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藤野先生读后感

藤野先生读后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第1篇

这篇文章是鲁迅回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的事情,在众多的老师之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藤野先生,这位老师即是他的良师益友,也是影响了他一生的人。

鲁迅做为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求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中国的落后让海外学子们饱受外国人的歧视与白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先生遇到了他的伯乐——藤野先生。这位先生虽然其貌不扬,不拘小节,但却是个十分仔细严谨的人,他因为穿着“模胡”而被学生嘲笑,甚至坐火车时被误以为是小偷,可是他自己却从不在意。在面对一个中国学生时,他看到的只是学生的努力与勤奋,没有歧视,没有偏见,更没有轻蔑,甚至仔细的用红笔帮鲁迅批改讲义,“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他会因为一条血管被移了一点位置而与鲁迅争辩,也会因为鲁迅没有受到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而感到释然;会因为学术想探究中国女性裹脚造成的畸形,也会因为鲁迅放弃学医而感到惋惜。文章中作者通过对藤野先生这些细节的描写,把一位的认真探索,一丝不苟的师者形象呈现在我的眼前。

然而,中国学生想在日本单纯的求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封托尔斯泰式的匿名信拉开了一场诽谤闹场的序幕,“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鲁迅就是这样在日本学生的诽谤、质疑与猜忌中进行抗争,相信这个过程是痛苦与漫长的,而藤野先生给予了作者足够的信任与支持。在一次霉菌学上放了日本战胜俄国的幻灯片,“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鲁迅先生忽然意识到自己国民的愚昧与无知并不是可以通过医学手段可以“治”好的,在看清了国外的发达与中国的落后之后,他下定决心弃医从文,拿起笔“骂”醍那些被封建制度奴役,蒙蔽了双眼的中国人!

当鲁迅与藤野先生告别时,藤野先生即悲哀,又惋惜,但是他还是支持了鲁迅的决定。最后送了一张写着“惜别”二字的照片给鲁迅,并希望鲁迅也能送他一张,“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而鲁迅先生也把藤野先生给自己批改过的讲义视为“至宝”,将藤野先生的照片一直挂在自己的家里,因为藤野先生是他的人生导师,也是他一生的挚友,更是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第2篇

《朝花夕拾》以鲁迅的视角描述了他从小到大看到的世界。他不断长大,身边的人、景也在不断变化着。鲁迅更加成熟,懂得了更多,明白了社会的黑暗与悲惨。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21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1人到中年,总会或多或少的想起童年或者青年时候的趣事,再感慨一番。《朝花夕拾》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鲁迅回忆起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一共十篇,鲁迅写这本书时候正在经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写出的文章也不止有回忆,还有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影射。

这本书的各个篇章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就是鲁迅写得最为生动的《父亲的病》。这个故事讲的是鲁迅的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而去世,这一直是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描写了作者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奔波治病的情景,和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以及开药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对庸医的讽刺之意,也告诉我们要学会明辨是非,揭穿丑恶事物的本质。

光是从这一个事件中都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人心的险恶,连治病救人的医生都如此草菅人命。读完了这本书,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二十四孝图》中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五猖会》时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无常》中作者对鬼有善心,人更应有人情的感叹;以及《范爱农》中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悼念。

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像衍太太、庸医这样的“精神废料”,我们要检讨自己,永远都不可以成为这样的人。还有《无常》中的鬼,它也在告诉我们:连鬼都如此心善,人应该更有人情。在生活中,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应当努力学习,报效国家,让封建制度彻底消失。

这本《朝花夕拾》通过鲁迅的描写,让每一位读者都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可怕与残暴,黑白不分,浑水摸鱼的人比比皆是,搅动局面,出谋划策的“忠臣”随处可见。

我们总认为童年和青年时期是快乐的,没有烦恼的,可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封建旧制度、旧道德随处可见,连公平都没有,更别谈快乐了。我们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要浪费青春的大好年华,我们要积极向上!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2鲁迅在晚年时回想起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那犹如新鲜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无声无息的绽放了那美丽无比的花儿,在夕阳时去摘便失去了它原本的香味。夕阳给予了它让人幻想的感觉。《朝花夕拾》正与它这个名字一样。

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韶光的快乐与压抑,对人性美好的追求与袒露构筑起鲁迅最真实的心灵风景。

我读者鲁迅先生写的散文,眼前仿佛看见鲁迅儿时的可爱,他趁先生不在的时候偷偷跳进百草园里玩耍,有时他还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甚至还爬上大树上摘野果吃。虽然每次都会想到先生那严厉的目光,但也仍避免不了儿时的任性与孩子气。

一切都是那么的天真,引起了我的共鸣,鲁迅先生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啊!

童年是快乐的,是令人回忆的,我的童年也是多姿多彩的。我的家属于郊区,房后绿油油的青草一大片,儿时玩累了就躺在那。青草上闻花的香气听鸟鸣的叫声,有时我还会到田里去捉龙虾,赤着脚丫,踩进泥土里,伙伴玩的不亦乐乎,虽然有时去河里捉鱼,脑子里幻想着大家一起大口大口吃鱼肉的场景。但这毕竟是幻想,可是河里的鱼太敏捷了,几个小时过去了都没有捉到鱼,这美好的幻想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现在为了能考上好的学校,而奋斗着,再也不能跟从前一样快乐了。

童年已渐渐溜走,留下的只剩下泡沫般的记忆,倒不如去读一读《朝花夕拾》,感受封建社会的黑暗,跟鲁迅先生一样热爱生活。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3点点滴滴的回忆,给了鲁迅晚年的快乐,好似一朵芬芳清香的花朵,在阳光下悄然无息的绽放着,散发出它那独特的幽香。待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去摘取,花儿却已经失去了晨时的艳丽。可夕阳却给了它一种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力量,这不像是跟鲁迅他那独具一格的朝花夕拾一样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它那韶光的快乐和压抑,在自己的心里印下了美好的回忆,这种滋味,正如是《朝花夕拾》里的文章,就是一条走也走不完的回忆长城!

我读者鲁迅先生的散文,眼前仿佛看见了鲁迅长大后奔赴日本求学的样子,“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茶的时候用来学习了!”也因此得到了藤野先生亲人般的关照,最终考了一个好成绩。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风雨无阻,也因此引起我们的共鸣,每当绝望时,都只因为一张照片而坚持下去,读起来让人感觉异常的奇特。

童年是美好的,是那么的奇妙无比。我的童年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家建在海边,那里有好多条小溪和小河,小时候,我总会拿着爸爸的渔网偷偷地河边捉虾,久违的阳光总是那么灿烂,我赤着脚,跳到水中与小鱼玩起了游戏,风儿吹过我们的耳边,好像是在弹一首美妙的歌曲,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就是孩子的“天堂”!

时间是无情的,抱着童年一同远走高飞,童年的脚印渐渐变浅。又一次拿起《朝花夕拾》,感受那个时代童年的悲欢离合,和鲁迅一同成长,一同分享着快乐。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4《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文章所记述的大多是他少年时期所经历的事。书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人物之一就是陪伴鲁迅成长的保姆阿长。

起初,我对阿长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她愚昧无知,思想刻板保守,繁文缛节却一套套。

但在读了后面的故事之后,我却改变了对她的看法。那时,少年鲁迅因为听了远房叔祖的介绍而对《山海经》迷恋不已,可却求之不得。我读到这里,心里叹息不已,看来这要成为一个遗憾了。但在之后,书中写道“阿长放假回到她的家乡,回来时兴冲冲地把一部木印的《山海经》递到我手上。”我不禁感慨:阿长对少年鲁迅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关爱,才会将他的愿望放在心上日日挂怀,要知道,阿长可是一字不识,连《山海经》都说成《三哼经》的啊。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外婆,她与阿长极为相似,思想刻板保守。每次放寒假回到老家,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十一点钟都要带着我赶到古寺去拜佛。那个时候,我正是最想睡觉的时候,往往哈欠连天,所以总在心里暗暗埋怨:为什么要带我来拜佛?仅仅是为了一个好兆头,就让我在困意连连时赶过来?也未免太古板了吧。所以我越来越不喜欢外婆,听她说什么都觉得厌烦,与鲁迅对长妈妈之前的情感很相似。

但在那件事情发生之后,我却彻彻底底地改变了对外婆的看法。

我曾经很想吃一种水果,什么名字早已忘记,是一种金黄的水果,跟杨桃很像。我是从一个国外回来的亲戚口中知道的。那个时候不懂事,所以便日思夜想着。我央求妈妈去帮我找这种水果,他们去了很多市场,都不见踪影。再之后,我跟父母去了一趟外婆家,一进门,就发现,摆在桌上的五六个那种水果。我不知道年迈的外婆是如何买到这水果的,也不知道她到底跑了多少次,到底跑了多少路,我只记得,那时我的心里暖暖的。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对外婆有过埋怨了。因为我明白她的那份心意与阿长对待鲁迅很是相同,是我心中永远的阿长!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5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有一个脱俗的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那犹如一朵美丽多彩的花在清晨的阳光点缀下悄然无息的绽放自己,待到夕阳时分在去摘取,花亦那花,却失去了晨时的艳丽与芬芳,但让人浮想联翩,同时味无穷。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一个人物用了很多描写,在不华丽的文字中体现了对这个人的爱,她就是阿长。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有这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爱唠叨,她爱“切切察察”,愚昧迷信,但更多的是朴实善良,她踩死了鲁迅心爱的小隐鼠让鲁迅对她非常的憎恶,但她寻购赠送鲁迅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又让鲁迅对她心生敬意与感激。

在书中还有一个人比较有代表特点,他就是鲁迅日本的同乡,范爱农。他是一位觉醒但无法在当时黑暗社会立足的知识分子,他在革命前不满社会而追求革命,后看到革命的不彻底又备受打击,最后怀揣着痛苦与悲凉与这个社会妥协,在与友人游湖时投湖自杀。

从这两个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对人民的迫害,但在《朝花夕拾》中也有美好的回忆。

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爱感受到那份字里行间散发出的天真烂漫、童真无邪,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突然间,我好像看见了幼年的鲁迅跑进百草园,与他的昆虫们为伴,又采摘野果,好像又看见了寿镜吾老先生在专一的读书,孩子们却在各干各的事,而鲁迅同学正在画画。

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第3篇

一、紧跟三维目标,舍去漫无边际

许多学生会私下反映语文老师讲课跑题,能从鲁迅讲到美人鱼。曾几何时,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语文课堂能给学生拓展更多的课外知识,然而盲目的拓展造成了喧宾夺主,同学们听过热闹以后,往往很难回到学习任务中来。鉴于此,我们必须在备课阶段就明确三维目标,这样课堂才会始终围绕在指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情感。这其中的情感目标是之前我们忽略的,请看笔者曾听过《藤野先生》的两个教学案例。

案例一:1.阅读第一段后,抛出问题:文中为何出现“清国留学生”这个称谓?作者在写清国留学生时,主要从哪些特征来写?为什么这样写?

2.阅读第二段后,问题继续:这些清国留学生在做什么?(学跳舞),在当时的背景下他们这样做合适吗?请同学们参照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讨论。

案例二:老师先对文章写作背景进行阐述,同时以多媒体视频给大家展示当时的清国留学生概况。然后再让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最后回答问题:鲁迅先生对待清国留学生持怎样的态度?说一下自己的理由。

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案例二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和情感出发,没有盲目地抛出问题,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摒弃了教师全程追问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探索的时间。确切地讲,落实三维目标不是一二三搞问题陈列,而是要通过情景、方法的引导,让学生随着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进行探索和讨论,这样才能净化课堂,抛弃繁冗杂陈,取得花落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倡导自主探究,舍去照本宣科

自主探究是新型学习模式的核心。语文是相对比较开放的学科,许多知识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学生掌握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一体验过程是理论说教无法做到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舍去传统的被动学习,以鼓励和诱导的方式积极开创自主探究教学新模式。

比如:我们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五柳先生传》时,笔者就设置了如下教学方案来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欲望。

(1)设置启发问题

问题要有纲领性,能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探索研究: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在纲领性大问题下,可以设置引导学生层层自主探究的小问题:

A.“五柳先生”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体现了陶渊明怎样的处世精神?

B.找出文中描写五柳先生生活志趣及性格特点的词句,分析描摹手法,讨论刻画了陶渊明怎样的形象?

C.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与他的精神境界是不是相悖,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2)学生探究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讨论学习。

1.首先通过工具书全面掌握文章的生词读音及意思,能顺利通读、理解全文。

2.结合全文精神,讨论回答问题A,得出“五柳先生”之名是由宅边五柳而得。从家居环境来映衬其心境清静、淡雅、简朴,表达淡泊和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等词句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通过他的读书、饮酒、著文章三大志趣,还原给我们一个淡泊名利、自得其乐的五柳先生。

4.“好读书不求甚解”反映的就是陶渊明读书“读其魂”的最高境界,正体现的他“情趣高雅、人格高尚、志向高远”的性格特点。

5.小组合作先解决分项目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分享探索成果,最后用300字左右的内容概括纲领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索,最后有90%以上的学生自己完成了概括总结。这才是以生为本的教学,有效摆脱了教师是课堂主人的旧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认知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迁移知识,生成能力。

三、推崇精讲精练,舍去絮絮叨叨

许多学生都对传统语文教学中老师的絮叨说教烦恼不已,所以,我们在一线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事无巨细的说道,通过精练的讲解来启发学生,这样才能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具体操作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精心设计启发问题和课堂练习,以夯实基础为目的,尽量做到少而精,做到当天巩固即可。如:工整抄写生字、词,背诵精彩段落,写读后感等等。如此精讲精练,才能富余出课堂时间,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明确全文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这样才能为积极自主的探索奠定基础。

四、启发举一反三,舍去盲目鏖战

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第4篇

语文教学;作文教学;真情实感One's real feelings rooted in composition teaching

Xuan Yanling

【Abstract】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guide students to use the pen to express his true inner thoughts, many students are the smiling face of life, but when faced with writing, will frown, student life itself may be rich and colorful, but when writing is not just random is mechanical imitation,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at the students will be writing and expressing opposition, this requires teachers Dorcas leads, make students clear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and writing, so that students in writing to express their inner feelings in writing, should be with the life, will come very naturally to express come ou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one's real feelings in composition teaching and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level of grounding method and way.

【Key words】Chinese teaching; writing teaching; one's real feelings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74-02

写作就是运用文字语言表达自身感情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一个人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其进行创造性的表达的一种过程,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是其语文素养展现的重要途径,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教师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综合性表现,怎样提升作文教学自身的实效性,是当前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1引导学生体验真实生活,挖掘写作源泉

作文的重要源泉就是生活,如果写作脱离了生活,那么写作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作文时往往都缺乏真情实感,只是在凭空“虚构”,讲一些大话、空话,使得作文读起来没有感染力,学生写这样的文章成为习惯,也会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甚至在提到写作文时就会觉得头痛,没有东西可以用来作为素材,不懂得如何从日常的生活当中或课本当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在上作文课时也会觉得索然无味,追其根源,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一味地要求学生尽量写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只有积极向上的内容才能提高作文分数”的错误思想,因此,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当中感悟生活的真实,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积极组织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情的能力,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在清明节的时候组织学生一起去踏青,让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到大自然,在感受大自然魅力的过程中感悟自己心中的感受,并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召开亲子家长会,这样可以使得家长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让学生从沟通的过程中激发感情,在周末布置语文作业时,可以适当布置一些关于作文的作业,让学生将周末所发生的一件小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使得学生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有自己的切身体验,并且可以学会如何去发现日常生活当中的美,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陶行知老先生主张作文教学必须要释放学生的空间,使学生接触到大自然的星辰、日月、绿水、青山、树木、花草,甚至是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能够对宇宙进行自由发问,向中外古今的各行各业学习,语文教师要善于拓宽学生的视野,从各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将语文教学不断引向更加宽广的生活大课堂当中,使学生能够广泛接触到社会,在日常生活当中增长自己的见识,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激发其倾吐的欲望,在课文《童趣》当中,沈复就有常常提到“物外之趣”,这一乐趣的获得全然在于自己对事物的观察,这就需要学生学会去“细察微物”,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认识事物并加以思考,然后经过自己详细的表述,去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增加学生在认识事物过程中的真情实感,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另外,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笔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多学生都是笑脸面对生活,但是一旦面临写作,就会愁眉苦脸,学生的生活本身可能都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写作的时候不是胡诌乱造就是进行机械式的模仿,其根本原因就是学生将写作和表情达意对立起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多加引导,真正使学生搞清楚生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真实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写作时要注意做到感同身受,将生活中的感受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2利用课文构建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

写作的源泉是课文,而写作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则需要课文来进行架构,在我们的语文教材当中,所选的课文基本上都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这些课文也就是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主要范文,例如,《背影》、《藤野先生》等写人的文章就是学生学习人物写作的优秀范例,学生在写自己的父母以及教师时就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借鉴,学习作者是如何将自己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的,怎样对语言文字进行提炼等,在讲到《社戏》这篇文章时,笔者设计了将“童年”作为写作的话题,让学生在课文学完之后进行写作,很多学生在无形当中就对《社戏》这篇课文的写作风格进行了模仿,并能够准确运用质朴的语言来表现童年的纯真无私和天真烂漫,以课文作为写作的典范,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方式,并且可以紧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写作,学生在这样的写作过程当中也可以品尝到写作的乐趣,不断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教师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关系,重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以及语言的深入研究,很多现代语体的课文,其实都比较容易理解,不需要教师花费太多的时间去研究,但是教师必须要拿出足够的时间与学生一起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言的特点等,为学生的练笔指导打下良好的基础。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材的版本也在不断更新过程中,这就使得语文教学的内容开始越来越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课本中所选取的文章不但能给予学生美的熏陶,而且能够为学生的写作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因此,作文教学必须要将语文课本作为范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能够产生写作的欲望,将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通过文字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对其的引导教育工作,关注学生的情感渲染,对学生的写作技巧进行适当的归纳总结,使学生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能够善于运用迁移的思维,巧妙地将写作方法引领到日常的生活过程当中,不断提升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3增加学生阅读量,注重积累和感知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育学者认为广泛阅读是提升一个人写作能力的关键方法之一,并且随着新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这一观点也开始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笔者了解到,不少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也同样认为,增强自己的阅读实践是提升写作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文中的文字进行全方位的体会和思考,能够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文章中人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可以试着模仿作者的笔触,借鉴作者的写作思路,在以后的写作中加入这样的一些写作方法,使自己的文章不断丰富起来,阅读不仅是写作语言的源泉,也是学生在写作时思想的源泉,学生的阅读面丰富了,其心灵也就会随之丰富起来,才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美,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也有助于提升语言自身的感知力,逐渐培养学生写作的灵感和悟性,这也正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精髓所在,中国的文学作品博大精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我国的著名文学作品,例如学生在阅读《水浒传》时,可以认识到众多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的人,对以后在写作过程中去对人物进行刻画就会产生一定的领悟,同时,也能够扩大学生的阅读积累,不断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学创作的积淀和积累实际上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水平必然会有一定的提升。思维的结构决定可语言的表现力,因此,只有培养较高的思维能力,学生才有可能写出具有较高表现力的语句,因此,学生在对文学作品阅读完之后,还必须要进行深入的体会,努力做到能够与作者的灵魂进行沟通,用心去阅读,能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震撼,不断提升写作的敏感度,从而提升其自身的写作水平。根据实际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学生怕写作的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认为自己没有东西可以写,这就是由于平时的积累不足,而积累恰恰就是提升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任何写作材料,那么再强的写作高手也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主动增加自己的阅读量,那么就会使自己的知识积累非常少,这样也就很难写出好的作文,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可以在潜移默化当中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思维方式,我们应当提倡学生看课外书,并且最好是阅读名著,这样有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在阅读的方法上语文教师必须要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鼓励学生自觉写一些读后感,在读书之后学生之间可以交流一下读书的感悟,引导学生自己去找阅读的材料,注重材料积累的准确性和典型性,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才能帮助学生写出更多具有新意的文章。4结合听、说训练,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的日常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现代学生都有了爱说、爱表现的特点,而说话与作文之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关系,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适当对其进行听说训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语文教师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相应的训练,例如,在一节课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积极发言谈谈自己在学习之后的感受,或者是针对课文中的某一个场景或者是某一个人物谈谈自己的看法,在学生稍加思考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也要对学生所讲述的条理安排、遣词造句以及中心内容等进行及时的指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评议的过程当中,适当给予学生响应的鼓励,告诉学生他们的发言非常精彩,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获得写作的自信心,从而产生对作文创造的浓厚兴趣,并且明白作文并不是矫揉造作,弄虚作假,而是表达自身感情的需要,学生可以在听和说的过程中放松自己的心情,并且感受到进行口头作文的无限乐趣,在课前的几分钟进行听说的训练也是不断提升学生写作兴趣的一种重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来设计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在课下的时间进行写作,在写作完成之后鼓励学生拿到课前的时间里读,其他同学针对该同学所写的文章给予相应的评说,最后再由老师进行点评,这项活动要求人人都必须参与进来,并且可以采取指定发言、自主发言或者是轮流发言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写作的积极性,尽情展示学生自身的写作能力,听的同学也能够在倾听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和提炼能力,在无形中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表情达意能力和对文章的欣赏评价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效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结语: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会将作文真情实感的表现仅仅局限于对真实生活的理解,认为处理学生要在想象中作文之外,还必须要写自己耳中所听和眼中所见,不能有违背现实生活的真实,这样的教学最终会使得学生往往只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不加加工和提炼表现出来,这样的文字往往就会使人感觉不知所云,因此,在作文时强调要有真情实感并不是说作文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如果只是照搬生活,不加入任何的艺术加工,那么这样的文章就必定会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要在作文教学时正确引导学生,既要使学生的作文源于生活,又要体现出一定的艺术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邱仕兵. “实真”和“似真”所铸就的力量——谈文学创作中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J]. 文教资料, 2007,(34)

[2] 别广余, 孙晓芬. 提高初中生写作能力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中学), 2010,(05)

[3] 成瑞红. 利用课堂小练笔提高学生写作能力[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1,(12)

[4] 王文忠. 引导学生通过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S2)

[5] 周津茹. 高职高专英语阅读课程运用多媒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J]. 延边党校学报, 2009,(06)

[6] 王秀娟. 试论多媒体教学在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02)

相关期刊更多

农村新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

福建林学院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福建农林大学

果农之友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