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心理活动课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的逐步深化,不少学校都开设了心理活动课。可与此同时,也有不少教师疑惑,心理活动课到底该怎么上?怎样才能上得既有实效性又吸引学生?纵观市级和省级的心理活动课比赛,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总结出在内容和方法方面心理活动课的吸引力法则。
一、心理活动课内容的吸引力法则
1.生动形象的视频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视频材料的适当运用,能给学生以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这不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兴趣。有位教师在上“赢在中考——时间管理”课时,引用了视频《鹅卵石的故事》,效果就非常好。视频里的老教授在学生面前拿了个空罐子,先后放入鹅卵石、碎石子、沙子和水,每放满一样东西都问学生罐子满了吗?最后让学生思考实验的启示。这个视频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激发学生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前准备中需要花点心思,选择适合的视频,并根据视频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切合主题的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在心理活动课中非常常见。怎样的游戏、活动才真正适合主题,并且让学生有收获,这就要仔细斟酌了。以热身游戏为例,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会用到,但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调节气氛、吸引学生,与主题并无多少联系。有的教师甚至用四分之一的课时进行热身活动,让人感觉是为活动而活动,喧宾夺主了。事实上,最佳的热身游戏应该是简短的,既能达到热身的目的,又能与主题相连。如有位教师在上注意力训练的课时,使用了抓手指这个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直观地体验到注意的集中和分配,既形象又深刻。以课堂活动为例,笔者在上“珍爱生命”时,让学生尝试折叠“生命的纸条”来体验生命的长度。整个活动做下来,学生通常会感到很惊讶,“天啊!原来我能够利用的时间只有这么少!”活动虽短,却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命的短暂,既符合主题,又启发学生思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引发思考的讨论、辩论
在心理活动课上,尤其是中学心理活动课,讨论、辩论通常是一节课中最有深度,最能体现学生思维水平、教师专业功底的一个环节。一场好的讨论、辩论,涉及到教师如何设置问题,学生如何讨论,讨论的水平、深度和广度,以及教师的点评、小结等方面。
首先,好的讨论、辩论离不开好的话题(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整节课的重难点有准确的把握,有针对性地选择讨论的问题、角度和提问的方式,再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看了清楚明了,没有歧义。
其次,是讨论的水平、深度和广度。这一点既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相关,又与教师提供的问题有关。只要讨论的话题符合学生需要,学生感兴趣,并且对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有指导意义,学生通常都会有话说。如有位教师给高中生上“初恋来了”一课时,在讨论环节设置了三个问题:(1)承受度考核:你觉得自己能够承受初恋发展到什么程度?(2)情境考验:当你与对方处于热恋当中,对方提出过分的身体接触或时,你怎么办?(3)应用探讨:你觉得在把握初恋的发展方向上,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一出来,不少教师担心,这些问题学生愿意回答吗?他们能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吗?事实上,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因为这正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男生。女生刚开始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也进入状态参与讨论。若在讨论或辩论过程中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的讨论不仅停留在问题层面,还能从中进行归纳、总结、迁移,这样会更好。
再次,则是教师的点评、小结。心理活动课讨论的话题大部分是开放性问题,故很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要善于进行概括,遇到有争论甚至错误的观点,允许学生保留意见,不必急于给出结论,留给他们继续探讨、继续思考的余地,否则容易误导学生。
二、心理活动课方法的吸引力法则
1.循循善诱,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启发式教学思想,古已有之,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设置疑点,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员处于暂时困惑状态,从而激起其为解决问题而积极思考的欲望。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心理活动课上,启发式教学同样受用。2012年广东省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比赛一等奖得主——深圳的刘蒙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成功。如“朋友间的那些事”一课,他以录音的形式向学生呈现三个不同的案例:不会拒绝的小君、能力出众的小秦和没有朋友的小雷。之后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讨论四个问题,第一组:小君为什么不快乐?第二组:小秦和同学之间的问题出在哪儿呢?第三组:小雷为什么找不到朋友?第四组:三段故事的主角有什么共同之处?各组学生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如小君太软弱、太敏感、朋友太少,太过在乎这段友情;小秦说话太直接,自以为是……讨论结束后,刘蒙老师发问了:“同学们,你们觉得所有这些回答背后有没有什么共同的更本质的原因呢?”霎时间,学生们都安静下来,陷入了沉默,“共同的更本质的原因?”学生真正陷入了思考。启发式教学形成了。一两分钟后,部分学生若有所思,大部分学生仍感觉迷茫,这时,刘老师进一步启发:“如果从小君的角度,用第一人称去描述自己,她其实会从心里觉得自己……”“很普通”“很平庸”“不够好”学生们纷纷表示。“非常好!”“那她是怎么看小双这样的朋友呢?”……在刘蒙老师层层递进的提问下,学生们终于悟出了三位主人公的人际互动模式:我不好——你太好;我很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此时此刻,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了思考和分析中,内在的学习动机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了启发式教学。
2.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言简意赅
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心理活动课上,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上心理活动课,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繁重的课业负担、升学压力已经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上心理活动课无疑成了他们放松、缓解压力的好方式。因此,课堂上民主、平等、宽松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做到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
此外,心理活动课的上课形式,座位安排和分组形式,都是可以灵活变动的。这样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和保持活动兴趣,促进主体潜能的发挥。目前,不少学校配备了团体辅导室,这样的大教室就非常适合上心理活动课,学生的桌椅都是可以灵活变动的,随着每节课的不同需要而进行调整。教师可通过游戏或学生自由组合等方式进行分组,每节课都可以不一样。一个学期下来,每位学生都尝试过与不同的同学合作、竞争、讨论,这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促进作用。心理活动课,最忌讳的就是“一言堂”。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样的模式很难达到好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心理活动课失去兴趣。所以,心理活动课上,教师并不需要说太多,只要将教学环境设计好,活动组织好,学生引导好,一堂生动有趣的心理活动课就出来了。
3.重视体验、重视分享,善于总结
美国学者戴维·科尔布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心理学中的体验是指“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现今心理活动课的主流就是参与体验式。参与体验式教学基于“情景”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融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思想所提出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式。该模式主要包含“情境创设”和“体验思考”两个环节,由教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与教学资源,创设一个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体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达到构建知识,提高能力,形成优良品格的学习目的。
以前面提到的刘蒙老师为例,他以三个真实的案例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此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设身处地体验当事人的感受,从而总结出他们的人际交往模式。同样,我们也可以通过情景剧表演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身份的感受和困惑。这种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往往比光讲理论要好得多,学生易接受,也容易受到触动。至于分享,在不少教师看来是可有可无的,并不重要。事实上,分享是最好的总结和提升,尤其是以活动为主的心理活动课。如培养团队信任的专题,有些教师会让学生玩信任背摔的游戏,可是热闹的游戏之后没有分享,也没有总结,就像纯粹玩一个游戏,这并不符合心理活动课的要求。若是能够合理分配时间,游戏过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是写出来,那整节课的意义就大不一样了。因此,要上好一节心理活动课,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能忽略分享环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袁丽东.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2010(6):138.
[2]陆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浅谈以问题为纽带的课堂教学[J].科技创新导报.2010(4):217.
[3]王耀文,陈丽霞.课堂讨论教学方式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83.
[4]辛伟敏.启迪学生思维,促进能力培养[J].教育战线.2010(22):146.
[5]王好学.探析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要诀[J].法制与社会.2010(2):246.
[6]乌川.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职业技术.2010(3):34.
[7]严辉龙.创新教学载体,落实主体地位.池州学院学报.2010,24(4):159-160.
[8]马跃兰.体验式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0(3):170.
[9]虞华君.杨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验式教学法应用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8(6):182-183.
心理活动课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借助一些团体咨询的形式,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人格。在学校里,心理活动课以其独特新颖的形式和内容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现笔者就心理活动课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活动课内容要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需要不一样,不同班级的学生的需要也不尽相同,心理活动课的内容只有真正从学生需要的角度出发,想学生之所想,供学生之所需,才能体现心理活动课的重要性,从根本上发挥心理活动课的作用。
目前,心理活动课的内容一般包括自我认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巧、学习心理、良好个性与意志力的培养、青春期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辅导,这些课程的设置都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要而制定的,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但是我们在课后发现,我们的课却不能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有一个学生曾经跟我说:老师,您讲的内容虽然很对,却不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的是真正能够帮我们解决问题的。这些话引起了我的深思,虽然学生的问题都可以划归到我们所讲的内容上,但是我们所讲的内容却未必触及到他们的问题,比如我们在讲人际交往技巧时,会向他们介绍一下人际交往的一般技巧,也会举些例子,可是这些就真的够了吗?
记得去参加一次心理学大会的时候,看了一个老师的教学录像,他的做法对我启发很大。首先他让学生把想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全班学生讨论,一一地帮助解决,教师作适当补充。因为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课堂上学生非常积极,气氛很是活跃。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让学生体会到了班级的温暖,让学生意识到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周围会有很多人帮助我。
受其启发,在每个学期初,我都会了解学生们目前最关心的问题或者最希望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提供的反馈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课的内容。此外,认真倾听班主任及科任老师的反应,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等,也能让我发现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设计活动课的依据。
二、课堂设计要有计划、有步骤
课堂设计要从所选的内容出发,为内容服务,紧紧围绕所讲内容,合理确定讲课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内容和形式。
有的课堂是按一般的逻辑步骤来设计,如《我的情绪 我做主》,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情绪,人类情绪的一般表现都有哪些,然后让学生知道不良情绪的危害,最后讨论情绪调节的方法,或者针对学生存在的情绪问题给予指导。有的课堂设计是并列式的,如《记忆力训练》,我们需要一一向学生介绍提高记忆力的各种方法,对他们加强方法的训练。有的课堂需要按照人的一般心理规律来设计,如哀伤辅导,我们一般按照这样的步骤来设计:回忆刚听到不幸的消息或者事情刚发生时的情景――回忆死者生前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送别――展望未来――励志――结束。当然,心理活动课的设计步骤不止这些,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形式步骤,但最重要的是设计要围绕内容进行。
另外,课堂预设也很重要,没有精细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课堂,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课堂上千变万化,会有多种突况,如果没有很好的预设,到时候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把多种情况都预设到,并想好对策,是万全之策。有一次在讲自信心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突然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你太矮了,你应该很自卑。旁边的学生听了,有的责备这个学生不懂礼貌,有的在偷偷地笑。我没有生气,我让那个学生坐下,然后我问全班学生,个子矮,就应该自卑吗?身体有缺点,就应该自卑吗?很多同学说不是,他们还举了很多例子。接着我让他们讨论自信来源于什么?(这正是下面要进行的环节,这个学生的话也让我很自然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最后课上得很成功,我的大度和宽容再一次拉近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活动形式多样,要有针对性地选择
心理活动课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游戏法、录像法、讲故事法、脑力激荡法、室外拓展训练、绘画法、音乐、心理训练等。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选择活动形式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它的适应性,包括对内容的适应性和对学生的适应性。有的内容适合用角色扮演法,有的内容用录像法可能会更好一些。有的年龄阶段的学生用游戏法很好,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可有的年龄阶段的学生如果用游戏法就会显得很幼稚,学生不喜欢,不参与,效果也达不到。
游戏是心理活动课上常见的形式,笔者认为在心理活动课上应用游戏法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游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玩游戏而做游戏
有的老师说:你们心理课很好上,就是带着学生玩,给学生做游戏。殊不知,我们的游戏也是精挑细选,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在选择游戏的时候一定要清楚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游戏,通过这个游戏我想达到什么目的。活跃气氛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热身小游戏,比如抓手指、猜谜语、绕口令、你说我做等;破冰我们可以选择串名字、大风吹、棒打薄情郎、松鼠大树等;培养创新能力我们可以选择脑力激荡、设计自己的墓志铭等;培养合作能力我们可以选择建塔、给盲人带路等。
2.游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生动,贴近生活
游戏要考虑对学生的适应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贴近该年龄阶段学生的生活。
比如有这样一个游戏,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站成一排,两组开始报数,报错的学生要站出来说:“对不起,我错了。”这个游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不知道这个游戏在小学做得怎么样,至少初二的学生对这个游戏没有丝毫的兴趣,更谈不上游戏的效果了。因为这个游戏对于较大一点的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性,也没有新意,他们不喜欢。
有很多心理训练的游戏用得很普遍,但是并不是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适用,如果想让游戏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我们需要去开发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
3.游戏要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性认识
有些游戏很平淡,学生做完以后没有任何感觉,游戏的设计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就比如上面这个游戏,学生喊一声“对不起,我错了”之后,就能有责任感了吗?报错了,说一声“我错了”,对学生来说也许是很容易做到的事,但是当遇到一些重大的事情,需要他承担责任的时候,他未必就能说得出“我错了”。这个游戏的情景设计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他们的心理没有一定的影响,就像一阵微风吹过,没有任何涟漪。我们在选择游戏的时候要精挑细选,把最好的、最有用的游戏给学生做。
4.游戏后的讨论切忌空洞,要具体可行,确实能对学生有所帮助
游戏做完以后,我们一般都让学生来谈谈感受,有时候学生虽然在做游戏的时候很投入,但一谈到感受就无话可说。这可能与我们问的问题有关。当我们问请谈谈你的感受的时候,很多学生会觉得很模糊,不知道该从哪说起,即使说出来,也是很空洞的讲道理似的说辞,并非是内心的真正感受。但如果教师问的问题很具体,比如,请你评价一下这个人的做法,或者当你扶着他走的时候,你心里在想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更有针对性,更具体,学生很容易理解,回答起来也很容易。
5.游戏操作要正确
游戏在具体操作的时候要减少误差。比如说,有这样一个游戏,是讲聆听的重要性的。教师给一名学生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一些图形,请这名学生描述,下面的学生来画,这就可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下面的学生画得好不好,不仅取决于学生有没有认真聆听,还取决于描述的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等,所以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操作者就需要把误差减少到最低,比如可以请一个班里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来描述等。
四、教师把握好角色,积极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上课成功的保证,对于心理课来说尤其如此,试想在一节沉闷、压抑或者充满讥讽、嘲笑、火药味的课堂上,怎能让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怎能让学生把心中的所感所想尽情地倾诉出来,又怎能谈到心理课的效果呢?所以,在心理课上,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创建是心理教师上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心理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个性特点、言谈举止对营造温暖、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至关重要。
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我总结了以下几条:(1)教师要有幽默的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幽默是剂良药,可以轻松地化解尴尬和矛盾,如有一位教师上课的时候,不小心在讲台上一脚踏空,摔了一个趔趄,学生们当时都笑了,他也不好意思地红了脸,然后说,看见你们那么认真地听课,我太激动了。全班学生都被他逗笑了。教师丰富的表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适度的夸张的表情可以让课堂上笑声飞扬,激起学生上课的热情。(2)笑话、幽默的教学材料,或者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材料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式方面多样化,可以采用视频、漫画、图片、flash等。这些都能吸引学生的兴趣。(3)教师要有和蔼亲切的表情,用笑脸面对学生,学生才会感到放松。心理教师不同于其他科任老师,心理教师对待学生要更宽容、民主,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要及时地加以纠正和引导,而不是严厉地责骂批评。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说真话,说实话。
关键词:建构主义;心理教育;活动课;开发设计
几年来,我国对素质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心理教育活动课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对于教师的教学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掌握良好的心理学知识,还要求其对相关的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有一个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展开心理活动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本文就对其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开发与设计予以简单分析研究。
一、构建主义教学理念及基础
建构主义也被称作结构主义,其相关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以便于在此过程中使自身的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儿童的认知结构不断地丰富、提升与发展,在整个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儿童的主动性。
二、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原则
在心理教育活动课的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下列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在其开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系统,以及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对各个维度的因素予以综合的考虑,所设计的内容与模式要能够与学生的年龄段特点相符;(2)主体性原则,要在整个课堂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积极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3)情景性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心理活动与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心理教育活动课的主题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与学生心理活动相关的情景,基于同化、顺应的观念,实现新观念意义的建构,这样才能促进现代教学课堂的良好发展;(4)协作性原则,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上,要注重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具有积极的作用;(5)可操作性原则,在心理教育活动课上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是严禁假大空的,其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进行说教,而是要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主题来表达整个课堂活动的教学目标,并制订出相关的活动步骤,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三、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内容
基于建构主义的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应该包含下列的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的设计,心理教学活动课的教学目标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在总目标之下,要设计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与学习目标;(2)教学情境的设计,依据学习内容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设计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以便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见的有:氛围设计、角色体验设计、游戏设计等;(3)信息资源设计,主要指的是依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收集大量与教学有关的信息资源,并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分析与运用的各个阶段予以合理设计;(4)自主学习设计,基于建构主义观点,设计角色自我回忆、自我管理、自我测验、反省、阅读、写日记、观察、调查访问等自主学习方法;(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常见的协作学习模式有:分组辩论、小组讨论、成功分享、故事串联、交流心得等。
四、心理教育活动课课堂组织设计
在心理教育活动课堂的组织设计过程中,首先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对整体的教学活动目标予以明确,增进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常用的有:预热法、澄清法、介绍方法等;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的设计,组织好课堂教学,常用的课堂组织方法有:引导方法、反馈方法、明朗法等。
另外,还需要做好课程结束时的组织设计工作,在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所学知识的回顾总结,听取学生的学习心得与学习意见,并要做好后续课程的规划与展望,对后续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予以探讨,这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的提升。
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心理教育活动课,本文就主要对建构主义的概念进行了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开发与设计进行了简单探讨,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怡,王丽伟.基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教学设计[J].中国轻工教育,2013(4).
心理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形式多样,气氛热烈,寓教于乐,学生们非常喜欢这种课的课堂教学模式。六(1)班学生黄梓铭同学,在谈上校本心理辅导课体会时谈到:“这样的课让我知道了许多人生当中的道理,如每个同学都要有上进心;自己要知道和谁比。我又知道,学习不能放弃,应该从小打好成功的基础。”“上这样的课,让我有了勇气,一种不怕放弃、失败的感觉。让我知道了什么才是小学生理所应当做的事情。”
1.有助于班级学困生的转化。学困生在每个学校、每个班级中都存在,只是学困的原因不同而已,有自卑心理、厌学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惰性心理等。心理健康教育既针对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心理转化与发展。如五(5)班的一位学生,缺乏自信,导致上课发呆、作业一个字也不写。班主任周苹老师采用“故事启发”、“语言鼓励”“心理暗示”等方法,使这位同学树立了自信,上课敢于积极发言,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五(7)班的一位学生,特殊的家庭背景,让他养成了纪律松懈、行为粗鲁、上课不认真听讲、不写作业的习惯,在班主任李斌老师的正确引导、爱心传递、信心鼓励下,该同学原有的不良习惯亦有所改变,学习也进步了。
2.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2012年11月,林炜发明的“盲人楼梯扶手”获江苏省青少年发明家二等奖;夏洁发明的“能显示落点的训练用安全标枪”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特等奖;贾程鹏、姜阳阳、陈雨生、夏洁小发明获昆山市优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B组一等奖;辛晓涵的科学幻想画“污水转化站”获昆山市一等奖。2012年10月,五(7)班学生龚衡越同学获“新华杯”摄影比赛二等奖。在苏州市教育局等单位开展的“法治格言”征集活动评比中,五(7)班的龚梓欣荣获二等奖,同时获昆山市一等奖,五(2)班的李子邑荣获昆山市三等奖。2012年11月,施彤、胡梦婷、黄景轩、何蕾、陆杰等同学荣获昆山市第二届“德泰杯”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赛三等奖。昆山市第五届“小数报杯•小小数学家”数学报竞赛中,16人获奖,其中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3名。2013年1月,黄梓铭荣获昆山市第六届“阅读之星”一等奖。2013年5月,王奕楠的故事《学法之途一路欢歌》在昆山市法制教育故事比赛中获二等奖。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引言
正念(Mindfulness),源起东方禅修技术,后传入西方,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代表人物是麻省大学医学中心的乔・卡巴金(J.Kabat-Zinn)。卡巴金教授认为正念就是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不加批判,换句话说就是单纯地觉察、关注当下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一切,不作任何评价和判断。正念训练的主要技术包括:躯体扫描、正念观呼吸、正念散步、正念瑜伽、正念吃葡萄干等。目前以“正念”为基础形成的正念疗法已经成为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以及辩证行为疗法。国内外有关正念的研究和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和成熟,已有研究总结提出正念训练能够改善个体抑郁症、强迫症、焦虑障碍等心理障碍,提高个体正性心理品质。国内有关中学生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正念研究提出正念水平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正相关,与正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孟祥寒利用正念训练和放松训练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的研究发现前者比后者效果更好;苏丽萍发现正念团体训练对中学生的学业拖延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可以尝试把正念应用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基于这一前提,在系统学习、体验了正念相关理论与操作活动后,我在重庆市巴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任老师的帮助下,选取初一年级某班同学进行了以正念为主题的班级辅导活动。本文将选取活动中的“正念吃葡萄干”一课作为案例,浅谈在中学生中进行正念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反思。
二、案例呈现
“正念吃葡萄”是正念训练中的一个有趣、有代表性且感受性较强的活动。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堂“正念吃葡萄干”的主题团体辅导方案。具体如下:
环节一:导入
教学一开始,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各种人吃东西的视频,视频中的人的吃相千姿百态。视频开始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这些人的吃相,视频一结束,教师问:“你们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是怎么吃的?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们若有所思,有积极性高的学生起来分享说:“遇到自己喜欢吃的就大口大口吃。”并做模仿,“感觉就是很好吃。”也有同学说:“遇到自己喜欢的蛋糕就会吃得很快,感觉很甜。”
几个学生分享完了之后,教师总结:谢谢同学们的分享,一提到吃,同学们积极性就特别高,今天我们就来上一堂关于吃葡萄干的课。此时向学生展示已经准备好的葡萄干。
环节二:自由吃葡萄干
课前已经将葡萄干平均分好,分别装在不同的透明塑料杯里面,由各小组组长来教师处领取,并明确告知全班学生每个人分发两颗葡萄干,拿到葡萄干后自由解决。从课堂反应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拿到葡萄干后就毫不犹豫地吃下去了,没有任何观察动作。
在询问“吃完葡萄干之后有什么感觉”时,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跟“甜”有关,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感觉,只有少部分学生提到“软”“大”“小”。紧接着老师指出:“同学们吃葡萄干时获得的感受不够多,没有体会到吃葡萄干时所有的感受。”由此引出:“今天要体验一种新的吃葡萄干的方法,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参与呢?”在学生异口同声的“好”中进入了正念吃葡萄干环节。
环节三:正念吃葡萄干
首先,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叫作“正念吃葡萄干”,并简单介绍什么叫作“正念”以及它的功用。紧接着,要求各组组长第二次分发给每位同学一粒葡萄干,放在桌子上,并强调此时不能吃,要按照指导语来吃。指导语共分八个部分:拿起―观察―触碰―闻―放入口中―品尝―吞咽―感觉。活动过程中结合同学们的反应来决定进程的快慢,有的放矢。整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很多情绪,但是仍然坚持让学生完成,认真体验。结束后,小组进行自由讨论,并回答教师“正念吃葡萄干有什么感受吗”的问题。
环节四:分享体验
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与第一次吃葡萄干相比,正念吃葡萄干给你带来了哪些不同的感受?”此环节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发现,并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环节五: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吃东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再小不过的一件事情,面对同样一种东西,不同的人能吃出不同的感受,就像今天带领大家体验的吃葡萄干活动,虽然葡萄干就在眼前,可是很多同学的心此刻并没有放在品尝葡萄干上,所以不能很好地感受、认识葡萄干。不仅葡萄干是这样,同学们在对待自己时也一样,应该学会感受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绪,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此外,提醒学生们课外时间可以模仿正念吃葡萄干进行练习和感受。
三、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结束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后反馈调查,询问学生上课的感受,所有学生都表示自己从来没有上过这种可以在课堂上公开吃东西的课,很好奇,很激动。有学生反映自己对这节课印象深刻。结合学生的反馈以及我自己的经验,分享以下几点思考:
1.主题选择。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生理、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巨大变化,而其心理发展水平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所以此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他们既不了解自己身体的发展变化,又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思想、情绪、人际关系等,无法与自己和谐相处,于是一些学生只好选择逃避、表演、攻击他人甚至自己。《纲要》中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正念训练中的活动特别强调个体对自己身心的觉察和认识,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尽管正念训练中的某些活动与青少年好动、活泼的特性有所冲突,但仍然不失为丰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一种值得尝试的手段。
2.活动形式。本文分享的“正念吃葡萄干”这一案例,整个活动可以用“吃”来贯穿:看别人吃―自己自由吃葡萄干―正念吃葡萄干―吃完分享,这种活动形式是正念训练的独特之处。纵观目前学校中开展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是以言语传授或者游戏的课程形式开展,除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音乐、绘画等心理活动外,心理活动课的开展形式亟须创新。此外,一直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特别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收获感,角色扮演当之无愧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首要手段,那么还有其他手段吗?“正念吃葡萄干”这一活动形式为我们打开了思路,用“吃”的形式进行心理活动课,不仅利用了中学阶段学生喜食零食的这一特点,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n的真实体验感,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增添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色。
3.活动组织。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要的条件,“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这是有效进行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需要心理老师花费时间打好感情基础和沟通基础;第二,进行此类以“吃”为主题的活动课时,要保证所准备的食物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第三,在活动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确活动要求,要做到具体、简洁、易接受,尤其是体验环节,为避免学生面对美食禁不住诱惑,必须分步骤“发号施令”;第四,这类活动的教具并不固定,鉴于葡萄干的优点(小巧、味甜等)和缺点(不宜长时间观察等),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物品来代替,例如花生、腰果、开心果、松子等;最后,分享环节中要再次强调互相不评价彼此,尊重他人,积极参与,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