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急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急救;护理管理
在护理管理中急救护理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评价急救护理质量,是检验护理管理者能否胜任角色的标准之一。护理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掌握急救护理管理质量评价的新方法、新内容,及时做出准确全面的质量评价,以促使急救护理管理向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1 急救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急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对急诊服务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治疗疾病发展到要抢救快速,效果显著,收费合理,服务周到,解答耐心。而护理队伍的整体观念尚未完全跟上这一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只是满足完成日常工作,不是积极地观察治疗效果及反应不能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听取患者与家属的意见,帮助患者解决身体和心理的需要,对患者和家属不能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1.2 抢救设备的普遍应用对护士的实际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的急救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进口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肺复苏器、专门的呼吸系统等操作均需一支高层次的急救护理队伍。然而,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由于受教育体制、教育经费、护理专业技术培训、质量考核标准等多种因素影响,与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医疗体制的改革向着提高护理水平和管理更有利于患者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医疗卫生事业引入经营竞争和价值观念,达到了优胜劣汰,促进自身建设的目的。而护理管理者观念的转变仍未跟上新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受着传统的、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管理手段滞后等。因而急诊工作存在与医院整体配合不协调,不同步,急诊患者切实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仍较难,急救护理质量管理局限于表面形式等问题。
2 急救护理管理的提高与改进
2.1 急诊抢救“急”是抢救工作的特点及标志 急诊科是一个医院的重要窗口单位,急诊管理是医院管理的缩影,急诊科的护理管理更是护理管理的集中表现[1]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即要突出一个“急”字,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抢救技术。管理要做到抢救工作标准化、程序化和高效能,对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医疗纠纷,提升医院的形象及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2.2 护理人员配备合理及协调合作是急救工作的基本保证 急诊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各班人员人力配备齐全,技术力量搭配合理,良好的团队精神,可以有效地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现我院急诊护理人员配备每班次最少4人由主管护师带班,且注重队伍的相对稳定,保证100%护理人员经过护理专业技术培训、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达标。80%以上护理人员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其他护理人员配合抢救、缝合、输液等处置的完成,做到了稳、准、快,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2.3 完善制度是急诊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 建立建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将危重疾病抢救流程图明示于墙上,以便提高工作效率[2]。我院急诊科制定详尽的各室规章制度,各班工作职责,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各项护理操作常规,各种疾病护理常规,抢救流程等。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即保证了患者的权利,也维护了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利和义务。
2.4 持续质量改进是急诊工作永恒的主题 科室成立质量管理控制小组,有明确的质量改进管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达标措施,护士长每天进行质量控制,质控小组人员每月检查,考核和评价,对未达标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提出改进措施,使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及持续改进意识不断增强,而急诊急救护理管理工作得到快速提高。
3 讨论
急救工作只有通过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才能提高急救护理管理质量。有助于建立和建全护理管理制度,确定管理内容,改善和选择有效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个人力量和潜能,激发护理人员的参与与创造性,客观的评价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可作为评价护理质量高低的依据。对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护理质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急诊科必须制定科室的管理目标及明确的考核标准。护理管理者的检查方法和力度,质量评价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结合急诊护理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管理者经常调整视角和改进思维方式,把视角放在急救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上,使影响急救护理质量技术管理及人的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人员的质量,工作的质量确保服务质量、规范质量行为,以适宜的护理质量管理,有效的体系和有竞争的价格来为患者提供最满意最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浅谈;院前急救;护理
1 院前急救护士的素质
1.1 院前急救护士的业务素质
由于院前急救的救治现场不定性,所救治的伤病员涉及的病种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多个专业性疾病,而救护车所携带的医疗器械及药品相对有限,工作空间狭小,护理工作难度大。作为院前急救护士,应具备全科护理知识,既要具有多科疾病病情观察能力,又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反应敏捷,处置果断,才能顺利完成每次院前急救护理任务。
1.2 院前急救护士的心理素质
院前急救任务中有相对一部分是意外灾害事故,死伤人员众多,现场场面惨不忍睹,有时事故发生在晚上,则更增加了其恐怖性。这要求院前急救护士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现场急救伤病员时做到临阵不慌,做事有条不紊,而不应出现胆怯、退缩的情况,给病人造成不信任的负面影响。
1.3 院前急救护士的身体素质
院前急救单元一般三到四人为一组,各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每次急救任务。院前急救护士除完成自身的工作之外,还应协助搬运病人等其他工作。如事发现场在居民高楼内或野外山间,院前急救护士的体力支出很大,再者,有时一个晚上出车十多趟,对院前急救护士的体能也是一个质的考验。健壮的身体是成功完成院前急救任务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2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
2.1 出车前的准备工作
由于救护车车厢空间有限,车厢内急救器械、药品及一次性医疗耗材是按常规出车情况配备的,如遇特殊情况,像大型车祸、食物中毒及临产妇等急救任务,急救护士则应根据现场情况增加相应医疗器械及药品,如骨折固定装置、外科急救包、洗胃夜及待产包等,做好有备之战。
2.2 指导现场自救
在出车的途中,院前急救护士可以通过车载电话及时正确指导现场报警人及早给伤病员进行一些救助,如外伤病人不要随便搬动,以防造成二次损伤;被强酸强碱烧伤的病人,应立即脱掉衣服,并用大量清水冲洗;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则立即开门窗,把病人移至室外通风处,解开衣领等[1],为急救人员到达救治提供条件。
2.3 现场救治默契配合
由于现场情况难以预料,到达现场时院前急救护士应发挥其主动协助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严格遵守原则,默契配合院前急救医师做好伤病员的救治工作,尽量使每位伤病员得到合理的救治。特殊情况时,应根据现场情况临时调整工作程序,及早开展施救,如快速开放气道、及早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包扎止血等。长期固定的一组急救单元成员,院前急救护士对院前急救医师的肢体语言领会如神,这为伤病员的救治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
[关键词] 创伤;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119-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时有发生。常见的创伤按解剖关系分为:颅脑、面颈、胸前、腹臀、上肢、下肢创伤和多处伤。复合伤涉及全身多处组织器官,伤情相互掩盖,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为了应对突发事件,遇有大批伤员时,我中心启动紧急预案,所有抢救单元迅速到位,使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
1 现场检伤,紧急评估
最先到达的医护人员应尽快检伤,评估分类。现场检伤时应该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尽量减少翻动伤员的次数,避免造成“二次损伤”(如脊柱损伤后不正确翻身造成医原性脊髓损伤)。检伤中应重视那些“不声不响”,反应迟钝的伤病患者,因其多为危重患者。按国际惯例,一般可将伤病者分为危重患者―标红色标,应优先处置并转运;重症患者―标黄色标,次优先处置并转运;轻症患者―标绿色标,可延期处置后转运;濒死或死亡者―标黑色标,可暂不做处置。
2 急救措施
伤病员的现场救治以抢救生命为主,其次是防止“二次损伤”或尽量减轻伤残及并发症。一般仅给予生命支持的基础治疗,必要时可施行气管插管、补液、给药等生命支持的高级治疗。
2.1保持呼吸道畅通
畅通呼吸道后充分给氧,必要时气管插管,头后仰是现场急救中防止舌后坠,打开气道的简便方法,对疑有颈椎损伤的伤病员禁忌使其头后仰可采用提颌法。
2.2补液
对循环不稳定的危重患者应紧急开放静脉通路,输注生理盐水,少量的高渗盐溶液有一定的抗休克作用,同时可为病情恶化或生命垂危时抢救给药预留一条通道。
2.3致命伤的处置
应在现场进行紧急处置的损伤主要包括活动性大出血、开放性气胸、内脏外溢、异物刺入、头外伤后的脑脊液耳鼻漏、脊椎骨折等。
2.3.1止血创伤止血法有多种,可根据情况选用。
2.3.2开放性气胸的处理应立即用大块厚敷料或衣物封盖伤口并加压包扎,避免因胸腔负压不足或两侧胸腔压力不等造成严重呼吸困难和纵隔摆动。
2.3.3内脏外溢的处理常见的内脏外溢为腹部开放性伤致腹腔内大网膜及肠管外溢,颅骨开放性骨折后脑组织外溢,此类伤病员可按“减压包扎”原则处理,第一不还纳,第二不能直接加压包扎。可先在溢出的内脏上覆盖干净的敷料,再加盖饭盒等支撑物使内脏免受直接压迫然后再用三角巾进行包扎固定。
2.3.4躯体异物的处理如有较大异物刺入机体,现场不允许拔除,以防一拔除异物后大出血导致伤病员在到达医院前休克死亡。
2.3.5耳鼻漏的处理头部外伤如伤病员的耳鼻有出血性液体流出,可能为“颅底骨折后耳鼻漏”,处理此类伤病员不能填塞止血,以免发生污血回流入颅引起严重颅内感染,在转运中使伤病员侧卧出血侧向下。
2.3.6骨折的处理 长骨干骨折应予简单的外固定后再转运,以免搬运和转送过程中骨折锐利的断端刺断血管、神经,造成“二次损伤”。脊柱骨折多采用颈托和脊柱固定板固定,防止脊柱损伤。
2.4心理护理
患者对突然的创伤打击毫无心理准备,通常表现狂躁、忧虑、压抑,根据其心理特点,医护人员要以沉着有序、忙而不乱的工作作风,高质量的技术取得患者信任,同时突发事件的现场多无家属,从我们接诊的那一刻起,就努力创造出一种亲人到来的氛围,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他们及早正视现实,树立信心,战胜疾病。
3 讨论
对于创伤,尤其重症创伤的现场急救,要做到:反应迅速,及时到达;准确判断病情,对症处理;分清主次,安全转运及重点护理。
常见的几种创伤的急救与护理,颅脑损伤合并脊柱损伤:给予脱水药的同时,现场要用脊柱固定板固定,颈部上颈托。昏迷的患者疑有颈椎损伤,打开气道时禁忌抬颈,采用双手轻轻提颌法。复合性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要在抗休克的同时,积极配合医生现场包扎止血。
总之,要本着“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并在实际工作中灵活掌握,争分夺秒,迅速准确地配合医生抢救伤者,才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提高伤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余静.复合伤的院内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7-78.
[2]王一镗.面向未来,迎接挑战,促进我国急诊医学全面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0,20(11):629.
[关键词]大批伤员;急救;护理管理
突发事件的发生意味着灾难的来临,由于它的不可预料性、紧急性和它所导致的伤病员的批量性、伤情的复杂性,使急救常出现四大矛盾:即急救力量不足与伤员需要抢救的矛盾;急救物质短缺与需要量的矛盾;重伤员与轻伤员都需要急救的矛盾;轻重伤员都需要护送的矛盾[1]。这些矛盾的出现使医护人员意识到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为伤病员提供一个最快捷、最有效的急救护理程序,不仅需要提供优质的医疗和护理方面的救护,还需要多部门、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因此,大批量伤病员的成功救护不仅可以体现出医院的医疗护理水平,更可以衡量出医院的组织管理能力。作为护理部,正确的组织管理对提高伤病员救治成功率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矛盾我院护理部在2005年发生的特大车祸中对42名伤者的抢救中采取了有效的护理管理对策,使41例伤员成功获救,1例因特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内脏出血的伤者死亡。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 充分的战前准备
1.1 建立急救护理体系
(1) 成立护理急救领导小组:由护理副院长担任组长,护理部主任担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各科护上长。明确规定小组成员职责,并详细规定报告内容、报告程序及时限,使护理部能够及时、全面掌握抢救情况,以便在第一时间做出管理决策。
(2) 成立护理抢救队:选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熟练掌握抢救技能、素质好及家庭居住离医院较近的护理骨干组成2个梯队的护理抢救队伍。
(3) 建立护士抢救通讯录:护理部建立护士抢救通讯录,并在护理部及急诊科备案,要求抢救领导小组及抢救队成员保持有效通讯24小时畅通。同时要求各科室建立护士通讯录,以便抢救时调配人力,保证急救力量的充足。
1.2 物资及抢救区的准备
(1)物资的准备:护理部要求急诊科护士长平时做好大批伤病员抢救的物质储备,遇重大抢救时及时与供应室、总务科、设备科联系,以保证急救物资的供应。
(2)急诊科抢救区的准备:平时应做好抢救区的准备,以颜色标识,区分抢救区的各个区域,如第Ⅰ急救区――红色:接收伤情严重、危及生命的伤员;第Ⅱ急救区――黄色:接收伤情严重、无危及生命的伤员;第Ⅲ急救区――绿色:接收伤情轻、可行走的伤员[2],以便快捷分类救治,减少混乱。
1.3 增强急救意识,强化技能训练
(1) 护理部通过选派护理骨干参加省的急救护理提高班学习,使骨干们的急救意识与急救技能不断增强和提高。
(2) 护理部与培训科共同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班,组织全员的急救技术培训,强化和提高全员的急救技能。
(3) 护理部每年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技术考核,同时要求科室每月进行护理技术操作及六大急救技能的训练与考核,以强化和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及抢救技术水平。
2 战时的快速反应、协同配合
2.1 快速反应、快速分类、快速救治
(1) 快速反应:急诊科护士接到急救电话后,应立即启动紧急预案,执行报告程序,通知相关人员到位待命,相关病区腾出空床准备接收伤病员。
(2) 快速分类:对大批伤员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是有效救治伤员的重要保证,在急诊分类时应根据伤员呼吸、循环和意识3方面的情况进行:用四种颜色标记伤员,分别是:死亡组(黑色),代表不可挽救的伤员;紧急组(红色),需要紧急处理的伤员;延期组(黄色),可以延迟处理的伤员;轻伤组(绿色),能够走动的伤员[3]。分类的关键是快而准,不能因分类耽误伤员救治,每位伤员分类判断必须在1~2分钟内完成[4]。同时也要注意分类的准确性,避免类选不足或类选过度,使伤员遭受生命危险或是造成医疗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
(3) 快速救治:开放绿色通道,采取先处置后收费、对各类伤员给予必要的预见性护理等方法,缩短伤员到达急诊至得到救护的时间差,从而保证伤员在“伤后黄金1h”内获得救治时机。同时采用检诊分类――抢救观察――分流后送为―体的救护方案,充分合理发挥医护力量,确保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2.2 合理安排护理力量,优化护理流程
采取救治伤员落实到人的原则,在救护人员排班搭配上保证每班都有能独立组织实施救护的人员把关。对护士的人员安排上,根据需要配置人数,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伤员无人救治的缺陷。如1名危重伤员由2~3名护士配合抢救;对中、重伤员则2~3名护士负责3~6名伤员不等;对轻伤员由1名护上负责抢救多名。对于轻、中伤员可采取流水作业分工,如由1名护士负责登记及病情观察,1名护上负责皮试,1名护士负责建立静脉通道或给氧等,这种分工方式在批量较大的救护尤为适用。
2.3 全院协作,统筹安排
大批量伤病员的涌人,往往会造成病床不足、人力不足、物资紧缺等困难,护理部应积极协调,调动全院力量做好后援和后勤保障工作。伤员人数过多超过科室收治能力时,及时启动其他科室的储备空床,尽可能集中收治,以便于救护和管理,节省人力物力。
3 讨论
综上所述,护理部在平时能强化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加强急救技能训练,建立急救护理体系,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在战时协调统筹,优化护理流程,采取快速反应、快速分类、快速救治、责任到人等护理管理对策,对提高大批伤病员的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4]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策略;急诊
院前急救指的是对于遭到灾难事故、中毒、创伤、急症等危及生命事件的患者,在其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各项紧急救治措施,主要包括监护转院和现场紧急救治等环节。院前急救的基本目标在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本次临床研究对院前急救中的护理措施和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临床研究选取我院急诊科室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之间收治的20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男120例,女80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8至72岁之间,平均年龄(44.5±12.4)岁。患者疾病类型包括:45例中毒,100例创伤,55例急症。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0例,且两组患者疾病类型、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院前急救护理
护理人员首先要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并为医生的急救处理提供积极的配合,主要的急救护理措施包括:保持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保持呼吸系统通畅,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建立静脉通道,取适当的以维持其循环功能,对于创伤患者,应为其松解衣服,实施心电图检查,并进行电除颤,同时实施止喘、止呕、止痛、止痉、止血、固定、包扎等对症处理。
1.2.2 护理
依据患者病情,帮助其取适当的。对于猝死的患者,通常取仰卧位,即复苏,并放置在木板或硬地板上,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对于脑外伤的患者,通常取仰卧位或头高足低位,垫高头部15至30 cm,从而避免发生脑水肿,缓解颅内压力;对于存在呼吸障碍的患者,通常取端坐位或半坐卧位,从而改善呼吸功能,提高肺活量,下移膈肌,缓解心脏负担和肺淤血症状,减少静脉回流;对于昏迷的患者,通常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向一侧偏转头部,避免发生呕吐物、分泌物进入气管导致窒息;对于休克的患者,通常取中凹卧位,将头胸部抬高,以保证呼吸系统通畅,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下肢抬高,以增加心输出量,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2.3 循环功能护理
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按医嘱实施抗心律失常、利尿、强心、降压、扩血管等治疗;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可行电除颤和心肺复苏术;对于需要建立静脉通道的急诊患者,尽可能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这样不仅有助于快速输入液体,而且能够避免患者转运、改变和躁动时针头刺破血管或是脱出血管外,如有需要可建立多条通道;对于休克、创伤出血等危重患者,应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从而通畅且快速地输入液体,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扩充血容量[1]。
1.2.4 转运途中护理
转运过程中应加强患者体征监测,以保证各类管道有效且通畅,避免管道移位、扭曲、阻塞、坠落、脱出等。患者转运前要进行良好牢固,留取一定的引流管长度,防止患者翻身时发生过度牵拉,导致导管脱出,若导管不慎脱出,则不应随意插入,从而导致患者发生细菌感染。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需要辅助使用加湿器和雾化器,避免发生吸引不畅,或是黏稠的气道分泌物结痂,并注意保持氧气湿润。适当减少气管导管气囊中的空气量,避免气囊膨胀或气压降低导致气管黏膜压迫,进而发生缺血性坏死。患者转运过程中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若其发生突然性的病情恶化,需立即实施途中的紧急救护,包括电击除颤术、心肺复苏术等。同时,在急诊救治过程中,需要部分脱去患者的帽、鞋、衣服,特别是烧伤和创伤患者,衣服会遮盖真实的出血点或创口,并会导致伤口污染的发生。所以,在抢救前应先将健侧衣物脱去,再脱去患侧衣物,若遇到紧急情况,可使用剪刀直接将衣袖剪开[2]。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医学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若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2.2 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6%,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
3 讨论
自本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以来,本院急诊科室加强了护理人员急救技能和急救知识的培训工作,使医疗护理人员掌握了更加全面系统的院前急救技术,从而保证患者到达医院前即能够获得优质的护理服务。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为患者创造出一个充满责任心、爱心和关心的护理环境,并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使患者真正感受到院前急救护理的实质,提高院前急救护理的安全性,体现护理人员工作的使命感,做到护患之间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最终提高患者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 陈清秀.舒适护理模式在院前急救及转运过程中的应用.大众健康,2012,01(0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