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榆钱儿

榆钱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榆钱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榆钱儿范文第1篇

春来时,即刻从冬日的苍劲中柔化,满枝桠嫩绿绽放着它蓬勃的激情,引得雀儿成群地嬉戏于此,欢叫声中留恋了阳光的聚集。渐渐地那榆钱儿相拥成灿,编织成绿的花串随着暖风翩翩起舞,因为它的丰厚,那舞蹈只是有些随着节拍点头的滑稽了,喜剧般的姿态璀璨了春的成熟。此刻,叶儿的浓绿和着榆钱儿的翠绿,深浅有致地勾勒出春的格调。

那时的丰满的榆钱儿,便吸引了些许顽皮的孩子,用钩子勾住树枝,撸下了大把的榆钱儿,坐在树荫下,美美地品尝着,不时地用手背抹去顺着嘴角流淌的绿色汁液,相视而欢,快活无比。

待到阳光灿烂时,榆钱儿就由绿变成金黄,纷纷扬扬地起舞在微风的祈祷中,扑进大地温软的怀抱,笑享骄阳的抚慰,那是一种成熟的张扬,是一种欢欣的祈祷,夏的序曲就这样的奏响了。

在这金灿灿的纷舞中,夏,如约而至。

榆钱儿用它的辉煌拉开了这个成熟的季节,天地间那秀气怡静的工笔画卷,变幻成了这浓彩纷呈的油画,骄阳热烈,给这山水草木镶上了光璨,人们被春寒拨弄不定的心境,此刻才真正落浴在阳光中,拥抱这踏实的温暖。

阳台上又添了些许花草,叶儿的笑颜变得越加浓烈,竞相妖娆,迫不及待地迎接阳光的惠泽,生命的茂密和茁壮,在眼前成为初夏激扬的爽朗,人们不禁提气展颜,挑起眉梢,欢喜着夏日的妩媚和激情。摆放一副藤编茶几和凳,换上一套剔透灵致的玻璃茶具,配上些天山血菊和枸杞,沸水所致,金色的汤汁中起跳跃着鲜红的枸杞,浓烈的一个中国年的喜悦!摘几片盆中栽培的薄荷绿叶,放在温热的、金黄的汤儿之上,怡然荡漾的青绿,给这灿烂的夏,注入丝丝沁凉。心,顷刻沉静了许多,先前还担忧着盛夏肆虐的不安,此刻,坦然了许多。杯中缓缓升腾的柔柔的气雾中,在阳光的照射下,幻彩幻影地游走在花草的嬉笑间,美轮美奂。身心中储存已久的活力将彻底释放,抖擞起激情万分。

初夏,散发着阳光下花草的味道栖息在万物之中。

开启封存了的大半年的衣柜,熨烫着夏花烂漫裙裾,像是舒展花样心境。不仅想起了小时候。每当榆钱飘洒的时候,也是心里最有渴望的时候,外婆会在这时缝制好各种花色和式样的裙子,在初夏的夜晚,趁我做着甜蜜的梦的时候悄悄的放在我的枕边,惊喜就绽放在这个花香雀鸣的温暖的清晨,快乐伴随着整个的夏日、整个童年。

榆钱儿范文第2篇

冰水流淌的四月初,榆树便冒出褐色的芽,逐渐变深,变绿。细雨悄悄滋润,微风轻轻吹拂,那褐色的芽,只那么一瞬间,便变成嫩黄泛绿的园园的榆钱儿。榆树象很得意的样子,细长的柔枝低垂下来,上面满是挤计擦擦的榆钱儿了。

五月间,榆树的叶子逐渐变绿,榆钱儿也渐渐长大。小朋友一下课,便爬上树摘榆钱儿吃。妇女们摘榆钱儿活面做烙饼,榆钱儿变成了人们的美味佳肴。

九月份,榆钱变黄了,变枯了。一阵风刮来,榆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好象榆叶宝宝乘飞机

飞走了一样。

榆钱儿范文第3篇

关键词:儿童 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一)正确的学前教育能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

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生活环境和与社会人的互动中,婴幼儿形成和发展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了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正确的学前教育能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二)正确的学前教育能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

正确的学前教育不仅是让孩子生活在理想的国度――诚信善良、公平公正,交给他们世界上一切的美德,同时,也要在理想国度中铺设一条通往现实的羊肠小道,让他们不至于与现实社会脱轨。明白一些社会的残忍和黑暗、明白善意谎言的重要性,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去感悟,能让孩子在将来更好的踏入社会,而不是被社会打击得措手不及。

(三)正确的学前教育能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可能成就一个孩子,一个国家的父母对孩子的正确引导就可能成就一个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只能顶着巨大的压力跟随时代的脚步,无暇顾及心理及道德方面的建设,偶尔的一瞥却看到了美德的流失,道德的沦丧,所以,信心没有了,自怨自艾了,随波逐流了,社会文明不见了,但团结起来力量大,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绝大部分人都能推己及人了,乐于助人了,诚实守信了,整个社会文明便会慢慢复苏了。

二、我国学前教育现状分析

(一)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亲人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长辈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在生活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了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来带,很大一部分小孩养成了骄纵的性格、不良的生活习惯、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太短,使一部分年幼的孩子产生了心理阴影,造成了日后的冷漠、脆弱以及叛逆。

(二)学校教育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总体上看,学前教育仍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教育方式不科学,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入园难”问题突出。

(三)做好学前教育的措施

(1)从大的方面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决定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一个国家的教育政策则影响着千千万万幼儿的人生。

①结合中国国情,借助国外的先进学前教育研究成果、科学的学前教育方向和方式着重培养更多的优秀幼师,重视提高幼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也可尽力改善幼师的薪金福利问题。

②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加大政府投入,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

③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中央财政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和学前双语教育。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规范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④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要把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

(2)从小的方面说,家庭也应该承担起抚养和教育小孩的责任。

①正确地组织和指导游戏活动,从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聪明才智。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活动,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方式。幼儿由于知识经验少,独立活动的能力较弱,因此在游戏时尽可能加以引导,给予积极的协助。

②要循循善诱,启发幼儿求知、探索的精神。幼儿的知识经验缺乏,智能正在发展,当他们接触到复杂的社会和自然现象时,处处感到新鲜、好奇、疑惑。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头脑中藏有许许多多的“为什么”,这是智慧的火、创造力的萌芽。父母要把握这大好的时机,循循善诱,启发其进一步探索的动机,以培养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意愿。

③编述故事,用故事来扩大幼儿的知识领域。一般来说,故事有内容、有情节,形象生动,幼儿都非常喜欢,也容易接受。好的故事不但能扩大幼儿的知识领域,而且能使幼儿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父母在讲述故事时,应考虑到幼儿身心的特点,将一般知识融入故事中。讲述时,要有感情,把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表现出来,反映在脸上;语言要明白生动、通俗,避免用成人的语言;另外在故事中可以穿插一些问题来启发幼儿的思考,有时也可用亲子故事接力的方式。

④开拓幼儿生活领域,培养广泛兴趣。经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中的种种事物,让孩子有机会到处游览。如去博物馆、科学馆、动物园、公园、名胜古迹等处,让孩子体会世界之大、事物之多,从而增长见闻,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在参观前后利用机会和孩子讨论,搜集、整理资料,这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榆钱儿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第二语言 外语 母语

一、引言

谈起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英语教师都有深切的体会。中国城市的孩子们常常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直到大学,学习英语的时间近十年,而一些学生却收效甚微。原因到底是什么?可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在中国只能算是foreign language(外语)而不是second language(第二语言)。这是长期以来,一直被我国中、小学教师所忽视的一个问题。

那么,第二语言与外语究竟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同一概念不同风格的用语,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对英语教学的效果会产生怎样的作用?

我们知道,second language与first language相对,而foreign language和non-native language是与mother tongue和native language相对的。first language,mother tongue和native language的共同特点是:(1)最早习得的语言,常常是在家庭环境中习;(2)熟练程度高,语言直觉强。second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和non-native language的共同特点是:(1)是一种双语现象;(2)在掌握的时间顺序上次于第一语言;(3)熟练程度一般不如第一语言;(4)习得方式一般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自学。

二、外语与第二语言特点对比

在我国,除了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和汉族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时可以把对方的语言称作第二语言外,中国人在中国境内学习的其它国家的语言一般情况下都应称作外语。

首先,在语言环境方面,第二语言与外语有着根本的差别。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都有一个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周围有众多的该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时,由于该语言可能是官方语言的一种(如加拿大的英语、法语,印度的英语等),新闻媒介、官方文件、广告等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环境,而外语学习者一般来说则很难有这样的语言环境。

其次,从语言输入来看,第二语言学习者一方面有自然的语言环境,另一方面,如果他通过课堂教学学习该语言,教师的语言程度、同学的语言程度等都给他提供了较理想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其中包括“针对外国人的谈话”(foreigner talk)、“教师语”(teacher talk)、“同伴语”(peer talk)等;而外语学习者则不同,他一般不可能得到foreigner talk之类的输入,由于外语教师语言水平总体上不能与第二语言教师相比,teacher talk的质量和数量都不如第二语言教学课堂,peer talk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限制。例如,交际教学法在国外提出多年,我们应当如何看?关于这点,除学术理论上的解剖和辩论外,还有个可行性问题。几年前,北京外国语学院办过一个中学教师进修班,用交际法教学。在结业时,一位中学教师对授课老师说:“你的方法好是好,可是回到原校,我们决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教自己的学生,原因是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不高。”Peter Medgyes也说,用交际法,“教师们必须有非凡的才能:是多面手,又懂得高技术,有神仙般的魔力,同时又是个有血有肉的凡人”。

再者,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外语学习者在影响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方面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由于第二语言在本语言社团的特殊地位,学习者往往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如由于英语在印度和一些非洲国家是一种影响择业和晋升的重要因素,学习者的工具性学习动机就很强;再如,在美国和德国,这些国家的语言成为移民和客籍工人减少种族歧视、争取同等社会待遇和机会的工具,因此他们学习这些语言有着强烈的综合性动机。所有这些人与中国学生在本国学习外语有根本的差别。这并不是说中国学生缺乏学习外语的动机,但中国学生很少会有对外语学习有更大促进作用的综合性动机。就整体而言,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工具性动机也不十分明确。这是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缺陷。就情感因素的其它方面而言,如态度、个人性格等,由于语言学习环境的制约,其潜在的对外语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第二语言、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的不同,母语知识对另一种语言知识的习得的影响也不一样。大家知道,母语交际能力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会发生正负迁移现象。在欧美国家,由于学习者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一般都是与他们母语有着同源关系的语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使得他们语言能力的正迁移远远超过负迁移。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学生由于所学外语一般是与母语分属不同语系,文化传统、语言特征,包括语音、语法和文字系统迥然相异,他们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欧美学生。

最后,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所能掌握的语言熟练程度就大不一样。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能达到native like(与本族语者相似)的程度,特别是在言语表达方面,而外语学习者就很难达到相同的程度。

三、外语教学现状反思

这样看来,外语教学有着与第二语言教学完全不同的自身的特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更有其特殊的地方。他们尽管一周有4―6节的外语课,总数加起来,不过4―5个小时,这点时间的外语接触够吗?在45分钟的英语课上,老师用外语授课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学生能开口说外语的时间又有多少?有多少学生的家庭有外语环境?有多少学生父母懂外语?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或被动接触外语的机会又有多少?学生课外英语阅读量又有多少?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外语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英语教师和学生配合得天衣无缝,听说读写的操练样样俱全,加上朗诵、短剧、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说到底,我们英语教学至今大多数仍随着升学考试指挥棒在转,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

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乏佼佼者,那么他们学好外语的秘诀是什么呢?从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的毕业生情况来看,他们外语基本功非常扎实,进入大学后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其整体外语能力远胜于普通中学的毕业生。虽然外语附中对外语教学有着特殊的要求,课时较多,但学生的其它各门功课成绩不但没有因为在外语上花的时间多而受到影响,反而超过了其它重点中学的学生,前几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曾出了一批上海市文理科高考总分的状元。这当然是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但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这种外语好,其它功课也差不了;其它功课好,外语却不一定好的现象,更值得我们去探讨。

四、建议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

榆钱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二语习得;正迁移

1 问题背景

二语(本文中的“二语”仅指英语,下同)教学中汉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是外语教学界热议的话题。母语在二语教学中的作用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界仍尚无定论。由于汉语和英语在文化层面存在差异,这使得一些学者在探索母语对于二语习得的影响时,主张外语学习应该忘记母语,或者把外语完全当做自己的另一种母语去学习。但是外语学习者能做到忘记母语、甚至是完全抛却母语去学外语吗?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适时地运用母语促进外语教学”的课题备受英语教师的关注。

2 理论依据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内,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讨论大都肯定了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下面就二语习得相关理论对母语作用的研究作一简单回顾。

对比分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是由美国语言学家Lado于1957年首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语误的出现根本上是由学习者将母语迁移到第二语言时所发生的干扰造成的。在语言迁移过程中,Lado认为第一语言迁移对第二语言习得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正面影响称为“语言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 负面影响叫做“语言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在二语习得中起促进作用,负迁移则起干扰作用。

到了20世纪70年代,许多语言学家用对比分析方式对学习者所犯的语言错误进行归类,从而提出了语误分析理论。即把错误分成两大类:语间语误(Interlingual error)和语内错误(Intralingual error),前者是无规律的,由母语干扰所造成的,后者则是有规律的,与母语系统无关的。”(刘利民、刘爽,2001:7)。

3 影响因素

3.1 母语思维定式

语言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语言基本形成的关键期是6岁,完成语言建构在12岁,而语法和词汇的完成是15岁。由于成年人已错过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他们学习外语时,总会运用母语的诸多规则去认识和理解目的语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目的语和母语之间寻找等价词,等价句式。这容易出现目的语的混杂、“中国式英语”的现象。

3.2 母语环境

语言的使用依赖于环境。如果要学会流畅、准确、得体的外语,我们就应该把外语知识与正确的语境相结合。语境有外语语境和内部语境。内部语境是外部语境在大脑中的反映。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者学习外语时,因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只能借助他们大脑中已有的母语知识进行思考,进而激活母语表达方式,造成迁移。

3.3 语言的共性

英国语言学家Ellis认为,所有的自然语言都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语言的共同性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绝对的共同性,如语言的抽象性、创造性、表意功能等;另一种是相对的共同性,即根据各种语言总结出来一些共同特征。按照Ellis的观点,既然各种语言之间有共性,那么那些已掌握母语知识的学习者就不可避免地会借用母语的规则。当母语和英语类似时,母语可以加快英语的学习过程。

4 汉语在二语习得中的正迁移现象

4.1 语音正迁移

汉、英两种语言都有元音和辅音系统,而且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汉语拼音方案》有21个声母和39个韵母。英语音标分24个辅音和20个元音。掌握了汉语拼音后,学习英语语音就相对容易。虽然汉语辅音与英语辅音存在近似或空缺现象,但绝大部分人发“/p /,/b /,/ t/,/d /,/k /,/g/”音素时没有障碍。发元音时也能通过比较汉语中的近似音,多加练习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4.2 词汇正迁移

随着社会发展及政治、科学、文化方面的进步,新事物和新概念也不断产生。汉语、英语的5种构词法中有四种相同:缀合法、转化法、合成法和缩略法。在汉、英语发展的历程中,字缀都经历了从“实”到“虚”、实词虚化的过程。如汉语的“超”与“超-”, “准”与“准-”;英语two与twi-,step与step-等。在汉英语动词的转化功能中,两者具有动词向名词转化的特征,如“教授”,“主持”等词。合成法在构词方面为英语提供了大量词汇,如:passion fruit,green tea等。在汉英语发展过程中,运用缩略词代替原有词或词组的现象是常见的,如:“文艺”取代“文学艺术”;bus取代omnibus等。鉴于汉英两种语言在构词法方面存在很多共性,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汉语的构成来讲解英文单词,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还会加深他们对两种语言的理解。

4.3 语法正迁移

1.词类、句子成分的正迁移。现代汉语一共有14个词类,而英语中只有10类,可以划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代词、副词同属于实词,介词、连词都归为虚词。汉英语句子都有以下几种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

英例:I enjoyed the play. 词类:代词 动词 代词 名词

汉例:我 喜欢 这 戏。 成分:主语 谓语 定语 宾语

2.短语、词语层面的正迁移。由于人们的经历和对世界的认识不少方面近似,因此尽管文化背景不同,英语和汉语也有很多相似的谚语。例如:

Out of sight,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3. 句型层面的正迁移。汉、英都有表达相同功能的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等,有简单句和复杂句,句子成分都有主、谓、宾等。英、汉两种语言的陈述句都遵循 SVO(主谓句)的结构且有五种基本句型英汉语相同。

(1).S+V1+Predicate e.g. I am a teacher.我是一位老师。

(2).S+V1(+adverbial) e.g. We work hard..我们努力工作。

(3).S+ Vt.+ O. e.g. He studies English.他学习英语。

(4).S + Vt. +indirect O. + direct O e.g. I sent him a letter.我寄给他一封信。

(5).S+ Vt. + O. + C. e.g. He teaches us to study English.他教我们学英语。

4. 句类层面的正迁移。两种语言皆把句子划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类。正因为汉英语言在语法结构上的相似性,才使得汉语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积极的正迁移。

5 结语

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是外语教学和学习无法回避的问题。根据二语习得理论,母语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学习基础,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外语教师应借助汉语正、负迁移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选取正确的教学方法,积极创造良好的二语习得环境,帮助学生在语音、语法、词汇、语篇、文化等层面上对英语和汉语进行对比分析,培养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Rod Ellis. Understand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 M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6.

[2] 桂诗春. 新编心理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