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鲁迅先生的简介

鲁迅先生的简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鲁迅先生的简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鲁迅先生的简介

鲁迅先生的简介范文第1篇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幽默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让幽默充满语文课堂、用幽默完善语文教学、用幽默总结语文课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幽默;课堂气氛;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5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课程教学不断改革,呆板、僵化的教学方式不断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学习语文知识成为主流的教学理念。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体会到语文学科博大精深的魅力。下面,从让幽默充满语文课堂、用幽默完善语文教学、让幽默总结语文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让幽默充满语文课堂

幽默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用来引出这堂课所要讲的内容或对象,也可以作为一个小插曲来活跃语文课堂气氛。在这里举个例子,看如何将幽默完美地融合到语文教学中,让笑声在语文课堂尽情飞扬。例如,教学《与小理发员》之前,教师可以讲一个有关的幽默故事来作为本节课教学的引导。有一次,在谈论关于中国边界的问题时,其他国家的一个人说:“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不假思索地回答:“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对方说:“时间太短了。”说:“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到现在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对方哑口无言。对比的运用,在这里产生了巨大的力量。通过这个幽默的故事引出所要讲的课文,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到丰富的语文知识。然后,教师精心讲解《与小理发员》,让学生对敬爱的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习身上的精神。

二、用幽默完善语文教学

幽默是让人们在笑过之后有所回味,悟出一些道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幽默,关键在于幽默故事的合理性,看是不是与这堂语文课相关联,看能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讲一个有关鲁迅先生的幽默故事。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学校旁边的一家理发店理发。因为鲁迅先生刚来这所学校教书,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没有身着华丽的衣服,就认为他肯定没几个钱。所以,在理发的时候并不是那么认真细致。对于这种情况,鲁迅先生并没有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这个理发师非常高兴,笑脸相送。过了一段时间,鲁迅先生又来到这家理发店理发。这个理发师见状大喜,立马笑脸相迎,精心地为鲁迅先生理发。没想到,理完发之后,鲁迅先生并不是像上一次那样豪爽,而是付了准确的钱,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理发师非常疑惑,就问道:“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付钱;这次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当然要认认真真地给。”听完这话,理发师满脸通红,羞愧无比。这个幽默故事,让学生学习到做人要本分的道理,同时又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进行了相应的补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

三、用幽默总结语文课教学

教师用幽默的语言对一节语文课进行总结,可以让学生拥有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在课下不断地进行语文知识学习。要想通过幽默的方式总结一节课,就要求这个幽默故事对整节课具有整体概括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心挑选或改编幽默故事,也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幽默故事的收集与整理。当然,并不是每节语文课都需要有一个幽默故事来收尾,要依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比如,教学《市长》之后,教可以用下面这个幽默故事进行总结。是一个非常热爱读书的人。有一次,他到一个亲戚家做客时,在书房见到一本非常感兴趣的书,立马拿起书来认真阅读。亲戚见他专心致志地在读书,就把刚蒸好的糍粑端来,叫他趁热吃。答应了一声,边看边吃。因为心思全在书上,他把蘸糖吃的糍粑摁到墨盒里也未发现,结果弄得满嘴黑乎乎的。一会儿,亲戚进来看见了,大笑起来。却满脸平静地说道:“这没有什么关系,我正觉着我肚子里的墨水太少呢。”用这个幽默故事来总结课文比较合适,从这个幽默故事中,学生明白学习的时候要专心致志,要学习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四、结束语

幽默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魅力,活跃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幽默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创设语言情境,设计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本文从让幽默充满语文课堂、用幽默完善语文教学、用幽默总结语文课教学等方面进行相关研究。

作者简介:张雪萍(1981-),女,一级教师,甘肃定西人,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晶晶.语文教学幽默运用的技巧[J].基础教育研究,2010(01).

[2]张惠鲜.浅谈语文课堂语言的幽默艺术[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鲁迅先生的简介范文第2篇

以人为线索

以人为线索,就是依据文章中某一人物的见闻或人物间的关系的描述贯穿全篇,使作品成为一个严谨的整体。如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围绕阿长写了对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是由“我”的见闻或经历引出来的,因此,“我”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性人物。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阿长,从叙写中可以看到,她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我”是她这些品质的见证人。

以物为线索

这是指选择一个典型事物,围绕它选择相关材料组织成篇,借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就是选用了“羚羊木雕”这件物品贯穿情节、演绎故事的:文章开始写了羚羊木雕是爸爸送给“我”的生日礼物,“我”却把它送给了好友万芳,妈妈发现后逼着“我”索回羚羊木雕。文章中间插叙了“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及赠送羚羊木雕的原因。文章结尾,写了“我”便成了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从作者运思行文的轨迹看,“羚羊木雕”确实是起到连缀人物和事件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事物,文章写得条理清晰得益于此。

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在有完整情节的作品里,常用此法结构文章。如鲁迅先生的《社戏》,就是以“社戏”这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写出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的美好经历。文章沿着“盼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脉络展开情节,按事件的发展进程进行叙述。虽然文章中直接写戏的文字并不多,但文中所写的人和物都与看社戏有关,故文章散而不乱,杂而有章。

以时间、空间为线索

记叙性文章或文学作品往往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为线索,或者以时空交错来组织材料。如的《我

的母亲》一文中,作者用“我小时身体弱”、“十一二岁时”、“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我十四岁”等语句明确地告诉读者,文中写的是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再如唐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采用处所的转换和方位的变迭来描写石潭景物的。文章先从伐竹写起,而后写全貌、写石、写鱼、写水源、写气氛,移步换景,一路写来,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还有的文章以时空交错组成时空结构,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典型的时空迭用组织材料的。

以“文眼”为线索

“文眼”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也就是“画龙点睛”中的“睛”,如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太守登山临水之乐,以“乐”字为“焦点”,向外辐射扩散,尽写极乐之情。文章首段先从醉翁宴引出一个“乐”字,而后写出山水之乐,紧接着依次写了滁人山行游乐,太守宴会之乐,太守醉归之乐,以及山中禽鸟之乐。“乐”这一“文眼”渗透到全文的字里行间,有力地表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主题。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鲁迅先生的简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鲁迅;借鉴;日本小说;《复仇的话》;《铸剑》

【中图分类号】 I20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7-174-2

1902年,二十二岁的鲁迅作为公派留学生留学日本。可想而知,鲁迅第一次远离国土,接触的第一个除中国以外的国家便是日本,那么日本对其影响便是举足轻重的。在日本求学期间,鲁迅课余喜欢阅读哲学与文艺之书。他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N. 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 Sienkiewitz)。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由此可见,夏目漱石、森鸥外等日本本土作家对鲁迅在文学创作方面产生了某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仅举简单一例,鲁迅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其中的“记”字并不是他写的错别字,而是日语中“记念”一词的汉语写法。

此外,经由日文翻译而来的欧洲作品,自然带有日本语言所特有的语词特点和言语感觉,不能不说某一种语言的力量可以成为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较为深刻的影响因素。那么,我们就能够更清楚地理解体会到鲁迅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带有日本文学的色彩。总体说来,日本近代小说的一个特点就是充满了对封建势力的批判和对人生的探索。鲁迅先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时,也是这样充满了斗争性与探索性,用自己手中的去笔呼唤人性中最本真的自我,这就可以成为我们中国的“民族魂”。

对于具体的作品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夏目漱石的《克莱喀先生》与鲁迅的《藤野先生》两篇文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同鲁迅的《风筝》,都讲述了心灵的忏悔和谴责在人的一生中产生的重要影响;鲁迅的《野草》也受到了夏目漱石《十夜梦》的影响。在这里,想着重谈一谈鲁迅《故事新编》中《铸剑》同日本作家菊池宽的《复仇的话》这两篇文章。鲁迅在其自身翻译《复仇的话》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影响以及《铸剑》中的人物设定、故事主题、表达思想等方面对菊池宽都有着许多借鉴之处。

一、对翻译日本小说的借鉴之处

鲁迅一生的创作,仅仅从他翻译各国文学作品这方面的影响因素来看,其所受国外作家作品的影响颇深。他通晓德、英、日等国语言,这其中,以日语最佳。

一国作家在翻译另一国作家的文学作品之时,其思想意识、语言环境都会在自己的创作中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在周氏兄弟的合译文集《现代日本小说集》中收录了日本作家菊池宽的两篇作品:《三浦右卫门的最后》和《复仇的话》,译者在《现代日本小说集》前言中提到,所选被译文章完全出于兴趣考虑。由此可见,鲁迅对于菊池宽的作品很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先生的创作便是从这些细致认真的翻译工作中找寻其细微的心灵相通与相识之处,然后迸发出灵感。菊池宽为日本“新思潮”作家,擅于写作历史题材小说,借古讽今。他的创作通俗流畅,深受大众喜爱,这些也许就是鲁迅选择翻译他作品的原因之一吧。

首先,鲁迅发表《铸剑》的时间与《复仇的话》被翻译出来的时间相隔较近,先生在翻译过后进行的创作就会受到某些影响。菊池宽的《复仇的话》,通过历史审美的角度,与现代意识相结合,突破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小说形式。这些在鲁迅的《铸剑》中也体现地淋漓尽致。带着对翻译作品的诸多情愫,再根据中国古代历史传说“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鲁迅完成了自己的故事新编――《铸剑》。

其次,鲁迅在《铸剑》中,开篇描写眉间尺消灭老鼠一段,其中在描写老鼠时使用的量词,就是“一匹老鼠”,这是日本语言有的量词用法,体积相对较小的动物就用“匹”来计量。又如,鲁迅翻译果戈理的小说《死魂灵》,其中描写狗,也是用的“一匹狗”。这样细小的地方都有着日本语言的痕迹,可见鲁迅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日本语言的影响。他在后来的创作中,所使用的语言,给人一种生涩坚硬之感,部分原因也是因袭了日本语言的行文方式所致。

二、具体的借鉴之处

(一)人物设定的借鉴之处

菊池宽的小说《复仇的话》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名叫铃木八弥,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元服之仪过后踏上为父报仇的“困难而又紧张的事业”。历经四年时间,经过无数地方,遇险化夷,小有名气。最后在风烛残年的前川自杀之后,完成了自己的复仇使命,在“胜利的悲哀”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任务,但最终却丢失了自身的信仰与人生意义。小说中的主人公铃木八弥,本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虽然早年丧父,但除却淡淡的悲哀之外,他生活富足,天真烂漫。在成人礼过后,得知杀父仇人之事,便踏上了征途。最初的八弥报仇目的是明确的,也判断清晰,“所谓复仇,固不测有怎样的难,然而这是显赫的不枉为人的事业,却以为是确凿的。”但是经过生驹浪人一事,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认为这和为父报仇没有丝毫关系。而后没过多久,他便忘却了最初的悔意,认为复仇的事业是一种冒险的传奇。但却发现仍然是需要忍耐劳作的。在接下来的四年时光中,他经历过种种困难与磨难,练就了一身本事,成为一代名人,认为复仇之事易如反掌。八弥的成长就是在这种反复的性格中历练而成的,从最开始的懵懂无知、是非分明、到快意恩仇、隐忍劳苦、自信勇猛,以及后来面对悔不当初的前川之时,所表现的犹豫不决,都充分地说明了八弥矛盾的性格特征。这个少年固然在成长,但是他性格中的多变、摇摆以及童年生活带给他的完美保护,都使得他内心深处的优柔寡断多于勇敢无畏。最终完成了自己的抱负,但是却丢失了自己对人生意义和人性真实的判断。

菊池宽在创作铃木八弥的这个人物之时,是想借用人物的思想局限,来表现当时真实的社会状态。菊池宽主张“为生活而写小说”,他对人物表达的保留也未尝不是一种借古言今的手段。

同样,在鲁迅的《铸剑》中,主人公眉间尺也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在母亲的告知下,自己的杀父仇人竟是当今的王。于是,眉间尺负上父亲留下的雄剑,踏上了为父报仇的道路。这之前,鲁迅还穿插地描写了眉间尺消灭老鼠一段,看似与主题无关,实则对刻画人物性格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活该!”他一想到夜夜咬家具,闹得他不能安稳睡觉的便是它们,很觉得畅快。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换了六回松明之后,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老鼠先是丝毫不动,后来才有一点呼吸;又许多时,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这使眉间尺大吃一惊,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只听得吱的一声,他蹲下去仔细看时,只见口角上微有鲜血,大概是死掉了。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

所引用的原文这一段,充分体现出眉间尺不冷不热、犹豫不决的性格。这和《复仇的话》中铃木八弥的形象如出一辙。而后眉间尺听到自己父亲是被暴君所杀,涌起的怒火也只是一瞬之事。在途中被“干瘪脸的少年”纠缠一事,也体现出他性格中的软弱与无能。但是后来遇到黑衣人宴之敖者之时,认定他能为自己报仇,眉间尺又毅然决然地砍下自己的头颅,这也算完成了自己的成长,自己身体力行地在实现为父报仇的愿望。故事的结尾,三头共战,虽然借于他人之手,但也彻底地使眉间尺的人生得到了升华。

通过上述分析,鲁迅在刻画“眉间尺”的形象之时,确实借鉴了菊池宽“铃木八弥”的这个人物形象,两者的设计发展,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完成了人生的成长与任务。两篇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相似性就证明了小说之间联系的紧密性,鲁迅在自身的创作过程中,对日本小说的吸收借鉴,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创作,也为中国小说注入了清新之风。

(二)“复仇”主题的借鉴之处

鲁迅曾说过:“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先生手中的文字虽然铿锵有力,但是他内心的“复仇”情结,从始至终都埋藏于心中。

可以说,菊池宽的“复仇”主题,是鲁迅创作《铸剑》的导火索,一经先生在翻译菊池宽作品之时,产生了共鸣,勾起了他内心深处由来已久的情感。正如山洪暴发,排山倒海般的回忆郁结于胸,文字就会流淌于笔端。这是文化交流在具体个人和具体作品中的深刻体现。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鲁迅对于菊池宽“复仇”主题的引用,也说明了先生的大胆借鉴,敢于创新,擅于调和现实与内心的冲突,把自己内心中张扬、棱角的一面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表达方式的借鉴之处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正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流行时期。其中,他对自然主义文学中的“自我小说”十分关注。“自我小说”是日本近代文学有的一种文学现象。“自我小说”的作者多描写个人生活和身边的琐碎小事,以求用真实的生活达到真实的表现。菊池宽的作品虽然没有极尽个人生活细小的描写,但他一向标榜“生活第一、文学第二”,企图在作品中挖掘出人世间的真情故事,不在乎被贴上“大众文学作家”的标签。这也正是鲁迅在自己的小说《铸剑》中所借鉴之处:改写历史传说,旧事新语,在嬉笑怒骂间深掘人间正义。

菊池宽的一句名言:“Here is also a man.”这在其作品《三浦右卫门的最后》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就是――英雄也怕死,他只不过也是一个人。且不谈菊池宽对英雄的描写,仅仅看这句英文,就能体现出他对“人性”的重视。世间万物,为生活第一,真实地再现生活,迎合大众,是他作为“人间性”的首要出发点。鲁迅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也十分注意这一点。《铸剑》中,眉间尺前后心态的变化,便是鲁迅对当时社会普通大众心理的真实描绘――心中虽有怒火,但是自我力量弱小,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生活就是一面镜子,照亮作者的同时也同样会照亮读者。我们总能在文学中找到生活的影子,我们在读自己的故事。

三、结语

上述分析表明,鲁迅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中对日本小说有着不同程度的借鉴之处。鲁迅先生的一生,用自己手中的笔传达着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他的作品凝结在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和文化传统之中。对有所借鉴的各国文学,鲁迅也是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与民族性。鲁迅就是鲁迅,他的名字与作品不会随着时间地流逝而被人们淡忘,他的特立独行与尖刻犀利也是任何作家所不能企及的。这么说来,鲁迅在借鉴日本小说的过程中,广泛地汲取营养,营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

参考文献:

[1]钱模祥.两篇复仇小说的不同审美机制――《铸剑》与《复仇的话》比较论析[J].南通师专学报,1993,(3).

[2]李明.再论鲁迅的自我小说与日本文学[J].郴州师专学报(综合版),1996,(3).

鲁迅先生的简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高中;语文教学

伴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教学方法也不限于传统的板书、书本、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了,多媒体的加入使教学变得有声有色,多媒体也成为了广大教师乐于使用的教学方式之一。然而,在多媒体教学展现其优势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其存在的缺陷。以下是笔者对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的一些见解。

一、多媒体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信息呈现的多样性,使多媒体成为了新的教学辅助方式。丰富的画面,契合主题的音乐,让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之感。这种情景再现就是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成果。这种结合,提高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二者的巧妙结合也使学生得以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学习语文知识、提升交际能力。

2.丰富语文的教学内容。以往的语文课堂以书本为主,拓展的知识有限,而伴随着多媒体的加入,这种局面被打破。多媒体的介入改变了只有教师占有资料的单一局面,教师可以将自己查找到的教学相关资料在课上或者课下通过多媒体形式同学生分享。同时,学生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在网络上加以搜索。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呐喊》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网络查找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通过这种查找,学生不仅能了解到这本书的写作背景,还能了解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这些内容都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极力想唤醒当时国人麻痹精神的良苦用心。

3.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应用多媒体可以开拓学生的学习思维。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交际,丰富的图片、音乐、甚至影像资料加入到了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跟随着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际。例如,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当中,对诗人境遇的理解可能是抽象的,通常情况下音乐的渲染,能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真切的情感,这种时空穿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通篇诗作中蕴藏的情感,引发学生的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

二、多媒体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1.主次模糊,喧宾夺主。多媒体广泛的应用给教学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我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不要让多媒体技术喧宾夺主。机械的展示多媒体课件,只会弱化语文的交际功能。太过美化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内容都太过花哨,虽然增强了学生感官上的刺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往往会造成学生对于主要内容的忽略,进而导致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牢,学习走马观花,难以深刻理解其中精髓。

2.形式单一,课堂枯燥。如果教师只采取多媒体教学,机械的罗列课本内容,长时间的放映课件,没有将语文知识同多媒体形式有机融合,将语文教学变成了机械演示,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被忽略。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就会对这种放映式教学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其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甚至失去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

3.内容太多,难以消化。多媒体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够传递大量丰富的内容,但使用不当就会使其效果适得其反。教师想借助课件传递更多知识给学生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不分轻重,一味追求知识容量而不对知识加以筛选,将准备的知识都倒给学生,学生来不及消化吸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导致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这种方式只会给语文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三、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确保语文的主体地位。针对上文提到的喧宾夺主的问题,教师应多加注意,不但要使课堂内容生动活泼,更要让语文教学发挥其主体作用。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合理应用,使作品中的场景课件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也可与自己想象中的场景进行比对,进而加深对文章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多媒体技术是传统教学的优化工具,只有分清主次,才能科学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效率。

2.使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传统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上面讲,下面记,参与度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易提高。在此种情况下,多媒体的融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将多媒体同语文教学有机结合,高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思维得以延展,想象力也得以开拓。

3.提高课件质量。要使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就要提高多媒w课件的质量,首要任务就是要提高教师制作课件的能力。要想做出好的多媒体课件,首先,教师要掌握计算机制作课件的基本技巧;其次,教师要将用于课件中的内容进行筛选,而不是随意拼凑;最后,要对做成的课件进行一定程度的修饰美化。这样做出来的课件,学生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观看,对于知识的理解也更加到位,老师讲起来也是得心应手。

4.情感互动必不可少。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是语文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如何精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还是教师。只有进行情感上的互动,学生们的注意力才能集中在课堂上。在情感互动过程中,学生会对教师所讲产生怀疑或共鸣,这种情感上的投入才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人文性。换句话说,要达到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目的,除了要将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还要将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改善传统语文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发挥多媒体教学丰富多彩的优势,提升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才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理想形式。二者的有机整合带给语文教学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然而新的技术面临着新的问题,多媒体合理应用于教学还需要分清主次,把握轻重,合理运用,使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忱.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研版),2015,(24).

[2]卢静.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弊分析[J].学周刊,2014,(17).

鲁迅先生的简介范文第5篇

一、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新课标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转变传统课堂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活动开展中更多的是将学习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所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其中。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将语文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进入情景,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但是就当前我国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能够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十分有限,只能是利用特定情景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只能在学生脑海中树立一种特定形象,但是无法营造更加良好的氛围,教学成效偏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为学生带来双重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将教材中的内容更加生动想象展现出来,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教材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草船借箭》一文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了解主要讲述内容,并且通过分析如何借箭,来了解当时天气情况,这样就能够更加合情合理地深入分析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来展示《三国演义》中的情境。学生通过对草船借箭时候的天气和环境进行观察,能够发现当时的天气昏暗,雾色朦胧,稍远一些的景色都无法看清。也正是这种环境,才导致曹操未能看清草穿上的稻草人,而误以为是诸葛亮派遣大军来偷袭,所以命令手下士兵将军射箭,最终导致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当时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配合学生阅读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明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全身心投入到小学语文学习中。比如《秦陵兵马俑》一文教学中,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过兵马俑,都知道兵马俑是秦始皇死后的陪葬物品,同时也是我国古代辉煌历史的见证。但是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西安近距离看过兵马俑,所以对兵马俑始终怀着一颗好奇心,甚至有不少学生在教材刚刚发下来,就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这篇课文内容。但是由于课文内容有限,学生难以从教材中感受到兵马俑带给世人的震撼,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长此以往很容易丧失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的局限性,纸质文章难以更加生动、全面地将兵马俑相关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故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在课堂上展示,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从中能够更加全面感受兵马俑的壮观和伟大。这样,教师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其中,提升课堂学习成效,从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再比如《空城计》一文中,多数学生对于诸葛亮冷静的头脑、无与伦比的智慧感到佩服,从内心深处喜爱诸葛亮这个人物。因此,学生在学习到有关诸葛亮的文章时,希望更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相关事实,更加深入感受诸葛亮在城门上面对百万大军,含笑弹琴的样子。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城门上弹琴的片段,让学生感受到当时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的心理对弈,从演员的神态变化来深入解读当时两个人物的心理活动情况。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赋予课堂别样的趣味性,以更加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开展多媒体教学活动。学生在观看图片或者视频的过程中能够激发自身兴趣和求知欲,潜移默化中产生对语文学科以及历史内容学习的兴趣。随着学生对学习兴趣的提升,教师更容易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将全身心投入到小学语文知识学习中,充分展现自身主观能动性,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延伸教学活动

新课标教育改革提出教师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调动学习积极性,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所以,教师需要注重小学语文教学的延伸,在丰富学生语文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潜移默化中获得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新课标教育改革的深入,摒弃传统教育理念,引进现实教学观念,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延伸教学。但是由于小学语文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很多教师在开展延伸教学活动时,更多地集中在对教材文章的了解和作者生平故事的介绍上,并未从根本上促使教学活动延伸下去。

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教学中,多数教师为了引出文章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记忆,在教学前会对作者和鲁迅的关系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在课堂上将这些资料呈现在学生面前,与学生一起展开深入分析。学生因此了解到鲁迅同作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活动的延伸拓展,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但是并不能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