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抛锚式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抛锚式教学范文第1篇

进行形成性评价,或以李克特量表的方式进行评价。

一、对《保险学》课程抛锚式教学模式的

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

抛锚式教学模式应用最成功的范例是由约翰·

布瑞斯福特(John Bransford)领导的温特贝尔特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the Cognition and TechnologyGroup at Vanderbilt,简称CTGV)开发的,基于12个冒险故事的贾斯珀问题解决系列。该研究小组认为,鼓励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学会积极、及时地从他人那里获得反馈,并运用反馈的信息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能使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控制自己的进步。通过持续性的评价与反馈过程,学生的思维变得“可视”,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一教学评价过程即被称为形成性评

价。[1](P1~2)

形成性评价是抛锚式教学5个环节中的最后一

个环节。按照抛锚式教学环节,在《保险学》课程教学中,教师从“锚”的设计(情境的创设)开始就要考虑如何引入形成性评价,因此情境的创设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接下来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创设(即“抛锚”)。问题的创设应注意问题的开放程度,尽量不要设计封闭性的问题;根据情境还可以创设多种拓展性问题,并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创设问题、与同组的同学交流学习心得、总结学习经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从不同角度,根据学生的情况来鼓励他们。之后,要求学生以课件的形式提交设计成果,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成果要求有创意、内容丰富、同学之间的协作配合要好。在课堂上进行成果汇报时,要求每小组介绍自己小组查阅了哪些资料,做了哪些工作,遇到了哪些困难,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并对自己小组提交的成果的优点、缺点进行评价,之后让其他小组的成员对该小组的成果进行点评,提出改进的意见,教师也需要参与到点评中去。

各小组都汇报完后,教师从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          学生的态度、获取知识的能力等方面进行总评,并要求每个小组针对其他人的意见对成果进行修改,然后提交。

抛锚式教学模式中的形成性评价环节要达到的

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他人处获取反馈意见,依靠他人来发展自我评价的技能,这一过程的持续进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能力。这一环节不需要专门的试题来进行测试,教师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交流的深度、活跃程度、对问题的看法、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否学会获取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信息,并通过课后与学生座谈、课堂上对学习效果的询问,获取教学方面的相关信息。

二、以李克特量表的方式对《保险学》课

程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进行评价

(一)《保险学》课程抛锚式教学模式评价量表的设计

量表是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工具,设计时要

求列出想要调查的问题,同时在表中列出对该问题的偏好程度作为答案,让受测者从主观或客观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偏好的选择。问题的答案可分为5点式、7点式或9点式,笔者主要根据5点式量表进行了设计[2]。参与抛锚式教学的学生共计300人。

其中本校保险专业大二学生97人,金融专业大三学生123人,上课时采用的是两个班合班授课的形式;某三本院校学生80人,该校为小班授课,共两个班。

设计量表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学生对抛锚式教学

模式的接受程度,以及大小班授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从以讲授为主的方式、抛锚式教学的方式、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四个方面设计调查问卷。共包含28个描述性问题和2个开放性问题,对描述性问题的打分原则是:5=非常赞同;4=赞同;3=不确定;2=不赞同;1=非常不赞同。共搜集有效样本276份,同时选取了可能影响评价效果的6个相关因素:性别、性格、生源地、家庭年收入、专业、年级进行专项调查。

(二)《保险学》课程抛锚式教学模式评价量表反映的信息

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有效性同差检验的结果为α系数等于0.679>0.6,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1.网络图分析结果

网络图是研究多变量间关系的有效工具,在关

联图中通过每个节点之间连线的粗细,反映出节点之间关联的强度,通过调整网络图中相关性的阈值可以发现变量间的关系。对可能影响评价效果的6个相关因素进行网络图分析[3],结果表明:由于调查对象来自生源地甘肃省的较多,因此很多选项与甘肃省同学有关;问题(1)选择不赞同的同学,问题(24)大多选择了赞同;问题(1)选择不赞同的同学,问题(2)大多选择了非常赞同;问题(2)选择赞同的同学,问题(16)大多选择了不赞同。①

通过网络图分析,从问题选择结果看,并未观察到引入抛锚式教学模式与性别、生源地、家庭收入、性格、专业、年级存在显著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学生基本上愿意接受抛锚式教学模式,反映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存在参与共性。

2.合班授课与小班授课效果对比

该学期合班授课的两个班,一个班97人,另一个班123人;小班授课的两个班,一个班39人,另一个班41人。笔者对合班授课与小班授课学生回答的平均得分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该教学方法在小班授课中教学效果较好。因此,《保险学》课程应当尽可能采用小班授课。另外,在课堂反馈中发现,学生对可视的资料更感兴趣。

三、对《保险学》课程引入抛锚式教学模

式的效果评价的反思

(一)甘肃整体教育水平较落后,需要大力引入新型教学模式

由于我校参与抛锚式教学的学生中84.2%来自甘肃,因此该教学实验结果较大程度上反映的是甘肃省教育水平的发展状况。从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座谈及教师观察情况看,抛锚式教学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与思的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小组协作能力上有较大的帮助。

(二)大力提倡小班授课,充分发挥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抛锚式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机电传动控制;抛锚式教学;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潘春荣(1973-),男,广东龙川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黎良(1989-),男,江西樟树人,江西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基于CDIO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XJG-2012-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19-02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已由全国高等学校机械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1]融合了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传感器技术、电力电子等相关技术。目前全国各大高校已经陆续开设了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对于这门课程便有了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可谓“百花齐放”。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的不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因此,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针对教学问题和学习误区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是指在多元化的现实生活背景中运用情境化教学技术,促进学生反思,提高迁移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2]抛锚式教学是一种学习框架,学生在基于知识整合的学习环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将抛锚式教学应用于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1.抛锚式教学模式起源与发展

抛锚式教学由美国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CTGV构建的教学模式。CTGV小组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后开展了惰性知识项目、LOGO项目和动态评估项目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模式。[2]该教学模式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基础上,它的核心要素是“锚”,确定这些真实事件或问题就叫“抛锚”。[3]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抛锚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征: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的开放性,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2.抛锚式教学基本环节

抛锚式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如图1所示。第一,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和仿真软件等工具使学生在模拟现实情况的情境中学习。第二,确定问题。根据情境选出与当前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第三,自主学习。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四,协作学习。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第五,效果评价。教师起引导评价的作用,在学习中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

3.抛锚式教学模式目的

抛锚式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其挖掘问题,促进组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达到主动学习、实践并提高自身能力的一个过程,具体表现如图2所示:

二、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难点和教学目标

1.课程的难点

电机是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好机电传动控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课程主要的难点如下:

(1)各类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机械特性、启动特性、调速特性和制动特性。

(2)在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功能运用、工作原理和电器符号的基础上,了解生产机械电气控制线路的绘制方法,重点掌握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功能。

2.课程的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程的难点,应给学生提供与专业环境相似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明确问题和目标,以便更好地利用抛锚式教学模式进行施教。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为如下两部分:

一是通过掌握电机的工作原理及特性,使学生熟悉各类电机的基本方程、能量转换关系以及应用场合,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能力,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好基础。

二是通过学生熟悉常用的控制电器机构、原理、用途及型号,并能准确选用;掌握电气控制线路的基本环节及对其独立分析的能力;学会分析典型生产机械的控制线路并设计简单的控制线路,具有从事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保养等应用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师“灌输”模式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处于一种教育者的位置,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授课形式,这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无疑是事倍功半。机电传动控制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之广、公式之多,纯粹的理论教学已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学生对于作业的完成度不理想。部分学生存在抄袭现象,不利于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抛锚式教学中,要求教师要充当“教练”甚至“学习者”的角色。教师鼓励并指导学生查询相关资料,提倡学生相互学习。同时作为学习者,指导学生如何操作,发现新问题与其共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4,5]

2.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思维得不到拓展

学好机电传动控制必须要有扎实的机械传动、电工电子基础,而有些学生的基础并不好,且该课程安排在大三或大四,很多学生把大量精力花在考研和找工作上,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本课程专业性较强,会直接引起学生的情绪变化。例如,在学习机电传动系统的静态与动态特性时,学生能理解和掌握,但对于学习交流电动机的启动、调速和制动特性时,情绪便开始急躁,造成学习效率低,影响教学质量。

3.教学资源有限,理论与实践脱节

鉴于学校资源有限且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实验设备受限,实践教学安排不足,造成教学侧重于理论教学。例如在学习继电器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时间继电器的原理及线圈符号、触头符号的含义没有清晰的理解,分不清“失电延时”和“得电延时”功能及符号表示,导致设计中出现误用。而在以后的设计工作中,与各种电器接触的机会很多,如果在学校没有得到动手能力的训练,将使以后的实践受到限制。[6]因此,针对容易混淆的内容,采用抛锚式教学模式,创设类似电机控制的情境,以此来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

四、抛锚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抛锚定题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情境认知,情境是认知的基础。针对机电传动控制有简明易懂的内容和复杂难懂的原理及过程,采用不同的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

(1)对于简单的内容,可采取多媒体教学工具,将机电传动系统做成动画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7]例如,机电传动系统是一个由电动机拖动,通过传动机构带动生产机械运动的整体,它的运动规律可以用运动方程式来描述,[8]比如单轴机电传动系统的运动方程为:

式中:T为电动机产生的电磁转矩(N·m);TL为生产机械产生的负载转矩(N·m);J为单轴机电传动系统的角速度(rad/s);t为时间(s)。这对于有机械传动基础的同学来说容易掌握,然后,引入典型生产机械的负载特性以及负载转矩、转动惯量和飞轮转矩的折算原则和方法。最后,再讨论机电传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让学生学会分析系统的稳定平衡点。

(2)对于课程的难点,以学生的基础和现实情况为根本,创设与现实一致的情境,养成独立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机床的自动间歇系统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机床工作的视频,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并提出观点,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目标,即如何设计相关的控制线路图来实现机床的自动间歇和点动控制其。确定问题后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阅读教材或电子资源等途径来设计所需功能的控制线路图,如图3所示。按钮SB1为控制电路总开关,开关S的作用是控制油泵电动机有规律地间歇工作,按钮SB2能实现点动控制油泵电动机的工作。

2.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抛锚式教学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它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师不会直接告诉学生该如何解决问题,而是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注重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动机和目标。特别是对于继电器-接触器这类知识面较广、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应加强实际素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比如将车床的控制线路做成动画形式展示出来,对车床的每一个控制环节进行详细分析。对于有多种方式控制的电路环节,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还可以利用学习软件等工具,例如MATLAB的Simulink仿真功能,将线绕式异步电动机的转子回路串频敏变阻器启动过程中的参数形象直观、动态地显示出来,[9]进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电动机的启动特性,结合多媒体课件,提高教学效果。

3.实验研究及评价

因课时有限,且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为了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如下措施:一方面,多购置实验台套数或与企业相联合,切实加强实践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避免“先理论后实践”的现象。[10]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当本课程理论讲授结束后,需安排课程设计,以组为单位,各自拟一个题目,让学生根据题目要求,主动进行实验研究,遇问题相互协商,相互讨论,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使学生学习解决问题能力,且该过程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需及时地记录学生的表现并评价。课程设计考核时,每组可采用PPT展示学习的成果,然后由学生代表和教师进行综合打分评估。

五、结束语

本文针对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方法。针对网络化及当代大学生的特点,通过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通过抛锚式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和创新的能力,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促进工科类专业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清秀,邓星钟,等.机电传动控制[M].第五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2]刘洋,钟志贤.论抛锚式教学模式[J].江西教育科研,2005,(2):9-11.

[3]张甲秋.“抛锚式”教学模式在高职“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8):57-58.

[4]王香红.谈抛锚式教学法在电气专业专业课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2012,(6):128.

[5]郝昕玉,张广冬,王福元.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102-103.

[6]王才东,杨文建,王辉.“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73-74.

[7]吴涛,尹志宏.“机电传动控制”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05-107.

[8]郝用兴,苗满香,罗小燕.机电传动控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抛锚式教学范文第3篇

一、关于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受西方盛行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并以技术学作为基础。最早的抛锚式教学思想可追溯到1929年的有关教育文献中。而完全意义上使抛锚式教学由想法变成现实的教学模式,应归功于CTGV(美国Vand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小组)的努力。从1990年开始,该机构的工作重点就是利用影像资料作为“锚”来为教与学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宏观背景。此后,美国学者布朗斯福特等人提倡并开发了抛锚式教学,并认为这种教学要建立在富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锚把轮船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件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主要设计思想,是学生在一个开放、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能自主识别问题,自觉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形成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去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根据抛锚式教学模式理论,其教学过程可以总结为五个环节。第一,创设情境:教师选择典型的职业情景,使学习能在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第二,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中选择出与当前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锚”。第三,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线索,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第四,协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等方式,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第五,效果评价:在学习过程,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了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几个组成环节,具体见图1。

图1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结构流程

二、实施阶段

1.课前准备阶段

(1)政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精心设计导学案。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合作复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反馈、课堂小结、课堂检测、预习提纲等;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情灵活安排自学、合学、展示的具体内容、时间及环节。

(2)课件的制作。课件的制作以少、精和实用为主,注重结合新的材料呈现重点知识,起到引导学生展示汇报、深化、拓展的作用;可结合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灵活运用。

(3)确定小组人数。科学、合理地划分合作学习小组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表达能力、阅读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同时也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交际、性别、性格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根据以上情况,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相对均衡的小组,每组4人为宜。其中,1名优等生,2名中等生,1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样,每个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学习成绩等都达到相对均衡。每个小组既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又是整个班级的一个缩影。小组之间既有同质又有异质,为每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展开公平的竞争创造了条件。详见图2、图3。

图2 小组合作划分办法

图3 “抛锚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流程

2.课堂实施阶段

强调师生互动。政治老师应依据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情景,提出学习任务目标,及相应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或小组学习);学生依据教师的导入问题,相对自主地决定学习方式,尝试性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利用各种手段,展开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这个阶段按照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环节要求,主要体现在:

(1)依据“锚”的特点和情况,分享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学生通过重访故事或参加活动,从而掌握某一特定的概念知识。起初,教师在学生获得概念知识的环节上,可能要提供较多的指导和服务,但是最终学生将在真实的问题中迅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丰富和拓展“锚”。信息或许存在于情境本身,也可能存在于相关的外部资源中。在这个环节,教师创造机会,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进行独立探究或小组探究,发现隐藏的问题,寻找缺失的信息。

(3)运用知识,求解问题。学生运用“锚”中隐含的信息或线索,积极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教师们需要了解学生的理解能力、决策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问题求解提供帮助。学生们在探究一些子问题的基础上,丰富了新的信息,并为解决大问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4)参加与“锚”有关的活动。“锚”,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倡学生们阅读更多学科知识的内容,探究相关的故事,沉浸在相关的模拟情境中从而加深对概念知识的理解和整合不同学科的概念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学生的迁移能力。

为了切实突出技工学校学生在政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个环节大胆放手由学生操作完成。首先,政治老师应依据导学案中的“自学提纲”进行学生自主学习。其次,学生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同时将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标注在课本上,要将政治思想用粗体双色笔描出,相邻两个问题用双色笔交替使用,确定的问题划直线,有疑问的题目用圈或括号标记。

抛锚式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学课程;抛锚式教学;教学策略;应用分析

教育学课程是师范类院校以及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学习的基本课程,也是教师任职之前的必修课,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导者,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自身专业素质也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由此可见,教育学的质量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很多院校针对教育学课程也做出了相应的优化,但是教育学课程质量却没有明显的提升,本文将对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抛锚式教学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重要性分析

西方一些国家对于抛锚式教学研究是比较早的,抛锚式教学的含义就是把学生引入到真实情景当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认知,并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抛锚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会比传统教学效率更高,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无法使学生感同身受,在教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且使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实现了共同进步的目标,抛锚式教学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转变,教育学课程教学中也不再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抛锚式教学的意义就在于使学生能够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对教学材料的主动收集,并且能够自主的完成学习,促进课程进度的提升。由此可见,抛锚式教学对教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促进整体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简述抛锚式教学的概念

周围的环境会对学习者起到影响的作用,并且对学习者的知识体系构建起到引导作用,在教育学进行的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对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并且是以自己的学习经验而展开教学的,而抛锚式教学的意义在于它能够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教育知识,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实现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与突破,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抛锚式教学也逐渐在教育学课程中得到普及,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是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发挥了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由此看来,抛锚式教学对教育学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三、教育学课程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的具体应用措施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在教育学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被不断地强调,在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知识体系进行自我构建,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除此之外,把学生与教师的主体地位进行转换,也符合现代的课改改革理念,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自主的学习,并且对教学信息进行处理,而教师则需要帮助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明确,使教育学知识能够逐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育学所面向的教育群体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如果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佳,而抛锚式教学法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教学情景,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还能加强学生对教育学的认知,在教师进行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对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身心发展特点进行了解,从而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可以促进教育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 一) 为学生创建生活情境教学课堂

在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且对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景剧,可以对某教学课堂进行模式,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又实现了学生与教师课堂主体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学课堂的主人,在进行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与思维特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即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又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二) 在进行抛锚式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抛锚式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能力,大学生一般具有朝气蓬勃的特点,很多学生都在学习中都喜欢与同学进行沟通,从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进行发展,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在某一个课题进行之前,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可以把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与知识掌握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这样可以使学生们在互相帮助中学习,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之后教师可以先根据课程内容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与分析,最后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收集,并且进行问题解决与分析,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教学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抛锚式教学也在教育学课程中逐渐被应用,抛锚式教学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良好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些生活情境教学,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抛锚式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 创设情境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一、对抛锚式教学模式的理解

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活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引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使他们进行“真实的”学习。所谓抛锚式教学,是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凭借学生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提出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这类真实事例或问题就作为“锚”,而建立和确定这些事件或问题就可形象地比喻为“抛锚”。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也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而被确定了。

其主要的方法,就是从组织“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寻求对问题的解决。由于抛锚式教学策略是以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策略”或“基于问题的教学”。

二、英语口语教学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密切联系

英语口语教学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大量的听力及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重点掌握各个不同社会场景下常用的英文表达方式、交流中需要注意的表达技巧、交谈策略、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难点就是日常生活不同场景下对所学句型的实践灵活应用。通过口语学习,力求使学生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特点要求教学中的必须利用一些实物、图片、视频、录音等来创设一定的情景,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不同场景下的英语表达,并能够在此情景下进行交流。此外英语口语教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张开口去说,让学生对一个话题用英语充分表达自己,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英语交际能力。而抛锚式教学模式正是迎合了口语教学的特点,它是从组织“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入手来展开教学,并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并在此过程中解决问题。运用抛锚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充分练习和实践,这样可以更有效提高英语口语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抛锚式英语口语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评价反思。

1.创设情境。抛锚式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要创设一个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问题的情景,也就是设计一个宏观情境下的“锚”。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课堂上没有英语气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课堂上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实物、挂图、幻灯、简笔画等创造情景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

以环境保护的话题为例:先让学生看一段《The Day After Tomorrow》(《后天》)的电影片段,影片讲述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置身于环境保护的大主题下,并向学生展示一些环保图片:如污染、干旱、全球升温等。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选出的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例,由上述短片引出环境保护的话题,确定当前的主题就是如何用英语去表达相关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主要是污染及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如何用英语来表达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的看法。

3.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1)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2)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3)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例如,让学生根据所定话题及问题自主学习书上的相关内容,搜集相关的词汇及表达,并查字典找出自己想找的其他信息。教师进行引导、总结及补充。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例如,把刚学到的英语表达用于实践中去。小组讨论: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将发生什么变化?从自身做起,如何节约用水?角色扮演:“吃垃圾的人”,谈话中设计垃圾处理措施。

5.效果评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学生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即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测验,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例如,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解答学生的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讨论后,每组派一名学生向全班做汇报,教师进行点评。

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锚”中的问题,而且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四、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中抛锚式教学的启示

1.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抛锚教学通过真实的情境、灵活的教学系统、适当的教学策略及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使学生在复杂的问题解决中获得了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者需在教学设计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重点,重视发展学生复杂问题解决的能力,开发设计综合的教学环境,如设计适当的“船锚”,以利于学生在背景、或模拟背景中,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获得可迁移的一般技能。

2.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在抛锚教学实践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船锚”所描述的活动,在“船锚”提供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中应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创建有利于学生自己确定问题、目标,真正解决问题,使之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学习.

3.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抛锚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者”转变为“教练”甚至“学习者”的角色。教师任务是:巡视和发现、参与和协作、鼓励和促进、支持和帮助、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者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适当的“支架”策略,帮助教师创建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活动的课堂气氛。

4.重视学习效果的评价。抛锚式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解决“锚”中的问题,而且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完成学习目标,自主地解决复杂背景中的真实问题,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因此对这种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不需要进行独立于教学过程的专门检测,只需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即可。

综上所述,抛锚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学习主动性,学会独立识别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该种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位置上,同时老师在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中也必须起到一个首领的作用。教师作为群体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和学生智力提升的协作者,应该把“教”融化在学生学习中,唤起学生更活跃的思想。今后,我们会在这一领域内开展更进一步的实践、探索,使之更加适应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更好的为英语教学服务,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C].1998.

[2]张建伟.基于问题解决的知识建构[J].教育研究,2000,(10).