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积极引导
积极备课,寻找激发兴趣的切入点。备课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此间, 教师不但要备知识,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努力寻找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切入点。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能够将声音、视觉融为一体,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有着传统教学无法相比拟的效果。首先,可以通过音乐、动画等听觉、视觉效果先入为主,吸引学生的兴趣,然后结合当前最流行的互联网以及网络技术,引导学生提高对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二、计算机教学结构不能相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结构,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
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如何能利用短短的40分钟的时间去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呢?在授课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教学结构安排传授新知识大概为10分钟,学生自己掌握新知识练习的时间应为20分钟左右。少于此时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会不彻底,然后再花10分钟的时间把新的知识重新演练一次,同时着重讲清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最后利用剩下的时间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加深课后学生的深入研究,深入理解。
三、强调传授新知识的时间与学生上机练习时间的比例
为1:3
计算机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学生接受新知识是听讲和操作有机结合的。学生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操作熟练的基础上。没有上机操作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机就等于一句空话。学生通过上机练习,才能发现问题、巩固知识、明白知识的内涵。计算机最明显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动手能力。根据目前学生家庭状况,学生家庭计算机的拥有率还很低,学生家长的计算机知识普遍很差,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学校教育,所以学生计算机知识必须当堂巩固,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上机时间。
四、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从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随着知识的深入学习逐渐加强,积极性越来越高。充分表现为:下课后,大部分的同学就来到计算机教室,争取多点上机时间。但是,由于计算机在各学科中的位置决定了现在计算机课的非主课地位、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以及计算机课实践和动手能力的特点、家庭计算机的不普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能在课堂中完成,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还要充满热爱之情,注入不竭的动力。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
五、教师上课的要点
【关键词】中职 计算机 计算机课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157
中职阶段开设计算机课程,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跟上现代教学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如何上好一节计算机课,是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的重要难题,因此,值得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教师要有效备课
如果说预习是学生有效进行学习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教师备课就是教师上好一节课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教师在上计算机课程之前,要能够提前进行有效备课,可以这么说,教师备课环节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环节是否有效。那么,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该如何有效进行备课呢?本人从科学的角度提出如下几项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备课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备教材
计算机教师首先要对教材上需要对学生讲解的知识点有全面而深入的把握,这样才能为教学活动做好铺垫。当然,在备教材阶段,教师不能只是简单的看一下教材上有哪些知识点,还要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等有深入的认识,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点的讲解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备学生
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备课环节,还要能够有效地备学生。教师要把握中职阶段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特点,还要对已有的计算机基础有清楚的把握,毕竟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开始接触到计算机的学习。总之,教师在备课阶段备学生,要能够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把握,为课堂上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做好准备。
(三)备教法
在备完了教材与学生之后,需要计算机教师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将教材上的知识点很好地传递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有效的备教法。目前提出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中职计算机教师在备教法的过程中,一定要能够对多种多样不同的教法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将知识与学生联系起来,尽快的将知识点传达给学生,并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总之,备课对上好一节计算机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备课阶段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教师上好一节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做好课堂导入
中职计算机教师想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需做好充分的课堂导入环节工作,在一节课开始之初,就要很好地将学生整个的注意力及兴趣都调动起来,进而为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作为一名中职计算机教师,本人认为基于中职计算机的特点,为教师更加有效的进行课堂导入的设计提供了大好的机会。本人建议教师在计算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课堂导入设计,能够很好地将计算机技术应用起来,借助于计算机声形并茂的特点,可能设计出更加有效的导入。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设计一些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作品,在提升作品对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也要将知识点很好的融入作品之中,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很好的获取知识点的双丰收。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中职计算机教师一定要在课堂导入环节多多下工夫,为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个有效的渠道。
三、知识讲解由浅入深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到较为复杂的知识点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要采取由浅入深的策略。虽然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点时,都在同一个教室,由同一个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与指导,但是受每个学生个体素质的差异性的影响,学生对知识获取与理解的效率等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促进每一个学生更好的学习计算机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的耐心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使学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课堂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当然教师在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依然要对学生是否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引起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传播,更需要教师能够及时的对学生把握知识点的情况加以了解,为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为直接的依据与借鉴,进而使教师更好的展开教学。
四、教师与学生有效的对话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与学生不断进行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对话,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教师很好的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供了依据。教师与学生就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的对话。不管教学能力多么强的教师,也不管学习能力多么强的学生,都难以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定的困难,遇到知识障碍。因此,教师及时与学生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展开交流,能够使教师及时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的掌握知识点,要求教师能够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够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学习方法。教师与学生之间就教法与学法展开交流,能够使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及时对教学做出一定的调整,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对学习方法做出一定的调整,进而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变得更加有效。
五、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的有效结合
算机本就是一门理论性与实际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计算机学科最大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展开教学,将理论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操作有效结合起来。
关键词 教育公平;资源配置;弱势群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59-02
平凉医专地处甘肃省平凉市,在校学生均来自省内边缘地区。计算机基础课是大一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近几年,笔者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发现一些问题: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知道Flash,会用Photoshop,而有的几乎没动过计算机,连鼠标、键盘的基本操作都有问题。经济在飞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在这个人人都说素质教育的年代,为何学生连基本的计算机教育都没能得到呢?这里彰显着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
1 引起教育不公平的原因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平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是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为何我国教育存在诸多不公平的现象?
1.1 区域经济引发教育不公平
目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沿海和内地城市、城市和农村之间。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不仅为教育提供物质条件,也为教育创造了客观条件。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差距悬殊。在一些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依然得不到保障,部分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比较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坐在危房中读书,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计算机、艺术等素质教育课程无从谈起。反之,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对于城市,农村的孩子一直接受着劣等的教育,并将农村居民的低素质持续下去,造成长期性的城乡差异。这种教育起点的不公平性剥夺了弱势群体追求平等的能力。
1.2 社会阶层分化引起教育不公平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社会阶层逐渐分化,拥有更多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者的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他们在国家重点高校占有较大的份额,这种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高中教育、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积累和延续。高中教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成为教育公平新的瓶颈。同时也发现军校、师范、农林、地矿等一些收费相对较低的学校,低收入阶层子女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这就从主观上造成学生学业成功机会上的不平等。平凉医专学生在择校调查问卷中选择“学费低”这一项的占到60%,弱势群体上学难,上好学校更难。
1.3 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教育资源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必然导致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公平。目前我国城市和发达地区集中了大多数优质教育资源,而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则相对稀缺。即便在同一城市,不同学校占有的资源也存在巨大差距。平凉医专在校学生4000多人,同时开设计算机课的学生只有2000多人,按照正常情况,同时有2500台机器就可以满足上课需求,然而目前这一标准还未能达到。这种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直接导致学生受教育过程的不公平,当教育资源的优质配置进入恶性循环状态后,教育公平离大众越来越遥远。
1.4 政策的不合理因素
1)教育的有关政策安排不当,造成地区间、阶层之间教育不平等,如部分贫困地区的乡级财政本来无力支撑基础教育,但政策上却把农村基础教育管理权限下放到乡以下,致使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拉大。
2)教育收费过高,这已成为农村教育发展和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的严重障碍。平凉医专每年都有大量的贫困生、特困生,助学金的发放是一件为难的事情。对农村中大量出现的流失辍学的调查显示,贫困仍然是使许多人上不起学的第一原因。
3)重点学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内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导致地区间、学校间差距拉大,造成一大批基础薄弱的“差校”。
4)录取分数线和录取率不公平,给一些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学生接受平等教育带来阻力,人为地加大了城乡、区域差距。很多高校在不同省市录取分数线差距较大,一些高校招生中的定向生、保送生、专升本等,也是制造教育不公平的源头。
1.5 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足
当前的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仍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然而占全国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了一小部分,占人口少数的城镇却获得了绝大部分。近期播放的“最美乡村教师”专题片,从中反应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国家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投资不够。
2 实现教育平等的措施
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不断完善的政策促公平是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方向。通过这些努力逐步延长和扩大基础教育阶段的普及,实现高等教育阶段的平等与大众化。
2.1 教育投资多元化
受益者承担成本是符合经济原则的取向,因此,教育成本应该由受益者共同分摊,而不是仅依靠财政投入。首先,教育促进了社会的前进和发展,政府应当承担重要的投资责任,即政府投资;其次,产业界通过招收毕业生为劳动力而成为重要的受益者,企业应该付出比普通税收更高的教育投入;最后是受教育者自身投资,即学费。这种以社会、企业、个人组成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实现有助于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缓解由于学费变高而造成的部分贫困生负担过重或无力负担的现象。
2.2 实行政策倾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要关注那些贫困和落后地区的教育,特别是贫困儿童、残疾儿童、孤儿、留守儿童。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政府应考虑逐步对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全免费,教育部门要改变以往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投向少数重点中小学和大学的局面。加大对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在政策上按照分类承担、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与城市进行区别对待,不一刀切。
2.3 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资助体系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我国目前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包括奖、助、减、免、贷等多种形式。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落实资金保障、动员社会力量等是进一步完善这一政策体系的关键。
3 结束语
教育公平是现代社会公正的基础,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现代社会教育成为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情况下,一个人有没有受教育以及受教育程度与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更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特别是基础教育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2]钱志亮.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2001(1):63-64.
[3]刘风,王建中,李彤,等.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教育公平[J].商业时代,2006(7):77-78.
关键词:协同教学;教师;合作
随着技工院校招生人数的增多,为了能在现有电脑拥有量的基础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很多学校的计算机课实施协同
教学。
协同教学是指采取两位或两位以上教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教学工作。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贯彻了团队的合作精神,更体现了民主协商基础上共同计划、执行、沟通反馈、评价等创新内涵。
一、目前计算机课实施协同教学的现状
我校实际情况是机房少,但一间机房容纳的电脑多有一百台,为了充分利用机房资源,安排相同或不同专业但学同一门课程的
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组成一个大班共同上课,由于人数多,基于课堂纪律管理和随堂辅导的需要,一间机房上课配备两位计算机教师
同时任教。
二、计算机课实施协同教学体现的优势
1.它解决了由于人数多、部分专业火爆、教学设备不够等带来的问题
近年来,技工院校人数越来越多,个别专业如电子商务随着市场迅速发展,报读的学生更是与日俱增。按人才培养规律该专业应采用小班教学,但由于现实中教学设施有限,部分课程很难实现小班教学,如,Photoshop、办公软件中高级、Flash、电子商务实训等就需要同时几个班合成一个大班集体教学,再配两名教师教学辅导,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设备不足给教学带来的现实压力问题。
2.有利于师资力量的多元互补
两位教师在协作备课和授课过程中,把对知识的多元理解、多元分析融合在一起,互相沟通弥补不足,使每个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得到有效的发挥,并能在协作中实现教师个人及整体实力的提升,丰富了教师的教学经验,拓宽了研究领域,促进了教学水平的快速提高。
3.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学习效率的提高
学生在课堂中接受不同教师的影响,从多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同时能得到不同教师的双重辅导,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教师之间的智力互动也会让学生感到新鲜,增强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课实施协同教学体现的不足
1.教学模式单一,基本上采取的是支持模式
协同教学在计算机课堂中经常采用的模式是支持模式,即两位教师基本上能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共同负责成绩评定,但通常由一位主讲教师主讲,非主讲教师负责学生练习辅助或组织课堂纪律、批改作业、偶尔讲课或做出评论。
2.协同教学团队的组合完全没有自由,教师合作缺少沟通
交流
首先,教学团队的组建完全依赖于行政指令,即教务科下达由哪两位教师合作,教师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其次,没有或很少考虑合作教师间专业知识上的匹配,如果两位教师在知识水平上有太大的差距,两者之间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沟通。
再次,没有或很少考虑合作教师个性上是否合适和匹配。在任课中如果两者都倾向于支配对方,好胜心强,就可能在互动中产生竞争,进而导致冲突;如果双方都过于谦让,课堂就会缺少生气,难以产生真正的互动交流,学生也很难真正地投入其中而获益。
最后,合作教师之间会由于不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或对教学内容产生歧义,或由于个性上的偏差而导致合作期间缺少沟通交流,影响教学。
3.在协同教学中体现不到学科之间的融合
学科之间的融合是当前课改的发展趋势,如何在教学中把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合,让学生学到多元的知识,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目前学校实际条件有限,教学进度紧张,不同学科教师之间各司其职缺少互动,也就更谈不上学科之间的融合。
四、计算机课实施协同教学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
1.教学模式可以适当丰富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程度和表现方式可以采取如下几种教学模式:
(1)如果任课教师在知识和个性上是相匹配的,可以采用典型模式,即两者共同负责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反馈评定,共同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可同一时间同一班级开展互动,从不同的视角讨论同一主题,也可各负责其中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解,如,讲计算机基础,一个可以负责Word的讲解,另一个负责Excel的讲解,但对学生的教学指导负平等的责任。也可采用平行模式,即两者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但将班级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教学,上课地点分开并分别检查和辅导不同的小组。
(2)如果教师团队是从属关系可以采用前面谈到的支持模式。
(3)如果任课教学都是经验有限的年轻教师,可以采用嘉宾模式,即负责教学的教研组长或学科带头人定期作为嘉宾或以听课方式,或以合作者方式参与指导教学。
模式的划分只是一种相对的意义,要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随教学进程的不同根据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转换。因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模式的教学。
2.任课教师团队的建立要合理化、人性化
教务科安排任课教师的组合不仅要考虑到兴趣和专业知识上的匹配,更重要的是考虑个性上的合适。教务科可私下通过教研组长了解情况或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可自由组合。尽量避免曾经发生过矛盾的或严重性格不和的教师组合在一起。只有任课教师团队的安排合理化,教师之间保持和谐,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团队,并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数据挖掘的方法很多种:有组织适应性强高度容错的神经网络方法;有具有隐含并行性的遗传算法;有常用于预测模型的决策树方法;有研究不确定不精确知识的粗集方法;有覆盖正例排斥反例方法;有统计分析方法和模糊集方法。
数据挖掘的流程
1、问题的定义。在进行数据挖掘之前,要清晰地定义业务问题,确定挖掘的目标并制定合适的数据挖掘计划。
2、数据准备。数据准备是数据挖掘中的基础,和数据挖掘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密切相关。包括选取数据、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再加工三部分。数据选取就是从大量的数据中选取适合挖掘的数据,精化数据,提高挖掘效率。数据预处理就是对数据进行清理、集成、变换、归约和离散化。数据再加工就是根据挖掘目的,找出真正有用的特征,并建立相关模型,减少之后的工作量。
3、数据挖掘。数据挖掘就是根据数据的特征和数据挖掘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挖掘算法,进行相关的挖掘操作,得出挖掘结果。
4、结果的分析。对挖掘的结果进行解释和评价,转换成最终被拥护理解的知识。
5、结果的应用。将分析所得的知识应用到组织机构中去。在整个数据挖掘过程中,以上流程在挖掘过程中进行不断反复,当数据准备不理想或者选择的数据挖掘方法和技术不合适时,都需要重复一些步骤。
数据挖掘的功能
1、关联分析。关联规则挖掘由rakeshapwal等人首先提出。若两个或多个数据的取值之间存在某种规律性,就称为关联,当关联的规则过多时就需要进行筛选,一般使用“可信度”和“支持度”来选择对用户有用的规则,使挖掘更符合需求。
2、分类。分类就是找出代表整体信息的概念描述,并用这种描述来建构模型,一般用规则或决策树模式表示。
3、预测。预测就是找出历史数据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相应的模型,并由此来对以后数据的种类和特征进行预测。回归分析法是预测常用的方法。
4、聚类分析。聚类是将数据按照数据的相似性将数据划分为若干组别的过程,并使得同类数据相似,不同数据相异。
5、偏差检测。偏差检测主要目的是发现数据库中存在的异常情况,找出观测结果与预测之间的差别。
6、时序模式分析。在时序模式中,需要找出在某个最小时间内出现比率一直高于某一最小百分比的规则,这些规则再根据形式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
数据挖掘技术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一)数据的准备
笔者所在学校每学期结束都会对每位任课教师进行评价,本文选择了一个学期其中一门计算机课程的评价数据作为挖掘对象。提取各项评价数据,汇总如下表1表1评价分类信息表(任课教师教学情况评测表样本见附件一)针对以上任课教师,其人事信息汇总如下表2表2教师人事信息汇总表在搜集以上信息的时候,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删除一些不完整项或者是异常项。另外一些掺杂主观意识的分数项也要删除,譬如对某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满分或者零分,这都不和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预处理。另外要将上述老师个人教学评价值进行平均化,保证最后教师评价记录是一条,符合数据库的特征。综合以上两张表格处理如下表3表3处理后的数据备注:优>=分值*90%良>=分值*80%中>=分值*70%及>=分值*70%
(二)归纳总结
从表3得出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提取一些规则如下:
1、评价结果=“优”的教师具备以下特征规则:规则一:教师学历=“研究生”,教师职称=“副教授”,师德风范=“优”,教书育人=“优”,课堂教学=“优”,教学效果=“优”;
2、评价结果=“良”的教师具备以下特征规则:规则二:教师学历=“研究生”,教师职称=“讲师”,师德风范=“优”,教书育人=“优”,课堂教学=“良”,教学效果=“优”;规则三:教师学历=“研究生”,教师职称=“助讲”,师德风范=“优”,教书育人=“优”,课堂教学=“良”,教学效果=“良”;
2、评价结果=“中”的教师具备以下特征规则:规则四:教师学历=“本科”,教师职称=“助讲”,师德风范=“优”,教书育人=“良”,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良”;规则五:教师学历=“本科”,教师职称=“助讲”,师德风范=“优”,教书育人=“优”,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中”;
(三)结论分析
1、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在上述规则中,学历水平是研究生的教师都具有良好以上评价结果,而本科学历的评价结果却为中,因此鼓励年轻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
2、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职称。在上述规则中,职称为助讲的教师教学评价结果都不甚理想,而职称为副教授的gqy老师教学评价结果为优,且相应得分也较高。
3、课堂教学在教学评价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在整个教学中没有新颖的教学方法,重难点不突出,层次不分明,课堂气氛不活跃,那么最后的教学评价也不会理想。
4、年轻教师因为执教时间有限,教学经验相对要少,没有老教师经验丰富,因此教学评价的结果也受影响。从以上结论中,可以发现评价结果为优的教师具备的一些特征。教师想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职称级别,积极向老教师讨教经验,在自己的教学中严于律己,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采取好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