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祭奠烈士的寄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砌体结构;裂缝控制措施;预防
1 裂缝的性质
引起砌体结构墙体裂缝的因素很多,既有地基、温度、干缩,也有设计上的疏忽、施工质量、材料不合格及缺乏经验等。根据工程实践和统计资料这类裂缝几乎占全部可遇裂缝的80%以上。而最为常见的裂缝有两大类,一是温度裂缝,二是干燥收缩裂缝,简称干缩裂缝,以及由温度和干缩共同产生的裂缝。
1.1 温度裂缝
温度的变化会引起材料的热胀、冷缩,当约束条件下温度变形引起的温度应力足够大时,墙体就会产生温度裂缝。最常见的裂缝是在砼平屋盖房屋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如在门窗洞边的正八字斜裂缝,平屋顶下或屋顶圈梁下沿砖(块)灰缝的水平裂缝,以及水平包角裂缝(包括女儿墙)。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而砼顶板的线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中间渐小,顶层大,下部小。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些裂缝一般经过一个冬夏之后才逐渐稳定,不再继续发展,裂缝的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略有变化。
1.2 干缩裂缝
1.3 温度、干缩及其它裂缝
对于烧结类块材的砌体最常见的为温度裂缝,面对非烧结类块体,如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也同时存在温度和干缩共同作用下的裂缝,其在建筑物墙体上的分布一般可为这两种裂缝的组合,或因具体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裂缝现象,而其裂缝的后果往往较单一因素更严重。另外设计上的疏忽、无针对性防裂措施、材料质量不合格、施工质量差、违反设计施工规程、砌体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以及缺乏经验也是造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对砼砌块、灰砂砖等新型墙体材料,没有针对材料的特殊性,采用适合的砌筑砂浆、注芯材料和相应的构造措施,仍沿用粘土砖使用的砂浆和相应的抗裂措施,必然造成墙体出现较严重的裂缝。
2 砌体裂缝的控制
2.1 裂缝的危害和防裂的迫切性
砌体属于脆性材料,裂缝的存在降低了墙体的质量,如整体性、耐久性和抗震性能,同时墙体的裂缝给居住者在感观上和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随着我国墙改、住房商品化的进展,人们对居住环境和建筑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建筑物墙体裂缝的控制的要求更为严格。由于建筑物的质量低劣,如墙体裂缝、渗漏等涉及的纠纷或官司也越来越多,建筑物的裂缝已成为住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和首要的质量标准。因此加强砌体结构,特别是新材料砌体结构的抗裂措施,已成为工程量、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房屋开发商共同关注的课题。因为这涉及到新型墙体材料的顺利推广问题。
2.2 裂缝宽度的标准问题
实际上建筑物的裂缝是不可避免的。此处提到的墙体裂缝宽度的标准(限值),是一个宏观的标准,即肉眼明显可见的裂缝,砌体结构尚无这种标准。但对钢筋砼结构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主要是考虑结构的耐久性,如裂缝宽度对钢筋腐蚀,以及外部构件在湿度和抗冻融方面的耐久性影响。我国到现在为止对外部构件(墙体)最危险的裂缝宽度尚未作过调查和评定。但根据德国资料,当裂缝宽度≤0.2mm时,对外部构件(墙体)的耐久性是不危险的。
对砌体结构来说,墙体的裂缝宽度多大是无害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还涉及到可接受的美学方面的问题。它直接取决于观察人的目的和观察的距离。对钢筋砼结构,裂缝宽度>0.3mm,通常在美学上是不能接受的,这个概念也可用于配筋砌体。而对无筋砌体似乎应比配筋砌体的裂缝宽度标准放宽些。但是对于客户来讲二者是完全一样的。这实际上是直观判别裂缝宽度的安全标准。
3 现有控制裂缝的原则和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实用方法,并根据裂缝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裂缝的措施。从防止裂缝的概念上,形象地引出“防”、“放”、“抗”相结合的构想,这些构想、措施有的已运用到工程实践中,一些措施也引入到《砌体规范》中,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的来说,我国砌体结构裂缝仍较严重,纠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3.1 设计者重视强度设计而忽略抗裂构造措施
人们对砌体结构的各种裂缝习以为常,设计者一般认为多层砌体房屋比较简单,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针对构造措施,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很少单独提出有关防裂要求和措施,更没有对这些措施的可行性进行调查或总结。因为裂缝的危险仅为潜在的,尚无结构安问题,不涉及到责任问题。
3.2 我国《砌体规范》抗裂措施的局限性
我认为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砌体规范》GBJ3-88的抗裂措施主要有两条,一是第5.3.1条:对钢砼屋盖的温度变化和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可采取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采用有檩屋盖或瓦材屋盖;控制硅酸盐砖和砌块出厂到砌筑的时间和防止雨淋。二是第5.3.2条:防止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由温差和墙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
关于在砌体内配置抗裂钢筋的数量(含钢率)和效果,是普遍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用钢量和造价的增幅问题。
4 防止墙体开裂的具体构造措施建议
本文在综合了国内外砌体结构抗裂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提出的更具体的抗裂构造措施。它是对“防”、“放”、“抗”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这些措施可根据具体条件选择或综合应用。该措施已反映到我院为大庆油田砌块厂编制的《砼砌块建筑构造图集》中。
4.1 防止混凝土屋盖的温度变化与砌体的干缩变形引起的墙体开裂,宜采取下列措施
1)屋盖上设置保温层或隔热层;
2)在屋盖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大于30m;
3)当采用现浇混凝土挑檐的长度大于12m时,宜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不应小于20mm,缝内用弹性油膏嵌缝;
4)建筑物温度伸缩缝的间距除应满足《砌体结构设计规范》BGJ3-88第5.3.2条的规定外,宜在建筑物墙体的适当部位设置控制缝,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4.2 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的干缩引起的裂缝可采用下列措施之一:
4.2.1 设置控制缝
1)控制缝的设置位置
(1)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
(2)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
(3)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
2)控制缝的间距
(1)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m;
(2)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
(3)在转角部位,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4.2.2 设置灰缝钢筋
1)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
2)在楼盖标高以上,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和靠近墙顶的部位;
3)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
4)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
4.2.3 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
1)在楼盖处和屋盖处;
2)墙体的顶部;
3)窗台的下部;
4.3 也可根据建筑物的具体情况,如场地土及地震设防裂度、基础结构布置型式、建筑物平面、外形等,综合采用上述抗裂措施。
【参考文献】
[1]肖亚明.砌体结构裂缝与控制问题研究综述[C]//.第三届全国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1994.
【关键词】电力负荷预测;模糊时间序列;时间序列
1.引言
短期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调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和实现电网科学管理及调度的重要依据,其预测精度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提高电力系统负荷预测的精度,可以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并提高电能质量。
目前,短期负荷预测常用的方法很多,主要分为人工智能方法[1][2]和统计方法[3][4]两大类。在统计方法中时间序列方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由于传统的时间序列方法在建立负荷与某因素(如时间)的显式函数关系时,需要准确的统计数据。而实际的负荷统计数据中含有大量的模糊和不确定性,采用传统的时间序列方法有时无法达到预定的预测精度。Zadeh创立的以隶属函数为特征模糊集合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数学理论那种事物间绝对的是与非和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采用隶属函数表示程度上属于或是某类事物,这种描述与客观实际更为接近。在模糊理论的基础上,Song和Chissom给出模糊时间序列的定义,同时应用于学校注册学生数的预测[9][10]。Chen和Huang给出了双因子的模糊时间序列模型,应用于气温的预测[11]。Huang应用模糊时间序列对游客量进行了预测[12],取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
本文首先对历史的电力负荷数据进行模糊处理,建立了相应的时变模糊时间序列模型。然后采用模糊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一小时的电力负荷。同时讨论了论述域集区间长度和预测窗口对预测精度的影响。采用模糊时间序列模型进行电力负荷预测,克服了传统时间序列在建立离散的递推模型时需要准确的数据的缺点,消除了病态数据对模型的影响。利用山东某电网的数据进行数据仿真取得了较高的预测精度。
2.模糊时间序列
定义1:令是论述域集上的一个子集,且模糊集合定义在论述域集上。令是的集合,则被称为上的模糊时间序列。
定义2:假设是一个模糊时间序列,且存在一个关系,使得,其中“”是一个合成运算子(composition operator),则表示是由所产生的。把这个关系记为。
定义3:假设是一个模糊时间序列,在任何时刻,如果,则称模糊时间序列为时不变模糊时间序列。如果是时刻的函数,则称模糊时间序列为时变模糊时间序列。
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模糊时间序列和传统的时间序列的区别在于:传统的时间序列是由精确数组成的,数据对模型的影响很大;而模糊时间序列是由相应的模糊集合构成,因此模糊时间序列就很好的包涵了数据中的不确定性,减小了建立模型时不准确数据对模型准确性的影响。
得到关系矩阵,就可以通过(2)和历史负荷数据预测未来一小时的负荷所在的模糊区间。
步骤5:反模糊化处理预测模糊区间数据。可以按照以下原则对预测数据进行精确化:
Case1:如果预测模糊区间中只有一个非零的隶属函数值,取此隶属函数值所对应模糊区间的中值作为预测值。
Case2:如果预测区间有多个非零的隶属度函数值,则取这多个值所对应的模糊区间中值的平均值作为预测值。
Case3:如果预测模糊区间的隶属度函数值全为零,则取上一个时刻的负荷作为预测值。
4.仿真实例
5.结论
由于历史负荷数据中含有大量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因素,本文采用时变模糊时间序列模型进行电力负荷预测,给出了一种预测未来一小时负荷的预测方法。讨论了模糊时间序列模型不同模糊区间长度和预测窗口对预测精度的影响。对山东省某电网2011年4月2日和4月3日的负荷进行仿真研究,其中一天中的最大误差为1.9%,日平均最大误差为0.92%,表明该方法有较高的预测精度。
参考文献
[1]S.Rahman and O.Hazim,“A generalized knowledge-based short-term load-forecasting technique,”IEEE Trans.Power Syst,vol.8,no.2,pp.508-514,1993.
[2]J.W.Taylor and R.Buizza,“Neural network load forecasting with weather ensemble predictions,”IEEE Trans.Power Syst.,vol.17,no.3,pp.626-632,2002.
[3]S.Ruzic,A.Vuckovic,and N.Nikolic,“Weather sensitive method for short term load forecasting in electric power utility of Serbia,”IEEE Trans.Power Syst.,vol.18,no.4,pp.1581-1586,2003.
[4]S.J.Huang and K.R.Shih,“Short-term load forecasting via ARMA model identification including non-Gaussian process considerations,”IEEE Trans.Power Syst.,vol.18, no.2,pp.673-679,2003.
[5]H.Tanaka,S.Uejima,and K.Asai,“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fuzzy model,”IEEE Trans.Syst.Man Cybern.,vol.12,pp.1291-1294,1982.
[6]H.Tanaka,Fuzzy data analysis by possibility linear models,Fuzzy Sets Syst,vol.24 ,pp.363-375,1987.
[7]H.Tanaka,H.Ishibuchi,Possibility regression analysis based on linear programming,in:J.Kacprzyk,M.Fedrizzi(Eds.),Fuzzy Regression Analysis Physica,Verlag,Heidelberg,1992,pp.47-60.
[8]J.Watada,Fuzzy time series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of sales volume,in:J.Kacprzyk,M.Fedrizzi(Eds.),Fuzzy Regression Analysis,Physica,Verlag,Heidelberg,1992,pp.211-227.
[9]Q.Song,B.S.Chissom,Forecasting enrollments with fuzzy time series-Part 1,Fuzzy Sets Syst,vol,54 pp,1-9,1993.
[10]Q.Song,B.S.Chissom,Forecasting enrollments with fuzzy time series-Part 2,Fuzzy Sets Syst,vol,62 pp,1-8,1994.
[11]S.-M.Chen,J.R.Hwang,Temperature prediction using fuzzy time series,IEEE Trans.Syst.Man Cybern.Part B,vol,30(2),pp,263-275,2000.
[12]Ch.H.Wang.Predicting tourism demand using fuzzy time series and hybrid grey theory.Tourism Management, vol.25 pp367-374,2004.
作者简介:
关键词:裂缝 成因 预防
0 引言
引起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的因素非常繁多和十分复杂。主要因素有:混凝土材料组成、施工管理、气候条件、地基变形等。各主要成因及预防措施简述如下。
1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的因素、成因及预防的措施
1.1 混凝土材料组成不当
1.1.1 成因分析 ①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水泥水化后,在混凝土的凝结过程中,产生剧烈的不均匀体积变化,在构件内部产生破坏应力,引致构件开裂。②不同品种、不同标号的水泥混合使用,因不同品种的水泥在水化后的初凝、终凝和收缩率均不相同,使构件产生收缩裂缝,如图1所示。③水泥品种使用不当。例如使用了快硬的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浇筑主变压器基础等大体积构件,因大体积内混凝土的水化热的大量释放而产生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导致大体积构件出现裂缝。又例如,使用了火山灰质硅酸盐或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拌制的混凝土浇筑屋面板,导致产生大量的干缩和收缩裂缝使屋面出现渗漏。④石子的含泥量超标,使构件的强度大大下降,并产生泥浆收缩裂缝。石子中含有生石灰,因生石灰的体积增大而使构件出现爆裂。⑤砂子的粒径过小和含泥量超标。因近年来因河道禁止采砂,砂源枯竭,使市场管理失控,常发生用中砂代替粗砂,以细砂代替中砂,甚至以泥砂替代中砂的现象,使构件产生大量的收缩裂缝,并严重地降低了构件的强度和抗渗性。⑥配比中的砂率和水灰比过大。某些施工单位为使泵送砼的有较大的流动性,追求过大的砂率和水灰比,同时也使水泥的用量大为增加,也导致构件的凝结过程产生大量的收缩裂缝。⑦外掺剂质量参差、使用不当或超量。因使用不合格外掺剂,或外掺剂计量失误、超量而引起的工程质量事故的案例也时有发生。
1.1.2 预防措施 ①所有进场的水泥均要检查并核对出厂合格证,并按要求进行安定性的复检,不合格的水泥不能用于工程施工。②水泥应按不同品种、标号及牌号按批分别存储在专用的仓罐或水泥为中,并建立明显的标识,防止不同品种、不同标号的水泥混合使用。③要熟悉规范,正确掌握常用水泥品种的特性和适用范围。④加强对砂、石等骨料的含泥量的监控,骨料应按品种、规格、分别堆放,严禁混入有害物质,骨料应坚硬、洁净、粒径级配均匀,含泥量要低于施工规范要求。⑤根据不同的结构种类和构件的钢筋疏密,正理确定混凝土的坍落度,合理确定水灰比、砂料、水泥用量,以减少构件的收缩裂缝。⑥宜适度使用技术成熟和质量稳定的外渗剂,并须对外渗剂的计量进行严格的监控。谨慎试用新型的外掺剂。
1.2 施工管理不当。
1.2.1 成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商品砼的广泛推广应用,上述的混凝土质量问题已得到较大的改善,但因施工管理不当而导致构件裂缝的产生的案例也不在少数。表现为:①由于泵送砼的推广,使施工速度大为提高。但因浇筑速度快,泵送砼的水泥用量大,也使构件内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水化热。在采用泵送砼浇筑梁板时,很多施工单位只用插入式振动器对楼面梁进行振捣,而楼板砼因坍落度过大,短时间内未能初凝并承载平板式振动器,故并未对楼板砼进行振捣,直接赶平刮直。因而大大降低了楼板砼的密实性、抗渗性、强度和耐久性,并在凝结过程产生大量收缩裂缝。②浇砼工人随意踩踏楼板的负筋,浇砼后又没有及时将下沉的负筋提起复位,使楼板抗负弯矩能力大为削弱,故楼板在梁边出现了负弯矩裂缝。情况严重的,一些悬臂板出现整体折断。③混凝土养护不够。按施工规范要求,普硅砼结构浇筑完毕初凝后必须马上覆盖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天,使水泥充分水化,以减少收缩裂缝的产生。而实际上,很多工程的养护时间并未达到此要求,加上长江以南地区的夏季户外气温极高,太阳直射处的温度常达45℃以上,构件内的水分迅速蒸发,使收缩裂缝不可避免地产生。④模板支架体系刚度不够或体系下的基土变形超标。个别施工单位的模板支架体系没有按规范要求进行计算和设计,支架下的基土承载力不够,支架杆件下未有铺设垫块或浇筑垫层,体系下的基土或砂土因模板浇水而受水软化或下陷,泵送砼集中一处堆筑并未有及时摊开而引到局部模板严重过载。模板体系变形较轻者,引起构件的变形及定位偏差;重者,构件初凝后,模板体系仍继续变形,使构件发生开裂;更严重的,模板支架体系整体坍塌。⑤拆模过早或超标承受施工荷载。近年来,因用电缺口不断加大,变电站施工工期相对紧张。一些施工单位为满足工期要求,未顾混凝土强度是否达到规范的规定要求而提前拆模,混凝土强度尚未达标使构件过早承受自重和上部荷载,进而使构件产生变形和裂缝。一些施工单位为节省模板体系的周转材料,将下层已拆的模板支架材料用于上一层模板体系,使下层的楼板在无支撑的情况下承受上一层楼板的模板支撑体系及浇砼荷载,这些荷载,特别是gis室屋面板的施工荷载和模板支撑体系荷载,往往远超过下一层楼板的设计的荷载,进而不可避免地产生过载的变形和裂缝,情况严重的发生楼板坍塌的质量事故。
1.2.2 预防措施①必须按施工规范要求,在混凝土初凝前,用平板式振动器对楼板砼进行充分振捣,以保证楼板砼的密实性、抗渗性、强度和耐久性。②及时对踩沉的楼板负筋提起复位,保证楼板的抗负弯矩性能。加强对工人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质量意识。③加强构件的浇水养护,普硅混凝土初凝后必须马上覆盖浇水养护,养护时间最短不得少于7天,应以不少于14天为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广泛推广经济、便捷、有效的薄膜布覆水养护措施。④必须严格按施工规范和规程要求进行模板支架体系的有效计算和设计,加强对模板体系施工的监控和验收,保证模板体系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对承受模板荷载的基土必须进行充分压实或夯实,合理确定模板立杆下垫块的大小和厚度,保证模板体系的压应力不大于基土的承载力。并对基土采取防水和排水措施,保证基土不因上部模板淋水而软化或下陷。浇砼时要使楼面的砼料及时摊开,保证模板体系不发生局部集中过载。
1.3 气候条件
1.3.1 成因分析①温差过大。长江以南地区气候为亚热带气候,夏季的屋面温度达40℃,若采黑色防水层的屋面,太阳照射的屋面温度达45℃以上。而该地区雨量充沛,暴风骤雨频繁,雨后的屋面表面温度迅速骤降至20~25℃,睛雨间的温差达25℃以上。屋面的结构在快速降温下产生的冷缩变形应力大于梁板的抗拉强度,则产生了拉裂缝。此类裂缝多发生在纵向长度较长的屋面连续梁及板上,如图2中的裂缝a。梁裂缝大部分在梁的上半部分,个别严重的裂缝将裂至梁底,而板的裂缝则常常裂至板底需形成通缝,进而发生屋面渗水而影响使用功能。②室内湿度过低。由于变电站的房间门窗长期紧闭,其中相对湿度在70~80%之间,甚至更低。而房间的混凝土往往处于收缩状态,这种收缩状态自其浇筑完成后可持续2年左右的时间。在正常的湿度环境中,混凝土收缩所产生的裂缝是十分微小的,而且这些裂缝随湿度变化处于产生、愈合的反复过程,因而裂缝不会进一步扩展。但当混凝土所处环境的相对湿度低于80%时,混凝土内部的自由水(非化学结合水)蒸发加速,从而加剧混凝土的收缩。若这一过程持续时间过长,进而形成通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室内楼板的板角处,如图2中的裂缝b,而屋面较少出现此类裂缝。
1.3.2 预防措施①屋面板采用带反光铝箔或浅色的防水层,以减少深色吸热效应而降低屋面温度,进而减少冷热温差。②设置伸缩缝或后浇带,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要求,框架结构设置伸缩缝和后浇带的间距应控制在35~55m为宜。③屋面梁,特别是连续梁,负弯矩筋必须通长设置,截面最小配筋率宜提高至1%~1.5%,且钢筋截面积不宜少于800mm2(上下各不少于2φ16)。连续梁间距应不大于2.5m为宜。④屋面板,板跨不宜过大,以不大于2.5m为宜,屋面板厚度不宜少于120mm,屋面板负弯矩钢筋应通长设置,底筋、负筋的间距不宜大于@150,底筋直径不宜小于φ6,负筋直么不宜小于φ8。⑤为防止室内楼板因湿度过低而引起干缩裂缝,应经常开窗,或在外墙设置百页窗或抽风机等设备,以改善室内外空气流通,保证室内有不低于85%的正常湿度。条件许可的,可定期洒水以增加室内湿度,则室内楼板的防裂效果更好。⑥在各楼板的阳角中增设抗收缩的构造钢筋,宜采用双层、双向φ8@100~150的钢筋(l~2000mm)。⑦按前述要求,加强混凝土材料的控制和完善混凝土的施工管理。
1.4 地基变形
1.4.1 成因分析 地基发生较大的变形及不均匀沉降,也是引起楼板开裂重要因素。地基发生变形和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是繁多和复杂的,本文只讨论在工程实践中常常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两种因素。①天然地基持力层被扰动、浸泡,使持力层的基土软化而丧失承载力。或基坑超挖后回填松散材料,使该填充层的压缩性大为增加,增大了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和不均匀沉降。②该地区较多地方的地貌为冲积地带,地下的淤泥层较厚,有的地方甚至为新填区。这些地方地下水位高,新泥仍未完成固结,并仍在继续发生沉降。若在这些地方进行工程建设,在进行桩基础设计时,仍在下沉和固结的新填土和淤泥层对桩侧的负摩阻力影响往往经常被忽视,高估了桩基础的承载力,引起建筑物发生较大的沉降和不均匀的沉降,使建筑结构出现裂缝。
1.4.2 预防措施①严格按施工规范要求进行基坑和基础施工,基坑开挖并验槽合格后,应立即对基坑进行封闭,防止水浸和暴露,并及时进行地下结构施工。若基坑发生超挖,严禁填充余泥、浮土、垃圾等松散材料,必须浇筑强度等级不低于c15的素砼或毛石混凝土至基础底的设计标高。②在淤泥层或新填土较厚的地方采用桩基础,须视淤泥层和新填土层的固结程度等具体因素,确定是否需要考虑上部土层的固结对桩侧的负摩阻力影响,合理计算桩基础的承载力。
3 结束语
引起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的因素非常复杂,在工程实践中采取了上述措施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裂缝的发生,但仍不能完全杜绝裂缝的发生。故对混凝土的裂缝成因和预防仍需继续不断地摸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CDIO;电子技术;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牛小玲(1976-),女,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王军(1981-),男,山东曲阜人,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徐州 22111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基金项目(项目編号:2013G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74-02
CDIO理念是美国工程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Edward Crawley提出的,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1]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在探索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之路。[2,4]“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其特点是课程内容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近几年来,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笔者采用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了一套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项目和考核方式的“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方案,并已经付诸实施,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传统理念下“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不足
“电子技术”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大部分内容,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学时为56学时,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学时为48学时。在教学中发现,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而教学课时却非常有限,传统理念下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系统性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中,两门课程相互独立,教学内容缺少系统关联,学生掌握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识点,而不是对电子技术系统应用的掌握,学生不容易真正形成综合系统的概念。
2.目标性问题
教师按照课程大纲进行教学,只重视到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3.兴趣性问题
每门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如果课堂上处理不好就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失去学习信心,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应用性问题
我校的实验课和理论课配套安排,先理论,后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分设24学时。由于实验设备和实验学时的局限,学生的实践时间有限,甚至有的知识点没有开设相关实验,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
二、“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实践
1.以项目为主导,重组教学内容
传统的“电子技术”授课内容都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一个章节一个章节地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些孤立分散的知识点,在学过之后往往都不清楚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如何运用,即应用知识动手能力很差,这体现在做毕业设计拿到一个设计选题时,都不知道如何着手去做。为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及动手的能力,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笔者以一个具体的项目为主导,对“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
在CDIO工程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选择一个好的项目是整个工程教学的关键,所选项目要能涵盖“电子技术”的基本教学内容,紧扣课程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模拟电子技术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二极管及其基本电路、三极管及其电路、场效应管及其电路、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处理与信号产生电路、直流稳压电源等;数字电子技术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组合电路、时序电路、脉冲产生电路、模数转换等。针对上述主要教学内容,笔者以“太阳能水温水位控制系统”为应用背景,按项目所涉及的知识,将课程内容划分成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又设计了若干个探索性实践课题。开展的实践课题及对应的知识点如下表1所示。表中模块1是构思(conceive)过程;模块2是设计(design)过程;实施(implement)过程均安排在各模块实践活动及实训周中完成;模块3和4是运作(operate)过程,这样,整个CDIO的工程项目教学模式构造完成。对本项目课题中没有涉及到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笔者选择了相应的案例进行教学,比如时序电路这部分内容,笔者选择“数字钟设计”这个案例来进行相关知识点讲解。
在教学中,先给学生介绍项目要完成的功能及硬件结构构思,即模块1的内容,然后再进行模块2,对每个课题及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讲解完后,学生可以对各个课题进行仿真研究,同时在“开放式电子技术实训平台”上进行与理论教学相互配合的、逐步提升的应用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2.教学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电子技术”授课过程,采用的教学方法都是老师在讲台上从头到尾讲解,对重要的知识点反复强调,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强烈的依赖心理,使学生失去好奇心和学习主动性。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根据 CDIO理念研究了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案例的介绍和分析为主线,将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融入到案例中来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查阅资料与分组讨论、完成任务相结合,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自发地寻求知识和资源支持,这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使学生掌握开发工程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具体实施细则如下:
(1)案例和任务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根据案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比如,在讲解时序电路这个内容时,笔者以“数字钟设计”这个案例来进行讲解,数字钟的分和秒都是60进制,小时采用12归1,如何设计一个60进制计数器和12归1计数器呢?在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后开始介绍N进制计数器设计方法,讲解完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在此过程中,引导、指导、监督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并进行成果展示和总结。
(2)将EWB仿真软件引入课堂教学。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笔者增加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将EWB仿真软件引入课堂,学生可自行选择对其设计的电路进行仿真,来了解设计正确与否。另外,在介绍一些集成器件的功能及应用时,也可采用EWB进行仿真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其功能及使用方法。
3.优化实验项目,突出实际应用
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项目多是一些验证性实验,如单管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运放构成的线性电路等,都是理论知识的简单验证。即使是设计性实验,也是一些孤立的实验项目,如数字密码锁设计、全加器设计等,这些实验都有固定的步骤和设计方法,学生做完实验后觉得索然无味。为此,笔者对实验内容进行优化,实验项目直接面向工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硬件电路系统设计能力。以“太阳能水温水位控制系统”为背景,将模块2中的每个课题的设计电路都融合在电子技术实验项目中,学生设计完电路后可以在实验时间去实验室搭建电路,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仪器仪表调试电路,有问题可以和实验指导老师交流解决。在课程和实验结束后,提交“太阳能水温水位控制系统”完整的硬件电路和仿真图。
4.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理论课考试往往主要以期末一张试卷决定课程的成绩,学生只要对照课程大纲完成相应知识点的复习,就能够获得好的成绩,无从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知识与能力极不协调。[5]而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在工作进程中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它关注的是“工作进程”而不是“课程”,因此,以笔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标准已不合时宜。为此,笔者尝试了分阶段按项目任务、进度的评价方式进行,在每一个阶段都按照小组完成的任务给出一个合理评价,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帮助制订改进方案,课程结束时进行小组答辩,最终成绩按“阶段评价+理论笔试+小组答辩”等来进行评定。
三、结语
CDIO是一种系统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使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理论、实践、创新合为一体。[6]课程改革实践显示,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传授知识为目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了要会用”的新观念,使学生基于一个真实的项目背景产生学习需要,在循序渐进的认识和提高中使学生的设计性探究性活动具有可操作性,亲身体验到了“做中学”的快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整个工程项目学习过程以小组方式进行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2]徐吉峰.基于 CDIO 理念的 EDA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0,(34):125-126.
[3]徐存东,余丽红.基于 CDIO 理念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7):178-180.
[4]陆继庆,徐庆.基于 CDIO 模式的“电子技术综合设计”课程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5):22-23.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专业;电子系列课程;教育技术电子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113-02
收稿日期:[HTSS]2006-12-02
作者简介:杨成(1966-),男,江苏睢宁人,副教授,学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远程教育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几乎都有电子系列课程,《电路基础》、《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是必开课程,但该类课程的开设一直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进行了多次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每次修订教学计划,总是将电子系列课程作为重点讨论对象,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我们对该类课程的目标、内容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和开发。
二、开与不开的理由剖析
(一)不开设电子系列课程的理由
1.从电化教育到教育技术
很多人认为,之所以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中有电子系列课程,是因为我国教育技术早期称电化教育,主要充当教学辅助工作的角色,甚至只是为了教学或其他部门提供设备和维护设备的。而且早期的从事电化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从物理、电子或者计算机教员转行的,因此,教学计划中有电子系列课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电化教育已经被教育技术所取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是计算机操作和使用能力,尤其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管理、利用和评价的能力,已经成为教育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因此,很多人认为电子类课程不需要开设了。
2.以学生为中心
原来,电化教育专业基本招收理科学生,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制度的变革,中学基本不分文科、理科,很多学生在中学没有选修物理的经历,没有物理知识基础。加之该专业招收的学生是文理皆有,很多文科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难,不愿意学。因此,很多人认为,既然我们现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愿意学,就不开。
3.教师和课程本身的问题
学过电子类课程的人都知道,特别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其课程难度甚至超过高等数学,所以因为学起来难就不主张开设这类课程。
另外,该课程对任课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讲好该门课程。而我们的教师,很多都没有实践经验:从学校到学校,学的是理论到理论,具体的电路是什么样的,他们都没见过,怎么去讲这门课呢?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由此加重了该课程不需要开设的砝码。
(二)开设电子系列课程的理由
1.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上可以归纳如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继续学习能力,掌握本专业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胜任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设计、应用、管理与评价的工作,并能担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的专门人才。
从培养目标看,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科学管理现代教育媒体;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开发;能熟练使用电视教材制作设备,并能胜任电视教材的摄、录、编等工作。只会使用设备,不懂设备原理、不懂开发,是达不到培养目标要求的。因此,开设该类课程是不容置疑的。
2.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有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创造和具体的方式与方法运用等实际本领。实践能力不仅是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条件。因为人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获得,更需要通过实践学习获得。
动手实践能力是指研究者运用一定的方法手段,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变革教育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活动组织策划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往能力、创设教学情境能力、提升动手实践能力等。
可能有人会说,某某根本没有学过电路,但其维修设备的技术不也照样很好吗?试想想,根本不知道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三极管的人,能维修设备,那不就是欺人之谈吗?再者,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设计、开发教育资源的人,不知道放大器的人,能进行闭路系统的开发吗?不知道调制解调的人,能进行网络系统的开发吗?等等,何况,教育技术专业的技术内容,都是建立在电路基本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的。
3.课程开设实践要求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多教师认为:如果不开电子系列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偏技术类的课程就没办法讲,即使只讲使用,也得告诉学生系统为什么这样组成吧。因此,不开该类课程是没办法讲技术类课程的。
4.电子类课程的潜在作用
很多人说,在工作中用不到该类课程的内容,所以说该类课程没有用处。其实不然,有谁在工作中直接用到《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呢,为什么还要学习呢?这类课程的作用是潜在的,他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虽然工作中没有直接用到该内容,但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在使用电教设备时,出现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不耽误教学,能说不是该类课程的作用吗?
(三)我们的观点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认为电子系列课程开设是必须和必要的,但如何开设,是问题的关键。
三、电子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开发
(一)实践过程与开发思路
1.实践过程
从1996年开办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至今,我们进行了多次教学计划的修订。对电子系列课程进行思考和改革的第一次是在2000年。在教学计划修订时,我们尝试着将该系列课程的课时压缩,但课程门数没有减少。经过2001和2002两届学生的实践,发现效果并不理想。 2003年,我们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在原来压缩课时的基础上,加强基础课《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教学和实践,将后面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减少课程门数,在教学大纲中尽量减少具体电路的分析。同时,增加对框图、原理的了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006年,我们在进行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的时候,又对该系列课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征求了毕业生、在校生、相关任课教师的意见,最后决定,将此类课程从内容到教材编写进行了更大的改革。
2.开发的思路
我们兼顾各种理由,在前几次教学计划修订和执行的基础上,决定继续开设电子类课程,但将《电路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合并为《教育技术电子学基础》,将《电视系统》放到《影视编导与制作》课程中进行讲解;将《电声系统》融合到《音频技术与艺术》中;将《卫星闭路电视系统》融合到《媒体系统》等其他课程中进行讲解。
(二)《教育技术电子学基础》课程的开发
1.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的功能、类型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由基本元件组成的基本电路,进而掌握这些电路的外特性;再者让学生学会读方框图,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电路理论基础。
2.课时安排
本课程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第2学期开设,72学时,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18学时(7个实验)。
3.教学对象
该课程的教学对象主要是教育技术学本科生;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本、专科学生;也可以是自学电子系列课程的各类人员。
4.课程理论内容
本课程理论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电路;第二部分是模拟电路;第三部分是数字电路。在内容安排上,我们注重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简单明了:每一章都给出了学习目标、教学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同时给出了典型习题供学生复习和练习。
5.课程实验内容
该课程中的实验也是以基本元件、基本电路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安排了很多基础性实验。实验(1)“电路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2)“基尔霍夫定律及串并联电路”;实验(3)“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实验(4)“运算放大器”;实验(5)“直流稳压电源”;实验(6)“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实验(7)“触发器及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
6.教材开发
基于以上情况,为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自己开发并编写了理论和实验讲义。其特点是:注重学生的电路基础知识培养,从基本元件出发,逐步引入到电路的框图和外特性中。
教育技术学科虽然在我国是一个新兴学科,但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在我国的开办,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随着时代的变革,电子系列课程着实需要进行改革和开发。我们只是进行了抛砖引玉的工作,要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对该类课程进行更大的改革和开发,还需要教育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同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国泰.电子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 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电话:400-888-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