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的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管理创新体系构筑的依据
1.1依靠管理创新应对油气企业发展环境变革
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下,油气企业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天然气供需矛盾依然突出,生产建设任务进一步加重,安全环保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环保等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及其责任的进一步加大,将对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组织管理带来直接影响;二是法律监管更趋严密,政府监管力度加大,企业的市场行为受到更加科学、完备的立法与执法的规范和调整;三是天然气的稳定供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天然气的价格调整涉及到多方利益,公众舆论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四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员工队伍的思想观念和需求正在发生较大变化。面对这些问题,油气企业只有加强管理创新体系的建设,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着力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才能够增强企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保障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1.2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成果与经验可供借鉴
国外先进的管理创新成果值得借鉴。世界众多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以不断创新来实现的。现代企业的管理创新大多数发生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创新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共同财富,是管理规律的体现,如“企业本性论”“管理本性论”“员工本性论”。油气企业应广泛学习国际先进企业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并加以吸收、消化和创新。国内先进的管理创新研究成果与经验值得借鉴。中国企协近几年研究成果表明:①调动管理者积极性是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管理的关键。②正确选择课题是取得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实效的保证。③保持循序渐进是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工作的有效办法。④加强检查督促考核是企业管理创新成果管理的必要手段。⑤领导参与是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高质量的保障。实践表明:国内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6个转变,即:由重视单项管理转变为重视综合管理,由重视过程管理转变为重视目标管理,由重视经验决策转变为重视科学决策,由重视物质资料管理转变为重视信息管理,由不重视技术市场管理转变为重视技术市场管理,由重视行为管理转变为重视激励管。
2管理创新体系的构建
2.1基本思路
1)应用复杂系统理论,构筑企业管理创新体系。建立管理创新系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只有运用科学、合理、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使企业的所有资源达到最优的配置,其实质就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用系统观念、工程观念做作导,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方法,建立综合的、系统集成的、整体优化的管理创新系统。
2)适应管理创新发展要求,构建管理创新体系。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与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加快提升国际经营管理的能力,提高业务质量和绩效,推动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注意资源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保护好生态环境。要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诚信的形象。适应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新环境,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3)全面体现管理创新的内容与功能。突出全球化的“现代意识管理”,突出知识化的“智能资本管理”,突出网络化的“模化组织管理”,突出产销一体化的“生态营销管理”,突出创新化的“技术开发管理”,突出竞争化的“人才激励管理”。
2.2油气企业管理创新框架
油气企业管理创新系统的框架由油气企业创新环境、主体、动力、组织、业务流程、战略规划、管理体系、绩效等8个子体系构成,如图1所示。在管理创新过程中,目标是整个创新的“灵魂”,文化是创新必不可少的氛围,制度起着“粘合”的作用,活动作为其他要素得以发挥作用的载体,它们缺一不可,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在互相作用下构成一个能完成一定创新功能的管理模式。油气企业管理创新模型的重点主要是管理制度和思路上的创新。
2.3各子体系的基本内涵及相互关系
1)管理创新环境要素体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对企业环境的适应性。企业环境要素体系包括制度、政策、人才、文化创新和产业环境等。制度环境是组织运行方式的原则规定。通过完善管理创新制度,建立管理创新支撑体系,对管理创新的快速发展有促进作用。政策环境是指各种利于管理创新活动开展的相关规范、条例,在相互协调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政策体系。人才环境是指企业应当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符合人才成长发挥的的环境作为企业保障人才资源的重要支撑。文化创新环境是指企业要想顺利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并且在此之上获得持续的发展,必须重视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营造一个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是保障管理创新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2)管理创新主体要素体系。管理创新主体是指自始至终参与管理创新全过程、有自己的创意并成功地将自己的创造性知识灵活地运用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个体或团体。它由企业家、管理者和知识员工3部分所构成。企业家其职能就是创新,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表现,是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而管理者是管理创新的主体,是管理创新的关键和中坚。管理者是一般组织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处于企业决策层与基层的中间结合部,是具有实际管理经历和业务专长并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大量管理人员的集合。知识员工处于企业操作层,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3)管理创新动力体系。管理创新源于企业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的驱使。管理创新动力是创新主体作为与创新客体相对的“主体”发挥其能动性的内在基础。主要分为企业内部动力和企业外部动力,其中企业内在动力是指实现战略目标的一种创新能力,是由企业内部产生的推动管理创新活动开展的力量。内在动力与企业的目标结构、利益要素、创新人员、权力要素以及企业家精神等因素密切相关。而企业外在动力是指管理创新的外部环境,通过诱导、唤起、驱动来实现其对管理创新活动起作用的动力机制,促使内在动力的形成和增强,起到影响内在动力发展的外部作用[2]。对企业影响较大的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变迁有产业环境演变、技术进步、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4)管理创新组织体系。即指对管理创新主体、创新战略规划制定与实施、绩效评估、知识管理等环节的管理组织。它包括油气企业基层生产班组、三级机关及相关管理部门。
5)管理创新关键业务流程体系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密切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采用综合集成创新研究、分析评估,制定解决问题的思路、措施与方案,实施管理创新模式机制或方案,并对管理创新全过程进行监督、考核及修正,以实现预期管理创新目标。
6)管理创新战略规划体系。战略管理是指从确定企业生产经营的带有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总指导方针,分析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制订经营战略,到实施和评价战略的不断反复的过程。战略管理属企业高层管理活动,其重点应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的管理。企业发展战略管理创新主要考虑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化企业战略管理创新的自主意识,企业要制定战略的行动计划;二是对企业战略管理各要素进行重新整合,选择适当的战略管理实施方式;三是加强对战略的管理和控制,构筑动态的战略管理系统。
7)管理创新的知识管理体系。知识管理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即利用市场手段、现代信息手段等对企业已有的或获取的知识实施管理,促使知识由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3]。其出发点是把知识视为企业发展的关键资源,最大限度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作为企业市场竞争和管理上的重要策略,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其本质是一种创新管理。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员工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
8)管理创新绩效评估体系。管理创新控评要素包括管理创新的监督、考核、确立衡量绩效标准、衡量创新成效、纠正偏差等。整个控评体系要围绕创新的特点形成一个闭环,在运营体制、管理制度方法上进行大胆探索与创新,形成战略、预算、执行、绩效、薪酬的闭环管理体系,以保证创新工作按照预期的轨道进行。
一、关于企业内部财务制度
(一)含义
谓财务制度,是指企业为了更好地实施经营管理活动,依据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财会制度订立的对财务工作行为、工作方法起规范、指导作用的规章制度,企业财务制度在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优化管理”、“管制约束”和“激励引导”作用。
(二)特征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主要有5方面的特征:(1)明确了企业内部财务主体的范围,对财务管理等级、企业内部各部门与财务部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合作经营、采购等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进行了明确;(2)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制定财务工作内容,确定岗位,并且明确了财务内部管不同管理者的岗位职责;(3)明确了企业内部财务战略及政策、要求,确定了具体管理内容、方法、流程;(4)确定了财务管理与内部其他责任部门、相关单位、分公司子公司等单位之间的关系;(5)对企业未来的财务规划和环境变化带来的经营方式的分析判定。
(三)主要内容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并非是某一个制度,而是一个财务系统,其包含内容非常多:有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资本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收入管理制度、财务人员行为管理制度,还有:财务计算制度、财务计划制度、财务控制制度、财务考评制度、财务监查制度等等,总的来说财务制度的制定,应从三个阶段入手考虑:(1)管理职能;(2)管理对象;(3)管理阶段。
二、进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的必要性和最终目标
(一)进行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的必要性
企业通过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使企业财务工作的内容、要求变得规范化、文件化,这样一来,能促使企业内部财务工作、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标准,从管理角度来看,企业也只有设计了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实现规范化、科学化,才能更好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目标
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目标主要在于能规范企业内部各种财务活动,做到规范化管理,使整个企业的财务工作能支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行,总的来说,进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主要目的有几方面:(1)更好的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2)实现企业标准化管理,有效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3)规范财务部门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行为,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三、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的原则
(一)权、责、利三者结合的原则
企业财务关系会涉及企业生产经一个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做好财务管理,首先是要找到权、则、利三者的均衡结合。首先,要对权力进行划分,其次有权利就要有需要承担的责任,要将企业中各部门的责任进行划分;再次,做好责任与利益的结合,要在财务责任中将物质利益充分地体现出来,使投资者、经营者、企业生产服务者都能在对自身物质利益的追求的激励下,充分调动积极性,有效提高生产。
(二)稳定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原则
制度是死的,但企业是活的,任何制度不可能一直不变,而是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但对于管理来说,任何发文都不能变化频率太高,否则会出现“朝令夕改”的不良影响。因此,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也是一样,我们要随着企业经营情况对财务制度进行调整,但根本还是要做到求稳和连续,对于正确的要始终坚持下去,对于已经跟不上企业发展脚步的,则要及时调整。
(三)坚持与企业实际和管理需求结合的原则
制度的制定是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相关的,是来源于企业本身的管理需求的,企业之间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规模情况、产品情况都是不同的,其财务活动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在制定财务制度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要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和生产经营的特点进行充分考虑,真正找到能符合自身企业财务管理需求的管理制度。
(四)效益最大化原则
企业要生存管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要考虑到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也是一样的,要确保其能实施,并且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首先要简单清晰,有可操作性,要先寻求到设计、运行成本、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要在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且符合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的制定财务制度,以最低的设计成本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五)要与财务规定、规律相结合
一方面,任何制度都必须是站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来的,财务制度也是一样,其内容原则必须与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法律一致的,财务制度也一样,首先是必须不能与国家法律相悖,必须要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另一方面,任何事物存在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因此,财务制度设计时我们也必须尊重财务管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
四、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
(一)设计流程
进行财务制度设计,一般需要几个阶段:(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要对财务工作内容、人员情况、需求等相关业务活动信息进行资料收集,并对制度设计人员及其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进行明确;(2)草案拟定,这一阶段则是将第一阶段收集的信息进行梳理,参考各种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草案拟定;(3)修订发文,这一阶段主要在于征集各部门意见,在探讨后修改定稿;(4)试运行阶段,永远没有完美的制度,制度必然会有瑕疵和漏洞的,因此,在发文后是需要试运行半年到一年,在试运行期间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5)定稿发文,在试运行结束后,若无运行成本、经济效益的问题,则发文进行贯彻归档。
(二)设计方法
不同的制度设计方法也是不同的,总之应考虑到企业实际的人、财、物、信息等各个方面,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制度设计。一般而言,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常用的方法有三种:(1)比较分析法(又称文献法),即把其他公司、地区、阶段的不同的财务制度收集进行比较,这样能吸取别人的成功经验,从中取长补短的寻找对自己有利的地方,这种方法的实用性非常强。(2)系统分析法,即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标,将其他的围绕着这一中心和目标的所有财务、资产相关的工作活动归纳到一起进行综合考虑分析,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同时,平衡国家、财务部员工、企业内各部门几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以实现“共赢”为目标来进行制度设计,以保证制度的协调性、稳定性和正确性。(3)实地调查法,则是制度设计人员通过访谈、提问、找专家、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实地调查、取样,实地调查法用得比较多的是在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和第四阶段(试运行阶段),需要注意的是,实地调查的方法很多,不同方法适用不同的人员,但在这过程中的批评性意见和建设性意见是要引起重视度关键。
五、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规范着财务人员的行为,还激励着内部员工的工作激情,并且还为企业的投资、发展活动提供可参考的指导性建议。这就需要我们在进行相关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时从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自身情况、员工的心理状态等三方面进行考虑,最后运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符合企业自身需求的制度,以帮助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阿梅.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设计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9).
Abstract: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salary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 the salary management is not perfe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ole of personnel agency in the reform of salary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enterprise hospital,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principles to perfect a scientific and dynamic salary management system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ospital, and the direction of reform.
关键词: 薪酬管理制度;改革;企业医院
Key words: salary management system;reform;enterprise hospital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103-01
0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机构的选择性日益增强,医院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做好医院薪酬管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但从目前医院管理的实际情况看,尚没有一套得到公认的、科学的、实用的、完善的医院薪酬管理体系,因此,建立一套切合医院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薪酬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1目前医院薪酬管理现状
2004年,卫生部印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财务部门管理职能、规范经济核算与分配管理的规定》的通知中,明确提出 “以科室收支结余为基础,通过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率等指标,科学合理地考核科室工作绩效并核算科室奖金”,这要求医院在目前全成本核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绩效分配,实行更先进的管理方法。另外医院、科室二级分配中大多简单分档次、按系数进行发放,这种分配方法不能客观真实反映承担核心人力的劳动价值以及他们的现实贡献,同时也忽视医院社会效益、科室业务发展和建设。
2人事在企业医院薪酬管理制度改革中的作用
2.1 打破终身制,激活用人机制市场经济时代过去人员就业是靠传统的指令性计划分配,用人单位缺乏独立的用人自。人事制度的建立,为用人单位提供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这种关系增加了被聘用人员的工作危机感和责任感,促进其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增加工作动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医院创造更大的效益,为薪酬管理激励机制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2.2 摆脱沉重的负担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市场经济要求单位成为独立的用人主体,逐步把原来承担的社会职责从单位中分离出来,走向社会化管理。建立人事制度是减轻医院负担,加强内部管理的客观需要。用人单位只负责所用人员在本单位服务期间的薪酬,并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险等,人事管理方面的其它具体工作全部由机构负责。
2.3 采取“人才优先”的办法即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对单位紧缺人才、对特殊岗位特殊需要人才,通过传统的调动方法正式进入单位,在薪金待遇上给与政策倾斜,这样可以留住高级人才;医学高等院校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下学历学位的毕业生,医院实行人事(编外),合同管理。“人才优先”的办法在原薪酬体系基础上有继承、有发展。
2.4 实现“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进行人事,可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对人才的独占观念;可以改变过去“人才单位所有”的人身依附关系,保证人才充分择业自由,使人才最终实现社会化管理。人事管理观念的改变,实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在工作中所体现的主观能动性,将会促进企业医院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的建设。
3企业医院薪酬管理制度其他方面的改革
3.1 企业医院薪酬管理制度改革原则
3.1.1 要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在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是对员工劳动付出的一种反馈,同时也是支付薪酬的重要依据。根据行业特点,把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等不同情况,将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和责任要素一并纳入考核要素,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员工晋升、聘任、培训、教育以及薪酬分配等的依据,通过绩效考核来切实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挖掘他们的潜力。
3.1.2 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在当代医院管理中,公正、公平与合理的薪酬体系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平、公正的薪酬体系体现了兼顾公平、按劳分配的原则。在实际的薪酬分配中,应按照不同的工作业绩、态度以及能力拉开分配档次,着重优秀人才和重要岗位。对于一些在能力与贡献等方面十分显著的技术管理人员,能够借助特定形式的评议,明确相对高的内部分配标准,旨在认可员工劳动价值的同时,也可以吸引并稳定优秀人才。
3.1.3 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激励机制是通过外在刺激来达到调动人的内在积极性的一种机制。激励可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给予与其职位和贡献相符合的薪酬待遇,精神激励主要是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和给予不同形式的嘉奖等。
3.2 企业医院薪酬管理制度改革方向
3.2.1 年薪制对单位工作和发展起重要作用,责任大、要求高的关键岗位,按照责任、权利和利益风险相一致的原则,在明确岗位职责,择优竞聘的基础上给予确定。
3.2.2 岗位工资制根据每一岗位责任的大小、风险程度和技术高低等,在科学定岗定编的基础上,合理制定临床、护理、医技、行政和后勤等各类岗位的分配标准,根据所聘任的岗位对应其岗位工资,做到以岗定薪、岗薪一致、岗变薪变。
3.2.3 绩效工资制将医院工作业绩和效益挂钩,由卫生局明确年度工作任务指标,考核医院工作业绩。年终经卫生局考核,医院可从业务收支结余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绩效工资,用于职工分配。
3.2.4 协议工资制对于引进的对本单位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重点学科带头人和拔尖人才,可根据其业务工作量,参照有关规定和人才市场价格,与其签订工资协议,实行协议工资制。
3.2.5 单项奖励为鼓励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提高医疗技术水平,设立专项奖励资金。
3.2.6 聘任工资制将管理作为要素参与分配,充分调动管理者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对管理人员根据其职能和承担责任的大小,发给不同的聘任工资,使各级干部在医院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史美岗.改革医院薪酬管理制度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8, (02).
[2]李三和.医院薪酬管理:内涵及善治原则[J].人才资源开发,2008,(08).
【关键词】 企业科技档案 超前管理 制度 建设
伴随着科技档案种类的日益丰富、数量的不断激增,目前,众多企业科技档案部门已愈来愈认识到建立、健全企业科技档案的超前管理制度,为促进规范管理科技档案工作,夯实坚实的基础,已势在必行。
1 “超前管理”理论
“超前管理”理论是一种前端控制手段,是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将以往档案管理的起点,进行前移,针对文件的形成、积累、整理、鉴定、归档等各个活动,而实行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控制。它把文件从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一直到保存或销毁的各个不同的阶段,均看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文件的形成应为前端,积累、鉴定、归档、整理和编目等具体管理活动则为中端,永久保存或销毁是后端。而将过去分环节的阶段性管理,调整成为协同管理,从而确保了归档科技文件的真实可靠、完整安全。
“超前管理”的含义即前端控制,是指将档案管理的重点前移至前期工程,即文件管理,包括文件的管理活动、文件的生成背景及其机构的职能。简而言之,就是对整个管理过程中的目标、要求和规则,进行系统分析、科学整合,把需要和可能在文件形成阶段实现的,或部分实现的管理功能,均尽量在这一阶段实现。
“超前管理”不仅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源头,更是对可能成为档案的文件的质量控制。是旨在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科学理念,其实质就是对档案的质量控制。目的即要使档案在刚形成时,就处于受控状态,并及时纠偏、纠错,使档案在形成、收集、整理、归档等环节中,实现对档案形成内容和质量的全过程控制。它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档案管理理论中去。
2 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
(1)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含义:指从制度控制的角度,实行全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通过明确科技文件资料在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全过程中的各项要求,从而实现企业科技文件资料的规范管理、有序控制。
(2)建设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的意义:它是构建企业科技档案工作制度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整个企业科技档案制度体系的开端。它是一种确保提高企业科技档案质量的利用效益,实现企业科技档案全过程管理的有效手段。不仅有利于优化档案管理流程,而且还有助于提升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以及和工作效率,促进企业开发利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
(3)其建立的核心基础: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得以建立的核心基础,应是制定出统一、规范、有效的科技文件管理制度。科技文件是科技档案的来源。科技文件的形成、积累、鉴定、整理、归档等几项的工作,紧密相连,共同组成科技文件工作。科技文件是科技档案的前身,科技档案是科技文件的转化形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之间的差异,致使科技档案超前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内容、人员、制度)必然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科技档案管理。因此,企业科技档案部门要熟知科技档案的前身形态--科技文件的形成过程和运动规律,在明确科技文件工作管理职责的基础上,适当地将科技档案工作向前延伸,做好对科技文件形成与积累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实施超前管理。科技文件的运转程序并非积累过后就终止了,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必须按照科技档案工作的要求,经过整理与归档,最终归属于科技档案部门,它并非简单的物理移位的转移。此两项“档案化”程序工作,虽是以科技部门和人员为主体而承担的业务,但企业科技档案部门也需实施超前管理,承担协助和指导的职责。科技文件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归档。归档的结束,使得科技文件完成了向科技档案的转化。科技档案部门至此即完成了以检查、监督、协助、指导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档案超前管理,而后便开始科技档案诸项的管理。对于一些能从源头上进行控制的工作环节,如科技文件的收集、鉴定工作,可以在科技文件管理阶段得以实现。此外,归档范围、保管期限表等要素的确定,也应提前到科技文件管理阶段。
(4)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具体内容:主要应涉及三方面:文件流转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部门(机构)、相关人员,以及企业科技文件自身流程及相关的制度(即文件形成、积累、鉴定、整理、归档的运动
律)(如表1)。
(5)它与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的衔接问题: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是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源头,是与企业职能活动同步进行的。就是把科技文件工作与科技档案工作协调起来,对企业各项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科技文件资料进行有效管理,是对可能成为档案的文件的质量控制,并形成质量闭环。简而言之:即强调从文件形成伊始,直至其最终成为档案的全过程管理控制,这两个制度内容的相互呼应是制度衔接的关键问题,制度在内容方面的连贯性是否良好,直接决定了其实施的效果。因此,在其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情况,还必须考虑其与企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问题,使之成为一个协调的制度体系。文件归档制度与档案管理制度中的收集环节是连接两个阶段工作的接口,处理好这一环节的交接工作,是文件从各部门移交至档案部门的关键一环。此外,超前收集与超前利用,在理论上,它们符合档案管理和文件收集“全程跟踪”的思想,在实践中,把“收集”、“利用”作为服务,其中心内涵均在于“超前”,而完美地结合起来。
(6)实施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应从以下方面入手:(a)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企业各部门相关人员(即参与文件形成、管理的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是实现制度有效对接的主体。其包括:一是有关的科技、生产人员,二是有关的科技管理人员。他们是科技文件和档案形成和产生,最具有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均决定着制度能否正常地实施。应加大继续教育力度,采取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培训,有计划、多层次地安排与之相关的业务,以及科技文件管理等具体科目,提高他们的业务,以及管理科技文件的整体水平。企业科技档案人员必须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主动了解企业整体情况,抓住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超前指导、及时检查,确保科技档案的完整、准确。(b)从组织机构和人员上落实管理:企业应依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网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实现科技档案的全面质量控制。(c)分解制度指标,纳入责任制:将制度的指标层层分解,做到“三纳入”。即要纳入他们的职责范围、纳入科技工作计划管理,纳入科技工作程序,使科技文件的形成、积累、流通、整理、归档等制度化。应依据企业实际,明确他们在科技档案全程管理中的责任与义务,还要实行量化考评,并将考评结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d)选择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要依据专业特性,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实可行,且可操作性强的业务流程,进行合理分工,明确界定在管理的各个节点上,相关人员的业务范围和工作职责。(e)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要按照国家标准来制订,才能有助于制度执行的标准化、规范化。必须遵循企业文件自身的特点、流程、规律,结合本企业实际,应明确科技文件在形成、积累、流通、整理、归档全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实行全程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确保实现超前管理制度的保障。(f)营造齐抓共管的氛围:为充分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应尽力营造有利于团结协作的轻松、和谐及愉悦的工作氛围,在使岗位责任制明晰化的同时,引导相关人员自觉地形成积极配合,共同奋进的合力。(g)实现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企业应充分发挥内部各部门自身的优势,整合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企业实现信息化的进程。
3 企业执行档案管理制度普遍存在的问题
(1)有章不循,有章难循:某些企业的档案管理制度虽早已建立,却形同虚设,无人重视,故很难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2)程序不完善,执行力欠缺:某些企业制定程序不完善,只以档案室的名义印发,而未纳入企业的整体管理系统,也未列入有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程序,导致制度不能得到保证有效地落实。(3)修订、补充和完善未及时,导致制度滞后:应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不断修改、补充和完善,确保制度更合理、规范,以趋于完善。(4)缺乏检查、监督和控制机制:应建立、健全和完善与制度相匹配的严格检查、监督与考核的制度,并切实落实,以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执行。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理论研究的基础层面上借鉴,档案超前管理制度现已初有成果,但在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建设的具体操作实践,以及研究方面,仍很不乐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差异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在企业科技档案管
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建立、健全和完善一套完整、系统,且科学实用的企业科技档案超前管理制度,应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其任重而道远,迫切地需要坚持不懈的长期努力,才能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戴潭棋.浅析现代档案管理中归档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j].2011(1).
关键词:电力; 安全; 施工; 管理;制定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to carry out the "safety first, focus on prevention" the policy process, meet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safety problems, according to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oncrete, this paper sums up the 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n the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shall carry out several of the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electric power; Securit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formulate
中图分类号:F407.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健全安全生产目标指标体系,争取安全形势2020年实现根本性好转的具体目标。必须建立健全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具体管理,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电力施工企业是安全生产的管理主体,也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必须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依法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即企业要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建设,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2、电力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
2.1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对企业进行实际的安全管理,把涉及企业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健全。电力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要结合企业的特点,在符合行业要求的前提下,尽量简单扼要,切实可行。进而达到避免死亡事故的发生、减少各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发生及避免重大财产损失等。
2.2进行认证审核:通过第三方认证,证明自己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绩效,同时通过审核改进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树立企业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外部形象。
因此要采取的主要是事前管理,也就是对事故的预防控制,按事故致因理论: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叉导致事故的发生。
3、电力施工企业的事故预防管理
3.1使物体达到本质安全:如果本质安全的成本相当高,隔离不易实施,或影响作业可以将作业人员防护起来,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如安全帽、绝缘手套、绝缘鞋、安全带、防护面具、防护面罩等;值得注意的是防护用品缺少或有缺陷,设备或工具有缺陷,防护或保险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
3.2消除人的因素不安全行为:一是通过制度去约束和引导人的行为,从上至下的包括管理者到现场的作业人员的行为;,二是通过安全教育、安全宣传等提高安全意识。人的因素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危险场合不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操作错误忽视安全与警示、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身体或精神原因、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注意力分散、攀坐不安全位置、在起吊位置下作业停留。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还是比较成功的,如果能认真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一般不会出现大的伤亡事故,这与企业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和在管理上进行事前预防的措施有很必然的联系。对管理人员、工人进行反复的安全教育,对提高安全意识有重要的作用。目前的安全管理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主要是通过学习,提高人的主观安全意识,通过宣传加强人的主观安全意识。
3.3管理因素:职工劳动热情不高、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安全技术交底不清、施工组织设计不合理、领导者的安全责任心不强、事故隐患整改不力、施工现场缺乏检查验收或指导错误、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不落实、层层转包包而不管,已包代管、违章指挥违章作业。
3.4工作环境因素:场地狭窄、气候恶劣、环境温度湿度不当、噪声干扰、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通风不良或无通风、材料等堆放不安全、照明不足、场地杂乱无章、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
4、涉及电力施工企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4.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目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已经相当完善,规定了从上至下各级的安全职责。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目的是使各级人员明确自己的安全职责和义务,当然还应明白自己的权利,也就是说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以后,在落实责任的同时,必须授予落实责任所必需的权利,即职责和职权保持一致,要能使各级人员掌握,行使自己的生产安全职责。即通过安全生产教育会议及培训,书面形式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通过宣传栏,宣传牌等公布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安全知识宣传报道等活动。
4.2进入施工现场安全规章制度:施工现场安全规章制度是对进入现场的所有人员通用的一般规定,规定了包括外来人员都应当遵守的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制一样,安全规章制度也应采用标牌悬挂宣传等,其次,是要有专人监督检查,按规范严格实施。
4.3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八十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在法律上确立了安全生产资金保障制度,安全生产资金包括劳动保护用品,安全培训费用,安全措施经费。安全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和使用可以考虑以下原则:安全生产资金应按《高危行业企业安全生产费用财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以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为计提依据。各工程类别安全费用提取标准为:房屋建筑工程、矿山工程为2.0%,安全生产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财务部门应单独进行核算管理,安全专项资金预算时应当注意:有关技术措施资金应属于生产预算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