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教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18
School-based Textbooks of Piano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NG Min
(Foshan Huacai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Foshan, Guangdong 528000)
Abstract Piano education as an integral part of music education, has gradually been sustained attention of music educators. Piano teaching materials as the main tools and basic support is the key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eaching piano. Through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piano teaching materials, according to vocational piano teaching and student learning situation, made recommendations and reference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iano curriculum design and preparation.
Key words piano; school-based textbooks; secondary vocational
当前,随着我国音乐教育不断发展,钢琴教育作为音乐教育基础学科,不仅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传播纽带,也逐渐受到音乐教育者和学习者爆发性的关注。教材作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基本载体,是实现教育思想、观念向具体教育现实转变的重要媒介,是实现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工具,也是教育与教学改革成果的结晶。教材作为钢琴教学活动的主要工具和基本依托,是全面提升钢琴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关键。因而,钢琴教材编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作,要同时涉及音乐领域与教育领域,既要能够直接反映出其所蕴藏的文化特征与时代风貌,又要是考虑学科交叉结合的平衡点。可以说,钢琴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钢琴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中职教育已进入到全新的发展阶段,而院校基础教材的建设,尤其是钢琴教材的建设,明显滞后于中职教育发展的步伐,因此编写适应于中职教学的钢琴教材势在必行。
1 对传统钢琴教材的简要回顾
实质上,我国《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音乐教育要在理解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弘扬民族音乐。我国传统的钢琴教学基础教材,在乐曲内容选择上稍显局限。其西方作品大多节选自古典到浪漫主义时期主要音乐作品,20世纪之后的作品稍显不足。例如上海版的《钢琴教程》多为经典古曲,西方现代钢琴曲目(20世纪后期)的比例仅占总教材曲目的2%不到。同样,西南版《钢琴教程》西方现代钢琴曲目比例不到5%,同时其中的中国作品缺乏民族特色,甚少反映民族文化。目前,市面上许多基础钢琴教程的通病是鲜少包含少数民族特色作品,无法反映中华名族音乐作品的多元化。在主要内容形式上,传统中职钢琴教材依旧保留中外乐曲、练习曲、奏鸣曲和复调这四大体裁,当然,西南版《钢琴教程》在上海版《钢琴教程》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音阶、琶音和少量的几首歌曲伴奏。中职钢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钢琴的实际应用技能,包括视奏和即兴伴奏能力,因此,理论上来说,这两方面内容应编入中职校本钢琴教材。在教学进程安排方面,上海版《钢琴教程》的曲目多、难度适中,但相同难度的曲目重复率高。而西南版的《钢琴教程》与上海版相比,曲目总量相对缩减,但难度加大,尤其是“难度坡度”过大,在实际使用中,曲目安排针对性较差,不便于给学生选曲。
2 中职钢琴校本教材编写的必要性
实质上,中职钢琴教材的选择是基于就业需要,而不是要培养出色的钢琴演奏家。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专业基础能力差,因此教材的运用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就业实用技能。
2.1 提高钢琴教学效果
当前我国中职钢琴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一般包括数码钢琴集体课或者钢琴小组课,该课程对于毕业后从事与钢琴有关职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而当前开设钢琴课的中职院校,在大班集体课或者一对一授课模式中,基本采用传统(古典)钢琴教材,甚至是传统教材内挑选的曲目合集。在职业院校学生学时短、专业基础较弱的现实背景下,毕业后演奏技巧训练收效甚微。另外,传统钢琴教材对于即兴伴奏应用等实操知识覆盖少,不利于学生实战能力的提升。因而,在借鉴传统钢琴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开发适合中职教学的钢琴校本教材十分必要。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而言较薄弱,而一般的正规教材内容广、难度大,按教材内容完成教学任务难度过大,因而校本教材的编写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因材施教。同时,校本教材多基于本学校教学设备与仪器的性能、数量编写,教学内容针对性与操作性强,对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2.2 适应中职学生就业需求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人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余钢琴教学早已“遍地开花”。而我国中职毕业生毕业后大批量加入社会业余钢琴培训的队伍中,其主要职业是幼儿钢琴启蒙、教学、陪练,也包括自设钢琴教学工作室自主创业。近年来,业余钢琴培训行业普遍反映中职钢琴专业毕业生进入行业时缺乏基本演奏技能,对行业需求了解度少、沟通能力弱、适应能力差,缺乏协作思想。因此,中职钢琴教材的编写在结合训练曲目的基础上,可以加入初级钢琴教学方法的普及。
2.3 遵循综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中职钢琴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基础,从而使学生面向就业、面向社会基层。因而,学生应该同时具备钢琴实操能力、可持续的自我学习能力与社会竞争实力。中职钢琴专业毕业生不仅是大众音乐普及教育的中坚力量,也是街道、社区、单位合唱团专业钢琴伴奏或者企事业单位文艺干事、幼教教师的优秀后备人选。因而,综合考虑多重工作性质,钢琴即兴伴奏能力至关重要。中职钢琴校本教材的编写具有综合性与实用性,既涵括基本钢琴教学法,也包括训练曲目的即兴伴奏内容。
3 中职钢琴校本教材设计与编写
中职钢琴校本教材的编写与设计是基于学生就业需求,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重点考虑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密切配合人才培养计划。同时,教材的内容的设计要切实考察学生学情以及教学的难度与梯度,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并最终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3.1 中职钢琴校本教材章节汇编
中职钢琴校本教材单元或章节设计要考虑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在单一章节或单元中均应涵括基本演奏技巧训练,包括即兴伴奏、键盘合奏以及视奏训练等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教学课堂中单一练琴的枯燥感。同时,教材整体设计应该适度张弛、循序渐进,单元或章节的难度梯度应根据教学内容逐步加大。例如第一单元或者第一小节,可以设计键盘入门基础知识、C大调音阶和弦琶音的基本学习和训练,之后根据课时设计安排卡尔・车尔尼的C大调的初级练习曲,从而加强技术训练。第二小节可以设计初级教学法,通过对教材内C大调曲子的详细说明,分析其曲式、重难点以及具体的演奏方法与技巧。同时,加入基本教学方法、儿童引导提示等附加内容的学习,在提高演奏能力的基础上普及初级教学法知识。第三小节包括即兴伴奏训练,通过教师讲解即兴伴奏的基础知识、分析教材内C大调曲子的基本和声、伴奏织体,来训练学生的即兴伴奏能力,当然为曲子配四手联弹也是很好的教学方式。另外,在教材内加入C大调五线谱的简单儿歌旋律,让学生根据儿歌的主要内容、风格调式、结构以及歌唱的要求与形式设计出相匹配的钢琴伴奏,也是很好的教材设计形式。第四小节主要是视奏训练,通过 C大调五线谱视奏练习,或者简谱的视奏小曲练习,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移调弹奏能力。另外,可以设计第五小节来合奏能力,通过简单的C大调四手联弹曲目或其他类型曲目来进行多声部合奏练习。
3.2 高职钢琴教材的内容设计
高职钢琴校本教材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就业需求,教材内容应全面、实用,包含多项技能训练,从而做到与就业、就职对接。第一,教材在选曲方面要突破传统教材单一选曲的格局,技能训练内容不仅涵括传统练习曲、乐曲,同时也应加入一定的通俗作品、蓝调音乐或爵士乐,以此来拓宽高职学生视野,适应其就业的社会化需求。同时,通过加入四手联弹、合奏曲目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协作能力,也是钢琴校本教材为中职键盘集体课程服务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考虑钢琴教学法,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其指导性。例如,选编传统曲目时,车尔尼练习曲、拜厄、《布格缪勒》、《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布格缪勒》以及各地考级要求曲目等都应该在涵盖范围内。通过特定曲目详细分析钢琴指导的方式方法,包括练琴计划制定、练琴效率的提高方法分析、教学鼓励原则等。通过学琴孩子的气质、爱好、生理及心理特点分析,为学生讲解初学者入门的方法、步骤。通过图文展示的方式,为学生详细讲解识谱、手型、指法、基本弹奏方法。借助图文并茂的教材,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3 学生学情考量
当前,中职学校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专业素养差,缺乏自尊心与自信心,听课效率低,学习积极性较差。因此,对于中职学校钢琴教学而言,教材的编写应充分考虑学生学情,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例如,中职钢琴校本教材内钢琴即兴伴奏内容就应重点设计。目前,绝大多数中职学校音乐专业都开设有相关课程,但普遍现状是学生学习困难、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反映教学困难,教学目标难以达成。究其根本,症结在于中职学校学生普遍缺乏正规训练,基本功不扎实,过于急功近利。因此学生普遍缺乏键盘和声理论知识,对即兴伴奏方法不够清晰,无法规范使用和设计各级和弦,甚至对基础的Ⅰ-Ⅳ-Ⅴ级和弦连接得都很模糊,因而导致即兴伴奏时无法灵活运用各类织体来烘托旋律。因此,中职学校低年级使用的钢琴校本教材要重点关注即兴伴奏的基本技能,以便学生能够在高年级顺利展开即兴伴奏课程的学习。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充分考察学生学情以及内容的难易程度,结合整体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掌握基本技能。
4 总结
为体现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与教学特色,适应新时代对多元化、全能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中职学校音乐教学的效果,其钢琴校本教材的编写势在必行。高职学校专业钢琴教师应开拓视野、积极创新、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主观能动性,设计和编写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优秀钢琴教材,从而推动我国中职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斌.从新课程标准的角度看高师钢琴教材建设[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5(1):80-83.
[2] 许世华,曹军,谭会恒.关于校本教材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3):49-51.
[关键词]学校文化;“水品”文化;校本教材;开发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89-02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思想影响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能够反映学校整体风貌和形象气质的一种稳定、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载体,校本课程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载体。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可以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营造学校的特色文化,@已经成为不少学校关注的问题。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提出的实践课程理论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该课程论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课程从结构课程到实践课程乃至校本课程的发展。施瓦布认为,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组成,并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知道,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要素,是校本课程的物化形式。它是以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的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因此,校本教材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能够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传承和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效性?相信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许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结合洛溪新城小学的“水品”文化建设校本教材的实践,探析校本教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校本教材开发必须结合本区域和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根据学校实际,编写出反映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色的教材。
洛溪新城小学地处临珠江口的沙虻海四面环水。学校浸润着珠江水,沐浴着珠江文化,形成学校固有的“水品”特色文化。学校在开发“上善若水”文化建设校本教材的前期准备中,收集和整理了与校本课程相关的资料,对校本教材开发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有了整体性的把握。开展调查,明确社会、学校、师生对什么样的教材内容需求较大,以期开发出有使用价值的教材,为后期的教材编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开发校本教材过程中,学校立足“水品文化、上善教育”的办学理念,围绕“水品”特色文化,以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段关于“上善若水”的论述为教材架构,开发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性质和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的“上善若水”系列校本教材。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共分为六个年级,每一个年级的教材按相同的体例和主题编排,引导学生熟悉内化学校水品文化,向善向上,像水一样做最好的自己。
如校本教材中的一年级第一章节“居善地”,安排了让学生了解认识学校地理环境的内容。学校地处临珠江口的沙虻海四面环水,浸润着珠江水,沐浴着珠江文化;第二章节“心善渊”,主要内容是学习做有涵养的人,心要像水一样平静,不受外界影响,克服干扰;第三章节“与善仁”,主要内容是分清与人交往时,哪些是友善的语言、行为,如何表达友善;第四章节“言善信”,主要内容是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取得别人的信任;第五章节“正善治”,主要内容是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学会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第六章节“事善能”,主要内容是了解自己的长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七章节,“动善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起居和学习时间表;第八章节,了解主要内容是学习本区域或本校与“水品文化、上善教育”有关的名人、风景名胜、历史故事等。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谁而言的,即由谁来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问题。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突出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学生虽不直接开发、设计课程,但是有权选择和决定课程内容,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进行。因此,只有积极激发教师和学生在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提升校本课程内容的价值以及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1.教师是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是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体。教师由原来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建设者、实施者、评价者的多元角色转变。同样,作为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之一的校本教材,它的开发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和主体性。
洛溪新城小学为了开发“水品”文化建设校本教材,由专家指导团队和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编写组,主要编写工作由一线骨干教师完成。教师由“既定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开发者,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在专家的培训和指导下,教师掌握了教材编写要求,明确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了教材的写作要领,完成了教材编写方法的研究工作。在编写之前认真领会学校“水品”文化建设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这是学校文化学习内化的过程。在动手编写教材时大量地获取信息,甄别取舍,是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过程。确定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交流、探索、合作的过程,也是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实施和使用校本教材过程是实践、反思、修改、提高、完善的过程,也是生成成果的过程。
由此可见,开发和实施校本教材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主体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成果的生成过程,更是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发展过程。
2.学生是校本教材的开发和需要主体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人的发展,作为校本教材的实施对象,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必须受到重视。校本教材的开发必须紧贴学生主体需要,包括学生的教育需要、兴趣需要和社会生活准备需要。开发校本教材,应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洛溪新城小学的“水品”文化建设校本教材,一开始就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方式参与到教材开发中来,对教师提供的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商讨学习的方式方法。在师生的共同开发下,“水品”文化校本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避开枯燥乏味的道德说教或者是晦涩难懂的文化材料,转而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体验和兴趣,照顾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语言的表述平实易懂,事例的选择生动有趣,既有对学校社会、自然环境的认知,也有与伙伴相处、交往的引导,还有对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良好心理、能力的培养等;教材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有卡通漫画、自然科普、寓言故事、相片视频等;教材的活动形式体现了活动性、探究性,包括“看一看”“说一说”“走一走”“玩一玩”“画一画”“演一演”等多种形式。在教材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安全的对话氛围,尽可能激发、鼓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帮助学生建构新知,使学生对教材嚼之有味,学之有得,思之有获。
三、生成性原则
校本教材的开发不是一个单向封闭的一维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生成、逐步完善的双向多维过程,一劳永逸又能生机无限的校本教材是根本不存在的。校本教材应随着社会的变革、教育形势的发展、学校特色文化的丰富、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发展,在开发中实施,在实施中生成,在生成中不断评价、完善,这个过程是没有终结的,它是无限动态发展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发展,满足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并促进其持续发展。
洛溪新城小学的“上善若水”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的生成过程。比如,学校将开发出来的校本教材采用活页形式装订,在开始新的章节学习时,教师可以和班级学生一起选择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删除那些不感兴趣或者在当前阶段不适合学习的内容,尽可能确保学生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权,生成符合班级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材。又比如在校本教材中添加空白页和建议页,方便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甚至是参与到实践活动中的家长,将收集到的学习资料和学习作品等内容补充到教材之中。而建议页则提供给了教材的编写者与使用者对话的可能,可以为校本教材的完善更新提供宝贵的建议。这样,在学习结束后,每个学习小组就形成一本以教师编制的教材为基础,学生自己添加的内容为补充的教材,成为后续教材开发的资源库。这样的校本教材开发使得学生得以有效参与。在实践中不断生成,也意味着教材的形成与学习过程做到了有机的统一,真正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确保了教材的生机与活力。
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编写原则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了课程目标,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对能否实现培养目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校本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与个性发展多样性结合的趋势。而校本教材就是应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产生的,校本教材在各个职业学校的开发和使用已经相当普遍,但教材在开发和使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甚至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一、职业院校校本教材编写目的之分析
校本教材的开发的原因及目的各不相同,笔者作为一线教师所了解的职业学校编写的校本教材分析结果来看,主要有如下的几种状况:
1.根据学生的需要。职业学校特别是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而一般的正规教材涉及的内容全面,难度大,要全部按教材内容去完成教学任务难度太大,因而,一些学校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编写了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的校本教材。
2.根据企业需要。目前,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案例越来越多,有的课程甚至就是专门为适应某一企业的某项技术而设。因此,任课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总结出的讲义,或者企业派出的专职培训人员所用的教学材料编写成学生的教材。
3.根据教学设备需要。这类教材是在了解和分析自己学校的仪器设备的型号,性能,数量等条件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编写的教材有很强的针对性,教材与实训操作切合得比较好。
4.根据考核或者评评职称的需要。很多的职业教育部门或学校把编写校本教材的数量当成职教教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校本教材的数量直接影响学校的评先评优,及国家示范校,国家及省级项目的申报,校本教材的编写不是真正用于学生的教学中,而是用来完成考评的指标。
5.利益需要。这部分校本教材的特点就是制作成本低,学校年年复印相同的版本,其费用只有正规出版物的三分之一,其利可图。
而校本教材达到什么标准才能够正式用于教学,目前看,大多数学校没有严格制定校本教材管理办法,很多学校编写的教材不符合教学目标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实际技能的培养。很多校本教材成为了危害学生的垃圾教材。
二、校本教材开发使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校本教材的出现,本来是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学校从促进学生的发展角度考虑,为了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而开发自主教材,问题是这种现象的发展却缺乏合理性,大量劣质的校本教材充斥在职业学校的课堂上,让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通过对一些校本教材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制作粗制滥造。这里包含语言的组织,教材内容章节间的衔接,很多教材是从不同版本教材的剪贴拼凑而来,造成该有的内容缺少,和内容重复等现象,对学生的危害就越大。
2.印刷排版不符合要求,没有美感,字迹图形不清,很多内容张冠李戴,这些教材在使用过程中缺乏权威性。
3.校本教材的编写内容不符合教学要求,教学目标不明确,难度深度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差甚远。
4.不切合本校情况,脱离本校实际,教材没有针对性。编写时既没有考虑教学条件,又没有考虑师资力量。
5.闭门造车,没有做好校本教材开发的前期的调查研究工作,既不了解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不清楚岗位需要哪些技能和知识能力,教材的编写没有明确的导向
三、校本教材的编写之个人考虑
1.考虑教学性与学术性。教学性体现了校本教材的学科特点,是指校本教材的编写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与有效性,教学的结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等,而教材学术性主要从知识层面来思考。学术性关系到学生所接受的知识精确的程度,如果教材的学术没有保证,那么学生学得越多,被误导的也越多,学生内化的知识网络里出现的错误节点就越多,则其对未来学习发展的障碍也越大。
2.考虑科学性与实践性。科学性主要体现校本教材精确。科学性与学术性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前者重在形式,后者重在内容,但两者都讲究科学精确,符合规范,实践性主要是相对校本教材本土性、实用性及生活化而言的。好的校本教材必须是对本土资源加以充分利用,能够促使学生关注现实中的东西,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强调在生活中学学习和使用知识。而不结合本土资源,远离本土特点,就不能算是合格的校本教材。
3.考虑科学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主要体现校本教材精确。科学性与学术性有相似之处,只不过前者重在形式,后者重在内容,艺术性与科学性比较,更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要依赖教师较高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及一定的编写经验。教材的艺术性包括整体布局是否美观大方;图文搭配是否精美协调;字体字号安排是否具有美感特征;各大板块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等等。
4.注重实用性与先进性。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形式,可以突出内容的关键,可以加强信息的传递;低劣的形式,则会削弱内容的影响力,妨碍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形式上实用性的标准主要包括:先后次序的安排是否具有逻辑性;各板块设计是否有利于内容的传达;各种艺术样式的介入是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通过字体号的变化突出文章主题;是否借助各种图像符号增强教材的层次性,等等。先进性主要体现校本教材应该具备前瞻性,校本教材使用符合时代性的目标。某些校本教材看上去似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创意,但境界不高,水平较低,不能反映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也看不出现代教材编写理念,前瞻性不足,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校本教材的先进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的内容或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现代教学的前沿理论,反映该学科的前沿知识,能够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关键词】初中历史;本地校本教材;编写;困惑;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34-01
我们知道,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渠道。尽管学生在这个主渠道里能够学到该阶段应该学到的相应的历史知识,但由于教材的篇幅有限,不可能囊括各地“琐碎”的历史进化镜头,因此,学生学完了初中历史教材后,对本地历史进化的过程一无所知也就不足为怪了。为弥补这一缺憾,有些“好事者”,编写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过,细细翻看各地编写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感觉其中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之处。
其困惑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现行课程教材相铺相成
编写本地校本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本地历史进化、进步过程的认同,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同时,通过校本教材的编写和运用,达到同现行的课程教材互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的目的,如此,能极大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然而,许多学校在编写校本教材时,恰恰就忽略了这一目标――编写的体系和顺序不能和课程教材同步;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不能对课程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补充;没有通过广泛的采访和实地考察,仅凭搜索的“库存”资料进行编写,造成许多“误差”……凡此种种,就造成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不能与现行的课程教材相铺相成的后果。
二、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没考虑当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
常理上,在编写本地校本教材时,应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喜好,编写出深受学生喜爱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学习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浓厚兴趣。可是,许多地方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仅凭教师编写者个人的喜好进行编写。由于教师“站得高看得远”,其编写出来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学生会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换句话说就是,如此编写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编者没考虑当地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既不能开阔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其创新意识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
三、没有吸收学生作为编写者
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学习的主角是学生,学生是学习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主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也应该是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编写的参与者。然而,各地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者清一色的是本校的初中历史教师,看不见一个学生的身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零距离地接触本地历史。组织学生搜索本地历史资料;查阅本地历史史志;搜集本地历史文物;参观古迹、遗址以及博物馆里的珍贵文物,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同老师一起共同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这样编写出来的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才能使学生喜闻乐见。
如上困惑,给我们留下了诸多思考。
其中,最亟需思考解决的有如下三个问题。
一、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
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编写及使用,是近几年来发生的新生事物。各地在具体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大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说的再明白一点,就是没有具体的理论指导。如此看来,各地初中学校,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由于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导致出现的偏差及错误一定“大有人在”。因此,期待课程开发及校本教材编写专家尽快研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使之在编写本地历史校本教材时,能有“理”所依、有“理”所靠。
二、期待领导的大力支持
由于现行的初中历史课程教材内容是唯一的中考内容,导致了上至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至各地初中学校领导对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开发的热情不高,领导只注重现行历史课程教材的教授和学习,忽视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教授和学习。要知道,本地历史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是对现行课程教材的有机补充。学生学好了本地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就能较好地推动学生学深学透现行的初中历史课程教材的内容。因此,期待领导们对本地历史校本教材开发与使用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校企合作校本教材计算机办公自动化
一、引言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环节和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课程的设计最终仍落实到教材的编写上。而校本教材是由学校自行设计的个性化教材,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行业发展,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改编、整合和拓展,教材内容来自生产前线的工作岗位,以学校为主体,辅以行业或者企业共同合作开发。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因此各种形式的课程改革都离不开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途径。
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必要性
现计算机应用专业《办公自动化》课程选用的教材,是从国家规划教材中选择相近课程标准的教材,主要以讲授知识点和学生操作练习为主,知识点较为零散,教材所采用的案例基本上是章节片段式的,只是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孤立的练习,没有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各学习环节链接性较差,导致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欠缺。同时,现有的学习内容没有紧跟行业发展,缺少职业情境下的工作内容,很多案例过于陈旧,例如学习Word软件时,案例都是让学生制作课程表、黑板报等,不能与工作岗位和职业需求相联系,没有贴近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企业需求。随着广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兴的北部湾区域对信息产业人才需求有所更新,需要有效探索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在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上的要求,结合课堂教学经验,形成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先进的教学方法,采用最新的教学理念设计课堂流程,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配合教材改革实施。
三、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探索实践过程
1、明确教材开发的目的
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以学生为根本。教材编写过程中,以培养应用技能和相关岗位能力为基本目标,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需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依据中职学生的特点量身打造。让学生不仅成为掌握符合岗位职业要求的社会人,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2、明确教材开发的主体
编写过程应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和行业专家紧密协作,共同开发校本教材。由于中职教师掌握教学规律,具备丰富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熟悉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素质基础和实际状况,了解何种方式更加容易让学生接受新知识,而企业专家工作在第一线,掌握最新行业动态和职业诉求,更为知晓现实职场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双方互相合作,既反映计算机行业岗位的要求,也有利于教材编写。
3、明确教材开发的内容
为了实现与行业对接,课题组聘请企业专家,与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编委会。专任教师深入企业调研,采用座谈会和调查问卷等形式,与企业专家共同分析归纳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方向人员工作岗位的具体需求,科学合理的进行教材内容的设计,确定教材的定位。同时,派两名专任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践锻炼,深入了解企业内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情况,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提升路径进行调研,现场收集企业实际工作案例,以增加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根据专业基本素质和能力需求设置知识点,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学习背景,分模块传授知识,改变把知识、技能与工作任务相剥离的传统格局,删除陈旧的脱离实际工作的理论知识,充分考虑工作任务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可操作性,选择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成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教材,开发与企业实际相联系、与校内实训基地配套的教材,完善相关电子教案、课件、学生工作页、案例习题、考核任务和评价方式等资源库。
4、构建完整教材体系
教材实施过程中,积极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使学生提早融入实际工作氛围,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岗位技能和学习过程的考核,以工作模式为评价平台,不再是由教师单一评价,减少主观性的打分环节,将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个综合性的考核项目中,知识技能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全面衡量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开发校本教材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邀请技术专家参与课堂指导教学,教师依托企业的技术力量,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和培训,学校为企业输送符合工作岗位需求的优秀毕业生,不断提升校企合作效益与质量,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梁海涛.依托校企合作,开发高职动漫类专业校本教材[J]. 中国学术期刊网,2012,(12).
[2]邓志革.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教材开发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