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阳节古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 语文 古诗词 教学经验 策略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传统节日所蕴涵情感的渗透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在向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的国外的节日也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涌入中国,中国的许多学生对“洋节日”情有独钟。然而,当我们为庆祝西方传入的情人节而把市场上的玫瑰花抢购一空的时候,却忘了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类似的节日“七巧节”,它不仅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更表达了人们对劳动的敬仰,对智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的乞朌,以及对世间真、善、美的追求,它丰富的内涵岂是“情人节”可比?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在新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我们更应该借助古诗词的学习,来进行这一环节的渗透。新教材中古诗词所占的比重以及诗词的内容都比老教材要丰富很多,面对如此丰盛的古诗词大餐,怎么将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所蕴涵的感情挖掘出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课题。
诗歌讲究意蕴的悠远深长、意境的幽邃渺远,这一境界的达成,在诗作中往往与诗歌作者的感情息息相关。例如苏轼也在中秋佳节之时责问天上的一轮明月:“不应有恨,此时长向别时圆?” 又如王维在重阳佳节时吟唱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对传统的节日的了解中,挖掘、体味诗人暗藏在佳节背后的或痛苦、或忧愁、或喜悦的心情,让学生在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诵和背诵默写的表层,而要更深层次的拓展古诗词学习的外延,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也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俗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样,文化色彩浓厚丰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是历史的沉淀,又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折射该民族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在今天,物质生活已是相当的丰裕,学生的头脑里储存有多少民俗文化呢?很多的学生追求的是流行的、前卫的事物,对于民俗,不少学生不知其为何物。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还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中蕴涵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如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我们还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在重阳节,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呢?通过交流,让学生了解到重阳节这天,古人有登高和佩戴茱萸的习俗,了解传说中登高可以消灾,佩戴茱萸可以除病,从这些习俗中,可以体会到古人对幸福、美满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通过对古诗内涵的体味,让古诗学习成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对学习古诗词的一种激发和推动。
诚然,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为了不断培养的探究意识,还需要让学生养成在课后搜集各个民族风俗的习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让他们知道重阳节时古人不仅有登高和插茱萸的习俗,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而且还会了解到今天的重阳节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日;会知道中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还有月下吟诗的雅兴;会知道元宵有灯会,要吃元宵;会知道端午吃粽子;会知道除夕代表大团圆,要吃年夜饭;会知道春节要放鞭炮等许多的传统习俗,也会让学生对一些传统文化习俗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对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感悟也会更深一层。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民族气节的渗透
每一首(篇)古诗词都寄托着诗(词)人的一份情怀,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爱国情怀,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思念情怀,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悲愤情怀,或“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顽强情怀,或“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悠闲情怀……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品味,领略个体悟诗(词)人的情感,把握古诗词中民族精神之魂,提升古诗词学习的境界。
在古诗词中,诗(词)人常常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古诗词中的梅、兰、竹、菊、莲、松等事物都会寄托诗(词)人的不屈不挠、清新脱俗的风骨,而这些又都是我们民族气节的精髓所在。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联系诗人的作诗背景:贫寒的出身、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加上诗人的横溢才华,诗人在政治上遇挫之后愤然在诗歌的中间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在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体现了诗人傲岸不屈、不畏权贵的精神。又如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通过诗人对大海的景象的描写,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诗人把眼前实景和想象融为一体,即景抒情,又境界开阔,表现了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伟大气概。
参考文献:
【酒店重阳节活动策划】
重阳节,也叫老人节。是继中秋节之后的另一大中国传统节日。近年的重阳节,逐渐掀起了一股团圆风。回家跟爸妈说说知心话,陪辛劳了一辈子的父母出门走走,逛逛,渐渐成了重阳节里儿女们送给父母最特别的礼物。因此,本方案主要从儿女孝顺、合家欢乐的角度进行活动策划的。今年的重阳节在10月16日,正处十一黄金周和十二月份两个旺季中间,餐厅酒店以此进行主题促销,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旺季前后的影响,还可以有效带动淡季的销售额。同时,本着旺季做强,淡季做大的原则,还可以借此加强餐饮企业形象力的提升。
一.活动主题
菊品为尚,情浓重阳,礼敬老人 送上温馨 送上健康
二.活动时间
2016年10月08-21日
三.餐厅氛围
1.为配合重阳节的气氛,在正门外摆放大型花坛,并在门外的两棵立柱之间悬挂菊品为尚,情浓重阳-xx餐厅赏菊会的主题横幅。
2.在正门入口处堆放九层的大型重阳糕,配放小装饰灯,取步步登高之意。
3.餐厅内张贴重阳节主题吊旗。
4.在各楼层显着位置摆放不同品种的名贵,供人赏闻。
四.活动内容
活动一
重阳节推出适合老年人口味的菜点,时逢秋季养生的好时机,老店推出了养生佳品,及各色重阳套餐。
活动二
1、重阳节当天向60岁以上用餐的老人赠送养身滋补汤一份。
2、当天过生日的宾客凭生日蛋糕或本人有效证件可获赠长寿面一份。
活动三
举办百叟宴。凡年满60岁以上(凭有效证件)的老年人可享受每位99元的九九重阳优惠套餐(仅限100人),额满为止。席间,有民乐、变脸、舞狮子等表演助兴。
活动四、重阳节特价酬宾
保健酒类、
保健品类、
保健食品类
其它老年用品等
五.媒体计划
1硬广:.晚报周三10半彩,快报周四半版彩
2.软广:特别企划活动邀请媒体参与,软文
【附】重阳节优美古诗词欣赏:
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电视台重阳节活动策划】
一、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九九重阳享健康,人间百善孝为先
二、活动目的:
在传统佳节重阳节到来之际,望仙桥社区利用社区内独特的场地资源优势,请来益阳三湘花鼓戏剧团为社区老人们表演花鼓戏,并邀请社区老人们才艺表演,举办一场九九重阳享健康,人间百善孝为先文艺汇演活动,为社区老人们送欢笑,寄祝福。
三、活动时间:
20xx年x月x日下午1:00-5:00
四、活动地点:
松雅湖畔小区广场
五、活动流程:
1、益阳花鼓戏剧团表演(湘潭满姑娘 30分钟)
2、范书记发言 (2分钟)
3、社区老年人节目 (协调小品15分钟、乐器演奏10分钟)
4、记者进社区挂牌仪式(蒋志斌,5分钟)
5、酒商有奖竞猜环节 (30分钟)
6、益阳花鼓戏剧团表演 (清风亭 2小时30分)
六、参加人员:
望仙桥社区老年同志。
七、主办单位:
星沙街道望仙桥社区
八、活动具体人员安排:
1、主持人:范进超13723850550 2、媒体:新闻频道 龙波18673104321
星沙时报 蒋志斌18613977419 星沙电视台 赵子玉15111255676 都市频道 王记者 15084840014
3、活动统筹:社区书记 范先顺 13975113693 4、活动衔接:社区工作人员 黄湘玲 13808461275
柳丹 13973179750
5、活动摄影:社区工作人员 张琼芳 15111412605 6、现场医疗保障:康民药房 高志文 13467552245 7、现场秩序保障:社区民警 袁纯 13875975916 彭松 15111234789 柳婧 13687393920 8、现场后勤保障:社区工作人员
舞台前方电线安全 朱佳 13975194471
舞台前方 柳奇良 13755084788
舞台后方 鲁兆欢 15873144886 舞台左侧 刘坚 15211090589
舞台右侧 黄璐 13574189189 9、舞台电源保障:松雅湖畔小区茗祺物业公司
胡经理 15974242661
【附】重阳节优美古诗词欣赏:
重阳日寄上饶李明府
【唐】刘商
重阳秋雁未衔芦,始觉他乡节候殊。旅馆但知闻蟋蟀,邮童不解献茱萸。
陶潜何处登高醉,倦客停桡一事无。来岁公田多种黍,莫教黄菊笑杨朱。
重阳东观席上赠侍郎张固
【唐】卢顺之
渡江旌旆动鱼龙,令节开筵上碧峰。翡翠巢低岩桂小,茱萸房湿露香浓。
白云郊外无尘事,黄菊筵中尽醉容。好是谢公高兴处,夕阳归骑出疏松。
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
【唐】武元衡
玉烛降寒露,我皇歌古风。重阳德泽展,万国欢娱同。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灿烂文化,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以及审美和品位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古典诗词内在的价值意义,只是单纯达到一个背诵的目的,使古典诗词的学习变得乏味,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以至于无法有效的学习。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
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是因为他没有感觉到学习是如何的有意思,不知道前人的想法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很多学生会觉得古诗词没有意思,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根本就用不到。在上课的时候教师也只是听写、背诵,非常的枯燥、乏味,没有一点乐趣。而且大多数还脱离了生活,使学生对古代的人和事没有一点好奇心,没有一点想要了解古代传统文化的欲望。从中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教学内容丰富,但是教师的教学质量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完全没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待古典诗词采取一种比较漠不关心的态度,只是把教师交给的任务完成,没有体会学习古典诗词的乐趣所在,只是一味地为了应付考试甚至是应付教师,完全没有受到古典诗词歌赋的美的熏陶,忽略了学习古典诗词的重要意义,没有从中提高自己的一些内在的美以及内在的一些素养。
2.只注重理论分析,没有注重审美
对于初中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模式上没有进行良好的改革以及完善,教学模式很单一,主要还是以讲解和分析文章主旨为主,没有凸显出学生在整个课堂中的重要作用,整学期下来对古典诗词的分析和理解都采用比较单一的模式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一般都是先介绍作者以及本篇诗词的写作背景之后,开始对诗词进行朗读然后让学生自己读几遍,再对古诗词进行一下翻译以及语法的讲解。没有让学生感受到一首诗一曲词的优美意境和潜在的独有的灵气。因为模式的单一化,使学生早已了解课堂上的教学顺序,以至于对教学的内容也失去了兴趣。而对于古典诗词的讲解主要的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以及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而一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太过于强调语法,强调考试中会出现的重点,以练习代替阅读,只是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以及默写,来记住教师总结出来的东西,没有加入自己的想法与情感,使得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去鉴赏诗词歌赋,在一定的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对古典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在古诗词的学习上没有较高的效率。
3.教师自身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
教师如果没有专业的技能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的话,直接会影响教学的质量。由于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以及情感意识,只是单纯地对文章的分析以及总结使得学生没有参与进去,使学生没有进行任何的思考,还停留在听、写、背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没有将学生的思维带出来,完全的扼杀在摇篮里。由于教师自身对美以及诗词欣赏上的不完善,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感受出诗词的内涵,没有描绘出作者当时在写下这首诗词时的内心感受,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没有什么收获。有些教师只是借鉴其他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教的知识,本身都没有理解古典诗词所要表达的内在涵养,没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有的教师甚至在教课之前没有进行很好的备课,以至于在上课的时候只是通过教科书以及辅助资料对课本进行机械性的解释以及朗读,没有将自己融入到教学中去,正是因为教师缺乏基本的教学素养以导致课堂丧失了灵气和诗意,使得学生在审美意识以及品位的培养上没有有效的提高,这无疑是对学生的一种不负责,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对学习失去兴趣。比如说第三单元的《钱塘湖春行》中有这样一句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是一幅美的不得了的初春图啊,可是很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只是将原文进行了一下简单的阅读以及翻译,完全没有引领学生进入钱塘湖的春景里,没有引领学生体会到春的味道。
二、改善古典诗词的教学方法
1.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兴趣爱好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没有兴趣何谈学习,没有兴趣怎么去理解去发现古典诗词中所存在的美。只是将教学大纲里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导致学生对古典诗词失去兴趣,对于古典诗词的学习从心理上开始排斥。在教学之前可以放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或者是音乐来带领学生进入作者写作以及作者描述的一个环境中,只有使学生领略到本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相关知识的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本篇诗词的过程中还复习到以前的知识或者是了解到没有学习到的知识,使他们在课后会主动地查找相关的资料。比如在讲解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的时候有这样一句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里“开轩”二字也似乎是很不经意地写入诗的,但上面两句写的是村庄的外景,此处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见无杂言”不禁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勾起对农村风味以及劳动生产的回忆,甚至仿佛可以嗅到场圃上的泥土味,看到庄稼的成长和收获。“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被农庄的生活美景深深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这样的结合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又学到了其他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适当的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方式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的心态去接受知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注重通过多媒体以及其他的一些游戏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说在讲解《观沧海》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上搜集一些关于曹操的图片还有经典的电视剧视频来对曹操进行一下简单的认识,之后再对文章进行系统的分析,期间教师可以适当的通过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表达对诗文的感受,具体的感受需要教师对古诗的充分理解。
2.培养学生的朗诵技巧
只有培养了学生的朗读的能力后才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典诗词中诗人所投入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才能体会到古典诗词的音韵美,一定要把朗读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方法,古诗词的朗读不但要有感情还要有节奏,可以根据相关的录音进行一下练习,之后教师示范,然后让学生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向学生传授技巧,例如说,在讲解《天净沙·秋思》这首词的时候,我会先介绍一下文章的思想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情感后再给学生放一段本首词的音频,让学生先跟着音频中的语音语调进行模仿与朗读,然后自己再做一下示范,可以让其他学生指出哪里与音频不符,之后让学生朗读,让其他学生指出其不足之处,这样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整首词的熟悉程度,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的语感。在《天净沙·秋思》的讲解中我会让学生注意,平仄上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让学生能够在朗读的过程中通过景物的并置,组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荒凉的背景以及哀愁的情调,让学生体会到游子思念故乡,不愿漂泊的凄凉之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古诗词的韵味。古诗词主要讲的是韵律,在朗读时一定要注意停连,语调以及节奏还有重音,对于作者要强调的地方一般要重读,像《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亡国恨”表示对统治者的不满所以一定要重读,还有“隔江犹唱花”“犹唱”也表示作者的不满所以要重读。前面的两句主要是介绍一下秦淮河上的状况,语气要轻缓,平静略带伤感,对于表明文章思想的后两句就需要语音坚实有力而且激昂凝重些。在朗读此篇古诗的时候要注意:“寒水”、“秦淮”、“不知”、“犹唱”需要连读。大多数此类古诗一般都可以采用这种朗读方法。
3.联系生活,用情欣赏
在古诗词的讲解中,主要注重的应该是一个“情”字,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很多学生认为毫无用处,也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由此可见,只有使古诗词的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才能使学生明白古诗词的重要性。比如说在《钱塘湖春行》的讲解中,我会通过把文章中的主人翁换成学生来讲解。还记得春游的时候吗?那时候阳光明媚,春意正浓,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听听鸟儿清脆的声音,听它们在说什么,我们再看看树上的黄鹂,他们是不是怕抢不到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而在打架.......只有将古诗词转换成现实生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融入到诗词的意境中去,才能加深对古诗词的感悟。对于一些情景比较明显的古诗词来说,我觉得可以直接将其情景再现,通过对原文的了解将其改成一个话剧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去体会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比如说在学习《过故人庄》的时候,我会将原文改成小剧本的形式,然后找几个学生分别饰演农庄的主人以及作者,将古诗带到现实生活中来,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增加一定的知识内涵,对古诗词的欣赏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总结
踏青、折柳、登高、放纸鸢……你知道古人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吗?古人的传统习俗是怎样形成的?诗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些习俗的?
踏青
踏青,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人在春季里有踏青游乐的习俗,人们聚亲约友,承大好春光到郊外游玩,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先秦时人们就有踏青的习惯,可追溯到《诗经?溱洧》中。唐宋时期,踏青的风俗空前兴盛,着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即描绘了汴京城清明时节游乐的情景。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放纸鸢
纸鸢起源于春秋时代,发明者为墨翟,当时是用木头制成,被称为“ 木鸢” 或“风鸢”,主要被用于战争,是战争时通讯和侦探的重要工具。而风筝作为人们喜爱的娱乐玩具,是从隋唐时代开始的,由于这一时期造纸业的发展,人们开始用纸张来糊制。正是纸质材料在取材上的相对便宜和方便,为风筝(纸鸢)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宋代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使得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饮酒
关于酒的由来众说纷纭,汉代无论宫廷中还是民间都有重阳饮酒的习俗。重阳节饮酒的起源与汉代崇尚仙术、追求长生不老有关,其最初目的是求阳通神和辟谷成仙。酒一般用酿成,文人墨客也常采摘新鲜泡酒饮,称为“露饮”。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放灯
元宵节放灯始于汉代,当时名叫“上元燃灯”。东汉明帝刘庄因提倡佛法,曾敕令正月十五“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祭神,表示对神佛的尊敬。南北朝时,元宵张灯已蔚然成风。到了唐代,元宵放灯活动盛况空前,大街小巷灯光通宵达旦,人们熙来攘往,车不能调头,人难得转身。除了民间放灯的风俗活动之外,历代文人也创作了大量生动的诗词传唱吟咏。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登高
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关于其起源,一说是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认为山神能消灾避祸。同时,登临后的自然风光激发了文人创作的热情,登高逐渐演变为感性的审美活动。登高在唐代尤为盛行,涌现了许多以登高为主题,或涉及到重阳登高习俗的名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折柳
折柳送别在汉代本是一种具有特殊文化背景的地方性习俗,最初只是一种民间行为。隋唐以来,“折柳”一词才开始为诗人们在别离意义上有意识的加以运用。在诗词中,“折柳”常作为送别和寄远的符号。“折柳”之寓意当为离情常在,表示亲情或友情长系心头,永不相忘。缠绕的柳枝是思念的象征,表达的是人们对远行的亲友安康美满的祝福。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社
春社是祭祀土神的日子,宋代以来,确定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故名“春社”。每逢春社日,官府及民间皆祭社神,消灾避祸、祈求年丰,其中有饮酒、分肉、赛会、踏青、踩桥、妇女停针的习俗。同时,人们也借春社之机,开展各种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活动。随着时代的推移,“春社”的娱乐性与乡俗中的庙会、集市等混为一体,形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一道饶具风味的文化风景。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斗草
斗草在周代已行,《诗经.周南》中便有记载,最初以采集草药为主。人们在单调生活之余,在田地郊野采集百草以自娱,以娱乐为目的的斗草游戏随之流行开来。南北朝时期斗百草于南方已演变为节俗,广为流传。唐代之后,人们的游乐活动异常丰富,逢踏春之日,无论后宫闺阁,或是田野巷陌,斗草之盛无处不见,而且愈渐成为妇女儿童的专属。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