生过多关注奖励的结果,而忽略任务本身,但奖励的弊端来源于教学中对奖励的运用的场合、方式、方法欠得当,而不是奖励本身存在问题。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其中,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划分为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也称作缺失性需要。把自我实现的需要划分为成长性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而引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应该经常和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其学习动机及缺失性需要。在发现学生的某种需要缺失后,要及时弥补,在教学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方法便是奖励,因为奖励能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缺失性需要。此外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实现。因此教学中奖励的存在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奖励能满足生理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就来源于我们的需要,只有满足较低级的需要,人才有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中,最低层次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便是生理的需要。所谓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每个人最先产生的都是生理的需要。学生作为学校的个体,当然也不例外,如果他们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每天缺衣保暖、吃不饱饭,学习动机就根本无从谈起。
这种生理需要,即吃饭、穿衣的温饱需要普遍被认为是家庭所能满足的,大多数的学生在教学中的确也不存在这种需要,但生理需要并非不存在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贫困生身上。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他们家境贫寒,昂贵的学费就已使家中捉襟见肘,生活费往往是省之又省,甚至每顿饭都只能吃馒头咸菜。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在中国青年报的有关调查中发现,56%的贫困生对“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你”的态度是“虽心怀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贫困生对“无偿资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认为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1]。由此可见,贫困生特有的心理使他们不仅存在生理的需要,还使他们内心要强而又十分脆弱,不愿接受社会或者学校免费的捐助。如何既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又不伤及他们的内心,是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教师对他们进行特别关注外,奖学金作为教学中的一种奖励手段也可以起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因为奖学金是颁发给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一种奖励,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才能得到,无论家庭贫困还是家庭富裕,在成绩面前人人都平等,因此当贫困生取得奖学金时,这种奖励不仅满足了他们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肯定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保护了他们的脆弱内心,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奖励能满足安全的需要和归属和爱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安全的需要和归属和爱的需要同属于缺失性需要。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高一层次,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需要安全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欲望。归属与爱的需要也叫社交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这是两个层次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比安全需要更高一级。但之所以放到一起讨论,是因为这两种需要体现在教学中,都与教学气氛息息相关。和谐的教学气氛取决于教育关系中老师和学生的和谐相处、老师和学生能建立亲密关系,这种和谐氛围会使学生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他们的安全和归属和爱的需要,同时这种和谐的教学气氛的建立离不开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爱。波尔诺夫就说过在教育关系中,教育者的爱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苏联著名教育专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儿童最喜爱的课就是他们最敬爱的老师的课,而老师要博得儿童对自己的爱,他自己首先应该充满着对儿童的“爱的激情”。而这种爱需要教师全心全意地、无一例外地爱每一个儿童。教师对儿童的爱,这是使儿童心情舒畅,促进他们奋发上进、健康成长的推动力[2]。换言之,这种爱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老师的“爱”,也是一个一直有分歧的话题,尽管有老师宣称惩罚也是一种“爱”。但“爱”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应该是相互的,不仅老师觉得自己付出了“爱”,而且学生能感觉到老师的“爱”,那么这才是教学中我们应该追求的“爱”。有人曾对3-6年级的15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你希望老师对你怎样”的一项中(三个选项:①表扬,②不表扬不批评,③批评。)学生选择表扬的占88%,选择不表扬不批评占12%,无一人选择批评;在“你不喜欢老师的原因”一项中(四个选项:①批评你,②体罚你,③作业布置太多,④课上得不好。)学生选择批评你占65%,选择体罚你占4%,选择作业布置太多占20%,选择课上得不好占11%[3]。上述两项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
这无疑证明,表扬比惩罚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因为学生在老师的表扬和微笑中,能感受到母亲般不计一切、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的“爱”。在这种表扬的“爱”中,学生安全和归属和爱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由此可见,奖励能满足学生安全的需要和归属和爱的需要。
四、奖励能满足尊重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尊重的需要也属缺失性需要,它比归属和爱的需要层次要高,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指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受到他人的尊重指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别人的认可和别人的重视。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在教学中,学生的尊重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为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重视,另一方面在被老师认可和重视的同时,对自己价值的满足充满了自信。
尊重的需要其实就是一种源自于身份的需要。而身份的需要与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地位表达出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性和重要性,因此也是“身份”的一种表达方式,即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或地位就有什么样的“身份”[4]。
在教学中彰显学生地位和身份的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成绩排名。学生喜欢考试或惧怕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怕考试结果的排次,因为这往往决定了他们在班级、学校及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的“身份”,他们坚信这种“身份”决定着他们受尊重的程度。成绩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正所谓“考试成绩好了洋洋得意,考试成绩差了垂头丧气”这种现象就透露出成绩好的学生之所以能洋洋自得,就是因为成绩为他们赢得了他尊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后进生则相反。再加之过往媒体对所谓高考或中考“状元”的吹捧,致使成绩已不仅仅决定了学生在学校内的“身份”,还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的“身份”。诚然,成绩排名能满足少数优秀生尊重的需求,但它的弊端就是在肯定少数优秀学生的同时,忽略了大多数的普通学生,这与教育“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因为它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对地位的这种渴望,所以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成绩排名也是被禁止的。那如何尽量满足所有学生这种尊重的需要,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就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而奖励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表扬,比如在班级内评选所谓的“学习之星”、“劳动之星”。新课改之后,教师更应该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尽量抛开成绩的因素,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对他们每一个人都进行奖励。奖励的形式很简单,比如一句表扬、一句赞扬,做一个“学习之星”的评选,但是这种简单的形式却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个体从群体中凸显出来,也就是使被表扬的孩子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位,这种地位使他们体验到被重视、被认可的感觉,从而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满足了他们的身份需要,也就满足了他们尊重的需要。很多学生在成年之后,依然会记得重视自己、给自己自信的老师。可见,尊重的需要在学生时代是多么的重要。
五、奖励能促进学生不断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也是最高等级的需要。它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并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4]。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也就是说,自我实现需要的强度不仅不随其满足而降低,相反会因获得而增强,因此个体追求成长性目的是无限的,是无止境的。
既然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方法和手段使之得到满足,而应该尽量采取恰当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在教学中,奖励是一种外部动机,而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共同作用产生的。虽然外部的学习动机作用往往较弱而且短暂,内部学习动机强烈而且持久,但在学习中,这两种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并且交替进行的。在刚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时,由于对学科的无知,学生不可能有太强的内部学习动机,只有通过外部学习动机,比如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推动他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的学习意向,使其竖立远大志向,这样外部的学习动机就渐渐转化为了内部学习动机。在学生拥有了持久的内部学习动机之后,教师仍然要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适当运用外部动机,使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并行不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从而在根本上使学生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并行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不断地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无止境的,学生的自我实现也是无止境的,但是奖励这种外部动机作为内部学习动机的辅助,却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
六、结语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动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本身的情感,而奖励在教学中无疑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因此奖励在教学中意义重大。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奖励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奖励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体验,这些体验构成了他们的成长经历,是他们成长意义的展现形式,也是他们发现自我、形成自我的过程。虽然这些体验会因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个体而体现出不同的差异,但这种体验所能感受到的老师的“爱”却是相同的。作为教育者,应该用这种积极的方式去影响学生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自卑 敏感 迷茫――困生三大心理问题分析.中国青年,2008.6.23.
[2]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走出师爱的误区http:///group.asp?gid=16&pid=2041
【论文摘要】运用量子物理学的“超因果联系”、“能量场”和“全息场”等基本理论,探讨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对“中医理论体系不是科学,与现代科学思想、方法、理论、体系格格不入,应该彻底地否定、抛弃”的言论进行了驳斥。
1超因果联系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以往所理解的因果联系都是很直观的,因果直接对应,甚至一一对应。但量子物理学[2]揭示出来的基本粒子间的相互联系则可以是超系统超时空的。一个几率波能够与宇宙中的任何其他部分发生联系,且不管它们之间相距多远,作用之间都没有时间间隔。这是一个令爱因斯坦都无法接受的结论,约翰•贝尔却在1964年给出了一个数学证明,并把它叫做“贝尔定理”。紧接着,法国物理学家又用实验证明了基本粒子确实受空间和时间中存在的不可见联系的影响。这个结论使得已经摇摇欲坠的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最终彻底崩塌。
基于贝尔定理-非局部的不可见的因果律,量子物理学给予第四个启示:人所受的影响是无时无处不在的,疾病发生发展所涉及的因果联系复杂到无法测定的程度,并且总有医疗以外的因素在起作用。学者不应该去向建立在已经彻底崩塌了的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上的“科学”俯首称臣[1],也没有必要再用这种科学去解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去分离中药的有效成分。应该承认西医通过现代检测手段检测到了某些病因,但同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些病因也和通过“望、闻、问、切”所发现的病因一样,远不是导致患者生病的全部原因。既不能过于迷信那些没有思维的仪器,也不能在审症求因的缜密思维过程中过于武断和粗疏,因为中医毕竟是非常私人化的经验医学,师承有别,流派各异,或温热,或寒凉……都不乏奇效之例,也都有失误之诊。如何参佐为用,这不仅与医者能否将《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等中医典籍烂熟于心有关,还与医者是否具有杰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现在,中医已经按照西医的思维方式和医疗模式走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化”道路,传统的一对一师承关系“化”成了班级授课制的中医学院,传授了知识,丢掉了意会,遗失了自己的传统和精华,培养了一批会在西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的实际上已经不能再被称作是中医的中医师。如果目前这种情况再持续十年,现有的能够按照中医思路看病的两三万中医大夫都退休,中国也就没有中医,“疗病之功,莫先于药”的中药也就变成了一堆没有用处的垃圾。目前中国中医的状况是何等的危急。
2能量场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从量子物理学中涌现出来的最激动人心的概念就是能量场。在原子尺度上,场无处不在。这不是想象中的可视的实体,它们是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这正象磁铁的磁场不可见,但它能使铁屑产生图案一样。基本粒子跳着永恒之舞[3],它们之间或吸引,或排斥,互相碰撞,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或吸收能量,构筑起一张统一的、连接着整个宇宙的原子关系网。如果说经典物理学的核心隐喻是一台机械钟的话,那么量子物理学的核心则是一张无所不在的原子关系网。
基于能量场的概念,量子物理学给了第五个启示:应该从“场”的角度来理解医药。医药的作用,对于患者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能量场的作用。在这个能量场中,对靶点的直接阻断所起的作用往往是不持久的,因为阻断或消灭
的只是一个靶点,对于存在于整个能量场中的导致这个靶点出现的、现在还无法知道的种种因素,是无法将其一一阻断或消灭的[4]。这些因素很有可能又会在其他地方构成新的靶点,这也就是西医常说的病灶转移。
中医虽然也没有从能量场的高度来认识人的生命过程,但它的经络学说是不是与能量场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五千年的经验使然?就目前的科学发展水平而言,别说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远未建立,丁肇中的“反物质”还只是一种猜想,就连量子物理学的基础理论都还处于完善和发展阶段,现在就要对积五千年经验于一体的中医药学说进行科学阐释,也许是为时太早了。现在不得而知,留待未来的科学去证明吧。当然,也没有必要轻信他人的毁谤而忍痛割爱。中医药学千万不能重蹈旧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覆辙,闹出“因为笑才高兴,因为哭才伤心”这样的笑话来。
3全息场给中医药学的启示
杰出的物理学家戴维•玻姆把场看作是宇宙之海中的漩涡,提出了用“全息场”来解释量子事件的非局部关联理论。他把不可见的隐藏的现实称作内含或者“折叠”的秩序,而把外部实在称为引申或者“伸展”的秩序[5]。在他看来,正是“感知透镜”在不断地变化,才有折叠秩序中不同的侧面不断地伸展开来。
全息图是用激光在一个全息盘上创建干涉图式而产生的。光盘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分辨图形,只是当一束激光穿过它,就“好象在池塘中扔了一把小石子”时才出现的一串串同心圆圈罢了。全息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就是不管这个盘子破成多少片,每一个碎片都包含着所有的完整信息,只是碎片越小,信息就越模糊而已。
基于全息场理论,量子物理学给予了第六个启示:就象“盲人摸象”这个古老寓言所揭示的那样,面对外部世界和人的内在世界那“折叠”的内含秩序,在根本上是“盲”的-无法知道大象的完全的实在,而只能有关于它们的直觉的有限的经验。中医的耳针疗法,在过去看起来,也许近似天方夜谭,现在从全息场理论的角度来看它,也许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因为西医只承认可以检测到的“伸展”的秩序,而拒绝承认现在还无法检测到的“折叠”的秩序,所以,它往往比宁愿“舍症从脉”的中医更盲,也更不科学。
一言以蔽之曰,西医是建立在经典物理学基础上的科学,现在量子物理学已经让牛顿-笛卡儿宇宙模型彻底崩塌了,学者没有理由再相信它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中医药学是在几千年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格物致知而形成的理论体系,20世纪以前从未受过经典物理学的影响,它很可能与量子物理学和未来科学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6],中医研究者应该坚定不移地自己走自己的路,力求中医药学的卓然自立,而完全没有必要去顾及别人的多嘴多舌。
参考文献
[1]F•卡普拉.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北京出版社,1999.
[2]阿莱斯泰尔•雷.量子物理学:幻象还是真实.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3]戴维•林德利.命运之神应置何方.吉林人民出版社.
[4]罗杰•S•琼斯.普通人的物理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