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乾乾易学

乾乾易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乾乾易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乾乾易学范文第1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我院病人血液标本,从采血前病人准备、采血部位、标本状态、送检放置时间进行分析总结。

1.2实验方法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西门子XTANDPLUS生化仪测(电解质)。

2 结果

2.1从采血前病人准备工作着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①应交待病人采血时间一般要求空腹12h以上,个别项目如血脂应素食3d,如饮酒可使尿酸、GGT增高,所以抽血前要避免高蛋白,高嘌呤,4h勿饮茶、酒、咖啡等。另外过度空腹(24h以上)可使胆红素增高,血糖降低。输液患者最好在输液后2h后采血。

②对病人做好心理辅导,避免高度紧张。交待门诊病人抽血前不能做剧烈运动,这些因素都可致血常规一些项目增高。

③尽量暂停各项药物,有抗生素、维C可对一些生化项目有影响。

2.2采血部位对血液标本的结果影响。

①输液时一般建议异侧采血,采集标本部位不对会存在误差.

异侧抽血和同侧抽血的结果比较(mmol/L)

项目

异侧抽血值

同侧抽血值

4.02

2.83

135.70

174.53

98.43

65.75

血糖

6.23

15.72

由表可见存在明显差异。

②抽血时选取部位避开避部红肿炎症。

2.3分析前标本状态对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①如溶血,溶血发生的原因一般为水浴箱温度过高、分离血清用力搅拌、用注射器不拔针头过猛注入采血管或进针不顺反复针刺等,标本溶血会对电解质、一部分酶、红细胞(溶血使红细胞破坏过多)的结果造成影响如下表

正常标本与溶血标本的结果比较(mmol/L)

项目

正常标本结果

溶血标本结果

K

4.20

7.30

NA

140

133

CL

104

113

TBIL

15.3

35.2

AST

19

60

RBC

4.83

2.05

由表可见存在明显差异。

②抽血量要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如血常规抽血量最少1ml否则会与抗凝剂混合后造成血液稀释,令结果偏低。血沉必须按抗凝剂与血液比例1:4,血凝检查抗凝剂与血液比例为1:9的比例抽取,否则造成结果不准确。别外一些生化项目抽血时按项目多少抽取血样,如血量太少,血清分离不出,无法检测。

③对含有各种抗凝剂的采血管正确运用,如血常规用K2-EDTA而电解质用此管会造成血钾偏高(此抗凝剂含钾),各种酶的检测最好用血清检测,血气抽取动脉血用肝素钠抗凝后防漏气检测。

④如出现例如溶血,脂血(对血脂等检测项目有很大影响)等不合格标本,尽量重新抽血检查,如无可能重抽血一定要标注溶血或脂血,给临床参考。

2.4血液标本送检时间、放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标本抽取后原则上应立即送检,但因为各种原因(如标本量太多)会出现标本晢时放置的情况,如放置太久会导致标本的化学成分改变,如血糖每小时下降5%-7%左右,如表所见(mmol/L)

放置时间

30分钟

60分钟

90分钟

120分钟

血糖结果

5.16

4.70

4.35

4.05

因此应立即分离血清检测。放置时间过长还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因红细胞破坏,内钾释放到外钾可致血清钾升高。②可使部分酶活性丧失③血液的ph值及co2浓度发生变化。

另外一些酶如LDH会发生冷变性,必要时需保存的应室温放置。

3 结论

总之,血液标本分析前的注意事项质量控制对检测结果是非常重要的,尽量避免出现错误,做好分析前准备工作,力争把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误差降到最低,做好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准确的结果。

参 考 文 献

[1]郭月丽,林燕燕.临床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1,(03).

[2]轩东霞,吴春香.影响血液标本采集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1,(03).

[3]郑剑.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J].中外医疗,2011,(02).

乾乾易学范文第2篇

课堂提问其实不仅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课堂上籍以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和学是双边活动,提问自然也是师生的互动环节。精彩的提问不仅是门艺术,也是提高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它对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均有重要作用。课堂提问要注重三环节:问题设置的科学性;问题提出的启发性;提问方法的随机性。

【关键词】

课堂提问;问题设置;提问方法;学习能力;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套用陶行知先生的话,在我们日常千头万绪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说明了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更何况教学过程中,学生请教的是师长,教师更应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和善于提问的能力。“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善于提问,更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学会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在课堂上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而学生的提问往往很少,下面就教师的课堂提问谈谈要注意的三个重要环节。

一、注重问题设置的科学性

问题设置的科学与合理实际上与教师的基本功密切相关。课堂提问练在课上,功夫却在课外,认真备课必不可少。设置问题时首先要注意问题设置有难易层次;其次,问题设置要有明确指向性,预留学生思考空间和范围;第三,问题设置要注意旨在培养学生能力,获得学习方法。如果问题设置得合理、科学,对有效教学是有很大作用的。

现就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文中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教师在备课时可设置以下问题以备上课时提问进行探讨。

师:革命前夕法国的思想、政治、经济、阶级状况如何?

回答这一问题难度极高,一般学生不易回答。“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古人就已经启示我们提问要先易后难,最后才能达到全部解决。所以,精心备课时问题设置要有难易层次。可分设以下几个小问题,让学生分别回答。

(1)法国启蒙思想家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他们有哪些主张?他们的主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由于所回答的内容涉及第22课《科学和思想的力量》,教师就需要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预先学习该课第一部分内容即思想启蒙的火种,然后由学生回答。学生可进行讨论,以合作学习的方式概括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及启蒙思想的影响。这样的分步回答就分解了问题的难度。由于教材对于该问题的阐述比较分散,教师的概括总结无疑是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18世纪时,法国社会等级制度的情况怎样?教师画金字塔形示意图:

国王、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可由学生以填图形式回答三个等级分别代表了哪些阶层。教师总结强调资产阶级尽管力量壮大,但还是处在第三等级。

(3)当时法国的经济处在一个怎样的状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材料。

生:广大农民生活困苦,王室挥霍无度,国家财政陷于破产。教师补充:资本主义经济在法国开始发展起来了。

(4)总结当时法国的政治、经济,你能得出当时法国的阶级状况是怎样的?

学生很容易回答: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可理清第三等级和第一、二等级的矛盾所在。

(5)法国大革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

生:封建等级制度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启发学生以前学到的英国革命的根本原因与其的相似之处。

通过以上五个步骤,就基本解决了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背景,对难题的分解处理必须明确各个分解小问题的指向性,最终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注重问题提出的启发性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有时教师只提出问题,不能积极启发诱导学生回答,这就没有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有时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这类的问题往往带有“是不是”、“对不对”、“是吗”之类的判断性词汇。这类判断型问题很明显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力,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使有些同学可能回答正确,但也未必能正确理解。但如果出现这类提问,很明显是不能正确判断学生对该知识能否正确把握,也不利于有效教学的。也有的问题偏难、偏怪,教师提出后,学生沉默不答,即使是指名回答,也是答非所问。无奈之下,教师只好自问自答,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又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显然也不是有效教学所期望的。启发式提问往往是步步推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进行。教师设计问题,一定要认真解读教材难点、重点,尤其是历史线索,教材的建构等问题,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此时显得格外重要。

继续以《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这一课为例,总结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学生会轻而易举找到教材内容,即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时,教师为加深学生对法国大革命影响的理解,可提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

学生一般不易回答该题,但这是教材的重点,也是教材的难点,教师可启发学生《人权宣言》的内容这方面来考虑回答。

(2)为什么说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可启发学生回忆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也具有世界意义,这样可得出,无论是英国革命、还是美国独立战争、或者法国大革命它们都具有类似的世界意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的,而且它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并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学习历史同样要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问题。

三、注重提问方法的随机性

首先要注意提问对象的层次性。教师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不可能一个问题适合于所有学生。因材施教实际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所提的问题自然有难易区分。提问的对象即学生要分层,对优等生要有思考的深度,对普通学生所提的问题难度要适中,以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高。教师的提问应注重学习困难生,如果这些学生能回答这些问题,其他学生自然也能回答。教师的提问如果只围绕宠爱的几个优等生,大多学生则会被冷落一旁。虽然课堂上热闹而且表面效果很好,但其他学生就会心不在焉,无精打采地静坐、静观、静听。这样就严重挫伤其他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根本上是不利于有效教学的。

其次要注意提问时机的恰当性。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讨论问题且已基本形成对问题的理解有一定思路时,教师此时就应让学生把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或存在的疑问表达出来。教师可对这些问题释疑解惑,或进一步引导深入。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深入钻研的时候,或者认为都已弄明白、掌握了的时候,教师就要投石兴波,及时提出更新颖、更深刻的问题,展开讨论争辩,把课堂教学推向。当教师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就可以向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提问,使之把注意力重新转向课堂学习。教师通过适时的提问,是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有利于教材重难点的解决。

乾乾易学范文第3篇

学前教育义务化为大势所趋。自《义务教育法》颁布后,至2000年底,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已基本实现了全面普及。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总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有财力提供学前教育义务化,据统计,2012年全国实现财政收入人民币1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但投入到学前教育的经费却很少,从1993年起,学前教育经费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3%左右,学前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滞后状态。虽然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较少,但学前教育对国家社会的回报却很高。著名的美国佩里学前教育研究计划,通过长达三十年的追踪研究表明:良好的学前教育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大有裨益,在学前教育上每投入1美元,其效益为6美元。学前教育的效果显著、影响深远。我国《幼儿园指导纲要》也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学前教育义务化提高学前儿童入园率,减轻家长负担。虽然学前教育事业在我国已取得快速发展,但仍有很多学前儿童没有机会到幼儿园学习,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园率极低。在城镇,2013年幼儿园开学之际,许多幼儿园借着物价上涨而水涨船高,纷纷提高了保教费,并增加了各种不明晰的费用,打着教育管理的幌子乱收费,这使得家长们不堪重负。入园难、入园贵已经成为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根据教育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3~6岁学前适龄儿童有近6000万名,其中一半孩子因为费用或名额问题,不能接受幼儿园教育。而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由国家承担全部或部分费用,规范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保障更多的学前儿童进入幼儿园,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难题。

学前教育义务化能有效的提高幼师质量和待遇。幼儿教师师资质量和幼师待遇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话题,幼儿教师工作量大,事无巨细,需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耐心,然而幼师的工资水平却处于最底层。近几年来,不断的有“虐童”事件发生,幼儿教师的素质质量受到了质疑,面对来自社会、家长各方面的不信任,无形中又给幼儿教师增加了精神压力。幼师岗位流动性大,同工不同酬等现象严重。归根结底,解决幼师质量和待遇的问题,需要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规范。学前教育义务化必然需要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提高幼师入职门槛,规范幼师职业行为。同时,学前教育义务化意味着幼师与中小学教师享受同等的薪资待遇,提高幼师地位,增加幼师工资水平。

学前教育义务化是世界的潮流和趋势。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越来越关注学前儿童的发展,例如,美国从20世纪初实行“开端计划”以来,每年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都不断增加,并且普及到2岁的孩子。英国学前儿童享受政府发放的幼儿教育补助金,4岁以后的儿童,获得每周5个半天。每个半天2-3个小时的在园免费保教。瑞典的学前教育几乎是免费的,政府负担90%的保教费。法国的学前教育虽然没有纳入义务教育之中,但学前教育免费,入园率很高。日本也已计划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之中,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所以说,学前教育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也是势在必行。

当然,对于学前教育义务化暴露的弊端,也要引起重视。义务教育是指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然而学前教育有一定得特殊性。学前教育具有保育和教育的双重性质,这就决定了学前儿童的发展不仅需要幼儿园保教工作,更需要家庭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而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也称义务性)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习、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反规定要受到法律制裁。将学前教育义务化使幼儿强制入园,剥夺了家庭对幼儿教育的权利。

学前教育义务化易导致小学化现象前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学前儿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孩子全面的、富有个性的发展。一味的追求幼儿园教育的义务化,势必造成家长、幼儿园只关注幼儿考试成绩,幼儿游戏时间大大减少,造成儿童发展的片面性。

我们需要看到,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区别,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这是超脱于义务教育强制性之外的。在我看来,追求学前教育义务化本质上就是呼吁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但是,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不等于学前教育义务化。学前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也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国家应给予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从完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多种办园机制,增加财政支出等多方面发展学前教育。

完善学前教育法律法规。在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唯独学前教育没有立法,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致使政府责任不清,幼儿园管理机制混乱,幼儿教师得不到法律保障等问题严重。如今,部分地区已经率先引领学前教育立法的先锋,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纷纷制定了本地区的学前教育条例,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多种办园机制。政府应增加公立幼儿园数量,大力发展惠普性民办幼儿园。面对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西部贫困地区采取政府办园,免费入园。瑞士是学前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在瑞士,几乎每个社区都有幼儿园,幼儿园的人数不多,便于教师教学管理。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创办社区幼儿园,使幼儿就近入园。既增加了幼儿园数量,解决家长入园难难题,又缓解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更好的关注幼儿个体身心发展。

增加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出,增强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合理调整政府、社会与家长三方的投入比例。物质基础是学前教育发展的保障。国家对学前教育经费投入较少也是事实,如何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政府的经费投入必不可少,经费的投入不仅体现对幼儿园的经济支持,还体现在对幼师师资培训的力度上,只有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才能创造幼儿良好发展的坏境。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对“学前教育义务化”论争的思考[J].教育导刊.2010,(5)

[2]《幼儿教育》,《早期教育》,《上海托幼》联合采访组.《学前教育法》一部期盼的法[J].幼儿教育.2007,(6)

[3]王元凯,刘传莉.普及学前教育展望[J].教育导刊.2012(1)

乾乾易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师 学生 “教” “学” “习”

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社会、家庭和学校最关注的也是学生的学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爱学习的学生却大有人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要忍受学习成绩不好带来的压力和痛苦,以致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自暴自弃辍学回家。出现此类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不会学习。为此,本文通过教、学、习过程的分析,帮助大家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一、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教学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教师的“教”包括:教之前、教之中和教之后。教之前是指教师通过对教学媒体的学习、领会并和自己已有知识相融合,使教学媒体所反映的物化知识活化为教师个人拥有的知识;教之中是指教师利用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教之后是指教师收集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的过程。学生的“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接收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同于人类的认识过程,同时,学生所接收到的是物化的知识,这种物化的知识还需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融合,成为学生自身所拥有的活化的知识,也即学生需要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感性经验和已有知识对所接收知识进行重新组织和加工,实现真正的学习。

二、学生“学”与“习”的统一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继承前人经验智慧和思想成果,并使之转化为自身能力的过程。

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它包括了“学”的过程和“习”的过程。《辞源》曾解释为,“学”乃“仿效”也,即获得知识;“习”乃“复习”、“练习”也,即巩固知识。由此可见,“学”的过程是知识的外化过程,而“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学生的“学”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人类智慧结晶和思想成果的过程。学生的“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对所获得的物化知识的再加工过程,也即物化知识的活化过程,更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再完善过程。因此,习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知识加工过程,首先是对学到的物化知识进行分析、归类和编码的过程。所谓分析就是指对所学到的知识划分属性;归类指的是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学科划分;编码是按人类大脑加工信息的方式进行言语转换。在完成了知识的分析、归类和编码以后,最重要的是知识的贮存。知识的贮存就是把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知识存贮在大脑的相应部位,这是一个新旧知识动态交融的过程。赫尔巴特曾提到知识在大脑是以知识团的形式存在,新旧知识之间通过同化和顺应的形式使大脑中知识团之间的结构更加严密,且知识团不断由小变大,当知识团大到一定程度时,便可实现跨学科间的联系。这就是习的过程,通过这个加工过程使得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且使得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再次的完善。

三、优化学习效果

(一)教师的教以调动学生为前提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学”而有“习”,则是一件非常快乐和幸福的事情。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求知的本能,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如,为了明确一堂课的目的,为了引起学生对教学的兴趣和集中其注意力,教师要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为教学做好准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首先在于唤起学生大脑中原有的观念,使他愿意“嫁接”新的内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加工处于激活状态,对教师所呈现的内容就能非常积极主动地进行加工处理,通过分析、归类、编码和贮存,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融合,使外在的知识内化为个人所拥有的知识。

(二)学生的学以我愿学为最佳状态

每个人都有主动、自发地进行某种活动的愿望或冲动,这是人的发展得以实现的真正源泉。正如皮亚杰所说,在教学中考虑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我们现代方法中的一个决定因素。

就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来看,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首先是注意,引起注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并且愿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其次是理解,学生由于主动探究,能集中注意于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够理性的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融合。最后是巩固,所学内容如果没有及时加以复习巩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内容就会被遗忘,但学生由于主动探究使得知识得到一次新的加工,从而加深记忆。由此可见,只有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习要以创造力的培养为最高标准

孟子在《孟子・尽心下》中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这告诉我们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而应不局限于书,不迷信于书,并且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多动脑筋,敢于对书本上的东西提出疑问。因为只有有了问题,面临困惑和焦虑,才会产生探究的心理需要,这种心理需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样,我们也不能尽信于师。传统教学使得我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即教师说的做的都是正确的,从而丧失了自己对问题质疑的意识,使我们成了教学过程中被动的容器,装满了知识却没有真正的自我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既必要又迫切。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程亮.“实践智慧”视野中的教育实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Ronald E.Koetzch.学习自由的国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方青稚主编.教学的革命[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5]韩进之主编.教育心理学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蒋晓.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评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4,(1).

乾乾易学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仪器分析教学实践,针对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对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求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仪器分析实验是分析化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组成,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加以检验、巩固和提高,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方法、操作技能,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先进的分析测试方法和大型精密仪器的使用,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仪器分析是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通过测量某些物质的物化性质的参数和变化来确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门学科。因其简便、快速、灵敏、准确、易实现自动化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新材料、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医药、食品科学等领域。由于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先进性,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将其作为基础课向相关专业开设。青岛农业大学将其作为化学、材料化学、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环境科学、水产养殖、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了解各种仪器的结构,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各种仪器的原理,充分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是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重点。本文就仪器分析实验课教学进行了探讨。

1.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验教学中,采取讲解——提问——讲解的教学方法。即在实验开始前的讲解过程中,就学生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提问,让他们把问题“带”到实验中,认真对待实验,争取运用学习过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实验,自己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再逐一加以解答。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就有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的飞跃。

2.实验和规范基本操作同步进行。仪器分析实验中使用的基本上是大型精密仪器,自动化程度较高。仪器运行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无事可做。因此,针对学生在实验室里操作技巧较薄弱这一情况,完全有必要在某些实验中,将这部分时间充分利用,规范学生的基本操作,强化实验技能。基本操作的正确与否,是否规范化,是完成实验的前提条件。如气相色谱实验,进样后样品的出峰时间有的在20~30min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就可以让学生空针在另外的色谱柱上进行进样操作,熟悉微量进样器的使用方法。紫外分光光度实验中,谱图扫描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练习比色皿的使用,发现操作不规范现象,应该及时纠正,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3.补充数据处理在分析中的应用。数据处理是数据分析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而仪器分析实验要求较强的数据处理功能。很多学生是初次接触仪器分析,对此不甚了解。因此,在实验的空隙时间内,给学生介绍几种数据处理的方法、教他们如何用数据处理的方法解决一部分问题很有必要。同时,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让学生手动记下来,实验结束后自己分析处理,而不是直接打印仪器软件上得到的结果。努力做到活学活用,并且将学到的知识及时加以巩固。这样他们在做毕业论文时,遇到数据处理的问题就不会觉得陌生,而是可以把数据处理得比较熟练。

4.配合辅助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仪器分析实验与普通的化学实验相比,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同时还有其特殊的危险性。比如,原子吸收中乙炔气体的点燃、高压钢瓶的开启和关闭、气相色谱中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氢气的点火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另外,除了上述危险之外,在开启大型精密仪器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操作不当,也会对仪器造成损害。为此,仪器分析实验室的每台大型仪器都配备了辅助教学手段,即把仪器的具体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都写在纸上并压膜塑封,放在仪器旁边,让学生在开机之前仔细阅读,按照说明做到独立开机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尽快熟悉仪器,而且也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为他们在以后从事类似的工作时独立调试仪器打下了基础。  5.实行开放式教学。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涉及一些交叉学科,它结合了大量的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科技含量较高,需要掌握的知识多。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进行实验,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验结果的部分数据可能不是很理想。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尊重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中不能编造数据,而是认真查找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在教学中实验室应对学生全面开放,在计划学时内没能完成实验内容或者实验失败的学生,提前同教师联系时间和实验室,鼓励他们参加开放实验,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实事求是的品质。同时,实验室的开放,为学生开展创新型实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了准备。

6.引进考试机制。仪器分析实验操作复杂,实验周期长,而且大型精密仪器数量相对而言比较少,因此,一般该实验课没有考试内容。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可考虑引进合理的考试机制。具体操作内容为:考前约一周公布试题,考试分小组进行,提前抽签,学生根据题目可查阅资料,组内共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考核成绩要注重实验过程,将实验过程考核和实验后期工作有机结合,将目标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这样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符合课程的培养要求。这种考核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次考验,对他们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7.对实验内容进行探索和改革。仪器分析不仅是一种测试手段,还应该为实际生产服务。作为测试手段,须能解决实际问题。仪器分析实验内容多数为验证性实验,有必要对实验内容进行探索和改革。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结合周围环境的实际生产情况,气相色谱中选择了“水果农残含量的测定”的实验项目,并且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测定(归一化法和标准工作曲线法),使他们充分认识通过先进的仪器分析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他们受到实物样品测定的训练,同时又学到了新的实验方法。只有兼顾验证性和应用性实验,才能为学生开设综合化学实验及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设计仪器分析实验内容计划时,必须兼顾验证性和应用性实验的数量。

8.将最新的仪器分析手段引入实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更高效率的分析仪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液(液相色谱)——质(质谱)联用——气(气相色谱)——质(质谱)联用的仪器在实际生产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应用,离子化效率更高的检测器也被不断开发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这些最新的科技成果应及时、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并尽可能地引入实验课堂,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9.及时更新实验内容。目前的仪器分析实验,一部分内容有些陈旧,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在仪器分析实验的教学中,应尽量增加一些新的仪器分析方法,条件允许时可增加先进的仪器设备,同时开设与之相关的实验。可以通过几个典型实验来掌握现代仪器,分析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这种实验应尽量选择与学生专业关系比较密切的内容。如质检专业的学生可以安排液——质联用、气——质联用,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有关检测。

仪器分析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课程,是仪器分析课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提高教学质量,完成培养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并加以研究和探索,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